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省市农田土壤钾元素供给能力及其因子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农田活动日益增强的背景下,采集了中国不同气候带上部分省份典型农田土壤样品进行不同形态钾的实验测定。应用CIA、ICV和环境影响因子探讨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探讨了影响土壤矿物组分差异引起的供钾的动力学(供钾数量)和热力学差异(缓冲作用)。主要结论:1、矿物的种类和结构是影响土壤钾素的固定和释放的本质因素。土壤交换性钾含量水平和土壤胶体性质是影响钾素释放与固定的重要因素。不同土壤供给钾最大的差异就是土壤中非交换态K的供给能力。2、不同盐溶液K累积释放量都表现为:有机酸>氯化钠>醋酸铵>醋酸镁,表明溶液中离子对含K矿物中非交换态K的促释能力顺序为:H~+>Na~+>NH_4~+>H_2O>Mg~(2+),主要是土壤胶体吸附作用微弱。3、北方供钾能力优于南方土壤主要是供钾的数量和缓冲效果。北方土壤释放钾离子持续而平缓,得利于土壤的良好缓冲作用。4、施用缓效K肥是提高中部和南方作物产量的主要施肥方式,改变中部和南方粘土组分也是提高K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土壤无机物风化与有机物分解代谢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土壤生态环境因子和农业生态系统中K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空间分异规律。
引文
[1]王亚艺,鲁剑巍,肖荣英,等.湖北省两个生态区水稻施钾效果及农田钾素平衡研究①.土壤[J].2010,42(3):473-478.
    [2]金继运,高广领,王泽良,等.不同土壤钾素释放动力学及其供钾特征的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1994,(1):39-48.
    [3]陈防,郑圣先.我国南方作物高效施钾技术的研究进展.土壤肥料.2005,(6):28-32.
    [4]何文鸣,宋友贵,张昌盛,等.金水河流域矿物元素生物地球化学交换模式.生态环境学报[J].2011,20(2):217-225.
    [5]谢建昌,周健民.我国土壤钾素研究和钾肥使用的进展.土壤[J].1999,(5):244-254.
    [6]何文鸣,周杰,张昌盛,等.汉江上游金水河流域土壤常量元素迁移模式.生态学报[J].2011,31(14):4042-4055.
    [7]段雷,郝吉明,叶雪梅,等.中国土壤风化速率研究.环境科学学报[J].2000,20:1-7.
    [8]鲍士旦,史瑞和.土壤钾素供应状况的研究——Ⅱ.土壤供钾状况与水稻吸钾间的关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J].1984,(4):70-78.
    [9]黄绍文,金继运,王泽良,等.北方主要土壤钾形态及其植物有效性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1998,4(2):156.
    [10]刘宏鸽,王火焰,周健民,等.不同有效钾提取方法的原理与效率比较①.土壤[J].2012,44(2):242-252.
    [11]李睿,李航.土壤颗粒表面电场作用下固鄄液界面M罢fz+-K+与Ca2+-K+交换动力学的比较研究.物理化学学报[J].2010,26(3):552-560.
    [12]莫彬彬,连宾.长石风化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地学前缘[J].2010,(3):281-289.
    [13]王东升,梁成华,王文华.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棕壤,褐土钾的释放动力学研究.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5,7(1):1-3.
    [14]王筝,鲁剑巍,张文君,等.田间土壤钾素有效性影响因素及其评估①.土壤[J].2012,44(6):898-904.
    [15]吴宏海,张秋云,卢平,等.土壤和水体环境中矿物-腐殖质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岩石矿物学杂志[J].2003,(1):429-432.
    [16]吴卫华,郑洪波,杨杰东,等.硅酸盐风化与全球碳循环研究回顾及新进展.高校地质学报.2012,18(2):215-224.
    [17]何文鸣,陈防.硅酸盐解钾菌对含钾矿物的选择性风化机理.湖北农业科学[J].2014,53(12):2754-2762.
    [18]W.He,F.Chen.Evaluating Status Change of Soil Potassium from Path Model.PloS one[J].2013,8(10):e76712.
    [19]W.He,Y.Cheng,F.Chen.Quantifying the Impact Factors of Different Forms of Potassium and Absorptions by Different Cotton Genotypes.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J].2015,46(19):2460-24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