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转型与规划应对策略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2013年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全新的思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形势下,乡村的转型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转型的概念,从转型背景、目标内涵、参与主体、转型领域等方面建构了乡村转型的逻辑框架。通过挖掘新时期乡村的多元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对其在乡村转型中的内在促进作用做出了研判。分析了当前乡村变迁的主要特点和所存在的问题,包括乡村出现的"空心化"和老龄化、乡村精英大量流失、乡土特色文化消解、公共服务设施短缺、土地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最后从改善城乡关系、促进经济发展、重塑传统文化、创新土地制度、完善规划管理体制等角度提出了乡村转型的路径和规划应对策略,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引文
[1]张京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39(10):30-34
    [2]谢霏雰,吴蓉,李志刚.“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发展与变革[J].规划师,2016,32(3):24-28.
    [3]贺雪峰.农村:中国现代化稳定器与蓄水池[N/OL].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25[2014-12-01].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zxjl_1650/201312/t20131207_897218.shtml.
    [4]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
    [5]中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Z/OL].2014-05-12[2014-12-29].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
    [6]赵霞.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和价值重建[D].河北师范大学,2012.
    [7]赵晨.要素流动环境的重塑与乡村积极复兴——“国际慢城”高淳县大山村的实证[J].城市规划学刊,2013(3):28-35.
    [8]曾亿武,邱东茂,沈逸婷,郭红东.淘宝村形成过程研究:以东风村和军埔村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12):90-97.
    [9]翁一峰.苏南乡村人地空间组织与模式探究——以产权关系为视角[J].城市规划学刊,2014(6):30-37.
    [10]朱霞,周阳月,单卓然.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的策略及路径——基于乡村主体性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8):38-45.
    [11]罗小龙,许骁.“十三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与规划应对[J].城市规划,2015 39(3):16-23
    [12]宫远山,申振,王柄荃.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发展常态及转型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8.
    [13]丁寿颐.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乡村重构与城乡关系的思考——北京“何各庄模式”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 20(10):5-9
    (1)详见: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http://cn.chinagate.cn/environment/2015-05/20/content_35766860.htm
    (2)费孝通先生最早用“差序格局”一词来描述中国社会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他认为传统中国社会是一种以我为中心、以熟人社会为半径、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经纬而构成的差序状态。
    (3)“伦理本位”是梁漱溟先生概述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时所创用的一个著名论断,它是基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涵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国家政治和社会道德及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
    (4)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一亿人”问题,促进约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