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是曾国藩伦理思想和伦理实践的系统反映,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
     要探究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不能绕过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清王朝由盛转衰,鸦片战争的洗劫,令本已动荡的时局更加混乱,社会各阶层的道德沦丧现象比比皆是,朝堂上下、军队内部的腐败令人触目惊心,这一切让曾国藩不得不反思实践人才伦理思想的现实迫切性。
     太平天国运动催生了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在与“异端邪说”的对抗中,在士风颓丧、军队废弛、无才可用的困窘中,一介儒生的曾国藩深深体会到人才伦理建设的重要性,他将人才伦理建设放在了治军实践重中之重的位置。湘军的创建,既有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作为根基,湘军的发展壮大,又为其人才伦理思想的深化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曾国藩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从政治军的实践,是其人才伦理思想产生和提出的土壤。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丰富,他以文入仕,以武建功。从政为京官时就向皇帝上书,力图扭转人才腐败的现象。及至后来,曾国藩领军治兵时积累人才伦理的实践经验,时时处处注重人才道德。正是从政治军的实践,使得曾国藩有了不同一般的道德觉悟,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伦理思想体系。同时,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基。曾国藩深谙传统儒家文化,其人才伦理思想与传统儒家人才思想有着极其深刻的渊源,深深打上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烙印。同时,他广泛吸收传统墨家和道家思想,集儒墨道三家思想之长,提出了开放包容的人才伦理思想体系。再加上曾国藩生在湖湘,长在湖湘,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其人才伦理思想吸收了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髓。这些思想成为了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渊源。
     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才标准。曾国藩的人才标准的理论根基是“德与才”、“官气与乡气”这两对范畴。他从中国传统人才伦理思想中“德与才”入手,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人才道德的思想,认为“德与才”不可偏废,但要以德为重,把“德”视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曾国藩认为有德无才,近于愚人,有才无德则近于小人,曾国藩在强调“德与才”这对范畴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实践,提出了“官气与乡气”这对范畴。他认为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不是真正能够办事的人才,而乡气多者具有朴实廉介之质,是真正有德行和操守并且能为人所用的人才。“官气与乡气”这对范畴本质上注重人才内在的道德品质,是曾国藩对“德与才”这对范畴的外延发展。
     曾国藩立足于“德与才”、“官气与乡气”这两对范畴,提出了具体的人才道德标准和人才德行准则。他把人才的道德标准归结为人才是否具有朴实、忠诚和无私三种道德品质,把人才的德行准则归结为人才是否具有勤、恕、廉、明四种德行。总的来看,曾国藩的人才标准囊括了中国传统人才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德性概念和德性范畴,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
     第二,求才伦理思想。曾国藩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从传统人才伦理思想和自身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寻求求才之道。他认为求才时要尊重不拘一格、戒除私欲的伦理原则,只要有一技之长,不论亲仇,不论贵贱,都可为我所用。在这种伦理原则的指导下,曾国藩采用诚求、礼尊和谦待的求才方法,把众多的人才笼络在自己的人才群中。曾国藩的这套求才的伦理原则和伦理方法,逻辑分明。因为唯有秉持不拘一格和戒除私欲的伦理原则,才能运用诚求人才的方法,只有运用了诚求的方法,才能认识到人才的可贵,进而礼尊人才和谦待人才。如此一来,才能让人才感受到礼遇,让人才心甘情愿地效忠、效命。而这三种求才的伦理方法贯穿于曾国藩求才的全过程。
     曾国藩积极践行其求才的伦理原则和伦理方法。其具体的伦理实践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招募山野之民,二是为官择人。体现了他求才不拘一格的原则,是其诚求人才方法的具体体现。
     第三,养才伦理思想。曾国藩不单单是重视识才和求才,更重视养才。他认为大部分的人才都必须通过培养、熏陶和磨练才能真正成材。为此,曾国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养才伦理思想。曾国藩的养才伦理思想包括转移士风和强国兴邦的伦理原则;正人正己、严爱殷责和勤教严绳的伦理方法;以及陶冶人才、家庭熏陶和师友挟持的伦理实践。
     正人正己、严爱殷责和勤教严绳的养才方法体现的是人才养育者的主体作用,人才养育者通过以身作则,用自身的道德去影响人才,培育人才。陶冶人才、注重家教和师友挟持体现的是环境的熏陶作用,曾国藩试图通过改变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来熏陶和感染人,培育出有良好道德品性的人才。这样的养才方法和养才实践是以.转移士风和强国兴邦为原则,并反过来改变社会风气,实现强国兴邦。
     第四,用才伦理思想。无论是识才、求才还是养才,最终都是为了用才。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知人善用思想,并扩展为广收慎用、恩威并用、求真务实的用才伦理原则。曾国藩的用才实践主要体现在其治理湘军的实践中,从最初征用有忠义血性的人才,到重用简默朴实之才,再到治兵以坚韧耐劳为原则,曾国藩广泛运用量才器使和推诚相待的用才方法,在实践中贯彻自己的人才伦理思想。
     统观曾国藩的用才伦理思想,曾国藩没有单纯地强调中国传统人才伦理思想中任人唯贤、知人善用的用才思想,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广收慎用的用才原则,这不仅能够结合当时社会人才缺乏的现状,而且也不违背知人善用的用才思想,是用才观念中的一大进步。
     曾国藩的用才伦理实践则具有相当鲜明的特色,他把人才伦理广泛运用于军队治理中,湘军是其人才实践的舞台,这点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首先,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德才兼备。相比一般的识人和用人,他是用一种更为宏阔的视野来观照人才,其中蕴含着他对人才伦理的诉求。但有感于德才兼备的人才难求现状,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体现出的典型特征并不是德才兼备,而是以德为先。
