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加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社团”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析相关史料,从社团活动的侧面来了解、透视中国近现代音乐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及特点。
     本论文的指导思想是,把此间的音乐社团发展史,归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变迁和中西音乐文化冲突、融合的大背景之下作一个整体观察。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重在对于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于建立在史料分析基础之上的必要评价,也是力隶‘以史带论”。
     本论文除‘绪论”与“结语”部分外,正文凡八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为前二章:第一章“步履维艰的说唱音乐班社”、第二章“凝练国粹的戏曲社团”与第三章“移步换形的传统器乐社团”,主要讨论中国传统班社在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之下的进展情况。其中,说唱音乐班社根据历史擅变过程分为帮会性质的“三皇会,与“长春会”、行会性质的“光裕社”与“润余社”、改良性质的改进会与研究会、顺应世变的救国会与宣传队等;对于中国戏曲音乐社团也是按照历史发展轨迹来叙述,分为清末皇家剧团、传统科班与戏班、民初戏曲改良组织与以民主化、大众化为基础的剧团等部分来叙述;对于中国传统器乐社团,提出了中国传统器乐社团三分法:1、自娱型,2、风俗型,3、专业演出型,此外,还对此间致力于‘国乐改进”的大同乐会与国乐改进社,进行单独的考察。
     第二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章,以西乐东渐为特征的新音乐社团为研究对象:第四章‘自西租东的新音乐社团”,第一节按照历史线索将起源于留日学生中的音乐讲习会作为新音乐社团之滥筋,第二节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立于知识阶层的乐友社、乐艺社与音乐艺文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第三节对此间流行音乐社团的发展情况进行历史透视,第四节叙述西洋管弦乐队在中国创立与发展历史。第五章“复兴乐教的音乐教育社团”,对此间与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音乐社团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第一节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作为音乐教育社团来考察,认为其主要功绩在于使得专业音乐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系列占有一席之地;第二节以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为叙述对象,考察其音乐活动的特点与历史意义:第三节以大中学校课余音乐社团为研究对象,来考察这些社团对于当时促成社会音乐风尚的实际影响:第四节以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为研究对象,考察建国前夕上海音乐教育的基本状况。
     第三部分为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第六章“与意识形态相关的音乐社团”,主要研究在左翼音乐运动、新音乐运动、抗日救亡运动以及军旅音乐活动中的音乐社团的发展情况;第七章“文化团体中的音乐组织”,以隶属于戏剧、文学以及广播电台组织的音乐社团为例,考察此间音乐社团与文化团体的互动与关联;第八章“侨民音乐社团”,主要对外国侨民在中国组建的音乐社团以及中国侨民在外国组织的音乐社团的发展历史进行大致的分析与归理。
     本论文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基本内容的概括,旨在对此间音乐社团的历史、文化特征与流变过程做一全面总结与归纳。
This dissertation is designed to study some important music societies in the first half of20th century of modern China by analyzing some related historical materials, so as tocomprehend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es and features about China music from the aspectof music societies’activities.
     The principle of the dissertation is to observe these music societies of the period as awhole and bring them in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anges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musical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West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ofmodern China. On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dissertation pays especially attention to thehistorical material col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the necessary evaluations based onthe historical sources will be obtained through historical facts with arguing.In addition to the‘Introduction’and‘Conclusion’, the primary section of this paper can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cluding eight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contains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thehardship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ory-teller music societies’, the second is‘forging theracial essences from the traditional opera societies’and the third is‘the changes of theChinese instrumental music societies’.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boutstory-teller music societies, the content of the first chapter consists of the musicconfraternities such as‘San Huang Hui’and‘Chang Chun Hui’, the music guilds such as‘Guang Yu She’and‘Rui Yu She’, the improving societies and the research associations,and the societies conformed to the wartime situation such as the patriotic union andpropaganda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narrative about theChinese opera societies will be expounded as follows: the Royal opera societies of lateQing Dynasty, the regular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troupes, the organizationsfor traditional opera innovation and the local opera troupe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societi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uch as theself-entertainment societies, the custom societies and the professional- oriented societies.In addition, the innovation societies such as‘Da Tong Yue Hui’and‘the ImprovementUnion on the National Music’are also committed separately in this paper.
     The second part contains chapter 4 and chapter 5 which aims to research the NewMusic of Modern China societies related to the features of the tendency learning fromWestern music: Chapter 4 is‘the New Music of Modern China societies’, which containsfour sections.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clues,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New Musicof Modern China societies originated from the students abroad in Japan, the secondsection studies the societies established after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mong theintellectuals such as the Music Coterie, Music Art society and Music Art and LiteratureSociety, the third section reviews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the popular music societiesin this period, and the fourth section describes Western orchestra and its developmenthistory in China. Chapter 5 is‘the renaissance music educational societies in China’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llowing four sections: in the first section, the Conservatoryof Music of the Peking National University will be taken as a music educational societyand its leading contribution is that it allows professional music education originated inChina’s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second section is to discuss the activities andhistorical meaning in the Committee of Pushing Music Educ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thethird section explores the music societ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investigates their actual impact on the social music fashion, and the fourth section studiesShanghai Music Education Association and research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musiceducation in Shanghai before 1949.
     The third part contains chapter 6, chapter 7 and chapter 8: Chapter 6 is‘the musicsocieties dealing with ideology’and inquir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iesin the Left-wing Music Movement, the New Music Movement, the Movement of Singingfor th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National Salvation, and the military music activities;Chapter 7 is‘the societies in the cultural organizations’, taking the music societies withinthe associations of drama, literature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and discussing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societies and cultural associations as its objects; Chapter 8 deals with the foreigner music societies in China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musicsocieties, roughly introducing, analyzing and induc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semusic societies.
     In order to summarize and sum up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and the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these music societies in this period in modern China, the‘Conclusion’recapitulate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is dissertation.
引文
①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九·新史学》,中华书局1989年3月版,第3页。
    ②刘伯翰:《世界史——中世纪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1页。
    ③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第3页。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②已出版的较有影响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专著大约有: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蓝玉崧的《中国古代音乐史》、金文达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刘再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夏野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余甲方的《中国古代音乐史(插图本)》基本上都是按照朝代的更替来分期叙述的。其中,后两种著作的分期与本文列举的几乎相同,此外还有吴钊、刘东升编著的《中国音乐史略》中的古代部分亦是如此。
    ③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载《音乐论丛(第二集)》,音乐出版社1963年1月第1版,第29页。
    ④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499页。
    ⑤张静蔚:《关于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的研究构想》,载《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期。
    ⑥陈聆群:《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20世纪》,在《音乐艺术》1999年第3期。
    ①Society:an organization or club formed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or activity,community:a group of people having a religion, race,profession, or other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 in common,organization:an organized body of people with a particular purpose,sepecialty a business, government department, or charity,association:a group of people for a joint purpose; a connection orco-orperation link between people or organization with subordinate status。参见《新牛津英语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②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内部教材:《社会学概论讲义(上)》,1984年出版,第110页。
    ③斯坦利·海曼著、蔚晓欧等译:《协会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85年班版,第1页。
    ④王云伍:《云伍社会科学大辞典:社会学第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第190页。
    ⑤[日]横山宁夫著,毛良鸿等译:《社会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108页。
    ①[法]莫里斯·迪韦尔热著,杨祖功、王大东译:《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38页。
    ②陈宝良著《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13页。
    ③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8),1971年出版。
    ①参见人民出版社编辑室编:《社会团体管理手册》,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页。
    ②吴书松等编著《社会工作法律基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版,第246页.
    ①《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95页。
    ②李泽厚、刘再复编著:《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71-78页。
    ③查中国知网(CNKI)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从1996-2009年至间,共有16篇有关《告别革命》一书的评论文章,且基本上是持类似的批评观点。
    ①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75页。
    ②王恩涌等编著:《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165页。
    ③学者叶德钧在《戏剧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中详细研究了讲唱文学的性质和分类,他首次将讲唱文学分为乐曲系、诗赞系(少数时候是两系兼用),至今为说唱音乐的分类所沿用。
    ④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第2册)—宋代史志》,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239页。
    ①(清)富察敦崇著:《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第85页。
    ①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室编:《河南文史资料·第24辑》,1987年版,第183页。
    ②山西省长治市政协文史处编:《长治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12月版,第143页。
    ①山西省长治市政协文史处编:《长治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12月版,第145页。
    ②王沛:《河州说唱艺术》,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27-30页。
    ③四川省新津县政协编:《新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6年版第87-88页。
    ①倪钟之:《曲艺民俗与民俗曲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82-83页。
    ②城市中类似于“三皇会”的说唱艺人班社,有成立于清末民初的北京“瞽目会”,其会所中供奉“三皇”像,也在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与九月九的日子里聚会议事等。详见《中国曲艺志·北京卷》,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498页。
    ③云游客:《江湖丛谈》,中国曲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④《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河南卷》,中国ISBN出版中心, 1995年版,第449页。
    ⑤《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山东卷》,中国ISBN出版中心, 2002年版,第488-489页。
    ①《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北京卷》,中国ISBN出版中心, 1999年版,第499-500页。
    ②《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河北卷》,中国ISBN出版中心, 2000年版,第442页。
    ③阿英:《阿英说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①吴趋:《姑苏野史》,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414-415页。
    ②苏州市平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江区志(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11月版,第381页。
    ①姜昆、倪钟之:《中国曲艺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7页。
    ②陈汝衡:《陈汝衡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7月版,第184-185页。
    ③阿英:《阿英全集(第7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425-426页。
    ④苏州市平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江区志(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11月版,第384-385页。
    ①李孝悌著:《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②参见1912年6月15日出版的《通俗教育研究录》第1期中的记载。
    ①陈平原主编:《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月版,第155页。
    ②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湖北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8月版,第667-668页。
    ①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主编:《四川曲艺概述》,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83页。
    ②蒋守文著:《半方斋曲艺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版,第98页。
    ③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12月版,第447页。
    ①中国曲协研究部:《曲艺艺术论丛(第3辑)》,中国曲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27页。
    ②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辽宁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9月版,第547-548页。
    ①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02页。
    ②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9月版,第480页。
    ③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03页。
    ①刘书芳:《简论鼓王刘宝全对于京韵大鼓音乐的改革》,载罗扬主编:《曲艺改革纵横谈》,中国曲艺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8-175页。
    ①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辽宁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9月版,第13页。
    ①烟台地区行政公署公室编:《胶东风云录》,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92页.
