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湖湘礼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晚清的中国社会虽然已经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还有很大程度的遗留,封建社会的与三纲五常相适应的伦理观念、礼制与礼学思想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因而传统文化观念、礼制礼学观念仍在流行并被遵守。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较之封建社会,毕竟有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化,西学东渐也带来了一些学术观念的影响,晚清社会人文科学较之以往自然也有了相应的新内容,晚清礼制礼学思想也就不会与以往完全一致。
     湖湘,在国人的心目中长时期是作为蛮荒之地而存在的。晚清及之前的历朝历代,湖湘地区被认为经济不发达,思想很闭塞,文化程度低,礼乐文明远不及中原、江浙、齐鲁与鄂皖地区。湖湘的学术历来不受重视,譬如湖湘经学,包括湖湘礼学与语言学,通常不被看好。这种情况,到明末清初王夫之出,才算有了一点点改变。可是以章太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依旧看不起湖湘学术,认为湖湘经学不过“粗闻经义”,后来的湘中经学家由于不通古音之学这个“同病”,故不能称大家。
     研究晚清湖湘的礼学,就是要说明一个事实:湖湘学者不通经学礼学、仅仅“粗闻经义”的时代,早在王夫之以前就已经结束了。到晚清,湖湘学人切磋礼学,已经进入条分缕析、激浊扬清、攀登理论高峰的时代。
     自晚清以来,湖湘地区乃至整个中国,风云际会,群贤辈出。晚清湖湘礼学界的代表性人物有曾国藩、郭嵩焘、王闿运、皮锡瑞,这四人是有专著的一类。还有看不到专著或者所谓专著份量不是很重的一类,如魏源、何绍基、曾纪泽、王先谦、叶德辉等人。
     曾国藩是研究晚清湖湘礼学首先要说到的著名人物,他对礼制礼学极其重视,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付诸实践。郭嵩焘治礼的专著比曾国藩的多,其思想基本原则是遵守传统礼制。王闿运有专治礼学的著作《三礼笺》(《周官笺》《礼经笺》《礼记笺》),其中虽有许多失误之处,但胜义亦不少。皮锡瑞的礼学成就,在晚清湖湘诸子中应居首位,在当时的众多礼学家中亦名列前茅,《三礼通论》是皮锡瑞礼学达到晚清礼学高峰的显著标志。
     晚清国运已经明显地走向衰败,湖湘知识界先驱比较早地意识到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责任,最早睁开眼看世界。曾国藩的洋务思想是比较早而又比较自觉的,魏源第一个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郭嵩焘则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驻外公使。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成了晚清湖湘礼学家们注意的重要内容之一。郭嵩焘与曾纪泽做到了不辱国格而成为中华礼义的代表,而曾国藩办洋务的表现是引起过异议的。
     晚清礼学家都注重日常生活的礼仪、礼典活动,都自觉地将礼义之邦的传统礼仪、礼制贯彻于生活实践。从他们的日记与诗文中可以看出,这是较为普遍的情形。
     湖湘知识分子群体中并不缺乏敢为人先的精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中大多数依旧忠于传统礼制、礼义。晚清湖湘礼学家对传统礼义观点与传统礼制的固守值得注意。
     晚清之前已经揭开了湖南礼学走向兴盛的序幕。自曾国藩、郭嵩焘一辈人物到王闿运、皮锡瑞,是湖南礼学取得长足发展的阶段。虽然就总体看,晚清湖湘礼学在著述方面尚不能与江浙吴皖比肩,但是已经接近当时的高水平。其中对礼制礼学的通论已经达到高水平,对礼学史、礼学精神以及三礼关系的认识与把握并不比其他任何地域逊色,而对西洋礼制礼仪的研究和把握已是全国之冠。
The Chinese society in later Qing dynasty had already stepped into semi-colonialand semi-feudal society but with great impact of productivity relations and socialsystem of feudal society. Consequently, the concept of ethics and political system offeudal society had not yet changed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cept and theConfucian ritualism thoughts were still popular and obeyed.
     The productivity relation and forms in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hadchanged, as compared to those in feudal society. The thoughts in western countries thatwere gradually imported had some impacts in academic concept and the social sciencein later Qing dynasty, as compared to natural science, had gained new contentaccordingly, therefore the ritualism in later Qing dynasty being completely differentthan before.
     Hunan province, a place that people always thinks as a rural and underdevelopedarea for long time.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dynasties before Qing, Hunan provincewas regarded as a underdeveloped area with closed mind and civilization was far lowthan the areas, such as middle plain, Jiang and Zhe, Qilu and Ewan etc. Hunanacademy had not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such as Hunan Jingxue including Hunanritualism and linguistic study. Such situation remained until the beginning of Qingdynasty and the later of Ming dynasty. However,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such asTaiyan Zhang etc, did not respect to Hunan academy and thought it be rough academy,and the researchers, due to not familiar with old Chinese phonology, were not regardedas “being famous”.
     The purpose to study Hunan ritualism is to explain a fact: the eco that the Hunanresearchers were not familiar with Jing study and ritualism and only with roughritualism was ended long before WangFu. Till the later Qing dynasty, Hunanresearchers had gained a high technology to study ritualism and its theory.
     Since the later Qing dynasty, a number of talents continuously became to beexcellent everywhere, especially in Hunan province of China. Among them, the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Hunan ritualism included Zeng Guofan, Guo Songtao, WangKaiyun, Pi Xirui and they all had monographs. What is more, there were a number ofpaper, such as Yuan Wei, Zhaoji He, Jize Zeng, Dehui Ye etc, who did not havemonographs or whose monographs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society in later Qing dynasty apparently went down, but the scholars inHunan area realized earlier that they should have responsibility for saving China andopen to the world. Zeng Guofan was one of those people who have the idea ofwesternization, Yuan Wei was the first one who proposed the assertion that “shi yizhang ji yi zhi yi”, and Guo Songtao was the first ambassador oversea in China. Howto deal with the foreign affairs was one of important contents for the researchers ofritualism in later Qing dynasty. Chongshou Guo and Yuan Wei became therepresentatives of Chinese ritualism as they protected any insults from the foreigncountries, but Zeng Guofan was a controversial person due to the westernization heproposed.
     The scholars who studied the ritualism in later Qing dynasty all paid muchattention to daily-life etiquette and ceremony activities and all put it into practice theconventional ritualism and its system. Such popular situation was revealed by theirdiaries and papers.
