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大陸兩宋禮制研究綜述(1911—2013年)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1911年至今的百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兩宋禮制的研究在禮制文獻整理與研究方面、斷代史與專門史中的兩宋禮制研究方面、禮樂制度沿革、變遷、禮典修撰研究方面、郊祀、封禪、太廟、濮議等相關問題的研究方面、宋代家族祭祀、家廟等研究方面、禮制下移、地方教化、禮制與禮俗關係、淫祀研究方面、對具體禮儀的研究方面、禮制與佛道兩教關係方面、兩宋禮學思想研究方面、鄉規民約與家訓、家禮研究方面、其他具體禮儀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存在一些缺陷與問題,主要是:其一,禮制典籍整理與研究尚待進一步開展;其二,斷代禮制史研究不足;其三,禮學思想尚待系統研究;其四,制禮機構與具體禮儀制度的研究尚有許多擴展的餘地;其五,具體研究多,價值判斷少;其六,研究範圍狹窄;其七,資料範圍有待拓寬。
引文
(1)包括大陸學者在海外發表、海外學者在大陸的論文。著作類統計相同。
    (2)據筆者統計,自2001年到2013年,國内大學以遼宋西夏金爲博士論文有17篇,涉及該歷史時期禮制内容的博士論文7篇;自2002年到2013年遼宋西夏金禮制碩士論文64篇。這些資料顯示出其指導教師及研究生們的學術興趣所在,但由於都是學位論文,未正式發表,本論文不作具體評述。
    (3)楊華:《90年代以來古代家訓文化研究綜述》,《甘肅農業》2006年第5期。
    (4)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5)馮兵:《我國近年來朱子禮樂思想研究述評》,《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6)馬强才、姚永輝:《近六十年宋遼西夏金火葬研究綜述與反思》,《中國史研究動態》2012年第1期。
    (1)湯勤福、王志躍:《宋史禮志辨證》,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11年。
    (2)其他也有部分内容涉及禮制,如“崇儒”“官制”“道釋”等。
    (3)王雲海:《宋會要輯稿考校》,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陳智超:《解開<宋會要>之迷》涉及部分内容的辨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
    (4)據筆者所知有兩種整理本,一是四川大學牽頭的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已正式出版,一是中國社科院歷史所陳智超先生主持的整理本,2014年以《<宋會要>的復原、校勘與研究》之名立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5)分别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
    (6)湯勤福、王志躍:《關於<宋史·禮志>記載南郊的幾個問題》,《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湯勤福:《<宋史·禮志>的主要缺陷》,《史學集刊》2011年第5期;湯勤福:《略論<宋史·禮志>的史料價值》,《徽音永著——徐規教授紀念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湯勤福:《試論<宋史·禮志>的史料來源》,《漆俠與歷史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歐磊、王志躍:《<宋史·禮志>時間考誤》,《理論界》2009年第11期;王志躍:《<宋史·禮志>史料價值初探》,《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1期;王志躍:《宋代禮制專第—<宋史·禮志>編纂得失考論》,《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王志躍:《<宋史·禮志>史源評述》,《山西師大學報》2011年第2期;王志躍:《<宋史·禮志>職官考誤》,《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年第6期。
    (7)陳戍國:《<宋刑統>其書與宋代禮法》,《湖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8)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宋遼金夏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
    (9)漆俠:《遼宋西夏金代通史》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1)惠吉興:《宋代禮學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
    (2)科大衛:《國家與禮儀:宋至清中葉珠江三角洲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中山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3)樓勁:《宋初禮制沿革及其與唐制的關係——兼論“宋承唐制”説之興》,《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2期。