    ②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12月版,第477页。
    ③鲁柏林:《关于武汉市民间艺人抗日宣传队的若干情况》,载《湖北省文艺志资料选辑·第5辑》,1984年10月出版(内部刊物)。
    ④陈荣耀:《抗战时期的宜阳老婆抗日宣传队》,载河南省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室编印《河南省国统区革命文化史料选编·第2辑》, 1996年6月版,第326-331页。
    ①周贻白在《中国戏曲起源及其艺术因素》(见王钟陵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古代、小说戏曲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575-576页)
    ②刘正维著:《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388页。
    ①见幺书仪著:《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47-57页。
    ②翦伯赞:《清代宫廷戏曲考》,载《中原》1943年1卷2期。
    ③(清)赵翼撰(李解民点校);《檐曝杂记》,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第69页。
    ①朱德裳:《三十年闻见录》,岳麓书社, 1985年2月版,第158页。
    ②朱德裳:《三十年闻见录》,岳麓书社, 1985年2月版,第161页。
    ①朱家溍著:《故宫退食录(下)》,北京出版社, 1999年2月版第632页。
    ①唐伯弢:《富连成三十年史》(修订版),(北京)同心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9页。
    ②唐伯弢:《富连成三十年史》(修订版),(北京)同心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51页。
    ①金芝主编:《陈长庚研究文丛》,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50页。
    ②黄炎智:《京剧艺术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396-397页。
    ③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762页。
    ④齐如山:《京剧之变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87页。
    ①张发颖:《中国戏班史》,沈阳出版社1991年版,413页。
    ①景孤血:《京剧谈往录》,人民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524页。
    ①景孤血:《京剧谈往录》,人民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516页。
    ②周明泰:《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文学传记出版社1974年版,第50页。
    ③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年9月版,第1290-1291页。
    ④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256页。
    ①政协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总第99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187页。
    ②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吉林卷》,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3年8月版,第471页。
    ③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年9月版,第1291页。
    ④摘自《武汉日报》,1933年3月13日第2版。
    ①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年9月版,第1300页。
    ②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5年3月版,第816-818页。
    ①安树芬、彭诗琅主编;《中华教育历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228页。
    ②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2135-2136页。
    ③张宪文等主编:《摘花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358页。
    ①胡沙;《评剧简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17-18页。
    ③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2年12月版,第614-615页。
    ①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增订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5-446页。
    ①刘文峰、周传家著:《百年梨园春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9页。
    ①蒋中崎:《中国戏曲演进与变革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468-469页。
    ②冯承柏:《中国与北美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版,第414页。
    ③Arthur Ruhl, a description of Mei's performance, New, York Herald Tribune, 19 Feb. 1930.
    ④Yun-hwa Rao:Racial Essences and Historical Invisibility: Chinese Opera in New York, 1930 ,Cambridge Opera Journal, Vol. 12,No. 2, (Jul., 2000), pp. 137-138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①蒋中崎:《中国戏曲演进与变革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469页。
    ①梅葆琛、林映霞:《梅兰芳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年2000年12月版,前言页。
    ①龙飞、孔延庚:《张伯苓与张彭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21-123页。
    ②周云龙:《梅兰芳访美演出的文化反思》,载《粤海风》2008年第3期。
    ③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浙江卷》,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7年12月版,第522-523页。
    ②章力挥、高义龙:《袁雪芬的艺术道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版,第92-102页。
    ①关于“高文化”这一概念的解释,目前所见文献较少。日本学者大林太良在其《神话学入门》一书中认为:人类的高文化阶段,出现在农耕与家畜饲养之后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以对大、小宇宙运行规律(文化共性)认识为基础而产生的古代文明(文化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高文化”就是区域文明,并无“高级的文化”之意。参见(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贾福水译):《神话学入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1月版,第101页。
    ②“移步不换形”的说法,最早见之于梅兰芳的戏剧改革观。梅兰芳于1949年11月在天津演出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京剧是一种古典艺术,它有几千年的传统,因此,我们修改起来就更慎重。……俗话说‘移步换形’,今天的戏剧改革工作却要做到‘移步’而‘不换形’。”1953年,梅兰芳在无锡接受《新民晚报》记者采访时,再一次谈到“移步不换形”的观点。参见毛时安、蔺永钧主编《传承与发展——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③黄祥鹏:《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文化现象及其谱例两则》,载《音乐研究》1991年第4期。
    ①龚斌:《中国人的休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58页。
    ③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就爱传(第一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41-42页。
    ①王露:《音乐泛论》,载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1920年3月1卷1号。
    ②参见今虞琴社编:《今虞琴刊》,1937年5月出版。
    ①毛继增:《音乐史家论治史》,载《中国音乐史一代宗师——杨荫浏纪念集》,(台湾)社团法人中国民族音乐学会,1992年6月版,第71页。
    ①赵毅衡:《西出阳关》,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56页。
    ②苏炜:《金陵访琴》,载《散文(海外版)》2007年第3期。
    ③原载The lord of the Chinese Lute Addenda and Corrigenda, Monumenta Nipponica, Vol.vii(1951,7)p304.转自宫宏宇:《荷兰高罗佩对中国古琴音乐的研究》,载《中国音乐》1997年第2期。
    ④张子谦:《操缦琐记(第6册)》,中华书局,2005年11月版,第87页。
    ①严晓星:《高罗佩以前古琴西徂史料概述》,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年第1期。
    ②关于皮肯的译名,在中国音乐学专著中多称其为“毕铿”,但在李约瑟博士的专著《中国科学技术市》中,译为皮肯,故从其名。
    ③宫宏宇:《毕铿和他的中国音乐研究》,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④唐中六:《琴韵》,成都出版社,1993年3月版,第240-241页。
    ①张文初:《王风题上海文明雅集圆联》,见王驰主编之《中国楹联鉴赏辞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434-435页。
    ②《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委会》:《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下)》,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03页。在本书第1520页,认为这个丝竹乐组织可以追溯至1899年。
    ③胡怀琛:《上海的学艺团体》,载《上海通志馆月刊》1934年第3期。
    ④见沪老:《小报之回忆》,载《社会月刊》1935年第10期,第29页。
    ⑤谢闲鸥:《上海的书画社》,载《永安月刊》第60期(1943年),第34页。
    ①袁静芳:《传统器乐与乐种论著综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56页。
    ②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陕西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23-27页。
    ③韩国璜:《西安打瓜社音乐》,载《韩国璜音乐文集(第四集)·艺术、文化与社会》,台湾乐韵出版社,1993年版第57-65页。
    ①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山西卷》,中国IBSN出版中心2000年8月版,第14页。
    ②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山西卷》,中国IBSN出版中心2000年8月版,第2025页。
    ①修海林:《古乐集锦·下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113-116页。
    ②李志道:《天津十番乐活动的近期史话》,载唐伯坦主编《民族音乐论文集》,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内部资料,1982年3月出版,第3页。
    ③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天津卷》,中国IBSN出版中心2008年7月版,第1327页。
    ①李民雄:《丝竹乐述略》,载袁静芳编著《传统器乐与乐种论著综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67页。
    ②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上海戏曲史料荟萃·第1集》,上海艺术研究所1986年3月编印,第115-116页。
    ①上海中华音乐会《音乐季刊》记者:《国乐研究社质概况》,载《音乐季刊》第4期(1923年9月)。
    ②田培泽、孙文妍:《为丝竹事业鞠躬尽瘁——民族音乐家孙裕德》,载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一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565-566页。
    ①《申报》1935年11月2日第10版。
    ②叶浅予著、山风编:《叶浅予自叙》,团结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261页。
    ③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江苏卷》,中国IBSN出版中心1998年9月版,第1779页
    ①张萍舟:《上海的江南丝竹》,载上海文史馆编《上海地方史料·第5辑》,1986年1月版,第244-245页。
    ②陶诚:《“广东音乐”文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度博士论文(导师:王耀华教授),第114-115页。
    ①罗伯夔:《发刊词》,原载上海中华音乐会《音乐季刊》第1期(1923年8月),转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19-1927)第2编第1集》,1958年内部出版,第12页。
    ②《本会创办人之表扬(节录)》,原载上海中华音乐会《音乐季刊》第2期(1923年11月),转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19-1927)第2编第1集》,1958年内部出版,第15-16页。
    ③《留声机片中本会之音乐》,原载上海中华音乐会《音乐季刊》第4期(1924年9月),转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19-1927)第2编第1集》,1958年内部出版,第26页。
    ①载1924年5月24日《申报》,摘自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广播事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②《无线电话中本会之音乐》,原载上海中华音乐会《音乐季刊》第4期(1924年9月),转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19-1927)第2编第1集》,1958年内部出版,第27页。
    ③杨愈:《民族音乐家吕文成》,载《人民音乐》1984年第7期。
    ①祝湘石:《近代音乐家司徒梦岩小史》,原载上海中华音乐会《音乐季刊》第5期(1925年4月),转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19-1927)第2编第1辑》,1958年内部出版,第28-29页。
    ②开平市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编:《开平文史资料(第29辑)》,广东省开平市政协2000年12月内部出版,第33页。
    ③陶诚:《“广东音乐”文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度博士论文(导师:王耀华教授),第114-119页。并参照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中国IBSN中心2006年11月版,第2247-2248页)中有关广东音乐班社的内容。
    ①陈洪:《国乐的定义》,载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编《音乐教育》1934年第2卷第12期,第23-29页。
    ②王光祈著,冯文慈、俞玉兹选注:《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7页。
    ③王光祈著,四川音乐学院选编:《王光祈文集(音乐卷)》,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13页。
    ①上海市徐汇区政协文史资料室编:《徐汇文史资料(第五辑)》,徐汇区政协1990年内部出版,第58-59页。
    ②余甲方:《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138页。
    ③郑立三为郑觐文之弟,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在上海担任多家杂志编辑。
    ④郑觐文:《中国音乐史(序)》,大同乐会1929年发行,转自上海市徐汇区政协文史资料室编:《徐汇文史资料(第五辑)》,徐汇区政协1990年内部出版,第59页。
    ⑤林晨:《郑觐文——音乐大同追梦人》,载杨卫泽主编:《礼乐无锡》,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76页。
    ①上海市徐汇区政协文史资料室编:《徐汇文史资料(第五辑)》,徐汇区政协1990年内部出版,60页。
    ②1924年5月24日《申报》,摘自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广播事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③蔡元培:《大同乐会<乐器图说>序》(1933年5月25日),载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版,第284-285页。
    ④萧友梅:《对于大同乐会拟仿造旧乐器的我见》,原载乐艺社《乐艺》第1卷第4号,转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19-1927)第2编第2辑》,1958年内部出版,第33页。
    ①萧友梅:《对于大同乐会拟仿造旧乐器的我见》,原载乐艺社《乐艺》第1卷第4号,转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19-1927)第2编第2辑》,1958年内部出版,第34页。
    ②罗亭:《听了祀孔典礼中大同乐会的古乐演奏之后》,载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4期,转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27-1945)第3编第3辑》,1958年内部出版,第323-324页。
    ③罗亭:《听了祀孔典礼中大同乐会的古乐演奏之后》,载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4期,转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27-1945)第3编第3辑》,1958年内部出版,第324页。
    ①罗亭:《听了祀孔典礼中大同乐会的古乐演奏之后》,载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4期,转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27-1945)第3编第3辑》,1958年内部出版,第327页。
    ②上海市徐汇区政协文史资料室编:《徐汇文史资料(第五辑)》,徐汇区政协1990年内部出版,61页。
    ③林晨:《郑觐文——音乐大同追梦人》,载杨卫泽主编:《礼乐无锡》,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77页。
    ④郑体思:《抗战前后的两个“大同乐会”》,载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年鉴2003》,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300-301页
    ①刘天华、程朱溪:《国乐改进社缘起》,载《国乐改进社成立刊》1927年8月,转自张静蔚:《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48-149页。
    ②原载1927年8月《国乐改进社成立刊》,转自刘育和:《刘天华全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99-201页。
    ①网友hujiayi515的日志:《两张珍贵的“国乐改进社”收据》,网址: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103156&do=blog&id=330827
    ②李岩:《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载《音乐研究》2003年第3期,参见程朱溪:《本社第一次演奏会预闻》,载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第1期。
    ①萧友梅:《闻国乐导师刘天华先生去世有感》,原载1933年《刘天华先生纪念册》,转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19-1927)第2编第2辑》,1958年内部出版,第47-47页。
    ①张治荣:《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研究》,西安音乐学院2008年度硕士论文(导师:李宝杰教授),第12页。
    ①见1929年3月20日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第1卷第6号之内封。
    ①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83-188页。
    ②沈殿忠等:《中日交流史中的华侨》,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277页。
    ①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145页。
    ②见《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五日上谕》,载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17页。
    ③(美)Douglas R·Reynolds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1898-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53页。
    ④刘再生:《中国音乐通史简明教程(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27页。
    ⑤汪林茂:《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第669页。
    ⑥张静蔚:《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6页。
    ⑦张静蔚:《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①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282页。
    ②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4月版。转自张静蔚:《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118页。
    ③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227-228页。
    ④《上海百年文化史》编委会:《上海百年文化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209页。
    ①朱有瓛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记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26-327页。
    ②陈郁香、孙芝君:《张福兴——近代台湾第一位音乐家》,(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2000年5月版,第124-138页。
    ③吴人望主编:《河南省政府年刊——民国二十五年》,河南省政府秘书处1937年出版。
    ①参见(清)陆士諤:《新水浒》,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
    ②李学通主编:《近代史资料·总11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26页。
    ③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195页。
    ④天津文史研究馆:《天津文史丛刊·第4期》,天津文史研究馆编印1985年5月版,第192页。
    ⑤廖书仓:《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概略》,载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1卷2号》,1920年4月。
    ①载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2卷5-6号》,1921年6月。
    ①戴鹏海、黄旭东编:《萧友梅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16-117页。
    ②原载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第一卷第四号(1920年6月30日)。转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第二编·第一辑》,1959年10月28日,第55-56页。
    ①萧友梅:《关于国民音乐会的谈话》,载1923年3月23日北京《晨报副镌》,转自《萧友梅全集》第206页。
    ②刘育和编:《刘天华全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222页。
    ③梁茂春:《百年音乐之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188页。
    ①哈尔滨道外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道外区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412页。
    ②载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乐艺社编辑:《乐艺》一卷第一号,中华民国十九年四月一日初版,第83-84页。
    ①载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乐艺社编辑:《乐艺》第1卷第1号,1930年4月1日初版,第1-2页。
    ①载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乐艺社编辑:《乐艺》第1卷第1号,1930年7月1日初版,第39页。
    ①编者:《本社所有简则》,载1934年1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1期,第62页.
