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转型期内城中村的城市形态演变——基于广州市的案例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转型期,中国城市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城中村作为现代城市的组成部分,成为理解中国城市形态转变的一把钥匙。本文从物质空间形态、社会空间形态和感知空间形态三个层次,分析随着城中村形态转变的对内及对外的影响。选取广州市内采取三种不同改造更新策略的城中村来对比:完全保持传统风貌的聚龙古村,综合整治更新后的大体保持原有形态的三元里村,以及全面改造成现代式多高层安置区、商业商务区等的猎德村。研究发现,完全保持传统风貌的聚龙古村,物质空间形态并未提升,社会空间和市民感知也不一定因此而提升;综合整治的三元里村,在三个层次上缓慢提升,相互影响协调发展;全面改造的猎德村,其快速物质空间形态提升,而社会空间形态和市民感知形态的提高具有较严重的滞后性。规划者应将关注点聚焦在时间-空间-行为视角下的城市形态解读,不断改进规划设计与政策制定,来促进城市形态的良性改变,实现可持续的城市更新。
引文
[1]顾朝林,熊江波.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地理研究,1989,8(9):95~991
    [2]许学强,胡华颖,叶嘉安.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地理学报,1989,44(4):385~3961
    [3]敬东.“城市里的乡村”研究报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对策.城市规划1999,23(9):8~141
    [4]张建明,许学强.城乡边缘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人文地理,1997,12(3):5~81
    [5]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社会学月刊,2002,(4):168~1791
    [6]薛德升,黄耿志.管制之外的“管制”: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空间集聚与生存状态--以广州市下渡村为例.地理研究,2008,27(6):1390~13991
    [7]尹晓颖,薛德升,闫小培“城中村”非正规部门形成发展机制--以深圳市蔡屋围为例.经济地理,200626(6):969~9731
    [8]黄怡.城市社会分层与居住隔离.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1 72~1931
    [9]吴明伟,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 79~1181
    [10]张京祥,赵伟.二元规制环境中城中村发展及其意义的分析.城市规划,2007,31(1):63~671
    [11]Lin G C S1Peri-urbanism in globalizing China:A study of new urbanism in Dongguan1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6,47(1):28~531
    [12]Wang Y P,Wang Y l,Wu J S1Urbanization and informal development in China:Urban villages in Shenzhen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9,33(4):957~9731
    [13]黄治.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13.
    [14]杨廉,袁奇峰,邱加盛,等.珠江三角洲“城中村”(城中村)改造难易度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12(11):25-31.
    [15]陈锋.城中村改造模式探讨--广州市猎德村商业改造项目[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6]吕霁.基于博弈论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7]韩明.从土地增值利益分配视角浅析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D].北京:清华大学,2007.
    [18]王军.城记[M]三联书店,2004
    [19][加]道格·桑德斯.落脚城市[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0]魏立华,闫小培.“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城市规划,2005,29(7):9-13.
    [21]马航.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城市社会学视野分析[J].城市规划,2007,31(1):26-32.
    [22]贾生华,郑文娟,田传浩.城中村改造中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理论与对策[J].城市规划,2011,35(5):62-68.
    [23]张纯.转型期内城传统街坊社区的城市形态--基于北京市内城三个社区的案例研究[J].城市规划,2015(10):24-30
    [24]戚冬瑾,周剑云.基于形态的条例--美国区划改革新趋势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3(9):67-7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