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海洋战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俄罗斯的国家发展史上,海洋战略一直起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基辅罗斯由于通海商路得以形成壮大,沙俄通过出海口战略而成为世界强国,苏联更是通过远洋进攻而获得冷战的均势。虽然当代俄罗斯已不再居于世界的中心地位,但作为有着帝国追忆和海洋情结的大国,俄罗斯正在积聚力量寻求复兴,海洋仍然是其关注的重点。应当看到,当前,俄罗斯发展理念已由过去的粗放式外扩转向内敛式集约,海洋战略的重心也已由海洋通道转向海洋资源的控制利用,这一理念的变化反映的正是俄罗斯国家发展三百年积淀的思考。本文旨在梳理俄罗斯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海洋战略演变过程,考察其海洋事业发展情况,从当代视角探求其经验教训,寻求陆海复合型大陆性国家发展的黄金分割点,精准定位海洋战略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作用,从中总结出能为当前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借鉴的有益要素。出于这一目的,论文研究重点放在了当代俄罗斯海洋战略,并将之分为转轨期、当代以及当前和未来时期三个部分,以便突出研究的现实意义。
     就俄罗斯海洋战略的源头而言,俄罗斯海洋传统源自北欧诺曼人的分支瓦兰吉亚人。瓦兰吉亚人有着西方海洋民族的强烈逐利特性和冒险精神,正是由于瓦兰吉亚人的强力介入,依托连接斯堪的纳维亚和拜占庭这一中世纪东西方贸易商路,松散的斯拉夫公社被凝聚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基辅罗斯。虽然由于之后的内部纷争,基辅罗斯并没能实现其海洋追求,特别是蒙古人的入侵,彻底打断了基辅罗斯向海的发展方向,但充当东西方贸易中间人获利的思想和北欧海盗所特有的冒险开拓精神已溶入俄罗斯的血脉,成为俄罗斯的民族内核之一。莫斯科公国兴起后,这一思想内核开始发酵,伊凡三世和伊凡四世为获取东西方贸易之利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奠定了后来沙俄出海口战略的根基。彼得大帝作为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为的君王,不但成功推行了西化改革,使沙俄步入世界强国之列,而且针对俄罗斯的地缘劣势,为俄罗斯确立了完整的出海口战略,使沙俄完成了由“地域残蚕食体制”向“世界侵略体制”的转变。在追逐出海口的过程中,沙俄的国家命运同出海口战略的成败得失紧密交融。在俄国达到其封建农奴专制制度支撑下国家权势所能抵达的发展顶峰后,制度瓶颈扼住了出海口战略的咽喉,使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相继惨败,并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耗尽了力气,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苏俄成立后,不得不从帝俄的遗产上全面后退,《布列斯特和约》虽剥离了俄罗斯向海洋发展和重新成为强国的可能,但给予了苏俄以喘息之机。之后,德国迅速崩溃,实际上这一束缚并未产生消解苏俄复兴帝俄荣光能力的后果。但经历了革命和国内战争创伤的苏联已不再具有帝俄的战略位势,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苏联海洋战略走过了从近岸和近海防御向远洋进攻的发展路线,并最终得以建立起与美国相匹敌的国家海上威力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苏联也完成了由偏居一隅的孤零社会主义国家向领导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西方阵营全球角逐的世界性强国的转变。但辉煌的成果掩盖不了苏联国家体制和政策的缺陷,重复了法国和德国过度扩张的错误,美国则利用苏联的战略失误,使苏联走上自我否定的道路。
     俄罗斯成立后,受久已遭压抑而突然迸发的政治狂热推动,俄罗斯奉行大西洋主义的思想路线,推行一边倒战略,实行全面战略收缩。同时,面对解体后的颓势,俄罗斯被迫从远洋缩回到陆上,进入黑暗的十年。这一过程中,俄罗斯海洋思想遇冷,并一度放弃了海洋,承自苏联的海洋遗产陷入全面危机状态,海洋战略陷于钟摆死区。但俄罗斯毕竟是一个大国和传统强国,随着俄罗斯重回欧亚主义轨道,俄罗斯海洋战略开始重启。
     在普京执掌俄罗斯后,明确提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俄罗斯海洋战略得到了充分发展。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和时代趋势的思考,当代俄罗斯海洋战略已不再将海权追求置于中心位置,而是将重心集中于综合国力的发展,确立了促进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海洋战略中心任务,权益维度不断拓展,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对抗性思维正逐步让位于合作、和谐。同时,鉴于当前强权政治现实,俄罗斯并未放弃军事的基础性地位,海军仍然是国家海洋战略的关注重点,但其侧重已由海上通道转向海洋资源,由军事安全转为经济安全,核心任务也逐步定位于以海洋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综合国力,保障俄罗斯海洋强国地位,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为俄罗斯国家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空间。
     总体来看,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海洋战略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共性问题,即如何克服俄大陆性地缘局限;二是个性问题,即寻找各个时期海洋战略与俄国家大战略的契合点。应当看到,俄罗斯发展海洋事业受到的一系列不利自然条件’制约:国土基本处于高纬度地带,冬季漫长且寒冷,缺少不冻港,除西部封闭内海的沿海地带外,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带人烟稀少,发展海洋事业所需基础设施远离主要人口聚居地,初期投入和后期养护成本也很高,海上事业缺乏自我造血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俄罗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海洋传统。为了牵引国家发展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俄罗斯只能通过国家海洋战略的牵引,以国家主导的方式来克服自身发展海洋事业的各项劣势。从其海洋战略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这种大陆性国家主导的海洋事业发展模式使俄海洋战略呈现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而在不利的地缘政治条件下——沙俄时期因扩张造成的四邻不宁、苏联时期因意识形态而面临的强敌环伺——又加重了其对军事力量的依赖和对均势的追求,造成其近现代海洋战略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海军战略色彩。而在当代和平发展时代主题下,俄罗斯海洋战略演进已发生变化,逐步放弃单纯从安全角度来考虑战略问题的传统权力思维模式。一方面开始强调发展海军除保障国家安全外,还兼有保持其工业基础、拓展经济维度、最终复兴其大国地位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更为重视发展问题,通过发展海洋事业,特别是开发远东和北极地区的资源和航线,促进地区均衡发展,为国家发展开辟新的战略空间,增强国家的战略稳定性。因此,当代俄罗斯海洋战略是兼顾安全与发展两方面战略需求的集合。
     综上所述,俄海洋战略的基本问题:一是克服大陆属性建立海权的问题,二是防止陆海冲突实现平衡的问题,三是发挥自身地缘优势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其三百年发展史的经验教训:一是要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战略;二是要保持海军力量与海洋经济的平衡;三是要统筹陆海发展矢量;四是要关注海洋战略各利益主体诉求;五是要整体稳步推进。应当说,俄罗斯海洋战略实践是一面镜子。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它反映的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同国家具体实际的结合过程;从现实的立场来看,它提出的是国家如何战胜局限和困难,从海洋获取发展机遇和未来的策略。因此,保持客观清醒地认识,充分汲取俄罗斯海洋战略的有益因素,对当前正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中国大有裨益。
The maritime strategy of Russia plays important and unique role in Russian history. For example, kievan Rus struggled to be powerful because of the trade road to sea; Tsarist Russia once became the power in the world with the marine outfall strategy; While the Soviet Union gained balance in Cold War with ocean offense. Although the modern Russia has lost the core role, holding the memory of empire and maritime complex, its goal is to accumulate a revived nation while focusing maritime affairs. Recently, Russia begins to centralize instead of expanding and transform the maritime path to maritime resource which reflects the pondering on Russian development during three hundred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es the maritime affairs and strategie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of Russia, such as ancient, neoteric,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Russia, looks for the golden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for land and sea complex continental nation, positions the role of maritime strategy in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ategy, probes on its lessons with modern standpoint, and tenders the useful essence for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aritime power. Therefore,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realistic meaning,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the modern Russian maritime strategy by researching the transformation era, the up-to-date era and future era.