    ②《蔡社长孑民先生就职词》,载1934年1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1期,第2-3页.
    ③《叶社长遐菴先生就职词》,载1934年1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1期,第4页.
    ①《本社赴杭举行鼓舞敌忾后援音乐会》,载1934年1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1期,第50-51页.
    ②《本社返沪举行第二次音乐会》,载1934年1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1期,第52页.
    ③《音乐艺文社第四次音乐会》,载1934年7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3期,第53页.
    ①廖辅叔:《谈音乐艺文社》,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5年第4期。
    ②罗苏文著:《沪滨闲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63页。
    ①《本社返沪举行第二次音乐会》,载1934年7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3期,第21-23页.
    ②刘雪庵:《读<墨子非乐释义>后》,载1934年11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4期,第31页.
    ③华丽丝:《关于中国音乐的进展》,载1934年7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3期,第46页.
    ①易韦斋:《<歌与字声>聒耳谈》,载1933年7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2期,第24页.
    ①易韦斋:《<歌与字声>聒耳谈》,载1933年7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2期,第24页.
    ①青主:《请易韦斋先生包办填歌填词》,载江西省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教育》1934年4月第2卷第5期,第19页。
    ②李岩:《对而未决——面对并解析华丽丝、青主与易韦斋的历史公案》,载《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1期。
    ①柯政和:《扎兹音乐(Jazz music)》,原载北京爱美乐社《新乐潮》一卷五期(1929年12月31日),转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第三编·第三辑》,1959年10月28日,第25-29页。
    ②Alan R. Thrasher : The Sociology of Chinese Music: An Introduction , Asian Music, Vol. 12, No. 2, (1981), pp. 17-53.
    ③丁言昭:《上海记忆——张乐平画笔下的三十年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32页。
    ①树棻:《上海Waltz》,文汇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24-25页。
    ②树棻:《爵士乐手吉美金》,载《海上文坛》1999年第4期第42-45页
    ①刘欣欣,刘学清:《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43页。
    ②肖思科:《最后的圣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19-120页。
    ③原载《解放日报》1941年6月7日(第4版)。
    ①黎锦晖:《我与明月社》,载孙晓金主编:《名人自述·第1卷》,改革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665页。
    ②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1917-1970》,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1页。
    ①罗亭:《关于黎锦晖》,载《音乐教育》1935年第2期,第32-34页。
    ②章枚:《音乐艺术往哪儿去?——爵士音乐、黎锦晖一流的音乐与广东戏的检讨》,载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编《音乐教育》1936年第4卷第8期,第33-34页。
    ①汪毓和,胡天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01-1949》,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5月版。
    ①张德彝:《航海述奇》(张静蔚选编、校注),载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集(1840-1911)》,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3-4页。
    ①唐家璇主编:《中国外交辞典》(“赫德”条目由章伯铎编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94页。
    ②韩国璜:《中国现代第一支管弦乐队》,载《音乐研究》1990年第2期。
    ①萧友梅:《音乐传习所对于本校的希望》,原载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纪念刊》,转自《音乐艺术》1984年第1期。
    ②韩国璜:《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研究(上)》,载《音乐艺术》1990年第1期。
    ①韩国璜:《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研究(上)》,载《音乐艺术》1990年第1期。
    ②载1922年12月16日《北京大学日刊》(第1135号),第4页。
    ①载1923年5月5日《北京大学日刊》(第1231号),第3页。
    ①萧友梅:《<新霓裳羽衣舞>序》,转自1930年4月1日乐艺社《乐艺》,第75-76页。
    
    ①载1925年3月27日《北京大学日刊》(第1745号),第2页。
    ②《本会管辖乐队》,载1934年10月《音乐教育》第2卷第10期,卷首页。
    ①《本会要闻——7月21日音乐会节目》,载1936年7月《音乐教育》第4卷第7期,第89-90页。
    ①原载《战歌》第2卷第1期(1938年9月出版)。
    ②黄远渝:《黄源澧与音乐家摇篮》,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1-23页。
    ③原载1939年1月8日《贵州晨报》,转自黄远渝:《黄源澧与音乐家摇篮》,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4-27页。
    ①张贞黻:《上海管弦乐团》,载1936年11月《音乐教育》第4卷第11期,第31-34页。
    ①张静蔚:《马思聪年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9-52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③载1940年6月9日《新华日报》(第2版),转自李滨荪、胡婉玲、李方元等编《抗日战争时期音乐史料·重庆<新华日报>专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40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114页。
    ①唐润明:《抗战烽火中的中华交响乐团》,载《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6期。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116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①原载教育部参事室编《教育法令》(1947年5月),转自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47-48页。
    ①刘靖之:《林声翕传》,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0年9月版,第6页。
    ②林声翕(1914.9.5-),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1931年9月入上海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从必可华夫人(Mr. KatherineBond)学习钢琴,师从萧友梅、黄自分别学习和声与作曲,1935年6月毕业。
    ③林声翕:《音乐节献词》1943年4月5日,载中华交响乐团音乐导报社《音乐导报副刊第6期·音乐节专号》,第1版。
    ①参见孙伟:《陪都“中华交响乐团”之始末考评》,载《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3期。
    ①刘靖之:《林声翕传》,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0年9月版,第14-15页。
    ①迟庄(1885—1975),原名陈天赐,福建闽侯人,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加入该党,历任中华民国闽省署第一科科长,考试院秘书,1949年去台湾后任考试院首席参事。
    ②迟庄:《中华交响乐团聘用派用人员遴选规则》,载沈云龙主编:《迟庄回忆录·第4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78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第5集第3编(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5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第5集第3编(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8-440页。
    ①刘靖之:《林声翕传》,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0年9月版,第14页。
    ①参见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10月版,第226-229页。
    ②修海林:《对<蔡元培与中国近代音乐——兼评修海林[蔡元培的音乐美学理论与实践]>一文责难的答复》,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③李静:《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①梁茂春:《北京大学与中国音乐教育——为“北京大学与艺术教育高级学术论坛而作”》,载《黄钟》2004年第1期。
    ②韩国璜:《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研究(上、下)》,《音乐艺术》1990年第1、2期连载。
    ③萧友梅:《音乐传习所对于本校的希望》,原载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纪念刊》,转自《音乐艺术》1984年第1期。
    ①原载1922年10月6日《北京大学日刊(第1078号)》,转自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版,第366页。
    ②原载1919年11月16日《北京大学日刊(第488号)》,转自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1917-1920》中华书局1984年9月版,第355页。
    ③萧友梅:《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载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第1卷第3号,1920年5月31日出版。
    ①原载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第1卷第7号,1920年9月30日出版。
    ②原载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第1卷第8号,1920年10月30日出版。
    ①原载1921年3月28日《北京大学日刊(第997号)》。
    ②韩国璜:《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研究(上)》,载《音乐艺术》1990年第1期。
    ③原载1922年8月16日《北京大学日刊(第1069号)》。
    ①韩国璜:《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研究(上)》,载《音乐艺术》1990年第1期。
    ②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80页。
    ①刘育和等编:《刘天华记忆与研究集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266-267页。
    ②廖辅叔:《萧友梅传》,浙江美术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26-29页。
    ③初浩:《钢琴师嘉祉学生在华略历》,载1927年6月15日《新乐潮》第1卷第1期。
    ④吴伯超:《别嘉祉先生》,载1927年6月15日《新乐潮》第1卷第1期,转自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吴伯超的音乐生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335页。
    ⑤原载1927年5月28日《北京大学日刊(第2121号)》。
    ①萧友梅:《音乐传习所对于本校的希望》,原载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纪念刊》,转自《音乐艺术》1984年第1期。
    ③金达:《蒋介石和他的谋士们》,红旗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696页。
    ④《音乐委员会经省议通过设立并聘请专家担任》,《江西民报》1933年3月3日,第7版。
    ①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482-483页。
    ②夏凡:《程懋筠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度硕士论文(导师:李岩研究员),第3-4页。
    ③据查,这首《中国国民党党歌》的歌词,系根据临时国民政府总统孙中山的《黄埔训词》,由时任总统府秘书的易韦斋写成的。
    ④关于江西省音乐教育委员会的创设,目前多有是程懋筠先生首先提议的说法,但目前不见可支撑此观点的第一手材料。
