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湖广作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旨在对明代湖广籍作家进行较为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为明代湖广文学,进而为整个明代文学地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作家数量众多,名家大家辈出”是明代湖广作家的主要特征。本文借助《明史》、《明人传记资料索引》、《湖北通志》、《湖南通志》、《千顷堂书目》、《中国善本书目》、《丛书综录》、《国朝献征录》、《皇明词林人物考》、《列朝诗集》、《明诗综》、《明诗纪事》、《沅湘耆旧集》、《湖北诗征传略》、《湖北文征》、《楚风补》等工具书和有关载籍,查阅了《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等大型丛书中所收文集和有关善本,调查出明代湖广共有1642名从事过文学创作的作家,并为其中1251名作家撰写了生平小传,为近70部诗文别集写出了比较详细的叙录。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明代湖广各个时期相对较有影响且有作品传世的60余位作家进行了分析评论,并从时代先后、地域分布、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和研究,从而大体勾勒出有明一代湖广文坛的整体风貌,揭示出了湖广文学的一些地域特点。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九章:第一章“明代湖广地区概况及作家概述”;第二章“杀伐决断与崇儒复雅——明初期的湖广作家”,论述刘三吾、韩守益、彭友信等作家;第三章“治平之世与台阁之音——明前期湖广作家”,论述杨溥、夏元吉、王伟等作家;第四章“茶陵继起与人才辈出——明中期的湖广作家”,论述李东阳、刘大夏、彭泽、鲁铎、何孟春、王廷陈、李承芳、李承箕等作家;第五章“复古变调——明后期湖广作家之一”,论述吴国伦、李维桢、高岱、陈柏、陈文烛、王格、方逢时、魏裳、刘景邵、刘尧诲、龙膺、车大任、郭正域等作家;第六章“性灵风起——明后期湖广作家之二”,论述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江盈科、雷思霈、李腾芳、丘坦、钟惺、谭元春等作家;第七章“明后期其他较有影响的湖广作家——明后期湖广作家之三”,论述冯世雍、朱廷立、廖希颜、曹一奎、庄天合等作家;第八章“末世雅音——明末湖广作家”,论述杜濬、陶汝鼐、胡承诺、郭都贤等作家;第九章“专题研究”,论述“容美田氏土家族作家群”(田九龄、田玄、田宗文、田圭等)、华容孙氏家族作家群(孙继芳、孙宜、孙羽侯等)及介绍明代湖广作家的小说创作。文末另有四个附录:《明代湖广作家及著述一览表》、《明代湖广主要作家小传》、《明代湖广作家诗文别集叙录》、《明代湖广进士题名一览表》。
     本文提出:(一)就明代湖广作家的历时分布来看,洪武至景泰近90年,是湖广文学相对沉寂的时期。天顺至正德的近70年,是湖广文学开始抬升的时期。至嘉靖、万历100年,湖广作家进入了井喷时期,而这种井喷的态势一直延续到明末及入清后数十年不断。(二)就明代湖广作家的地域分布来看,以长江为分界,湖广作家的南北地域分布基本平衡。长江以南的常德、永州、衡州、长沙、岳州、宝庆、辰州七府及直隶郴州、直隶靖州作家,占除卫籍之外作家总数的50.2%;长江以北的襄阳、荆州、德安、黄州、武昌、承天、汉阳、郧阳八府作家,占除卫籍之外作家总数的49.7%;南部的辰州、直隶郴、靖,北部的汉阳、郧阳、襄阳,四府二州作家数量较少。同时,湖广南北各自分布着一块文化重心:长江以南以长沙府为中心由北自南辐射到岳州、衡州、永州、宝庆,五府作家数量占到总数的38.9%;长江以北黄州、武昌、承天、荆州四府至西向东连成一片,作家数量占据总数的40.2%。(三)从整个明代文坛来看,刘三吾之于明初,杨溥之于台阁,李东阳之于茶陵,吴国伦之于复古,“三袁”之于公安、“钟谭”之于竟陵、杜濬之于遗民,湖广各个时期的著名作家与明代文学的走势之间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其中杨溥、李东阳、吴国伦、“三袁”、“钟谭”这些湖广作家更是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引领明代文坛走向的领袖人物,从而体现出湖广作家和湖广文学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The author carried out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writers from Hunan and Hubei province of Ming dynasty in this thesis, which provide profound meanings and explicit references to the research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said areas in Ming dynasty, and other areas as well.
     Th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n Hunan and Hubei province features in“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writers evolving from a huge number of writers”.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The index of Biography about the Characters of Ming Dynasty》、《Hu-Bei province Annal》、《Hu-Nan province Annal》、《Bibliography of Qianqingtang》、《Ancient China's Bibliography of Rare Books》、《Zhongguo Congshu Zonglu》、《Biography about the Poems of Ming Dynasty》、《Biography of Poetry Anthology in Dynasties》、《The commentary on the Poems of Ming Dynasty》、《Poems of Ming Dynasty》、《Peotry Anthology of Hunan province》、《Biography about the Poets of Hubei province》、《literary writings of Hubei province》、《Peotry Anthology of Hunan and Hubei province》、《Complete Library in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Revised Continuance of Complete Library in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The Existed Catalogue Series for the Complete Library in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The supplement of the Existed Catalogue Series for the Complete Library in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Prohibition and destruction of Complete Library in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The ex-included Catalogue Series for the Complete Library in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the author revealed that 1642 writers had involved in writing, and composed the bibliography for 1251 of them. In addition, the author introduced almost 70 collections of the articles and poems in detail.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and som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more than 60 writers who had played significant impact and had insightful work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epilogue, the thesis is consisted of 8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overview of Hunan and Hubei province and the writers in those areas in Ming dynasty;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authority and the personality of the writer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which include Yang Pu, Xia Yuanji, and Peng Youxin;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prosperity of the writers in the mid-Ming dynasty, which include Li Dongyang, Liu Daxi,Pengze,Luduo,He Mengchun,Wang Tingchen,Li Chenfang,Li Chenfang;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writers of the Chaling school, which include Wu Guolun,Li Weizhen,Gaodai,Chenbai,ChenWenzhu,Wangge,FangFengshi,Weishang,LiuJingshao,LiuYaohui,Longyin,Che Daren,Guo Zhengyu; the sixth chapter is about characteristic and personality of the writer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ich include“The Yuans’”、Jiang Yingke,Lei Sipei,Li Tengfang,Qiutan,Zhongxing,Tan Yuanchun; the seventh chapter is about some other influential writer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of this area, which include Feng Shiyong,Zhu Tingli,Liao Xiyan,Cao Yikui,Zhuang Tianhe; the eighth chapter is about the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writer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ich include Dunjun,Tao Runai,Hu Chennuo,Guo Duxian; the ninth chapter is about some special topics, which include the Tian’s and the Sun’s. Attached are 4 appendix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including the list of the literature works of the writers, the bibliography of major writers, explicit description of the literature works, and the list of the official candidates.
     The conclusions in this thesis include:
     1. Time-wisely, during the 90 years from Hongwu to Jingtai, th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was in a inertia mode; during the 70 years form Tianshun to Zhengde, the development began to start; during the 100 years from Jiajing to Wanli, the development began to boost, which lasted until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2. From a geographic point of view,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riters is even all around Hunan and Hubei province. The number of the writers from the citie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Yangzi River, such as Changde, Yongzhou, Changsha, Yuezhou, Baoqing, Chenzhou, Chenzhou, and Jingzhou, accounted for 50.2% of all the writers; while the number of the writers from the citie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Yangzi River, such as Xiangyang, Jingzhou, Dean, Huangzhou, Wuchang, Chengtian, Hanyang, and Xunyang, accounted for 49.7%. Meanwhile, Changsha, Yuezhou, Hengzhou, Yongzhou, and Baoqing were the major cities in South Yangzi River; while Huangzhou, Wuchang, Chengtian, and Jingzhou were for the North;
     3. Taking th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n Ming dynasty as a who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riters in the said provinces had a high coincide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ng dynasty. And Yang Pu, Li Dongyang, Wu Guolun,‘The Yuan’s’, and‘Zhong-Tan’had ever lead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for a while, which testifi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literature in Hunan and Hubei province.
引文
① 魏征等《隋书》卷六十七,中华书局 1974。
    ② 李时人《论古代文学的“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①李时人《论古代文学的“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①《孔子世家》太史公赞语,《史记》卷四七。
    ①(清)迈柱撰《湖广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 531—534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① 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P54,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①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九《兵志一》,中华书局 1974。
    ②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九十《兵志二》,中华书局 1974。
     ①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①统计自(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 1974。
    ②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四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此外,郧阳府在成化十二年(1476)设置,承天府在嘉靖十年(1531)设置,故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统计中没有二者的数据。
     ① 何孟春撰《余冬序录》卷五九《职官部》,明嘉靖七年郴州何氏家塾本。
    
    ①(明)胡广等纂修《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四影印本,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九《食货志三》,中华书局 1974。
    
    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类书类二百册,齐鲁书社 1995。
    ②(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修《大明会典》卷三十七影印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76。
    
    ①(明)吴应箕《楼山堂集》卷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 11 册。
    ②《清实录》第五册《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九三,中华书局 1985。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食货志四》,中华书局 1974。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六九《选举志一》,中华书局 1974。
     ① 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5。
    ①《明史》卷六九《选举一》:“进士、举贡、杂流”三途并用,虽有畸重,无偏废也。”
    ② (明)邱濬《公銓选之法》,《大学衍义补》卷一十,京华出版社 1999。
    ③ 顾炎武《通经为吏》云:国初之制,谓之三途并用。荐举,一途也;进士、监生,一途也;吏员,一途也。” 《日知录》卷一七,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④(明)胡广等纂修《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
    ⑤ 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P576,湖南出版社 1994。
    ⑥ 张健民《湖北通史·明清卷》P613,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⑦ 吴宣德(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提供网络资料:http:/myqf.nease.net/gengyusuoji/jinshibiao.htm。
    ⑧ 朱保炯 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⑨ 吴宣德(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提供网络资料:http:/myqf.nease.net/gengyusuoji/jinshibiao.htm。
    ① 本表根据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中所列进士籍贯为准,具体数据见本文附录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九《大全集》提要。
    ② 杨慎《升庵诗话笺证》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③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①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三七《刘三吾等传》,中华书局 1974。
    
