古代医疗保障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古代社会,大多数社会成员只能依靠个人力量抵御疾患病痛的风险。行医者虽然也以悬壶济世自居,但真正做到为他人免费医治疾患病痛,只能偶尔为之,即:在私有制社会中,以行医治病为生的人,不可能完全免费提供服务。能够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程度医疗保障的机构只能是国家建立的医疗机构。
引文
[1]宋镇豪.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J].历史研究,2004(2).
    [2]《周礼》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虽存在疑问,但按照时间最晚之说亦为汉代。因此不影响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影响作用。本文《周礼》史料均采用(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3.
    [3]管仲其人虽然所处年代在春秋时期,但《管子》成书年代较晚。为避免争议,采信最迟为秦汉完成之说,故与《周礼》等书为参照。
    [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清)孙楷.秦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清)孙承泽.天府广记(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7](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8](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9]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电子版。
    [10](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宋)施谔:《淳祜临安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宛委别藏影印本。
    [12](宋)曾巩.元丰类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
    [13]元氏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4]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G].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1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6](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17](元)佰杭等.通制条格,元代史料丛刊[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18]陈直.居延汉简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19]张剑光,邹国慰.略论两汉疫情的特点和救灾措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0](清)董诰.全唐文[G].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2](宋)李防.太平广记[M].赵守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
    (1)参见宋镇豪:“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周礼》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虽存在疑问,但按照时间最晚之说亦为汉代。因此不影响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影响作用。
    (2)即现代的饮食保健医生。
    (3)疕疡,郑玄注:“疕,头疡,亦为秃也。”
    (1)管仲其人虽然所处年代在春秋时期,但《管子》成书年代较晚。为避免争议,采信最迟为秦汉完成之说,故与《周礼》等书为参照。
    (2)《国语·越语上》。
    (3)《国语·吴语》。
    (4)《国语·吴语》。
    (5)(清)孙楷著:《秦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39页。
    (1)骴(ci),肉未烂尽的骸骨。掌除骴,即负责掩埋无人认领的尸体。以上《周礼》史料均采用(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2)《汉书》卷49《爰盎晁错传》。
    (1)王子今等:《中国社会福利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5页。
    (2)王溥:《唐会要》卷49。
    (3)《旧唐书》卷18上《武宗纪》。
    (4)王溥:《唐会要》卷4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4亦有“开元二十二年冬十二月,‘禁京城丐者,置病坊以廪之。'”
    (1)《宋会要辑稿》,职官22之35。
    (2)《宋会要辑稿》,职官36之105。
    (3)(宋)汪藻:《浮溪集》,卷27。
    (4)(宋)杨万里:《诚斋集》卷129。
    (5)(宋)陆游:《渭南文集》卷36。
    (6)(宋)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卷19。
    (1)《宋史》卷165《职官志》。
    (2)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3)(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3《药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施谔:《淳祐临安志》卷7,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宛委别藏影印本。
    (5)(宋)曾巩:《元丰类稿》卷19,别集类1098—53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5。
    (7)《金史》卷5《海陵王纪》。
    (8)《元史》卷88《百官志》。
    (9)《元史》卷89《百官志》。
    (10)《元史》卷89《百官志》。
    (1)《元史》卷96《食货志》。
    (2)(元)苏天爵在《国朝文类》卷40亦记载:“圣朝自太宗皇帝九年丁酉始立惠民药局,自燕京至南京凡一十路。逮大德三年,诏各路分置之官,给钞本各有差。月营子钱,修备药物。仍择良医主典,救疗贫民,俾无疾痛之患。大哉,列圣大德,好生之心无所不用其极。”