    ⑤缪天瑞:《纪念程懋筠先生》,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⑥《本委员会成立经过》,载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教育》1卷1期(1933年4月),第72页。
    ⑦原载《江西教育旬刊》1933年第5卷第5期,第6-7页。
    ①程懋筠:《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使命及计划》,载1933年4月15日《音乐教育》第1卷第1期,第9页。
    ②《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职员一览》,载1933年5月15日《音乐教育》第1卷第2期,第90-92页。
    ①原载1933年3月23日《国民日报》第2版,转自熊志成、熊小明:《程懋筠与“江西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程懋筠的音乐人生》,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5页)。
    ②李德钊:《省府推行音乐教育之旨趣》,载1933年5月15日《音乐教育》第1卷第2期,第11页。
    ③程懋筠:《本会各项工作办理之经过》,载1936年1月15日《音乐教育》第4卷第1期,第80页。
    ①程懋筠:《本会歌曲现在及将来之设施》,载1936年12月15日《音乐教育》第4卷第12期,第35-38页。
    ②程懋筠、缪天瑞:《写在终刊号之后》,载1937年12月《音乐教育》第5卷第11-12期,第112页。
    ①程懋筠:《改良吾国音乐刍议》,载1934年4月《音乐教育》第1卷第1期,第25-26页。
    ②夏凡:《程懋筠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度硕士论文,第10-11页,(导师:李岩研究员)。
    ①宋寿昌:《无调主义》,载1936年1月《音乐教育》第4卷第1期,第97页。
    ②缪天瑞:《纪念程懋筠先生》,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④戴鹏海:《陆华柏音乐年谱》,广西艺术学院1994年1月版(内部出版),第10-18页。
    ①上海书店出版社编:《民国世说》,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154页。
    ②戴鹏海:《陆华柏音乐年谱》,广西艺术学院内部出版1994年1月版,第11-12页。
    ①马洪武主编:《中国近现代史名人辞典》,档案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77页。
    ①方立平编:《刘天华年谱》,载《刘天华记忆与研究集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262页。
    ②钱仁康:《黄自的生活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4页。
    ①李凌:《音乐杂谈·第3集》,北京出版社1983你去年2月版,第182页。
    ①尹文涓:《基督教中国近代中等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208-209页。
    ②李岩:《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载《音乐研究》2003年第3期。
    ③李岩:《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载《音乐研究》2003年第3期。
    ①李岩:《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载《音乐研究》2003年第3期。
    ②朱汉城:《1949年之前的清华大学的音乐教育》,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③叶孝理主编,王家泉、李良品编写:《上海财经大学校史·第1卷(1917-194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120页。
    ②编者:《北京艺术大会》,载1927年5月《艺术界》第16期。
    ①李中华:《筚路蓝缕兴国美——1917~1927年北京国立专门美术教育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63-64页。
    ①张静蔚:《音乐家李树化》,载《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
    ①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档案:《国民党浙江省党部转报该省林文铮等组织中国艺术运动社成立呈请备案函件》(1937年3月6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汇编·文华(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384-836页。
    ①见国立音乐院“山歌社”编1946年5月4日《山歌通讯》第1期第15页。
    ①参见戴俊超:《国立音乐院“山歌社”的音乐活动述论》之附录《“山歌社”活动大事记》,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论文(导师:李方元教授)。
    ①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度博士论文(导师:张静蔚教授)。
    ②载1934年《广东教育月刊》第2卷第9期。
    ①原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1942年1月编印《艺术教育重要法令》,转自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41-42页。
    ①陈建华:《民国音乐史年谱》,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371页。据赵节明在《丁善德音乐活动记事》(载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的《丁善德的音乐创作——回忆与分析》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版,第164页)一文中的介绍:1946年4月28日,一批音乐家在上海于成了“上海音乐协会”。这个协会是抗战胜利后,由重庆来沪的徐迟、李丽莲等人策划成立的,马思聪当选为理事长,丁善德、戴粹伦、陈洪、瞿希贤、李德伦、曹石俊等人当选为常务理事。陈建华在《民国音乐室年谱》中介绍的“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中理事与常务理事的名单,疑为与“上海音乐协会”这个组织混同。另外,日伪期间在上海也成立有一个名为“上海音乐协会”的组织。
    ②赵广晖:《现代中国音乐史纲》,[台北]乐韵出版社1986年5月版,第188页。
    ③李岩:《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载《音乐研究》2003年第3期。
    ①尚正译:《学校音乐的大众化》,载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音乐与教育》1947年第1卷第2期,第13-16页。
    ②高云志:《音乐教育的浪费与吝啬》,载载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音乐与教育》1947年第1卷第3期,第2-4页。
    ①仲初:《学校音乐教育的两大问题》,载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音乐与教育》1947年第1卷第3期,第9-15页。
    ②《理论作曲函授学社简章》,载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音乐与教育》1947年第1卷第3期,第26页。
    ③见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音乐与教育》1947年第1卷第2期封底。
    ①人民出版社编辑室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8-429页。
    ②王晓维等编著:《追根溯源》,学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59页。
    ①载1930年5月1日出版的《大众文艺》第2卷第4期。
    ①金钦俊等编著:《中华新文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67-75页。
    ②向延生:《时代的先驱、民族的呐喊——纪念左翼音乐运动七十周年》,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8期。
    ①陈应时、陈聆群著:《中国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310-311页。
    ②丁守和等主编:《北京文化综览》,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397-398页。
    ①陆万美:《聂耳在北平》,载《音乐研究》1980年第1期。
    ②汪毓和:《真实生动的成长历程》,载王志雄等主编:《亲人心中的聂耳》,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26页。
    ③《新辞书》编译社编辑:《新知识辞典》,上海童年书店1949年10月出版,第991页。
    ④向延生:《“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与“中苏音乐学会”》,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⑤马学新等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157页。
    ⑥薛理勇主编:《上海掌故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①汪毓和:《真实生动的成长历程》,载王志雄等主编:《亲人心中的聂耳》,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28页。
    ②姚辛著:《左联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706页。
    ①高秋:《新音乐社述略》,载《音乐研究》1982年第2期.
    ②徐士家:《中国近代音乐史纲》,海南出版公司1997年7月版,第443页。
    ③黄洛峰(1909——1980),云南鹤庆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任中共安宁、易门、禄丰三县特委书记;1930年赴日本留学;1931年后,在上海参加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抗战时期在上海、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担任读书出版社总经理,三联书店管理委员会主席。
    ④孙慎、王琦:《关于新音乐及新音乐社的一点回忆》,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①冼星海、吴沨:《歌曲创作讲话(3)——大众歌曲怎么样》,载1940年2月1日《新音乐》第1卷第2期,第54页。
    ①吕骥:《创作的技术与作风》,载1940年3月1日《新音乐》第1卷第3期。
    ②如,建国后,吕骥与贺绿汀关于“作曲技巧”与“情感表现”的长期争论就是如此。参见:梁茂春主编之《中国音乐论辩》的相关章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版。
    ①金炳华主编:《上海文化界奋战在“第二战线”(上)——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16-717页。
    ①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14-615页。
    ②根据上海历史研究所张义渔、刘墩章、李飞与1980年8月采访整理,载《党史资料丛刊(1983年第1辑·总第1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页。
    ①原载1936年6月16日香港《生活日报》,转自曾遂今著:《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②原载1936年6月22日香港《生活日报》第16号(未署名),转自邹韬奋著,中国韬奋基金会编辑部编:《韬奋全集(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5-656页。
    ①原载1937年3月30日重庆《商务日报·副刊》,转自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重庆救国会》1985年版,第37页。
    ②丁雪松:《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回忆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50页。
    ③延锋、黄旦主编:《浙江抗战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204-210页。
    ①见《乐坛简讯》,载1937年5月15日《音乐教育》,第101页.
    ②原载教育部参事处编:《教育法规汇编》,1939年11月,转自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93页。
    ①杨胜红袁少运:《一片歌从武汉来——抗战烽火中组建的武汉合唱团》,载2008年11月4日《长江日报》第1版。
    ②费黑罗:《介绍武汉合唱团》,载中国作曲协会(重庆)《战歌》,1938年4月15日第1卷第7期,第10-11页。
    ①《武汉合唱团昨举行救济难民演奏大会》,载1938年3月6日重庆《新华日报》第2版。
    ②《全国歌咏协会邀请武汉合唱团主办音乐演奏大会特刊》,载1938年3月5日重庆《新华日报》第4版。
    ③杨胜红袁少运:《一片歌从武汉来——抗战烽火中组建的武汉合唱团》,载2008年11月4日《长江日报》第1版。
    ①王海波:《未予改正的右派——陈仁炳》,载徐福生主编:《共和国凤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98页。
    ②陈嘉庚:《武汉合唱团南来募捐》,载陈嘉庚著:《民国笔记小说大观——陈嘉庚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③叶帆风著:《风雨萍踪十五载》,香港胜友书局1996年12月版,第53页。
    ④章英:《武汉合唱团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原载《南洋周刊》第27期,专自方修主编的《马华新文学大系——剧运特辑(第一集)》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印行,1972年4月香港第1次印刷,第458-463页。
    ⑤郭戈奇:《忆“武汉合唱团”赴新加坡马来亚的抗日救亡演出》,载成都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成都文史资料(1988第3辑)》,1988年版第98页。
    ①资料来源《华侨先锋》半月刊VOL.1,No.21,p23.转自黄枝连著:《东南亚华族社会发展论-探索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10版,第50-51页.
