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一语翻译研究的学术诠释与境位反思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围绕日本近代哲学家西周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的研究,中日学者基于不同的学术立场与问题意识来加以阐发,日本学者高坂史朗站在思想史视角,推导出日本脱离中国儒学,树立以西方学术为根本的思维模式与价值体系的问题,由此来论证近代日本的主体性与合理性之所在;日本学者藤田正胜站在哲学史视角,阐述西周翻译为"哲学"、中江兆民表述为"理学",并将西田几多郎探索哲学的出发点与笛卡尔"怀疑一切"的现代性思想联系起来,论证西周创立"哲学"的最终目的可以归结为"接续西方"这一主题;而中国学者林美茂站在批判史立场,指出西周对于"Philosophy"这一概念存在着本质性的误读,陷入到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困境"之中。围绕"哲学"一语翻译研究,中日学者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研究"境位",亦反映出这一术语之中所潜藏的话语权或者文明选择的重大问题。
With regard to the study on the translating from "philosophy" into the Chinese technical term " 哲 学 " by Japanese scholar Nisiamane, many Japanese and Chinese scholars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Firstly, Japanese scholar Osak Siro, who researched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deduced that Japan separated from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established the thinking pattern and value system based on Western science, thus proved the subjectivity and rationality of modern Japanese. Then, Fujita Masakatsu,who probed it from the point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 stated that Nisiamane translated Philosophy into " 哲学 ", while Nakae Chomin rendered it into " 理学 ". He also argued that the ultimate aim of Nisiamane creating " 哲学 " is for the subject of the continu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by combining the starting point of philosopher Nishida Kitaro's philosophy journey and the modern thought of Descartes' s doubting everything. Thirdly, Chinese scholar Lin Meimao explored it from the point of the history of criticism. He pointed out that Nisiamane essentially misread the concept of Philosophy, therefore, he was lost in the dilemma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 哲学 ", Chi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s' differ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ir different academic standpoint and problem consciousness. The big issue of power of speech hidden in the terminology as well as the choice of civilization.
引文
[1]西周.1981.西周全集第1-4卷[M].日本:宗高书房.
    [2]藤田正胜.2012.日本如何接受“哲学”[J].日本问题研究(1).
    [3]高坂史朗:2002.从儒学到哲学[A].卞崇道、藤田正胜、高坂史朗编.中日共同研究:东亚近代哲学的意义[C].沈阳:沈阳出版社.
    [4]丸山真男.1983.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
    [5]藤田正胜.2013.何謂思想间的对话[J].北京:世界哲学(3).
    [6]西田几多郎.2002-2009.西田几多郎全集第1-12卷[M].东京:岩波书店.
    [7]钟少华.2002.清末从日本传来的哲学研究[J].北京:世界哲学(增刊).
    [8]林美茂.2012.“哲学”抑或“理学”--西周对Philosophy的误读及其理论困境[J].北京:哲学研究(12).
    [9]吴光辉.2003.传统与超越--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钟少华.2002(增刊).清末从日本传来的哲学研究.世界哲学.P262-264
    2西周.1981.西周全集第1卷[M].日本:宗高书房.P8
    3西周.1981.西周全集第1卷[M].日本:宗高书房.P13
    4西周.1981.西周全集第1卷[M].日本:宗高书房.P40
    5西周.1981.西周全集第4卷[M].日本:宗高书房.P169
    6西周.1981.西周全集第4卷[M].日本:宗高书房.P181
    7西周.1981.西周全集第1卷[M].日本:宗高书房.P305
    8西周.1981.西周全集第1卷[M].日本:宗高书房.P8
    9西周.1981.西周全集第1卷[M].日本:宗高书房.P31
    10藤田正胜.2012.日本如何接受“哲学”[J].日本问题研究(1).P8
    11高坂史朗:2002.从儒学到哲学[M].卞崇道、藤田正胜、高坂史朗编.中日共同研究:东亚近代哲学的意义.沈阳:沈阳出版社.P74
