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庇护:宋代的邢州柴氏家族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论文作者:王善军
  • 年:2009
  • 作者机构: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 会议召开时间:2009-12-01
  • 会议录名称:宋史研究论丛 第10辑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K244
  • 学会代码:SSYO
  • 学会名称:中国宋史研究会
  • 页数:18
  • 文件大小:2049k
  • 原文格式:D
摘要
<正>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势必为官僚家族提供各种各样的特权。然而,这些特权又由于社会等级差别而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等级越高,特权越多。在世家大族群体中,有些家族的特权在仕宦或家族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更有些家族甚至主要依靠特权而世代仕宦,形成特权类世家大族。帝王家族无疑是这
引文
(1)《旧五代史》卷121《周书·圣穆柴皇后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599页。另,《新五代史》卷19《周太祖家人传·皇后柴氏》(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97页)作“邢州尧山人”、苏辙《龙川别志》卷上(中华书局点校本,第69页)则云“周高祖柴后,魏成安人”,这应与家族居住地的迁徙有关。
    (2)《旧五代史》卷121《周书·圣穆柴皇后传》,第1599页。
    (3)《宋史》卷255《张永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8914页。
    (4)《新五代史》卷20《周世宗家人传·柴守礼》,第201页。
    (1)苏辙:《龙川别志》卷上,第71页。李焘认为《龙川别志》所记宋王朝开国事与他书多有不同,恐误,惟范质执王溥手出血得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建隆元年正月癸卯,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页)笔者认为范质劝赵匡胤勿负周世宗旧恩一事,必有依据,且合乎情理,应为事实。
    (2)《宋史》卷119《礼志·录周后》,第2796页。
    (3)陆楫:《古今说海》卷125陆游《避暑漫抄》引《秘史》,四库全书本。关于宋太祖誓碑,曾有学者怀疑宋人的记载,认为并不存在,但却举不出任何有力的证据。
    (1)熙宁四年,司马光在奏疏中认为:“周本郭姓,世宗后侄,为郭氏后。今存周后,则宜封郭氏子孙以奉周祀。”宋神宗阅奏后征求王安石的意见,安石曰:“宋受天下于世宗,柴氏也。”神宗又提出:“为人后者为之子。”安石曰:“为人后于异姓,非礼也。虽受天下于郭氏,岂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神宗认为有理。(《宋史》卷119《礼志·录周后》,第2798页)
    (2)周世宗有子7人,前3子幼年时“皆为汉诛”;后4子入宋后命运有所不同——宗训、宗谨早卒无子,“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新五代史》卷20《周世宗家人传·世宗七子》,第205页)。不过,王巩《随手杂录》(四库全书本,1037~216)曾记载:“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普等,曰:‘去之!'潘美与一帅在后不语,太祖召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父?)也。美本无兄弟,其后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于其家人。”王銍《默记》卷上(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4页)亦记载此事,云“有二小儿卯角者……乃世宗二子——纪王、蕲王也。……以其一人赐[潘]美,美即收之以为子,而艺祖后亦不复问。其后名惟正者是也。”另,后世族谱资料中有卢琰抱养了周世宗另一子柴熙诲的记载(卢美松编著《中华姓氏谱·卢》,现代出版社、华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25、299页)。可见,除柴宗训及卒于干德二年的其弟柴宗谨外,周世宗直系后人在宋代已隐名埋姓。
    (3)赵翼:《廿二史劄记》卷25《宋待周后之厚》,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32页。
    (1)《宋史》卷119《礼志·录周后》,第2796页。
    (2)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0《重礼周后柴氏》,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90页。
    (3)《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2,中华书局影印本。
    (4)《宋史》卷119《礼志·录周后》,第2796~2797页。
    (5)《宋史》卷119《礼志·录周后》,第2797页。
    (1)《宋史》卷119《礼志·录周后》,第2797页。
    (2)《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2。关于柴詠致仕时间,《宋史》卷15《神宗纪二》系于熙宁四年十二月,略有不同。
    (3)《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3。
    (4)《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4。
    (1)《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4。
    (2)《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4。
    (3)《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4。
    (4)《宋史》卷119《礼志·录周后》,第2798页。
    (5)《宋史》卷119《礼志·录周后》,第2798页。
    (1)《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4。
    (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2绍兴二十一年八月乙未,中华书局本,第2643页。
    (3)《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4。
    (4)《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5。
