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The Marxist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in the View of the Modernity Issues
  • 作者:张盾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孙正聿
  • 学科代码:010101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4-01
摘要
本论文试图以现代性问题作为叙事背景,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提出一种新的解释。按此解释,马克思哲学之所以是现代哲学史的一次革命,是因为马克思从反现代性反资本主义这一根本立场出发,把近现代西方学院哲学的整个传统判定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求未来哲学必须跟这种学院哲学彻底决裂并以此来推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霸权的终结。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
    本论文进一步认为,如果从这一反现代性的问题背景出发,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向度便是一个伦理学向度,但这不是西方传统哲学中的那种“形式化”伦理学,而是一种全新的以批判资本主义之反伦理性为主题的实质伦理学。从形式伦理学到实质伦理学的这种转换,构成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内容。所谓“形式伦理学”是指西方传统伦理学研究普遍使用的“形式化”方法,即在“悬搁”现实社会制度安排之正当性问题的情况下,对善良、幸福和自由等伦理学概念和一整套的伦理学规范进行抽象的探讨。马克思根本不接受这种伦理学,称之为“掩盖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偏见”。马克思的伦理学是一种“实质伦理学”,表现在两个方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首先是一种伦理学批判,即指出数百年来主导世界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违反人性的不道德的社会制度安排;马克思承诺的“全人类解放”理想则首先是一种伦理学理想,它要求实现一种既道德又幸福的真正合乎人性的人类生存方式,即社会主义。
    本论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康德先验伦理学作为西方形式化伦理学的一个实例,探讨西方近现代伦理学传统在理论上所面临的深刻困境,并以此作为提出马克思哲学之伦理学向度问题的一个哲学史背景。从哲学史来看,康德通过将道德彻底先验化,建立起西方伦理学的最高理论理想(即自律原则),从而达到了西方“形式化”伦理学的顶点。康德以后,这种“形式化”伦理学便难以为继,首先是舍勒提出“质料的情感伦理学”与康德的形式主义原则分庭抗礼。晚近更有麦金太尔对康德提出一种历史主义的强有力批判,认为以康德为代表的近现代伦理学试图为道德合理性提供一种先验论证的努力已经彻底失败,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先验道德论证有悖于道德关乎“世道变迁中的人心变迁”的那种历史本性。在此各家观点中有一点与马克思暗合,就是认为伦理学所寻找的道德合理性的根基,不存在于抽象的先验人性概念之中,而存在于具体的历史性的社会制度安排之中。这一宝贵的共同点构成从伦理学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个切入点。
    第二部分对马克思哲学原著进行仔细的解读,在此基础上描述出马克思新伦理学的主要问题和基本内容。马克思拒绝“形式化”的伦理学研究范式,因为这种研究以抽象的方法和概念掩盖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非批判态度;与此相应,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类存在的理想道德状态,决不是先验主体的某种内在道德体验,即主体关于道德原则的某种“想法”,而是现实人的特定生存方式,是人的真正合乎人性的“活法”。按此理解,马克思停止追问“何种主体内心状态是道德的与幸福的——是作为善良意志的动机,还是对功利后果的关注”这类形式化问题,而是追问:(1)什么样的人类生存方式是道德的与幸福的,即真正合乎人性的?(2)何种现实社会制度安排可以保证这种合乎人性的生存方式成为可能?这就是马克思的伦理学问题。马克思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如下:人的真正合乎人性的生存方式应有两个构成要素,第一是“全面的、自由的劳动”;第二是“真正人的、社会的财产占有”。马克思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能够保证人以真正人性的方式去生存的社会制度安排只有一种,那就是
    
    
    “自由个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也就是社会主义。
    第三部分结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当代发展的现实,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和左派学者的一些理论成果,来探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反现代性立场。论文这部分涉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典性批判,以及在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的新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与各种思潮(特别是保守主义和当代西方左派)的对话。马克思主义和保守主义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反现代性立场。本论文提出如果从反现代性角度来重新审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异化理论当是其关键所在,因为马克思成功地用异化概念刻划了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即它是一种“颠倒一切人类价值与人类本质”的反本质力量。马克思指出这种本质颠倒的最突出的两个实例,就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它们与马克思关于“本真意义上人的劳动与财产”的伦理学理论恰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马克思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批判应和着马克思实质伦理学的第一个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导致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安排;此种制度安排的关键机制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交换价值的生产。马克思预言,随着资本主义退出历史,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经济将被废除,代替的将是一个为使用价值而生产的全新社会,在这里,社会将按统一计划安排不同生产部门的共同劳动,劳?
This thesis tries to give a new explanation of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in the narrative background of modernity issues. According to my explanation, the reason why Marxist philosophy is a revolu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history lies in , in the fundamental standpoint of anti-modernity and anti-capitalism, that Marx determines the whole tradition of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academic philosophy as a part of the bourgeois ideology, whose henemony must be ended by the future philosophy breaking with the acdemic philosophy thoroughly. It is just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From the background of anti-modernity issues, I further think that the basic dimension of Marxist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is an ethical one, which is not of the“formalized”ethics, but of the new substantive ethics subject to criticizing the anti-morals of capitalism.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formalized ethics to the substantive ethics makes up the real content of Marxist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What is called formalized ethics means the universally used“formalized”methods, that is, on condition that the justice of actual social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isn’t involved, the abstract inquiry for the ethical concepts as goodwill, happiness, freedom etc. and a whole set of ethical standards. Marx himself didn’t accept it at all. He called it“bourgeois bias that conceals bourgeois interests”. Maxist ethics is a“substantive ethics”, which can be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Marx’s critique to capitalism is ethical, which Marx points out that the capitalist system dominating the world history is an immoral social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running counter to humanity. Second, the ideal of emancipating all mankind undertaken by Marx, above all, is an ethical one, which asks to achieve a both moral and happy
    