    ① 具体内容参看本文第一章《总论》中“南北分卷取士”的有关论述及图表 1-10 的统计数据。
    ②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凤洲杂编》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明万历六年贾缘刻本《坦斋刘先生文集》二卷;明万历六年贾缘刻、清顺治十一年刘温良重修本《坦斋刘先生文集》二卷;明万历六年贾缘刻、清顺治十一年刘温良重修、清丁丙跋本《坦斋刘先生文集》二卷;明天启元年刻本《坦斋刘先生文集》二卷;清钞本《坦斋刘先生文集》二卷。
    ② 《坦斋刘先生文集》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一《甘泉学案五·恭定冯少墟先生从吾》,北京中华书局 1985。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二八《宋濂传》,中华书局 1974。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三七《刘三吾等传》,中华书局 1974。
    ④《坦斋刘先生文集》卷前《刘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⑤《坦斋刘先生文集》卷下。
    ⑥《坦斋刘先生文集》卷下。
    ⑦《坦斋刘先生文集》卷下。
    ⑧《坦斋刘先生文集》卷下。
     ①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刘三吾条目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①《盛明百家诗·韩中允集》卷前小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序。
    ③ 李梦阳《徐子将适湖湘余实恋恋难别走笔长句述一代文人之盛并寓祝望焉耳》,《空同集》卷二○。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九·《大全集》提要。
    ②《盛明百家诗》,《韩中允集·伍子胥港》。
    ③《盛明百家诗》,《韩中允集·木犀亭》。
    ④《盛明百家诗》,〈韩中允集·曲江楼》。
    ⑤ 转引自《湖北诗征传略》卷三十五,韩守益条目下,《续修四库全书》本。
    ⑥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
    ⑦《沅湘耆旧集》明卷前目录标注收彭友信诗歌三十首,但实际只收二十八首。
    ⑧《沅湘耆旧集》明卷三。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三。
    ②《沅湘耆旧集》明卷三。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方孝孺传》,中华书局 1974。
    ②(明)李贽《续藏书》卷五,中华书局 1974。
    ① 陈田《明诗纪事》乙签。
    ②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P147,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①《明名臣琬琰录后集》卷一,转引自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P17,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
    ② 杨荣《寿少傅西昌杨公》,《文敏集》卷二。
    ③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P56,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④ 茅盾《夜读偶记》P21,百花文艺出版社 1958。
    ⑤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P41,中华书局 1924。
    ⑥ 刘晦贞、沈雁冰《中国文学变迁史》P56,上海新文化书社 1931。
    ⑦ 魏崇新《台阁体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成因》,《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 2 期。
    
    ①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杨溥传》,中华书局 1974。
    ②《文敏集序》,《四库全书提要》卷一七十。
    ③《皇明书》,《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二十九册。
    ④(明)李贤《古穰杂录》,中华书局 1985。
    ⑤《国朝列卿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九二册。
    ⑥《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八《仁宣致治》。
    ⑦ 杨荣《寿少傅西昌杨公》,《文敏集》卷二。
    
    ① 彭时《杨文定公诗集序》,《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三二六册。
    ②《全明诗话》P810,齐鲁书社 2005。
    ③ 谢巍《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中华书局 1997。
    ④《明名臣琬琰录后集》卷一,转引自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P1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① 四库本《明文衡》卷三十五。
    ② 钱基博《明代文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9。
    ③ 钱基博《明代文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9。
    ①《明史》卷一四九,列传三十七《夏原吉列传》。
    ②《夏忠靖集》卷前,《文渊阁四库全书》一二四册。
    ③ 曾国荃等撰《湖南通志》卷一六五《人物》六,清光绪十一年重刊本,《中国省志汇编》之六,台湾华文书局印行。
     ①《明史》卷一四九,列传三十七《夏原吉列传》。
    ① 杨溥《忠靖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一二四○册。
    ② 陈田《明诗纪事》乙签。
    ③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P149,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④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P149,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⑤《忠靖集》卷三。
     ①《忠靖集》卷三。
    
    ① 魏崇新《台阁体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成因》,《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2 期。
    ②《明史》卷一百七十,《于谦传》附《王伟传》,列传五十八。
    ③ 转引自《沅湘耆旧集》明卷五。
    ④《沅湘耆旧集》明卷五。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五。
    ②《沅湘耆旧集》卷前目录标注收王伟诗歌十六首,但实际收十七首。
    
    ① 国家图书馆藏有《攸輿诗钞》,笔者未曾得见。
    ②《沅湘耆旧集》明卷五。
    ③《沅湘耆旧集》明卷五。
    ④《题画》,《沅湘耆旧集》明卷五。
    
    ①《游天蓬崖》,《沅湘耆旧集》明卷五。
    ②《同杜候游阳升观》,《沅湘耆旧集》明卷五。
    ③《同杜候游阳升观》,《沅湘耆旧集》明卷五。
    ④《献征录》卷三十八,《兵部尚书于公谦传》。
    ① 李贽《续藏书》卷十一。
    ②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三卷,附录一,法式善《李东阳论》。
    ③ 钱振民《李东阳年谱》在《李东阳著述考》中录入《同声集》前后二卷、《西涯远意录》一卷、《李西涯翰墨》一卷、《西涯诗篆》一卷、《与陆□简札》一卷、《三世通家卷》,《学士柏诗》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④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入李东阳撰著诗文别集十五种:明弘治刻本《东祀录》三卷附一卷;明正德元年王麟次刻本《东祀录》三卷附一卷;明正德十一年熊桂刻本《怀麓堂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南行稿》一卷,《北上录》一卷,《讲读录》一卷,《东祀录》三卷,《集句录》一卷,《集句后录》一卷,《哭子录》一卷,《求退录》三卷;明正德十二年张汝立刻本《怀麓堂诗续稿》八卷,《文续稿》十二卷,《补遗》一卷;明正德十二年张汝立刻、清陈辰跋本《怀麓堂诗续稿》八卷(存卷一至卷四);清康熙二十年廖方达刻本《怀麓堂全集》一百卷(《诗稿》二十卷,《诗后稿》十卷,《文稿》三十卷,《文后稿》三十卷,《诗文续稿》十卷);清初钞本《怀麓堂稿》九十卷;谢铎潘辰评点、何孟春音注、明正德十三年顾佖刻本《拟古乐府》二卷;谢铎潘辰评点、何孟春音注、明李一鹏刻本《拟古乐府》二卷;谢铎潘辰评点、何孟春音注、明嘉靖三十一年唐尧臣刻本《拟古乐府》二卷;谢铎潘辰评点、
    
    ① 《明史》卷一八一《李东阳传》。
    ② 《明史》卷二八六《李梦阳传》。
    ③ 参考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中对于李东阳创作风格的论述,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①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P474,梁储《贺阁老西涯李公七十诗序》,。
    ② 王世贞《书李西涯古乐府后》,《弇州山人四部稿·读书后》卷四。
    ③ 顾元庆《夷白斋诗话》,《历代诗话》卷下。
    ④ 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清诗话续编》卷下。
    ⑤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一卷,《拟古乐府引》。
    ⑥ 李东阳《诗前稿》卷二,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一卷。
    ⑦ 李东阳《诗前稿》卷一,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一卷。
    ⑧ 李东阳《诗前稿》卷二,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一卷。
    ⑨ 李东阳《诗前稿》卷二,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一卷。
    ⑩ 李东阳《诗前稿》卷二,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一卷。
    11 李东阳《诗前稿》卷一,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一卷。
    12 李东阳《诗前稿》卷一,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一卷。
    13 李东阳《诗前稿》卷二,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一卷。
    14 李东阳《诗前稿》卷一,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一卷。
    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铁崖先生杨维桢》。
    ②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③ 赖良编《长安有狭斜行》杨维桢语:“袭格不袭语,善学小李者。”《大雅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P536,《怀麓堂诗话》。
    ⑤《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附李东阳》,《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第四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⑥ 胡维霖《墨池浪语·三李诗》,说郛续编本。
    ⑦ 李东阳《诗前稿》卷二,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一卷。
    ⑧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一卷,《拟古乐府引》。
    ⑨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八,李东阳条。
    ⑩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怀麓堂诗话》。
    ①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P539,《怀麓堂诗话》。
    ②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P530,《怀麓堂诗话》。
    ③《养一斋》诗话卷六,《清诗话续编》卷下。
    ④ 李东阳《文前稿》卷一,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⑤ 李东阳《文前稿》卷一,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⑥ 李东阳《文后稿》卷一,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三卷。
    ⑦ 李东阳《文前稿》卷一,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⑧ 李东阳《文前稿》卷一,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⑨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P548,《怀麓堂诗话》。
    ⑩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P539,《怀麓堂诗话》。
    11 李东阳《文前稿》卷一,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12 李东阳《文后稿》卷一,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三卷。
    ①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P72,《沧洲诗集序》。
    ② 刘勰《诠赋》,《文心雕龙》卷二。
    ③ 转引自顾易生、孙克强《试谈李东阳的辞赋》P83,《文史哲》1990 年 5 期。
    ④ 转引自顾易生、孙克强《试谈李东阳的辞赋》P83,《文史哲》1990 年 5 期。
    ⑤ 李东阳《文前稿》卷二,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⑥ 李东阳《文前稿》卷二,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⑦ 李东阳《文前稿》卷三,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⑧ 李东阳《文前稿》卷六,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⑨ 李东阳《文前稿》卷五,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⑩ 李东阳《文前稿》卷八,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11 李东阳《文前稿》卷一,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12 李东阳《文后稿》卷三,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三卷。
    13 李东阳《文前稿》卷八,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14 李东阳《文后稿》卷三,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三卷。
    15 李东阳《文后稿》卷四,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三卷。
    
    ①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P540,《怀麓堂诗话》。
    ②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沧州诗集序》。
    ③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P533,《怀麓堂诗话》。
    ④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P529,《怀麓堂诗话》。
    ⑤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P547,《怀麓堂诗话》。
    
    ①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P530,《怀麓堂诗话》。
    ②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P539,《怀麓堂诗话》。
    ③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P534,《怀麓堂诗话》。
    ④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镜川先生诗集序》。
    
    ① 宋佩韦《中国大文学史·明代文学》第三章《弘治、正德间的文学》P715,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版。
    ②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七编第三章第二节《台阁体和茶陵诗派》P69,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年版。
    ③ 杨士奇《玉雪斋诗集序》,《东里文集》卷五。
    ④ 转引自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P140—141,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⑤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P548,《怀麓堂诗话》。
    ⑥ 杨士奇《玉雪斋诗集序》,《东里文集》卷五。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怀麓堂集》提要云:“东阳如衰周弱鲁,力不足以御强横。”
    ② 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分册》P952 中对于文学流派的论述,海燕出版社 2000 年版。
    ③ 司马周《茶陵派研究》,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文库收入。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五,刘大夏条目下。
    ② 李东阳《与刘东山先生书》,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第三卷 P156—157,岳麓书社 1983。
    ③ 李东阳《谷亭闸,得刘时雍职方书》,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第一卷 P665,岳麓书社 1983。
    
    ① 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第一册 P132,岳麓书社 1983。
    ② 李东阳《文后稿》卷一,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第三卷。
    ① 陈田《明诗纪事》丙签转引《蠖斋诗话》:“刘忠宣公平生不可以作诗,间有为而作者,皆事核意真,情到兴具。”
    ② 刘大夏《刘忠宣公遗集》诗集卷四。
    ③ 刘大夏《刘忠宣公遗集》诗集卷四。
    ④ 刘大夏《刘忠宣公遗集》诗集卷四。
    ⑤ 陈田《明诗纪事》丙签:“忠宣一代名臣,诗非所留意,语特轩爽。”
    ⑥ 转引自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P140—141,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⑦ 俞宪《盛明百家诗》,《刘忠宣公集》卷前。
    ⑧ 何孟春《书刘东山西行稿后》,《四库未收书辑刊》,《刘忠宣公遗集》附录文卷一。
    ① 李东阳《与东山刘先生书》,《刘忠宣公遗集》附录文卷一,《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② 李东阳《寿兵部尚书刘公七十诗序》,《四库未收书辑刊》,《刘忠宣公遗集》附录文卷一。
    ③ 刘大夏《陌上耕农》,《刘忠宣公遗集》诗集卷一。
    ④ 刘大夏《奉和沈宪佥人曰写怀》,《刘忠宣公遗集》诗集卷三。
    ⑤ 刘大夏《奉和沈宪佥人曰写怀》,《刘忠宣公遗集》诗集卷三。
    ⑥ 俞宪《盛明百家诗》,《刘忠宣公集》卷前。
    ⑦ 陈田《明诗纪事》丙签。
    
