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
     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无论其城市化水平或者产业结构演进的程度都领先于我国其它城市。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步凸显,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157.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8.9%,可见上海已步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上海也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超过半数。反观农业,上海非农业大市,却是一个农业强市。截至2010年,上海的耕地面积为20.10万公顷,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最低者,但同时,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而言,上海名列前茅。其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许多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联动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形成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化后期,历经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在考察上海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演化轨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角度切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一个多功能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1978年降至58.75%。在这一阶段,温饱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是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为主,仅在近郊和苏州河沿岸的狭小区域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蔬菜产区,呈现部分城郊农业的发展特征,其他广大区域均以粮棉种植为主,呈现典型的乡村农业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地区第一产业业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但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村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但至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仍吸纳着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至1978年仍占到50%以上,仅减少4.9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以农业用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结构。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上海的农业产值从2.27亿元上升到18.26亿元,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导向是大力发展工业,于是“以农补工”成为一种趋势,即以“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倾斜,对农业的投入自然会降低,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整个城市定位从单一化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改变。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60.72%上升到1999年的73.84%。在这段时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开始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上海地区也相应呈现出城郊农业的典型特征,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后期出现都市农业的萌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村青壮男性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女性和老年劳动力在总体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1979年到1999年间,耕地面积由35.58万公顷下降到29.09万公顷,减少了18.24%,但农业产值从20.41亿元上升到206.90亿元,发展迅速。其中,科技投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以农补工”的情况基本结束,逐步转向“工农自补”,并在后期开始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情况。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战略调整,上海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并朝着经济、物流、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大都市带龙头的方向积极建设。上海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已接近75%,到2010年达到88.9%,进入城市化后期。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达到50%以上。2000年,上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明上海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一阶段,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农业阶段,农业的多元功能作用开始显现。
     在对上海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影响考察的基础上,第五章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首先从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其次,从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三个方面归纳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最后,文章就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其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农业发展之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八大建议,分别为: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Economist Kindleberger once said:Urbanization is a global phenomenon, which has an influence both o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t's impossible that there is a trend which is completely opposite to it. Stiglitz, one of 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 winners, has an opinion that Chinese urbanization and American high-tech development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to human development. There are three big challenges to China in the21st century, and the top one i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refore, 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for human society, and Chinese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which has greatly influenced human society in the21st century.
     Shanghai, the biggest city in China mainland, takes lead over other cities no matter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or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After the fast development in1990s, Shanghai urban area has an earthshaking change:service functions have been showing up, and the concentration ability is further enhanced. According to Shanghai Statistical Yearbook2011, the population of Shanghai is14,123,200by the end of2010, and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s only1,573,700, which means urbanization rate has reached88.9%, from which Shanghai has entered into the last stage of urbanization. In the view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Shanghai has also entered the last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primary industry keeps shrinking, while the proportion of4he third industry keeps rising and has already reached50%. To look back at its agriculture, Shanghai is not a big agriculture city, but a strong one. By2010, the area of Shanghai's farmland is201,000hectares, which is the lowest among all provinces; however, in terms of output per unit area, farmers' incom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ate, Shanghai ranks high on the list. Shanghai'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s of great value to other cities' urbanization.
     After years'development and accumulation, Shanghai has become a global metropolis, and leads other cities such as Hangzhou, Ningbo, and Nanjing to form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Metropolis Area. Recently, Shanghai has been through all the stages of urbanization and now entering into the last stage. Based on Shanghai's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rend, this paper goes into three dimensions:population urbanization, economical urbanization and space urbanization, and studies the feature of urbanization in different phases and corresponding impacts on agriculture.
     From the foundation of PRC to the opening up, Shanghai had transformed from a multi-functional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ity to a comprehensive industrial base, from a consumption-oriented city to a production-oriented city. Meanwhile,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Shanghai had been declining for a lot of reasons, and reached58.75%at1978. At this stage, feeding people and clothing problem were the main issues; therefore, the main function of agriculture was providing major farm products. Vegetables only appeared in rural area and Suzhou riversides, showing some features of city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most area mainly produced grain and cotton, showing typical feature of village agricul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proportion of employees in the primary industry of Shanghai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With the rise of urban and rural industry, there was a transfer of labor force from the primary industry to the other two, however, the primary industry still held one third of the total employe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rable land rate kept declining, but was still above50%at1978, which had declined only by4.9%, thus there formed a land structure with farmland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From1959to1978, agriculture production of Shanghai grew from227million to1.826billion, but the growing rate was much lower than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 It was partly because the government focused on industry. Therefore, to develop industry at the cost of agriculture became a trend, and it was common to use methods like pricing difference to support industry by sacrificing agriculture. Relatively, all resources leaned to industry, and the input to agriculture was certainly reduced, somehow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as affected indirectl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of Shanghai area was adjusted, the whole city's position was transferred from a single industry base to a multi-functional city. Urbanization rate rose from60.72%in1979to73.84%in1999. At this stage, feeding and clothing problem had been almost solved, people began to purchas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was the fast-growing requirement for fresh vegetables and subsidiary foodstuffs. Accordingly, Shanghai began to show some typical features of suburban agriculture, and the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ed at a high speed, later, the suburban agriculture started to sprout. There was a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in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young people from villages moved into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and old people in labor force kept rising. With the fast-go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from1979to1999, arable land rate declined from355,800hectares to290,900hectares, dropping18.24%. However, the agriculture production rose greatly from2.041billion to20.69billion. Among all the factors accounting for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pu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At this stage, trading agriculture for industry had almost been dead.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tended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mselves and sometimes the situation of industry supporting agriculture might even occur.