    ①报道:《武汉合唱团归国抵昆,即行赴渝》,1940年5月13日重庆《新华日报》第2版。
    ①饶良伦等著:《烽火文心——抗战时期文化人心路历程》,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25页。
    ②编者:《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成立》,载1937年第4期的《文化批判》。
    ①《话剧界总动员,救亡演剧队先后出发》,载《救亡日报》1937年8月28日第1版。
    ②《上海影人剧团》,载《救亡日报》1937年8月29日第1版。
    ③《救亡演剧十一队》,载《救亡日报》1937年9月21日第2版。
    ①《上海戏剧工作者与救亡演剧队》,原载文汇有限公司出版的《文汇年刊》1939年5月出版,转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八一三”抗战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①李良志著:《度尽劫波兄弟在——战时国共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189-190页。
    ①何周编著:《田汉》,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第99-100页。
    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关于抗敌宣传工作报告的》,原《军委会政治部档案》,转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历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65-66页。
    ②伯彬:《中国戏剧史稿》,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8月版,第208页。
    ③刘寿宝等编:《桂林文化大事记1937-1949》,漓江出版社1987年11月版,第631页。
    ①吕复、赵明:《演剧九队十一年》,载《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2辑》,中国话剧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205-216页。
    ②刘可先:《光未然传略》,载《张光年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270-272页。
    ③李喧华等著:《梅花上将张自忠传奇》,重庆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59页。
    ④杨华生:《滑稽戏的发源地——扬州》,载《西湖》杂志1980年第6期,第52页。
    ①章洛:《艺术家·囚徒·战士——记抗敌演剧队第六队》,载中国青年出版社编:《红旗飘飘·第26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2月版,第183-194页。
    ②彭新亚:《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文化工作》,中共党史出版2009年5月版,第155-156页。
    ③《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编委会:《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2辑》,中国话剧出版社1963年4月版,第164-164页。
    ④徐桑楚等:《桂林文化城——我们的摇篮》,载冷德慧等主编:《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328-330页。
    ⑤陈月英:《抗战时期的河南话剧》,载邵文杰主编:《抗战时期的河南——纪念抗日战争省立四十周年》,河南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出版1985年8月版,第244-245页。
    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特种宣传提纲》,原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处档案》(原文没有标明时间,但根据其内容推定,应该是在皖南事变之后的1941年),转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历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6-8页。
    ②阳翰笙:《从第三厅到文化工作委员会》,载《中共党史史料·第十四集》,1985年5月版,第242-246页。
    ③彭新亚:《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文化工作》,中共党史出版2009年5月版,第151-155页。
    ④张明主编:《调侃中国:百年世态风情录》,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27-128页。
    ①田汉:《转战西北的剧宣二队》,载政协山西文史资料编委会:《山西文史资料第50集——剧宣二队在山西专辑》,1987年3月版,第2-5页。
    ②眭新亚《战斗在东南抗日前线》,载政协江西上饶文史资料编委会:《上饶市文史资料·第3辑》,1984年9月版,第237页。
    ③戴明贤:《舒模和剧宣四队》,载《采蕨集》,贵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27页。
    ④徐桑楚:《在纪念“西南剧展”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广西省文化厅编:《纪念“西南剧展”四十周年文集》1984年4月出版,第125页。
    ⑤中共鄂西自治州党史征集办公室:《鄂西自治州革命纪念地简介》1989年9月出版,第154页。
    ⑥广东省文化厅编:《南天艺华录》,《广东党史资料室丛刊》编辑部1989年出版,第253-262页。
    ①广西戏剧研究室编:《西南剧展(下)》,漓江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253-257页。
    ②彭新亚:《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文化工作》,中共党史出版2009年5月版,第156页。
    ①洪潘:《谈军乐》,原载1942年7月《音乐月刊》第4-5合期,转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第四编(1937-1945)第一辑(下册)》,第316页。
    ②韩国璜:《中国现代军乐肇始初探》,在《音乐艺术》1981年第3期。
    ③周世文:《清朝军中西式軍乐队发展史探究》,载台湾《复新学报》,2006年第87期,第55-57页。
    ④张能政:《论自强军》,载《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
    ①康泰编著:《南京导游词》,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154页。
    ②见《昨日孙中山移灵之详情》,载1925年3月20日天津《大公报》第1版。
    ①关于江西省警察乐队发展情况的资料,目前只见于新浪博客中《民国时期江西警乐队的变迁》(作者网名:樵夫),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326e00100cphe.html。
    ②周世文:《清朝军中西式軍乐队发展史探究》,载台湾《复新学报》,2006年第87期,第78页。
    ①参见《江西省政府公报》,1935年第2期。
    ②洪潘:《旧社会军乐回顾》,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艺术版)》1983年第4期。
    ③萧友梅:《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适应非常时期之需要拟办集团唱歌指挥养成班及军乐队长养成班理由及办法》,载《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
    ①从黄埔军校开始至1949年之间,蒋介石基本上兼任了所有民国党系列的军事院校校长。
    ②联合勤务学校教官训练班编:《长官训词》,1947年8月出版,第299-301页。
    ①洪潘:《旧社会军乐回顾》,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艺术版》1983年第4期。
    ②刘伍:《战斗剧社简介》,载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资料选编·红军时期(下册)》,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85-288页。
    ①此文是周逸群率领北伐军左翼军宣传队在北伐途中所发的宣传告示,史料来源于《黄埔军校内幕》,转自《周逸群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92页。
    ②陈靖:《战斗剧社源远流长》,载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资料选编·红军时期(下册)》,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94页。
    ③罗洪标:《贺龙与诞生长征途中的战斗剧社》,载《将军心目中的贺龙元帅》,岳麓书社1996年1月版,第215-219页。
    ①李树桐:《浅谈战斗剧社的音乐工作》,载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编审委员会编:《贺龙与战斗剧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87页。
    ①原载1942年8月30日《解放日报》,转自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1册)》,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354-358页。
    ②李树桐:《浅谈战斗剧社的音乐工作》,载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编审委员会编:《贺龙与战斗剧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6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05页。
    ①陈年:《敌后戏剧战线的一支劲旅——介绍战斗剧社》,原载1942年8月31日版《解放日报》,转自陕西省文联编:《山西文史资料(第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版,第106-107页。
    ②贺锡德:《365首中国古今名曲欣赏·戏剧音乐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76-77页。
    ①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编审委员会编:《贺龙与战斗剧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321-322页。
    ①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二)》,金盾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196页。
    ②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二)》,金盾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485页。
    ①(英)韦尔斯著,曼叶平、李敏译:《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北京燕山出版社2204年2月版,第182-184页。
    ①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826页。
    ②方爱尤:《殷虹绚彩——李叔同传》,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89页。
    ③原载天津《大公报》(1907年5月10日),转自郭长海、金菊贞:《李叔同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5页。
    ④原载天津《大公报》(1907年5月10日),转自郭长海、金菊贞:《李叔同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5-47页。
    ①黄爱华著:《中国早期话剧与日本》,岳麓书社2001年5月版,第176-177页。
    ②刘立新:《我国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吴梦非》,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③吴梦非:《上海艺术师范五周年的回顾》,原载1924年《民国日报》副刊《艺术评论》第63期。
    ①姜丹书:《我国五十年来艺术教育史料之一页》,载《美术研究》1959年第1期,第32页。
    ②王震:《周湘和中华美育会》,载上海嘉定区政协《嘉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嘉定文史资料(第21辑)》2003年版,第147页。
    ①《美育》杂志编辑部:《中华美育会组织的经过》,1920年4月《美育》第1期,第17-19页。
    ②《美育》杂志编辑部:《本志宣言》,1920年4月《美育》第1期,第1-2页。
    ①编者:《音乐家孙续丞君回国后的佳况》,载1920年4月《美育》第1期,第17页。
    ①周玲荪:《教授音乐应该怎样》,载1920年4月《美育》第1期,第18-22页。
    ②傅彦长:《学校歌曲的作曲法》,载1920年5月《美育》第2期,第50页。
    ③姜德明著:《金台小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75页。
    ①刘立新:《音乐教育园地的耕耘者——音乐教育家唐学咏》,载向延生编:《中国近现代音乐传(第一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410-414页。
    ②洪深著:《洪深文集(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6月版,第120页。
    ①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432页。
    ②沈仍福:《南国社大事记》,载《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372-375页。
    ③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10集(史料、索引)》,1936年2月中华书局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0月翻印,第204-205页。
    ①刘汝醴著:《艺术放谈》,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34页。
    ①田汉:《南国艺术学院创立宣言》,原载1928年1月30日上海《申报》,转自《田汉全集·第15卷(文论)》,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2页。
    ②沈仍福编:《南国社大事记》,载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375-389页。
    ①黄吉士著:《张曙传》,团结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39页。
    ②田汉:《在南国社第五次会议上的演说》,原载1929年10月22日《南国周刊》合订本,转自《田汉全集·第15卷(文论)》,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72页。
    ③田汉:《在南国社第六次会议上的报告》,原载1930年1月30日《南国周刊》,转自《田汉全集·第15卷(文论)》,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76-79页。
    ④伯彬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田汉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83页。
    ⑤顾梦鹤:《早期的南国社》,载《戏剧艺术》1980年第1期。
    ①沈仍福编:《南国社大事记》,载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377页。
    ②田汉:《南国社话剧股第二次公演演员介绍》,原载1929年7月24日上海《民国日报》,转自《田汉全集·第15卷(文论)》,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31页。
    ③《戏剧》记者:《广东戏剧研究所的经过情形》,原载1931年2月《戏剧》杂志,转自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话剧研究会编:《广东话剧运动史料·第1集》,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话剧研究会1984年出版,第51-52页。
    ①《戏剧》记者:《广东戏剧研究所的经过情形》,原载1931年2月《戏剧》杂志,转自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话剧研究会编:《广东话剧运动史料·第1集》,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话剧研究会1984年出版,第53页。
    ①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250-253页。
    ②许常惠:《广播音乐》,载《许常惠音乐论丛(4)——中国音乐往哪里去?》,[台北]百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2月版,第160-161页。
    ③《民国时期上海部分电台节目表》,参见http://shenghuoyouyi.ycool.com/post.2623879.html。
    ①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省志——江西省广播电视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4月版,第86页。
    ②徐炜:《上海解放初期的广播乐团和电台音乐节目》,载周新武主编:《华东人民之声——华东新华广播电台、华东人民广播电台史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2月版,第393-394页。
    ①易人主编:《优美的旋律飘香的歌——江苏历代音乐家》,《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1992年12月版,第154页。
    ②广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37集——桂系大事记》,广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5月版,第259页。
    ③李建平:《桂林抗战文艺概观》,漓江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163页。
    ④陈万金主编:《声屏轨迹——桂林市广播电视十年》,漓江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36页。
    ①陆华柏:《吴伯超抗战初期在桂林》,载《音乐艺术》1989年第4期。
    ②陈万金主编:《声屏轨迹——桂林市广播电视十年》,漓江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41-142页。
    ①王学起等:《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史实简编》,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闻研究资料·总第4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98页。
    ②郑体思:《我对原“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的历史回顾——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管弦乐队的诞生与发展概况》,载萧梅等主编:《2002年中国音乐年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352页。
    ①孙克仁等:《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结构的形成和沿革》,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②郑体思:《我对原“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的历史回顾——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管弦乐队的诞生与发展概况》,载萧梅等主编:《2002年中国音乐年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363-367页。
    ①郑体思:《我对原“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的历史回顾——我国第一支新型专业民族管弦管弦乐队的诞生与发展概况》,载萧梅等主编:《2002年中国音乐年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359-362页。
    ②新闻报道:《国民精神总动员四周年纪念》,载1943年《社会服务周报》第6期。
    ①石方等著:《哈尔滨俄侨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1页。
    ②上海图书馆编:《老上海风情录(5)——外侨辨踪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29-130页。
    ①黄凌渝:《当代犹太教》,东方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342-343页。
    ②黄凌渝:《当代犹太教》,东方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344页。
    ①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5-7页。
    ①刘欣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86-91页。
    ②韦风:《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载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长春文史资料(总第27集)》,政协长春市委员会1989年2月出版,第59页。
    ①韦风:《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载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长春文史资料(总第27集)》,政协长春市委员会1989年2月出版,第61页。
    ①韦风:《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载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长春文史资料(总第27集)》,政协长春市委员会1989年2月出版,第65页。
    ①韦风:《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载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长春文史资料(总第27集)》,政协长春市委员会1989年2月出版,第66页。
    ②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36-137页。
    ①汤亚汀:《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1850-1950,1998-2005)》,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84-85页。
    ②克兰茨勒(美)著、许步曾译:《上海犹太难民社区(1939-1945)》,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11月版,第243页。
    ①汤亚汀:《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1850-1950,1998-2005)》,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19页。
    ②汤亚汀:《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1850-1950,1998-2005)》,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17页。
    ①原载1927年2月《农民》第71期,转自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资料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版,第1页。
    ②马洪武等编:《中国革命史辞典》,档案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262页。
    ②唐振常著:《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唐振常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版,第556页。
    ①韩国璜:《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研究》,载《韩国璜音乐文集(二)》,(台北)乐韵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88页。
    ②罗苏文:《西洋乐队在近代上海的印迹》,载上海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研究资料(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2月版,第38-39页。
    ①罗苏文:《西洋乐队在近代上海的印迹》,载上海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研究资料(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2月版,第40-42页。
    ②韩国璜:《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研究》,载《韩国璜音乐文集(二)》,(台北)乐韵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45页。
