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逐小时资料的青海高原雷暴、冰雹及其环流背景特征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雷暴、冰雹等对流性天气的局地性强,常带来较严重的危害,以往研究多采用逐日资料,而对其逐小时的时空特征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NIMC)1981-2010年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资料,将月报表数据整理成了雷暴、冰雹的逐小时数据集,然后利用该数据集对青海高原的雷暴、冰雹的发生频数、持续时间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趋势系数、倾向率、REOF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雷暴的变化趋势,最后分析了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青海高原的雷暴、冰雹均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征,青海南部年平均雷暴时数可超过140 h,而在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时数不足10 h,但在祁连山地区具有一个相对高值区;雷暴过程的持续时间也呈现出类似的特征。(2)雷暴、冰雹存在显著的年变化及日变化,在一年之中雷暴集中在5-9月(占95%以上),峰值位于6-7月;在一日之中,雷暴、冰雹均表现为午后峰值,但REOF分析表明,在不同地区雷暴具有不同的日变化,在青海南部地区主要发生在16:00-21:00BST,但在柴达木盆地主要发生在13:00-16:00BST,这可能与下垫面性质的差异有关。(3)近30年青海高原的雷暴、冰雹发生频数,除在柴达木盆地存在较弱上升外,大部分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雷暴频数的减少速率为16.6 h/10yr,冰雹减少速率为2.6 h/10yr;在一天中各个时刻也呈减少趋势,且均通过了α=0.1的显著性检验;雷暴过程的持续时间也呈减少趋势。(4)雷暴、冰雹的变化与大尺度环流密切相关,近30年来,亚洲地区极涡减弱,温度升高,极地冷空气活跃性降低,北方冷空气南下减少,经向环流减弱,纬向环流增强,大气稳定性增高,从而导致青海地区雷暴、冰雹的次数减少。(5)通过对比雷暴偏少年与雷暴偏多年的差异,发现在雷暴偏少年,虽然青海地区温度偏高、CAPE值偏大,但该区上空200h Pa高空急流偏弱,乌拉尔山地区及中国东南部地区的位势高度偏低,而在贝加尔湖至新疆地区的位势高度偏高,相应的,在乌拉尔山及中国南部有异常气旋性环流,青海地区处于异常的气旋性环流控制下,在500h Pa与700h Pa青海地区具有异常反气旋环流,这样高空急流偏弱且存在异常辐合,而中、低空存在异常辐散,不利于对流的发生发展,这也是雷暴减少的重要因素。
引文
[1]李跃清.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基础[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03:77-82.
    [2]李跃清,李崇银.青藏高原东侧地区夏季气温变化及其可能成因[J].高原气象,2003,S1:24-31.
    [3]符琳,李维京,张培群,张强,高歌.近50年我国冰雹年代际变化及北方冰雹趋势的成因分析[J].气象,2011,06:669-676.
    [4]顾光芹,史印山,池俊成,张梅.河北省冰雹气候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关系[J].高原气象,2011,04:1132-1138.
    [5]林纾,陆登荣.西北地区初夏冰雹及其环流背景气候特征[J].气象科技,2006,04:400-404.
    [6]李勇,孔期.2006年5—9月雷暴天气及各种物理量指数的统计分析[J].气象,2009,02:64-70.
    [7]尤伟,臧增亮,潘晓滨,李毅,安成,李安泰.夏季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及其天气学特征的统计分析[J].高原气象,2012,06:1523-1529.
    [8]李照荣,康凤琴,马胜萍.西北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5,02:83-88.
    [9]胡玲,郭卫东,王振宇,汪青春.青海高原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J].气象,2009,11:64-70.
    [10]张恒德,高守亭,张友姝.北极涡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我国春季降水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05:593-604.
    [11]俞小鼎,周小刚,王秀明.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J].气象学报,2012,03:311-337.
    [12]巩崇水,曾淑玲,王嘉媛,张博凯,尚可政,王式功.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3,05:1442-1449.
    [13]曾淑玲.三类航危天气预报技术及业务系统研究[D].兰州大学,2012.
    [14]黄仪方,肖焕权,李积富.高原重要机场航班延误的气象因素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02:37-4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