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台历史文化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历史上,许多漳州民众或由于战争原因、或迫于生计压力而移居台湾,并把福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等带到台湾,在促进台湾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两地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紧密关系。本文在相关文献资料、谱牒以及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等研究方法,拟从史缘、族缘、语缘、神缘、俗缘、戏缘、艺缘7个方面来系统论述漳台之间同根同源的历史与文化关系。
In history, many Zhangzhou people moved to Taiwan ,because of war or the hardness of life. They introduced folk customs, folk art, folk religion etc. of Zhangzhou into Taiwan. All these had done a lot to push Taiwan society forward, and at the same time formed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ngzhou and Taiwan. Based on the relative historical materials, genealogical books and other research results, an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history, archaeology, folklore and religion,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areas in 7 aspects, which are history, patriarchal clan,language, folklore, folk opera, folk art.
引文
[1]连横:《台湾通史》卷七“户役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28种,第156页。
    [2]吴壮达:《台湾地理》,三联书店,1957年,第62页。
    [1]相关综述,请参见:潘晋明主编:《大陆地区台湾研究论著目录(1980-2006)》,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杜继东:《1949年以来大陆地区的台湾近代史研究综述》,《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
    张雪峰、李小燕:《2002-2007年闽台关系研究期刊论文的定量分析》,《情报探索》,2008年第6期。
    [2]关于这个问题,学者间曾有过争议。陈孔立教授认为“我们赞成用‘台湾文化'一词,以便更深入地研究这种亚文化的特征。”,徐晓望教授认为:闽台文化是统一的,是一体多块的地方性文化,……可以不单独列出台湾文化区。请参见戴逸:《闽台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徐晓望:《论中华文化与闽台文化》;陈孔立、吴志德:《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历史探讨》,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同根同源源远流长》,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
    [3]吴安辉:《台湾歌仔戏传入闽南考略》,《闽台民间艺术散论》,鹭江出版社1991年6月。
    [4]张文琦:《宜兰开发与开漳圣王崇祀》,《台湾研究集刊》,1991年第2期。
    [5]段凌平,张晓松:《漳州地区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李贤淑:《试论漳州锦歌的流派与艺术特色》,《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7]张晓松:《试论民间信仰的现实性--以漳州地区为个案》,《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8]张晓松:《试论城隍的源流及漳州的城隍信仰》,《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9]周晓红:《“开漳圣王”文化开发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10]施德玉:《闽台竹马戏之探讨》,《艺术学报》,2002年第71期。
    11 黄中杰:《台湾传统剪瓷雕艺术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2 何绵山:《关公信仰在台湾》,《闽台文化》,2005年第6期。
    13 蓝达人:《论漳州传统木板年画的装饰性艺术价值》,《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4 林育培:《漳州民间木板年画初探》,《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5 林国平、吴云同:《开漳圣王信仰与台湾社会的变迁》,《漳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许宪生:《论明清漳州木板年画的艺术特色》,《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2]李珊珊:《台湾歌仔戏的形成、发展及启示》,《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邓孔昭:《台湾漳籍移民与开漳圣王崇拜》,《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第2期。
    [4]高舒:《弦歌不辍海峡情--论台湾歌仔戏与漳州芗剧双向形成过程中的时空交互》,《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陈在正:《颍川陈氏开漳圣王派迁台初探--闽台陈氏族谱研究之一》,《台湾研究集刊》,1991年第1期。
    [6]林嘉书:《南靖向台湾移民的谱牒文献调查研究》,《台湾研究集刊》,1988年第4期。
    [7]杨丽华(撰文)、林瑞红(摄影):《根在海这边》,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8]刘子民:《漳州过台湾》,海风出版社,1995年版。
    [9]杨丽华:《故土亲人》,海风出版社,2007年版。
    [10]刘子民:《寻根揽胜漳州府》,华艺出版社,1990年版。
    11 林嘉书:《南靖与台湾》,华星出版社,1993年版。
    [1]尤玉柱、张振标:《论史前闽台关系及文化遗址的埋藏规律》.《福建文博》,1991年增刊。
    [2]曾五乐:《论旧石器时代的漳台关系》.《南方文物》,1996年第3期。
    [3]刘子民:《漳州过台湾》.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7页。
    [4]曾五乐:《论旧石器时代的漳台关系》.《南方文物》,1996年第3期。
    [1]刘子民:《漳州过台湾》.福州: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7页。
    [2]尤玉柱:《漳州史前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0页。
    [1]尤玉柱:《漳州史前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0页。
    [2]刘子民:《漳州过台湾》.福州: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15-16页。
    [3]《史记》卷114‘东越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81页。
    [4]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页。
    [1]施联朱:《原住民族源考略》.《民族研究》,1982年:第3期。
    [2]魏征:《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822页。
    [3]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载《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9页。
    [4]梁克家纂,陈叔侗校注:《三山志》卷第一.地理类一.北京:方志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5页。
    [5]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五.中华书局,1977年,第92页。
    [6]陈寿撰:《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36页。
    [1]张崇根:《临海水土异物志辑校》.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2]魏征撰:《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东夷'‘流求国'.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24-1825页。
    [3]连横:《台湾通史》.卷一‘开辟纪'.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页。
    [4]魏征撰:《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九‘陈棱'.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19页。
    [1]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漳州市志》卷三‘人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31页。
    [2]连横:《台湾通史》.卷一‘开辟纪'.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页。
    [3]刘子民:《漳州过台湾》.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4]朱景英:《海东札记》.卷四‘记丛璅'.《台湾文献丛刊》第19种.台北:台湾银行,1964年:第52页。
    [1]宋濂撰:《元史》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九十七.‘外夷三'.‘瑠求'.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467-4468页。
    [2]宋濂撰:《元史》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九十七,‘外夷三'.‘瑠求'.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467-4468页。
    [3]刘子民:《漳州过台湾》.福州: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4]林嘉书:《南靖与台湾》.香港:华星出版社,1993年:第16页。