    ①《玉堂联句》为彭泽与李东阳的唱和之集,其中收入彭泽诗歌近百首。
    ②《沅湘耆旧集》明卷六,《旅夜酬西涯》。
    ③《李东阳集》第一卷,《赠彭民望》。
    ④《李东阳集》第一卷,再赠三首,用前韵》。
    ⑤《沅湘耆旧集》明卷六,《清河》。
    ⑥《沅湘耆旧集》明卷六,《感兴》。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六,《公馆夏夜》。
    ②《沅湘耆旧集》明卷六,《独步》。
    ③《沅湘耆旧集》明卷六,〈菜圃》。
    ④《沅湘耆旧集》明卷六,《山田》。
    ⑤ 陈田《明诗纪事》乙签,彭泽条目下。
    ⑥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第二卷 P549—550,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
    ⑦ 李东阳《文前稿》卷二十二 P330,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六。
    ②《沅湘耆旧集》明卷六。
    ③《楚风补》卷二十八。
    ④《沅湘耆旧集》明卷六,彭泽条目下。
    ⑤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鲁铎条目。
    ⑥ 陈田《明诗纪事》丁签。
     ① 陈田《明诗纪事》丁签。
    ①《鲁文恪公文集》卷一。
    ②《鲁文恪公文集》卷一。
    ③《鲁文恪公文集》卷一。
    ④《鲁文恪公文集》卷一。
    ⑤ 鲁铎《李在山水行》,《鲁文恪公文集》卷一。
    ⑥《新秋野睡》,《鲁文恪公文集》卷二。
    ⑦《巳有园》,《鲁文恪公文集》卷二。
    ⑧《闲居》,《鲁文恪公文集》卷二。
    ⑨《园中》,《鲁文恪公文集》卷二。
    ⑩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二卷。
    11《鲁文恪公文集》卷一。
    ①《鲁文恪公文集》卷六。
    ② 李维桢《鲁文恪公文集序》,《鲁文恪公文集》卷前序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五十四。
    ③ 李濂《鲁文恪公文集序》,《鲁文恪公文集》卷前序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五十四。
    ④ 周寅宾点校本《李东阳集》第三卷,《沧州诗集序》。
    
    ①《明史》第一百十九卷,列传七十九。
    ② 邓显鹤 编纂《沅湘耆旧集》明卷十三。
    
    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四十六册,《何燕泉诗集》四卷卷前刘序。
    ② 陈田《明诗纪事》丁签。
    ③《何燕泉诗集》卷三。
    ④ 李东阳《怀郴州,为何郎中孟春作》,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第一卷 P494,岳麓书社 1983。
    ① 今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第一本所录《余冬诗话》,齐鲁书社 2000。
    ②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P296,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1956。
    ③《余冬诗话》卷上,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第一本 P681,齐鲁书社 2000。
    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七。
    ⑤《余冬诗话》卷上,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第一本 P687,齐鲁书社 2000。
    ① 陈田《明诗纪事》戊签,王廷陈条目下。
    ①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文苑二》,中华书局 1974。
    ② 明嘉靖刻蓝印本《梦泽集》十七卷;明嘉靖四十一年王廷瞻刻本《梦泽集》十七卷;明嘉靖四十一年王廷瞻刻本、清吴仰贤圈批并跋《梦泽集》十七卷;明嘉靖四十四年王同道吴中刻本《梦泽集》十七卷;明·王追淳辑、清钞本《梦泽集》十七卷、《拾遗》一卷、《附录》五卷;明万历十八年王追伊刻、三十五年王追淳增修本《梦泽集》二十三卷;明万历十八年王追伊刻、三十五年王追淳增修、清王家璧校并跋本《梦泽集》二十三卷。
    ①《梦泽集》卷二。
    ②《梦泽集》卷十二。
    ③《梦泽集》卷二。
    ④《梦泽集》卷二。
    ①《梦泽集》卷四。
    ②《梦泽集》卷二。
    ③ 转引自《明诗纪事》戊签。
    ④《吊道士》,《梦泽集》卷七。
    ⑤《还蜀》,《梦泽集》卷七。
    ⑥《观江涨》,《梦泽集》卷七。
    ⑦ 陈田《明诗纪事》戊签。
    ⑧《楚岸吟牟子》,《梦泽集》卷九。
    ⑨《闻筝》,《梦泽集》卷七。
    ⑩《闻筝》,《梦泽集》卷七。
    
    ①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一 P292,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②《梦泽集》卷二。
    ③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乙集《张佥都楷》。
    ④《明史》卷二八六《李梦阳传》。
    ⑤《明史·文苑二》。
     ① 陈田《明诗纪事》戊签。
    
    ①《秋雨》,《东峤先生集》卷一。
    ②《自述用前韵》,《东峤先生集》卷一。
    ③《食粥》,《东峤先生集》卷一。
    ④《东峤先生集》卷一。
     ①《东峤先生集》卷后。
    
    ①《大厓李先生诗集》卷一。
    ②《读林公待用奏疏》,《大厓李先生集》卷一。
    ③《湖边看柳寄雷长甫深甫三首》,《大厓李先生集》卷一。
    ①《大厓李先生集》卷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四十三。
    ② 杨文生《杨慎诗话校笺》,四川大学人民出版社 1990。
    ③《认真子诗集序》,《陈白沙集》卷一。
    ④《批答张廷实诗笺》,《陈白沙集》卷四。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四,易舒诰条目。
    ②《题毅斋》,《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四。
    ③《居流塘效陶》,《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四。
    ④《秋兴》,《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四。
    ①《得陛太史子渊见怀之作和韵》,《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四。
    ②《忧旱》,《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四。
    ③《和前韵答杨贰守》,《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四。
    ④《和前韵答杨贰守》,《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四。
    ⑤《西堂分韵得新字》,《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四。
    ⑥《岳游》,《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四。
    ⑦《题画》,《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四。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十三,周廷用条目。
    ② 转引自《明诗纪事》戊签,周廷用条目。
    ③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周廷用条目。
    
    ① 邹文盛《八厓集原序》,《八厓集》前,《四库存目补编》本。
    ② 转引自《沅湘耆旧集》明卷十三,周廷用条目。
    ③ 周廷用《八厓集》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五十七册。
    ①《湖北文征》卷一 P359,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②《湖北文征》卷一 P367,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①《湖北诗征传略》卷二十四。
    ②《明诗纪事》戊集,颜木条目。
    ③颜木《出塞》,《明诗纪事》戊签。
    ④颜木《赠陈进士伯棐出使关陕》,《明诗纪事》戊签。
    
    ① 陈柏撰《旧后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七十六册,《张龙湖先生文集》卷前。
    ② 彭思眷撰《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七十六册,《张龙湖先生文集》卷前。
    ③ 薛应旂撰《旧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七十六册,《张龙湖先生文集》卷前。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六,张治条目前。
    ②《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六,《秋夜与永宁诸宗老话旧》。
    ③《白沟河》,《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六。
    ④《观湘阁与彭大尹宴别》,《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六。
    ⑤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张治条目。
    ⑥ 转引自《明诗纪事》戊签,张治条目。
    ①《彭泽怀陶令》,《内方先生集》卷三。
    ②《赠刘敦复》,《内方先生集》卷四。
    ③《揽秋行》,《内方先生集》卷二。
    ④ 翁大立撰《童内方先生集原序》,《四库未收书辑刊》五辑二十六册《内方先生集》卷前。
    ⑤ 陈文烛撰《内方童先生传》,《四库未收书辑刊》五辑二十六册《内方先生集》卷前。
    ⑥ 转引自《明诗纪事》戊签,廖道南条目。
    ⑦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一,廖道南条目。
    ⑧ 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廖道南条目。
    ⑨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童承叙条目。
    ⑩《双清亭》,《湖北诗征传略》卷四。
    11《景陵》,《湖北诗征传略》卷四。
     ①《湖北诗征传略》卷四,廖道南条目。
    ① 宗臣《宗子相集》卷二十三,四库全书本。
    ② 李攀龙《沧溟集》卷二十九,四库全书本。
    ③ 王世懋《王奉常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本。
    ④ 吴国伦《复王敬美书》,《甔甀洞稿》卷五十二。
    ⑤ 明万历刻本《甔甀洞稿》五十四卷、《目录》二卷、《续稿》二十七卷、《目录》二卷;明万历刻本、清方功惠跋《甔甀洞稿》五十四卷、《目录》二卷、《续稿》二十七卷、《目录》二卷;清初吴腾、吴栋元刻本《甔甀洞稿》五十四卷、《目录》二卷、《续稿》二十七卷、《目录》二卷;明万历刻本《甔甀洞稿》文类二十卷、诗类六卷;明万历十六年清白堂刻本、王世贞评《评林新锲甔甀洞稿》文类二十卷、诗类六卷;明万历三十一年吴士良刻本《甔甀洞续稿》诗部十二卷、文部十五卷、《目录》二卷等等。
    ① 吴国伦《绿槐堂稿序》,《甔甀洞稿》卷三十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二三册。
    ② 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前序二。
    ③ 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三十九。
    ④ 图 1 即为陈书录先生针对“闳襟宇而发其才情”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内涵的多重性探索,参见《明代诗文的演变》P353,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① 吴国伦《胡祭酒集序》,《甔甀洞稿》卷三十九。
    ② 吴国伦《居夷漫草序》,《甔甀洞续稿》文部卷九。
    ③ 吴国伦《王屋山人稿序》,《甔甀洞续稿》文部卷五。
    ④ 吴国伦《楚游稿序》,《甔甀洞稿》卷四十一。
    ⑤ 吴国伦《大隐山人稿序》,《甔甀洞续稿》文部卷七。
    ① 吴国伦《东岱山房诗序》,《甔甀洞稿》卷四十二。
    ② 吴国伦《胡祭酒集序》,《甔甀洞稿》卷三十九。
    ③ 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P353,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④《甔甀洞稿》卷四,《张子培至自吴》。
    ⑤《甔甀洞稿》卷九,《洪水叹》。
    ①《甔甀洞稿》卷四,《旅夜思亲》。
    ②《麻里行》,《甔甀洞稿》卷八。
    ③《闻张肖甫谪陈州赋寄》,《甔甀洞稿》卷八。
    ④ 《甔甀洞稿》卷十。
    ⑤《访子相旅社醉而放歌》,《甔甀洞稿》卷八。
    ⑥《哀江南》,《甔甀洞稿》卷四。
    ⑦《俞羡长卜居阳羡题赠二诗》,《甔甀洞续稿》诗部卷一。
    ⑧《高州杂咏》,《甔甀洞稿》卷十四。
    ⑨《甔甀洞稿》卷二十五。
    ⑩ 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二。
    11《甔甀洞稿》卷二。
    12《甔甀洞稿》卷二。
    