    12丸山真男.1988.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P371-372.转引自高坂史朗.2006.近代之挫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P17页
    13高坂史朗:2002.从儒学到哲学[M].卞崇道、藤田正胜、高坂史朗编.中日共同研究:东亚近代哲学的意义.沈阳:沈阳出版社.P75
    14高坂史朗:2002.从儒学到哲学[M].卞崇道、藤田正胜、高坂史朗编.中日共同研究:东亚近代哲学的意义.沈阳:沈阳出版社.P67
    15西周.1981.西周全集第4卷[M].日本:宗高书房.P169.182
    16高坂史朗:2002.从儒学到哲学[M].卞崇道、藤田正胜、高坂史朗编.中日共同研究:东亚近代哲学的意义.沈阳:沈阳出版社.P73
    17高坂史朗:2002.从儒学到哲学[M].卞崇道、藤田正胜、高坂史朗编.中日共同研究:东亚近代哲学的意义.沈阳:沈阳出版社.P68-73
    18高坂史朗:2002.从儒学到哲学[M].卞崇道、藤田正胜、高坂史朗编.中日共同研究:东亚近代哲学的意义.沈阳:沈阳出版社.P72
    19藤田正胜.2012.日本如何接受“哲学”[J].日本问题研究(1).P7
    20西周.1981.西周全集第4卷[M].日本:宗高书房.P82
    21藤田正胜.2012.日本如何接受“哲学”[J].日本问题研究(1).P11
    22藤田正胜.2012.日本如何接受“哲学”[J].日本问题研究(1).P12
    23藤田正胜.2013.何謂思想间的对话[J].北京:世界哲学(3)
    24西田几多郎.2002-2009.西田几多郎全集第1卷[M].东京:岩波书店.P40
    25藤田正胜.2013.何謂思想间的对话[J].北京:世界哲学(3)
    26林美茂.2012.“哲学”抑或“理学”--西周对Philosophy的误读及其理论困境[J].北京:哲学研究(12).P71-78
    27林美茂.2012.“哲学”抑或“理学”--西周对Philosophy的误读及其理论困境[J].北京:哲学研究(12).P73
    28林美茂.2012.“哲学”抑或“理学”--西周对Philosophy的误读及其理论困境[J].北京:哲学研究(12).P73
    29所谓“一个世界、一个逻辑”,可谓是日本哲学的创立者西田几多郎的最终表述。西田晚年的课程讲义《日本的文化问题》一文之中指出:“世界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因此,逻辑也就无所谓东方的逻辑或者西方的逻辑,“逻辑必须是一个,”也就是西田所谓的“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逻辑。或者说“绝对无的场所”的逻辑。参考西田几多郎.1979.西田几多郎全集第12卷[M].东京:岩波书店.P285、289
    30 藤田正胜.2012.日本如何接受“哲学”[J].日本问题研究(1).P10
    31 西周.1981.西周全集第1卷[M].日本:宗高书房.P20
    32 林美茂.2012.“哲学”抑或“理学”--西周对Philosophy的误读及其理论困境[J].北京:哲学研究(12).P78
    33 林美茂.2012.“哲学”抑或“理学”--西周对Philosophy的误读及其理论困境[J].北京:哲学研究(12).P76
    34林美茂.2012.“哲学”抑或“理学”--西周对Philosophy的误读及其理论困境[J].北京:哲学研究(12).P78
    35“接着讲”一语来自冯友兰的表述,本文亦称之为“接续”,或者也可以表述为“嫁接”。这一概念可谓是日本最直接的、且一贯性的创新学问之方法。通过还原到笛卡尔,西田几多郎树立起了独特的“西田哲学”。
    36西周针对“耶稣教”、即基督教的批判,应该说并不代表这一时期所有的日本知识分子。同为“明六社”成员的中村正直(1832-1891)认为:“夫西国之强,由于人民笃信天道,由于人民有自主之权,由于政宽法公。”(《西国立志编》)所谓天道即宗教,乃是西方国家走向强盛的最大要素。参考吴光辉.2003.传统与超越--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P144-147
    37西周针对江户时代的官学--以林罗山系统为核心的日本朱子学采取批判的态度,转向荻生徂徕(1666-1728)创立的“徂徕学”,乃是西周接受西方实证主义的背景之一。参考[日]北野裕通:《与哲学的遭遇》([日]藤田正胜编:《为学习日本近代思想的人们》,东京:世界思想社,1997年,第7-10页)但是,荻生徂徕否定朱子学,提倡回复日本自身的“先王之道”,按照逻辑推断,西周批判“泥古”、转向哲学,亦体现在西周自“日本儒学”向“哲学”的转向这一过程中,也就是存在着否定“日本儒学”乃至所谓“国学”的内涵。
    38所谓“国家学问”,也就是“中国儒学”与“日本儒学”一类的称谓。不言而喻,针对这样的概念需要进行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考证,以确定事实的经纬。但是,如今这一话语方式广泛地呈现在东亚的思想史研究之中。历史上,冯友兰曾提出过“中国的哲学”或者“中国底哲学”一类的问题,在此不予深入探讨,而是认为这一类概念的指向意义在于将“国家”视为“现代”存在的最高形式,且以“日本哲学”这样的“国家学问”为终极目标,否定了学问的普遍性。事实上,它不过是以“政治学”或者“思想史”的范畴来取代历史的范畴而已,犹如“日本科学”这样的概念一样仿佛具有了创造性的价值,但是却缺乏了实证性的依据。换言之,所谓“国家学问”,只是学术研究的一个思维意向或者说叙述方式,而不能应该将之直接把握为历史的实存,或者视之为历史本身。
    39西周.1981.西周全集第4卷[M].日本:宗高书房.P146
    40高坂史朗.2002.从儒学到哲学.卞崇道、藤田正胜、高坂史朗编:中日共同研究:东亚近代哲学的意义.沈阳:沈阳出版社.P73
    41吴光辉.2003.传统与超越--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P63
    42高坂史朗.2002.从儒学到哲学.卞崇道、藤田正胜、高坂史朗编.中日共同研究:东亚近代哲学的意义.沈阳:沈阳出版社.P69
    43西田几多郎.1978.西田几多郎全集第4卷[M].东京:岩波书店.P6
    44针对希腊哲学,西田不过只是提示了一个向度而已。不过,依照笔者自身的体验,日本的一部分学者以此为借鉴,致力于文化性的追根溯源,采取了潜在的价值判断的研究方式,或是通过提示希腊哲学之中的“自然”概念,突出希腊与日本存在了根源性的共通之处;或是采取对立性的视角,突出西田几多郎的“无”的思想,断言较之西方哲学传统,这一思想可以为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病理”提供一条理想的解决途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