    ③韩国璜:《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研究》,载《韩国璜音乐文集(二)》,(台北)乐韵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47页。
    ①韩国璜:《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研究》,载《韩国璜音乐文集(二)》,(台北)乐韵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51页。
    ①蔡金冬:《听梅百器女儿谈“上交”印象》,载《新民丛报》2009年9月6日(第二版)。
    ②韩国璜:《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研究》,载《韩国璜音乐文集(二)》,(台北)乐韵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65页。
    ③韩国璜:《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研究》,载《韩国璜音乐文集(二)》,(台北)乐韵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66-170页。
    ①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东方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27页。
    ①韩国璜:《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研究》,载《韩国璜音乐文集(二)》,(台北)乐韵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73-174页。
    ②张己任:《黄自的<怀旧>》,载1985年9月25日《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③罗苏文:《西洋乐队在近代上海的印迹》,载上海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研究资料(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2月版,第48页。
    ④韩国璜:《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研究》,载《韩国璜音乐文集(二)》,(台北)乐韵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74-175页。
    ①罗苏文:《西洋乐队在近代上海的印迹》,载上海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研究资料(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2月版,第69页。
    ②汪之成:《上海俄侨史》,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3年12月版,第644页。
    ①汪之成:《俄侨音乐家在上海(1920-1940)》,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152-153页。
    ①魏运亨、肖红、吴谷丰:《刻骨铭心还乡路》,载魏运亨著:《俯拾碎片》,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116页。
    ②沈殿中主编的《日本侨民在中国(下)》,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2091页。
    ①沈殿中主编的《日本侨民在中国(下)》,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1483页。
    ②黎生、蓝升在《殖民统治时期在连日本人的文艺社团及其活动》,载李振远主编:《长夜·曙光——殖民统治时期大连的文化艺术》,大连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95-296页。
    ③杜炜银主编:《旅顺口风景名胜》,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83页。
    ①黎生、蓝升在《殖民统治时期在连日本人的文艺社团及其活动》,载李振远主编:《长夜·曙光——zhikin统治时期大连的文化艺术》,大连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96页。
    ②黎生、蓝升在《殖民统治时期在连日本人的文艺社团及其活动》,载李振远主编:《长夜·曙光——zhikin统治时期大连的文化艺术》,大连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98页。
    ①(日)田边尚雄:《“新京”音乐院的创建》,载孙邦主编:《伪满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
    ②《长春文史资料》编辑部:《从沦陷到解放——1931年至1947年的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5年版,第158页。
    ③《长春文史资料》编辑部:《从沦陷到解放——1931年至1947年的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5年版,第159页。
    ②李庆康等主编:《21世纪科学万有文库·第14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③曹健民主编:《中国全史(简读本13)——民族史、宗教史、华侨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页。
    ①林远辉等著:《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15页。
    ②王靜怡:《马来西亚华人与传统的传承与变迁》,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度博士论文(导师:王耀华教授),第37页。
    ③向延生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3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178页。
    ④王靜怡:《马来西亚华人与传统的传承与变迁》,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度博士论文(导师:王耀华教授),第38页。
    ①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第9-11页。
    ②李冀平等主编:《全州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216页。
    ①李天赐编:《晋江华侨轶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71-73页。
    ②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262-265页。
    ③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268页。
    ①郑苏:《中国音乐在美国与加拿大》,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②Yun-hwa Rao:Racial Essences and Historical Invisibility: Chinese Opera in New York, 1930 ,Cambridge Opera Journal, Vol. 12,No. 2, (Jul., 2000), p. 135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③夏林根等编:《中美关系辞典》,大连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93页。
    1、郑觐文:《中国音乐史(序)》,大同乐会1929年发行。
    2、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4月版。
    3、洪深著:《洪深文集(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6月版。
    4、人民出版社编辑室编:《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5、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第28辑),1971年出版。
    6、方修主编:《马华新文学大系——剧运特辑(第一集)》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印行,1972年4月香港第1次印刷。
    7、沈云龙主编:《迟庄回忆录·第4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8、周明泰:《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文学传记出版社1974年版。
    9、叶德均:《戏剧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
    10、(清)富察敦崇著:《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11、中国曲协研究部:《曲艺艺术论丛(第3辑)》,中国曲艺出版社1981年版。
    12、(清)赵翼撰(李解民点校);《檐曝杂记》,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
    13、李凌:《音乐杂谈·第3集》,北京出版社1983年2月版。
    14、许常惠:《许常惠音乐论丛(4)——中国音乐往哪里去?》,[台北]百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2月版。
    15、[日]横山宁夫著,毛良鸿等译:《社会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17、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内部教材:《社会学概论讲义(上)》,1984年出版。
    18、章力挥、高义龙:《袁雪芬的艺术道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版。
    19、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广播事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版。
    20、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重庆救国会》1985年版。
    21、朱德裳:《三十年闻见录》,岳麓书社, 1985年2月版。
    22、陈汝衡:《陈汝衡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7月版。
    23、邵文杰主编:《抗战时期的河南——纪念抗日战争省立四十周年》,河南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出版1985年8月版。
    24、景孤血:《京剧谈往录》,人民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
    25、赵广晖:《现代中国音乐史纲》,[台北]乐韵出版社1986年5月版。
    26、刘汝醴著:《艺术放谈》,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8月版。
    27、刘伯翰:《世界史——中世纪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版。
    28、[法]莫里斯·迪韦尔热著,杨祖功、王大东译:《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9、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1月版。
    30、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版。
    3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5月版。
    32、叶孝理主编,王家泉、李良品编写:《上海财经大学校史·第1卷(1917-194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8月版。
    33、刘寿宝等编:《桂林文化大事记1937-1949》,漓江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34、罗扬主编:《曲艺改革纵横谈》,中国曲艺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35、云游客:《江湖丛谈》,中国曲艺出版社1988年版。
    36、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集(1840-1911)》,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37、(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贾福水译):《神话学入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1月版。
    38、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
    39、冯承柏:《中国与北美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版。
    40、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九·新史学》,中华书局1989年3月版。
    41、王晓维等编著:《追根溯源》,学苑出版社1989年9月版。
    42、吴趋:《姑苏野史》,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3月版。
    43、丁守和等主编:《北京文化综览》,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7月版。
    44、杜炜银主编:《旅顺口风景名胜》,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
    45、冷德慧等主编:《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46、张发颖:《中国戏班史》,沈阳出版社1991年版。
    47、林远辉等著:《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版。
    48、沈殿忠等:《中日交流史中的华侨》,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版。
    49、修海林:《古乐集锦·下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3月版。
    50、李建平:《桂林抗战文艺概观》,漓江出版社1991年5月版。
    51、伯彬:《中国戏剧史稿》,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8月版。
    52、克兰茨勒(美)著、许步曾译:《上海犹太难民社区(1939-1945)》,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11月版。
    53、王光祈著,四川音乐学院选编:《王光祈文集(音乐卷)》,巴蜀书社1992年版。
    54、唐振常著:《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唐振常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版。
    55、(台湾)社团法人中国民族音乐学会编:《中国音乐史一代宗师——杨荫浏纪念集》,1992年6月版。
    56、肖思科:《最后的圣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版。
    57、黄枝连著:《东南亚华族社会发展论-探索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58、易人主编:《优美的旋律飘香的歌——江苏历代音乐家》,《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1992年12月版。
    59、王光祈著,冯文慈、俞玉兹选注:《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
    60、韩国璜:《韩国璜音乐文集(第四集)》,(台北)台湾乐韵出版社,1993年版。
    6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2、孙邦主编:《伪满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3、李良志著:《度尽劫波兄弟在——战时国共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版。
    64、唐中六:《琴韵》,成都出版社,1993年3月版。
    65、沈殿中主编:《日本侨民在中国(下)》,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
    66、倪钟之:《曲艺民俗与民俗曲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67、朱有瓛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68、汪之成:《上海俄侨史》,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3年12月版。
    69、戴鹏海、黄旭东编:《萧友梅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70、戴鹏海:《陆华柏音乐年谱》,广西艺术学院1994年1月版(内部出版)。
    71、周新武主编:《华东人民之声——华东新华广播电台、华东人民广播电台史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2月版。
    72、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1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4月版。
    73、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3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4月版。
    74、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5月版。
    75、黄吉士著:《张曙传》,团结出版社1994年7月版。
    76、陈万金主编:《声屏轨迹——桂林市广播电视十年》,漓江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77、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78、人民出版社编辑室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9、邹韬奋著,中国韬奋基金会编辑部编:《韬奋全集(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0、金芝主编:《陈长庚研究文丛》,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10月。
    81、延锋、黄旦主编:《浙江抗战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82、黄炎智:《京剧艺术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83、何周编著:《田汉》,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84、陈嘉庚著:《民国笔记小说大观——陈嘉庚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85、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86、陈宝良著《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
    87、叶帆风著:《风雨萍踪十五载》,香港胜友书局1996年12月版。
    88、金达:《蒋介石和他的谋士们》,红旗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89、安树芬、彭诗琅主编;《中华教育历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90、上海书店出版社编:《民国世说》,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1月版。
    91、钱仁康:《黄自的生活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2月版。
    92、龙飞、孔延庚:《张伯苓与张彭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版。
    93、刘育和:《刘天华全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5月版。
    94、刘育和编:《刘天华全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5月版。
    95、韩国璜:《韩国璜音乐文集(第二集)》,(台北)乐韵出版社1997年6月版。
    96、叶浅予著、山风编:《叶浅予自叙》,团结出版社1997年6月版。
    97、徐士家:《中国近代音乐史纲》,海南出版公司1997年7月版。
    98、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7月版。
    99、参见(清)陆士諤:《新水浒》,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
    90、汪林茂:《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91、龚斌:《中国人的休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92、孙晓金主编:《名人自述·第1卷》,改革出版社1998年8月版。
    93、赵毅衡:《西出阳关》,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9月版。
    94、金钦俊等编著:《中华新文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95、上海图书馆编:《老上海风情录(5)——外侨辨踪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96、曹健民主编:《中国全史(简读本13)——民族史、宗教史、华侨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97、张明主编:《调侃中国:百年世态风情录》,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1月版。
    98、朱家溍著:《故宫退食录(下)》,北京出版社, 1999年2月版。
    99、王沛:《河州说唱艺术》,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7月版。
    100、李振远主编:《长夜·曙光——殖民统治时期大连的文化艺术》,大连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01、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02、蒋中崎:《中国戏曲演进与变革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03、阿英:《阿英说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04、刘文峰、周传家著:《百年梨园春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05、陈郁香、孙芝君:《张福兴——近代台湾第一位音乐家》,(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2000年5月版。
    106、饶良伦等著:《烽火文心——抗战时期文化人心路历程》,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07、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版。
    108、王恩涌等编著:《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109、刘靖之:《林声翕传》,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0年9月版。
    110、唐伯弢:《富连成三十年史》(修订版),(北京)同心出版社,2000年9月版。
    111、丁雪松:《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回忆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12、《田汉全集·第15卷(文论)》,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13、梅葆琛、林映霞:《梅兰芳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年2000年12月版。
    114、李孝悌著:《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5、王钟陵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古代、小说戏曲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16、梁茂春:《百年音乐之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版。
    117、黄爱华著:《中国早期话剧与日本》,岳麓书社2001年5月版。
    118、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东方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19、张光年著:《张光年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20、李天赐编:《晋江华侨轶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21、《上海百年文化史》编委会:《上海百年文化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22、方爱尤:《殷虹绚彩——李叔同传》,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23、曾遂今著:《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24、吴书松等编著《社会工作法律基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版.
