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要素聚类分析的武汉大都市区范围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为强化武汉市地域中心的地位并促进武汉及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有必要确定武汉市大都市区范围并针对性的制订协同发展策略。依托大都市区的发展理论,本文通过经济流、信息流、交通流等多要素流对武汉市及其周边湖北省内城市间的关联进行了测度,并基于SPSS及SOM神经网络两种聚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各市与武汉市间的联系度进行了分级,进而从定量角度划定了武汉市大都市区范围。
引文
[1]新华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武汉地位强化[DB/OL].2015;Available from:http://hb.qq.com/a/20150406/007401.htm.
    [2]洪世键,黄晓芬.大都市区概念及其界定问题探讨[J].国际城市规划,2007.22(5):p.50-57.
    [3]张京祥,刘荣增.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及管理[J].国外城市规划,2001(5):p.6-8.
    [4]唐燕.德国大都市区的区域管治案例比较[J].国际城市规划,2010(6):p.58-63.
    [5]黄娜.大都市区范围界定方法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5.
    [6]姜晓丽,张平宇.基于Huff模型的辽宁沿海港口腹地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3):p.282-290.
    [7]段德忠,刘承良.基于城市腹地的乡镇通达性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以湖北荆州市112个乡镇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04):p.548.
    [8]康盈,桑东升,李献忠.大都市区范围与空间圈层界定方法与技术路线探讨--以重庆市大都市区空间发展研究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1):p.22-27.
    [9]何春阳,陈晋,史培军,范一大.大都市区城市扩展模型--以北京城市扩展模拟为例[J].地理学报,2003.58(2):p.294-304.
    [10]王海羽,庞小平,李艳红,赵羲.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武汉城市圈拓展研究[J].测绘地理信息,2015(01):p.80-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