     其次,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并不是难以实践的空想,而带有经世致用的特征。在对现实问题的考察和研究中,曾国藩发现以德为先实现起来颇为艰难。于是,他采取了更为变通的方法,对以德为先的人才观适度运用,在主张以德为先的人才观的基础上,也主张务实的人才观。曾国藩这种变通行事的经世致用思想,大大丰富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才伦理思想的内涵,赋予内圣和外王以更加实际的内涵。他一方面紧紧维护着传统人才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传统人才伦理思想。
     再次,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带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他不遗余力地兴办洋务,希望通过兴办洋务培养出更多适合时代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提升国力,奉行“义理为本,洋务为用”,是一种新型的洋务人才观。
     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无疑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他通过识才、求才、养才和用才的系统实践,吸引了大批人才。但同时曾国藩人才伦理实践的出发点是为了挽救腐败的清王朝,这就决定曾国藩的人才伦理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阶级局限性和故旧观念局限。如何在正确评价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探究其中的精华所在,并将其应用于当今的人才伦理建设,是我们研究曾国藩人才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所在。
Zeng Guofan's ethical ideas of talents are reflection of his ethical thought and ethical practice, which have a distinctive brand of the times, they were deeply rooted in the social soil, and achieved success in the practice. To explore Zeng Guofan's ideas of talents, we have to explore the social backgrounds. At that time,The Qing Dynasty was declining, the society was destructing by the Opium War, the political situations were very confusing, the loose morals of talent were widely spreading. Both he corruption of morale and official administration, made Zeng Guofan consider the ideas of talents and practice it. It can be say that the phenomenons of Qing's loose morals provided a social background for Zeng Guofan's thought. Zeng Guofan was a lucky man, because he met the Taiping Rebellion. He understood loose morals of talents more and more through the rebellion,so that he put the problems of talents o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practice of managing his military affairs Zeng Guofan practiced his thought all the time. In addition to social backgrounds,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his practice of the politics and militaries, are also the backgrounds of his thought, when he was a office at court, he had practice to change the loose morals, when he managed the military, he had practice his thought, and he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the morals of talents. Because of these, Zeng Guofan has a systematic ethical ideas of talents. Howerer,his thought is establish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talents. His ethical ideas of talents are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Mohistism. Zeng Guofan assimilated the three thought and establised a more openning thought.on the other hand, he i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Smmary of the Hunan cultures, so that his thought has a character of applying. So Confucianism, Taoism, Mohistism and The Smmary of the Hunan cultures are the soli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Zeng Guofan's ethical ideas of talents.
     In conclusion, Zeng Guofan's ethical ideas of talents can be generalized to four aspects:
     First, the standards of talents. The standards of Zeng Guofan's talents have two important categories:Morals and abilities,offical airs and vlillage airs. He focused on morals, which are inherited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he put morals on the first place. Besides he also liked the men who have the village airs, and he thought the village air were an important standard of talent.