    125、石方等著:《哈尔滨俄侨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26、阿英:《阿英全集(第7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27、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28、李泽厚、刘再复编著:《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版。
    129、陈平原主编:《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月版。
    130、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1917-1970》,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131、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第2册)—宋代史志》,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132、(英)韦尔斯著,曼叶平、李敏译:《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2月版。
    133、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吴伯超的音乐生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3月版。
    134、黄凌渝:《当代犹太教》,东方出版社2004年4月版。
    135、树棻:《上海Waltz》,文汇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36、张静蔚:《马思聪年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7月版。
    137、罗苏文著:《沪滨闲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138、张静蔚:《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版。
    139、刘正维著:《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40、徐福生主编:《共和国凤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41、姜昆、倪钟之:《中国曲艺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2、毛时安、蔺永钧主编:《传承与发展——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43、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44、陈建华:《民国音乐史年谱》,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45、康泰编著:《南京导游词》,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146、丁言昭:《上海记忆——张乐平画笔下的三十年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147、张子谦:《操缦琐记(第6册)》,中华书局,2005年11月版。
    148、郭长海、金菊贞:《李叔同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149、李喧华等著:《梅花上将张自忠传奇》,重庆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50、幺书仪著:《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151、袁静芳:《传统器乐与乐种论著综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4月版。
    152、汪毓和,胡天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01-1949》,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5月版。
    153、刘再生:《中国音乐通史简明教程(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版。
    154、(美)Douglas R·Reynolds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1898-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55、余甲方:《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56、蒋守文著:《半方斋曲艺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版。
    157、贺锡德:《365首中国古今名曲欣赏·戏剧音乐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158、姚辛著:《左联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159、陈应时、陈聆群著:《中国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160、汪之成:《俄侨音乐家在上海(1920-1940)》,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2月版。
    161、梁茂春主编:《中国音乐论辩》的相关章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62、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程懋筠的音乐人生》,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63、李冀平等主编:《全州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版。
    164、汤亚汀:《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1850-1950,1998-2005)》,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
    版。
    165、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7月版。
    166、尹文涓:《基督教中国近代中等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版。
    167、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主编:《四川曲艺概述》,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3月版。
    168、刘育和等编:《刘天华记忆与研究集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4月版。
    169、黄远渝:《黄源澧与音乐家摇篮》,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7月版。
    160、姜德明著:《金台小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61、魏运亨著:《俯拾碎片》,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62、王志雄等主编:《亲人心中的聂耳》,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163、齐如山:《京剧之变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164、李中华:《筚路蓝缕兴国美——1917~1927年北京国立专门美术教育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165、杨卫泽主编:《礼乐无锡》,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版。
    166、刘欣欣,刘学清:《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4月版。
    167、彭新亚:《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文化工作》,中共党史出版2009年5月版。
    1、《新辞书》编译社编辑:《新知识辞典》,上海童年书店1949年10月出版。
    2、人民出版社编辑室编:《社会团体管理手册》,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王驰主编之《中国楹联鉴赏辞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2月版。
    4、马学新等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7月版。
    5、夏林根等编:《中美关系辞典》,大连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6、李庆康等主编:《21世纪科学万有文库·第14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
    7、马洪武主编:《中国近现代史名人辞典》,档案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8、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9、薛理勇主编:《上海掌故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10、唐家璇主编:《中国外交辞典》(“赫德”条目由章伯铎编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2月版。
    11、张宪文等主编:《摘花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2、萧梅等主编:《2002年中国音乐年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3月版。
    1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年鉴2003》,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1、1907年5月10日天津《大公报》第2版。
    2、1923年3月23日北京《晨报副镌》。
    3、1924年《民国日报》副刊《艺术评论》第63期(吴梦非:《上海艺术师范五周年的回顾》)。
    4、1924年5月24日《申报》第4版。
    5、1925年3月20日天津《大公报》第1版(《昨日孙中山移灵之详情》)。
    6、1928年1月30日上海《申报》(田汉:《南国艺术学院创立宣言》)。
    7、1929年7月24日上海《民国日报》(田汉:《南国社话剧股第二次公演演员介绍》)。
    8、1933年3月3日《江西民报》第7版。
    9、1933年3月13日《武汉日报》第2版。
    10、1933年3月23日《国民日报》第2版。
    11、1935年11月2日《申报》第10版。
    12、1936年6月22日香港《生活日报》第16号。
    13、1937年3月30日重庆《商务日报·副刊》。
    14、1938年3月5日重庆《新华日报》第4版(《全国歌咏协会邀请武汉合唱团主办音乐演奏大会特刊》)。
    15、1938年3月6日重庆《新华日报》第2版(《武汉合唱团昨举行救济难民演奏大会》)。
    16、1940年5月13日重庆《新华日报》第2版(《武汉合唱团归国抵昆,即行赴渝》)。
    17、1941年6月7日《解放日报》(第4版)。
    18、1985年9月25日《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张己任:《黄自的<怀旧>》)。
    19、2008年11月4日《长江日报》第1版(《一片歌从武汉来——抗战烽火中组建的武汉合唱团》)。
    20、2009年9月6日《新民丛报》第2版(蔡金冬:《听梅百器女儿谈“上交”印象》)。
    21、1919年11月16日《北京大学日刊(第488号)》。
    22、1921年3月28日《北京大学日刊(第997号)》。
    23、1922年8月16日《北京大学日刊(第1069号)》。
    24、1922年10月6日《北京大学日刊(第1078号)》。
    25、1922年12月16日《北京大学日刊》(第1135号)。
    26、1923年5月5日《北京大学日刊》(第1231号)。
    27、1925年3月27日《北京大学日刊》(第1745号)。
    28、1927年5月28日《北京大学日刊(第2121号)》。
    29、1937年8月28日《救亡日报》第1版(《话剧界总动员,救亡演剧队先后出发》)。
    30、1937年8月29日《救亡日报》第1版(《上海影人剧团》)。
    31、1937年9月21日《救亡日报》第2版(《救亡演剧十一队》)。
    32、1939年1月8日《贵州晨报》。
    33、1940年6月9日《新华日报》(第2版)。
    34、《美育》杂志编辑部:《中华美育会组织的经过》,1920年4月《美育》第1期。
    35、《美育》杂志编辑部:《本志宣言》,1920年4月《美育》第1期。
    36、编者:《音乐家孙续丞君回国后的佳况》,载1920年4月《美育》第1期。
    37、周玲荪:《教授音乐应该怎样》,载1920年4月《美育》第1期。
    38、傅彦长:《学校歌曲的作曲法》,载1920年5月《美育》第2期。
    39、王露:《音乐泛论》,载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1920年3月1卷1号。
    40、萧友梅:《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载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第1卷第3号,1920年5月31日出版。
    4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第1卷第7号,1920年9月30日出版。
    42、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第1卷第8号,1920年10月30日出版。
    43、廖书仓:《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概略》,载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1卷2号》,1920年4月。
    44、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第一卷第四号(1920年6月30日)。
    45、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2卷5-6号》,1921年6月。
    46、编者:《北京艺术大会》,载1927年5月《艺术界》第16期。
    47、1930年5月1日《大众文艺》第2卷第4期。
    48、吴人望主编:《河南省政府年刊——民国二十五年》,河南省政府秘书处1937年出版。
    49、编者:《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成立》,载1937年第4期的《文化批判》。
    50、今虞琴社编:《今虞琴刊》,1937年5月出版。
    51、翦伯赞:《清代宫廷戏曲考》,载《中原》1943年1卷2期。
    52、胡怀琛:《上海的学艺团体》,载《上海通志馆月刊》1934年第3期。
    53、沪老:《小报之回忆》,载《社会月刊》1935年第10期。
    54、谢闲鸥:《上海的书画社》,载《永安月刊》第60期(1943年)。
    55、上海中华音乐会《音乐季刊》记者:《国乐研究社质概况》,载《音乐季刊》第4期(1923年9月)。
    56、罗伯夔:《发刊词》,原载上海中华音乐会《音乐季刊》第1期(1923年8月)。
    57、《本会创办人之表扬(节录)》,原载上海中华音乐会《音乐季刊》第2期(1923年11月)。
    58、《留声机片中本会之音乐》,原载上海中华音乐会《音乐季刊》第4期(1924年9月)。
    59、《无线电话中本会之音乐》,原载上海中华音乐会《音乐季刊》第4期(1924年9月)。
    60、祝湘石:《近代音乐家司徒梦岩小史》,原载上海中华音乐会《音乐季刊》第5期(1925年4月)。
    61、陈洪:《国乐的定义》,载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编《音乐教育》1934年第2卷第12期。
    62、编者:《本社所有简则》,载1934年1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1期。
    63、《蔡社长孑民先生就职词》,载1934年1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1期.
    64、《叶社长遐菴先生就职词》,载1934年1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1期.
    65、《本社赴杭举行鼓舞敌忾后援音乐会》,载1934年1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1期.
    66、《本社返沪举行第二次音乐会》,载1934年1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1期。
    67、易韦斋:《<歌与字声>聒耳谈》,载1933年7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2期.
    68、《音乐艺文社第四次音乐会》,载1934年7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3期。
    69、《本社返沪举行第二次音乐会》,载1934年7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3期。
    70、华丽丝:《关于中国音乐的进展》,载1934年7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3期。
    71、罗亭:《听了祀孔典礼中大同乐会的古乐演奏之后》,载音乐艺文社1934年11月15日《音乐杂志》第4期。
    72、刘雪庵:《读<墨子非乐释义>后》,载1934年11月15日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4期。
    73、青主:《请易韦斋先生包办填歌填词》,载江西省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教育》1934年4月第2卷第5期。
    74、罗亭:《关于黎锦晖》,载《音乐教育》1935年第2期。
    75、章枚:《音乐艺术往哪儿去?——爵士音乐、黎锦晖一流的音乐与广东戏的检讨》,载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编《音76、乐教育》1936年第4卷第8期。
    77、《本会管辖乐队》,载1934年10月《音乐教育》第2卷第10期。
    78、《本会要闻——7月21日音乐会节目》,载1936年7月《音乐教育》第4卷第7期。
    79、张贞黻:《上海管弦乐团》,载1936年11月《音乐教育》第4卷第11期。
    80、《本委员会成立经过》,载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教育》1卷1期(1933年4月)。
    81、1933年《江西教育旬刊》第5卷第5期。
    82、程懋筠:《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使命及计划》,载1933年4月15日《音乐教育》第1卷第1期。
    83、《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职员一览》,载1933年5月15日《音乐教育》第1卷第2期。
    84、李德钊:《省府推行音乐教育之旨趣》,载1933年5月15日《音乐教育》第1卷第2期。
    85、程懋筠:《改良吾国音乐刍议》,载1934年4月《音乐教育》第1卷第1期。
    86、宋寿昌:《无调主义》,载1936年1月《音乐教育》第4卷第1期。
    87、1937年5月15日《音乐教育》第5卷第8期.