    [1]兵部题行“条陈澎湖善后事宜”残稿(二).见《明季荷兰人侵据澎湖残档》.《台湾文献丛刊》第154种.台北:台湾银行,1964年:第26页。
    [2]陈第:《东番记》.见沈有容:《闽海赠言》.《台湾文献丛刊》第56种.台北:台湾银行,1964年:第26-27页。
    [3]黄宗羲:《赐姓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25种.台北:台湾银行,1964年:第6页。
    [4]张燮:《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5页。
    [5]陈英:《海澄县志》.卷十五‘风俗'.中国方志丛书第92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
    [1]陈榕三:《源远流长的闽台交通关系》.《台湾研究》.2004年第5期。
    [2]《巴城日志》.转引自林国平:《福建移民史》.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第155页。
    [3]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漳州市志》.卷四十七‘漳台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69页。
    [4]庄为玑、王联茂:《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0页。
    [5]江日昇:《台湾外纪》卷十二.文化图书公司,1972年:第181页。
    [6]林开复:《闽南人》.台湾:三民书局,1996年:第127页。
    [1]连横:《台湾通史》.卷三‘经营纪'.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5页。
    [2]王必昌:《台湾县志》.国防研究所、中华学术院出版,1968年:第70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第703页。
    [1]刑部《为内阁抄出浙闽总督杨廷璋奏》.见《台案汇录丙集》.《台湾文献丛刊》第176种.台北:台湾银行,1964年:第241-242页。
    [2]《赤嵌笔谈》.见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二‘商贩‘.《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台北:台湾银行,1964年:第47页。
    [3]姚国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九州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4]《台湾通志》卷2.《人民志·宗教篇》.第10章‘通俗信仰'.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1年:第275页。
    [1]李祖基:《福建向台湾移民》.转引自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福建移民史略》.方志出版社.2004年:第174页-175页。
    [2]姚莹《中复堂选集》.《东溟文集》卷四.(答李信斋论台湾治事书年).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台北:台湾银行:第37页。
    [3]林嘉书:《南靖与台湾》.香港:华星出版社,1993年:第7-9页。
    [1]林嘉书:《南靖与台湾》.香港:华星出版社,1993年:第13页;潘英:《台湾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132-196,301-404
    [2]连横著:《台湾通史》(上册)卷三,经营纪;卷三十三,列传五,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6页。
    [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卷二人民志.人口篇.第2册,1969年:第193页。
    [4]陈绍馨、傅瑞德:《台湾人口之姓氏分布:社会变迁的基本指标》.台湾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及远东研究所,1964年。
    [1]林嘉书:《南靖与台湾》.香港:华星出版社,1993年:第25页。
    [1]刘子民著:《漳州过台湾》,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50-52页。
    [2]林国平主编,陈名实副主编:《文化台湾》,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3]连横著:《台湾通史》(上册)卷三,经营纪:卷三十三,列传五,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49-650页。
    [1]欧阳宸:《林氏义庄与林平侯一家》,《龙海文史资料》第二集,转引自庄为玑,王连茂编《闽台族谱资料选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3页。
    [2]刘子民著:《漳州过台湾》,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83-84页。
    [1]刘子民著:《漳州过台湾》,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196—197页.
    [2]郭松义:《介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所藏我国台湾家谱资料》,《台湾研究集刊》1987年第2期.
    [1]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漳州市志》卷四十七.漳台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98页.
    [2]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漳州市志》卷四十七.漳台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98页.
    [1]刘子民著:《漳州过台湾》.福州: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201页。
    [1]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漳州市志》卷四十七.漳台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700页。
    [1]周跃红:《台湾人的漳州祖祠》.香港:国际华文出版社,2002年:第271页.
    [1]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漳州市志》卷四十七.漳台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700页。
    [1]刘洪新:《叫嚣“台独”数典忘祖——陈水扁祖籍在福建》.《环球时报》,2002年04月08日.第十四版。
    [2]《东南早报》.连战回祖籍龙海马崎祭祖,2006年4月20日。
    [1]周长楫:《闽南话的形成发展及在台湾的传播》.台湾:台笠出版社.1996年:第38—40页;李如龙:《闽南方言与闽台文化》.《同祖同根 源远流长·闽台文化纵橫论》.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246页。
    [2]简博士:《漳州话概说》.漳州: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3页.
    [3]何乔远:《闽书》.卷四十二.《蓄德志》(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87页.
    [1]黄建岚主编:《漳州历史人物》.第一卷.龙海卷.东方出版社.1991年:第24页。
    [2]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方言志》,第二章,闽南方言,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3](元)马端瑞:《文献通考》.卷19.户口考。
    [1]参见李如龙:《闽南方言与闽台文化》.《同祖同根源远流长·闽台文化纵横论》.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251页;林仁川、黄福才《闽台文化交融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27—128页。
    [2]林谦光:《台湾纪略》.附澎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页.
    [3]曹永和:《台湾早期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第16页。
    [1]台湾总督府编印《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1928年;陈绍馨:《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台北:联经出版事公司,1979年:第578页。
    [1]黄宣范:《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湾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第107页.
    [2]连橫:《台湾语典》.自序.《台湾文献丛刊》第161种,台北:台湾银行,1969年:第1页。
    [3]丁邦新:《台湾语言源流》.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第6页。
    [4]参见《台湾省通志稿》》.人民志.氏族篇及语言篇,1960年,张振兴:《台湾闽南方言记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页。
    [1]丁邦新:《台湾语言源流》.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第6页.
    [1]姚同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
    [2]陈碧加:《漳台闽南方言比较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3]简博士:《漳州话概说》.漳州: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13-17页.
    [1]余光弘:《台湾地区民间宗教的发展--寺庙调查资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2年,总第53期,第77页。
    [2]余光弘:《台湾地区民间宗教的发展--寺庙调查资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2年,总第53期,第79—80页.
    [3]瞿海源:《台湾宗教变迁的社会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7.5,第4页.
    [1]台湾总督府官房调查课编纂:《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1928年(昭和三年三月印刷),台湾总督府资料,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资料室.
    [2]谢重光:《“开漳圣王”陈元光论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史料》第一辑,华艺出版社,1990年,第2—15页.
