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医药文献所反映的西夏医学特色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黑水城出土的医药文献具有浓郁的西夏医学特色,在本草学方面具有药物种类丰富、炮制方法多样、多选用道地药材及优质药材;组方配伍多以小复方;其方剂剂型多与病症及实际生活方式相结合。黑水城出土的医药文献涉及内科、外科、皮肤科、五官科、妇科、儿科、针灸科、法医学、兽医等内容,可以管窥西夏医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其医学理论主要继承中原医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同时又吸收了佛教医学理论,更有与党项民族的本土医学理论的相互融合,西夏医学在中国医学史中应有自己的地位。
引文
(1)西夏写本,文本中间有校改字。共144味药物,按两字药、三字药、四字药分别编排,21行两字药,共102味;11行三字药,共41味;1味四字药。详见: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1)西夏文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17“物离库门”内共载232味生药;按蛆虫食否及药物本身耗减划分为4类。详见: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07 408页。
    (2)TK187《医方》中所载药物达72种,其中植物药46钟,矿物药15种,动物药11种,另有制方配料6种。有的药物为后世罕见,如山丹花、金锦矾、黄茶、褐白衣等等。详见: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4册,1997年版,第173页。
    (3)“妈蕖”在《天盛律令》卷17中出现两次,史金波分别译为“巴戟”、“菝葜”,聂鸿音均译为“巴戟”。详见:史金波:《西夏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82页;聂鸿音:《西夏〈天盛律令〉里的中药名》,《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4期,第302页。
    (1)此药在《天盛律令》卷17中出现两次,史金波、聂鸿音皆译为“甘草”。详见史金波:《西夏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82页;聂鸿音:《西夏〈天盛律令〉里的中药名》,《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4期,第302、307页。
    (2)此药在《天盛律令》卷17中出现两次,史金波、聂鸿音皆译为“木香”。详见:史金波:《西夏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82页;聂鸿音:《西夏〈天盛律令〉里的中药名》,《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4期,第302页。
    (1)[明]陈嘉谟撰,张印生等校注:《本草蒙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2)[明]缪希雍撰,胡晓峰校注:《炮炙大法》,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版,第1页。
    (3)No.6476医书20一5载“治女人内中血风系结生”。
    (4)No.6476医书20 6载“冶男女长期肚中生刚强颗粒”。
    (5)No.911医书14 4载“还阳丹”。
    (6)No.911医书14 14载“天雄散”。
    (7)No.4979医书7—1载“人参半夏散”。
    (8)No.4979医书7 6载“消风散”。
    (9)No.4894医书载“五补丸”。
    (1)[梁]陶弘景编,尚志钧等辑校:《本草经集注》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427页。
    (2)[明]刘文泰等纂:《本草品汇精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2页。
    (3)[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4)[宋]寇宗奭撰,颜正华等点校:《本草衍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5)[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
    (6)《本草品汇精要》,第255页。
    (7)《本草蒙筌》,第75页。
    (1)[清]赵学敏辑:《本草纲目拾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78页。
    (2)《本草品汇精要》,第263页。
    (3)《本草图经》,第393页。
    (4)《本草品汇[精要》,第373页。
    (5)《本草图经》,第407页。
    (6)《本草品汇精要》,第543页
    (7)[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唐·新修本草》辑复本,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342页。
    (8)《本草品汇精要》,第539页。
    (9)《本草品汇精要》,第509页。
    (10)[宋]卢多逊、李昉等撰,尚志钧辑校:《开宝本草》辑复本,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67页。
    (11)《本草品汇精要》,第501页。
    (1)《本草衍义》,第52页。
    (2)《唐·新修本草》辑复本,第359页。
    (3)[五代]李珣著,尚志钧辑校:《海药本草》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4)《本草图经》,第238页。
    (5)《本草品汇精要》,第348页。
    (6)参见郑炳林:《〈康秀华写经施入疏〉与〈炫和尚货卖胡粉历〉研究》,《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页。
    (7)《唐·新修本草》辑复本,第123页。
    (8)《海药本草》辑校本,第9页。
    (9)[宋]司马光著,王根林点校:《司马光奏议》卷35《论西夏札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3页。
    (1)《本草品汇精要》,第378页。
    (2)[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3)[明]宋濂等:《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456页。
    (4)《本草图经》,第102页。
    (5)《本草品汇精要》,第235页。
    (6)[梁]陶弘景编,尚志钧等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7)《本草图经》,第118页。