    (4)楊建宏:《禮制背後的政治訴求解讀——以北宋官方禮書製作爲中心》,《船山學刊》2009年第1期。
    (5)鄭慶寰、包偉民:《禮儀空間與地方統治——以宋代地方官出迎詔敕爲中心》,《浙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
    (6)王志躍:《宋代官方禮制實施情況考述——以<宋史·禮志>爲中心》,《船山學刊》2011年第2期。
    (7)劉曉萍、王國平:《宋朝禮制發展變革對服飾文化的影響》,《求索》2013年第10期。
    (8)陳懷宇:《禮法、禮制與禮儀:唐宋之際聖節成立史論》,《唐史論叢》第13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9)郭聲波:《宋大禮五使繫年》,《宋代文化研究》第3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10)李克華、崇慶:《宋代外交禮儀活動的經費保障》,《陰山學刊》2013年第1期。
    (11)唐春生:《宋代翰林學士與禮樂文化》,《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12)邱源媛:《宋代宫廷雅樂的復古之風》,《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3期。
    (1)吕肖焕:《論宋代内外制的禮儀功能與審美性能》,《江海學刊》2013年第4期。
    (2)[韓]吴元敬:《宋代聘禮與茶》,《宋史研究論叢》第9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沈魯:《宋代禮儀制度中的茶研究——以解讀《宋史·禮志》中的茶内容爲核心》,《茶葉通訊》2011年第4期。
    (3)雷博:《北宋神宗朝熙寧時期的禮文建設考論》,《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4)柏晶晶、王風:《<政和五禮新儀>探析》,《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5)王美華:《<太常因革禮>與北宋中期的禮書編纂》,《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4年第1期。
    (6)王風:《宋代脩禮機構研究》,《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7)山内宏一:《北宋時期的郊祀制度》,《大慶師專學報》1986年第1期。
    (8)楊倩描:《宋代郊祀制度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4期。
    (9)朱溢:《從郊丘之争到天地分合之争—唐至北宋時期郊祀主神位的變化》,《漢學研究》(臺)2009年第2期;《唐至北宋時期的大祀、中祀和小祀》,《清華學報》(臺)2009年第2期;《唐至北宋時期的皇帝親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臺)2010年第11期。
    (10)楊高凡:《宋代祭天禮中三歲—親郊制探析》,《求是學刊》2011年第6期;吴錚强、杜正貞:《北宋南郊神位變革與玉皇祀典的構建》《歷史研究》2011年第5期;王志躍:《唐宋祭禮變化及實施考論》,《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9期。
    (11)李衡眉:《宋代宗廟中的昭穆制度問題》,《河南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收入氏著《先秦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唐俊傑:《南宋太廟研究》,《文博》1999年第5期。
    (1)張焕君:《宋體太廟中的始祖之争—以紹熙一年爲中心》,《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
    (2)郭善兵:《略述宋儒對周天子宗廟禮制的詮釋—以宗廟廟數、祭祀禮制爲考察中心》,《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3)朱溢:《唐宋時期太廟廟數的變遷》,《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第2期;《唐至北宋時期的太廟褅袷禮儀》,《復旦學報》2012年第1期。
    (4)淩郁之:《南宋高廟配享之争考實》,《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5)劉興亮:《論宋代的御容及奉祀制度》,《歷史教學》2012年第3期。
    (6)王才中:《司馬光與濮議》,《晉陽學刊》1988年第5期。
    (7)丁功誼:《人情與禮制的衝突——濮議中的歐陽脩》,《寧夏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8)夏東平:《從濮議之争看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歷史學習》2005年第3期;袁曉陽:《略論北宋英宗時代的濮議之争》,《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郭豔麗:《從濮議之争看北宋對傳統禮制的承傳與變通》,《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9期。
    (1)王善軍:《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3期。
    (2)游彪:《宋代的宗族祠堂、祭祀及其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3)楊建宏:《宋代家廟制度文本與運作考論》,《求索》2005年第11期。