     After20years'strategy adjustment, Shanghai had become a comprehensive global metropolis when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and has been developing as the leader in economy, logistics, trade and transportation.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Shanghai almost reached75%in2000, and88.9%in2010, with Shanghai entering the last stage of urbanization, In terms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the proportion of the third industry exceeded the second industry in2000for the first time, reached more than50%. GDP per capita of Shanghai exceeded$3,000in2000and reached$10,000in2010, which means that Shanghai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derately developed economies. At this stage, life standard of Shanghai people has risen tremendously, they tend to ask more about their living quality, which is mainly conveyed in their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Shanghai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the urban agriculture stage, and the multi-function of agriculture began to take shape.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influence of Shanghai's urbanization upon it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Chapter Five conducts a systematic reflection and summing up. Firstly, it concludes the major promotion effects Shanghai's urbanization process brings to it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ree aspects: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motes the upgrading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s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steams up agricultural tr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guarantees Shanghai agricultur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condly, restriction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up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re generaliz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positioning of the city and the change of its function confine Shanghai'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process results in a decline in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hanghai's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urbanization appropriates a lot of farming land. Lastly, in terms of the references this study's research results could provide to other cities' planning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offers eight suggestions, which are:to grasp general rules and put emphasis on strategic planning; to increase scientific input and advance production output per unit; to protect farmland effectively and ensure secure supply; to distribute the population reasonably and promot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istricts; to plan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 trade flow; to prevent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guarante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nd steam up upgrading of agriculture; to enha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rouse market vitality.
引文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3-44页.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页.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3-46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6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6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6-48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7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8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8-49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9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9页.
    ③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0页.
    ④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1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1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2页.
    ③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2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4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5页.
    ③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5页.
    ④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5-56页.
    ① 国家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Z].上海:上海统计出版社,2011年.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② 薛艳杰.从乡村农业到都市农业—上海农业的发展与演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91页.
    ③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114页.
    ① 青浦县农业志编纂领导小组.青浦县农业志[Z].上海:青浦县农业局内部资料,1989年,第29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① 上海农业科研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科研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6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4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30-131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③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45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18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89页.
    ③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84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32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32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页.
    ② 刘文敏.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措施建议[J].上海农业科技,2009年第6期,第2页.
    ① 胡焕庸.中国人口·上海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第44页.
    ② 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第232-233页.
    ①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市党代会,人代会文件选编(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54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726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732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页.
    ②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56页.
    ①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42页.
    ②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58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19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页.
    ① 魏星.上海产业集聚及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第19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6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64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60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61页.
    ③ 陈志洪.九十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74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621页.
    ②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622-1624页.
    ① 何奕.上海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45页.
    ②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31页.
    ③ 李丽雅.我国大城市地区现代都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85页.
    ④ 张仁桥.上海工业集聚区的空间整合与模式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55页.
    ① 汪军英.上海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地表水—大气和土壤环境质量的时空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5页.
    ② 陈志洪.九十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73页.
    ③ 汪军英.上海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地表水一大气和土壤环境质量的时空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5页.
    ④ 陈志洪.九十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73页.
    ① 何奕.上海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00页.
    ② 陈志洪.九十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75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页.
    ③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页.
    ①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31页.
    ① 国家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z].上海:上海统计出版社,2011年.
    ①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统计资料(1949-2000)[M].上海:上海市统计局出版社,2001年,第221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15页.
    ①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统计资料(1949-2000)[M].上海:上海市统计局出版社,2001年,第222页.
    ①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统计资料(1949-2000)[M].上海:上海市统计局出版社,2001年,第223页.
    ②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58页.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19页.
    ①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统计资料(1949-2000)[M].上海:上海市统计局出版社,2001年,第223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80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194页.
    ①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55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176-3177页.
    ②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176-3177页.
    ①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55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99页.
    ③ 上海渔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渔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57页.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00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01页.
    ② 上海气象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气象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02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85-286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97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13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13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13页.