     Although the scholars in Hunan area had some open-mind people, most of themobeyed the traditional ritualism and its system. It is worth to notice that the scholarswho studied Hunan ritualism kept the concept and system of traditional ritualism.
     The opening of Hunan ritualism to be prosperous was before the later Qingdynasty. From Zeng Guofan and Shongtao Guo to Wang Kaiyun and Pi Xirui, theperiod w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for Hunan ritualism. Although, Hunanritualism was generally not good as Jiang Zhe and Wu Wan from the publicationaspects in later Qing dynasty, but it was almost the top level. The overviews to theritualism and its system reached the top level, the knowledge and master to the historyand spirit of ritualism and their relations reached the similar level as the other areas,and the research and knowledge of the ritualism of western countries were the numberone in China.
引文
①唐德刚:《晚清七十年》,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
    ②看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1944年6月1日日记。
    ③王船山关于《周易》的四种指《周易内传》、《周易大象解》、《周易稗疏》、《周易外传》,关于《尚书》的两种指《尚书稗疏》、《尚书引义》,关于诗经的两种指《诗经稗疏》、《诗广传》,关于《礼记》的一种指《礼记章句》,关于《春秋》的四种指《春秋稗疏》、《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关于《四书》的五种指《四书稗疏》、《四书考异》、《四书笺解》、《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
    ①李耀仙主编:《廖平选集·知圣篇》,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第210页。
    ②见《郋园全书》卷首的汪兆镛撰《叶郋园先生事略》,1935年长沙叶氏家刻本。
    ③王先谦:《葵园四种·王先谦自定年谱》卷中,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④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章太炎先生论订书》,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10页。
    ⑤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湖南派古今文兼采经学家列传第八》,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259页。
    ①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1944年6月1日日记:“太炎先生尝云:‘三王不通小学。’谓介甫、船山、湘绮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14页。
    ②杨树达:《积微居诗文钞·郋园全书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③《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16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27、1629页。
    ②见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1944年6月1日日记,第214页。
    ①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整理说明》,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2页。
    ①沈文倬:《清代礼书提要三种》,载彭林编《中国经学》第七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②沈文倬:《菿闇文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③伍新福、刘泱泱、宋斐夫撰:《湖南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④陈戍国:《中国礼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⑤陆学艺、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①梁绍辉:《曾国藩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吴仰湘:《通经致用一代师——皮锡瑞生平和思想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
    ④吴仰湘:《皮锡瑞的经学成就与经学思想》,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⑤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⑥杜迈之、张承宗:《叶德辉评传》,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⑦李育民:《曾国藩的礼学思想试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①武道房:《曾国藩礼学观念及其思想史意义》,《江海学刊》,2009年。
    ②朱汉民、吴国荣:《中国哲学史》,《曾国藩的礼学及其经世理念》,2007年第1期。
    ③梁世和:《曾国藩的礼学与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3期。
    ④吴仰湘、包凯:《曾国藩批点<仪礼郑注句读>稿本述评》,《文献》,2012年第2期。
    ①罗检秋:《学术调融与思想改良——曾国藩、郭嵩焘的礼学思想述论》,《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②周文宣:《郭嵩焘外交思想浅论》,《安徽史学》,1996年。
    ③刘少虎:《王闿运春秋学思想发微》,《求索》,2006年。
    ①吴仰湘:《皮锡瑞对<春秋公羊传注疏>的批评——稿本<师伏堂经说·公羊传>例说》,《求索》,2006年。
    ②吴仰湘:《皮锡瑞<王制>研究评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③潘斌:《皮锡瑞“三礼”学的今文经学观》,《古代文明》,2012年第1期。
    ④潘斌:《皮锡瑞经学研究综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
    ①郑艳:《王先谦与湖湘文化初探》,《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②周琦、李开盛:《晚清湖湘文化中的外交思想: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3期。
    ①张晨怡:《西风侵袭下的文化抉择——晚清湖湘理学群体的文化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
    ②李健美、张在兴:《区域比较视野下的晚清湖湘文化生态》,《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①梁绍辉:《曾国藩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93页、290页。
    ②《清史稿·曾国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907-11918页。
    ③梁绍辉:《曾国藩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第287-288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21册《书信一》,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第28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0册《书信十》,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703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8册《日记三》,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1351页。
    ②《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505页。
    ③朱熹:《乞修三礼札子》,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册,第12页。
    ④《中国丛书综录·子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8页。
    ⑤《清经解续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卷一百五十四,第5091-5095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4页。
    ②避讳之礼,见小戴辑《礼记·曲礼上》。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10-11页。
    ②《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733页。
    ③《汉书·栾布传》,《汉书·佞幸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80页,第3738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14页。
    ⑤《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22页、515页。
    ⑥沈文倬:《菿闇文存·宗周岁时祭考实》,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80页。
    ⑦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15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3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16页、30页、38-40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29页。
    ①《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刻本,第1098页。
    ②王先谦自定《年谱》(收入《葵园四种》),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732页、734-735页。
    ③《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9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16页。
    ⑤看同治七年十二月金陵书局印《仪礼郑注句读》。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17页。
    ②《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66页。
    ③《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44页。
    ④《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65页。
    ⑤《隋书·礼仪志四》有“姆加幜”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9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18页。
    ⑦《仪礼图·乡饮酒礼》,同治九年楚北崇文书局重彫本。
    ⑧《仪礼图·乡饮酒礼二》“献宾酢主人酬宾”图,同治九年楚北崇文书局重彫本。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18页。
    ②《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84页、980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20页。
    ④《二十二子·荀子》,上海:上海书籍出版社,1986年,第331页。
    ⑤《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9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23页。
    ②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一《燕礼第六之一》,《四库全书》第110册,第430页。
    ③吴廷华:《仪礼章句》卷六,《四库全书》第109册,第345页。
    ④胡培翚:《仪礼正义》,上海中华书局据南菁书院续经解本校刊之四部备要本,第164-165页。
    ⑤《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18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25页。
    ①《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34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26页。
    ③胡培翚:《仪礼正义》,上海中华书局据南菁书院续经解本校刊之四部备要本,第240-241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28页。
    ②《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82页。
    ③胡培翚:《仪礼正义》,上海中华书局据南菁书院续经解本校刊之四部备要本,第281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30-31页。
    ①《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三百一十四,第10267页、10275页。
    ②《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08页。
    ③周婴:《卮林(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13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33-34页。
    ⑤《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43页。
    ①看1956年第4期《考古学报》发表的陈公柔先生的文章,1958年第2期《考古学报》发表的沈文倬先生的文章。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5册《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34页。
    ③《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06页、1866页。
    ④《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51页。
    ①《清史稿·儒林列传二》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169页。
    ②吴仰湘、包凯:《曾国藩批点<仪礼郑注句读>稿本述评》,载《文献》(季刊)2012年第二期,第116页脚注3。
    ①吴仰湘、包凯:《曾国藩批点<仪礼郑注句读>稿本述评》,载《文献》(季刊)2012年第二期,第120页。
    ②《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05页。
    ③《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05页。
    ④《仪礼郑注句读·乡射礼》,同治七年十二月金陵书局印行本,第24页下。
    ⑤《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42页。
    ⑥《仪礼郑注句读·大射》,同治七年十二月金陵书局印行本,第28页下。
    ①《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36页。
    ②《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99页、1001页。
    ③胡培翚:《仪礼正义》卷十一,四部备要本,第166页。
    ④《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23页。
    ①《仪礼郑注句读·燕礼》,同治七年十二月金陵书局印行本,第15页下。
    ②看曾国藩在乾隆年间济阳高廷枢刊《仪礼郑注句读·燕礼》第15页的批语。参看岳麓书社1989年《曾国藩全集·读书录》第23-24页。
    ③《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08页。
    ④《仪礼郑注句读·乡射礼》,同治七年十二月金陵书局印行本,第27页下。
    ⑤看曾国藩为乾隆年间济阳高廷枢刊《仪礼郑注句读》所作批语。参看岳麓书社1989年《曾国藩全集·读书录》第22页。
    ①《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92页。
    ②《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80页。
    ③看曾国藩在乾隆年间济阳高廷枢刊《仪礼郑注句读·特牲馈食礼》第19页所作批语。参看岳麓书社1989年版《曾国藩全集·读书录》第36页。
    ④《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23页。
    ①看曾国藩在乾隆年间济阳高廷枢刊《仪礼郑注句读·燕礼》第16页的批语。
    ②《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15页。
    ③《仪礼郑注句读·有司彻》“二人举觯为旅酬”节,同治七年十二月金陵书局印行本,第16页下。
    ④看曾国藩在乾隆年间济阳高廷枢刊《仪礼郑注句读·有司彻》第16页的批语。参看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曾国藩全集·读书录》第39页。