    (4)趙旭:《唐宋時期私家祖考祭祀禮制考論》,《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3期;劉雅萍:《宋代家廟制度考略》,《蘭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5)魏峰:《從先賢祠到鄉賢祠——從先賢祭祀看宋明地方認同》,《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9期。
    (6)王美華:《官方禮制的庶民化傾向與唐宋禮制下移》,《濟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7)王美華:《唐宋時期地方官教化職能的規範與社會風俗的移易》,《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第3期。
    (8)王美華:《禮法合流與唐宋禮制的推行》,《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4期。
    (9)王美華:《地方官社會教化實踐與唐宋時期的禮制下移》,《遼寧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10)楊志剛:《宋代禮俗與文化略論》,《宋代思想和中華文明》,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李書有:《儒家禮樂思想與中華禮儀文明》,《宋代思想和中華文明》,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范熒:《試論宋代社會中的禮俗矛盾》,《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收入《徐規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1)孔妮妮:《論南宋後期理學官員對祠廟體系的再認識》,《歷史教學》2012年第3期。
    (2)馮大北:《宋代封神制度考述》,《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5期。
    (3)劉黎明:《論宋代民間淫祠》,《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4)楊建宏:《略論宋代淫祀政策》,《貴族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5)梁聰:《兩宋時期民間祠祀的法律控制》,《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6)皮慶生:《宋人的正祀、淫祀觀》,《東嶽論叢》2005年第4期。
    (7)鄭麗航:《宋至清代國家祭祀體系中的媽祖綜考》,《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2期。
    (1)鄭衡泌:《宋代媽祖信仰傳播的地理過程及其推力分析》,《地理科學》2010年第2期。
    (2)李玉昆:《試論宋元時期的祈風與祭海》,《海交史研究》1983年第5期;陳達生:《宋元時期泉州穆斯林祈風祭海之蹤跡》,《海交史研究》1986年第1期;汪志良:《<劍南詩稿>中的紹興祭神風俗》,《陸遊論集》,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
    (3)陸敏珍:《從宋人胡則的神化看民間地方神祗的確立》,《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4)張朝霞、章軍華:《屏南四平戲神祭禮述源》,《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5)方建新:《宋代婚姻禮俗考述》,《文史》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朱瑞熙:《宋代的婚姻禮儀》,《文史知識》1988年第12期。
    (7)張邦煒:《宋代婚姻制度的種種特色》,《社會科學研究》1989年第3期,收入氏著《宋代婚姻家族史論》第二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8)吕友仁:《宋代婚禮概述》,《殷都學刊》1991年第4期。
    (9)劉春迎:《試論北宋東京婚俗的幾個特點》,《河南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10)郝美田:《北宋東京的婚程禮儀》,《華夏文化》1999年第3期。
    (11)鄧莉麗、顧平:《金銀飾品與宋代城市婚嫁禮俗》,《民族藝術》2012年第4期。
    (12)吴寶琪:《試析宋代育婚喪俗的成因》,《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5期。
    (13)朱瑞熙、張邦煒等:《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1)徐吉軍:《中國喪葬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徐吉軍、方建新:《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第八章“喪葬風俗”與此基本一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2)丁淩華:《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3)張劍光:《入土爲安:圖説中國古代喪葬文化》,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4)游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游彪、尚衍斌、吴曉亮:《中國民俗史》(宋遼金元卷)第四章有“喪葬民俗”,涉及宋人的喪禮和葬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5)吴懷祺:《中國文化通史》(兩宋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6)吴麗娱:《終極之典:中古喪葬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7)吴麗娱:《敦煌書儀與禮法》,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
