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理学与大乘佛学义理核心异同析论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论文作者:闫孟祥
  • 年:2003
  • 作者机构: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 会议召开时间:2003-11-01
  • 会议录名称:宋史研究论丛 第5辑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B244.7;B948
  • 学会代码:SSYO
  • 学会名称:中国宋史研究会
  • 页数:14
  • 文件大小:1372k
  • 原文格式:D
摘要
<正>朱熹理学与佛教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朱熹早年曾痴迷于佛教,但师从李侗后,又彻底否定了佛教。由于朱熹是使"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的人物,而朱子学号称"博大精深,综罗百代",~①所以,他的批评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学术界对理学与佛学的关系热情不减。朱熹以为,理学与佛学的根本差异在于两家义理核心不同。《语类》记:当学生问及此事时,"先生笑日:前日童蜚卿正论此,以为释氏大本与吾儒同,
引文
(1)全祖望:《宋明学案·晦庵学案》。
    (2)黎敬德:《朱子语类》(下简称《语类》)卷一二六。
    (1)《语类》卷一。
    (2)朱熹:《晦庵文集》(下简称《文集》)卷五八,《答黄道夫》。
    (3)《文集》卷七十续大纪。
    (4)《语类》卷一。
    (5)惠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宗宝重编本,行由品,见《大正藏》48~345(下凡引此本只注简称《坛经》和品名)。
    (6)《坛经》观因缘品。
    (7)龙树:《中论》观涅槃品,见《大正藏》30~1(下凡引此本只注经品名)。
    (8)《语类》卷九四。
    (1)《中论》观法品。
    (2)《语类》卷三。
    (3)《语类》卷九八。
    (4)《中论》观四谛品。
    (5)《文集》卷三,《答胡广仲》。
    (6)《语类》卷七五。
    (7)《坛经》付嘱品。
    (1)《坛经》付嘱品。
    (2)朱熹:《太极图注》,见《性理大全书》卷一。
    (3)《语类》卷九四。
    (4)周敦颐:《通书》理性命章朱熹注,见《周元公集》卷一。
    (1)《楞言经》卷四,见《大正藏》19~165。
    (2)《坛经》疑问品。
    (1)《语类》卷四。
    (2)《语类》卷九四。
    (3)《语类》卷九五。
    (4)《语类》卷九六。
    (5)黄宗羲:《宋元学案·晦翁学案》。
    (6)周敦颐:《太极图说》朱熹注,见《周元公集》卷一。
    (7)朱熹:《论语集注》子罕,子在川上注。
    (1)《语类》卷六五。
    (2)《语类》卷九五。
    (1)《语类》卷一二六。
    (2)《语类》卷一二四。
    (1)朱熹:《易学启蒙》卷二。
    (2)《文集》卷八,《答张钦夫论仁说》。
    (3)《文集》卷七,《答陈器之》。
    (4)《语类》卷二十。
    (5)《文集》卷八,《答张钦夫论仁说》。
    (6)《文集》卷八,《答张钦夫又论仁说》。
    (7)《文集》卷三,《答胡广仲》。
    (1)《语类》卷一二六。
    (1)《文集》卷三十。
    (2)《语类》卷三四。
    (3)《语类》卷一二六。
    (1)《语类》卷一二六。
    (2)龙树《大智度论》卷一,见《大正藏》25~57。
    (3)《中论》观有无品。
    (4)《语类》卷一二六。
    (5)《语类》卷一二六。
    (6)《金光明最胜王经》如来寿量品第二,见《大正藏》16~335。
    (7)《入楞伽经》涅槃品第七,见《大正藏》16~514。
    (1)《文集》卷四五,《答杨子直》。
    (2)《语类》卷九。
    (3)《语类》卷九八。
    (1)《中论》观四谛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