     Zeng Guofan also has his own ethical standards and ethical principles of talents. His ethical standards are plain, loyalty and selfless. All of these are the important categories of the traditional ethical thought,and widely used in the area of ethical talents. His ethical principle are diligent, forgiveness, honest and wise, which are also important categories of the traditional ethical thought. In conclution, The standard of Zeng Guofan's talent included in the the traditional ethical thought, so his thought is quite opening.
     Second, the ethical ideas of begging talents. Zeng Guofan believes that all the talents can be used.so he insist that all the talent should be beged.besides,he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personnal reletionship on begging, with these principles, Zeng Guofan asserts three ethical methods of begging talents, they are sincere of begging, courtesy of respecting and modest of treating. His ethical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alents are logical. Because of the ethical principles, talents can be seeked sincerely, then they will be respected by courtesy and treated by modest.
     Zeng Guofan is not the man who only know theory, instead he also know how to practice. So Zeng Guofan practice his ethical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two aspects:first, begging the men from the mountains; second choosing talents for office. The practice of begging mountain people is the reflection of his ethical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hird, the ethical ideas of nurturing talents. Besides begging talents, Zeng Guofan also pays attention to nurture talents. He believes that most of the talents should be cultivated and nurtured. Zeng Guofan's ethical ideas of nurturing include ethical principles, ethical methods and ethical practice. Transferring the mood of the society and madding the country strongly are his ethical principles. Tough love and strict criticism, educating diligently and bundling strictly, are his ethical methods. Cultivation of talents, edification of family are his ethical practice.
     Zeng Guofan's ethical methods of talents are embodied the main role of the talents nurturers. If the nurtures set a good example, and educate the talents hardly, more talents will be nurtured. Zeng Guofan's ethical practice of talents are embodied the main role of nurturing environment. He ids trying to nurture talents through the inf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 this way, he wanted to create a good moral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ethical methods and practice are reflections of his ethical principles, because they are served for changing the mood of the society and madding the country strongly.
     Fourth, the ethical ideas of using talents. The standards of talents, the ethical ideas of begging talents, the ethical ideas of nurturing talents, are all served for using talents. Zeng Guofan not only inherited traditional ideas of Appreciating use, and deepeded into receiving widely with caution. Besides, Pragmatic is also his ethical principles. From choosing of loyalism bloody to using the silent and plain people in the military, and the principle of endurance in managing solider, Zeng Guofan practise his ethical ideas of talents hardly. It can say that Xiangjun is his stage of practicing, which is never found in the history.
     In conclusion, Zeng Guofan's ethical ideas of using talents are not only emphasis on traditional cultures, but also creative new thought. Zeng Guofan's ethical methods of using talents are not innovated. The two methods he insists can be found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e doesn't creative new methods. However, the ethical principles of his using talents is quite distinct. Since he practiced them widely in the military.
     Zeng Guofan's ethical ideas of talents have three characters. First his ideas including morals and abilities, which can be found easily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However, he insist on putting morals in the first place. Second, his ethical ideas of talents are not utopian, but pragmatic, so his ideas have the character of statecraft. So he put the ability on very important place, which make his moral character practice unrealistic. Third, his ethical ideas of talents have the typical character of his times. Zeng Guofan's ethical idea of talents are successed in practice undoubtedly. He even led the Xiangjun defeated Taiping Army, which was too strong for the Qing Dynasty to defeat. However, Zeng Guofan's ideas are also have limitations, how to see the successe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his ethical ideas of talents, how to affirm its historical value, are also important. Finally, with the right evaluation of his ideas, we must know that the contemporary revelations of his ideas are a practical problem.