    (8)鄧小南:《略談宋代的堂祭》,《史學月刊》1990年第4期。
    (9)徐吉軍:《論宋代厚葬》,《浙江學刊》1992年第6期。
    (10)朱瑞熙:《宋代的喪葬習俗》,《學術月刊》1997年第2期。
    (11)張邦煒:《兩宋時期的喪葬陋俗》,《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12)秦大樹:《宋代喪葬習俗的變革及其體現的社會意義》,《唐研究》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3)游彪:《“禮”“俗”之際——宋代喪葬禮俗及其特徵》,《雲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1)楊建宏:《論宋代民間喪葬、祭祀禮儀與基層社會控制》,《長沙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2)吴敬:《宋代厚喪薄葬和葬期過長的考古學考察》,《貴州社會科學》2010年第8期。
    (3)具體可參見吴麗娱《敦煌書儀與禮法》“參考文獻”部分。
    (4)吴麗娱:《唐宋時代的詔葬與敕葬》,《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11月28日第3版。
    (5)吴麗娱:《葬禮的炫耀——關於天聖<喪葬令>的啟迪》,《文史知識》2007年第3期;《説説“舉哀成服”與“舉哀掛服”》,《文史知識》2007年第6期。
    (6)王銘:《輦輿與威儀:唐宋葬禮車輿儀制的等級性與世俗化》,《民俗研究》2013年第5期。
    (7)郭文佳:《宋代官員優恤述論》,《求索》2005年第6期。
    (8)郝怡:《宋代喪禮中火葬盛行的原因分析》,《黑龍江史志》2013年第23期。
    (9)龍曉添:《喪禮中的女性——以<儀禮><朱子家禮>記述爲例》,《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10)丁慶運:《宋真宗泰山封禪及其遺跡》,《泰安師專學報》1987年第1期。
    (11)湯其領:《滌恥封禪與北宋道教的興盛》,《河南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12)葛劍雄:《十一世紀初的天書封禪運動》,《讀書》1995年第11期。
    (13)何立平:《宋真宗東封西祀略論》,《學術月刊》2005年第2期。
    (1)胡小偉:《“天書降神”新議—北宋與契丹的文化競争》,《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2)徐威明:《宋代的封禪泰山儀式》,《民俗》1990年第3期;仝晰綱、遲少麗:《宋真宗東封西祀淺論》,《山東師大學報》1994年第6期;張其凡:《宋真宗“天書封祀”鬧劇之剖析》,《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第4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3)汪聖鐸:《宋朝禮與道教》,《學術月刊》1990年第5期,收入氏著《宋朝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吴羽:《宋代太一宫及其禮儀——兼論十神太一信仰與晚唐至宋的政治、社會變遷》,《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3期。
    (5)王志躍:《宋代國家、禮制與道教的互動考論—以<宋史·禮志>爲中心的考察》,《殷都學刊》2012年第2期;《宋代國家、禮制與道教的互動考論》,《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第3期。
    (6)唐代劍:《北宋神霄宫及其威儀鉤稽》,《中國道教》1994年第3期;《宋代道冠紫衣、師號制度》,《宗教學研究》1997年第1期;《宋代道冠披戴制度》,《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3期。
    (7)汪聖鐸:《宋朝禮與佛教》,《學術月刊》1990年第5期,收入氏著《宋朝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8)王元林、孟昭鋒:《論碧霞元君信仰擴展與道教、國家祭祀的關係》,《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
    (9)錢穆:《朱子之禮學》,原臺灣三民書局1971年出版,1982年再版;大陸出版則有成都巴蜀書社1986年本。該書涉及朱熹考證禮制沿革、具體禮儀、禮學主張、議祧廟、論樂、修禮書、《家禮》諸方面,然以考證爲主,歸納較少。
    (1)姜國柱:《李觀的“禮論”思想》,《江漢論壇》1983年第6期。