    [3]刘子民:《寻根揽胜漳州府》,华艺出版社,1991年,第186页.
    [4]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19,杂记篇,寺庙。
    [5]道光《彰化县志》,卷5,祀典志,寺观.
    [1]连横《台湾通志》.卷22.宗教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28种.台北:台湾银行,1965年:第583页
    [2]倪贽元辑《云林县采访册》.沙连堡.祠庙.《台湾文献丛刊》第37种.台北:台湾银行,1965年:第160页。
    [3]柯培元《噶玛兰志略》.卷7.祠庙志.《台湾文献丛刊》第92种.台北:台湾银行,1965年:第62页。
    [4]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重修台湾通志》,卷3,《住民志》,宗教篇,附录,1992年.
    [5]张文琦:《宜兰开发与开漳圣王崇祀》,《台湾研究集刊》,1991年第2期。
    [6]《消仁宗实录》,卷229,嘉庆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谕,台湾史资料专辑《清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1]邓孔昭:《台湾漳籍移民与开漳圣王崇拜》,《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第2期,第76页.
    [2]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1页;林国平、吴云同:《开漳圣王信仰与台湾社会的变迁》,《漳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第58—59页。
    [1]《海澄县志》.卷22.艺文志.乾隆版.庄夏的《慈济宫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2]《海澄县志》.卷22.艺文志.乾隆版.庄夏的《慈济宫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3]林国平教授在《福建民间信仰》(彭文字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书中,对保生大帝信仰形成、发展和特征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是撰写本节内容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
    [4]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第一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0页。
    [1]颜兰《吴真君记》,《同安县志》,嘉庆三年刊本。
    [2]《海澄县志》.卷22.艺文志.乾隆版.庄夏的《慈济宫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3](明)何乔远.《闽书》.卷12.方域志。
    [4]《马巷集·吴真人事迹封号考》.《同安县志》.卷40.民国版,转引自林国平、彭文字.《福建民间信仰》.第一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3页。
    [5]《马巷集·吴真人事迹封号考》.《同安县志》.卷40.民国版,转引自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第一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9页,第237页。
    [6]方丈图、颜立水、曹友穗:《厦门地区吴真人宫庙调查报告》,《吴真人研究》,鹭江出版社,1992年。
    [7]《龙海步尾赢宫调查报告》,传引自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6页.
    [1]陈国强、周立方:《云霄、东山、长泰、南靖的吴真人宫庙调查》,《吴真人研究》,鹭江出版社,1992年。
    [2]《台湾县志》,卷9,《寺庙》,“在广储东里,大道公庙,红毛时建”,康熙版。转引自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第353页.
    [1]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5页。
    [1]郑志明总编《佛刹道观总览·保生大帝专辑》,“全国”寺庙整编委员会,台北:桦林出版社,1987年。
    [2]《漳州文史资料》(27)·漳州庙宇·宫观专辑,2002年。
    [3]《漳州文史资料》(27)·漳州庙宇·宫观专辑,2002年;刘子民《寻根揽胜漳州府》福州华艺出版社:第278页-279页.
    [1]石万寿.《台南市寺庙的建置》.《台南文化》.新第11期.1981年.转引自林仁川黄福才.《闽台文化交融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98页.
    [2]仇德哉.《台湾庙神传》.1985年4版:第280—281页.还可参考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0—184页.
    [3]杨丽华.《故土亲人》.漳州:海风出版社.2007年:第264页。
    [1]刘子民.《寻根揽胜漳州府》.福州:华艺出版社.1990年:第209—210页.
    [1]丁绍仪:《东瀛识略》卷3.学校习尚.《台湾文献丛刊》第2种.台北:台湾银行.1962年:第32页。
    [2]高拱乾:《台湾府志》卷7.风土志.岁时.《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台北:台湾银行,1962年:第190页。
    [3]连横:《台湾通史》卷23.风俗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28种.台北:台湾银行,1962年:第597页.
    [1]简博士主编:《漳州民俗风情》,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2页.
    [2]徐博东、张明华:《台湾传统文化探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 6年,第67页.
    [3]简博士主编:《漳州民俗风情》,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2页。
    [4]《续修台湾府志》.卷13.风俗(一).岁时.《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台北:台湾银行.1971年:第500页。
    [1]简荣聪:《台湾过年风情》.《台湾新生保》.1996年3月12日.
    [2]《续修台湾府志》.卷13.风俗(一).岁时.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台北:台湾银行.1971年:第500页.
    [1]沈定钧:《漳州府志》.卷38.民风篇.
    [2]《安平县杂记》.节令篇.《台湾文献丛刊》第52种.台北:台湾银行.1967年:第1页。
    [3]简博士:《漳州民俗风情》,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6页.
    [1]陈永安:《闽台岁首礼俗》,《文史杂志》,1991年第1期。
    [2]简博士:《漳州民俗风情》,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7页
    [3]简博士:《漳州民俗风情》,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6页。
    [4]吴瀛涛:《台湾民俗》,台湾: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第5页.
    [1]沈定钧:《漳州府志》,卷三十八之民风。
    [2]简博士:《漳州民俗风情》,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3]《诸罗县志》.卷8.风俗志.汉俗.岁时.《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台北:台湾银行.1965年:第151页。
    [4]《云林县采访册》.斗六堡.风俗.岁时.《台湾文献丛刊》第37种.台北:台湾银行.1965年:第25—26页。
    [5]吴瀛涛:《台湾民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第5页。
    [1]沈定钧:《漳州府志》卷三十八之民风.
    [2]连橫:《台湾通史》,卷二十三,台北:台湾银行.1965年:1983年,第424页.
    [3]《凤山县志》.卷7.风土志.岁时篇.《台湾文献丛刊》第124种.台北:台湾银行.1967年:第85页.
    [4]简博士:《漳州民俗风情》,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5]《台湾县志》.舆地志.一.岁时篇.《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台北:台湾银行.1967年:第62页。
    [1]沈定钧:《漳州府志》卷三十八之民风.
    [2]简博士:《漳州民俗风情》,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3]《噶玛兰厅志》.卷5(上).风俗(上)民风篇.《台湾文献丛刊》第160种.台北:台湾银行.1967年:第192页.