    88、程懋筠:《本会各项工作办理之经过》,载1936年1月15日《音乐教育》第4卷第1期。
    89、程懋筠:《本会歌曲现在及将来之设施》,载1936年12月15日《音乐教育》第4卷第12期。
    90、程懋筠、缪天瑞:《写在终刊号之后》,载1937年12月《音乐教育》第5卷第11-12期。
    91、1934年《广东教育月刊》第2卷第9期。
    92、1938年9月《战歌》第2卷第1期。
    93、林声翕:《音乐节献词》1943年4月5日,载中华交响乐团音乐导报社《音乐导报副刊第6期·音乐节专号》。
    94、刘天华、程朱溪:《国乐改进社缘起》,载《国乐改进社成立刊》1927年8月。
    95、程朱溪:《本社第一次演奏会预闻》,载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第1期。
    96、萧友梅:《闻国乐导师刘天华先生去世有感》,原载1933年《刘天华先生纪念册》。
    97、1929年3月20日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第1卷第6号。
    98、萧友梅:《<新霓裳羽衣舞>序》,转自1930年4月1日乐艺社《乐艺》第1卷第1号。
    99、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乐艺社编辑:《乐艺》第1卷第1号,1930年4月1日初版。
    100、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乐艺社编辑:《乐艺》第1卷第1号,1930年7月1日初版。
    101、萧友梅:《对于大同乐会拟仿造旧乐器的我见》,原载乐艺社《乐艺》1930年11月第1卷第4号。
    102、吴伯超:《别嘉祉先生》,载1927年6月15日《新乐潮》第1卷第1期。
    103、初浩:《钢琴师嘉祉学生在华略历》,载1927年6月15日《新乐潮》第1卷第1期。
    104、柯政和:《扎兹音乐(Jazz music)》,原载北京爱美乐社《新乐潮》一卷五期(1929年12月31日)。
    105、萧友梅:《音乐传习所对于本校的希望》,载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纪念刊》。
    106、费黑罗:《介绍武汉合唱团》,载中国作曲协会(重庆)《战歌》,1938年4月15日第1卷第7期。
    107、冼星海、吴沨:《歌曲创作讲话(3)——大众歌曲怎么样》,载1940年2月1日《新音乐》第1卷第2期。
    108、吕骥:《创作的技术与作风》,载1940年3月1日《新音乐》第1卷第3期。
    109、洪潘:《谈军乐》,载1942年7月《音乐月刊》第4-5合期。
    110、新闻报道:《国民精神总动员四周年纪念》,载1943年《社会服务周报》第6期。
    111、国立音乐院“山歌社”编《山歌通讯》1946年5月4日第1期。
    112、尚正(译):《学校音乐的大众化》,载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音乐与教育》1947年第1卷第2期。
    113、高云志:《音乐教育的浪费与吝啬》,载载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音乐与教育》1947年第1卷第3期。
    114、仲初:《学校音乐教育的两大问题》,载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音乐与教育》1947年第1卷第3期。
    115、《理论作曲函授学社简章》,载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音乐与教育》1947年第1卷第3期。
    116、联合勤务学校教官训练班编:《长官训词》,1947年8月出版。
    1、《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上海戏曲史料荟萃·第1集》,上海艺术研究所1986年3月编印。
    2、《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2年12月版。
    3、《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吉林卷》,中国ISBN中心1993年8月版。
    4、《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3月版。
    5、《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12月版。
    6、《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1997年12月版。
    7、《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12月版。
    8、《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 1995年版。
    9、《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9月版。
    10、《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 1999年版。
    11.《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河北卷》,中国ISBN中心, 2000年版。
    12、《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湖北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8月版。
    13、《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辽宁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9月版。
    14、《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辽宁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9月版。
    15、《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中国曲艺志·山东卷》,中国ISBN中心, 2002年版。
    16、《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上海卷》,中国IBSN中心1993年12月版。
    17、《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湖北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6月版。
    18、《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山东卷》,中国IBSN中心1994年8月版。
    19、《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浙江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20、《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陕西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2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湖南卷》,中国IBSN中心1996年8月版。
    2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河北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9月版。
    23、《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江苏卷》,中国IBSN中心1998年9月版。
    24、《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山西卷》,中国IBSN中心2000年8月版。
    25、《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北京卷》,中国IBSN中心2003年5月版。
    26、《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江西卷》,中国IBSN中心2006年3月版。
    27、《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广东卷》,中国IBSN中心2006年11月版。
    28、《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广西卷》,中国IBSN中心2007年12月版。
    29、《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天津卷》,中国IBSN中心2008年7月版。
    30、中国音乐家协会等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840-1919)第1编》,1958年版。
    31、中国音乐家协会等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19-1927)第2编第1集》,1958年版。
    32、中国音乐家协会等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19-1927)第2编第2集(上)》,1958年版。
    33、中国音乐家协会等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19-1927)第2编第2集(下)》,1958年版。
    34、中国音乐家协会等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27-1937)第3编第3集》,1958年版。
    35、中国音乐家协会等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37-1945)第4编第1集(上)》,1958年版。
    36、中国音乐家协会等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937-1945)第4编第1集(下)》,1958年版。
    36、中国话剧出版社等编辑:《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2辑》,中国话剧出版社1959年4月版。
    38、陕西省文联编:《山西文史资料(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版。
    39、烟台地区行政公署公室编:《胶东风云录》,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0、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资料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版。
    41、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党史资料丛刊(1983年第1辑·总第1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2、中国青年出版社编:《红旗飘飘·第26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2月版。
    43、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资料选编·红军时期(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44、伯彬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田汉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版。
    45、广西省文化厅编:《纪念“西南剧展”四十周年文集》1984年4月版。
    46、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话剧研究会编:《广东话剧运动史料·第1集》,1984年出版。
    47、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版。
    48、江西上饶文史资料编委会:《上饶市文史资料·第3辑》,1984年9月版。
    49、天津文史研究馆:《天津文史丛刊·第4期》,天津文史研究馆编印1985年5月版。
    50、李滨荪、胡婉玲、李方元等编《抗日战争时期音乐史料·重庆<新华日报>专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51、上海文史馆编《上海地方史料·第5辑》,1986年1月版。
    52、四川省新津县政协编:《新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6年版。
    53、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八一三”抗战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4、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室编:《河南文史资料·第24辑》,1987年版。
    55、政协山西文史资料编委会:《山西文史资料第50集——剧宣二队在山西专辑》,1987年3月版。
    56、成都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成都文史资料(1988第3辑)》,1988年版。
    57、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闻研究资料·总第4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
    58、山西省长治市政协文史处编:《长治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12月版。
    59、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长春文史资料(总第27集)》,政协长春市委员会1989年2月出版。
    60、中共鄂西自治州党史征集办公室:《鄂西自治州革命纪念地简介》1989年9月出版。
    61、广东省文化厅编:《南天艺华录》,《广东党史资料室丛刊》编辑部1989年出版。
    62、上海市徐汇区政协文史资料室编:《徐汇文史资料(第五辑)》,徐汇区政协1990年内部出版。
    6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汇编·文华(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3月版。
    64、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二)》,金盾出版社1992年6月版。
    65、广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37集——桂系大事记》,广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5月版。
    66、《长春文史资料》编辑部:《从沦陷到解放——1931年至1947年的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5年版。
    67、哈尔滨道外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道外区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4月版。
    6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10月版。
    69、河南省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室编:《河南省国统区革命文化史料选编·第2辑》, 1996年6月版。
    70、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编审委员会编:《贺龙与战斗剧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71、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7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第5集第3编(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74、金炳华主编:《上海文化界奋战在“第二战线”(上)——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5、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省志——江西省广播电视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4月版。
    76、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6月版。
    77、开平市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编:《开平文史资料(第29辑)》,广东省开平市政协2000年12月内部出版。
    78、政协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总第99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
    79、上海嘉定区政协《嘉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嘉定文史资料(第21辑)》2003年版。
    80、《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委会》:《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下)》,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81、李学通主编:《近代史资料·总11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82、苏州市平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江区志(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11月版。
    83、上海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研究资料(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2月版。
    五、研究论文
    1、姜丹书:《我国五十年来艺术教育史料之一页》,载《美术研究》1959年第1期。
    2、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载《音乐论丛(第二集)》,音乐出版社1963年1月第1版。
    3、陆万美:《聂耳在北平》,载《音乐研究》1980年第1期。
    4、顾梦鹤:《早期的南国社》,载《戏剧艺术》1980年第1期。
    5、杨华生:《滑稽戏的发源地——扬州》,载《西湖》杂志1980年第6期。
    6、韩国璜:《中国现代军乐肇始初探》,在《音乐艺术》1981年第3期。
    7、孙克仁等:《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结构的形成和沿革》,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8、李志道:《天津十番乐活动的近期史话》,载唐伯坦主编《民族音乐论文集》,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内部资料,1982年3月出版。
    9、高秋:《新音乐社述略》,载《音乐研究》1982年第2期.
    10、洪潘:《旧社会军乐回顾》,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艺术版)》1983年第4期。
    11、杨愈:《民族音乐家吕文成》,载《人民音乐》1984年第7期。
    12、张静蔚:《关于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的研究构想》,载《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期。
    13、张能政:《论自强军》,载《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
    14、陆华柏:《吴伯超抗战初期在桂林》,载《音乐艺术》1989年第4期。
    15、韩国璜:《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研究(上、下)》,载《音乐艺术》1990年第1-2期连载。
    16、韩国璜:《中国现代第一支管弦乐队》,载《音乐研究》1990年第2期。
    17、刘立新:《我国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吴梦非》,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18、黄祥鹏:《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文化现象及其谱例两则》,载《音乐研究》1991年第4期。
    19、廖辅叔:《谈音乐艺文社》,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20、宫宏宇:《荷兰高罗佩对中国古琴音乐的研究》,载《中国音乐》1997年第2期。
    21、唐润明:《抗战烽火中的中华交响乐团》,载《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6期。
    22、修海林:《对<蔡元培与中国近代音乐——兼评修海林[蔡元培的音乐美学理论与实践]>一文责难的答复》,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3、郑苏:《中国音乐在美国与加拿大》,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4、朱汉城:《1949年之前的清华大学的音乐教育》,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25、陈聆群:《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20世纪》,在《音乐艺术》1999年第3期。
    26、树棻:《爵士乐手吉美金》,载《海上文坛》1999年第4期。
    27、向延生:《“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与“中苏音乐学会”》,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8、李静:《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9、孙慎、王琦:《关于新音乐及新音乐社的一点回忆》,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0、李岩:《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载《音乐研究》2003年第3期。
    31、李岩:《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载《音乐研究》2003年第3期。
    32、向延生:《时代的先驱、民族的呐喊——纪念左翼音乐运动七十周年》,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8期。
    33、梁茂春:《北京大学与中国音乐教育——为“北京大学与艺术教育高级学术论坛而作”》,载《黄钟》2004年第1期。
    34、张静蔚:《音乐家李树化》,载《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
    35、严晓星:《高罗佩以前古琴西徂史料概述》,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年第1期。
    36、萧友梅:《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适应非常时期之需要拟办集团唱歌指挥养成班及军乐队长养成班理由及办法》,载《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
    37、缪天瑞:《纪念程懋筠先生》,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8、周世文:《清朝军中西式軍乐队发展史探究》,载台湾《复新学报》,2006年第87期,第55-57页。
    39、苏炜:《金陵访琴》,载《散文(海外版)》2007年第3期。
    40、宫宏宇:《毕铿和他的中国音乐研究》,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1、周云龙:《梅兰芳访美演出的文化反思》,载《粤海风》2008年第3期。
    42、参见孙伟:《陪都“中华交响乐团”之始末考评》,载《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3期。
    43、李岩:《对而未决——面对并解析华丽丝、青主与易韦斋的历史公案》,载《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1期。
    1、陶诚:《“广东音乐”文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度博士论文(导师:王耀华教授)。
    2、王靜怡:《马来西亚华人与传统的传承与变迁》,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度博士论文(导师:王耀华教授)。
    3、戴俊超:《国立音乐院“山歌社”的音乐活动述论》之附录《“山歌社”活动大事记》,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论文(导师:李方元教授)。
    4、夏凡:《程懋筠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度硕士论文(导师:李岩研究员)。
    5、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度博士论文(导师:张静蔚教授)。
    6、张治荣:《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研究》,西安音乐学院2008年度硕士论文(导师:李宝杰教授)。
    7、林媛:《“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研究(1933-1946)》之“中文摘要”部分,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度博士论文(导师:王安国教授)。
    1. Arthur Ruhl, a description of Mei's performance,New, York Herald Tribune, 19 Feb. 1930.
    2.Yun-hwa Rao:Racial Essences and Historical Invisibility: Chinese Opera in New York, 1930 ,Cambridge Opera Journal, Vol. 12, No. 2, (Jul., 2000), pp. 137-138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The lord of the Chinese Lute Addenda and Corrigenda, Monumenta Nipponica, Vol.vii(1951,7).
    4. Alan R. Thrasher : The Sociology of Chinese Music: An Introduction , Asian Music, Vol. 12, No. 2, (1981).
    5.网友hujiayi515:《两张珍贵的“国乐改进社”收据》,网址: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103156&do=blog&id=330827。
    6.网友樵夫:《民国时期江西警乐队的变迁》,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326e00100cphe.html。
    7.《民国时期上海部分电台节目表》,网址:http://shenghuoyouyi.ycool.com/post.2623879.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