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缓蚀剂的合成及其在高温碱性条件下缓蚀性能的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合成了一种新型胺类化合物缓蚀剂OMA以及两种新型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OMS和OMC,用红外光谱(IR)确认了它们的生成,用差热分析(DTA)确定了高温高压实验的最高温度。通过高压釜正交试验研究了它们在高温、高压、碱性条件下对碳钢的缓蚀性能,从而确定了它们分别对于气相和液相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及兼顾气、液相两指标的综合最佳工艺条件。用扫描电镜(SEM)对碳钢表面的缓蚀剂膜进行了表面分析评价,证实了OMA生成了致密的保护膜。
引文
[1]张天胜.缓蚀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324
    [2]林海潮.缓蚀剂研究的进展[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7,9(4):308
    [3]陈卓元,王风平,杜元龙.咪唑啉缓蚀剂缓蚀性能的研究[J].材料保护,1999,32(5):37
    [4]朱镭,于萍,罗运柏.咪唑啉缓蚀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材料保护,2003,36(12):4
    [5]岳可芬,周春生,史真等.新型咪唑啉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测定[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3):258
    [6]文武,刘汝秋,邱文.酰胺咪唑啉硫酸二甲酯织物柔软剂的合成[J].印染助剂,2002,19(3):17
    [7]钟振声,杨兆禧,匡科.阳离子咪唑啉表面活性剂的合成[J].精细化工,2000,17(12):690
    [8]朱云华,于萍,廖冬梅等.咪唑啉在高温碱性环境中对碳钢的成膜机理研究[J].材料保护,2002,35(4):20
    [9]申令生.化学数据计算手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00:2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