    [1]《安平县杂记》。节令.台湾文献丛刊第52种.台北:台湾银行.1961年:第5页。
    [2]铃木清一郎著、高贤治编、冯作民译《台湾旧惯习俗信仰》.台湾: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第581页。
    [3]《安平县杂记》.节令.台湾文献丛刊第52种.台北:台湾银行.1961年:第5页。原文是:“(庙)列泥塑三十六婆姐像。有初生子女者,多到庙虔请婆姐回家供祀,子女长大,然后送回,故虽有泥塑三十六像,无一存在,庙中仅存留壁间画像而已。”
    [4]《嘉义管内采访册》.打猫南堡.岁序.台湾文献丛刊第58种.台北:台湾银行.1967年:第38页.
    [1]《安平县杂记》.节令.台湾文献丛刊第52种.台北:台湾银行.1961年:第5页。
    [2]林蔚文:《中国民俗大系.福建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9页.
    [3]吴瀛涛:《台湾民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第20页。
    [4]《嘉义管内采访册》.打猫南堡.岁序.《台湾文献丛刊》第58种.台北:台湾银行.1967年:第39页。
    [1]吴瀛涛:《台湾民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第20页.
    [2]《嘉义管内采访册》.打猫南堡.岁序.《台湾文献丛刊》第58种.台北:台湾银行.1967年:第39页。
    [3]《澎湖厅志》.卷9.风俗.岁时.《台湾文献丛刊》第164种.台北:台湾银行.1971年:第317页。
    [4]《云林采访册)).斗六堡.风俗.岁时.《台湾文献丛刊》第37种.台北:台湾银行.1965年:第26页。
    [1]《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6.风俗.岁时.《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台北:台湾银行.1969年:第97页.
    [2]《新竹县志初稿》.卷6.文征.竹堑竹枝词.陈朝龙.台湾文献丛刊第61种.台北;台湾银行.1969年:第255页。
    [3]简博士:《漳州民俗风情》,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21-22页.
    [1]沈定钧:《漳州府志》卷三十八之民风.
    [2]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三,风俗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26页。
    [1]简博士:《漳州民俗风情》.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120-121页。
    [1]沈定钧:《漳州府志》.卷三十八.民风。
    [1]陈盛韶:《问俗录》卷4。诏安县.“苗媳”,书目文献出版社,第83页.
    [2]《凤山县志》卷七《风俗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24种,台北:台湾银行,1967年,第79页.
    [1]刘子民:《漳州过台湾》.福州: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390页.
    [1]沈顺天:《闽台漳州人婚俗》,见福建省民俗学会编:《闽台婚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3页。
    [1]简博士:《漳州民俗风情》.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123页。
    [2]谢肇淛:《五杂俎》卷6.人部二.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16页。
    [3]光绪《龙溪县志》.卷一○.《风俗》.
    [1]康熙《漳浦县志》卷三《风土志》。
    [2]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五六《风俗》。
    [3]郑来发、沈顺天:《侨台情缘》.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
    [1]郑来发、沈顺天:《侨台情缘》.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
    [1]刘子民:《漳州过台湾》.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347页。
    [1]刘子民:《漳州过台湾》。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351页。
    [2]刘子民:《漳州过台湾》.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350页。
    [1]刘子民《漳州过台湾》,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355页。
    [2]简博士:《漳州民俗风情》.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76页.
    [3]刘子民:《漳州过台湾》.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359页.
    [4]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4卷,滦阳消夏录四,九州出版社,2001年,第162页。
    [1]清·沈定均主修《漳州府志》卷三十八《民风篇》
    [2]蓝雪霏:《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3页.
    [3]转引自许常惠:《台湾音乐史初稿》.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1991年:第199页。
    [1]王耀华:《歌仔戏〈七字调〉的形成与发展》.《音乐学丛刊》.第3期.北京:文化文艺出版社.1984年.
    [2]蓝雪霏:《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98页。
    [3]转引李贤淑:《试论漳州锦歌的流派与艺术特色》。《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杜学知等纂修、廖汉臣整修:《台湾省通志》卷六.《艺术篇》.第1册.台湾文献委员,1971年:第15页。
    [2]李春池纂修:《宜兰县志》.卷二《礼俗篇》.第5章第3节.台湾.1963年。
    [3]陈志亮:《漳州芗剧》.转引庄火明编《漳州戏剧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4]陈松民:《论芗剧(歌仔戏)的音乐》.见庄火明编《漳州戏剧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181页.
    [1]转引简博士主编《漳州地方戏曲》.海风出版社2005年1月:第8页。
    [2]陈啸高、顾曼庄:《福建和台湾的剧种--芗剧》,转引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编《歌仔戏资料汇编》,第9页,光明日报出版社.
    [3]曾学文:《台湾歌仔戏初创阶段的几个因素》,转引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室合编《闽台民间艺术散论》,第116页,鹭江出版社1991年6月.
    [1]陈啸高、顾曼庄:《福建和台湾的剧种--芗剧》,转引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编《歌仔戏资料汇编》,第9页,光明日报出版社。
    [2]《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芗剧”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戏曲艺术词典》,第231页,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艺术研究所编;《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第95页,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12月;《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三集:陈啸高、顾曼庄:〈福建和台湾的剧种--芗剧〉,上海文艺出版社1955年;《福建戏剧年鉴1981》,第4页,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歌仔戏篇.
    [3]吴安辉:《台湾歌仔戏传入闽南考略》,见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室合编《闽台民间艺术散论》,第133页,鹭江出版社1991年6月。
    [1]陈耕:《闽南歌仔戏早期历史中两个有争议的问题》,转引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编《歌仔戏论文选》,第6页,光明日报出版社。
    [2]福建省档案馆、厦门市档案馆合编:《闽台关系档案资料》,第3页,鹭江出版社.
    [3]福建省档案馆、厦门市档案馆合编:《闽台关系档案资料》,第5-6页,鹭江出版社。
    [4]陈耕、曾学文、颜梓和等著:《歌仔戏史》,第108—109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
    [5]陈耕:《闽南歌仔戏早期历史中两个有争议的问题》,见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编《歌仔戏论文选》,第11页,光明日报出版社.
