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村镇景观方法与保护发展路径探析——以宁波柴桥老镇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散落在城郊偏远地区的古村镇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以宁波柴桥老镇保护工作为例,通过历史性村镇景观的整体性、动态关联性的研究视角,认识保护、发展的整体关系,探索中国古村镇的保护、发展的路径与对策。规划提出保护与当代居民生活、村镇产业提升、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合,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价值,为偏远地区的历史村镇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引文
[1]阮仪三,袁菲.再论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1(5):95-101
    [2]张松,镇雪锋.历史性城市景观——一条通向城市保护的新路径[J].同济大学学报,2011(3):29-34.
    [3]杨锐.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国园林,2009(10):60-63.
    [4]徐凌云,王云才.从景观都市主义到生态都市主义[J].中国城市林业,2015(12):23-31.
    [5]张兵.历史城镇整体保护中的“关联性”与“系统方法”——对“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的观察和思考[J].城市规划,2014(8):42-28.
    [6]UNESCO.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R].2011.
    [7]宁波柴桥历史保护概念规划研究[R].2016.
    [8]张尚武.城镇化与规划体系转型——基于乡村视角的认识[J].城市规划学刊,2013(6):19-25.
    [9]王伟强,丁国胜.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J].时代建筑,2015(3):28-31.
    (1)关于三次保护理念发展转变,详见阮仪三,袁菲.再论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1(5):95-101以及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2005年维也纳召开的“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管理历史性城市景观”国际会议上采纳了一份包含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原则和指导方针的大纲,称为《维也纳备忘录》。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中心”、“整体”或“环境”等术语,历史性城市景观综合考虑了当代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的完整性。历史性城市景观理念认为持续的变化是城市传统的一部分,将历史城市视为历史和当前发展的动态叠合,强调自然环境和人工建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会正式通过了一份关于城市保护的新的国际建议--《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HUL)的建议》,再次强调了历史城镇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性。
    (3)据《宁波通史》(宋代卷)、《镇海县水利志》记载,北宋年间王安石在浙江宁波鄞县担任县令,修筑塘碶,塘起(小港)孔墅岭下,自西而东,横亘以阻海;又在穿山出海处筑堤捍浦为河,凿山筑堤建通山碶(穿山碶),为芦江泄卤蓄淡。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