引文
①黎池:《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①《高清海文存》第五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9页
    ①王通讯主编:《人才学新论》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129页
    ②叶忠海:《人才学基本原理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①彭文晋:《人才学概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
    ②周玉纯、郝诚之:《实用人才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③钟祖荣:《现代人才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①黎池:《论魏源人才伦理思想》中南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叶忠海:《人才学基本原理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①王通讯主编:《人才学新论》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第128页
    ②肖鸣政:《人才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20-23页
    ③吴春华主编:《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①刘文波、皮伟兵:《“经世致用”:王安石人才教育伦理的价值宗旨》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①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页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页
    ③骈宇骞译注:《贞观政要·崇儒考》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①谢保成:《关于唐代史学地位的几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报》1989年第4期
    ①孙以楷译注:《墨子全译》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279页
    ②章诗同注:《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9页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页
    ①章继光:《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①陈立生:《曾国藩人才思想简论》 《学术论坛》1988年第4期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77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38页
    ⑤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37-138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8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40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40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40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02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73页
    ②李鸿章、李翰章:《曾文正公全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6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4-2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4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5页
    ③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7页
    ④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8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94页
    ②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页
    ①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5页、第54-55页
    ②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5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二》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1538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05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第二十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40页
    ⑥曾国藩著,吴樵子注译:《挺经》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
    ⑦曾国藩著,吴樵子注译:《挺经》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二》第十七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96页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9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第二十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1页
    ①陈瑛主编:《中国伦理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2-83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09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10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二》第十七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56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二》第十七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20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4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48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48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二》第十七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96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二》第十七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96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8页
    ②兴华编译:《曾国藩家书》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8页
    ①邓焱:《近代湖湘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②邓焱:《近代湖湘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86页
    ②侯书生:《心镜——曾国藩心述手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二》第十七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9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二》第十七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7页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页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页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92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15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15页
    ①侯书生:《心镜——曾国藩心述手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9页
    ①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3页
    ②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9页
    ③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6页
    ④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页
    ⑤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63-664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16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85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第二十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23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第十七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7页
    ②唐浩明等编:《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5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73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73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529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二》第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88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二》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142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三》第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7页
    ①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书信二》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68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52页
    ③黄翼升:《曾国藩年谱·曾国藩荣哀录》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77页
    ④黄翼升:《曾国藩年谱·曾国藩荣哀录》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72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73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73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80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41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94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94页
    ⑤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6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15页
    ⑦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16页
    ①王闿运:《湘军志》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0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63页
    ③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2页
    ④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3页
    ⑤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批牍》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5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47-448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37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48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7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61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第二十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91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2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47页
    ②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19-120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47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最有影响的100封家书》群言出版社2004版27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一》第十六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35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40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00-701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46-547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7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39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59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三》第十八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5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第二十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23页
    ②李翰章等:《曾文正公全集·批牍》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86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44-445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47-448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48-449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45-446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二》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058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45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26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7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第二十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91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15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73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73页
    ①李鸿章、李翰章:《曾文正公全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0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55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84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01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01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15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95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01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批牍》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65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06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06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57页
    ②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0页
    ③郭兆祥、刘立志:《曾国藩十三经》第2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5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06页
    ②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5页第54-55页
    ①南怀谨:《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4页
    ②南怀谨:《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6页
    ③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529页
    ①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二》第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96页
    ①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0页
    ①侯书生:《心镜——曾国藩心述手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②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页
    ③侯书生:《心镜——曾国藩心述手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242页
    ④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5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10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37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77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50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二》第十七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56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7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69页
    ②侯书生:《心镜——曾国藩心述手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28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28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28页
    ①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5页
    ②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5页
    ③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5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三》第十八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30页
    ②姜穆:《曾国藩的幕僚群》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114页
    ①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页
    ②李志铭:《晚清四大幕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523页
    ④徐珂:《清稗类抄》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63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888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3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37-138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二》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1538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38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683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二》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1540页
    ①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0页