    ⑤《仪礼郑注句读·士虞礼》,同治七年十二月金陵书局印行本,第4页下。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35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4册《诗文·圣哲画像记》,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250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4册《诗文·圣哲画像记》,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24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4册《诗文·杂著》之《笔记二十七则·礼》,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358-359页。
    ②《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41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4册《诗文·王船山遗书序》,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277-278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4册《诗文·江宁府学记》,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337-338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07页。
    ③《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9页。
    ④王定安:《曾国藩全集》第14册《鸣原堂论文·后序》,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481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4册,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74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4册,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30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4册《祭韩公祠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208-209页。
    ②《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39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4册《诗文·讨粤匪檄》,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23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4册《诗文·孙芝房侍讲刍论序》,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256页。
    ③《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36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册《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3页。
    ②《清史稿》卷二十《文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11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册《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3-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册《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6页。
    ②《清史稿》卷二十《文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11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册《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14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册《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16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册《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23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2册《奏稿二》,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854-855页。
    ①《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73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2册《奏稿二》,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868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2册《奏稿二》,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874页。
    ④咸丰八年六月初四曾国藩致沅弟信云:“圣恩高厚,令臣下得守年馀之丧;又令起复,以免避事之责。”可为力证(岳麓书社1985年《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395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7册《奏稿七》,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4248-4249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0册《奏稿十》,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6253-625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9册《奏稿九》,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5766-5767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2册《奏稿十二》,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6967-6968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363页。
    ①梁绍辉:《曾国藩评传》第六章《二、承办天津教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6-28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十》,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30册,第703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第19册,第30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74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91页。
    ③《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内则》,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463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100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200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15-16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16页。
    ④《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2页。
    ①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版,第138-139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59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52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84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113-11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140-141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144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36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42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76页。
    ①《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5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77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102-103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151-15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181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183-184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187-188页。
    ③《旧唐书》卷九十八《卢怀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068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317-318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102页。
    ③曾宝荪、曾纪芬:《曾宝荪回忆录附崇德老人自订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532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第66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二》,第20册,第936-937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二》,第20册,第1022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二》,第20册,第1066-106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二》,第20册,第1371-137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三》,第18册,第1466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三》,第18册,第1486-1487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三》,第18册,第1527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三》,第18册,第1528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三》,第18册,第1538页。
    ⑤见《宋史》卷四百三十二。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三》,第18册,第1653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三》,第18册,第1653、1656页。
    ①《清史稿》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473-12475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礼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6册。
    ③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文集》卷三,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21页。
    ①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礼记质疑自序》,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岳麓书社1992年《礼记质疑》,前亦附此自序。
    ②郭嵩焘:《礼记质疑》前附郭嵩焘自序,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
    ③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七,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000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65页。
    ②沈文倬:《清代礼书提要三种》,载彭林编《中国经学》第七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2-33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47页。
    ②郭嵩焘:《礼记质疑》卷十一《郊特牲》,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300页。
    ③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五,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55页。
    ④朱彬:《礼记训纂》,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81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81页。
    ②郭嵩焘:《礼记质疑》卷四十四,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705页。
    ③朱彬:《礼记训纂》,杭州: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70页。
    ④沈文倬:《菿闇文存·孙诒让周礼学管窥》,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702页。
    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41页。
    ⑥郭嵩焘:《礼记质疑》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16页。
    ⑦沈文倬:《菿闇文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36页。
    ①沈文倬:《菿闇文存·“执驹”补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728-738页。
    ②郭嵩焘:《礼记质疑·陈澧序》,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4页。
    ③《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80页。
    ④郭嵩焘:《礼记质疑》卷四十四,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703页。
    ①朱彬:《礼记训纂》,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67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02页。
    ③郭嵩焘:《礼记质疑》卷四,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111-112页。
    ④胡培翚:《仪礼正义·士虞礼》记“三虞卒哭他用刚日亦如初哀荐成事”句下疏文,上海中华书局据南菁书院续经解本校刊之四部备要本《仪礼正义》卷三十三,第474-475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63页。
    ②郭嵩焘:《礼记质疑》卷三十八,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674-675页。
    ③孙怡让:《墨子间诂》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页。
    ④《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75页。
    ⑤郭嵩焘:《礼记质疑》卷三,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65页。
    ⑥较著者如夏炘撰《檀弓辨诬》,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107册。
    ⑦《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43页;《礼记正义》卷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83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3页。
    ②陆学艺、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总序》,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③陆学艺、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总序》,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④陆学艺、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总序》,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①《二十二子·荀子·礼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33页、335页。