    
    human exist way in conformity with humanity really, that is socialism.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three sections.
    In the first section, taking for kant’s apriorist ethics as an example of western formalized ethics, I probe into the deepgoing straits that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thics confronted with in theory, and regard it as a background of philosophy history, from which I put forward the issue of ethical dimens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enabling morality to be a priori completely, Kant set up the highest theorical ideal of western ethics (that is the self-discipline principle), which is the zenith of the western“formalized”ethics. After Kant, the“formalized”ethics is difficult to continue. At first, Scheler put forward“material emotion ethics”, which stands up to Kant’s formalist principle. What is more, in recent years, Macintyre proposed a vigorous historicist critique to Kant. He thinks that the great efforts made by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thics represented by Kant to try to provide a prior demonstration for the reasonableness of morality have already failed thoroughly, for the apriorist demonstration for morality is contrary to the historic nature of morality. Here, these various viewpoints and Marxism reach a consensus that the basis of the reasonableness of morality in ethics doesn’t exist in the abstract apriorist concepts of humanity, but in the concrete historic social system arrangements. The precious common ground makes up an entrance to comprehend Marxist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anew from the angle of ethics.
    In the second s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ttentive interpreting reading of Marxist philosophical original works, I describe the main issue and basic content of Marxist new ethics. Marx refuses the“formalized”pattern in ethics research, for it takes the abstract methods and concepts to conceal the uncritical attitude towards capitalist reality. On the contrary, Marx comprehends the ideal moral state of human’s existence to be actual human’s given existence way, which conforms to humanity really. It isn’t definitely some inner moral experience, which i
引文
【图书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42卷,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6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孙正聿:《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孙正聿:《崇高的位置: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孙正聿、李璐玮:《现代教养》,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孙利天:《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孙利天:《死亡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贺 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邴 正:《当代人与文化——人类自我意识与文化批判》,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杨魁森:《马克思主义当代思潮》,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维久、刘福森:《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依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学明/马拥军:《走进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任平主编:《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苏州大学出版
    社,1999年版。
    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
    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三联书店,1994年版。
    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康 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康 德:《实践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康 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康 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黑格尔: 《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休 谟:《道德原理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弗兰克纳:《伦理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
    摩 尔:《伦理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
    海德格尔:《尼采》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汪民安编:《尼采的幽灵: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尼采》,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洛维特等:《墙上的书写:尼采与基督教》,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三联书店,1997年版。
    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舍勒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年版。
    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三联书店,1997年版。
    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1998年版。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狄尔泰:《人文科学导论》,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阿尔都塞:《读<资本论>罚醒氡嘁氤霭嫔纾?001年版。
    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安德森主编:《西方左派图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
    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齐泽克:《齐泽克自选集:实在界的面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齐泽克/阿多诺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沃勒斯坦:《自由主义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阿明:《资本主义的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阿明:《世界一体化的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吉布森-格雷汉姆:《资本主义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弗兰克:《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韦尔/尼尔森编:《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拉米斯:《激进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科兹/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皮尔森:《新市场社会主义》,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马丁/舒曼:《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年版。
    福柯:《必须保卫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三联书店,1997年版。
    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鲍尔格曼:《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和知识分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哈贝马斯等:《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版。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亨廷顿:《第三波》,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三联书店,1999年版。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三联书店,1997年版。
    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三联书店,1997年版。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3
    
    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
    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
    萨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版。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中国大佰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沃尔克:《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期刊文献】
    高清海: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2年第1期。
    孙正聿: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哲学研究》1988年
    第8期。
    孙立天: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
    第5期。
    贺 来: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第5期。
    胡大平: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逻辑及其效应,《浙江学刊》2004年
    第3期。
    赵汀阳:关于知识的命运,《论证》第1辑,1999年。
    许宝强:资本主义不是什么,《视界》第2辑。
    陈燕谷:从依附理论到全球体系,《视界》第2辑。
    王绍光:开放性、分配性冲突和社会保障,《视界》第3辑。
    王绍光:现代国家制度中的再分配机制,《视界》第10辑。
    焦文峰:当代中国的文化政治现象: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
    《视界》第3辑。
    
    李民骐:读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视界》第4辑。
    李民骐:世界体系视野中的中国社会结构,《视界》第11辑。
    黄 平:不平衡发展格局下的农村困境,《视界》第9辑。
    韩德强:我看平民现代化,《视界》第4辑。
    韩德强:历史的终结和新文化与思想革命,《视界》第7辑。
    洪 涛:“历史终结论”与新保守主义的激情,《视界》第10辑。
    阿尔都塞:哲学的改造,《视界》第6辑。
    迪德里奇:参与性民主与新社会主义的基础,《视界》第10、11辑。
    陈漫/岳键勇: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成效分析,《视界》第11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