     The Russian maritime tradition originates in Varangian, a filiation of northern Norman, which possesses western maritime national strong advantageous and aggressive sprits. Because of forcible Varangian intervention, the loose Slavonian societies were unified into Kievan Rus by bridging the trade road between Scandinavian and Byzantine Empire. Kievan Rus failed in tempt to maritime power because of its own conflicts and the Mongolian intrusion especially. Though, the idea of benefiting as intermediator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and the aggression of Northern European pirate blended into Russian spirit. While Grand Duchy of Moscow booming, the spirit began to ferment Ivan the Third and Ivan the Fourth to fight for benefit in trade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The war made a foundation for Tsarist Russia maritime outfall strategy. As the distinguished Emperor, Peter the Great put forward the reform so that Tsarist Russia paced into the powers in the world. Tsarist Russia founded comprehensive maritime outfall strategy and changed its regime from Nibbling in Area to Aggressing in the World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geopolitical limita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purchasing maritime outfall, Tsarist Russia and the maritime outfall strategy possess the same fate. When the nation ascended the peak supported by the Feudal Serfdom Serf System, the regime became the choke point of maritime outfall strategy so that Tsarist Russia lost in the Crimean War and Russian-Japan War and exhausted in the WWI. From then on, Tsarist Russia became the most vulnerability in the chain of imperialism.
     The Soviet Union withdrew from the heritage of Tsarist Russia. Although it is impossible for Russia to orient maritime affairs and be the power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Breast treatment, Deutschland collapsed immediately. The treatment did not result in Carthaginian outcome, but the Soviet Union in turbulence had not possessed the supremacy of Tsarist Russia and struggled to gain the national power system peer to the U.S. with a maritime strategy roadmap from littoral defense to ocean offense. During the evolution, the Soviet Union transformed from a solo socialist country to world power leading the fight with the U.S. and its allies. The grand achievement cannot cover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national regime and policies. Finally, the Soviet Union repeated the same mistake in expand excessively made by France and Deutschland, while the U.S. use its strategy lapses to put it into abysm.
     The Russia put forward the Atlantics idea and enthusiastically centralized strategically under the oppression, while withdrew from the ocean and step into a dark decade. During the course, Russia ignored the maritime idea and quit maritime affairs. The heritage of Soviet Union falls in crisis fully and the maritime strategy stopped completely. After all, Russia is still powerful and Russian maritime began to develop with the return to European-Asian orbit.
     Putin tendered the goal to be a maritime power and put forward the Russian maritime strategy. Based thought of historic lessons and future trends, Russia does not focus the maritime supremacy but centralizes the comprehensive power supported by maritime strategy, the value and its owners expand, the rivalry idea quits while cooperation and harmony gain the gravity. Of course, Russia never give up military affairs which attribute to national fundamental essence and navy st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al maritime strategy. In the future, Russia will transform the maritime path to maritime resource, adjust the military security to economic security, and put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affairs, struggle new room for Russian development.
     Different maritime strategy of Russia focus in revolving two big problems, the first also the common is how to overcome the continental geographical limitation, the second also the individual is how to look for the gear linked maritime strategy and national grand strategy. Russia is restricted by various environments such as high latitude, long winter, and shortage of ice-free ports. At the same time, underpopulated northern and eastern areas make against basic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affairs in different phrases. In fact, Russia lacks real maritime tradition so that it must design national maritime in order to put the national interests forward. In historic standpoint, the continental national maritime affairs model displays vulnerability and induration. The expand of Tsarist Russia and the ideology of the Soviet Union result in single navy strategy, while the evolution of Russian maritime strategy changes from pure security to comprehensive factor such as holding industry bases, expanding economic dimension, and reviving its power as before. Russia begins to focus development of sources and routes of Far East and Arctic in order to look for new strategic rooms and stability. Therefore, the modern Russian maritime strategy consists of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at all.
