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南湖荒漠区1992–2014年植被覆盖度的遥感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以气候变化为主导的全球环境变化正在给人类生活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植被衰退及土地荒漠化带来的生态系统退化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科学部门的高度关注。全球陆地总面积约有1/3属于干旱区,且其中有一大部分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荒漠区,一般认为其植被发育状况对气候变化敏感。新疆哈密大南湖地区为我国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中的荒漠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稀疏、种群单调,研究其中天然植被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育状况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从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展开,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是表征一定地区内植被发育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传统的植被覆盖度研究方法以野外观测为主,有很大的局限性。遥感技术为大面积获取植被覆盖度信息提供了方便,并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精度。近一、二十年来利用各种光学遥感数据研究植被覆盖度及植被发育状况,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Qi et al.(2000)使用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研究了美国西南部San Pedro盆地植被时空变化,认为用NDVI计算出的植被覆盖度在某些条件下可以代替实测数据;刘广峰等(2007)应用ETM+数据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揭示了该地区沙漠化由东南向西北加重的趋势;李晓松等(2008)利用Hyperion高光谱遥感数据,采用多种方法(植被指数法、回归模型法和像元分解法等)研究了甘肃省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稀疏植被发育状况,发现民勤绿洲边缘植被退化现象严重;武正丽等(2014)利用MODIS数据对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地区近10 a来植被覆盖整体呈增加趋势。本文使用多时相Landsat遥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及当地气象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法提取植被覆盖度,通过相关分析,并结合野外考察,研究了该地区1992-2014年间天然植被的时空变化特点,探讨我国西北荒漠区天然植被对全球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3 a来该区植被覆盖度有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度整体上与地形高度弱正相关,但局部植被密集处往往是地形相对低凹的盐渍土区及干河谷,而戈壁滩中植物稀少;植被覆盖度与当地日照百分率及潜在蒸散量正相关,而与降雨、湿润指数不相关。观测现象可以用该区主要植物类型(红柳、梭梭、芦苇等)的生物习性结合地理条件加以解释。此次研究不仅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同时也可能为该地区今后土地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治理等提供有用信息。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