    ③ 上海化工.在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指引下上海农药战线为支援农业积极试制增产农药[J].上海化工,1973年,第1期,第3-4页.
    ① 罗未玮.上海地区的黄道婆信仰[D].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5页.
    ① 徐雪筠等编译.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② 徐雪筠等编译.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③ 徐雪筠等编译.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④ 张瑞.传统纺织如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向现代纺织转型——上海纺织产业创新案例研究[M].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自主创新与创新政策”研讨会,2006年,第241-246页.
    ① 上海纺织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纺织工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313页.
    ① 上海郊县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郊县工业志[Z].上海:上海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2001,第3页.
    ① 孙怀仁.上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简史(1949--1985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1-142页.
    ② 上海市统计局.胜利十年——上海市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的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1页.
    ③ 上海郊县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郊县工业志[Z].上海:上海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2001,第3页.
    ① 上海市统计局.1983年上海统计年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0页.
    ② 上海郊县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郊县工业志[Z].上海:上海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2001,第4页.
    ③ 孙怀仁.上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简史(1949-1985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76页.
    ④ 上海人民政府志编纂委员会.上海人民政府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321-322页.
    ① 叶奕尧.“文化大革命”给上海经济带来的损失和教训[J].中国经济问题,1987年第1期,第61页.
    ② 上海郊县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郊县工业志[Z].上海:上海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2001,第5页.
    ① 张忠法.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58年[J].中国报道,2008年2期,第40页.
    ② 杜鹰.工业反哺农业要经两个阶段[J].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第7期,第32页.
    ③ 王立民.上海土地改革立法与近郊农村的发展[J].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100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424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488-3489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644-3645页.
    ① 上海渔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渔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296页.
    ②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2906页.
    ③ 上海渔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渔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299页.
    ① 上海渔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渔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300页.
    ②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70页.
    ①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70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6页.
    ② 高宇,赵斌.人类围垦活动对上海崇明东滩滩涂发育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第8期,第476页.
    ① 张仲礼.上海近代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6-53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84页.
    ① 邹荣庚,杜捷.试论解放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变化及其原因[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年,第12期,第30页.
    ②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661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667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729页.
    ②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676-677页.
    ③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732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688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690页.
    ②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666页.
    ①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91-92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81-82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69-370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76-378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80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81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59-360页.
    ③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61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82页.
    ①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30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614页.
    ① 陈志洪.九十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78-79页.
    ① 陈志洪.九十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95页.
    ② 何奕.上海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01页.
    ① 上海气象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气象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68页.
    ① 汪军英.上海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地表水_大气和土壤环境质量的时空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40页.
    ② 汪军英.上海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地表水_大气和土壤环境质量的时空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30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595-3596页.
    ②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593-3594页.
    ③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466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页.
    ① 蔡意中.上海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第144-146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6页.
    ① 国家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Z].上海统计出版社,2000年.
    ① 国家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Z].上海统计出版社,2000年.
    ① 国家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Z].上海统计出版社,2000年.
    ① 蔡意中.上海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第133页.
    ②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58页.
    ③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60页.
    ①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60页.
    ② 蔡意中.上海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第144-146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80页.
    ① 上海渔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渔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58-62页.
    ②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68页.
    ③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69页.
    ① 国家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z].上海统计出版社,2000年.
    ①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64页.
    ② 国家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Z].上海统计出版社,2000年.
    ③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64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99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00页.
    ① 上海渔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渔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55-57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00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01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80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88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89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98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09页.
    ① 周家琳,蔡象元.推广应用科技新成果促进上海农垦农业生产新发展[J].上海农业科技,1989年第4期,第40页.
    ① 国家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Z].上海统计出版社,2000年.
    ② 申融文.农业投资体制要走改革新路[J].上海农村经济,1994年第2期,第29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54页.
    ① 上海郊县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郊县工业志[J].上海:上海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2001,第6页.
    ① 上海郊县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郊县工业志[Z].上海:上海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2001,第7-8页.
    ① 上海郊县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郊县工业志[Z].上海:上海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2001,第9页.
    ② 方志权,吴方卫.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6-158页.
    ① 乐在原.1995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成绩显著[J].上海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第27页.
    ② 蔡意中.上海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第124-135页.
    ① 顾博.高科技引领都市农业——记上海张江孙桥农业现代农业开发区[J].中国高新区,2011年,第04期,第80页.
    ② 陈华.孙桥:“传统农场”到“现代园区”的华丽蜕变[J].中国高新区,2011年,第11期,第68-69页.
    ③ 蔡意中.现代农业产业化初探—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建设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业学报,1999年,第1期,第10-15页.
    ① 陈华,孙桥:“传统农场”到“现代园区”的华丽蜕变[J].中国高新区,2011年,第11期,第68-69页.
    ① 壬中,孙桥.农业:发展中的科技明珠[J].浦东开发,2006年,第8期,第26-27页.
