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长三角区域协作战略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化、分权化进程不断加快,地方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区域协调成为促进区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地区,也是我国区域协作领域的创新龙头。当前长三角区城市间的协调合作越发频繁,并呈现出新区域主义的相关特征:首先,协作逐步打破行政区划形成了整体的经济区域;其次,合作的主体更加多元,形成了多层次的合作机制;最后,长三角区域内城市在长期的协作中形成了共同的发展愿景。然而当前的长三角区域发展依然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外资和产业发展布局方面的竞争,对此提出未来的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最高决策层间的协作合作,同时改变现有的政绩评价体系,建立起以区域整体为对象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引文
[1]尤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009,硕士:56.
    [2]高萍.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次转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01):9-12.
    [3]罗祖德,刘成奎.区域发展战略理论浅谈.经济纵横,1986(07):48-51.
    [4]罗小龙,陈雯.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管治尺度构建——以南京都市圈建设为例,2007:1.
    [5]吴超,魏清泉.“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地理,2004(01):2-7.
    [6]叶林.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一个综述.公共行政评论,2010(03):175-189.
    [7]赵峰,姜德波.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经验借鉴与进一步发展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11(2):81-84.
    [8]孙鹏,曾刚.基于新区域主义视角的我国地域主体功能区规划解读.改革与战略,2009(11):95-98.
    [9]洪世键,张京祥.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大都市区管治.城市问题,2009(09):73-77.
    [10]郑先武.新区域主义理论:渊源、发展与综合化趋势.欧洲研究,2006(01):39-58.
    [11]朱查松,王德,罗震东.中心性与控制力:长三角城市网络结构的组织特征及演化——企业联系的视角.城市规划学刊,2014(04):24-30.
    [12]郁鸿胜.“十二五”期间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上海城市规划,2011(02):10-17.
    [13]张京祥,罗小龙,殷洁.长江三角洲多中心城市区域与多层次管治.国际城市规划,2008(01):65-69.
    [14]徐康宁,赵波,王绮.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05(05):1-9.
    [15]禚金吉,魏守华,刘小静.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1(02):24-29.
    [16]诸大建.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问题思考.上海城市规划,2011(02):7-9.
    [17]罗小龙,沈建法.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模式及其理论框架分析.地理学报,2007(02):115-126.
    [18]陆大道.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方针的若干问题.经济地理,2009(01):2-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