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把蓟州作汴州——宋代在明清北京都市民俗中的符号意义及其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论文作者:鞠熙
  • 年:2013
  • 作者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论文关键词:宋代 ; 明清 ; 北京 ; 都市民俗 ; 符号
  • 会议召开时间:2013-12-01
  • 会议录名称:宋史研究论丛 第14辑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K244
  • 学会代码:SSYO
  • 学会名称:中国宋史研究会
  • 页数:18
  • 文件大小:651k
  • 原文格式:O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明清时人记录北京民俗的各类文献,发掘其中对宋代的记忆、考证、回溯与想象,由此分析"宋"在明清北京所承载的符号意义与象征含义。在明清北京市民心目中,宋代合乎道统、礼制完备、经济发达、都城壮丽、工艺精巧,故而应为京城之典范。而明清之际北京市民身份的彻底变化,也使宋文化的符号意义发生了改变。如果说宋在明代更多意味着"正统"所在的话,在清代,它则成了合法性与权力的象征。
引文
(1)[宋]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卷1,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版,据《秘册汇函》影印,第28页。
    (2)[清]孙承泽纂:《天府广记》卷5,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据北京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馆藏钞本校订排印,第56页。
    (3)《东京梦华录》卷3,第59~61页。
    (4)[清]谈迁:《北游录》,“都市”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据邓之诚藏抄本及北京图书馆藏抄本校对排印,第334页。
    (5)[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据张江裁“北乎史迹丛书”本排印,第22页。
    (1)[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3“城南内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页。
    (2)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郎庙碑》,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以下简称《拓本汇编》)卷65,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1991年版,第89页。
    (3)清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碑》,《拓本汇编》卷69,第154页。
    (4)关于景灵宫与宋代政治,可参见汪盛铎《两京梦华·宋代卷》,上海:三林书店1992年版,第225页。
    (1)[明]张萱辑:《西园闻见录》第42卷,“礼部·祀典”条,杭州:杭州古旧书店1983年版,据民国二十九年哈佛燕京学社印版影印,第16~18页。
    (2)《明武宗实录》卷7,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据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钞本微卷放大影印,第217~220页。
    (3)据《日下旧闻考》引明英宗御制灵济宫碑文略称,“宋熙宁中,闽人刘仪知桂州,御蛮寇,韩世忠战大仪镇,吴玠战和尚原,皆得神助以捷”,可知两宋时期关于灵济二真人的信仰确实曾经盛行。《日下旧闻考》卷44,第691~692页。
    (1)[明]沈榜:《宛署杂记》卷17,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2页。
    (2)[清]王养濂等:《康熙宛平县志》卷1,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北京府县志辑5》,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1页(总第10~11页)。
    (1)[清]戴璐:《藤阴杂记》卷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以嘉庆丙辰(1796)刻本为底本校点排印,第140页。
    (2)《百本张钞本子弟书》,转引自李家瑞编纂《北平风俗类征》,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51~352页。
    (1)[清]震钧:《天咫偶闻》卷6,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仲春甘棠转舍木刻本校定刊印,第153页。
    (2)[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据石继昌点校钞本刊印,第88页。
    (1)语见[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2,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据北京图书馆藏钞本排印,第31页。
    (2)《明英宗实录》卷102,正统八年三月,第7~8页(总第2064~2065页)。
    (3)同上引之《长安客话》。另见[清]汪启淑《水曹清暇录》卷3,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以乾隆五十七年初刻本为底本,第34页。
    (4)《宛署杂记》卷19,第224页。
    (5)明万历五年(1577)《翊教寺碑》,《拓本汇编》卷57,第52页。
    (6)参见《日下旧闻考》卷52,第833页。
    (7)明万历三年(1575)《普安寺碑》,《拓本汇编》卷57,第24页。
    (1)参见[明]史玄:《旧京遗事》,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以双肇楼丛书为底本,第23页。
    (1)[宋]洪皓:《松漠纪闻》,收入《长白丛书(初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以胡思敬辑《豫章丛书》本为底本校注,第30页。
    (2)[宋]洪皓:《松漠纪闻》,收入《长白丛书(初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以胡思敬辑《豫章丛书》本为底本校注,第30~31页。
    (3)[清]昭槤:《啸亭杂录》,卷1,“优待大臣”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以宣统元年上海图书公司铅印本为底本,第10页。
    (1)[清]汪启淑:《水曹清暇录》卷4,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以乾隆五十七年初刻本为底本,第98~99页。
    (2)《啸亭续录》,卷1,“喜起庆隆二舞”条,第392~393页。
    (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161,转引自吴建雍等《北京城市生活史》,北京:开明出版社1997年版,第225页。
    (2)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财神圣会碑》,《拓本汇编》卷74,第40~41页。
    (3)[清]福格:《听雨丛谈》卷8,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据北京图书馆藏底稿排印,第180页。
    (4)参见[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以康熙辛巳文粹堂刊本为底本,第537页。
    (1)[元]熊梦祥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河闸桥梁”,第96页。《辍耕录》之记载见《日下旧闻考》,卷33,第467~468页。
    (2)转引自《日下旧闻考》,卷36,第565页。
    (3)参见[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上,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4页。
    (4)《日下旧闻考》,卷26,第375~376页。
    (5)《日下旧闻考》,卷26,第370页。
    (6)《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161,转引自吴建雍等《北京城市生活史》,北京:开明出版社1997年版,第225页。
    (1)[宋]吴奎:《孝肃包公墓志铭》,转引自孔繁敏编《包拯年谱》,安徽: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138页。
    (2)[清]秦瀛:《小岘山人诗文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3册卷4,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刻增修本影印,第55页(总第213~214页)。
    (3)《日下旧闻考》,卷65,第1078页。
    (1)关于清代北京城市的管理体制问题,可参见[法]Luca Gabbiani,Pekin a l'ombre du Mandat Celeste:Vie quotidienne et gouvernement urbain sous la dynastie Qing(1644~1911),Paris,ditions de l'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2011。
    (2)同上引之《小岘山人诗文集》。
    (3)《日下旧闻考》卷159,第254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