    (8)《唐·新修本草》辑复本,第160页。
    (9)《本草图经》,第90页。
    (1)《本草品汇精要》,第460页。
    (2)宁复“五宝”是宁夏独具特色的农副畜产品,分别为“红宝”枸杞、“黄宝”甘草、“蓝宝”贺兰石、“白宝”滩羊皮、“黑宝”发菜。
    (3)《本草图经》,第60页。
    (4)《本草图经》,第43页。
    (5)关于西夏地区盐产区的论述,详见郭正忠《西夏地区古盐产资源考辩》,《宁夏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第45~50页;吉成名:《西夏食盐产地研究》,《盐业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24~26页。
    (6)《本草经集注》辑校本,第10~11页。
    (1)《唐·新修本草》辑复本,第94页。
    (2)《唐·新修本草》辑复本,第247页。
    (3)《唐·新修本草》辑复本,第342页。
    (1)[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中国医学大成》第45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9~30页。
    (1)[元]王好古:《汤液本草》,《王好古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2)史金波、白滨、黄振华著:《文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06页。
    (3)《汤液本草》,《王好古医学全书》,第15页。
    (1)《汤液本草》,《王好古医学全书》,第15页。
    (1)《医学源流论》,《中国医学大成》第45册,第49页。
    (2)《医学源流论》,《中国医学大成》第45册,第48页。
    (3)《医学源流论》,《中国医学大成》第45册,第49页。
    (1)[明]李时珍撰,周慎等整理:《本草纲目》,《中华医书集成》第6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1)史金波、白滨、黄振华著:《文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04页。
    (2)《文海》中把“瘜”释为“此者鼻疮也,鼻疮瘟之谓也”,“瘜”也是一种鼻疮之类疾病。详见:史金波、白滨、黄振华著:《文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04页。
    (1)姜歆:《论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的法医学》,《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5页。
    (2)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页。
    (3)《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150页。
    (1)《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113页。
    (2)秦阿娜、徐斯凡、崔箭:《正视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合理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医学体系》,《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第87~91页。
    (1)[元]脱脱:《宋史》卷485《外国一·夏国》,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001页。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7,“真宗景德四年十月庚申”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02页。
    (3)《宋史》卷485《外国一·夏国》,第14002页。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8“仁宗嘉祐八年四月丙戍”条,第4802页。
    (5)《宋史》卷486《外国二·夏国》,第1—4009页。
    (6)《文海研究》,第464页。
    (7)《文海研究》,第416页。
    (8)《文海研究》,第414页。
    (1)《文海研究》,第504页。
    (2)[宋]史崧重编,胡郁坤、刘志龙整理:《灵枢经》,《中华医书5集成》第1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3)[唐]王冰编,[宋]高保衡、林亿校正,吴润秋整理:《素问》,《中华医书集成》第1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4)《文海研究》,第410页。
    (5)《文海研究》,第475页。
    (1)《文海研究》,第533页。
    (2)赵朴初主编:《永乐北藏》第129册,北京:线装书局2000年版,第29页。
    (3)《永乐北藏》第69册,第627~628页。
    (1)申俊龙:《佛教四大说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73~78页。
    (2)包其锐:《论佛教对医学的影响》,《香港佛教》,2009年1月。
    (3)王静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夏藏汉合璧考释》,《西夏研究》第3辑,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三,1933年,第274页。
    (4)唐义净法师论日:“世尊亲说《医方经》日:四大不调者,一窭鲁,二燮跛,三毕哆,四婆哆。初则地大增,令身沉重。二则水大积,涕唾乖当。三则火大盛,头胸壮热。四则风大动,气息击冲。即当神州沉重、痰荫、热黄、气发之异名也。”详见:[唐]义净原著,王邦维校注;《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57页。《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言:“百一风病,百一黄病,百一痰荫病,百一总集病,总有四百四病,从内而生。”详见赵朴初主编:《永乐北藏》第85册,北京:线装书局2000年版,第169页。
    (5)王静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夏藏汉合璧考释》,《西夏研究》第3辑,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三,1933年,第276页。
    (6)《文海研究》,第403页。
    (7)《文海研究》,第460页。
    (1)《文海研究》,第43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