    [1]转引简博士主编《漳州地方戏曲》,第12-14页,海风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陈耕、曾学文、颜梓和等著:《歌仔戏史》,第112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
    [3]邵江海:《芗剧史话》,转引自庄火明编《漳州戏剧研究》,第7-8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10月。
    [4]陈耕:《闽南歌仔戏早期历史中两个有争议的问题》,转引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编《歌仔戏论文选》,第13页,光明日报出版社.
    [5]陈耕、曾学文、颜梓和等著:《歌仔戏史》,第114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
    [6]陈志亮:《漳州芗剧》,见庄火明编《漳州戏剧研究》,第7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7]陈志亮:《漳州芗剧》,见庄火明编《漳州戏剧研究》,第7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8]邵江海:《芗剧史话》,见庄火明编《漳州戏剧研究》,第8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9]陈啸高、顾曼庄:《福建和台湾的剧种--芗剧》,见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编《耿仔戏资料汇编》,第11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
    [1]引自陈松民:《论芗剧(歌仔戏)的音乐》,见庄火明编《漳州戏剧研究》,第18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2]洪镇平:《芗剧一代宗师邵江海其人其事》,见庄火明编《漳州戏剧研究》,第206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1]陈耕:《百年歌仔戏》,见《厦门文学》,2005年第1期。
    [2]邵江海:《芗剧史话》,见庄火明编《漳州戏剧研究》,第8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1]陈耕、曾学文、颜梓和等著:《歌仔戏史》,第114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
    [2]转引简博士主编《漳州地方戏曲》。第33页,海风出版社2005年。
    [1]王作民:《淡古说今话漳州》.海峡出版社2001年3月:第151页;《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第708页。
    [2]杨馥菱:《台南新营“竹马阵”源流考》.《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曾金铮、黄以结:《漳浦县竹马戏调查报告》.见福建省漳浦县文化局编《竹马戏历史资料汇编》.第7—8页.
    [4][宋]陈淳:《北溪文集》.卷27.转引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福建戏史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1页。
    [1]路工:《唐宋遗音--竹马戏》.见福建省漳浦县文化局编《竹马戏历史资料汇编》.第22页。
    [2]曾金铮、黄以结:《漳浦县竹马戏调查报告》.见福建省漳浦县文化局编《竹马戏历史资料汇编》.第7-8页。
    [3]刘子民:《漳州过台湾》.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317页.
    [4]谢家群:《漳州竹马戏的演变》.见福建省漳浦县文化局编《竹马戏历史资料汇编》:第34页.
    [5]王相主修:《平和县志》卷十,《风土志·岁时》
    [6]林殿阁主编:《漳州地方戏曲》海风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19页.
    [1]漳州市文化局:《漳州市文化志》,闽南日报印刷厂承印:第83页。
    [1]林殿阁主编:《漳州地方戏曲》.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120页。
    [2]可参考艺儿:《民族艺术》.1988年第一期;陈晓:《文史月刊》.2005年第11期.
    [1]转引漳州文化局:《漳州文化志》.闽南日报印刷厂:第113页。
    [2]金清海:《合兴皮影戏团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8年6月:第41页。转引自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第382页。
    [1]刘子民:《漳州过台湾》.福州:海风出版社,1995年:第316页。
    [2]林庆熙:《人同宗,艺同源;海峡两岸血缘深》.转引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室合编《闽台民间艺术散论》.厦门:鹭江出版社,1991年:第27页.
    [1]漳州文化局:《漳州文化志》.闽南日报印刷厂:第114页.
    [2]孔皿:《台湾戏剧的历史和现状初探》.见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室合编《闽台民间艺术散论》.鹭江出版社1991年;第59页.
    [1]汪玉洋:《中国木偶戏论稿》,《四川文物》2007年第2期。
    [2][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六“乐部”.
    [3]转引自丁言昭:《中国木偶戏发展简述》,《戏剧艺术》1983年第1期.
    [4]《古今图书集成》,“傀儡部艺文二诗词”.第488册.中华影印本:第37页。
    [1]《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第16页.
    [2][清]沈定均主修《漳州府志》卷三十八“民风”,“宋郡守朱子谕俗文”。
    [3]漳州市文化局:《漳州文化志》.闽南日报印刷厂承印:第96页.
    [4][明]何乔远:《闽书》卷三十六“风俗志”.第一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950页.
    [5]漳州市文化局:《漳州文化志》,第97页,闽南日报印刷厂承印.
    [1]漳州市文化局:《漳州文化志》.闽南日报印刷厂:第101页。
    [1]漳州文化局:《漳州文化志》.闽南日报印刷厂:第103—104页.
    [2]陈建赐:《繁花似锦的漳州布袋戏》.转引庄火明编《漳州戏剧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10月:第216页.
    [1]漳州市文化局:《漳州文化志》.闽南日报印刷厂:第109页。
    [2]漳州市文化局:《漳州文化志》.闽南日报印刷厂:第109页。
    [1]《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08页。
    [2]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第382页。
    [3]陈侨森、李林昌著:《漳州掌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2页.
    [4]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第401页。
    [5]漳州市文化局:《漳州文化志》.闽南日报印刷厂:第111页。
    [6]郑来发、沈顺添编著、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编]:《侨台情缘》.福州:海潮摄影出版社,2003年:第210页.
    [1]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二十六.艺文(七).诗(四).孙霖:〈赤嵌竹枝词〉.台北:台湾银行.1965年:第980页。
    [2]陈淑均纂《噶玛兰志略》.卷十一.〈风俗志〉.女工.《台湾文献丛刊》第92种.台北:台湾银行.1967年:第115页。
    [3]沈茂荫《苗栗县志》。卷七.风俗考(番俗附).风俗.《台湾文献丛刊》第159种.台北:台湾银行.1967年:第114页.