    (2)賴井洋:《略論李覯對荀子<禮論>的繼承與發展》,《韶關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3)陳大勇:《“禮”“法”並舉——李觀治國方略再探》,《撫州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
    (4)趙軍政、張斌、賴井洋:《李覯與荀子禮論的異同》,《漢中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5)郭樹森、賴功歐:《李觀禮樂觀辨析》,《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10期。
    (6)朱人求:《李覯的禮法觀》,《孔子研究》2007年第6期。
    (7)夏微:《李覯<周禮>學述論》,《史學月刊》2008年第5期;焦秀萍:《李覯的“禮順人情”論——兼與胡瑗反人情論的比較》,《蘭州學刊》2008年第5期。
    (8)王啟發:《從宫廷后妃倫理到民間家庭倫理及昏禮的意義——李觀<周禮致太平論·内治>析論》,《湖南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9)殷慧、肖永明:《北宋禮學思想發展的二重路徑》,《中國寶雞張載關學與東亞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
    (10)楊建宏:《論張載的禮學思想及其實踐》,《湖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1)魏濤:《張載“以禮爲教”思想淵源探析》,《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2)魏濤:《張載“以禮爲教”思想體系芻議——在工夫論視角下的考察》,《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3)楊永亮、鞏君慧:《試論張載的禮學思想》,《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4)林樂昌:《張載禮學三論》,《唐都學刊》2009年第3期。林氏另有《張載禮學論綱》,《哲學研究》2007年第12期,《張横渠禮學思想的基本特徵及其對朝鮮曹南冥學派的影響》,《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3期。
    (5)劉平中:《張載禮學體系結構探論》,《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
    (6)李會軍:《張載“以禮爲教”學説的現實意義》,《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第2期。
    (7)郝保權:《論張載禮學的社會教化功能與現實意義》,《西北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8)劉豐:《論宋代禮學的新發展》,《中國哲學史》2013年第4期。
    (9)王立軍:《試論司馬光禮學思想的基本特徵》,《唐都學刊》2001年第3期。
    (1)楊建宏:《略論司馬光的禮學思想與實踐》,《長沙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2)李禹階:《朱熹的家族禮儀論與鄉村控制思想》,《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3)安國樓:《朱熹的禮儀觀與<朱子家禮>》,《鄭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4)羅秉祥:《儒禮之宗教意涵——以朱子<家禮>爲中心》,《蘭州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5)彭林:《論朱熹的禮學觀》,《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
    (6)黄娜:《朱熹禮學的經世傾向》,《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12期。
    (7)潘斌:《朱熹<禮記>學述論》,《宋代文化研究》第15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8)殷慧、肖永明:《朱熹的<周禮>學思想》,《湖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殷慧、肖永明:《學術與政治糾結中的朱熹祧廟之議》,《湖南大學學祧廟報》2009年第4期。
    (9)孫顯軍:《朱熹的<大戴禮記>研究》,《蘇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10)余瑞霞:《關於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的梳理》,《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11)葉純芳:《朱熹、黄榦及楊復祭禮學的形成》,《文史》2013年第4期。
    (12)殷慧:《祭之理的追索——朱熹的鬼神觀與祭祀思想》,《湖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13)楊勝寬:《論蘇軾以人爲本的禮制觀——兼論其合祭天地之主張》,《西華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14)聶明:《劉敞禮制思想管窺》,《河南師大學報》1993年第6期。
    (15)楊世文:《魏了翁<周禮折衷>析論》,《蜀學》第6輯,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
    (16)符海潮:《韓琦祭祀活動與祭祀思想之探討》,《宋史研究論叢》第10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
