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认为,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对于大学生培养各种能力,调整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发挥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学分制的逐步实施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社团作为区别于班、团等传统学习和管理组织的作用越发地显现出来,大学生对各类社团的参与热情不断提高,期望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因此,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大学生社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对于育人环境的营造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必须站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引导,保持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本文运用教育学、管理学中的有关教育理论和组织理论,运用历史与现实、分析与综合、国际与国内比较等方法,从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特征、动力机制、运行模式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的内在关系,阐述了学生社团的文化功能及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通过重点分析大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促进校园社团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并就在加强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According to the dissertation, the student association is voluntary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interests and hobbies of students, and is making activities independently in the light of regulations. For our students, the student associa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a variety of capacities, adjusting knowledge structure, excavating potential ability, developing personal interests and hobbies.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edit system and the amplification of employment pressure, the student association, which are distinguished from classes and leagues, are showing a growing role in learning, managing and organizing. Meanwhile, as some new education situation changing, the students are showing enthusiasm for the participating in the associations, and are expecting to exercise and improve themselves in the process, as to make a good preparation for the step in the society.
    The student association are performing an important fun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and the building of a good education environment, which compensating the inadequacy of class education. Therefore, we must make a guide to the student association on the high perspective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health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ssociation.
    By applying the association theory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analysis and synthesis, comparing history and reality,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ower mechanism, pattern, and the function which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ssociations are perform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xisted problems among the student association, the author put forward his own view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culture. This dissertation raises some pair of relations which must be processed and some basic principles, and gives some detailed suggestions.
引文
1 丁建洋:《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P.2。
    2 李继兵:《站在先进文化的高度引导学生社团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P.106。
    3 田桂蓉 《学生社团: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5.06.10。
    4 李小豹 《从社团特点探索社团发展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5.06.10。
    5 刘海军等 《对新时期学生社团的再认识与管理》[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3.10,P.38。
    6 董建江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00.7,P.26—P.27。
    7 杜国民:《从校园文化主体看校园文化建设》[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4),P34—P35。
    8 胡敏,《大学生社团之现状及思考》[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P.77—P.78。
    9 康尔:《提升校园文化的内在品质》[N],光明日报,2005.05.17。
    10 杨建国 《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几种倾向》[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4,P.10—P.11。
    11 王向阳:《21世纪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和新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1.(7),P.62—P.63。
    12 王向阳:《21世纪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和新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1.(7),P.62—P.63。
    13 李继兵:《站在先进文化的高度引导学生社团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P.107。
    14 田桂蓉 《学生社团: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5.06.10。
    15 邹海贵 唐纯林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P.46。
    16 于伟,韩丽颖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P.59.
    17 朱延华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语境下的学生社团发展》[J],青年探索,2003.6,P33。
    [1]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6。
    [2] 中共中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M]。
    [3] 中囡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一百科全书·教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
    [4] 金国华;《青年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8。
    [5] 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
    [6] 关成华主编:《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7] 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
    [8]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9] 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10] 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人民教育出版社。
    [11]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展研究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M],天津人民出版社。
    [12] 石中英著:《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13] 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14] 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15] 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16] 范克新、肖萍:《团体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
    [17] 齐炳文主编:《民间组织:管理建设发展》[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12。
    [18] 毕监武:《社团革命》[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9。
    [19] 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
    [20] 张德江编著:《学习与成才——献给新世纪的大学生》[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1] 萧宗六著:《学校管理学(增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22] 许庆瑞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
    [23] 杨东平编:《大学精神》,辽海出版社,2000.1。
    [24] 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教育研究》,2002(7)。
    [25] 宗旭:《21世纪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6] 王向阳:(21世纪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和新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1.(7)。
    [27] 杜国民:《从校园文化主体看校园文化建设》[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4)。
    [28] 苍翠,汤岩,王巍:《大学校风建设新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29] 吴传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与时俱进》[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
    [30] 方小斌:《当代校园文化建设刍论》[J],理论学刊,2004.(6)。
    [31] 李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趋势》[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32] 翁穗平:《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构建过程的基本要素和特性》[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3] 任树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着力点探微》[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4] 卢惠余,崔美华:《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11)。
    [35] 丁建洋:《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6] 杨宝忠:《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理性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7] 汪庆华:《大学生社团: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J],中国青年研究,2005.3。
    [38] 李继兵:《站在先进文化的高度引导学生社团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
    [39] 周亚丽:《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浅议》[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0] 康尔:《提升校园文化的内在品质》[N],光明日报,2005.05.17。
    [41] 李毅昂:《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社团的变革和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5.5。
    [42] 于伟,韩丽颖:《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比较研究》[J],外国 教育研究,2002.10。
    [43] 胡敏,《大学生社团之现状及思考》[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44] 于伟、韩丽颖:《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理论基础与职能》,《外国教育研究》,2003(4)。
    [45] 董建江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00.7。
    [46] 刘海军等 《对新时期学生社团的再认识与管理》[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3.10。
    [47] 彭志越,刘献君《组织承诺:一个高校学生社团的视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48] 李金明等:《高校学生社团企业文化运作模式初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49] 应飙等:《高校学生社团的体制目标及其运作理念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3(8)。
    [50] 何海兵:《高校社团文化与人格塑造》,《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5)。
    [51] 刘文箐著:《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路与方法》,《青年研究》,2003(2)。
    [52] 秦克寅:《社团活动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青少年研究》,2003(3)。
    [53] 李朝阳:《大学生社团开放性建设初探》,《江苏高教》,2003(3)。
    [54] 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55] 丁建洋:《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体发展价值的研究》,《云南教育·高教研究》,2003(30)。
    [56] 曹成玉:《点击高校社团》,《中国教育报》,2003.(114)。
    [57] 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教育厅文件:《江苏省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团苏委联[2003]18号。
    [58] 徐锐 《浅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设计》[J],高教探索,20052。
    [59] 浦卫忠 《北京青年社团的文化取向(上)》[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9。
    [60] 浦卫忠 《北京青年社团的文化取向(下)》[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2。
    [61] 凌宏彬 沈昕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03.5。
    [62] 张家勇 《美国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J],比较教育研究,2004.4。
    [63] 刘靖君 严蓉 《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点》[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9。
    [64] 张国奎等 《浅析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0。
    [65] 周方莲 《与时俱进建设高校校园文化》[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2003.2。
    [66] 杨亚军 《大学生社团的运作和管理》[J],教育评论,2004.1。
    [67] 邹海贵 唐纯林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68] 杨建国 《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几种倾向》[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4。
    [69] 朱延华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语境下的学生社团发展》[J],青年探索,2003.6。
    [70] 田桂蓉 《学生社团: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5.06.10。
    [71] 李小豹 《从社团特点探索社团发展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5.06.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