    ①《甔甀洞稿》卷三十三。
    ②《甔甀洞续稿》诗部卷八。
    ③ 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④ 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P361,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① 冯梦桢《快雪堂集》卷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文苑四》,《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③ 王世贞《李本宁参政》,《弇州续稿》卷一百九十五,《四库全书》本。
    ④ 王世贞《李本宁大参自楚访我弇中纪别二章》,《弇州续稿》卷十七,《四库全书》本。
    ⑤ 邹迪光《与李本宁》,《石语斋集》卷三十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⑥ 胡应麟《报李本宁观察》,《少室山房集》卷一百一十七,四库全书本。
    ⑦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卷五,《四库全书》本。
    ① 李维桢《唐诗纪序》,《大泌山房集》卷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百五十册至一百五十三册。
    ② 李维桢《太函集序》,《大泌山房集》卷十一。
    ③ 以上各处皆同上。
    ① 李维桢《沧浪生集序》,《大泌山房集》卷十二。
    ② 李维桢《刘仲熙集序》,《大泌山房集》卷十三。
    ③ 李维桢《盐梅志序》,《大泌山房集》卷九。
    ④ 李维桢《彭伯子诗跋》,《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三十一。
    ⑤ 李维桢《青莲阁集序》,《大泌山房集》卷十九。
    ⑥ 李维桢《张司马集序》,《大泌山房集》卷十一。
    ⑦ 李维桢《吴非熊诗序》,《大泌山房集》卷二十四。
    ① 李维桢《米子华诗序》,《大泌山房集》卷二十四。
    ② 李维桢《读苏侍御诗》,《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二十九。
    ③ 李维桢《陆长倩诗序》,《大泌山房集》卷二十三。
    ④ 李维桢《潘方凯诗序》,《大泌山房集》卷二十三。
    ⑤ 李维桢《华晋民诗序》,《大泌山房集》卷二十三。
    ⑥ 李维桢《读苏侍御诗》,《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二十九。
    
    ① 李维桢《汲古堂集序》,《大泌山房集》卷十三。
    ② 李维桢《□明草序》,《大泌山房集》卷二十三。
    ③ 李维桢《朱修能诗跋》,《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二十九。
    ④ 李维桢《李杜五言律诗辨注序》,《大泌山房集》卷九。
    ⑤ 李维桢《感怀诗跋》,《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三十一。
    
    ① 李维桢《阎汝用诗序》,《大泌山房集》卷二十一。
    ② 李维桢《唐诗纪序》,《大泌山房集》卷九。
    ③ 李维桢《唐诗纪序》,《大泌山房集》卷九。
    ④ 李维桢《亦适编序》,《大泌山房集》卷二十一。
    ① 李维桢《祁尔光集叙》,《大泌山房集》卷十。
    ② 李维桢《祁尔光集叙》,《大泌山房集》卷十。
    ③ 李维桢《书程长文诗后》,《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三十一。
    ④ 李维桢《祁尔光集叙》,《大泌山房集》卷十。
    ⑤ 李维桢《萤元仲集序》,《大泌山房集》卷十一。
    ⑥ 李维桢《诗宿序》,《大泌山房集》卷九。
    ⑦ 李维桢《快独集序》,《大泌山房集》卷十。
    ⑧ 李维桢《方于鲁诗序》,《大泌山房集》卷二十。
    ⑨ 李维桢《许觉父集序》,《大泌山房集》卷二十三。
    ⑩ 李维桢《汪明生诗序》,《大泌山房集》卷二十四。
    
    ① 李维桢《九龠集序》,《大泌山房集》卷十三。
    ②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大复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本。
    
    ①《文苑四》,《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②《报李本宁观察》,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一百一十七卷,《四库全书》本。
    ③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 P672,中华书局 1959。
    ④《大泌山房集》卷三。
    ⑤《大泌山房集》卷二。
    ⑥《大泌山房集》卷四,《城南登眺》。
    ⑦《大泌山房集》卷二,《同徐宪使登天宁寺山椒》。
    ⑧《大泌山房集》卷二,《银州》。
    ⑨《大泌山房集》卷二,《清河夜泊》。
    ⑩《大泌山房集》卷三,《冬夜宿归德堡》。
    ①《大泌山房集》卷二,《千谷道中骤雪》。
    ②《大泌山房集》卷三,《元旦雪》。
    ③《大泌山房集》卷三,《春季奢延驿雪》。
    ④《大泌山房集》卷三,《鱼河堡雪》。
    ⑤《大泌山房集》卷五,《题便面雪景》。
    ⑥《大泌山房集》卷六,《舟雪》。
    ⑦ 李维桢《绿雨亭诗序》,《大泌山房集》卷十九。
    ⑧ 李维桢《陈山甫诗序》,《大泌山房集》卷二十二。
    ⑨《大泌山房集》卷二。
    ⑩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① 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六。
    ②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
    ③《湖北诗征传略》卷二十六,高岱条目下。
    ④ 以上诸篇皆选自《湖北文征》。
    ①《楚风补》卷二十二,高岱条目下。
    ② 以上诸篇皆录自《楚风补》卷二十二。
    ③《明诗选》,转引自《明史纪事》戊签高岱条目下。
    ④《湖北诗征传略》卷二十六,高岱条目下。
    ⑤ 转引自《明诗纪事》戊签,高岱条目下。
    ⑥ 转引自陈田《明史纪事》戊签,高岱条目下。
    ⑦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高岱条目下。
    ⑧ 陈田《明诗纪事》戊签,高岱条目下。
     ①《湖北诗征传略》卷二十六。
    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P253,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 陈柏《苏山选集》卷一。
    ③ 陈柏《苏山选集》卷二。
    ④《苏山选集》卷二。
    ⑤《苏山选集》卷二。
    ⑥《苏山选集》卷三。
    ⑦《苏山选集》卷二。
    
    ①《湖北诗征传略》卷十四。
    ② 陈文烛《中川选集序》,《湖北文征》第二卷 P450,湖北人民出版社。
    ③ 陈文烛《中川选集序》,《湖北文征》第二卷 P450,湖北人民出版社。
    ④ 王世贞《二酉园集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百三十九册,《二酉园文集》卷前。
    ⑤ 胡应麟《诗薮》,转引自《明诗纪事》陈文烛条目下。
    ⑥《湖北诗征传略》卷十四。
    
    ① 以上诸诗皆选录自《楚风补》卷二十三。
    ② 无名氏撰《诗评·有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八十九册《少泉诗集》十卷卷前。
    
    ①《书昌黎集后》,《湖北文征》第二卷 P30,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②《初唐诗序》,《湖北文征》第二卷 P31,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③ 李维桢语,转引自《湖北诗征传略》卷二十六,“王格”条目下。
    ④ 以上二诗皆录自《楚风补》卷二十一。
    ② 转引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八十九册《少泉诗集》十卷卷后。
    ①《四库未收书辑刊》五辑十九册《大隐楼集》十七卷卷前。
    ②《四库未收书辑刊》五辑十九册《大隐楼集》十七卷卷前。
    ③《四库未收书辑刊》五辑十九册《大隐楼集》十七卷卷前。
    ④《四库未收书辑刊》五辑十九册《大隐楼集》十七卷卷前。
    ⑤《湖北诗征传略》卷三,方逢时条目下。
    ⑥ 转引自《湖北诗征传略》卷三,方逢时条目下。
    ⑦ 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卷二十一,方逢时条目下。
    ① 以上诸诗选自《湖北诗征传略》卷三。
    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二一册,《云山堂集》后附《四库全书总目·云山堂集六卷·提要》。
    
    ① 张佳胤《魏顺甫云山堂集稿序》,魏裳《云山堂集》卷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二一册。
    ② 陈安虞《魏顺甫先生诗文叙》,魏裳《云山堂集》卷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二一册。
    ③ 以上两诗选自《楚风补》卷二十二。
    ① 清·廖元度选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
    ②《续修四库全书》一七七册。
    ③ 《再复刘子成书》,《甔甀洞稿》卷四十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二三册。
    ④ 《湖北诗征传略》卷四,《续修四库全书》一七七册。
    ⑤ 《明史·李攀龙传》。
    ⑥ 李攀龙《送王元美序》,《沧溟先生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⑦ 《楚风补》卷二十二。
    
    ① 《湖北诗征传略》卷四。
    ② 以上三首诗歌出处皆同上。
    ① 刘良璧撰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百二十八册《刘尧诲先生全集》十六卷(存七卷)卷前。
    ② 陈鹏年撰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百二十八册《刘尧诲先生全集》十六卷(存七卷)卷前。
    ③ 陈宗契撰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百二十八册《刘尧诲先生全集》十六卷(存七卷)卷前。
    ④《沅湘耆旧集》明卷十七“刘尧诲”条目下。
     ① 以上诸句摘自《楚风补》卷二十三。
    
    ①《楚风补》卷二十三“龙膺”条目下。
    ②《明诗纪事》庚签卷十三“龙膺”条目下。
    ③《沅湘耆旧集》明卷二十。
    ④ 转引自《明诗纪事》庚签卷十三“龙膺”条目下。
    ⑤《沅湘耆旧集》明卷二十“龙膺”条目下。
    ⑥《静志居诗话》卷十五“车大任”条目下。
    ⑦《沅湘耆旧集》明卷十九。
    
    ① 陈玉烛语,转引自《沅湘耆旧集》明卷十九“车大任”条目下,《静志居诗话》中亦有载。
    ② 陈玉烛语,转引自《沅湘耆旧集》明卷十九“车大任”条目下,《静志居诗话》中亦有载。
    ③ 屠隆语,转引自《沅湘耆旧集》明卷十九“车大任”条目下,《静志居诗话》中亦有载。
    ①《静志居诗话》卷十五“郭正域”条目下。
    ②《静志居诗话》卷十五“郭正域”条目下。
    ③《四唐汇诗选序》,《合并黄离草》十八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十四册。
    ④ 周宏禴《叙黄离草》,《合并黄离草》序一,《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十三册。
    ⑤《杜律选序》,《合并黄离草》十八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十四册。
    ⑥ 以上诸句摘录自《湖北诗征传略》卷一。
    ⑦ 周宏禴《叙黄离草》,《合并黄离草》序一,《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十三册。
     ① 夏葆彝《旧作论湖北诗绝句二十首》十三,郭绍虞等编《万首论诗绝句》P1543,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① 袁中道《珂雪斋集》附录二,钱伯城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② 李贽《童心说》,《李贽著作选注》P98—102,人民出版社 1975。
    ③ 袁宏道《斋中偶题》,《袁宏道集笺校》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④ 参考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中有关资料,重庆出版社 2005。
    ⑤ 袁宗道《论文下》,《白苏斋类集》卷二十。
    