    ②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2002年该书收入《中国礼制史》系列,为该系列第1卷,称《中国礼制史·先秦卷》。
    ③《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6页。
    ①陆学艺、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总序》,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页。
    ②陆学艺、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总序》,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③陆学艺、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总序》,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10页。
    ①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经部二·校订朱子家礼本序》,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623页。岳麓书社版此处有句读之误。
    ②《朱子全书》第七册《家礼》,王燕均、王光照撰《校点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③郭嵩焘:《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四卷光绪十七年四月初六日记有记载。
    ④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经部二·校订朱子家礼本序》,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6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朱子全书》第七册《家礼》,王燕均、王光照撰《校点说明》,第873页。两种本子文字略有差异。
    ①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经部二·校订朱子家礼本序》,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623-624页。
    ①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经部二·校订朱子家礼本序》,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629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经部二·校订朱子家礼本序》,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632页。
    ③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经部二·校订朱子家礼本序》,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637页。
    ④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经部二·校订朱子家礼》卷二《冠礼》,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642页。
    ①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经部二·校订朱子家礼》卷二《冠礼》,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648页。
    ②《四库全书·经部·仪礼经传通解》卷一《家礼一之上》第1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6-27页。
    ③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经部二·校订朱子家礼》卷三《昏礼》,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660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6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经部二·校订朱子家礼》卷四《丧礼》,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662页。
    ③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经部二·校订朱子家礼》卷四《丧礼》,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667页。
    ④叶启勋为郭嵩焘撰《校订朱子家礼》所作提要,见中华书局1993年《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第625-626页。
    ①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经部二·校订朱子家礼》卷五《祭礼》,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717-718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诗集》卷十四,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761-762页。
    ①《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47、950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诗集》卷十四,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772-773页。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1页。
    ①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诗集》卷十四,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773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诗集》卷十,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691页。
    ③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文集》卷二,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14页。
    ①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文集》卷二,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15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文集》卷七,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96-97页。
    ③段玉裁:《经韵楼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44-263页。
    ④《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61页。
    ①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第三章《殷礼》,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9-164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文集》卷九《复方子听》,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148页。
    ③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文集》卷二十七《复方子听》,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539-540页。
    ④《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76页。
    ①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院碑记》,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508-509页。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中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95-896页。
    ②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中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93-1616页。
    ①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中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96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351-352页。
    ①郭嵩焘:《郭嵩焘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318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395页。
    ③郭嵩焘:《郭嵩焘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398页。
    ④The North China Herald,April4,1879,p.291.转引自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
    ⑤郭嵩焘:《郭嵩焘奏稿·办理洋务横被构限折》,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388页。
    ①《清史稿》卷四百四十六《郭嵩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474页。
    ②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卷八,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249页。
    ③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卷十三,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366页。
    ④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卷十六,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460-461页。
    ①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卷十六,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461页。
    ②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卷三十,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1018-1019页。
    ③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四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18-419页。
    ①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四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32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四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43页。
    ①《清史稿》王闿运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300页-13301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③马积高为《湘绮楼诗文集》、《湘绮楼日记》所作之《序》,第2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第1890页。
    ⑤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942页。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文》,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484页。
    ⑥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联语》,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2027页-2028页,有异文。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联语·示程叔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2061页。
    ②《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74页。
    ③《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卫灵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17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联语·示程叔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2061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奏疏·陈夷务疏》,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41-48页。
    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3页。
    ③《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6页。
    ④《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7页。
    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90页。
    ⑥《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第1901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王志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487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王志·论习礼》,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525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诗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1141-1145页
    ②《诗·小雅》节南山之什《正月》,中华书局版《毛诗正义》第443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诗》,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1306-1307页。
    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第561页。
    ③《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第1795页。
    ④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四版,第76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诗·圆明园词》,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1399-1412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59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诗·圆明园词》,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1410页。
    ④《文选》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0页。
    ⑤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序》,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15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1424页、1430-1431页、1446-1447页。
    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10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诗》,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1292页。
    ④《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92页、1456页。
    ⑤陈戍国:《四书五经校注本·礼记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505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诗》,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1532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诗》,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1466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33-135页。