     In brief, the essential considerations consist three, the first is developing sea power instead of continental contribution, the second is balanc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ea and land, the third is displaying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 While the lessons consist five, the first is supporting national strategy, the second is balancing the navy power between the maritime economic, the third is coordinating land and sea development vector, the fourth is focusing the requirement of different community of interesting, the fifth is putting forward comprehensively. The practice of Russian maritime is a mirror. In the historic standpoint, it reflects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future trends and national reality. In the realistic standpoint, it tenders the strategy on gaining the opportunity and the future while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 and difficulty. Retaining profound opinion and useful factors of Russian maritime strategy will contribute to China which is looking forward to construct powerful maritime country.
引文
3 S.B.Cohen, Geopolitics: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9, P.216.
    1 George Modelski and William R. Thompson, Seapower in Global Politics(1494-1993), Houndhills: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8, p.5.
    1 引自胡杰:《海洋战略与英国兴衰》,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4月完成,第1页。
    2 [英]弗朗西斯·培根著,水天同译: 《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15页。
    3 钮先钟著: 《西方战略思想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
    4 [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5 王生荣著:《海权论鼻祖马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86页。
    6 [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解放军出版社 1997年版,第84页。
    1 [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2 [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页。
    3 [美]马汉:《海军战略》,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2页。
    4 [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5 [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6 参见马汉关于“海权取决于贸易和海上力量”论述,《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7 [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1 Geoffrey Till, 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Nuclear Age, London:Macmillan,1982, p.33.
    2 [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3 [美]艾尔弗雷德·寨耶·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4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济司、二部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9页。
    5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济司、二部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0页。
    6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济司、二部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页。
    1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济司、二部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7页。
    2 参见[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济司、二部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97~98页相关内容。
    3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济司、二部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99页。
    4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济司、二部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2页。
    5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济司、二部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9页。
    6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济司、二部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00页。
    7 参见[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第2~7页相关内容。
    1 llias Ilijpoulos, Strategy and Geopolitics of Sea Power throughout History, Baltic Security & Defense Review, Volume 11, Issue 2,2009, pp.5-6.
    2 后冷战时代海权内涵的具体要素和构成方面的内容参见杨震:《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第66~74页相关内容,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5月完成。
    3 尹年长、程涛:《海权的国际法释义——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为中心》,《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3-4页。
    1 杨震:《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5月完成,第6页。
    2 [英]朱利安·科贝特:《海洋战略的基干原则》,王春生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3 [英]朱利安·科贝特:《海洋战略的基干原则》,王春生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1页。
    4 大战略和小战略的划分和范畴具体参见科贝特:《海洋战略的基干原则》的附件《绿色小册子》内“海军历史讲座中使用的战略术语及定义”和“战略笔记”两大“战争课程”讲义,王春生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 [英]朱利安·科贝特:《海洋战略的基干原则》,王春生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2 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外国军事学术》,2009年第9期,第4页。
    3 [英]朱利安·科贝特:《海洋战略的基干原则》,王春生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4 [英]朱利安·科贝特:《海洋战略的基干原则》,王春生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1 参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相关词条。
    2 Edited by David Wilson and Dick Sherwood, Oceans Governance and Maritime Strategy, Allen&Unwin, Sydney,2000.p.3.
    3 倪乐雄:“中国海权战略的当代转型与威慑作用”,《国际观察》2012年第4期。
    4 杨震:《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第6页,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5月完成。
    1 荣剑:《经略海洋纵横淡》,海潮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页。
    2 三联书店1977年版将其译作“国家海上威力”。从“мoшъ”一词的本意来讲,“威力”和“实力”都可,但“威力”似乎意识形态和感情色彩更浓些,而且,就学术论文而言,讲“实力”可能更易于被接受,故译作“实力”更为客观。且个人愚见,以戈尔什科夫本人意图而言,他应该是讲“实力”的意味更胜于“威力”,因为在他提出这一术语时,苏联海军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事实上仍无法同西方同行并驾齐驱,而且,作为一名从水兵做起的职业海军军官,戈尔什科夫深晓海军这一技术军种建设难度之大,所得成果不易,基于这一点,在无绝对把握之下,他不会去主动刺激挑衅西方海上权威,而是要建设发展一支强大的苏联海军,使之具备与西方对抗的资本和实力。也就是说,以实力来确保安全,而非以威力来压服西方。尽管如此,按历史继承原则,译法应力求统一,否则极易引起混淆连锁反应,故在此仅作一说明供参考,仍遵从三联译法。
    1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等译,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页。
    2 罗伯特·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172页。
    1 [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刘从德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第136页。
    2 [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伦敦英国皇家地理学会1951年版本,林尔蔚、陈江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4页。
    3 [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刘从德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137页。
    4 [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伦敦英国皇家地理学会1951年版本,林尔蔚、陈江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9-71页。
    1 [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伦敦英国皇家地理学会1951年版本,林尔蔚、陈江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4页。
    2 [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刘从德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3 H.J.Mackinder, The round world and the winning of the peace, Foreign Affairs, No21,1943, pp.595-605.
