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中国古代,祭祀与战争被视为国家生活中最重
    要的两件大事。近年来,发现和发掘了大量用于祭祀的礼制建筑遗址,为我们
    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和中国古代礼制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文收录了汉唐都城礼制建筑遗址的考古资料和相关文献,以朝代和都城
    为坐标,对每一时期、每一都城礼制建筑的建筑结构、分布状况、分布规律、
    祭祀对象作了力所能及的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汉唐礼制存在着两
    个发展趋势,一是礼制逐步规范、简化的趋势,二是礼制逐步沦为政治的附庸。
     汉唐时期,随着国家祀典的逐步形成,郊祀天地、大享明堂、左祖右社、
    五郊迎气、朝日夕月、东耕西蚕逐渐成为国家大祀的基本内容。这套制度的建
    立,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
     随着皇权的加强,至上神昊天上帝的地位得以确立,天地诸神也被确立了
    明确的等级制度。昊天上帝、五方上帝、五人帝、日月星辰、五岳四渎、名山
    大川、川林沼泽等构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这种神的等级世界,同现实世
    界的等级制度是一致的。同时,随着神的等级世界的建立,现实社会中不同阶
    层的祭祀权利也有了明确的划分,郊天成为皇帝的特权,“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太学与国子学也成为分别士庶的教化场所。
     西汉中晚期以后,阴阳五行的观念和儒家礼教逐步成为封建王朝的国家哲
    学,都城礼制建筑也被按照这些哲学原则予以安置,如南郊祭天,以先祖配;
    北郊祭地,以先妣配,这种制度就是严格按照阴阳观念确立的。将群神以类相
    从、分别祭祀于五郊坛的作法,也是五行观念在祭祀传统上的反映。
     随着儒家礼教观念的巩固和加强,礼制建筑的教化功能愈来愈明显,通过
    祭祀来实现尊君、抑臣、治民的意图愈来愈明确.于是,大享明堂、释奠孔子、
    东耕西蚕越来越受到帝王们的重视,以达到隆祖尊君、推行教化、劝课农桑的
    目的。
     祭祀遗址的选位、修建和内部结构的设计有着严格的规划原则,深刻体现
    了古人的思想意识,同时也打上了当时社会政治形势的烙印。我们可以看到,
    汉唐时期,随着历史的推移,礼制建筑建筑的位置逐步从宫城向城郊移动,标
    志着神权逐步沦为皇权的附庸。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祭祀对象的确立和祭
    祀仪式的举行,也往往蕴藏着深刻的政治含意。
In ancient China, state level sacrificial rituals for the gods and ancestors, and warfare were viewed as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unctions of a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many ceremonial sites have been archaeologicaJly excavated in the capitals of Han-Tang Period. These findings are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s and ancient ceremonial practices.
    hi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collecte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on ceremonial buildings. My research plan is designed to answer some of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imperial ritual practices of ancient China. They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How many and which kind ceremonial buildings were set up in a certain capital?
    2. The shapes and architecture structure of these ceremonial buildings.
    3. The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of these buildings.
    4. The gods and deities sacrifices were offered to.
    5. The principles to be Mowed to construct and arrange these buildings.
    6. The ideology background of the ceremonial custom.
    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remonial facilities and power structure of imperial Chinese culture
    We can find that during the Han-Tang Period, there existed two trends concerning the ceremonial systems: first, the ceremonial princple increasingly became more and more simple and systematic; second, ceremonial affairs gradually performed as the appendages of the political pidgins.
    With the forming of the national ceremonial law, it become a principle to worship the Gods of Heaven at the southern suburb of the capital, and correspondingly, the Gods of Earth at northern suburb, the God of Sun at eastern suburb, the God of Moon at the western suburb. It is also determined to place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and the temple of the gods of earth and grain respectively at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palace, and to build altars respectively at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suburb to worship the Sun and the Moon.
    Ancient people build a spiritual world in which the Great Heaven God (昊天上帝) acted as the ruler, and other deities occupied responsible seats. It can be tested that this spiritual world was set up according to the real world. In the real community, members enjoyed their ceremonial rights according to their status. For example, it was regulated that only the emperors could worship the Great Heaven God, and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emperors could perform the ritual of Feng-shan (++) .
    Ceremonial custom deeply reflected ancient ideology, Such as Cosmological ideology, the Five-Element Notion (Wu-xing,"五行学说"), and the Yin-yang Philosophy(" 阴阳学说") , etc. Also, the course of actions to construct a certain ceremonial building and to hold rituals in these establishments deeply reflected the politic position at that time.