    ②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405页.
    ① 魏星.上海产业集聚及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28-29页.
    ① 魏星.上海产业集聚及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28-29页.
    ② 魏星.上海产业集聚及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28-29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640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642页.
    ②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643页.
    ③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644页.
    ①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86页.
    ①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57页.
    ②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115页.
    ③ 冯晓华.上海都市农业探析[J].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第1期,第35页.
    ② 上海渔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渔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296页.
    ① 上海渔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渔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301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2992页.
    ①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40页.
    ②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40页.
    ①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农垦志总述[OL].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71385/index.html /2012-3-1.
    ② 丁翔华.崇明围垦的岁月[J].党政论坛,2011年,第12期,第23页.
    ① 邹荣庚,杜捷.试论解放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变化及其原因[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年第12期,第28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83页.
    ②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69页.
    ① 钱启东.上海新的发展战略定位及新一轮发展九大亮点[J].上海综合经济,2003年第8期,第4页.
    ① 国家统计局.上海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00年.
    ② 上海市统计局.2005年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Z].2006年.
    ① 任品一.基于都市农业评估理论谈上海工业反哺农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1页.
    ② 任品一.基于都市农业评估理论谈上海工业反哺农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1页.
    ③ 任品一.基于都市农业评估理论谈上海工业反哺农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1页.
    ① 任品一.基于都市农业评估理论谈上海工业反哺农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1页.
    ② 胡明华.大力推进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J].上海农村经济,2005年,第6期,第14-16页.
    ③ 徐盘钢.上海都市型农业发展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06年,第6期,第19页.
    ④ 魏星.上海产业集聚及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24页.
    ① 程丽.上海郊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27-30页.
    ① 上海市统计局.2005年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R].2006年.
    ② 俞菊生.国际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三农”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研究[J].现代农业化研究,2001年,第6期,第405页.
    ③ 曹林奎,孙仲彝,高贵临.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需求与培养对策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6期,第87页.
    ① 俞菊生.国际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三农”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研究[J].现代农业化研究,2001年,第6期,第404页.
    ② 俞菊生.国际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三农”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研究[J].现代农业化研究,2001年,第6期,第404页.
    ③ 曹林奎,孙仲彝,高贵临.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需求与培养对策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6期,第87页.
    ① 曹林奎,孙仲彝,高贵临.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需求与培养对策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6期,第88页.
    ① 许玫,戴静.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J].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第4期,第32页.
    ② 张帆.论开放体系下的上海产业结构调整[J].华东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第16页.
    ① 许玫,戴静.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J].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第4期,第32-33页.
    ① 史代胜.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浅析[J].论坛,2008年,第3期,第39页.
    ② 龚仰军.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52页.
    ③ 许玫,戴静.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J].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第4期,第33-34页.
    ④ 夏健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J].上海企业,2008年,第1期,第42页.
    ① 熊世伟.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演进和经验[J].浙江经济,2004年,第9期,第52-53页.
    ② 张帆.论开放体系下的上海产业结构调整[J].华东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第10页.
    ① 胡明华.大力推进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J].上海农村经济,2005年,第6期,第14-16页.
    ② 俞凯丰.对上海农业功能定位与特色的探索[J].上海农村经济,2004年,第4期,第30页.
    ① 俞凯丰.对上海农业功能定位与特色的探索[J].上海农村经济,2004年,第4期,第30页.
    ② 殷文杰,吴永兴.上海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经验研究[J].农业与农村发展,2007年,第3期,第17-18页.
    ② 杨振山,蔡建明.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2006年,第5期,第29-34页.
    ① 禾子上海农业污染控制研究取得突破.上海科技报[N1.2008年11月21日,第A03版.
    ① 国家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Z].上海统计出版社,2010年.
    ① 俞菊生.国际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三农”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研究[J].现代农业化研究,2001年,第6期,第402页.
    ② 赵霞,吴方卫.上海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上海农村经济[J].2008年,第7期,第25页.
    ③ 俞菊生.国际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三农”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研究[J].现代农业化研究,2001年,第6期,第402页.
    ①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99页.
    ② 凌耀初.再论上海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和政策.朱明德主编.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144页.
    ① 曹欢.上海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9页.
    ① 曹欢.上海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9页.
    ① 俞菊生.国际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三农”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研究[J].现代农业化研究,2001年,第6期,第403页.
    ② 任品一.基于都市农业评估理论谈上海工业反哺农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3页.
    ③ 尹晨.上海工业反哺农业的双重性[J].今日科苑,2009年第20期,第207页.
    ① 殷文杰,吴永兴.上海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经验研究.农业经济[J].2007年,第3期,第18页.
    ② 新华社.中国网.今年起上海免征农业税为农民直接减负1.43亿元.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3-08/13/content_5384203.htm
    ③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24-126页.
