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法舞—羌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佛教自七世纪传入西藏后,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形成藏传佛教。其中佛教舞蹈作为佛教仪礼的组成部分,随佛教传入藏地,并经过本土化和民族化,被纳入本土文化的内容。这是文化的“整合”或“趋同”,它是指每一种文化都会把异质的东西整合成为和自己同一的元素。同时文化本身随之发生变异,使之更适合于当地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本文试图通过对“羌姆”的田野调查、资料的收集以及运用相关的理论,来探索藏传佛教法舞——羌姆的形成、发展、表演程式和艺术特征等。其中记载的田野调查实例,是对拉卜楞寺宗教舞蹈现状的一笔真实的纪录。全文共有五章,主要论述的内容有,“羌姆”的形成,即它是在印度佛教舞蹈“金刚舞”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而形成了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佛教舞蹈。而且在经过佛教在藏地发展的“前弘期”和“后弘期”,特别是在“后弘期”时,佛教发展出众多的派别,各个派别充分利用“羌姆”这种宗教艺术来宣扬本派的教理,“羌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同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特征等。
When Buddhism introduced into Tibet at the seventh century, it developed to the Buddhism of Tibet .Thereinto, The Buddhist dance i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Buddhism, so Buddhist dance also transmitted to Tibet. The course of culture spreading occurred all kinds of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cal culture. After domesticated and nationalized thorough. It had been absorbed into local culture. The cultural conformity with culture spreading .It is refers each kind of cultural conformity with own identical element .Simultaneously cultural oneself has the variation again along with it .cause it to suit to the local nature and society’s environment .This dissertation try to find to more facts of Tibetan Buddhist dance which formed, developed, performing formality and art character by fieldwork and collection. All details and examples from the field in this article is an authentic of religious dance in laibuleng.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five chapters. It is said that“qiang mu”formed between cultural collision and fuse. It became Buddhist dance with Tibetan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引文
[1]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2
    [2] 王春 .华藏密瑜伽的奥秘与传奇[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P19
    [3] 王春 .华藏密瑜伽的奥秘与传奇[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P20
    [4] 罗照辉、江亦丽. 东方佛教文化[M].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P50
    [5] 黄心川 . 密宗的中国化 [J]. 转引自《世界宗教研究》, 1990 年 2 期,P35
    [6] 东嘎?洛桑赤列. 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M]. 民族出版社, 1983 年版 P14
    [7] 边多.还藏戏的本来面目[J].《艺研动态》, 1986 年 7 月第 P13
    [8] 刘建、孙龙 .宗教与舞蹈[M].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8 年版 P291
    [9] 刘建、孙龙 .宗教与舞蹈[M].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8 年版 P259
    [10] 叶玉林. 变形造神飞天舞云—藏密雕像审美漫仪[J].《西藏艺术研究》,2005 第 2 期 P50
    [11]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30
    [12]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28
    [13] 康保成.羌姆角色扮演的象征意义及其与藏戏的关系[J].载《艺术探索》,2003 年第 3期 P60
    [14] 洛珠加措、俄东瓦拉.莲花生大师本生传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P165
    [15]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35
    [16] 刘志群.西藏祭祀艺术[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P169
    [17] 边多.当代西藏乐论[M].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P23
    [18] 多吉.略谈色玛卓[J].载《西藏艺术研究》, 1990 年版第 2 期 P 51
    [19] 郭净. 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P28
    [20] 尕藏加. 雪域的宗教(上册)[M].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年版 P281
    [21]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50
    [22]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55
    [23] 克里斯托弗.西藏的宗教舞蹈[J].《国外藏学译文集》六 , P178---182
    [24]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58
    [25]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61
    [26]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63
    [27]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65
    [28]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68
    [29] 李安宅.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M].中国藏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P199
    [30] 西洛.扎寺的夏季法会西莫钦波 [J] .转引自《中国西藏》, 2000 年第 5 期 P51