引文
唐·孔颍达等编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9月第1版(1991年6月北京第5次印刷)。
    汉·司马迁撰、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宋·裴駰集解:《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1994年6月湖北第3次印刷)。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1996年5月第9次印刷)。
    宋(南朝)·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1973年8月上海第2次印刷)。
    晋·陈寿撰:《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1995年6月北京第13次印刷)。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1974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梁(南朝)·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1996年4月北京第6次印刷)。
    粱(南朝)·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1月第1版(1972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5月第1版(1992年11月北京第4次印刷)。
    唐·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3月第1版(1995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
    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1版(1984年1月北京第2次印刷)。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1973年4月北京第2次印刷)。
    唐·令狐德棻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11月第1版(1995年8月北京第6次印刷)。
    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版(1994年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1版(1995年3月北京第5次印刷)。
    唐·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1991年12月湖北第4次印刷)。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1991年12月湖北第4次印刷)。
    宋·欧阳修、宋祈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1975年2月上海第1次印刷)。
    清·王先谦撰:《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本,1984年2月第1版(1991年9月秦皇岛第2次印刷)。
    日·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1986年4月第1次印刷)。
    宋·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8月第1版(1979年6月上海重印本)。
    
    
    民国·徐复撰:《秦会要订补》,群联出版社,1955年9月第1版(1955年9月第1次印刷)。
    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8月第1版(1977年8月第1次印刷)。
    宋·徐天麟撰:《东汉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6月第1版(1978年6月第1次印刷)。
    杨晨撰:《三国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3月第1版(1956年3月上海第1次印刷)。
    清·朱铭盘撰:《晋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1984年8月第1次印刷)。
    清·朱铭盘撰:《南朝宋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1984年8月第1次印刷)。
    清·朱铭盘撰:《南朝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1984年6月第1次印刷)。
    清·朱铭盘撰:《南朝梁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1984年10月第1次印刷)。
    清·朱铭盘撰:《南朝陈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1984年6月第1次印刷)。
    宋·王溥撰;《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6月上海第1次印刷。
    唐·李隆基御撰、李林甫注:《唐六典》(广池千九郎校注、内田智雄补订本),三秦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1991年6月第1次印刷)。
    唐·杜佑撰:《通典》,岳麓书社,1995年11月第1版(1995年11月第1次印刷)。
    宋·郑樵撰:《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1月第1版(1987年1月第1次印刷)。
    汉末魏初·佚名撰、何清谷校注:《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1995年10月第1次印刷)。
    北魏·杨衔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新1版(1999年5月第3次印刷)。
    北魏·郦道元撰、清·王先谦校:《水经注》(光绪二十三年新化三味书室据长沙王氏本重刊本),巴蜀书社,1985年9月第1版(1985年9月第1次印刷)。
    唐·韦述撰:《两京新记》(残),南菁杂记本。见平冈武夫编《唐代的长安与洛阳,资料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许嵩撰,孟昭庚、孙述圻、伍贻业点校:《建康实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1987年10月第1次印刷)。
    宋·张敦颐撰、张忱石点校:《六朝事迹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1995年1月第1次印刷)。
    元·雒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1版(1990年8月第1次印刷)。
    明·顾炎武撰:《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1版(1984年2月北京第1次印刷)。
    清·徐松辑:《元河南志》,涵芬楼《藕香零拾》本。
    清·徐松辑、高明点校:《河南志》,中华书局,1994年6月第1版(1994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
    
    (1985年8月第1次印刷)。
    唐·萧嵩等撰:《大唐开元礼》,四库全书本。
    唐·王泾撰:《大唐郊祀录》,适园丛书本。
    宋·欧阳修等撰:《太常因革礼》,丛书集成初编本。
    明·徐一夔等撰:《明集礼》,四库全书本。
    明·程荣纂辑:《汉魏丛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1992年12月第1次印刷)。
    清·董浩等辑:《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1版(1985年5月第1次印刷)。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商务印书馆,1959年4月初版(1959年4月上海第1次印刷)。
    日·池田温编:《唐代诏敕目录》,三秦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1991年5月第1次印刷)。
    日·平冈武夫主编:《唐代的长安与洛阳》“资料编”、“索引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1991年1月第1次印刷)。
    清·徐松撰、阎文儒阎万钧编著:《两京城坊考补》,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杨鸿年著:《隋唐宫廷建筑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辛德勇撰:《隋唐两京丛考》,三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文物·博物馆》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王仲殊 《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6月第1版。
    刘庆柱 《古代帝陵与都城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宋治民 《战国秦汉考古》,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罗宗真 《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秦浩 《隋唐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胡戟 《礼仪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陈戍国 《先秦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陈戍国 《秦汉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陈戍国 《魏晋南北朝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陈戍国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任爽 《唐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任爽 《唐代礼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傅亚庶 《中国上古祭祀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詹鑫 《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王学理 《咸阳帝都记》,三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贺业矩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贺业矩 《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1985年3月第1版。
    杨宽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
    (日)前田正名著、李凭等译:《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李凭 《北魏平城时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米文平 《鲜卑石室寻访记》,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中国考古学会编辑:《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1985)》,文物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周年》,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编委会编:《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考古求知集——’96考古研究所中青年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洛阳考古四十年——一九九二年洛阳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杂志社出版。
    《文物》 《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出版社出版。
    《考古与文物》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协办。
    《文博》 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