    ① 王伟.上海农垦:致力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中国农垦[J].2006年,第1期,第14页.
    ① 陈伯庚,卫国昌.建国以来上海住宅建设的辉煌成就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住宅产业[J].2009年,第09期,第16页.
    ② 陈伯庚,卫国昌.建国以来上海住宅建设的辉煌成就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住宅产业[J].2009年,第09期,第17页.
    ①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99页.
    ② 李丽雅.我国大城市地区现代都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02页.
    ③ 顾吾浩.上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5年,第4期,第24页.
    ①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Z].2009年.
    ②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70页.
    ③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71页.
    ④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74页.
    ① 李飞,刘明葳.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3期,14页.
    ①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3465页.
    ②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2063页.
    ③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2064页.
    ④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2992页.
    ①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6页.
    ② 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13页.
    [1]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地理志[Z].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海著易堂铅印本.
    [2]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历史志[Z].抄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海著易堂铅印本.
    [3]胡翔翰编.上海小志第十卷[Z].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上海:上海传经堂书店.
    [4]匡尔济编.嘉定乡土志[Z].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铅印本.
    [5]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z].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国光书局铅印本.
    [6]陆观亮等编.松江文献志[Z].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松江文献文员会铅印本.
    [7]奉贤县文献委员会编.奉贤县志稿[Z].局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稿本复制.
    [8]朱履仁等编.金山县鉴[Z].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铅印本.
    [9]上海市上海县志编篡委员会.上海县志[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上海农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农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11]上海水利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水利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12]上海气象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气象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13]上海渔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渔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14]国家统计局.上海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2000年.
    [15]国家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Z].,上海统计出版社,2000年.
    [16]惠南镇志编纂委员会编.惠南镇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5月.
    [17]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18]上海市统计局.2005年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Z].2006年.
    [19]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变动情况调查(R][Z].2008年.
    [20]国家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Z].上海统计出版社,2010年.
    [1]白尔钿.上海农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法]白吉尔.上海史:通向现代化之路[M].王菊,赵念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陈永文.上海农业地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5]陈同斌.跨世纪土壤环境保护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6]陈秉钊.上海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曹幸稼,王利华等.民国时期的农业[M].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1993.
    [8]崔功豪,王本炎,查彦育.城市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9]丁长清,慈鸿飞.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商品经济与农村市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东方讲坛办公室.中国城市化与农村问题十六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1]杜鹰,白南生.走出乡村[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2][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M].杨春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范广龄.上海农业合作经济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4]樊树志.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5]方志权,吴方卫.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6]费景翰,垃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7]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8]葛剑雄.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9]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
    [20]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
    [21]郭文韬.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
    [22]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3]郭熙保.农业发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24]黄文忠.上海卫星城与中国城市化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5]洪焕椿.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26]洪焕椿,罗仑.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7]胡福明.苏南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8]胡平.近代市场与沿江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9]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30]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1840-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3]龙步清.都市农业观光园区建设[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4]陆学艺.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35]凌岩.上海农村城市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36]林奎.都市农业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37]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38]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9]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0]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与科技进步[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1][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印金强,赵荣美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4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43]牛若峰等.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4]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5][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宋海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46]秦润新.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7]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8]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9]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50][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1]上海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县级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的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2]上海市农业区划办公室.上海农业气候[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53]苏雪串.中国的城市化与二元经济转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54]唐振常.上海史·前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5]Weir.Z.Hirsch.城市经济学[M].刘世庆等译.北京:中国杜会科学出版社,1990.
    [56]王红霞.企业集群与城市发展的制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路径探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7]王慧.中日农村工业化比较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58]王祥荣,王原.全球气候变化与河口城市脆弱性评价-以上海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9]王春兰.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0]王保菑,罗正齐.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及其发展趋势[M].北京:学苑出版社,1939.
    [61]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2]王思明.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63][美]王国斌著.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于欧洲经验的局限[M].李伯重,连玲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64]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5]薛艳杰.从乡村农业到都市农业—上海农业的发展与演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66]许学强.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7]徐雪筠等.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68]夏耕.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9]鲜祖德.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70]杨德才.工业化与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以中国台湾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1]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出版社,1985.
    [72]俞菊生.中国都市农业—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实证研究[M].中国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3]杨忠伟,范凌云.中国大都市郊区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4]张忠根,田万获.中日韩农业现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75]张仲礼.上海近代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6]张芳,王思明.中国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77]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78]张学恕.中国长江下游经济发展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79]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0]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82]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83]周振华.城市发展与管理政策咨询案例[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84]赵冈.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2001.
    [85]郑有贵,李成贵等.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86]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87]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88]朱通华,孙彬.苏南模式发展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9]朱明德.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90]郑祖安.百年上海城[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91][日]早见雄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国际前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92]Mcgee T.G. 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 in N Ginsburged,The Exp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 [S.l.].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
    [93]Rawski, Thomas. 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S.1.].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1]白南生,李靖.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4).