    (17)姚永輝:《從“偏向經注”到“實用儀注”:<司馬氏書儀>與<家禮>之比較——兼論兩宋私修士庶儀典的演變》,《孔子研究》2013年第2期。
    (1)陳來:《朱子家禮真僞考議》,《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束景南:《朱熹<家禮>真僞考辨”》戴《朱熹佚文輯考》,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楊志剛:《論<朱子家禮>及其影響》,《朱子學刊》(總第6期),合肥:黄山書社,1995年。
    (2)粟品孝:《文本與行爲:朱熹<家禮>與其家禮活動》,《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3)湯勤福:《朱熹<家禮>的真僞及對社會的影響》,《宋史研究論叢》第11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
    (4)楊志剛:《<朱子家禮>:民間通用禮》,《傳統與現代化》1994年第4期。
    (5)楊志剛:《<司馬氏書儀>與<朱子家禮>研究》,《浙江學刊》1993年第1期。
    (6)王志躍:《<宋史·禮志>與<朱子家禮>的不同命運探源》,《江漢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7)王志躍:《<朱子家禮>與<滿洲四禮集>對比研究》,《歷史教學》2011年第9期。
    (8)陳志勇:《唐宋家訓發展演變模式探析》,《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9)趙振:《試論唐宋家訓文獻的轉型與特點》,《安陽工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10)徐秀麗:《中國古代家訓通論》,《學術月刊》1995年第7期。
    (1)黨紅星:《試論中國家訓文化的特點》,《東嶽論叢》2006年第1期。
    (2)楊華星:《從家訓看中國傳統家庭經濟觀念的演變——以宋代社會爲中心的分析》,《思想戰線》2006年第4期。
    (3)王美華:《承古、遠古與變古適今:唐宋時期的家禮演變》,《遼寧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4)王立軍:《宋代的民間家禮建設》,《河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陸敏珍:《宋代家禮與儒家日常生活的重構》,《文史》2013年第4期。
    (5)李禹階:《朱熹的家族禮儀論與鄉村控制思想》,《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6)楊建宏:《論宋代家訓與民間社會控制》,《船山學刊》2005年第1期。
    (7)楊建宏:《<吕氏鄉約>與宋代民間社會控制》,《湖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8)劉欣:《宋代“家禮”——文化整合的一個範式》,《河南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9)王美華:《中古家訓的社會價值分析》,《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1期。
    (1)李景文:《中國古代家訓文化透視》,《河南大學學報》1998年第6期。
    (2)沈時蓉:《中國古代家訓著作的發展階段及其當代價值》,《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3)孔令慧:《傳統家訓與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家訓文化》,《山西師大學報》2003年第2期。
    (4)王雙梅:《中國古代家訓中德育資源探析》,《船山學刊》2005年第3期。
    (5)楊華:《簡論宋朝家訓文獻的道德教育》,《甘肅理論學刊》2005年第6期。
    (6)曾凡貞:《論中國傳統家訓的起源、特徵及其現代意義》,《懷化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7)戴素芳:《論傳統家訓倫理教育的實踐理念與當下價值》,《學術界》2007年第2期。
    (8)宋冬霞:《淺析宋代家訓的和諧因數》,《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9)趙璐、李鵬飛:《重義輕利:中國傳統家訓族規教化的價值選擇》,《晉中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10)余祖紅:《淺談宋代家訓的治家思想》,《安徽文學》2009年第7期。
    (11)梁巍、劉毅:《宋代蒙學階段禮儀教育的現代特徵及其意義,《大衆文藝》(理論版>2009年第6期。
    (12)劉曉平、劉欣:《略論宋代社會經濟觀念的變化在家訓中的反映——以家訓中的“儉”爲例》,《船山學刊》2007年第1期;劉欣:《略論宋代家訓中的“女教”》,《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13)陳瑞:《朱熹<家禮>與明清徽州宗族以禮治族的實踐》,《史學月刊》2007年第3期。
    (1)靳惠:《<朱子家禮>廣爲流傳之原因考析》,《大家》2011年第14期。
    (2)史向前:《朱子<家禮>與道德建設》,《合肥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陳彩雲:《朱子<家禮>中的標奢思想及對後世的影響》,《孔子研究》2008年第4期;周永健:《論朱熹<家禮>的社會教化功能》,《蘭臺世界》2011年第19期。