    ②朱熹:《朱子全书》第七册《家礼》,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97页。
    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79页,《十三经注疏·春秋穀梁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12-2413页。
    ②《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72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528-531页,第534-535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605页、626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69页。
    ③《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51页。
    ④郭沫若:《卜辞通纂》,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432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008页。
    ②《清史稿·后妃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8925页。
    ③《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丧服》,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00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067页。
    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88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490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949-2950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387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759页、2761页。
    ③《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05页、1362页。
    ④陈澔:《礼记集说》,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第175页、133页。
    ⑤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59-560页、第429页。
    ⑥朱彬:《礼记训纂》,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11页,第226-227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3407-3409页。整理者注:“缺字为‘闿运’自名。”
    ②见马积高先生为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王闿运:《湘绮楼诗文》所作之《序》,第11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890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06页。
    ③《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丧服小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5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973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服问》,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58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922页、1924页、2060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105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3112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3147-3148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394页。
    ④王闿运自己提“王氏之学”、“王学”或“湘绮学派”,见《湘绮楼日记》第2072页、2054页、2563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下引此书不再注出版本。
    ②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五《郑玄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07-1213页。
    ③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七篇《魏晋之经学》,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61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90页。
    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31页、844页。孙诒让:《周礼正义》第九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53页、2412-2413页。
    ⑥王闿运:《周官笺·夏官司马第四》,光绪丙申孟夏刊于东洲讲舍,第23页下、上。
    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81页、1894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99页。
    ③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53页。
    ④《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99页。
    ⑤王闿运:《周官笺·秋官司寇第五》,光绪丙申孟夏刊于东洲讲舍,第63页下-64页上。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37页。
    ②王闿运:《周官笺·冬官考工记第六》,光绪丙申孟夏刊于东洲讲舍,第69页上。
    ③王闿运:《周官笺·天官冢宰第一》,光绪丙申孟夏刊于东洲讲舍,第53页下。
    ④孙怡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17-420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91页。
    ②王闿运:《周官笺·天官冢宰第一》,光绪丙申孟夏刊于东洲讲舍,第79页。
    ③孙怡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82页、586页。
    ④《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29页、1537页。
    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73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58页。
    ②王闿运:《周官笺·春官宗伯第三》,光绪丙申孟夏刊于东洲讲舍,第4页下-第5页上。
    ①孙怡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34-1336页,1338页。
    ②黄以周:《礼书通故》,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53-754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90-491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21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71页。
    ②王闿运:《周官笺·天官豖宰第一》,光绪廿二年孟夏刊于东洲讲舍,第49页。
    ③《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78页。
    ④孙怡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830-2831页。
    ⑤王闿运:《周官笺·秋官司寇第五》,光绪丙申廿二年刊于东洲讲舍,第19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90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05页。
    ③王闿运:《周官笺·冬官考工记第六》,光绪丙申廿二年刊于东洲讲舍,第2页下。
    ④《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05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91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23-524页。
    ①《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91页。
    ②《礼经笺·觐礼第十》,光绪丙申仲夏刊于东洲讲舍,第7页上。
    ③《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99页,第1002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24页。
    ⑤《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102页。
    ⑥《礼经笺·丧服》,光绪丙申仲夏刊于东洲讲舍,第3页。
    ⑦《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24页。
    ①《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第981页。
    ②胡培翚:《仪礼正义》,四部备要本,第72页。
    ③《礼经笺·丧服》,光绪丙申仲夏刊于东洲讲舍,第4页上。
    ④《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59-1060页,第1062页。
    ⑤《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62页。
    ①《礼经笺·士虞礼第十四》,光绪丙申仲夏刊于东洲讲舍,第17页下。
    ②《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74页。
    ③胡培翚:《仪礼正义》,四部备要本第472-473页。
    ①《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24页。
    ②张尔岐:《仪礼郑句注读·燕礼第六》,同治七年十二月金陵书局印,第18页。
    ③胡培翚:《仪礼正义》,上海中华书局据南菁书院续经解本校刊,第179页。
    ④王闿运:《礼经笺·燕礼第六》,光绪丙申仲夏刊于东洲讲舍,第24页上。
    ⑤《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34-1035页。
    ⑥张尔岐:《仪礼郑句注读·大射第七》,同治七年十二月金陵书局印,第14页下。
    ⑦胡培翚:《仪礼正义》,上海中华书局据南菁书院续经解本校刊,第198页。
    ⑧王闿运:《礼经笺·大射仪第七》,光绪丙申仲夏刊于东洲讲舍,第22页上。
    ①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同治七年金陵书局本,第26页下;王闿运:《礼经笺》,光绪丙申仲夏刊于东洲讲舍,第40页下。
    ②胡培翚:《仪礼正义》,上海中华书局据南菁书院续经解本校刊,第212-213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23-524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187页。
    ⑤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043页。
    ⑥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200页。
    ①《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52页。
    ②《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47页、1928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840页。
    ④沈文倬:《菿闇文存·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8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69-570页。
    ①陈澔:《礼记集说》,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第441页。
    ②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87页。
    ③朱彬:《礼记训纂》,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49-750页。
    ④王闿运:《礼记笺·坊记第廿七》,光绪而申季夏刊东洲,第7页上。
    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10页。
    ⑥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64页。
    ⑦朱彬:《礼记训纂》,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23页。
    ⑧王闿运:《礼记笺·间传第卅四》,光绪而申季夏刊东洲,第1页上。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64页。
    ②陈澔:《礼记集说》,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第485页。
    ③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79页。
    ④王闿运:《礼记笺·深衣第卌六》,光绪而申季夏刊东洲,第10页。
    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90页。
    ⑥《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第133页。
    ⑦《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06页。
    ⑧陈澔:《礼记集说》,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第293页。
    ⑨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03页。
    ①王闿运:《礼记笺·大传第十四》,光绪丙申季夏刊于东洲讲舍,第一页下。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3页。
    ③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3页。
    ④王闿运:《礼记笺·大学第卅九》,光绪丙申季夏刊于东洲讲舍,第1页上。
    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44页。
    ⑥《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87页、792页。
    ⑦《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70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55页。
    ②陈澔:《礼记集说》,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第129页。
    ③王闿运:《礼记笺·月令第四》,光绪丙申季夏刊于东洲讲舍,第1页,第4页上。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4页。
    ②陈澔:《礼记集说》,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第225页。
    ③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98页。
    ④王闿运:《礼记笺·郊特牲第九》,光绪丙申季夏刊于东洲讲舍,第14页上。
    ⑤《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70页。
    ⑥《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25页。
    ①王闿运:《礼记笺·中庸第廿八》,光绪丙申季夏刊于东洲讲舍,第1页上。
    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649页。
    ③陈澔:《礼记集说》,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第464页。
    ④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27页。
    ①朱彬:《礼记训纂》,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97页。
    ②王闿运:《礼记笺·缁衣第卅》,光绪丙申季夏刊于东洲讲舍,第6页上。
    ③《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69页。
    ④《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74页。
    ⑤陈澔:《礼记集说》,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第254页。
    ⑥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79页。
    ⑦王闿运:《礼记笺·玉藻第十一》,光绪丙申季夏刊于东洲讲舍,第3页上。
    ①沈文倬:《菿闇文存·觐礼本义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99-400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24页、491页、570页。
    ①皮锡瑞:《经学历史》附录一《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51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52页。