    ②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③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④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⑤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63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63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86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0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77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二》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881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三》第十八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81页
    ①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8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批牍》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5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二》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1540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①钟叔和整理校点:《曾国藩家书》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5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第二十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94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批牍》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49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一》第十六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67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一》第十六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72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49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34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一》第十六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72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68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治家全书》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45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15页
    ③王克真:《试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第31期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47页
    ①刘毅政、刘晓霞编:《曾国藩日记》金城出版社1995年第18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一》第十六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72-473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第二十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1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二》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881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76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77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42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06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一》第十六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72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05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9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62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一》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7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95页
    ③成晓军主编:《名人评曾国藩》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45页
    ②郭兆祥、刘立志:《曾国藩十三经》第二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8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94-495页
    ①姜穆编:《曾国藩的幕僚群》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221页
    ②曾国藩著,吴樵子注译:《挺经》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③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书信二》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68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一》第十六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42页
    ①蒋星德:《曾国藩全传》中国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②郭兆祥、刘立志:《曾国藩十三经》第二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5页
    ①郭兆祥、刘立志:《曾国藩十三经》第二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6页
    ②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5-16页
    ③郭兆祥、刘立志:《曾国藩十三经》第二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9页
    ④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2页
    ①魏源:《海国图志》(上)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9页
    ②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1页
    ③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8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一》第十六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34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4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28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三》第十八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02页
    ①李鸿章、李翰章:《曾文正公全集·治兵语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9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70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33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9卷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581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73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9卷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12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63页
    ②李鸿章、李翰章:《曾文正公全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0页
    ③李鸿章、李翰章:《曾文正公全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17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06页
    ①李鸿章、李翰章:《曾文正公全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8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02页
    ②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二》第十七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7页
    ①侯书生:《心镜——曾国藩心述手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443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二》第十七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7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1681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三》第十八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81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86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42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43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第二十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5-36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49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第二十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3页-4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之四》第十九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第二十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89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19页
    ④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46页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2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四》第二十五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68页
    ②张辉:《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③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4页
    ①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书信二》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68页
    ①张跃铭:《论曾国藩的人才观》(北方论丛)1984年第6期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二》第二十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17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40页
    ①司马哲:《得与失:曾国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学》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十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63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64页
    ①司马哲:《得与失:曾国藩做人做事做官的生存哲学》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①王继平:《曾国藩研究》(第三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95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一》第二十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06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06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二》第二十三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05页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张觉译注.荀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年
    [4]章诗同注.荀子简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9页
    [5]骈宇骞译注.贞观政要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6]李林甫、陈仲夫.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7]方勇译注.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8]孙以楷译注。墨子全译。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
    [9]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0]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
    [1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2]杨柳桥。庄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15]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
    [16]陈瑛主编:《中国伦理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朱熹.朱子语类(全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1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
    [22]曾国藩.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
    [23]曾国藩.曾国藩治家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
    [24]李翰章编纂,李鸿章校勘。曾文正公全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5]曾国藩著,吴樵子注译:《挺经》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版
    [26]黄翼升.曾国藩年谱.曾国藩荣哀录岳麓书社1986年版
    [27]曾国藩:《曾国藩最有影响的100封家书》群言出版社2004版27页
    [28]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
    [29]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岳麓书社1985年版
    [30]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
    [31]郭兆祥、刘立志:《曾国藩十三经》第2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32]南怀谨:《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增补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5]侯书生评述:《心镜——曾国藩心述手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6]李志铭:《晚清四大幕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7]徐珂:《清稗类抄》中华书局1986年版
    [38]姜穆编:《曾国藩的幕僚群》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版
    [39]李鸿章、李翰章:《曾文正公全集.治兵语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0]李鸿章、李翰章《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1]曾国藩.曾国藩日记.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42]沈云龙.曾文正公(国藩)全集,文海出版社1999年版。
    [43]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版。
    [44]马道宗.曾国藩治家方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
    [45]钱书河.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46]罗国杰.道德建设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7]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8]容闳。西学东渐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9]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0]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1]唐凯麟、王泽应.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问题,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2]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上、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53]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一儒家伦理道德精粹,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4]唐凯麟.走向近代的先声一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55]唐凯麟.伦理学大思路,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朱耀廷、李月修.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98版。
    [58]王通讯.人才学通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59]常校珍.中国古代人才思想论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
    [60]王通讯.王通讯人才论集(1-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61]徐颂陶.中国人才战略与人才资源开发,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
    [62]叶忠海等.人才学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63]张彦、袁璋等.人才经济学概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64]孙密文.人才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65]钟祖荣.现代人才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66]常校珍.中国古代人才思想论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
    [67]冯培、贺淑曼.创新素养与人才发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
    [68]张忠元、向洪.人才资本,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
    [69]黎池.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0]朱汉民、陈谷嘉.湖湘学派源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1]邓焱。近代湖湘文化概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曾垂凯,《论曾国藩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思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 第2卷第2期
    [2]曹建英:《建国以来曾国藩洋务思想研究述评》,《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3]秦志勇:《曾国藩的理学思想及理学用世观》,《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4]陈居渊:《略论曾国藩的学术思想》,《求索》1994年第6期。
    [5]黎池:《人才伦理学刍议》,《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1期。
    [6]章继光:《曾国藩的人才思想》,《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7]谢保成:《关于唐代史学地位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报》1989年第4期
    [8]刘文波、皮伟兵:《“经世致用”:王安石人才教育伦理的价值宗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9]李洪华:《论曾国藩“陶铸人才”的思想与实践》船山学刊2011年第1期
    [10]李傲雪:《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变化探微》《前沿》2010年第8期
    [11]陈立生:《曾国藩人才思想简论》《学术论坛》1988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