    ① 吴国伦《李尚书集序》,《甔甀洞稿》卷三九。
    ② 吴国伦《胡祭酒集序》,《甔甀洞稿》卷三九。
    ③ 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荆川先生文集》卷七。
    ④ 唐顺之《又与洪方洲书》,《荆川先生文集》卷七。
    ⑤ 唐顺之《答蔡可泉》,《荆川先生文集》卷七。
    ⑥ 唐顺之《董中峰侍郎文集序》,《荆川先生文集》卷一○。
    ⑦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十六,钱伯城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⑧ 袁宏道《叙姜陆二公同适稿》,《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⑨ 袁宗道《论文上》,《白苏斋类集》卷二十。
    ⑩ 袁宏道《与江进之》,《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
    11 袁中道《花雪赋引》,《珂雪斋集》卷十,钱伯城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12 袁宗道《论文上》,《白苏斋类集》卷二十。
    13 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
    
    ① 袁宏道《与张幼于》,《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
    ② 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
    ③ 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
    ④ 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
    
    ① 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
    ② 袁宏道《斋中偶题》,《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四。
    ③ 袁宏道《朱司理》,《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
    ④ 袁宏道《与冯琢庵师》,《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二。
    ⑤ 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二。
    ⑥ 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
    ⑦ 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袁宏道集笺校》卷十。
    ⑧ 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袁宏道集笺校》卷十。
    ⑨ 袁宏道《西湖二》,《袁宏道集笺校》卷十。
    
    ① 袁宏道《叙曾太史集》,《袁宏道集笺校》卷三十五。
    ② 袁宏道《哭江进之》,《袁宏道集笺校》卷三十四。
    ③ 袁中道《答须水部日华》,《珂雪斋集》卷二十四。
    ④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签,袁宏道条目。
    ⑤ 张岱《张岱诗文集》卷五,夏咸淳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①《郁达夫文集》第六卷《文论》卷 P214,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1983。
    ② 钱伯诚《白苏斋类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①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珂雪斋集》卷十七。
    ②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珂雪斋集》卷十七。
    ③ 参考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出版社 2005。
    ④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珂雪斋集》卷十七。
    ⑤ 袁宗道《寄三弟》,《白苏斋类集》卷十六。
    ⑥ 袁宗道《大人书》,《白苏斋类集》卷十六。
    ① 袁宗道《徐惟得》,《白苏斋类集》卷十六。
    ②《白苏斋类集》卷七。
    ③ 袁宗道《徐惟得》,《白苏斋类集》卷十六。
    ④《白苏斋类集》卷十八。
    ① 袁中道《游居杮录》,《珂雪斋前集》十一卷。
    ②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珂雪斋集》卷十七。
    ③ 袁宗道《寄三弟》,《白苏斋类集》卷十六。
    ④《白苏斋类集》卷七。
    ⑤《白苏斋类集》卷八。
    ⑥《白苏斋类集》卷九。
    ⑦《白苏斋类集》卷十一。
    ⑧ 袁宗道《巡抚福建右副都御史传野司公墓志铭》,《白苏斋类集》卷十一。
    ⑨ 袁宗道《明吏部尚书汪公墓志铭》,《白苏斋类集》卷十一。
    ⑩《白苏斋类集》卷十五。
    11《白苏斋类集》卷十六。
    12《白苏斋类集》卷十六。
     ① 以下所列记文皆摘录自《白苏斋类集》卷十四。
    
    ①《新正三月雪窗早起》,《苦雨》,《幽栖》,《白苏斋类集》卷四
    ②《独坐》,《对酒》,《白苏斋类集》卷二。
    ③《春日闲居》,《晨起》,《月夜登楼偶成》,《白苏斋类集》卷五。
    ④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珂雪斋集》卷十七。
    ⑤ 袁宗道《论文上》,《白苏斋类集》卷二十。
    
    ① 袁宗道《论文下》,《白苏斋类集》卷二十。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袁宗道条目。
    ③ 袁中道《书名公便面册》。
    ④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珂雪斋集》卷十七。
    
    ① 袁宏道《徐汉明》,《袁宏道集笺校》卷五。
    ② 袁宏道《黄平倩》,《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三。
    ③ 袁宏道《识伯修遗墨后》,《袁宏道集笺校》卷三十五。
    ④ 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珂雪斋集》卷九。
    
    ① 袁宏道《与江进之》,《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
    ② 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
    ③ 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
    ④ 袁宏道《与张幼于》,《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
    
    ① 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
    ② 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
    ③ 袁宏道《朱司理》,《袁宏道集笺校》卷一一。
    ④ 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袁宏道集笺校》卷二二。
    ⑤ 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锦帆集》二。
    
    ① 王讷谏《苏长公小品》序言,转引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P211,高教出版社 1998。
    ② 袁中道《答蔡观察元履》,《珂雪斋前集》卷二十三。
    ③ (明)丁允和、陆云龙辑《皇明十六家小品》,1997 年影印本,《海内古籍孤本稀见本选刊》。
    ④《袁宏道集笺校》卷十。
    
    ① 袁宏道《冯尚书座主》,《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二。
    ② 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
    ③ 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
    ① 袁宏道《叙梅子马王程稿》,《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
    ② 袁宏道《叙梅子马王程稿》,《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
    ③ 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
    ④《袁宏道集笺校》卷八。
    ⑤《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五。
    ⑥《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五。
    ①《袁宏道集笺校》卷一。
    ②《袁宏道集笺校》卷九。
    ③ 转引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P209。
    ④ 转引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P209。
    ⑤ 袁宏道《与冯琢庵师》,《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二。
    ⑥ 明万历四十六年自刻本《珂雪斋前集》二十四卷、《外集》十五卷;明书林唐振吾刻本《珂雪斋近集》十卷(袁中道)、《楚狂之歌》一卷、《小袁幼稿》一卷、《近游草》一卷(袁祁年);明刻本《珂雪斋近草》十卷;明刻本《珂雪斋游居杮录》十三卷;明天启二年刻本《珂雪斋集选》二十四卷。
     ① 袁中道《翁承微文序》,《珂雪斋集》卷十。
    
    ① 参考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出版社 2005。
    ② 袁中道《赠崔二郎远游序》,《珂雪斋集》卷九。
    ③ 袁宗道《寄三弟》,《白苏斋类稿》卷十六。
    
    ① 袁宏道《答李元善》,《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二。
    ②《珂雪斋集》卷十。
    ③《珂雪斋集》卷一。
    ①《珂雪斋集》卷一。
    ② 袁中道《游太和记》,《珂雪斋集》卷十六。
    ③ 袁中道《东游日记》,《珂雪斋集》卷十三。
    ④ 袁中道《游德山记》,《珂雪斋集》卷十三。
    ⑤ 袁中道《由玉泉至高安记》,《珂雪斋集》卷十五。
    ⑥ 袁中道《东游日记》。
    ⑦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珂雪斋集》卷十五。
    
    ① 袁中道《寄黄春坊平倩》,《珂雪斋集》卷二十四。
    ② 袁中道《寄丘长儒》,《珂雪斋集》卷二十三。
    ③ 袁中道《答潘景升》,《珂雪斋集》卷二十三。
    ④ 袁中道《殷生当歌集小序》,《珂雪斋集》卷十。
    ⑤ 袁中道《赠崔二郎远游序》,《珂雪斋集》卷九。
    
    ①《珂雪斋集》卷十。
    ② 袁中道《答王天根》,《珂雪斋集》卷二十四。
    ③ 袁中道《曹医序》,《珂雪斋集》卷九。
    ④ 袁中道《心律》,《珂雪斋集》卷二十二。
    ⑤ 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
    ⑥ 袁中道《答须水部日华》,《珂雪斋集》卷二四。
    
    ① 袁中道《蔡不暇诗序》,《珂雪斋集》卷十。
    ② 袁中道《蔡不暇诗序》,《珂雪斋集》卷十。
    ③ 吴调公《论公安派三袁文艺思想的异同》,人大复印资料 1986 年第 3 期。
     ① 曾国荃等编《湖南通志》卷一百七十一,清光绪十一年重刊本。
     ① 江盈科《敝箧集引》,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雪涛阁集》卷八,岳麓书社 1997。
    
    ① 江盈科《白苏斋册子引》,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雪涛阁集》卷八。
    ② 江盈科《拟古》,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雪涛诗评》。
    ③ 江盈科《求真》,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雪涛诗评》。
    ④ 江盈科《求真》,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雪涛诗评》。
    ⑤ 江盈科《陆符卿诗集引》,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雪涛阁集》卷八,岳麓书社 1997。
    
    ① 上四处皆出自江盈科《解脱集序》,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雪涛阁集》卷八。
    ② 江盈科《姑苏郑姬诗引》,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雪涛阁集》卷八。
    ③ 江盈科《闺阁诗评》序言,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闺阁诗评》。
    ④ 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
    ⑤ 袁中道《江进之传》,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附录一》。
    ① 袁宏道语,转引自陈田《明诗纪事》庚签江盈科条目下。
    ② 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卷三。
    ③ 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卷五。
    ④ 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
    ⑤ 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八。
    ⑥ 钟惺《隐秀轩集》卷二十八。
    ⑦ 以下《用人》,《理财》,《变法》,《边才》,《秦始皇》,《项羽》,《老子》,《汉武帝》见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卷六。
    
    ① 何国平《公安派副将江盈科的“吏隐”心态论》,《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 年 5 期。
    ② 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卷十二。
    ③ 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卷七。
    ④ 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卷十三。
    
    ① 袁中道《江进之传》,黄仁生点校《江盈科集·附录一》。
    ② 钟惺《隐秀轩集》卷二十八。
    
    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签,雷思霈条目下。
    ② 钟惺《隐秀轩集·昃集》卷二。
    ①《湖北诗征传略》卷三十八,《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 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P327,重庆出版社 2005。
    ③ 雷思霈《潇碧堂集序》,《湖北文征》第四卷 P157,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④ 雷思霈《潇碧堂集序》,《湖北文征》第四卷 P157,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⑤ 雷思霈《潇碧堂集序》,《湖北文征》第四卷 P157,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① 雷思霈《罗服卿诗引》,《湖北文征》第四卷 P158,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① 以上七篇见《李宫保湘州先生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百七十三册。
    ②《沅湘耆旧集》明卷二十一,李腾芳条目下。
    ③ 以上四篇见《李宫保湘州先生集》卷一。
    ④ 以上三篇见《李宫保湘州先生集》卷一。
    ⑤ 李腾芳《澹泊明志论》,《李宫保湘州先生集》卷一。
    ⑥ 李腾芳《阳明先生集抄序》,《李宫保湘州先生集》卷一。
    ① 李腾芳《文字法·格》,《李宫保湘州先生集》卷十一。
    ② 李腾芳《文字法·句》,《李宫保湘州先生集》卷十一。
    ③《沅湘耆旧集》明卷二十一。
    ④《沅湘耆旧集》明卷二十一。
    ⑤ 袁中道《珂雪斋集》卷十七。
    ⑥ 李腾芳《李宫保湘州先生集》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七三册。
    