    [2]程江,杨凯,赵军等.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上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09(1).
    [3]陈伯庚,卫国昌.建国以来上海住宅建设的辉煌成就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住宅产业,2009(9).
    [4]陈家银.韩国的农业及农业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1(2).
    [5]陈思增.韩国现代渔业发展的若干启示[J].发展研究,2009(12).
    [6]陈华.孙桥:“传统农场”到“现代园区”的华丽蜕变[J].中国高新区,2007(11).
    [7]曹林奎,孙仲彝,高贵临.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需求与培养对策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6).
    [8]戴鞍钢.近代上海与周围农村[J].史学月刊,1994(2).
    [9]戴鞍钢.近代上海都市文化对市郊农村的辐射[J].历史教学问题,2008(3).
    [10]杜鹰.工业反哺农业要经两个阶段[J].农村工作通讯,2005(7).
    [11]丁翔华.崇明围垦的岁月[J].党政论坛,2011(12).
    [12]董建波,李学昌.20世纪初沪郊南汇市镇成长之动因[J].史学月刊,2005(6).
    [13]都阳.风险分散与非农劳动供给[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1(1)
    [14]段洪.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
    [15]冯晓华.上海都市农业探析[J].上海综合经济,2002(1).
    [16]樊荣.山西城市化道路的人口流动模式选择及路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1).
    [17]范学科等.都市农业与城市化进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8]范子文.台湾城市化与都市农业考察报告[J].台湾农业探索,1997(3).
    [19]范德官.上海郊区农业现代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6).
    [20]付晓东.中国流动人口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中州学刊,2007(6).
    [21]方志权.日本都市农业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1998(6).
    [22]方志权.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5)
    [23]关为泓,关柯.美国城市化分析及其借鉴[J].建筑科学,2004(5).
    [24]顾卫兵.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5).
    [25]顾吾浩.上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26]顾博.高科技引领都市农业——记上海张江孙桥农业现代农业开发区[J].中国高新区,2011(4).
    [27]高平,李军.上海农业应对WTO后过渡期机遇和挑战的思考[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7(1).
    [28]高宇,赵斌.人类围垦活动对上海崇明东滩滩涂发育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6(8).
    [29]龚仰军.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5).
    [30]胡明华.大力推进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J].上海农村经济,2005(6).
    [31]胡锡凤.都市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5).
    [32]胡序威.沿海城镇密集带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J].城市规划,1998(6).
    [33]何景熙.开源断流:寻求充分就业的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理论与模型[J].人口与科学,2002(2).
    [34]何重达.浅析美国和中国的城市郊区化机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9).
    [35]禾子.上海农业污染控制研究取得突破[J].上海科技报,2008(3).
    [36]侯依玲,陈葆德,陈伯民,等.上海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局地气温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08(1).
    [37]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J].当代财经,2010(12).
    [38]华兴顺.韩国“新村运动”及其对中国建设新农村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3).
    [39]黄强.上海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J].群众,2001(4).
    [40]焦必方.日本东京大都市农业的现状及启示[J].世界经济情况,2007(1).
    [41]焦必方.日本东京都郊区现代农村建设的经验及启示——以三鹰市、桧原村为例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10).
    [42]姜婉,文敏.城市化及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J].知识经济,2010(1).
    [43]贾彩彦.近代上海城市化及对城市土地利用与管理思想的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04(4).
    [44]乐在原.1995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成绩显著[J].上海经济研究,1996(4).
    [45]兰帕德.美国历史学家和城市化研究[J].美国历史评论,1961(67).转引自姜芫.西方城市史学初探[J].史学理论研究,1996(1).
    [46]李颖,周敏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7]李成贵.历史视野下的国家与农民[J].读书,2010(4).
    [48]李晚莲,刘郁礼.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兰州学报,2003(1).
    [49]李杰义.基于农业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与对策:上海的个案[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
    [50]李丽,张浩,王祥荣.上海城市化过程中人群健康对环境胁迫的响应[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51]李瑾,孙国兴.天津都市农业和农村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J].天津农业科学,2005(4).
    [52]李克钦.论城乡二元结构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制约作用及其对策[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5(5).
    [53]李泉.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4).
    [54]李强.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
    [55]李晓涧,宋继清.二元经济理论模型评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
    [56]李一.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流动及其社区化管理[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4).
    [57]励娜,尹怀庭.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驱动因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58]刘信一.中国与韩国农业的比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6).
    [59]刘黎明.韩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农村综合开发规划[J].经济地理,2004(3).
    [60]刘伟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农业发展类型与对策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5(7).
    [61]凌耀初.再论上海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和政策[J].社会科学,2003(10).