    4 [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刘从德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135页。
    1 [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刘从德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136页。
    2 [美]索尔·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第二版),严春松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49页。
    3 姚有志:《20世纪战略理论遗产》,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1 [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刘从德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150页。
    1 [美]索尔·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第二版),严春松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第62-65页,第438页。
    2 [美]索尔·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第二版),严春松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1页,第271页。
    3 海运、李静杰:《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4 李英玉:《欧亚主义与俄罗斯的复兴》,黑龙江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第29页。
    1 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一卷,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第170页。
    2 《苏联武装力量》,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1978年版,《苏联武装力量》翻译组译,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4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编:《海洋法律与政策:中俄学者关于海洋经济和开发问题合作研究论文集》,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
    5 蒋建东:《苏联的海洋扩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 武汉军区司令部:《沙俄侵略扩张史》,1974年版。
    1 王生荣:《海权对大国兴衰的历史影响》,海潮出版社2009年版。
    2 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3 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
    4 叶自成:《陆权发展与大国兴衰——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选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5 梅然:“俄罗斯、海上霸权与世界政治的逻辑:一种历史解读”,《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
    6 赵丕、李效东主编:《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 俞学标:《海权:利益与威胁的双刃剑》,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
    1 肖继英:《俄罗斯海上力量:重整旗鼓》,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
    2 顾同祥:《冷战后外国海军战略研究》,海军指挥学院2003年版。
    3 戢觉佑等:《俄罗斯海军战役和战术后勤》,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
    4 方江:《俄罗斯海军教育》,海潮出版社2003年版。
    5 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
    6 方永刚等:《亚太战略格局和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1997年版。
    7 何树才:《外国海军军事思想》,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 左凤荣:“俄罗斯海洋战略初探”,《外交评论》2012年第5期。
    1 苏云天:“俄罗斯国家海洋政策”,《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年第4期。
    2 窦博:“俄罗斯海洋发展前景展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 付雪芹:“俄罗斯海上执法主体设置模式”,《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7期。
    4 匡增军:“俄罗斯的外大陆架政策评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2期。
    5 顾志红:《事实与真相:俄罗斯地缘政治与外交》,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
    6 靳怀鹏等:《世界海洋军事地理》,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 海军工程大学:《海军军事基地》,海军工程大学2002年版。
    8 陆俊元:“出海通道——俄罗斯海权发展的障碍”,《俄罗斯研究》1995年第1期;“海权论与俄罗斯海权地理不利性评析”,《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第6期。
    9 姚晓瑞:“论地缘环境对俄国海军发展的影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 薛桂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海洋出版社2011年版。
    2 王立东:《国家海上利益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左立平:《国家海上威慑论》,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
    4 钱宗旗:“俄罗斯北极开发国家政策剖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5期。
    5 程群:“浅议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1期。
    6 余鑫:“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7期。
    7 马增军、唐德合:《经略北极:一场新的地缘政治博弈》,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 陆俊元:“北极地缘政治竞争的新特点”,《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2期。
    9 陆俊元:“北极国家新北极政策的共同取向及对策思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0 陈玉刚等:“北极理事会与北极国际合作研究”,《国际观察》2011的第4期。
    1 [英]哈·麦金德著:《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 S.B. Cohen, Geopolitics: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9.
    3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 塔雷斯·亨扎克编:《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美国拉杰斯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
    6 George Modelski and William R. Thompson, Seapower in Global Politics(1494-1993), Houndmills:The Macmilan Press Ltd..1988.
    7 《苏联的海洋战略——苏联海上扩张的研究》,伦敦安德烈多伊奇公司1971年版,有两个译本:一为龚念年译,三联书店1974年版;二译作《俄国觊觎海洋——对苏联海上力量扩张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 [美]T·W·米切尔:《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伦敦安德烈·多伊奇公司1974年版,朱协(集体代名词)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 Roger W. Barnett, Soviet Maritime Strategy; Colin S. Gray, Roger W. Barnett Editors, Seapower and Strategy, 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
    3 Stephen Blank, Russia in the Arctic,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2009.
    4 Geoffrey Till, 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Nuclear Age, London:Macmillan,1984
    5 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Maryland.1990.
    6 Robert O. Work, The U.S Navy:Charting a Course For Tomorrow's Fleet, Aug.2008.
    1 Thomas R. Fedyszyn, Renaissance of the Russian Navy, Proceedings Magazine,-March 2012, Vol.138, p.309.
    1 具体内容参见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
    2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4章,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3页。
    3 [美]罗伯特·J·克纳:《迫切要求通向海洋》,加利福尼亚:伯克里1942年版,第103-104页。
    2 俄国史学界对罗斯名称起源的说法和古罗斯国家的形成问题长期存在争论,现在仍未达成一致。争论焦点在于罗斯人是专指概念还是泛指概念,是专门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曼人分支(瓦兰吉亚人),还是包括古罗斯形成前罗斯地域内生活的广大斯拉夫部族,以及包括瓦兰吉亚人在内的广义区域人民。其实质是罗斯人是不是斯拉夫人,这反映的是民族、种族价值观。本人认为,首先,此类问题的实质是民族主义问题,与国家海洋战略问题并不在同一层面。其次,从民族大融合角度看,特别是对比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广义泛指可能更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第三,在俄罗斯独立后研究海洋史的专著中,并没有将瓦兰吉亚人作为外国人对待,甚至将早期部分非斯拉夫部族在黑海、里海的活动都纳入早期海洋史研究范畴。故在此沿用罗蒙诺索夫观点,采取广义态度。关于罗斯起源争端具体内容参见曹维安:“诺曼说新探与诺曼学派”,《世界历史》1998年第1期;曹维安:“俄国史学界关于古罗斯国家起源问题的争论》,《世界历史》2008年第1期;齐嘉、曹维安:“罗斯名称的起源与古罗斯国家的形成”,《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3 参见尹曲、王松亭:《基辅罗斯》,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页。
    1 具体内容参见马克思对古代亚细亚和日耳曼原始公社关系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4页。