    ①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五。
    ② 袁中道《寿南华居士序》,《珂雪斋集》卷九。
    ①《湖北诗征传略》卷十九,丘坦条目下。
    ②《楚风补》卷二十四。
    ③《湖北诗征传略》卷十九。
    ④ 袁宗道《北游稿小序》,《白苏斋类集》卷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四八册。
    ⑤ 竟陵即今湖北天门,竟陵之名自秦汉开始沿用至五代,五代后晋改竟陵为景陵,至清又改为天门。虽然明代区划设置为“景陵”,但明典籍中多有“竟陵”“景陵”同用的情况,“竟陵派”则是后世约定俗成的称谓。
    ⑥ 李先耕《钟惺卒年辨正》一文认为钟惺卒年为天启五年(1625),见《文学遗产》1987 年 6 期。
    ⑦ 钟惺《家传》,《钟伯敬先生遗稿》卷四,转引自陈广宏《竟陵派研究》P132,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⑧《新刻谭友夏合集》卷十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九一至一九二册。
    ①《新刻谭友夏合集》卷十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九一至一九二册。
    ②《新刻谭友夏合集》卷十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九一至一九二册。
    ③《史怀》卷四,转引自陈广宏《竟陵派研究》P132,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④ 钟惺《潘无隐集序》,《隐秀轩集》昃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四十八册。
    ⑤《诗慰初集·岳归堂集选》卷首,转引自陈广宏《竟陵派研究》P132,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⑥ 李维桢《玄对斋集序》,《大泌山房集》卷二十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百五十册至一百五十三册。
    ⑦ 苏辙《筠州圣寿院法堂记》,《栾城集》卷二十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12 册。
    ⑧《新刻谭友夏合集》卷十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百九十一册至一百九十二册。
    ⑨ 宋征璧《抱真堂诗话》,《清诗话续编》一 P125,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① 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七,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② 谭元春《答池直夫》,《新刻谭友夏合集》卷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九一至一九二册。
    ③ 谭元春《答徐元叹》,转引自陈广宏《竟陵派研究》P139,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④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谭元春条目下。
    ⑤ 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七,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⑥ 明天启二年沈春泽刻本《隐秀轩集》三十三卷;明末书林近圣居刻本《隐秀轩集》八卷;明天启七年徐波刻本《钟伯敬先生遗稿》四卷;明崇祯刻本《钟伯敬先生遗稿》四卷;明·陆云龙评、崇祯九年陆云龙刻本《翠娱阁评选钟伯敬先生合集》十六卷。
     ① 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分册》P952 中对于文学流派的论述,海燕出版社 2000 年版。
    ① 钟惺《陪郎草序》,《隐秀轩集》昃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四十八册。
    ② 谭元春《匡说序》,《新刻谭友夏合集》卷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百九十一册至一百九十二册。
    ③ 钟惺《先师雷何思太史集序》,《隐秀轩集》昃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四十八册。
    ④ 钟惺《诗归序》,《隐秀轩集》昃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四十八册。
    ⑤ 谭元春《诗归序》,《新刻谭友夏合集》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百九十一册至一百九十二册。
    ⑥《隐秀轩集》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⑦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袁宏道条目下。
    ⑧ 钟惺《隐秀轩集》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四十八册。
    ⑨ 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袁宏道集笺校》卷十。
    
    ①《续修四库全书》一五八九本。
    ②《续修四库全书》一五八九本。
    ③ 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P433,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④ 钟惺《诗归序》,《隐秀轩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⑤ 钟惺《隐秀轩集》宇集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四十八册。
    ⑥ 钟惺《隐秀轩集》黄集卷二。
    ⑦ 谭元春《多 阝庵订定谭子诗归》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百九十一册至一百九十二册。
    ⑧ 钟惺《隐秀轩集》黄集卷三。
    ⑨《隐秀轩集》地集卷一。
    ⑩《多 阝 庵订定谭子诗归》卷三。
    11《多 阝 庵订定谭子诗归》卷三。
    ①《隐秀轩集》地集卷三。
    ②《新刻谭友夏合集》卷十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百九十一册至一百九十二册。
    ③《隐秀轩集》地集卷二。
    ④《隐秀轩集》玄集卷一。
    ⑤《隐秀轩集》地集卷一。
    ⑥《新刻谭友夏合集》卷三。
    ⑦《隐秀轩集》地集卷一。
    ⑧《多 阝庵订定谭子诗归》卷七。
    ⑨ 见《钟惺、谭元春文学活动系年》,陈广宏《竟陵派研究》P501,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⑩ 钟惺《隐秀轩集》藏集。
    11《新刻谭友夏合集》卷十六。
    
    ① 袁中道《游居杮录》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三七六册。
    ② 袁中道《雪花赋引》,《珂雪斋近集》卷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一百零三册。
     ①《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谢肇淛条目下。
    
    ① 谭元春《与茂先起先》三,《鹄湾未刻古文》卷二。
    ② 谭元春《答朱子美》,《鹄湾未刻古文》卷二。
    ③《湖北诗征传略》卷二十六,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 康熙《安陆县志》卷二十《文学列传》。
    ②《湖北诗征传略》卷二十六。
    ③《谭元春集》卷三十二。
    ④ 转引自陈广宏《竟陵派研究》P307,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⑤ 陈田《明诗纪事》辛签,杨嗣昌条目下。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四十一,周圣楷条目下。
    
    ① 俞宪《盛明百家诗·冯三石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 1997。
    ② 俞宪《盛明百家诗·冯三石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 1997。
    ③ 俞宪《盛明百家诗·冯三石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 1997。
    ④《湖北诗征传略》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 1997。
    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P89,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② 以下所举诗歌均见俞宪《盛明百家诗·冯三石集》。
    ③ 黄庭坚《王职方诗话》,转引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四 P98,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① 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冯世雍条目。
    ②《湖北文征》第一卷 P530,湖北人民出版社。
    ③《湖北文征》第一卷 P531,湖北人民出版社。
    ①《湖北诗征传略》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湖北诗征传略》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湖北诗征传略》卷五。
    ④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诗句。
    ⑤ 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诗句。
    ⑥《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⑦《重镌两厓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八十四册。
    
    ① 白居易《新乐府序》,转引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P343,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②《湖北诗征传略》卷五。
    ③《重镌两厓集》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八十四册。
    ④ 以上诸篇均见《湖北文征》卷一。
    ⑤ 冯世雍《朱两厓集序》,《湖北文征》卷一 P530,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十七,廖希颜条目下。
    ②《沅湘耆旧集》明卷十七,廖希颜条目下。
    ③ 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廖希颜条目下。
    ④《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八。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十八。
    ②《沅湘耆旧集》明卷十九,以下诸诗皆同。
     ① 邓显鹤《沅湘耆旧集》明卷二十一,以下各诗皆同。
     ① 邓显鹤《沅湘耆旧集》明卷二十一。
    ① 杜濬《六十自序》,《变雅堂遗集·文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湖北诗征传略》卷十五,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 方苞《杜茶村先生文墓碣》,《方苞集》第十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④ 转引自钱林《文献徵存录》卷十,咸丰八年嘉树轩本。
    ⑤ 郑方坤《变雅堂诗钞小传》引尤侗论茶村诗,《变雅堂遗集》附录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⑥ 清康熙刻本《变雅堂文集》不分卷;清康熙刻本《变雅堂文集》不分卷、《推枕吟》一卷、《杜陵七歌》一卷;清康熙刻本《变雅堂文集》五卷、《诗集》四卷;清抄本《变雅堂文集》不分卷;清康熙五十三年静远堂刻本《茶村诗》三卷;清乾隆八年《杜茶村诗钞》八卷;清抄本《茶村文集》三卷、《诗集》一卷、《变雅堂诗集》一卷、《附录》一卷。
    ① 杜濬《与范仲誾》,《变雅堂遗集·文集》卷八。
    ② 杜濬《杜来阁记》,《变雅堂遗集·文集》卷七。
    ③ 杜濬《汪异三诗序》,《变雅堂遗集·文集》卷一。
    
    ① 杜濬《哭龚孝升先生文》,《变雅堂遗集·文集》卷八。
    ② 杜濬《程孚夏诗序》,《变雅堂遗集·文集》卷一。
    ③ 杜濬《程孚夏诗序》,《变雅堂遗集·文集》卷一。
    ④ 杜濬《程孚夏诗序》,《变雅堂遗集·文集》卷一。
    ⑤ 杜濬《程子穆倩放歌序》,《变雅堂遗集·文集》卷一。
    ⑥ 杜濬《敦宿堂集序》,《变雅堂遗集·文集》卷二。
    ① 杜濬《赠陈寒山社长四十韵》,《变雅堂遗集·诗集》卷一。
    ② 杜濬《俞先生诗序》,《变雅堂遗集·文集》卷一。
    ③ 杜濬《徐荩臣诗序》,《变雅堂遗集·文集》卷一。
    ④ 杜濬《苏岭诗序》,《变雅堂遗集·文集》卷一。
    ① 黄传祖《扶轮广集》,杜濬《变雅堂遗集》附录一。
    ②《楚风补》卷三十三。
    ③《变雅堂遗集·诗集》卷一。
    ④《变雅堂遗集·诗集》卷一。
    ⑤ 吴伟业《送杜于皇从娄东往武林兼简曹司农秋岳及范佥正诗》,《吴梅村全集》卷十。
    ⑥《变雅堂遗集·诗集》卷二,以下七言古诗皆同。
    
    ①《变雅堂遗集·诗集》卷七,以下七言律诗皆同。
    ②《变雅堂遗集·诗集》卷八。
    ③《变雅堂遗集·诗集》卷九。
    ④《变雅堂遗集·诗集》卷八。
    ⑤《变雅堂遗集·诗集》卷八。
    ⑥《变雅堂遗集·诗集》卷九。
    ⑦《变雅堂遗集·诗集》卷九。
    ⑧ 陈文述《杜茶村墓》,钱仲联《清诗纪事》P327,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① 陶汝鼐《初刻褐玉堂诗自序》,《荣木堂文集》卷二。
    ②《静志居诗话》卷十九,陶汝鼐条目下。
    ③ 陈田《明诗纪事》辛签,陶汝鼐条目下。
    ④ 郭都贤《荣木堂集序》,陶汝鼐《荣木堂合集》卷前。
    ⑤《楚风补》卷三十一。
    ⑥《沅湘耆旧集》明卷三十
    ⑦ 郭都贤《荣木堂集序》,陶汝鼐《荣木堂合集》卷前。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三十,陶汝鼐条目下。
    ② 陶汝鼐《荣木堂合集》卷十。
    ③《沅湘耆旧集》明卷三十。
    ④ 陶汝鼐《荣木堂合集》卷五。
    
    ①《湖北诗征传略》卷二十八胡承诺条目下。
    ② 转引自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明遗民卷胡承诺条目下,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①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胡承诺条目下,《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
    ②《楚风补》卷三十二。
    ③《楚风补》卷三十二。
    ④ 胡承诺《青玉轩诗自序》,《湖北文征》卷六 P27,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⑤《楚风补》卷三十二。
    ⑥《楚风补》卷三十二。
    ⑦《楚风补》卷三十二。
    ⑧《楚风补》卷三十二。
    