    ②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99-400页。
    ①皮锡瑞:《礼记浅说》上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第13-15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83页。
    ③朱彬:《礼记训纂》,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72-273页。
    ④皮锡瑞:《礼记浅说》上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第15页。
    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7-1458页。
    ①皮锡瑞:《礼记浅说》上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82页。
    ③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20页。
    ④皮锡瑞:《礼记浅说》上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
    ⑤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607页。
    ①皮锡瑞:《礼记浅说》下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第53-54页。
    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610页。
    ③皮锡瑞:《礼记浅说》下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第54页。
    ④《十三经注疏·春秋穀梁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00页。
    ⑤《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18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79页。
    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83页。
    ③朱彬:《礼记训纂》,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7页。
    ④皮锡瑞:《礼记浅说》上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第3页。
    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15页。
    ⑥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73页。
    ①皮锡瑞:《礼记浅说》下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第55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18页。
    ③皮锡瑞:《礼记浅说》下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第56页。
    ④《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14页。
    ⑤陈澔:《礼记集说·仲尼燕居》,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第431-432页。
    ⑥孙希旦:《礼记集解》卷四十九《仲尼燕居》,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69-1270页。
    ①朱彬:《礼记训纂》卷二十八《仲尼燕居》,第733-734页。
    ②皮锡瑞:《礼记浅说》下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第54-55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81页。
    ②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四《礼记上》“三公五推”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35-336页。
    ③朱彬:《礼记训纂》,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8页。
    ④皮锡瑞:《礼记浅说》上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第12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81页。
    ②皮锡瑞:《礼记浅说》卷上,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第36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68页。
    ④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16页。
    ⑤皮锡瑞:《礼记浅说》下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第48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68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68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要·经部·群经总义类》“经学通论”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10页。原文只有文字和旧式圈点。
    ②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页。
    ③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51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29页。
    ②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页。
    ③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5页。
    ④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0-1711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35页。
    ②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五,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971页。
    ③朱熹:《乞修三礼札子》,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第131册《仪礼经传通解》所收,第12页。
    ④《<汉书艺文志>讲疏》(顾实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1页。
    ①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8页。
    ②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80-81页。此文所引“郑《目录》”与“《孔疏》”,见中华书局1980年版《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609页。
    ①曹元弼:《礼经学》卷四《会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第94册,第713页。
    ①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29-30页。
    ②沈文倬:《略论礼典的实行与<仪礼>书本的撰作》,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菿闇文存》,第25页、58页。
    ③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7页。
    ①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32页。
    ②皮锡瑞:《师伏堂日记》,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一册第223-224页。
    ③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卷一《唐传·尧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书类》第55册,第704页。
    ①沈文倬:《从汉初今文经的形成说到两汉今文<礼>的传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菿闇文存》第556页。
    ②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卷二《虞传·九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书类》第55册,第715页。
    ①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卷二《皋陶谟》,第723页。
    ②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卷五《周传·康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书类》第55册,第764页。
    ③《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81页。
    ④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603页。
    ①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卷五《周传·康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书类》第55册,第764页。
    ②沈文倬:《菿闇文存·觐礼本义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91-393页。
    ③沈文倬:《菿闇文存·<周代城市生活图>编绘计划》,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011页。
    ④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①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卷五《周传·酒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书类》第55册,第765页。
    ②《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90-1191页。
    ③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卷七《略说》,第783页。
    ④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卷七《略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书类》第55册第784-785页。
    ①皮锡瑞:《经学历史》之三《经学昌明时代》,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9-90页。
    ②皮锡瑞:《经学历史》之七《经学统一时代》,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3-204页。
    ①皮锡瑞:《经学历史》之八《经学变古时代》,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6-257页,第264页。
    ②黎靖德编:《朱子语类》,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955页、1960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22卷《经部·礼类四》,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78-179页。
    ④皮锡瑞:《经学历史》之十《经学复盛时代》,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42页。
    ①皮锡瑞:《师伏堂日记》第一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223页至第224页。
    ②皮锡瑞:《师伏堂日记》第一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219-220页。
    ③《清史稿·儒林列传三·陈奂传》附金鹗传,第13296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35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89页。
    ③《清史稿·儒林列传二·孙星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224页。
    ④皮锡瑞:《师伏堂日记》第一册,癸巳六月初二日记,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319-320页。
    ①《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儒林列传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174-13176页。
    ②沈文倬:《菿闇文存·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页。
    ③皮锡瑞:《师伏堂日记》第二册,乙未年四月初二日记,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④皮锡瑞:《师伏堂日记》第二册,乙未年四月初二日记,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36-38页。
    ①此字草书体辨认不易,姑以□代之。
    ②皮锡瑞:《师伏堂日记》第二册,乙未年五月廿一日记,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③皮锡瑞:《师伏堂日记》第二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丁酉九月十八至十一月初二的日记,第445-448页,451-466页。
    ①《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05页。
    ②皮锡瑞:《师伏堂日记》第三册,戊戌三月廿四日所记,第118~124页。
    ①皮锡瑞:《师伏堂日记》第四册,己亥五月十五、八月廿七、庚子九月廿八日所记,第16、56、299页。
    ②皮锡瑞:《师伏堂日记》癸卯年十一月初四日记,第五册,第396页。
    ③《史记·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史记》第3298页。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
    ④房玄龄等:《晋书·礼志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18-623页。
    ①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一“杜预议心丧终制”条。
    ②《十三经注疏·监本附春秋穀梁传注疏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58页。
    ③皮锡瑞:《师伏堂日记》丙午年三月初七日记,第六册,第210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五《郑玄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12页。
    ②《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15-2216页。
    ③皮锡瑞:《答临孝存周礼难疏证》,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郑志疏证》所附,第2页。
    ①皮锡瑞:《答临孝存周礼难疏证》,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郑志疏证》所附,第3-4页。
    ②皮锡瑞:《答临孝存周礼难疏证》,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郑志疏证》所附,第8-9页。《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王制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21页。
    ③皮锡瑞:《答临孝存周礼难疏证》,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郑志疏证》所附,第8页。
    ①皮锡瑞:《答临孝存周礼难疏证》,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郑志疏证》所附,第9页。
    ②皮锡瑞:《答临孝存周礼难疏证》,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郑志疏证》所附,第10页。
    ③皮锡瑞:《答临孝存周礼难疏证》,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思贤书局刻本《郑志疏证》所附,第6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第1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6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第1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③《修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王制笺”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73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第1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8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39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36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第1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第1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第10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74页。