    1 尹曲、王松亭:《基辅罗斯》,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页。
    2 利哈乔夫指出,“拜占庭文化给了罗斯基督教精神的性质,而斯堪的纳维亚在大体上给了它军事部落体制”。参见[俄]德·谢·利哈乔夫:《解读俄罗斯》,吴晓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3 [俄]A.拜约夫:《俄国军事艺术史教程》,彼得堡1909年版,第1分册,第3页。转引自B.A.佐洛塔廖夫:《俄罗斯军事战略史》,莫斯科2000年版。
    4 注:这里指的是从基辅到黑海海域,由于年代久远,古罗斯地名与现地名差别较大。
    1 [俄]拉夫连季编:《往年纪事》,朱寰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页。
    3 [俄]克罗斯编:《俄国早期编年史》,第86页。转引自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翻译组编译:《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三联出版社1978年版,第10页。
    5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4章,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3页。
    6 由于斯维亚托斯拉夫对多瑙河的野心严重侵害了拜占庭的利益,对君士坦丁堡构成巨大威胁,拜占庭皇帝率优势兵力打败了罗斯军队,双方缔结和约,罗斯放弃保加利亚,退回基辅。但拜占庭将斯维亚托斯拉夫的回国路线通知了罗斯宿敌——南方的游牧民族佩彻涅格人,佩彻涅格人设伏第聂伯河一举击杀斯维亚托斯拉夫。
    1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5-66页。
    2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4章,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3页。
    3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82-85页。
    4 尤戈尔领地,12-17世纪古地名,包括北乌拉尔以及尤戈尔海峡到塔兹河口的北冰洋沿岸。
    5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8章,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2页。
    1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7页。
    2 莱昂内尔·科强:《近代俄国的形成》,伦敦1963年版,第28页。
    3 [美]罗伯特·J·克纳:《迫切要求通向海洋》,加利福尼亚:伯克里1942年版,第33页。
    4 引用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法,其实质是莫斯科公国对其他公国的领地兼并。
    1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0页。
    2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8章,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2页。
    3 [美]沃尔特·基尔赫纳:《1400~1480年俄国和欧洲的贸易关系》,印第安纳卜鲁明顿1966年版,第12页。
    4 [俄]B.H.萨姆纳:《俄国史概观》,伦敦1947年版,第260页。
    1 吴春秋:《俄国军事史略》(1547~1917),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2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
    1 张炜主编:《国家海上安全》,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页。
    3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5-66页。
    1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7-78页。
    2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
    3 [美]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4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60页。
    1 [俄]帕甫连科:《彼得大帝传》,斯庸译,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38-39页。
    2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编译:《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 [美]罗伯特·J·克纳:《迫切要求通向海洋》,加利福尼亚:伯克里1942年版,第103-104页。
    4 参见[美]拉恩希尔德·M·哈顿:“俄国和波罗的海”,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翻译组译:《俄罗斯帝国主义》,第171页。
    5 1720年彼得堡版《海军条例》,转引自[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5页。
    6 [俄]伊·卡皮塔涅茨:《冷战和未来战争中的世界海洋争夺战》,岳书璠译,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513页。
    1 [美]唐纳德·W·米切尔:《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朱协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2页。
    2 [英]约翰·迪恩:《彼得大帝统治下的俄罗斯舰队》,伦敦海军史料学会,第162页。
    1 [美]唐纳·W·米切尔:《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朱协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1、43页。
    2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3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1页。
    1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8章,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8页。
    2 [英]威廉·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059页。
    1 [美]唐纳·w·米切尔:《俄国与苏联海L力量史》,朱协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6-27页。
    2 吴春秋:《俄国军事史略》(1547~1917年),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98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22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9页。
    2 [英]尼古拉·纳齐科夫:《俄国人的环球航行》,伦敦1945年版,第20页。
    1 [美]亨利·R·赫坦巴哈:“俄罗斯帝国主义的起源”,参见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翻译组译:《俄罗斯帝国主义》,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4页。
    1 [美]唐纳·W·米切尔:《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朱协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64页。
    2 吴春秋:《俄国军事史略》(1547~1917年),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页。
    1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2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3页。
    3 [苏]卡巴诺夫等主编:《苏联通史》(1861~1917),第55页。
    1 转引自吴春秋:《俄国军事史略》(1547~1917年),第223-225页。
    3 普特:俄国旧计重单位,1普特=16.38千克。
    2 [美]唐纳德·W·米切尔:《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朱协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6页。
    1 [美]唐纳德·W·米切尔:《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朱协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23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1-36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4 [苏]瓦利:《土耳其海峡和北约》,第9页,转引自吴春秋:《俄国军事史略》(1547~1917年),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193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535页。
    1 [苏]《红档》杂志,1932年第52卷,转引自吴春秋:《俄国军事史略》(1547-1917年),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261页。
    2 [苏]卡巴诺夫编:《苏联通史(1861-1917)》,第266页。转引自吴春秋:《俄国军事史略》,第275页。
    3 [苏]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第1卷,第14页。
    1 [苏]罗斯图诺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战线》,莫斯科1976年版,第32-33页。
    1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0页。
    2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8章,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4页。
    1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8章,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i出版社2005年版,第545页。
    2 陆俊元:“出海通道—俄罗斯海权发展的障碍”,《今日东欧中亚》,1995年第1期。
    1 沈伟烈:《军事地理必须分析地理位置之价值》,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
    2 陆俊元:“海权论与俄罗斯海权地理不利性评析”,《世界地理研究》第7卷第1期,1998年6月。
    3 姚晓瑞:“地缘环境对俄国海军发展的影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4 [美]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1 王三欣、沈伟烈:《军事地理学论丛》,国防大学出版社,第180页。
    2 邵永灵 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
    1 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
    2 [美]唐纳德·W·米切尔:《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朱协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6页。
    1 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华中师范大学出社1998年版,第179页。