    ① 胡承诺《青玉轩诗自序》,《湖北文征》卷六 P27,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② 转引自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明遗民卷胡承诺条目下,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③(清)李元度撰、易孟醇校《国朝先正史略》P1169,岳麓书社 1991。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二十八。
    ② 陶汝鼐《褐玉堂集》语,转引自《明诗纪事》辛签郭都贤条目下。
    ③《楚风补》卷二十八。
    ④《楚风补》卷三十二。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二十八,郭都贤条目下。
     ① 严守升《〈田氏一家言〉叙》,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① 以下所引田氏家族作家诗歌均出自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② 严守升《〈田氏一家言〉叙》,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③田宗文《丙戌春试笔柬六季父》,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④田舜年《〈紫芝亭诗集〉小叙》,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⑤田舜年《〈紫芝亭诗集〉小叙》,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⑥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认为存 108 题 128 首;邓斌、向国平《远去的诗魂——中国土家族“田氏诗派”初探》(湖北出版社 2003 年版)认为存 113 题 128 首。
    ⑦田九龄的现存诗歌中有题《闺怨》的一组两首诗歌,一首为五言绝句,一首为七言绝句。
    
    ①《旧唐书》列传一百一十。
    ② 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历代竹枝词》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
    ① 严守升《容美宣抚使田世爵世家》,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② 该序已经佚失,引文出田舜年《〈紫芝亭诗集〉小叙》。
    ③ 田舜年《〈紫芝亭诗集〉小叙》,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① 田舜年《〈田氏一家言〉跋》,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① 严守升《容美宣慰使田玄世家》,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① 文安之《〈秀碧堂诗集〉序》。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② 颜氏子即颜渊,春秋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子门生。早卒,年仅二十九岁。
    ③ 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P62,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① 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P62。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②《楚风补》卷三十二。
    ① 转引自邓斌、向国平著《远去的诗魂——中国土家族“田氏诗派”初探》P107,湖北出版社 2003 年版。
     ① 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P62,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① 李伯齐《山东文学史论》P74,齐鲁书社 2003。
     ① 有关孙继芳撰著文言小说集《矶园稗史》,本文将在《明代湖广作家的小说创作》一节中作专门论述。
     ① 明嘉靖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孙斯億刻本《洞庭集》五十三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孙宗刻本《洞庭集》;明钞本《洞庭集》四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孙斯传刻本《洞庭渔人续集》十六卷。
     ① 孙羽侯语,见《华容县志》。“黎刘”指的是黎淳、刘大夏两位明代华容名士。
    
    ① 汤显祖《孙鹏初遂初堂集序》,《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三十一 P1121,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9。
    ② 汤显祖《孙鹏初遂初堂集序》,《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三十一 P1121,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9。
    ③ 汤显祖《孙鹏初遂初堂集序》,《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三十一 P1121,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9。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二十二。
     ①《沅湘耆旧集》明卷三十八“孙瑴”条目下。
    ① 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② 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编著《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① 本文以下所指《续说郛》,皆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1989 重印)陶宗仪辑撰《说郛三种》,此本据涵芬楼百卷本、《说郛》一百二十卷本及《续说郛》四十六卷本三种汇集影印。本书分类选辑了历代“士林罕见”的经、史、小说、杂记千余种,是一部综合性大型丛书。
    ② 毛在自署太仓人,其始末则未详也。
    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一,子部五十一。
    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一,子部五十一。
    
    ① 李维桢《耳谈》序言。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王同轨”。
    ③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三十上。
    ④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三十上。
     ① 王同轨《耳谈类增凡例》,吕友仁、孙顺霖点校本《耳谈类增》卷前,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
    ③ 王同轨《耳谈类增凡例》,吕友仁、孙顺霖点校本《耳谈类增》卷前,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① 吕友仁、孙顺霖撰《前言》,《耳谈类增》点校本卷前,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① 所见潘之恒《鸾啸小品》为上海图书馆藏明崇禎二年刻本。
    