    (3)彭林:《金沙溪<喪禮備要>與<朱子家禮>的朝鮮化》,《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第2期。
    (4)金順今、全錦子:《金長生禮學思想的特點及其意義》,《延邊黨校學報》2005年第2期。
    (5)張立文:《禮儀與民族化——論退溪以後禮的民族化進程》,《學術研究》2005年第6期。
    (6)鄭肯植:《宗法制祭祀的繼承和家族的變化》,《法律史學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7)劉永連:《從韓國文集中的家訓文獻看朝鮮半島家庭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東北史地》2011年第4期。
    (8)潘暢和、朴晉康:《韓國儒教喪禮文化的確立及其生死觀》,《延邊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張品端《<朱子家禮>與朝鮮禮學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年第1期。
    (9)王維先、宫雲維:《朱子<家禮>以日本近世喪葬禮俗的影響》,《浙江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10)李宏勇、孔令慧:《淺析司馬光家訓中的治家思想》,《運城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11)孔令慧:《論司馬光家中特色及當代啟示》,《運城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12)梁太濟:《讀<袁氏世範>並論宋代封建關係的若干特點》,《内蒙古大學學報》1978年第2期。
    (13)趙忠祥、方海茹:《<袁氏世範>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現代價值》,《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1)陳延斌:《<袁氏世範>的倫理教化思想及其特色》,《道德與文明》2000年第5期。陳氏另有數文:《中國傳統家訓教化與公民道德素質養成》,《高校理論戰線》2002年第7期;《中國傳統家訓的“仁愛”教化與21世紀的道德文明》,《道德與文明》1998年第2期,其主要觀點相似。
    (2)劉秉果:《宋代的賞花釣魚禮制》,《中國釣魚》1994年第8期。
    (3)祝尚書:《論宋代的鹿鳴宴與鹿鳴宴詩》,《學術研究》2007年第5期。
    (4)張若衡:《北宋官員七十而致仕的禮與法》,《法制與社會》2009年第18期。
    (5)楊高凡:《宋代金雞肆赦制度研究》,《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第2期;于賡哲、吕博:《中古放赦文化的象徵——金雞考略》,《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吕博:《唐宋金雞禮俗漫談》,《尋根》2008年第5期。
    (6)孫雅静:《淺析宋代救日伐鼓》,《河南北方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7)董傑、曹金發:《淺談南宋兩浙地區的宴飲禮俗》,《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8)王志躍:《<宋史·禮志>所載賞賜考論》,《北方論叢》2011年第3期。
    (9)王美華:《宋代皇帝耕籍禮的演進》,《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11期。
    (10)楊高凡:《宋代歷次明堂大禮考》,《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11)申萬里:《宋元鄉飲酒禮考》,《史學月刊》2005年第2期。
    (12)王美華:《鄉飲酒禮與唐宋地方社會》,《社會科學輯刊》2010年第4期;《唐宋時期鄉飲酒禮演變探析》,《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2期。
    (13)王美華:《唐宋時期的皇帝養老禮》,《文史知識》2007年第12期。
    (14)王美華:《官方旌表與唐宋兩代孝悌的變異》,《東北師大學報》2003年第2期。
    (15)楊建宏:《論宋代的民意旌表與國家權力的基層運作》,《中州學刊》2006年第3期。
    (16)王善軍、徐召霞:《宋代旌表制度述略》,《宋史研究論叢》第14期,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3年。
    (1)陳峰、劉縉:《北宋講武禮初探》,《清華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2)劉縉:《南宋講武禮的動態考察》,《殷都學刊》2009年第2期;《南宋現實政治與“閲武”之關係》,《求索》2010年第2期。
    (3)陳峰、胡文寧:《宋代武成王廟與朝政關係初探》,《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2期。
    (4)胡文寧:《禮制與政治:宋代武成王廟中管仲陪祀地位探析》,《科學經濟社會》2013年第2期。
    (5)錢俊嶺、張春生:《簡論宋代撫恤陣亡士卒的舉措》,《保定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6)時勝齋:《宋代的服飾規定》,《史學月刊》1982年第4期。
    (7)宋軍風:《唐宋商人輿服演變考述》,《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