    [4]蔡振丰《苑里志》。下卷.风俗考.女红.《台湾文献丛刊》第48种.台北:台湾银行.1965年:第82—83页。
    [1]连橫《台湾通史》.卷二十六.工艺志.刺绣.《台湾文献丛刊》第128种.台北:台湾银行.1969年:第642页。
    [1]陈木霖:〈漳州文庙大成殿建筑〉.《古建园林技术》.北京:古建园林技术编辑部.2000年.第2期。
    [2]周躍红:《漳州与台湾同根神祗》.香港:广角镜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1页.
    [3]周躍红:《漳州与台湾同根神祗》.香港:广角镜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6页。
    [4]周躍红:《漳州与台湾同根神祗》.香港:广角镜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41页。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刘枝万:《台湾民间信仰论集》.台北:联经出版社.1983年:第268页.
    [3]沈茂荫纂辑《苗栗县志》.卷七.风俗考.风俗篇.台湾文献丛刊第159种.台北:台湾银行.1971年:第114页。
    [1]谢金銮、郑兼才合纂《续修台湾县志》.卷二.政志篇.坛庙.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台北:台湾银行.1969年:第67页。
    [2]刘良璧纂辑《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六.风俗(岁时、气候、土番风俗、物产)/物产.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台北:台湾银行.1969年:第74页.
    [3]2009年2月7日台湾艺术大学王庆台教授作客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就台湾的古建保护和修复作了一场专题报告。以上信息来自王教授的讲座内容。
    [1]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台湾建筑大观园网站.http://www.humanimage.org/Arch/
    [2]转引林蔚文:《福建民间木雕》,第204页,作家出版社2006年。
    [3]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合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曰据时期》.“国家”图书馆编.2003年12月:第639页;李干朗:《20世纪台湾建筑》(台北:玉山社,2001年:第65页.
    [4]“国家”图书馆设立“台湾记忆”网页(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ndex.hpg)
    [5]郭振昌:〈台湾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泉、福式神像雕像〉.木刻部门.《民俗曲艺》.第2期.1980年:第80页;
    阮昌锐;〈台湾民间宗教工艺〉.《海外学人》.第120期.1982年:第42—45页.
    [6]曾永义等:《乡土的民族艺术》.“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辑出版.1988年.
    [1]王嵩山:《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与艺能调查研究第三年报告》(1980—1983年).“教育部”委托台湾大学人学系调查:第113页。
    [1]漳州南山寺弥陀佛像,于漳州市区九龙江南畔的丹霞山麓的南山寺内,系天然石笋雕成的立身打石佛,据《漳州府志》载大石佛系唐代造像。高6米,脸相丰圆,体型壮硕.左手托珠曲于胸前,右手自然下垂体侧,赤足立于巨大的莲花座上.佛衣的领、襟、袖口和下摆,均浮雕莲花纹饰,衣纹简练豪放.
    [2]陈元光墓神道石刻,陈元光墓位于芗城区浦南镇石鼓山上,墓前有石马、石虎、石羊及华表各一对.
    [3]林孔智墓神道石刻,林孔智墓位于芗城区浦南镇溪园龙峙山上,墓前有望柱一对。
    [4]元代南霞亭观音造像,位于漳州龙海市角美埭头村南霞亭内,通高0.97米,头戴冠.冠带垂肩,面轮稍长,面相慈祥,胸部露而不袒.胸前一串佛珠至腹部.沙带披肩,两臂袒露,左膝盘地,右膝屈起。左手垂直撑地,右手按在右膝上。衣饰折纹舒卷自如,须弥座上有荷图案.右侧臂部垂带镌“至正乙酉中元志造”.造 像系本地产花岗岩雕刻而成,雕工精巧,为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制。
    [1]塔口庵经幢,立于漳州市区大同路塔口庵前,建于宋绍兴圣四年(1097年)。通高7米、底直径1.2米,以二十四层浮雕块石累叠筑成。基座及利用唐代遗存的石构件建造,为八角柱形须弥座。基座之上,以分别雕有海水、螭龙、莲瓣的鼓形、覆盆形等状不同的六层块石,承托着中隔仰莲花石的两层八角柱形幢身。幢身下层八面各雕或坐或立、形态各异的佛像一尊;上层南向一面刻楷书直读“宝塔建造于宋绍圣四年丁丑至大明崇祯拾五年陆月初十日飓风颓坏原任钦差福建中路副总兵王尚忠捐资重造”等字,余七面均刻“南无阿弥陀佛”竖排六字楷书。幢身之上,以雕有佛像、莲花等图案的十三层各种形状的块石,向上收分,构成五重八角出檐、高耸奇特的幢顶,上置葫芦状尖峰。
    [2]陈政墓神道石刻,位于云霄县城西3公里处的将军山麓。1984年对其进行清理时,坟前石刻多残缺不全,经修复后现有神道石刻9件,自外而内一次对称排列为石望柱、门狮、石羊、石马、石翁仲各一对,其中石羊缺失一只。陈政为唐朝人,病殁于唐仪凤二年(677年),但从该墓出土的题刻铭文推断,其神道石刻为南宋嘉熙年后人重置,故归入宋代。
    [3]天宝出水石莲花,位于漳州城西北12公里处天宝镇路边村威惠庙内。出水石莲花建在前殿与中殿之间的天井中,以花岗石雕造建成,有上、中、下三部分。上下两部分呈喇叭形,中部若圆轮,整体外观近似觚形,其上浮雕莲瓣构成莲花,中部还阴刻“元泰定丙寅(1326年)”及“威惠庙立”等字。转动石莲花的上部,中部就会流出水来,且久旱不涸。此控制出水的装置,磨转至今已经六百多年,仍完好无损。
    [4]元代清水岩庙石狮,存于漳州漳浦县赤湖赤水村清水岩庙。现存青石雕带座走狮一对,局部残缺。根据舍狮石碑及狮背上的残损情况,比对同时代瓷塑狮形烛台,该对走狮应为元至正九年(1349年)烛台。
    [5]明代云水溪桥头如来佛造像,位于漳州市华安县丰下坂村云水溪桥东。如来佛造像雕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该石佛高2.08米。佛像立身,右手垂直,左手捧珠,两眼平视,脸容慈祥。此像造型生动,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6]明代永兴堂石佛像,存于漳州龙文区步文石仓村永兴堂内,共六尊。其中韦陀佛立像二尊,底部刻有信士、信女同舍,天启五年立字样。弥陀佛坐像一尊,座刻天启乙丑石仓林正宇……等同舍字样。三宝佛三尊,石像底座刻“明天启五年制造”,系泉州白花岗雕刻的造像。
    [7]明代南靖大石佛,位于漳州市南靖和溪镇和溪村,佛像高2.5米,脸部慈祥,两耳垂肩。佛像下面连接大石。
    [1]林元平:《闽台石雕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第73页。
    [1]周躍红:《漳州与台湾同根神衹》.香港:广角镜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笫10页。
    [1]林元平:《闽台石雕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1]施慧明:《从汉绿釉到交趾陶》.台北:《北县文化》.第73期.2002年:第34-44页;陈秀珠:《台湾交趾陶的发展与传承脉络》.台北:《北县文化》.第73期.2002年:第53-57页。
    [1]转引王文径编著;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编]:《漳州文化》,第145页,福州:海潮摄影出版社2003.
