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勒兹的后现代美学思想解读《霍克斯默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霍克斯默》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和传记作家彼特·阿克罗伊德的一部长篇小说。用德勒兹的后现代美学思想来观照这部作品,可以看出它对哥特传统的超越,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通过穿插和杂糅,消除传统哥特小说情节的树状结构,表现出后现代的块茎结构;消解主题和人物的二元对立关系,强调人性的复杂和多元,实现分子线对克分子线的逃逸;重构历史,凸显过去与现在的不可分割,例证了强调开放式关联的机器概念。
引文
[1]瞿世镜等,《当代英国小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第475页。
    [2]彼特·阿克罗伊德,《霍克斯默》,余珺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11页。
    [3]Peter Ackroyd,Hawksmoor,Abacus:Sphere Books Ltd.,1986,the title page.
    [4]Deck,John,"The Novels of Peter Ackroyd",English Studies,September 1994,Vol 79,Issue 5,p.442.
    [5]"Peter Ackroyd",http://www.books,guardian,co.uk/authors/author/O,5917,-1,00.html(2003,12).
    [6]Oates,Joyce Carol."The Highest Passion Is Terror",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January 19,1986,p.23.
    [7]麦永雄,《德勒兹与当代性——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页。
    [8]麦永雄,《德勒兹与当代性——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63页。
    [9]李伟昉,《西方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之作——论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36页。
    [10]关于哥特小说叙事视角的规律及文化审美内涵,李伟昉博士在其专著已辟有专章论述,参见:李伟昉著,《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185-339页。
    [11]塞米利安,L.,《现代小说美学》,宋协立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55页。
    [12]彼特·阿克罗伊德,《霍克斯默》,余瑁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58-59页。
    [13]彼特·阿克罗伊德,《霍克斯默》,余珺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9页。
    [14]彼特·阿克罗伊德,《霍克斯默》,余珺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68-69页。
    [15]彼特·阿克罗伊德,《霍克斯默》,余珺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8页。
    [16]彼特·阿克罗伊德,《霍克斯默》,余珺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18页。
    [17]彼特·阿克罗伊德,《霍克斯默》,余珺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75页。
    [18]巫汉祥,《后现代叙事话语》,《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75页。
    [19]张玫玫,《作为战争机器的女同性恋书写:从德勒兹的“生成论”观照威蒂格的写作实践》,《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146页。
    [20]陈永国,《德勒兹思想要略》,《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第29页。
    [21]陈永国,《德勒兹思想要略》,《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第29页。
    [22]彼特·阿克罗伊德,《霍克斯默》,余珺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60页。
    [23]彼特·阿克罗伊德,《霍克斯默》,余珺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60页。
    [24]彼特·阿克罗伊德,《霍克斯默》,余瑶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145页。
    [25]彼特·阿克罗伊德,《霍克斯默》,余珺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269页。
    [26]彼特·阿克罗伊德,《霍克斯默》,余珺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61页。
    [27]Head,Dominic,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Modern British Fiction,1950-2000,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204.
    [28]Mulvey-Roberts,Marie,ed.,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Macmillan Press Ltd.,1998,p.274.
    [29]陈永国,《德勒兹思想要略》,《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第31页。
    [30]麦永雄,《德勒兹与当代性——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74页。
    [31]转引自:麦永雄,《德勒兹与当代性——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5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