    [62]刘从政,刘宝驹,王健.农村人口流动迁徙与职业流动——城市化过程的社会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1).
    [63]刘伟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2).
    [64]逯进.制度约束:二元人口流动与中国城市化的有序进程——基于“随机服务系统理论”的实验经济学研究[J].财经研究,2009(6).
    [65]马凯.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8).
    [66]马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科学决策,2004(5).
    [67]倪洪兴.农业多功能性与非贸易关注[J].世界农业,2000(11).
    [68]潘其云.上海都市农业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农业学报,2005(4).
    [69]齐红倩.城市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3).
    [70]钱陈,史晋川.城市化、结构变动与农业发展—基于城乡两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7(1).
    [71]千经天.上海实现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2).
    [72]邱爽.论构建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流动的良性机制[J].经济与管理,2003(6).
    [73]壬中,孙桥.农业:发展中的科技明珠[J].浦东开发,2006(8).
    [74]任品一.基于都市农业评估理论谈上海工业反哺农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75]史代胜.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浅析[J].论坛,2008(3).
    [76]申融文.农业投资体制要走改革新路[J].上海农村经济,1994(2).
    [77]单长发,张战仁.浅谈城市化中资源交换——兼论乡村流动人口政策[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78]商俊峰.加强流动人口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在城市化中的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1996(4).
    [79]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3(1).
    [80]石忆邵,杨碧霞.上海郊区实施“三个集中”战略的反思及对策建议[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81]宋健.论泛珠三角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J].商业时代,2006(4).
    [82]宋国恺.外来流动人口与城市化发展道路——以福建晋江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8(6).
    [83]宋元梁,肖卫东.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 济研究,2005(9)
    [84]宋丹辉.韩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简史[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6).
    [85]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11).
    [86]上海化工.在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指引下上海农药战线为支援农业积极试制增产农药[J].上海化工,1973(1).
    [87]陶文昭.韩国农业:温室里的花朵[J].南风窗,2006(21).
    [88]汪慧.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剖析[J].学习与思考,1997(6)
    [89]王波.都市农业与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4(5).
    [90]王伟.上海农垦:致力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J].中国农垦,2006(1).
    [91]王立民.上海土地改革立法与近郊农村的发展[J].社会科学,2005(4).
    [92]王丽萍.论坡市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城市规划,1998(3).
    [93]王文波,温钰,李彤.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二元结构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94]王章华,颜俊.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95]王威,杨丹妮,方志权.日本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对我国建设都市农业的启示[J].上海农村经济.2004(11).
    [96]王新奎.国际机遇与浦东发展战略的调整[J].世界经济研究,1994(5).
    [97]王威,井淼,方志权.上海农业应对WTO后过渡期机遇和挑战的思考[J].上海农业学报,2005(4).
    [98]温福英,黄建新.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流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99]吴国清.基于城市化的上海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7(4).
    [100]吴春波.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1989(3).
    [101]吴俊,邹礼瑞.上海农村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2).
    [102]徐盘钢.上海都市型农业发展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06(6).
    [103]许玫,戴静.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J].上海综合经济,2002(4).
    [104]夏健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J].上海企业,2008(1).
    [105]熊世伟.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演进和经验[J].浙江经济,2004(9).
    [106]谢晋宇,于静.中国计划城市化人口与自发城市化人口对比研究——从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看“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在中国人口城市化研究中的不同地位[J].中国人口科学,1992(3).
    [107]行智国.城市化与“三农”问题的解决[J].管理科学文摘,2001(2).
    [108]叶裕民,黄壬侠.中国流动人口特征与城市化政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109]叶堂林.我国都市农业产生的必然性、类型及未来发展趋势[J].全国都市农业与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2006(9).
    [110]俞菊生.国际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三农”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研究[J].现代农业化研究,2001(6).
    [111]俞凯丰.对上海农业功能定位与特色的探索[J].上海农村经济,2004(4).
    [112]殷文杰,吴永兴.上海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经验研究[J].农业与农村发展,2007(3).
    [113]尹晨.上海工业反哺农业的双重性[D].今日科苑.2009(20).
    [114]杨振山,蔡建明.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人口与环境,2006(5).
    [115]杨澜,付少平,蒋舟文.法国城市化历程对当今中国城市化的启示[J].法国研究,2008(4).
    [116]杨丹妮,俞菊生.日本都市农业的理论与政策对我国都市农业的启示[J].上海农业学报.2008(2).
    [117]杨栋.加速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途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5(8).
    [118]姚洋.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观的转变[J].学习与探索,2007(2).
    [119]殷文杰.上海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经验研究[J].农业经济,2007(3).
    [120]邹荣庚,杜捷.试论解放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变化及其原因[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12).
    [121]张涛.城市化与农业进步和农村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122]张德永.21世纪现代农业的发展——关于农业开创新纪元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都市型特点的若干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1997(1).