    (5)鸿胪寺的职责之一为:“若崇义公承袭,则辨其嫡庶,具名上尚书省。”(《宋史》卷165《职官五》,第3903页)尚书省礼部的主客郎中、员外郎,则需“掌嵩、庆、懿陵祭享,崇义公承袭之事”(《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54页)。
    (6)《宋史》卷119《礼志·录周后》,第2796页。
    (1)《宋史》卷9《仁宗纪一》,第187页。
    (2)《宋史》卷9《仁宗纪一》,第182页。
    (3)《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0。柴元亨被录应为“三班借职”。
    (4)《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6天圣六年六月戊辰条云:“周虢州刺史柴贵,世宗弟也,其孙肃自陈求官,上问王曾曰:‘肃果柴氏之后乎?'曾对曰:‘得贵告身验之,信然。'上曰:‘世宗开拓土宇,为吾国也,后裔其可忘哉!'命为三班奉职。宝训既有肃名,又有元亨名,今但依实录存肃名,当考。”柴肃应为贵之子,李焘称“其孙”,误。关于自陈求官,应为柴元亨在天圣四年求官获准,二年后柴肃亦自陈求官并获准。
    (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5庆历五年三月壬午。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762页。
    (6)《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0。
    (1)《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0~71。
    (2)《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1。
    (3)《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2。
    (4)《宋史》卷13《英宗纪》,第256页。
    (5)《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2。赵翼《廿二史劄记》卷25《宋待周后之厚》云:“神宗又录周世宗从曾孙思恭等为三班奉职”,其所辑史实“皆见于《宋史》本纪及《续资治通鉴长编》者”。今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不见柴思恭之名,盖因内容残阙故也。
    (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2熙宁十年五月丙寅,第6910页。
    (7)《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3。
    (8)《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4。
    (9)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5绍兴五年十一月戊子,第1575页。
    (1)《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4。
    (2)《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4。
    (3)《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5。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0景祐四年六月丙戌、丁亥,第2833页。
    (5)《宋史》卷119《礼志·录周后》,第2797页。
    (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3嘉祐六年三月戊申,第4664页。
    (1)徐度:《却扫编》卷下,四库全书本,第863~787页。
    (1)钱氏家族对子弟教育十分重视,往往“招聘名士教之读书”(刘一止:《苕溪集》卷47《宋故左朝散郎赐绯鱼袋钱君墓志铭》,四库全书本)。因此,“钱氏之有籍于朝廷者,殆不可胜数;而以才称于世,尝任事者,比比出焉”(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四《内殿崇班钱君墓碣》,四部丛刊本)。
    (2)《宋会要辑稿》礼41之46。
    (3)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51《柴馀庆国子博士制》。
    (4)《宋史》卷185《食货志下七》,第4517页。与柴贻范约略同时的尚有崇仪副使柴贻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1庆历七年八月丙辰,第3884页),其世系关系亦不明。
    (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8熙宁四年十二月乙亥,第5560页。
    (1)《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3。
    (2)毕仲游:《西台集》卷9《谢本路监司启》,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23~124页。
    (3)《宋会要辑稿》职官72之51。
    (4)《宋会要辑稿》职官74之2。
    (5)《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0。
    (6)《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3。
    (7)《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0。
    (1)江休复:《江邻几杂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册,第582页。
    (2)陆游:《渭南文集》卷44《入蜀记》,《陆放翁全集》上册,中国书店本,第273页。
    (3)柴进是较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宋江三十六人”之一。南宋末龚开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其中云:“小旋风柴进:风有大小,黑恶则惧。一噫之微,香满太虚。”龚开自言“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48、145页),其36人今多已不可考。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一文,考证了其中的14人,但“除宋江外,考其生平事迹,可确定为梁山泺降将者,杨志、史斌(疑即史进)二人而已(见《余嘉锡文史论集》)。柴氏家族中是否果有柴进其人,亦不得而知”。
    (1)《宋会要辑稿》职官68之4。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五十二回《李逵打死殷天赐,柴进失陷高唐州》,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