    ① 孙良同《明代浙江作家研究》(博士论文);郭永锐《安徽明代作家研究》(博士论文)。
    ② 刘廷乾《江苏明代作家研究》(博士论文)。
    ③ 李精耕《明代江西作家研究》(博士论文);沈云迪《明代福建作家研究》(硕士论文)。
    ④ 乐万里《明代四川作家研究》(硕士论文)。
    ⑤ 汪如润《明代河南作家研究》(硕士论文)。
    ⑥ 周潇《明代山东作家研究》(博士论文)。
    ⑦ 程莉萍《明代京畿作家研究》(硕士论文)。
    ⑧ 杨挺《明代西北作家研究》(硕士论文)。
    ⑨(清)周亮工《书影》P10,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1. (明)陈子龙、李雯等《皇明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明)俞宪《盛明百家诗》,四库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3. (清)丁宿章《湖北诗征传略》,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 (清)邓显鹤《沅湘耆旧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线装本;
    5. (清)朱彝尊《明诗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排印本;
    6.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排印本;
    7.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清)陈田《明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9. (清)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8;
    10. (清)卓尔堪《明遗民诗》,北京:中华书局,1961;
    11.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北京:三联书店影印本,1989;
    12. (清)廖元度《楚风补校注》,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13. (清)潘介祉纂辑《明诗人小传稿》,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印行,1986;
    14.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 凌景埏、谢伯阳《全清散曲》,济南:齐鲁书社,1985;
    16. 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989;
    17. 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湖北省博物馆主编《湖北文征》,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8. 谢伯阳《全明散曲》,济南:齐鲁书社,1994。
    1. (明)习经《寻乐习先生文集》二十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九十七册;
    2. (明)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四七册;
    3.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十七卷,《四库未收书辑刊》五辑十九册;
    4. (明)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
    5.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一二七九-一二八四册;
    6. (明)王世懋《王奉常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三三册;
    7. (明)王同轨《耳谈》,孙顺霖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8. (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孙顺霖、吕友仁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9. (明)王廷陈《梦泽集》二十三卷,文渊阁《四库全书》一二七二册;
    10. (明)王格《少泉诗集》十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八十九册;
    11. (明)邓士亮《心月轩稿》,《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二十六册;
    12. (明)邓庠《东溪续稿》三卷、《别稿》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四十一册;
    13. (明)冯梦祯《快雪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六四册;
    14. (明)艾穆《艾熙亭先生文集》十卷附录一卷,《四库未收书辑刊》五辑二十一册;
    15. (明)龙膺《九芝集》十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百六十七册;
    16. (明)刘三吾《坦斋刘先生文集》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二十五册;
    17. (明)刘大夏《刘忠宣公遗集》九卷附《年谱》二卷,《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二十九册;
    18. (明)刘尧诲《刘尧诲先生全集》十六卷(存七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百二十八册;
    19. (明)刘伯燮《鹤鸣集》二十七卷,《四库未收书辑刊》五辑二十二册;
    20. (明)刘养微《康谷子集》六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六十卷;
    21. (明)孙宜《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5集部·明别集类》、《洞庭集》五十三卷;
    22. (明)朱廷立《重镌两厓集》八卷(卷五配钞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八十四册;
    23. (明)江盈科《江盈科集》,黄仁生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7;
    24. (明)汤显祖《汤显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25. (明)严首升《濑园集》四库禁毁书丛刊一四七册;
    26. (明)何孟春《何燕泉诗集》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四十六册;
    27. (明)何孟春《余冬序录》六十卷,明嘉靖七年郴州何氏家塾本;
    28. (明)何景明《大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9. (明)吴应箕《楼山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十一册;
    30. (明)吴国伦《甔甀洞稿》五十四卷、《目录》二卷、《续稿》二十七卷、《目录》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百二十二册至一百二十三册;
    31. (明)张同敞《张忠烈公遗稿》,上海图书馆藏善本,清抄本;
    32. (明)张居正《新刻张太岳先生诗文集》四十七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四册;
    33. (明)张治《张龙湖先生文集》十五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七十六册;
    34. (明)李东阳《李东阳集》,周寅宾点校本,长沙:岳麓书社,1984;
    35. (明)李兆先《李征伯存稿》十一卷、《东行稿》一卷、《附录》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七十八册;
    36. (明)李承芳《东峤先生集》十五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七十五册;
    37. (明)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集》十二卷、《文集》八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四十三册;
    38. (明)李梦阳《空同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一二六二册;
    39. (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一百三十四卷(卷八十、卷八十一、卷九十一至卷九十三配钞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百五十册至一百五十三册;
    40. (明)李腾芳《李宫保湘州先生集》十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百七十三册;
    41. (明)李攀龙《沧溟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2. (明)杜濬《变雅堂文集》不分卷附《推枕吟》一卷及《杜陵七歌》一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七十二册;
    43. (明)杜濬《变雅堂遗集》十八卷附录二卷,《续修四库全书》一三九四册收入湖北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年黄冈沈氏刻本;
    44. (明)杨涟《杨大洪先生文集》二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十册;
    45. (明)杨涟《杨忠烈公文集》十卷、附《表忠录》一卷、《补遗》一卷、《年谱》一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十三册;
    46. (明)杨溥《杨文定公诗集》七卷(存卷一至卷五、卷七),《续修四库全书》一三二六册;
    47. (明)邹迪光《石语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五九册;
    48. (明)陈文烛《二酉园文集》十四卷《诗集》十二卷、《续集》二十三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明)部一百三十九册;
    49. (明)陈柏《苏山选集》七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百二十四册;
    50. (明)陈洪谟《高吾静芳亭摘稿》八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九十七册;
    51. (明)陈献章《陈白沙集》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一二四六册;
    52. (明)周廷用《八厓集》七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五十七册;
    53. (明)宗臣《宗子相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一二八七册;
    54. (明)金声《金正希先生文集辑略》九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五十册;
    55. (明)金声《金正希先生燕诒阁集》七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八十五册;
    56.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丛书集成续编》集部别录类一七二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57. (明)郝敬《小山草》十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五十三册;
    58. (明)钟惺《钟惺文钞》不分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一百六十册;
    59. (明)钟惺《隐秀轩集》三十三卷,《四库禁毁丛刊》集部四十八册;
    60. (明)钟惺《翠娱阁评选钟伯敬先生合集》文十一卷、附录一卷、诗五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一百四十一至一百四十二册;
    61. (明)唐顺之《荆川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一二七六册;
    62. (明)夏元吉《忠靖集》六卷《附录》一卷,文渊阁《四库全书》一二四○册;
    63. (明)耿汝愚《江汝社稿》九卷《四库未收书辑刊》六辑二十四册;
    64. (明)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二十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百三十一册;
    65.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钱伯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6. (明)袁中道《珂雪斋外集》十五卷《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三七六册;
    67. (明)袁中道《珂雪斋近集》十卷。集后附袁祁年撰著《楚狂之歌》、《小袁幼稿》、《近游草》合一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一百零三册;
    68. (明)袁中道《珂雪斋前集》二十四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一百八十一册;
    69.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0. (明)袁宏道《解脱集》四卷《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三六七册;
    71. (明)袁宏道《锦帆集》四卷附《去吴七牘》、《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三六七册;
    72. (明)袁宏道《潇碧堂集》二十卷《续集》十卷,《四库禁毁丛刊》集部第六十七册;
    73. (明)袁宗道《白苏斋类集》二十二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四十八册;
    74. (明)袁宗道《白苏斋类集》二十二卷,钱伯城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5. (明)郭正域《合并黄离草》三十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十三册、十四册;
    76. (明)陶汝鼐《荣木堂合集》三十五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八十五册;
    77. (明)顾景星《白茅堂集》四十六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二○五至二○六册;
    78. (明)梅之焕《梅中丞遗稿》八卷附《西洲泪》一卷,《四库未收书辑刊》五辑·二十五册;
    79. (明)萧良有《玉堂遗稿》□卷(存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百六十九册;
    80. (明)童承叙《内方先生集》八卷附钞一卷,《四库未收书辑刊》五辑二十六册;
    81. (明)蒋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九十六册《蒋道林先生文粹》九卷;
    82. (明)释如愚《止啼斋集》一卷、《空华集》二卷、《饮河集》二卷、《石头庵集》五卷,《四局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百九十一册;
    83. (明)鲁铎《鲁文恪公文集》十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五十四册;
    84. (明)熊廷弼《辽中书牍》二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一百二十二册;
    85. (明)谭元春《多阝庵订定谭子诗归》十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九二册;
    86. (明)谭元春《岳归堂合集》十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百九十一册;
    87. (明)谭元春《新刻谭友夏合集》二十三卷附《旨斋诗草》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百九十一册至一百九十二册;
    88. (明)黎淳《黎文僖公集》十七卷,《续修四库全书》一三三○册;
    89. (明)魏裳《云山堂集》六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一二一册;
    90. (清)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1. (清)周亮工《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 (明)王夫之《明诗评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明)王世贞《明诗评》,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 (明)谢榛:《诗家直说笺注》,李庆立、孙慎之笺注,济南:齐鲁书社1987;
    6. (明)谢榛《四溟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
    7. (清)王士禛《渔洋诗话》,丁福保辑《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 (清)王士禛撰、梁宗楠编《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9.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11. (清)宋征璧《抱真堂诗话》,《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2.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 杨文生《杨慎诗话校笺》,重庆:四川大学人民出版社,1990年;
    14. 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济南:齐鲁书社,2000。
    1. (明)过庭训纂集《明分省人物考》,《明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民国80年(1991);
    2. (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修《大明会典》影印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
    3.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
    4. (明)胡广等纂修《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四影印本,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5. (明)陶宗仪《说郛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989重印);
    6.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上海:上海书店,1987;
    7.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北京:中华书局,2003;
    8. (清)孙静庵《明遗民录》,《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9. (清)迈柱撰《湖广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531—534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
    11. (清)李元度著,易孟醇点校《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1991;
    12. (清)陈诗《湖北旧闻录》,湖北:武汉出版社,1989;
    13.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14.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6.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7. 台湾中央图书馆编《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7;
    18. 皮明庥编《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19. 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0. 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21. 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2. 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3. 张健民编《湖北通史·明清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4. 杨仲沂、杨承禧等编《湖北通志》,中国省志汇编之五,台湾华文书局印行,民国10年重刊本;
    25. 姜亮夫编《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
    26. 郭绍虞编《万首论诗绝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7. 梁廷灿编《历代名人生卒年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8. 曾国荃等编《湖南通志》,中国省志汇编之六,台湾华文书局印行,清光绪十一年重刊本;
    29. 谢正光编《明遗民传记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0. 谢巍编《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
    31. 臧励龢编《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0年(1921);
    32. 臧励龢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1933);
    33. 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1. 马之贞《中原楚文化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 牛平汉《明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
    3. 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历代竹枝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4.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 王承丹《明代诗文综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6. 邓斌、向国平《远去的诗魂——中国土家族“田氏诗派”初探》,湖北:湖北出版社,2003;
    7.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8.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9. 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10. 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1. 宋佩韦《中国大文学史·明代文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2.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3. 杜贵晨《明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4. 陈广宏《钟惺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15. 陈广宏《竟陵派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6. 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7. 陈书录《明代前后七子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18. 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9. 孟森《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0.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1. 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2.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3.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
    24. 钱振民《李东阳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5. 钱基博《明代文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
    26.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四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7.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28.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9. 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0. 蔡靖泉《楚文化流变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 丁功谊《竟陵派崛起成因及文学思想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 7 月 34卷4期;
    2. 王齐洲《吴国伦里籍辨证》,《文学遗产》1997年3期;
    3. 王愷《钟谭〈诗归〉的风格理论浅述》,《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87年2期;
    4. 王碧瑶《论明李东阳的“格调”论和七子之“才”》,《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 1 月 17 卷 1期;
    5. 邓绍秋《明代李东阳茶陵派研究百年回顾》,《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年 9 月 4 卷 3期;
    6. 邓洪波、蒋建国《明代湖南科举述评》,《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3月15卷1期;
    7. 冯小禄《明代台阁体文学三题》,《天中学刊》2006年2月21卷1期;
    8. 司马周《茶陵派研究》,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文库收入;
    9. 左东岭《论台阁体与仁、宣士风之关系》,《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2期;
    10. 白汉坤《试论钟惺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12月15卷12期;
    11. 刘万里《论阳明心学与晚明小品的体道方式》,《北方论丛》2003年3期;
    12. 刘化兵《明代洪武至正德时期的士风与文风》,《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3期;
    13. 刘守华《一部出色的古代故事集——评明代黄冈王同轨的〈耳谈〉》,《黄冈师专学报》1998年2月18卷1期;
    14. 刘明浩《试论明代文学家李东阳》,《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4期;
    15. 刘德重、魏宏远《钟谭“幽寒”心境与“竟陵体”之形成》,《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5月13卷3期;
    16. 吕友仁、米格智《三言、二拍故事来源考补正——读王同轨《〈耳谈〉和〈耳谈类增〉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18卷4期;
    17. 孙之梅《鬼趣、兵象——钱谦益论竟陵派》,《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年1期;
    18. 孙学霖《〈耳谈〉整理小记》,《殷都学刊》1990年3期;
    19. 江澄《矢志著文史,首倡修〈儒藏〉——明代湖湘学人孙羽侯考略》,《船山学刊》2005年2期;
    20. 何国平《公安派副将江盈科的“吏隐”心态论》,《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9月25卷5期;
    21. 吴士勇《“魏观案”探析——兼论诗人高启》,《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7月4期;
    22. 吴调公《论公安派三袁文艺思想的异同》,《人大复印资料》1986年第3期;
    23. 张永刚《吴国伦生平及文学复古》,《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1期22卷;
    24. 张永刚《吴国伦年谱简编》,《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3期;
    25. 张守龙《试论李东阳》,《松辽学刊》1987年3期;
    26. 张红花《明代台阁词的创作风貌及其成因》,《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3期;
    27. 张建民《明代湖广人口变迁论》,《经济评论》1994年2期;
    28. 李世英《论杜濬的诗学思想》,《社科纵横》1995年4期;
    29. 李圣华《论竟陵体》,《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50卷5期;
    30. 李圣华《近四百年竟陵派散文研究史述》,《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1月38卷1期;
    31. 李圣华《钟惺与李维桢诗歌之比较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1月37卷1期;
    32. 李圣华《略论后七子派后期诗歌运动》,《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3月35卷2期;
    33. 李时人《论古代文学的“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期;
    34. 李剑波《试论李东阳的格调思想》,《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11月15卷4期;
    35. 李桂芹《厚:竟陵派的诗学审美理想》,《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3期;
    36. 李兢兢《论江盈科在公安派创立时期的地位》,《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25卷1期;
    37. 杨金鑫《王船山是湖湘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5期;
    38. 杨碧云《论江盈科的小品文》,《新余高专学报》2005年6月10卷3期;
    39. 沈金浩《论竟陵派出现的契机及钟谭的诗歌创作》,《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年 4 卷 11期;
    40. 陈广宏《谭元春启、祯间交游考述——兼论竟陵派发展后期影响的进一步拓展》,《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3月1期;
    41. 陈少松《论钟惺散文的艺术特色》,《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4期;
    42. 陈本源《“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永”——略论袁宏道、江盈科吏吴时期的小品》,《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6月18卷2期;
    43. 陈传席《台阁体与明代文人的奴性品格》,《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4月;
    44. 陈国生《〈明史〉入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刍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2期;
    45. 陈敏《“灵”而“厚”的创作要求——从〈诗归〉看竟陵派之诗论》,《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4卷3期;
    46. 陈蒲清《晚明诗文运动的一员主将:江盈科——为黄仁生博士点校《〈雪涛阁集〉而作》,《衡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96年4期;
    47. 陈蕲、陈瑞生《论晚明进步哲学、文学中心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4期;
    48. 周学禹《论晚明竟陵派的“幽深孤峭”说》,《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8年4期;
    49. 周寅宾《李东阳诗话对严羽诗话的继承发扬》,《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月26卷1期;
    50. 房锐《明初魏观之狱试探》,《社会科学家》2004年3月2期;
    51. 查清华《李维桢对明代格调论的突破与创新》,《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1期;
    52. 祝诚《钟惺生卒年考辨》,《镇江师专学报(社科版)》1986年3期;
    53. 祝诚《竟陵巨子谭元春评传》,《镇江师专学报(社科版)》1994年1期;
    54. 贺亚先《王廷陈对明代文风的影响》,《黄冈师专学报》1997年8月3期;
    55. 徐利英《李维桢诗学研究》,中国期刊网硕士论文文库收入;
    56. 陶先淮《楚陶三绝,爽气殊伦——纪念明末著名诗人陶密庵》,《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3期;
    57. 顾易生、孙克强《试谈李东阳的辞赋》,《文史哲》1990年5期。
    58. 曹红祥《诗为“活物”——竟陵派文学鉴赏理论探试》,《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年3期;
    59. 曹毅《容美土司田氏家族群》,《民族论坛》1994年1期;
    60. 谌贻春《试论江盈科对公安派文学的贡献》,《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61. 黄仁生《江盈科生平、著述考》,《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2期;
    62. 黄仁生《江盈科论》,《文学评论》1998年2期;
    63. 黄仁生《论公安派副将江盈科德文学思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6卷;
    64. 黄仁生《论江盈科参与创立公安派的过程及其地位》,《复旦学报(社科版)》1998年5期;
    65. 黄卓越《明弘正间审美主义倾向之流布》,《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
    66. 谢忆梅《袁中道——性灵中的疏狂、隐逸》,《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2期;
    67. 谢忆梅《袁宏道——性灵中的洒脱、奔放》,《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4期;
    68. 谢忆梅《袁宗道——性灵中的儒雅、平和》,《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69. 廖可斌《茶陵派与复古派》,《求索》1991年2期;
    70. 暴鸿昌《论明中期才士的傲诞之习》,《求是学刊》1993年2期;
    71. 魏青《略论茶陵派在明诗史上的地位》,《萍乡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年3期;
    72. 魏崇新《台阁体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成因》,《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年2期;
    73. 魏崇新《吴国伦里籍考辨》,《文学遗产》1998年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