    [2]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台经商的泉漳海商,为了祈求海上平安,贸易顺利,合力捐资兴建台南水仙宮,以奉祀海上守护神水仙尊王.宫庙规模宏伟而壮丽,气势直逼台南大天后宫。随着海上贸易日渐兴盛,水仙宫附近一跃成为台南城西的商业中心.
    [3]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赤崁笔谈》.祠庙条.《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第44页。
    [4]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合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曰据时期》.“国家”图书馆编.2003年12月:第636页: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1998年:第519页.
    [1]参见上文第4章第2节.
    [2]日据时期,日人持慈济宮叶王作品参展法国世界博览会,受到好评,被誉为“台湾绝技”。参照(日)柳宗悦:《工艺》.东京:株式会社创元社.1941年:第111—112页;江韶瑩:〈台湾工艺的发展与变迁(上)〉.《台湾美术》季刊.第4卷2期.台中:台湾美术館.1991年:第31页。
    [3]施慧明:《从汉绿釉到交趾陶》。台北:《北县文化》.第73期.2002年:第34—44页.
    [1]劉良佑:《我国南方的交趾陶瓷》.《故宫文物月刊》.第65期.第66—68页。
    [2]嘉义市文化局交趾陶馆网页-叶王简介(www.cabcy.goy.tw/Koji/person-1.asp).胭脂红,俗称洋红色,呈淡玫瑰红、光亮透明。原为西方工艺,叶王独具慧眼,将其应用在交趾陶作上.参见林金盛:〈在台湾成长发展的交趾陶〉.《民族艺术艺师林再兴交趾陶艺术传承展专辑》.第23页;方鸿源:〈交趾陶之渊源及其制釉技巧〉.《台湾交趾陶装饰艺术》.台湾历史博物馆.2001年:第147-148页.
    [3]林金盛:〈在台湾成长发展的交趾陶〉.《民族艺术艺师林再兴交趾陶艺术传承展专辑》.第16页.
    [1]陈冠勋:〈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台湾剪黏体系装饰之研究〉.《良骤传播》.2003年:第24-25页;劉玲慧:〈嘉义新港剪粘业的发展歷程与特色〉.《台湾文献》.第56卷.第3期.“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5:第333—369页。
    [2]李干胡.《台湾古建筑鉴赏二十讲》.台湾:艺术家出版社.2005年:第122-124页;江美玲.〈南台湾传统庙宇屋脊之美:兼論葉王的交趾陶艺术〉.《树德学报》.第24期.台中:私立树德工商专科学校.1999年:第194页.
    [1]《三国志·吴书》
    [2]《隋书》,陈技传、琉求
    [3]蔡志兼《西山杂志》
    [4]陈淳《北溪文集》,卷二十七。
    [5]连横《台湾通史》
    [6]连横《雅堂文集》
    [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九,福建.
    [8]丁绍仪《东瀛识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种(以下简称文丛本),台北台湾银行经
    [9]济研究室(以下简称台银),1957年.
    [10]朱景英《海东札记》,文丛本第19种,台北:台银,1958年。
    [11]李元春《台湾志略》,文丛本第18种,台北:台银,1958年。
    [12]王必昌等《重修台湾府志》,文丛本第113种,台北:台银,1961年。
    [13]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文丛本第121种,台北:台银,1962年。
    [14]周凯《厦门志》,文丛本第95种,台北:台银,1960年。
    [15]林豪《澎湖纪略》,文丛本第109种,台北:台银,1961年。
    [16]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文丛本第66种,台北:台银,1960年。
    [17]周尔等《彰化县志》,文丛本第156种,台北:台银,1962年.
    [18]高拱乾等《台湾府志》,文丛本第65种,台北:台银,1960年。
    [19]姚莹《东溟奏稿》,文丛本第49种,台北:台银,1959年。
    [20]陈盛韶《问俗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
    [21]陈培桂《淡水厅志》,文丛本第172种,台北:台银,1963年。
    [22]陈寿祺《福建通志》,278卷,中国省志汇编之九,台北:华文书局,1968年。
    [23]黄叔璥《台湾使槎录》,文丛本第4种,台北:台银,1957年。
    [24]王相主修《平和县志》卷十,《风土志·岁时》。
    [25]黄仲昭:《八闽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薛凝度修、吴文林等纂《云霄厅志》嘉庆二十一年修民国二十四年重排印本。
    [27]吴宜爕修、黄惠纂《龙溪县志》乾隆二十七年修光绪五年补刊本.
    [28]王柏修、昌天锦等纂《平和县志》康熙五十八年修光绪十五年刊本。
    [29]陈锳等修、叶廷推等纂《海澄县志》乾隆二十七年刊本。
    [30]陈汝咸修、林登虎纂《漳浦县志》康熙三十九年修民国十七年刊本。
    [31]卢兴邦修、洪清芳纂《尤溪县志》民国十六年排印本十卷。
    [32]张懋建修、赖翰颙等纂《长泰县志》乾隆十三年修民国二十年重刊本。
    [33]徐炳文修、郑丰稔纂《云霄县志》民国三十六年排印本.
