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超越:木里学校教育发展困境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木里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调查,揭示出木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环境制约学校教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等因素相交织造成了木里学校教育发展的困境。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history and act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Muli and opens out the problems in school education there.After analyzing from a perspective which environment restricts school education,the writer considers that natural ecology,economic ecology,social ecology and cultural ecology jointly make the puzzledom of school education in Muli.
引文
[1]胡玉萍.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5
    [2]万明春.失学问题诊断与对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五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巴登尼玛.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7]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8]齐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以通辽市部分蒙语授课初中为例.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生论文,2006
    [9]孙东方.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演变——东北地区达斡尔族个案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5
    [10]木里里藏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木里县志(送审稿).1989
    [11]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基本普及初等教育资料汇编.1999
    (2)“把总”是土司衙门的外交官,有时亦充当翻译,行世袭制。当时木里全境设有四大把总。
    (1)2005年下半年国家对西部地区农村孩子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以后,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才大大提高。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木里“两免”基本实现了,但一补还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县里出台了对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进行补助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有的学校亦采用平均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补助。
    (1)“三高”即留级率高、辍学率高、复盲率高;“三低”即升学率低、巩固率低、入学率低。2003—2004学年,全县小学在校生12 498人,2004年春季开学小学在校生12 926人,减少了596人,一至四年级就流失533人。
    (2)据估计,2007年木里全县需新增中小学教师达到400人。2006年7月,笔者到木里县调查时,正好碰上县教育局组织的特岗教师招聘会,计划招教师182人,实际参加应聘人数仅为118人。笔者一共采访了10人,男女各5人。其中,汉族5人,藏族4人,彝族1人。采访中有针对性地提到了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你要到木里来参加特岗教师招聘?二是如果竞聘上,你愿意到偏远的乡镇、村小学教书吗?三是在木里三年工作期满后,你有继续留在木里的打算吗?针对第一个问题,来自内江师范学院的A同学谈了自己的想法。他说自己是因为当地的就业压力太大,相互的竞争过于激烈,同时又考虑了偏远地区的工资可能较高才来参加应聘会的。除了这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外,还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到边远地区淘金,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二是家庭经济较困难,而艰苦地区工资相对较高,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三是对风光秀丽的木里有一种憧憬,盼望到风光秀丽的地方工作;四是个别(仅有一个)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参加应聘会,如果条件好就留下,不好就走,抑或既然来了就参加一下面试,面试完了就走。同时,有的同学还提供一个情况,至少有三十四人到木里看了一下,认为条件太差,根本未参加面试就已经走了。第二个问题:95%的学生都希望能留在县城工作,只有5%的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第三个问题:100%的被采访对象均表示除了三年后有较大发展以外都不愿意留下来。
    (3)水洛乡某村小于2003年建成后,一直缺乏教师,在村长的多次要求下,乡上终于调来了三名教师,一名是以前工农兵大学毕业的,水平很低;其余两名是民办教师转公办的,中专学历,水平也很差,而且经常喝醉以后去上课。
    (4)根据对两个农村初中校点的调查,在无中学教师的情况下,初中各学科80%的教师是由中心小学教师兼任,部分教师还是民转公和非师范专业招聘的代课教师,有些从未参加过专门培训。
    (1)笔者在访问桃巴村小的时候正好遇见了该乡医院A医生的女儿,她曾经在该乡中心小学教书,但因受不了路途的艰辛和那里艰苦的条件,通过其父亲找人调到了县里。
    (2)桃巴乡A小学负责人在谈到学校管理时指出,学校有困难的时候谁都不管,轮到总结成绩的时候谁都在管,“权谁都想捞,钱谁都不掏”,学校这几年来维修桌椅板凳的拨款申请到现在区里、乡上、中心校和村里都在推来推去。
    (3)据乔瓦镇A老师讲,按国家标准新课改教学难度太大,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第一学期内容太多,没有加入适合少数民族本地特色的内容,学生领会起来很麻烦。
    (4)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新增学生的需求。2005年,全县在校生比上期增加了2 000多,但仅添置了学生课桌椅1 200套,床400张,根本不能保证学校的需要。博科乡计划招收住校生300~400人,但学校新建宿舍最多容纳120~150人,相差很多。李子坪小学在1998年的泥石流中全被毁坏,后来国家从抗灾资金中出资80万元,县里出资30万元和部分捐赠资金重建。学校现有教室8间,72个床位。全校现有383个学生,按四至六年级全部在中心校寄宿来看,学校现有教室、食堂桌椅和其他生活设施远远不够。
    (5)柯象峰:《西康人之宗教生活》,转自周锡银主编《藏传佛教寺院资料汇编》,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1989年。
    (6)巴登尼玛:《藏族教育之路探索》,载《教育研究》,1998年第10期。
    (7)东拉村嘟噜组现在有三个适龄儿童都在木里大寺当小喇嘛。据其家人介绍,这三名儿童都是自愿去的,因为在那里可以学习藏文,更主要的是在木里大寺作喇嘛可每月领一定的生活补助,摆脱了繁重的生产劳动,可以过比较舒服的日子;同时还要接受信徒的顶礼膜拜,有高人一等的感觉。
    (1)东拉村除个别孩子在外读书外,每天都需要步行去上学,最远的孩子早晨去上学需要1~2个小时,下午返回。一天中孩子很大的精力都花在了走路上。同时因为没有开设二年级,孩子们在读完一年级以后只能在家待着,一年级后直接去读三年级,造成“教育中断”。(笔者在访问东拉村嘟噜组A家时正好遇到了这种情况。他家有三个孙子。老大13岁,在乡中心校读书;老二9岁,老三8岁,因为距离村小太远,所以直到现在也没有上学,只有等到来年跟老大一起到乡中心校去读三年级。村长家也有这种情况)
    (2)胡玉萍:《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3)“北线公路”已立项上马,该项目里程253公里,投资4亿元左右,盐源泸沽湖—木里桃巴—稻城亚丁旅游线路的开通,既打通了全省目前唯一没有打通的省级公路216“断头线”,完善了四川省级路网,也让木里告别了只有一条公路与外界相通的历史。
    (1)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见《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2)王锡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本体理论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49页。
    (1)胡玉萍:《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万明春:《失学问题诊断与对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4页。
    (2)在笔者调查的东拉村A家的大儿子偏初旦鲁,今年12岁,现已娶了一个老婆名叫次仁卓姆,14岁。次仁卓姆本来在读三年级,但其家里经济很困难,而且偏初旦鲁家又缺劳力,所以就把她娶过来干活。
    (3)王锡宏:《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民族学思考》,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3期。
    (1)胡玉萍:《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万明春:《失学问题诊断与对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6~58页。
    (3)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五辑,第57~58页。
    (4)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五辑,第124页。
    (1)王鉴:《民族教育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5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