    (3)《元史》卷4《世祖纪》。
    (4)《元史》卷88《百官志》。
    (5)《元史》卷4《世祖纪》。
    (6)《元史》卷5《世祖纪》。
    (7)《元史》卷6《世祖纪》。
    (8)同上。
    (9)(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24。
    (10)(元)谢应芳:《龟巢藁》卷14。
    (11)(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36。
    (1)(清)陆曾禹:《康济录》,《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1卷,第361页。
    (2)(清)孙承泽:《天府广记》(上),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3)(明)查继佐:《罪惟录》卷27。
    (4)《宋史》卷178《食货志》。
    (1)《元氏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2)《元氏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页。
    (3)《元氏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按照“广九十三里,袤五十五里。”计算而得。
    (4)《元氏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5)《元氏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6)据《元氏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赋税数及第114页人口数计算。
    (7)《魏书》卷7下《高祖纪》。
    (1)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76页。
    (2)即鏊。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0“熙宁十年二月丁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2)(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60之1。
    (3)《宋史》卷19《徽宗记》。
    (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60之5。
    (5)(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29。
    (1)(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3“庐院·安乐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黄彭年:《畿辅通志》卷109。
    (2)《宋史》卷178《食货志》。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6。
    (4)(清)《宋会要辑稿》食货59之6。
    (5)(清)《宋会要辑稿》职官22之39。
    (1)(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18。
    (2)(元)柳贯:《柳待制文集》卷14
    (3)(元)黄(?):《金华黄先生文集》卷34。
    (4)元朝苏天爵辑:《国朝文类》卷40。
    (5)元朝称由中书省直辖地区为腹里,包括今山东、山西、河北等地。
    (6)(?):为当时云南地区使用的货币。
    (1)《通制条格》卷4《鳏寡孤独》。
    (2)明朝《太宗实录》卷80。
    (3)张剑光、邹国慰:《略论两汉疫情的特点和救灾措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陆曾禹:《康济录》,《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1卷,第359—360页。
    (2)《汉书》卷12《元帝纪》。
    (3)《后汉书》卷7《桓帝纪》。
    (4)《后汉书》卷8《灵帝纪》。
    (5)《后汉书》卷8《灵帝纪》。
    (6)《宋书》卷5《文帝纪》。
    (7)《拯恤疾疫诏》,《全唐文》卷72。
    (1)《旧唐书》卷3《太宗纪》。
    (2)《册府元龟》卷147《帝王部·恤下二》。
    (3)陆曾禹:《康济录》,《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1卷,第358页。
    (4)陆曾禹:《康济录》,《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1卷,第358页。
    (5)《宋会要辑稿》瑞异3之34。
    (6)《宋会要辑稿》食货59之5。
    (7)《元史》卷135《铁哥术传》。
    (8)陆曾禹:《康济录》,《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1卷,第359页。
    (9)陆曾禹:《康济录》,《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1卷,第356页。
    (10)(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236。
    (11)《三国志》卷56《朱桓传》。
    (1)陆曾禹:《康济录》,《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1卷,第358页。
    (2)许约:《沪渎龙五庙记》见《黄渡镇志》卷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4年版,第157页。
    (3)(元)任士林:《松乡集》卷1。
    (4)(元)黄(?)撰:《金华黄先生文集》卷31。
    (5)《吴公正公集》卷33《元赠亚中大夫轻车都尉怀孟路总管武功郡侯苏府君墓碑》。
    (6)(明)苏伯衡撰:《苏平仲文集》卷14。
    (7)《汉书》卷10《成帝纪》。
    (1)《汉书》卷11《哀帝纪》:哀帝时河南、颍川遭水灾,“赐死者棺钱,人三千。”《后汉书》卷7《桓帝纪》载:桓帝建和三年诏:“……其有家属贫而无以葬者,给直,人三钱,丧主布三匹;若无家属,可于官壖地葬之,表识姓名,为设祠祭。”
    (2)《后汉书》卷7《哀帝纪》。
    (3)《宋书》卷5《文帝纪》。
    (4)《太平御览》卷253。
    (5)《宋书》卷6《武帝纪》。
    (6)《旧唐书》卷5《高宗纪》。
    (7)《旧唐书》卷17下《文宗纪》。
    (8)(唐)白居易撰,元稹辑:《白氏长庆集》卷61。
    (9)陆曾禹:《康济录》,《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1卷,第35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