    [123]张帆.论开放体系下的上海产业结构调整[J].华东经济管理,2002(5).
    [124]张忠法.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58年[J].中国报道,2008(2).
    [125]张爱华.关于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的思考——兼谈户籍制度改革的障碍和建议[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3).
    [126]张婷.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以成都市双流县为例[J].调查世界,2010(1).
    [127]张亚玲.对南京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17).
    [128]张卓元.实现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及政策调整[J].港口经济,2002(3).
    [129]张水清,杜德斌.对新形势下上海郊区城市化模式的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02(3).
    [130]张立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分析[J].改革,200512(5).
    [131]张瑞.传统纺织如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向现代纺织转型——上海纺织产业创新案例研究[A].见: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自主创新与创新政策”研讨会[C],2006.
    [132]邹荣庚,杜捷.试论解放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变化及其原因[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12).
    [133]赵霞,吴方卫.上海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上海农村经济,2008(7).
    [134]赵丽娟,张海鹰.人口流动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高师理科学刊,2004(1).
    [135]郑义榆,都阳.人口流动:城市化和农业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1).
    [136]周建国,尹力.贫富分化对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兼论流动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J].学习与实践,2009(3).
    [137]周家琳,蔡象元.推广应用科技新成果促进上海农垦农业生产新发展[J].上海农业科技,1989(4).
    [138]周镕基.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流动问题与对策探析[J].科技与经济,2006(5).
    [139]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J].经济研究,2001(3).
    [140]朱农.离土还是离乡?——中国农村劳动力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的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4年(1).
    [141]朱妍.劳动力有限流动条件下的城市化影响因素[J].求索,2010(1).
    [142]Tephen J.Vogel.Structural Changes in Agriculture:Production Linkages and Agricultural Demand-Led Industrialization[J].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1994(1).
    [143]Won W.Koo,Marvin Duncan. Can Developing Countries Afford the New Food System? 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Sector[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2).
    [144]Yasusada Murata.Rural-urban interdepend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
    [145]Henderson J V. The effects of urban concentration on economic growth[R]. NBER Working Paper, 2000(7503).
    [146]Henderson, J.Vernon, Urbanization,Economic Geography, and Growth, prepared for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2003(1).
    [147]Kevin Honglin Zhang, Shunfeng Song.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4).
    [1]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4.
    [2]陈立.关于青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8.
    [3]蔡潇飞.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的城市化问题[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6.
    [4]蔡意中.上海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0.
    [5]曹欢.上海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7.
    [6]程丽.上海郊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
    [7]陈志洪.九十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8]蔡意中.上海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0.
    [9]蔡新会.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乡城劳动力迁移研究——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10]何奕.上海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11]李丽雅.我国大城市地区现代都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12]李永辉.论战后日本农业及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的经验教训[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11.
    [13]李菲.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型城市化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4.
    [14]李学.虚假城市化现象治理研究[D].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6.
    [15]林勤.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研究——以邵武对接上海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
    [16]罗仁朝.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4.
    [17]罗未玮.上海地区的黄道婆信仰[D].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7.
    [18]刘永涛.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研究[D].郑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
    [19]梅鸳仙.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工商大学博士论文,2008.
    [20]皮立波.现代都市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0.
    [21]强百发.韩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
    [22]绕丽圆.三元经济框架下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与城市化道路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9.
    [23]石灵灵.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城市化发展路径[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论文,2007.
    [24]汪军英.上海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地表水_大气和土壤环境质量的时空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25]魏星.上海产业集聚及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26]王慧敏.城市化与二元结构——变革中的“三农”及其困境[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4.
    [27]肖永红.城市化进程中太原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
    [28]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29]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30]郑慧玲.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城市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6.
    [31]赵珊.日本在亚洲的FTA战略决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6.
    [32]赵萍.日本东京都市圈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33]张仁桥.上海工业集聚区的空间整合与模式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1]百度文库.上海畜牧业生产的思考[O].http://wenku.baidu.com/view/95d2bc0ffl2d2af90242e62b.html/2012-3-l.
    [2]陆相华、冯学泽.上海鲜花港:中国现代农业的靓丽奇葩[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09-06/10/content_271556.html/2009-6-10.
    [3]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科学技术志第六编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现代化[OL].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54/node60361/node60442/index.html/2012-3-1.
    [4]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粮食志第三篇第一章第五节运输[0L].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47/node55204/node55254/index.html/2012-3-1.
    [5]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农垦志总述[OL].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71385/index.html/2012-3-1.
    [6]上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5307/node25455/node25459/u21ai565270.html
    [7]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基本情况[OL].http://www.sunqiaoma.com/01intro/index.asp?tag=1/2012-3-1.
    [8]中国新闻网.上海连续8年粮食丰收----十二五将加快农业现代化.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12-21/3549523.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