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由观视阈下网络言论行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网络言论行为问题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的发展,又能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谐。自由是网络言论行为的活力源泉,又是解决网络言论行为问题的关键。以马克思自由观作为视阈来研究网络言论行为,不仅能够给网络言论行为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与适用基础,而且也有助于深化网络言论行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探讨。基于此,本文在全面分析马克思自由观实质内涵的基础上,主要从五个部分对网络言论行为展开全方位的深入研究。第一部分旨在研究“网络言论行为是什么”,主要探究网络言论行为的内涵、性质、特点与作用等,立足于四个基本要素,对网络言论行为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着重将网络言论行为与网络言语行为、网络出版行为、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等关联行为予以异同分析。第二部分旨在研究“网络言论行为应当怎么样”,主要围绕着真、善、美等三种价值目标而展开,将网络言论行为的“真”归结为思想意识的真实表达、民情民意的真实反映和网络信息的真实可靠;将网络言论行为的“善”归结为合法性、责任性与公益性;将网络言论行为的“美”归结为促进网络社会环境的美化、网络社会人的发展以及人的价值实现。第三部分旨在研究“网络言论行为受什么影响以及有什么失范问题”,主要对人的思想与意识、人性与性格、人的动机与需要等内在影响因素予以探讨,对网络技术发展、现实社会关系、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等外在影响因素予以分析,并将网络言论行为失范的实质归结为自由与秩序的失衡,而将其失范的缘由归结为网络言论行为主体自律性不强和网络言论行为他律性不足。同时,将网络言论行为的失范形式归结为网络言语暴力、网络造谣传谣和网络人肉搜索等情况,将失范类型归结为侵犯个人权利类、危害国家安全类和破坏社会秩序类。第四部分旨在研究“网络言论行为应当如何规制”,重点围绕网络言论行为的规制目的、原因、原则、标准、技术、方法和措施等方面予以深入分析。其中,规制目的在于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有效行使以及促进网络言论自由的不断发展,并将规制措施归结为法律规定、道德规范、网络行业自律规范、网络实名措施。第五部分旨在以高校学生为例研究“网络言论行为的重要主体与教育引导”,依托于高校学生的网络生活,从提升高校学生的基本素养入手,将网络言论行为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对象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联对象,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引导作用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在调节作用。
The problem of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issue of social concern, not only relates with human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s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Freedom is the fountainhead in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and also it'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view of freedom to research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not only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applicable basis to solve the problem caused by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but also can benefit f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Thus,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arx's view of freedom,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d the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from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o study "what is the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mainly research its connotation, nature,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s and so on. Based on the four basic elements, in-deep analysis was conducted looking into the main body, the object, the mediator and the ring body of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which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Internet verbal behavior, Internet publishing behavior, Internet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behavior, etc. The second part is to study "how the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should be", mainly discussed around three value goals, which are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The true of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is attributed to the true expression of ideology, the real reflect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reliability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he good of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is concluded as legality, responsibility and public benefit. The beautiful of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is attributed to promote a glorified Internet social environment, human development and realization of human value. The third part is to research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influenced by what factors and what is the problem of anomie ", mainly to explore in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human idea and consciousness, the human nature and personality, and the human motivation and demand, and to analyze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real social relation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us, the substance of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anomie is the imbalance between freedom and order, and the reason is attributed to the weak self-discipline of the subject of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and the lack of heteronomy in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anomie is summarized into these main forms:network language violence, network rumor and Internet human flesh search. Also, the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anomie has three types:violating individual rights, endangering national security and disrupting social order. The fourth part is to research "how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should be regulated", mainly made in-deep analysis of regulation objective, reason, principle, standard, technique, method and measures of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Among them, the objective of regulation is not only to protect the Internet free speech is effectively performed, but also c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reedom of speech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measures of regulation include legal regulations, norms of morality, network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norms, the real name network measures. The fifth part is to study "the important subject and education of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us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s example, relying on 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life, starting from improving the basic liter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egarding Internet speech behavior as the basic object of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associated object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xternal guiding function of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internal regulating effect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引文
1 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3)》,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第20页。
    2 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3)》,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第5页。