    1 [苏]M.B.伏龙芝:《论青年》,莫斯科1937年版,第62页。
    2 [苏]《苏共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决议案和决定汇编》,第2卷,莫斯科1920年修订第8版,第265页。
    1 方江:《俄罗斯海军教育》,海潮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2 [美]唐纳德·W·米切尔:《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朱协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93页。
    1 参见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第893页。
    2 参见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3卷),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第893页。
    3 本意为以小股兵力有效袭击敌人的作战样式,一战时用于海军作战,俄国革命战争后被苏联军事理论界用以解决海防问题,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联海军最核心的防御概念。当代“小战”概念有时也指局部战争。
    4 参见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第550页。
    1 《俄罗斯海军教育》,第47-48页。
    2 《俄罗斯海军教育》,第48页。
    1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第245页。
    2 巴索夫:《苏联海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战役战略使用经验》,海军学院1985年版,第393页。
    4 [苏]《海军艺术史》,第285页。
    1 [苏]戈尔什科夫的《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234-235页。
    2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228页。
    3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229-230页。
    1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246页。
    1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457-459页。
    1 [苏]戈尔什科夫:《戈尔什科夫军事论文集》,海军学院1985年版,第35-36页。
    1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258页。
    2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460页。
    3 [美]唐纳德·W·米切尔:《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朱协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30页。
    4 [苏]索科洛夫斯基:《军事战略》,解放军出版社1980年版,第498页。
    1 [苏]索科洛夫斯基:《军事战略》,解放军出版社1980年版,第498页。
    2 王生荣:《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页。
    1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414页。
    1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322页。
    2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414页。
    1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305页。
    1 蒋建东:《苏联的海洋扩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2 王生荣:《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3 [美]豪沃斯:《美国海军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631页。
    4 [美]豪沃斯:《美国海军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628页。
    2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310页。
    1 蒋建东:《苏联的海洋扩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
    1 蒋建东:《苏联的海洋扩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
    1 蒋建东:《苏联的海洋扩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
    2 法国《时代价值》周刊评价,引自蒋建东:《苏联的海洋扩张》,第106页。
    1 黄明:“囊中羞涩俄将放弃金兰湾”,《东南亚纵横》2001年第1l期。
    1 张炜主编:《国家海上安全》,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页。
    2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0页。
    1 转引自蒋建东:《苏联的海洋扩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1页。
    2 数据来源[英]《劳氏船舶登记统计表》,截至1978年11月。转引自蒋建东:《苏联的海洋扩张》,第196页。
    3 数据来源[苏]《苏联国民经济六十年》。转引自蒋建东:《苏联的海洋扩张》,第200页。
    1 数据来源于蒋建东:《苏联的海洋扩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3页。
    2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77页。
    1 《美国海军学会会报》,1970年第4期。转引自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第16页。
    2 [英]杰弗里·蒂尔著:《海上战略与核时代》,第175页。
    3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5页。
    4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页。
    5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3页。
    1 [美]威廉·奥多姆著,王振西等译:《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2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4页。
    1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312页。
    2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414页。
    3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414页。
    4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413-414页。
    1 何树才编著:《外国海军军事思想》,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1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50页。
    1 [美]莱曼:《制海权:建设600艘舰艇的海军》,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91年版,第152页。
    2 [美]莱曼:《制海权:建设600艘舰艇的海军》,海军学术研究所1991年版,第165页。
    1 [俄]罗伊·麦德维捷夫:《俄罗斯往何处去——俄罗斯能搞资本主义吗?》,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1 [美]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j王振西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1 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2 何春超等:《国际关系史纲》,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21页。
    3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7页。
    1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0页。
    1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5页。
    1 李中海:《普京八年:俄罗斯复兴之路:2000~2008》(经济卷),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4页。
    2 [俄]л.я.科萨尔斯,《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3 自由化指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自由化、经济联系自由化、对外贸易自由化,私有化指国有企业私有化,稳定经指采取紧缩政策,实现财政和货币的稳定。参见许新:《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4页。
    6 [俄]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1992年俄罗斯社会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发展》,《经济与生活》1993年第4期。
    1 [俄]专家研究所:《俄罗斯国防工业:转产和改造》,莫斯科1996年版,第6-8页。
    2 [俄]专家研究所:《俄罗斯国防工业:转产和改造》,莫斯科1996年版,第6-8页。
    1 荣剑:《经略海洋纵横谈》,海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
    2 友谊:《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军事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3 转引自肖继英:《俄罗斯海上力量》,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4 [俄]《冷战和未来战争中的世界海洋争夺战》,岳书瑶译,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516页。
    4 黄明:“囊中羞涩俄将放弃金兰湾”,《东南亚纵横》2001年第11期。
    2 中国驻俄罗斯联邦使馆经商参处:“俄罗斯远洋商船队现状与发展”,http://www.chinabidding.com/zxzx-detail-3421713.html
    2 张平远:“俄罗斯海洋渔获量和海产品的出口量下降”,《水产科技情报》,2001年第28期。
    1 历史上俄罗斯通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由一个大陆国家成为海洋国家,而挺进至太平洋、扎根于“南方海”(黑海、亚速海和里海)使俄成为一个海洋强国。
    1 许新:《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1 此处的沿海地区,主要是指俄罗斯北部和东部的沿海地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基本丧失了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存在,沿海地区基本上成为沿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地区的代名词。而俄自苏联时期开始,整个国家的经济重心就都集中于欧洲部分,上述地区基本上都属于偏远地区。特别是这些地区基本上都处在高纬地带,气候寒冷,生存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形势一直堪忧。值得指出的是,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加里宁格勒是块飞地,孤悬一隅,无法方便地得到国家的支持,也处于衰退状态中。