    [34]漳州市地方志办缩印本《漳州府志》光绪丁丑版,1994年。
    [35]福建省档案馆、厦门市档案馆合编:《闽台关系档案资料》,鹭江出版社.
    [3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芗剧”条目。
    [37]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艺术研究所编《中国戏曲艺术词典》.
    [38]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福建戏剧年鉴》,1981年。
    [39]王连茂编《闽台族谱资料选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40]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编《歌仔戏资料汇编》,光明日报出版社。
    [41]漳浦竹马戏工作组:《漳浦竹马戏》,福建省漳浦县文化局编《竹马戏历史资料汇编》。
    [1]林其泉编著.闽台六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
    [2]杨彦杰.荷据时期台湾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林仁川等编《台湾社会经济史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林美容《妈祖信仰与汉人社会》,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3年。
    [5]林国平《福建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6]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7]林国平、陈名实编《文化台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8]林衡道《台湾的历史与民俗》,台北:青文出版社,1972年。
    [9]李乔《中国行业神崇》,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
    [10]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
    [11]王世庆《清代台湾社会经济》,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4年。
    [12]王世庆《淡水河流域河港水运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科所,1996年.
    [13]王见川《台湾的民间宗教与信仰》,台北:博杨文化出版社,2004年。
    [14]王见川《台湾的宗教与文化》,台北:博杨文化出版社,1999年。
    [15]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6]王荣国《福建佛教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
    [17]王效青《中国古建筑术语词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18]尹章义《台湾开发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年。
    [19]刘子民著《漳州过台湾》,海风出版社,1995年。
    [20]刘子民著:《寻根览胜漳州府》,华艺出版社,1990年。。
    [21]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清民国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22]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漳州市志》卷四十七,漳台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3]欧阳宸《林氏义庄与林平侯一家》,《龙海文史资料》第二集。
    [24]郑来发、沈顺天编著《侨台情缘》,厦门: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
    [25]陈小冲著:《台湾民间信仰》,厦门:鹭江出版社,1993.
    [26]陈志亮《漳州芗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27]陈松民《论芗剧(歌仔戏)的音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10月。
    [28]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29]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北京:九州出版社,1996年.
    [30]陈支平《近500年福建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31]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32]简博士主编:《漳州民俗风情》,海风出版社,2005年。
    [33]徐博东、张明华《台湾传统文化探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34]徐晓望《妈祖子民--闽台海洋文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35]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36]徐晓望:《闽南史研究》,海风出版社 2004年版。
    [37]吴瀛涛《台湾民俗》,台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38]林蔚文《中国民俗大系·福建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
    [39]许常惠《台湾音乐史初稿》,第199页,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
    [40]简博士主编《漳州地方戏曲》,海风出版社,2005年。
    [41]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室合编《闽台民间艺术散论》,鹭江 出版社1991年。
    [42]黄少萍主编《闽南文化研究》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
    [43]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等编:《闽南文化研究》(上)(下),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4]沈元坤主编:《漳州民间信仰》,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年。
    [45]汪毅夫《闽台社会与文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
    [46]汪毅夫《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
    [47]汪毅夫《闽台缘与闽南风》--闽台关系、闽台社会与闽南文化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48]汪毅夫《闽南区域社会研究》,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年3月。
    [1]吴安辉:《台湾歌仔戏传入闽南考略》,《闽台民间艺术散论》,鹭江出版社1991年6月。
    [2]陈耕:《闽南歌仔戏早期历史中两个有争议的问题》,《歌仔戏论文选》,光明日报出版社。
    [3]陈耕、曾学文、颜梓和等著:《歌仔戏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
    [4]邵江海:《芗剧史话》,《漳州戏剧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10月。
    [5]洪镇平:《芗剧一代宗师邵江海其人其事》,《漳州戏剧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10月。
    [6]陈耕:《百年歌仔戏》,《厦门文学》2005年。
    [7]《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第70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8]杨馥菱:《台南新营“竹马阵”源流考》,《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9]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福建戏史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10]路工:《唐宋遗音--竹马戏》,福建省漳浦县文化局编《竹马戏历史资料汇编》。
    [11]曾金铮、黄以结:《漳浦县竹马戏调查报告》,福建省漳浦县文化局编《竹马戏历史资料汇编》.
    [12]谢家群:《漳州竹马戏的演变》,福建省漳浦县文化局编《竹马戏历史资料汇编》。
    [13]艺儿:《民族艺术》,1988年第一期;陈晓:《文史月刊》,2005年第11期。
    [14]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
    [15]林庆熙:《人同宗,艺同源;海峡两岸血缘深》,《闽台民间艺术散论》,鹭江出版社1991年。
    [16]郭松义:《介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所藏我国台湾家谱资料》,《台湾研究集刊》1987年第2期。
    [17]张文琦:《宜兰开发与开漳圣王崇祀》,《台湾研究集刊》,1991年第2期。
    [18]段凌平,张晓松:《漳州地区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
    [19]陈永安:《闽·台岁首礼俗》,《文史杂志》,1991年第1期。
    [20]沈顺天:《闽台漳州人婚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编:《闽台婚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
    [21]李贤淑:《试论漳州锦歌的流派与艺术特色》,《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2]杜学知等纂修、廖汉臣整修:《台湾省通志》卷六《艺术篇》,第1册,第15页,台湾文献委员会1971年版.
    [1]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史》,东京:刀江书院,1928年。
    [2]伊能嘉矩《台湾踏查日记》,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年。
    [3]台湾总督府编《史迹调查报告》,台北:台湾总督府,1927年。
    [4]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名鉴》,台南:古亭书屋,1933年。
    [5]铃木清一郎著、冯作民译《增订台湾旧贯习俗信仰》,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90年。
    [6]刘宁颜等译《台湾旧贯习记事》,南投:台湾省文献会,1991年。
    [7]临时台湾旧贯调查会《临时台湾旧贯调查会报告书》,1909年-191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