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型鉴定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水稻与稻瘟病菌间存在广泛而特异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寄主与病原物互作的重要模式系统,符合Flor的"基因对基因"学说。水稻在抵抗稻瘟病菌侵染的过程中,其抗病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间编码产物可相互识别,引发过敏性坏死反应(HR),抑制病菌在植株中扩展,从而产生抗病效果。在稻瘟病菌中已鉴定出40多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但目前仅有9个无毒基因被克隆和初步分析,其中包括PWL1、PWL2、Avr1-CO39、Avr-pii、Avr-pia、AvrPiz-t、Avr-pik、ACE1和Avr-pita。本试验采用7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2014年分离自辽宁省沈阳、铁岭、抚顺、盘锦、丹东、大连、营口、锦州共计120株稻瘟病菌的7种不同无毒基因Avr1-CO39、Avr-pii、Avr-pia、AvrPiz-t、Avr-pik、ACE1和Avr-pita进行扩增测序分析。结果表明Avr1-CO39、Avr-pii和Avr-pia在辽宁省的稻瘟病菌中未被发现。而AvrPiz-t、ACE1、Avr-pik和Avr-pita则以不同频率出现。ACE1在98%的菌株中被检测到,Avr-pita在97%的菌株中被检测到,Avr-pik在94%的菌株中被检测到,AvrPiz-t在90%的菌株中被检测到,说明4种基因在辽宁省稻瘟病菌中遗传稳定。通过CDS测序比对分析发现稻瘟病菌的AvrPiz-t中存在2处点突变导致碱基序列翻译的氨基酸错义突变,对该基因突变所产生的致病力变化有待接种试验的进一步证实。鉴定稻瘟病菌无毒基因,有助于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合理布局,能够为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提供指导。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