    2 王晓民 孙竹贤编译:“世界海洋矿产资源研究现状与开发前景”,《世界有色金属》2010年第6期,第23页。
    2 黄东:“变革中的俄罗斯造船工业”,《船舶物资与市场》,2004年第6期,第38页。
    2 中国商务部驻俄经商参处:“俄罗斯的海洋战略”,《中俄经贸时报》,2008年6月4日。
    1 杨晴川:“俄罗斯海军恢复战略核潜艇全球巡逻”,《中国国防报》2003年9月16日。
    1 余木宝:“俄罗斯北极显强势”,《中国石化》2012年第5期,第72页。
    2 杨金森:“海洋强国的经验教训与发展模式”,《中国海洋经济评论》,第101页。
    3 李中海:“2010年俄罗斯经济:艰难复苏与现代化战略”,《和平与发展》,2011年第1期。
    1 杨金森:“海洋强国的经验教训与发展模式”,《中国海洋经济评论》,第110页。
    2 转引自郑羽:《新普京时代》(2000-2012),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
    4 赵丕、李效东:《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页。
    1 左凤荣:《致命的错误——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2 转引自张晶:“《2020年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及其内外政策走向”,《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1期,第5页。
    1 陈国堂:“俄罗斯经济形势与政策走向分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2月19日。
    2 庞大鹏:“金融危机对俄罗斯发展战略的影响”,《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5期,第42页。
    3 俄新网莫斯科12月10日电:“普京:俄军费开支已至极限拨款需谨慎”,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anquan/20121210/43642298.html
    4 胡仁霞:“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及俄罗斯的应对措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第2期,第6页。
    1 胡仁霞:“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及俄罗斯的应对措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第2期,第6页。
    1 转引自郭连成:“俄罗斯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辨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2期,第63页。
    1 郑羽:《新普京时代》,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第85-86页。
    2 庞大鹏:《俄罗斯的发展道路》,《俄罗斯研究》2012年第2期,第56页。
    4 庞大鹏:《俄罗斯的发展道路》,《俄罗斯研究》2012年第2期,第58页。
    5 转引自庞大鹏:《俄罗斯的发展道路》,《俄罗斯研究》2012年第2期,第57页。
    1 [苏]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页。
    1 [美]索尔·科恩:《地缘政治学》(第二版),严春松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34-35页。
    1 [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1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0页。
    1 刘文飞:“俄罗斯问题:索尔仁尼琴‘政论三部曲’中的新斯拉夫主义”,《俄罗斯研究》,2006年第2期,第85页。
    1 《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2 [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林尔蔚、陈江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9页。
    1 [英]马丁·怀特:《权力政治》,宋爱群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1 [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1 梁明:“中国对外贸易当前形势分析与展望”,《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4期,第10页。
    1 吴总建,陈妍:“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年第4期,第70页。
    1 [英]戴维·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1 详情参见阎学通:“对中美关系不稳定性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2期,第29页。
    1 [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刘从德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第63页。
    2 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框架”,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页。
    [1]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俄罗斯战略——总统的议事日程》,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编译:《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苏联军事百科全书》(1976~1980),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
    [3]苏联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苏联武装力量》1978年版。
    [4]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第394页,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吴春秋:《俄国军事史略》(1547~1917),上海: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
    [6]蒋建东:《苏联的海洋扩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王生荣:《海权论鼻祖马汉》,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王生荣:《海权对大国兴衰的历史影响》,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年版。
    [9]俞学标:《海权:利益与威胁的双刃剑》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
    [10]叶自成:《陆权发展与大国兴衰——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选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11]赵丕等:《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解放军37032部队和山东大学历史系:《海洋争霸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13]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
    [14]丁一平等:《世界海军史》,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
    [15]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16]顾志红:《事实与真相:俄罗斯地缘政治与外交》,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
    [17]姜振军:《俄罗斯国家安全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8]胡启生:《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张炜:《国家海上安全》,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
    [20]王立东:《国家海上利益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左立平:《国家海上威慑论》,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
    [22]肖继英:《俄罗斯海上力量:重整旗鼓》,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
    [23]方永刚等:《亚太战略格局和中国海军》,北京:海潮出版社,1997年版。
    [24]顾同祥:《冷战后外国海军战略研究》。海军指挥学院,2003年版。
    [25]何树才:《外国海军军事思想》,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薛桂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版。
    [27]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编:《海洋法与政策(第二集)——中俄学者关于海洋经济和开发问题合作研究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
    [28]方江:《俄罗斯海军教育》,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年版。
    [29]靳怀鹏等:《世界海洋军事地理》,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海军工程大学:《海军军事基地》,海军工程大学,2002年版。
    [31]戢觉佑等:《俄罗斯海军战役和战术后勤》,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2卷,《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2]《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苏]谢·格·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济司 二部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
    [4][美]阿·塞·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解放军出版 社,1997年版。
    [5][美]阿·塞·马汉:《海军战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英]科贝特:《海洋战略的若干原则》,王春生等译自美国海军学会出版社,1988年版本,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7][苏]尼·伊·帕甫连科:《彼得大帝传》,斯庸译,三联书店,1982年版。
    [8][美]尼·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杨烨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俄]乌·尼·布罗夫:《俄罗斯军舰建造近百年史》,耿惠彬译,船舶工程编辑部,1999年版。
    [10][美]唐·米切尔:《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朱协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1][美]乔治·亚历山大·伦森编:《俄国向东方的扩张》,杨诗浩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2][美]弗·阿·戈尔德:《俄国在太平洋的扩张(2642—1850)》,陈铭康、严四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3][美]塔雷斯·亨扎克等:《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