    [31] 李安宅.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M].中国藏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P159—162
    [32] 伦珠旺姆 .拉卜楞寺院的宗教舞蹈钦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年第 3 期 P93
    [33] 马甘.塔尔寺的跳欠[J].《民族艺术》,2005 年第一期 P194
    [34] 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中册 (藏文)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年 P290
    [35] 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中册 (藏文)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年 P292
    [36]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27
    [37]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318—322
    [38] 康?格桑益希.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神舞面具艺术探秘 [J].《宗教学研究》,2005 年第 1期 P71
    [39] 叶玉林 .变形造神飞天舞云——藏密雕像审美漫仪[J]《.西藏艺术研究》 ,2005 第 2 期 P48
    [40] 康?格桑益希.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神舞面具艺术探秘[J].《宗教学研究》,2005 年第 1期 P 77
    [41] 叶玉林. 变形造神飞天舞云—藏密雕像审美漫仪[J].《西藏艺术研究》,2005 第 2 期 P46
    [42]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304
    [43] 田联韬 . 藏传佛教乐舞“羌姆”音乐考察 [J].《中国音乐学》,2000 年第 4 期 P13
    [44] 伦珠旺姆.拉卜楞寺院的宗教舞蹈钦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年第 3 期 P94
    [45] 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P88
    [46] 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P58
    [47] 于平. 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P1-2
    [48] 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P264
    [49] [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年版 P119
    王春华. 藏密瑜伽的奥秘与传奇 [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奥地利] 勒内 ?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著.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灵和鬼怪[M].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刘建、孙龙. 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8 年版
    王朝闻.《美学概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刘志群.西藏祭祀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版
    郭净. 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王春.华藏密瑜伽的奥秘与传奇[M].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日]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年版
    李安宅.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M].中国藏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于平. 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Matthieu Ricard. Monk dancers of Tibet [M]. Shambhala publication, Inc.2003
    周锡银、望潮. 藏族原始宗教[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丹珠昂奔. 藏族文化发展史[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阿莽班智达(原著)、玛钦?诺悟更志、道周. 拉卜楞寺志[M]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法]石泰安著. 耿升译. 西藏的文明[M]. 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杨曦帆.本波教昌都寺的“羌姆”[J]. 《西藏艺术研究》, 2005 第 1 期
    黄心川.密宗的中国化 [J] .转引自《世界宗教研究》, 1990 年 2 期
    边多. 还藏戏的本来面目 [J]. 《艺研动态》, 1986 年 7 月
    叶玉林.变形造神飞天舞云—藏密雕像审美漫仪[J].《西藏艺术研究》2005 第 2 期多吉. 略谈
    色玛卓[J].载《西藏艺术研究》, 1990 年版第 2 期
    西洛. 扎寺的夏季法会西莫钦波[J] .转引自《中国西藏》,2000 年第 5 期
    伦珠旺姆.拉卜楞寺院的宗教舞蹈钦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年第 3 期
    康?格桑益希. 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神舞面具艺术探秘 [J].《宗教学研究》, 2005 年第 1期
    田联韬.藏传佛教乐舞“羌姆”音乐考察 [J].《中国音乐学》,2000 年第 4 期
    格桑益希.藏传佛教“羌姆”面具艺术探秘[J].《贵州民族研究》,2004 年第 2 期
    万代吉.藏传佛教七月法会法舞的文化内涵[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 年第 2 期
    王娟.藏戏和羌姆中的面具[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3 期
    嘉雍群培.藏族宗教乐舞的形成及发展[J].《中国音乐学》,2000 年第 4 期
    谷格?喇嘛次仁著,卓央译.简述札什伦布寺卡尔羌姆[J].《西藏艺术研究》,2004 年第 4 期
    冯双白.论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的源头及气流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 年第 3 期
    丹增次仁.羌姆[J].《西藏艺术研究》,2001 年第 1 期
    郭净.羌姆角色扮演的象征意义及其与藏戏的关系[J].《艺术探索》,2003 年第 4 期
    曹娅丽.青海藏传佛教的傩舞“羌姆”[J].《西藏艺术研究》,2001 年第 2 期
    阿旺松热.萨迦寺“普珠羌姆”[J].《西藏艺术研究》,2000 年第 1 期
    凡建秋.巫傩与羌姆比较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3 年第 5 期
    尕藏达杰.藏族民间舞的美学特征[J].《甘肃高师学报》,2003 年第 6 期
    朱存明.宗教仪式与戏剧起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张庆有.拉卜楞寺羌姆[J].《西藏艺术研究》,1996 年第 4 期
    宋和平.满族萨满跳神的表演艺术[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 年第 2 期
    旦巴.噶玛巴初登楚布寺跳神法会[J].《中国西藏》,1997 年第 3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