    ②孙怡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96-1009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王制笺》第1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0-61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王制笺》”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74页。
    ③《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九一三《诗·天保》之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12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58-759页。
    ②皮锡瑞:《鲁礼禘袷义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第112册,第780页。
    ①皮锡瑞:《鲁礼禘祫义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第112册,第773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鲁礼禘袷义疏证”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629页。
    ①《清史稿·文苑列传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429页。
    ②《魏源全集》第20册《魏源大事年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751页,第780页
    ①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古微堂四书·孝经集传》,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521页。
    ②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古微堂四书·孝经集传》,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529页。
    ③《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53页。
    ④《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51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90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37页。
    ③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古微堂四书·孝经集传》,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530-531页。
    ①此字当作祗,敬也。标点者误以为“只”之繁体,于是简化作“只”,遂不可通矣。
    ②魏源:《魏源全集》第七册《英夷入贡旧案》,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883-1884页。
    ③魏源:《魏源全集》第四册《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页。
    ④魏源:《魏源全集》第四册《筹海篇一(议守上)》,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页。
    ①魏源:《魏源全集》第四册《筹海篇三(议战)》,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27页。
    ②魏源:《魏源全集》第七册《英夷入贡旧案》,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884页。
    ③《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02页。
    ④魏源:《魏源全集·元史新编·礼志》,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2081-2082页。
    ①魏源:《魏源全集·元史新编·礼志》,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2108-2109页。
    ②《<魏源全集>第十六册简介》,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①魏源:《魏源全集》第十六册《皇朝经世文编》卷五十八《庐江章氏庄记》,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258-259页。
    ②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古微堂外集》,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40页。
    ③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古微堂诗集》卷三《家塾示儿耆六首》其一,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555页。
    ①《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436页。
    ②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前言》,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13页。
    ③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前言》,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1页。
    ④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1077-1078页。
    ①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68页。
    ②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86页。
    ③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457页。
    ①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87页。
    ②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1034-1035页。
    ①潘岳:《藉田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文选》卷七,第115-118页。
    ②《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64页;《毛诗正义》,第522页。
    ③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1030-1032页。
    ①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954-956页。
    ②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东洲草堂文钞·皇后服制考》,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807页。
    ③《清史稿·后妃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913-8914页、第8916页。
    ①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东洲草堂文钞·皇后服制考》,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806页。
    ①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东洲草堂文钞》卷二《使蜀奏稿·请旨更正灌县二郎神庙祀典折》,长沙:岳麓书社,第754-755页。
    ②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东洲草堂文钞》卷二《使蜀奏稿·请旨更正灌县二郎神庙祀典折》,长沙:岳麓书社,第752-756页。
    ③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附录四》,长沙:岳麓书社,第1111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43页。
    ②《清史稿》卷四百四十六《曾纪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478-12480页。
    ③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6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一》,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34页。
    ⑤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7页。
    ①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538页。
    ②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1303页。
    ③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1391页。
    ①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1759页。
    ②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1854页
    ③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1675-1676页。
    ①《清史稿·德宗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91页。
    ②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1769页。
    ①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773-778页。
    ①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803-804页。
    ②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844页。
    ①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1122-1123页。
    ②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1208页。
    ①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1247页。
    ②曾纪泽:《曾纪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1247页。
    ①曾纪泽:《曾纪泽遗集·奏疏》卷一《恭报抵法呈递国书日期疏》,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12页。
    ②曾纪泽:《曾纪泽遗集·文集卷二·祭文正公文》,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153-156页。
    ③曾纪泽:《曾纪泽遗集·诗集·挽陈松生四首》,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304页。
    ④《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73页。
    ①《清史稿·儒林列传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301-13302页。
    ②王先谦:《葵园四种》,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841页、940页。
    ③《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09页。
    ①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卷十二《高宗肜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书类》第51册第552-554页。
    ②《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6页。
    ③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七《高宗肜日》,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245-247页。
    ①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书类》第51册第615页。
    ②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书类》第51册,第662页。
    ③王先谦:《葵园四种·王先谦自定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813-826页。
    ④班固:《汉书·奴匈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780页。
    ①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75-476页。
    ②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71页。
    ①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注,1983年,第1363页。
    ②王先谦:《葵园四种虚受堂文集读礼丛钞序》,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83页。
    ①王先谦:《葵园四种虚受堂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75页、76页。
    ②王先谦:《葵园四种虚受堂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186页。
    ①王先谦:《葵园四种虚受堂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300-301页。
    ②王先谦:《葵园四种虚受堂诗存》,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554页。
    ③《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78-1779页。
    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23页。
    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36页。
    ②王先谦:《葵园四种虚受堂诗存》,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553页。
    ③王先谦:《葵园四种虚受堂诗存》,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570页。
    ④王先谦:《葵园四种虚受堂诗存》,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642页。
    ⑤王先谦:《葵园四种虚受堂诗存》,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586页。
    ①杜迈之、张承宗:《叶德辉评传》上编《政治生涯》,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1-59页。
    ②杜迈之、张承宗:《叶德辉评传·后记(一)》,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137页。
    ①杜迈之、张承宗:《叶德辉评传》下编《学术活动·三》,长沙:岳麓书社,第119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91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30-731页,第735页。
    ②《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00页。
    ③《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02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92页。
    ①《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57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26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26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仪礼郑注正字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26页。
    ⑤段玉裁:《经韵楼集》卷十二《仪礼汉读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46-357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礼记郑注正字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7页。
    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05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礼记郑注正字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7页。
    ④《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57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礼记郑注正字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26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礼记郑注正字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26页。
    ⑦《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礼记郑注正字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26页。