    [14][英]戴维·费尔霍尔:《苏联的海洋战略——苏联海上扩张的研究》,龚念年译,三联书店,1974年版。
    [15][法]加斯东·加恩:《彼得大帝时期的俄中关系史(1689—1730)》,江载华、郑永泰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6][美]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史前史到21世纪:全球通史》,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美]约翰·科林斯:《大战略》,北京: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
    [18][美]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王振西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9][美]托马斯·P·M·巴尼特:《大视野大战略:缩小断层带的新思维》,孙学峰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20][美]斯皮克曼著:《和平地理学》,刘愈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1][美]理查德·罗斯克兰斯、阿瑟·斯坦:《大战略的国内基础》,刘东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英]哈·麦金德著:《历史的地理枢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3][美]尼古拉·斯皮克曼著:《和平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24][澳]J·R·V·普雷斯科特:《海洋政治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左凤荣:“俄罗斯海洋战略初探”,《外交评论》2012年第5期。
    [2]江新国:“海权对俄罗斯兴衰的历史影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年第4期。
    [3]窦博:“俄罗斯海洋发展前景展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姚晓瑞:“论地缘环境对俄国海军发展的影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5]苏云天:“俄罗斯国家海洋政策”,《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年第4期。
    [6]付雪芹:“俄罗斯海上执法主体设置模式”,《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7期。
    [7]程群:“浅议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1期。
    [8]刘中民:“海权发展的限度与国家盛衰”,《海洋世界》,2007年12月。
    [9]刘中民:“海权争霸与俄苏的兴衰及其历史反思”,《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
    [10]焦佩:“从北方四岛问题看国际海权争端”,《理论探索》,2006年第4期。
    [11]李颖:“彼得大帝时期的地缘政治策略”,《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3期。
    [12]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
    [13]陆俊元:“俄罗斯欧亚主义哲学及其对华安全理念”,《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4]匡增军:“俄罗斯的外大陆架政策评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2期。
    [15]钱宗旗:“俄罗斯北极开发国家政策剖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5期。
    [16]梅然:“俄罗斯、海上霸权与世界政治的逻辑:一种历史解读”,《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6期。
    [17]陈良武:“俄罗斯海洋安全战略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2期。
    [18]余鑫:“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7期。
    [19]陆俊元:“海权论与俄罗斯海权地理不利性评析”,《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第6期。
    [20]陆俊元:“北极地缘政治竞争的新特点”,《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2期。
    [21]陆俊元:“北极国家新北极政策的共同取向及对策思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22]李颖:“彼得大帝时期的地缘政治策略”,《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3期。
    [23]史春林:“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国外海权问题研究述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24]师小芹:“理解海权的另外一条途径——简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1期。
    [25]戎辉:“苏联‘马汉’的‘海权论’——《国家的海上威力》及作者戈尔什科夫”,《当代海军》1996年第10期。
    [26]王晓菊:“近年国内的俄罗斯史研究”,《世界历史》,2011年第2期。
    [27]刘中民:“海权争霸与俄苏的兴衰及其历史反思”,《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
    [28]陆俊元:“出海通道——俄罗斯海权发展的障碍”,《俄罗斯研究》,1995年第1期。
    [29]陈玉刚等:“北极理事会与北极国际合作研究”,《国际观察》,2011的第4期。
    [30]李兴耕:“俄罗斯新欧亚主义思潮与欧亚党”,《俄罗斯研究》2003年第2期。
    [1]韩林:《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2]杨震:《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3]李英玉:《欧亚主义与俄罗斯的复兴》,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4]冯淑兰:《海权对抗陆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李兵:《国际战略通道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5年。
    [1]Alfred T. Mahan, The Influence ofSeapower upon History,1660-1873, DodoPress,2009.
    [2]Julian S. Corbett,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Naval Institute Press,1873.
    [3]Julian S. Corbett,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Dover Publications,2004.
    [4]Colin S. Gray, Seapower and strategy, Naval Institute Press,1989.
    [5]Cohen S.B. Geopolitics: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9.
    [6]Roger W. Barnett, Soviet Maritime Strategy, Colin S Gray Roger W Barnett Editors,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
    [7]David Wilson, Dick Sherwood, Oceans Governance and Maritime Strategy, Allen&Unwin, Sydney,2000.
    [8]Robert Hanks, The unnoticed challenge:Soviet 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global choke points, Institute for Foreign Policy Analysis,1980.
    [9]Charles A. Meconis, Boris N. Makeev, U.S.-Russian Naval Cooperation,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1996.
    [10]Andrew D. Lambert, The Russian War 1853-56:Study in Maritime Strategy, Palgrave Macmillan, 1990.
    [11]Steven L. Spiegel, The Soviet-American competition in the Middle East, Lexington Books, 1988.
    [12]Nicholas Papastratigakis, Russian Imperialism and Naval Power:Military Strategy and the Build-Up to the Russo-Japanese war, I.B.Tauris,2011.
    [13]Finn Sollie, Soviet Sea Power and Relations in Northern Waters:Trends and Goals in Russian Maritime Strategy, Norwegian Atlantic Committee,1985.
    [14]Geoffrey Till, 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Nuclear Age, London:Macmillan,1982
    [15]Geoffrey Till, Seapower:theory and practice, Portland:Frank Cass,1998.
    [16]Geoffrey Till, 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aylor & Francis,2009.
    [17]Stephen Blank, Russia in the Arctic,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2009.
    [18]James J. Tritten, Soviet naval forces and nuclear warfare:weapons, employment, and policy, Westview Press,1986.
    [19]Herbert H. Kaplan, Russian Overseas Commerce with Great Britain During the Reign of Catherine Ⅱ,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20]Norman Polmar, Jurrien Noot, Submarines of the Russian and Soviet Navies,1718-1990, Naval Institute Press,1994.
    [21]David Wilson and Dick Sherwood, Oceans Governance and Maritime Strategy, Allen&Unwin, Sydney,2000.
    [22]George Modelski, William R. Thompson, Seapower in Global Politics,1494-1993, Houndhills: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8.
    [23]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Maryland.1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