    ①苏舆:《翼教丛编》卷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年,第145页。
    ②苏舆:《翼教丛编》卷六《叶吏部与南学会皮鹿门书》,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年,第351页。
    ①苏舆:《翼教丛编》卷六《叶吏部与南学会皮鹿门书》,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年,第370-372页。
    ①王禹偁:《潭州岳麓山书院记》,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全宋文》卷一五七,第八册第76-77页。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上册第二编《书院制度的确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2-53页。
    ②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附录一《岳麓书院祭祀述略》,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90-591页。
    ①王先谦:《葵园四种·王先谦自定年谱》中卷,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731-735页。
    ①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②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3-84页。
    ①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载1927年12月8日、1942年12月13日日记载刘半农、陈寅恪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4页、195页。
    [1]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
    [2]伍新福、刘泱泱、宋斐夫撰.湖南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
    [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5]房玄龄等编.晋书·礼志.中华书局,1974
    [6]隋书.中华书局,1973
    [7]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8]宋史.中华书局,1977
    [9]唐德刚著.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
    [10]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11]陆学艺、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12]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85
    [13]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6
    [14]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
    [15]王闿运撰.湘绮楼全书.光绪宣统间刊本
    [16]郭嵩焘全集.岳麓书社,2012
    [17]郭嵩焘奏稿.岳麓书社,1983
    [18]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19]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
    [20]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
    [21]郭嵩焘撰.礼记质疑.岳麓书社,1992
    [22]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
    [23]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4]皮锡瑞诗文集.师伏堂丛书,清光绪刻本
    [25]皮锡瑞撰.王制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续修四库全书》中
    [26]皮锡瑞撰.礼记浅说.湖南思贤书局,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刊印
    [27]皮锡瑞著.答临孝存周礼难疏证.湖南思贤书局刻本《郑志疏证》所附,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28]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64
    [29]皮锡瑞撰.鲁礼祶祫义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续修四库全书》中
    [30]皮锡瑞著.师伏堂日记.国家图书馆藏缩微制品复印件
    [31]魏源全集.岳麓书社,2004
    [32]曾国荃集.岳麓书社,2008
    [33]沈文倬.菿闇文存.商务印书馆,2006
    [34]沈文倬著.清代礼书提要三种《.中国经学》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5]杨度日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6]曾纪泽日记.岳麓书社,1998
    [37]黎庶昌著.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
    [38]曾宝荪、曾纪芬著.曾宝荪回忆录附崇德老人自订年谱.岳麓书社,1986
    [39]杨树达著.积微翁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0]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86
    [41]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2]梁绍辉.曾国藩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3]杜迈之、张承宗著.叶德辉评传.岳麓书社,1986
    [4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岳麓书社,1997
    [45]李元度撰.国朝先正事略.岳麓书社,1991
    [46]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
    [47]吴仰湘著.通经致用一代师——皮锡瑞生平和思想研究.岳麓书社,2002
    [48]吴仰湘著.皮锡瑞的经学成就与经学思想,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49]吴仰湘.皮锡瑞对《春秋公羊传注疏》的批评——稿本《师伏堂经说·公羊传》例说.求索,2006
    [50]吴仰湘.皮锡瑞《王制》研究评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1]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2]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53]张亚初、刘雨著.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
    [54]陈戍国.四书五经校注本·礼记校注.岳麓书社,2006
    [55]陈戍国著.中国礼制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56]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1989
    [57]郭沫若著.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3
    [58]马宗霍著.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1984
    [59]陈谷嘉、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0]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
    [61]杨树达著.积微居诗文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2]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全二册).中华书局,1965
    [63]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4]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3
    [65]黄以周撰,王文锦点校.礼书通故.中华书局,2007
    [66]胡培翚撰.仪礼正义(有四部备要本)
    [67]凌廷堪撰.礼经释例(丛书集成初编本,续修四库全书本)
    [68]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69]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1996
    [70]朱彬撰.礼记训纂.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71]曾纪泽集.岳麓书社,2008
    [72]王先谦.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
    [73]王先谦诗文集.岳麓书社,2008
    [74]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75]孙怡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1986
    [76]彭玉麟集.岳麓书社,2008
    [77]程颢、程颐著.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中华书局,1981
    [78]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1992
    [79]叶德辉诗文集.岳麓书社,2009
    [80]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
    [81]胡林翼集.岳麓书社,1999
    [82]王夫之著.说文广义.
    [83]阮元编.清经解
    [84]王先谦主编.续清经解
    [85]叶德辉.郋园全书.长沙叶氏家刻本,1935
    [86]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7]文选.中华书局,1977
    [88]王引之著.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89]清经解续编.凤凰出版社,2005
    [90]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金陵书局印,同治七年十二月
    [91]张惠言撰.仪礼图.楚北崇文书局重彫本,同治九年
    [92]二十二子.上海书籍出版社,1986
    [93]范晔著.郑玄本传.《后汉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65
    [94]盛世佐.仪礼集编.《四库全书》第110册
    [95]吴廷华.仪礼章句.《四库全书》第109册
    [96]周婴.卮林(外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7]夏炘撰.檀弓辨诬.《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10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8]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
    [99]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04
    [100]朱熹著.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1]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2]朱熹.乞修三礼札子.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03]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四库全书·经部》第1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4]段玉裁著.经韵楼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5]孙希旦著.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
    [106]王夫之撰.船山全书(四)礼记章句.岳麓书社,1991
    [107]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8]宋本玉篇.中国书店,1983
    [109]陈澔.礼记集说.中国书店,1994
    [110]陆德明著.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1]王夫之.读通鉴论
    [112]曹元弼著.礼经学.《续修四库全书》第9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13]谭嗣同集.中华书局,1981
    [114]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1992
    [115]潘岳著.藉田赋.中华书局,1977
    [116]曾纪泽著.曾纪泽遗集·诗集.岳麓书社,1983
    [117]王先谦著.尚书孔传参正.《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8]王先谦著.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
    [119]孙星衍著.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2004
    [120]苏舆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21]苏舆编.翼教丛编.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
    [122]李耀仙主编.廖平选集.巴蜀书社,1998
    [123]周琦、李开盛.晚清湖湘文化中的外交思想: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国际政治研究,2011
    [124]李健美、张在兴.区域比较视野下的晚清湖湘文化生态.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125]刘少虎.王闿运春秋学思想发微.求索,2006
    [126]周文宣.郭嵩焘外交思想浅论.安徽史学,1996
    [127]潘斌.皮锡瑞“三礼”学的今文经学观.古代文明,2012
    [128]潘斌.皮锡瑞经学研究综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
    [129]郑艳.王先谦与湖湘文化初探.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130]罗检秋.学术调融与思想改良——曾国藩、郭嵩焘的礼学思想述论.天津社会科学,2007
    [131]吴仰湘、包凯.曾国藩批点《仪礼郑注句读》稿本述评.文献,2012
    [132]朱汉民、吴国荣.曾国藩的礼学及其经世理念.中国哲学史,2007
    [133]李育民.曾国藩的礼学思想试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34]梁世和.曾国藩的礼学与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135]武道房.曾国藩礼学观念及其思想史意义.江海学刊,2009
    [136]王禹偁著.潭州岳麓山书院记.船山学刊,2000
    [137]张晨怡.西风侵袭下的文化抉择——晚清湖湘理学群体的文化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38]代亮的.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39]李小杰.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40]曹素璋.试论郭嵩焘的洋务思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41]文定旭.立足传统融汇中西——郭嵩焘洋务教育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42]吴保森.郭嵩焘三《质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43]刘平.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学术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44]王振中.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45]吴湘枝.王闿运公羊学思想初探:[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6]许志威.王闿运公羊学思想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47]张国华.皮锡瑞经学及其变法思想述论:[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48]张晶萍.叶德辉的思想与学术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49]陈尧.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0]蒋跃波.试论曾纪泽的近代外交思想:[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51]王志成.论曾纪泽外交思想及其实践:[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52]李芸.曾国藩、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53]艾红玲.晚清湘籍名人日记中的礼制礼俗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54]李江辉.晚清江浙礼学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55]李红.晚清“以礼代理”思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6]张在兴.晚清湖南经学思想述论:[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57]徐雷.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