    3 [英]蒂姆·伯纳斯-李马克·菲谢蒂著《编制万维网:万维网之父谈万维网的原初设计与最终命运》,张宇萧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4 [美]埃瑟·戴森著《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5 刘伟著《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第74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67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67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6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5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1 《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7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55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5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10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81页。
    17 陈寿著《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裴松之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648页。
    18 范晔著《后汉书·符融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一版,第652页。
    19 侯健著《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第7页。
    20 蔡曙山《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载《河北学刊》,2008年1期,第44页。
    21 蔡曙山《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载《河北学刊》,2008年1期,第44页。
    22 王四新著《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114页。
    3 陆地高菲著《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20页。
    24 何明升白淑英等著《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20页。
    25 陆地高菲著《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5页。
    26 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3)》,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第21页。
    27 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3)》,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第21页。
    28 宫承波李珊珊田园著《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155页。
    29 赵东晓著《网络出版及其影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26页。
    30 田秀云 白臣著《当代社会责任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3页。
    3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73-111页。
    3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6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6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3页。
    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6页。
    36 宫承波李珊珊田园著《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152页。
    37 田秀云白臣著《当代社会责任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81页。
    3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7页。
    39 郭湛著《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212页。
    40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222-223页。
    4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页。
    4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2页。
    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67页。
    4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55页。
    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05页。
    4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2页。
    4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81页。
    4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47页。
    4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2页
    5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5页。
    5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7页。
    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9页。
    5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42页
    5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5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9页。
    56 彭兰著《网络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5页。
    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73页。
    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3页。
    59 [英]亚当·乔伊森著《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任衍具魏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9月第1版,第116页。
    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67页。
    61 [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98页。
    62 李一著《网络行为失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91页。
    63 [美]凯瑟琳·弗恩-班克斯著《危机传播——基于经典案例的观点》,陈虹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63页。
    64 《中国人权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1页。
    65 王锋著《表达自由及其界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40页。
    66 孙笑侠、夏立安主编《法理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410页。
    67 王锋著《表达自由及其界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46页。
    68 王四新著《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88页。
    69 王四新著《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92-95页
    70 王锋著《表达自由及其界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62-278页。
    71 饶传平著《网络法律制度——前沿与热点专题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91页。
    72 唐·R·彭伯著《大众传媒法》,张金玺赵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53页。
    73 唐·R·彭伯著《大众传媒法》,张金玺赵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55页。
    74 唐·R·彭伯著《大众传媒法》,张金玺 赵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56页。
    75 唐·R·彭伯著《大众传媒法》,张金玺 赵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56页。
    76 蒋永福著《信息自由及其限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271-272贞。
    77 王锋著《表达自由及其界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80页。
    78 王锋著《表达自由及其界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80-281页。
    79 饶传平著《网络法律制度——前沿与热点专题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91
    8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71页。
    81 万斌著《万斌文集》(第三卷),浙江:杭州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63页。
    8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34页。
    83 [荷]西斯·J.哈姆林克著《赛博空间伦理学》,李世新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37页。
    84 引自http://www.gmw.cn/01gmrb/2005-06/30/content_260402.htm。
    85 (荷)西斯·J.哈姆林克著李世新译《赛博空间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39-40页。
    8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29页。
    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10页。
    8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89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第7页。
    90 张再兴等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55页。
    91 万美容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250页。
    9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6页。
    9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7页。
    94 [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7页。
    95 [美]詹姆斯·波特著《媒介素养(第四版)》,李德刚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第20页。
    96 薛德震著《人的哲学论纲(修订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第2版,第402页。
    97 万美容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1页。
    98 万美容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68-71页。
    9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67页。
    1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05页。
    [1]Schachter,M. & Kurtzberg, J.:Law of internet speech[M]. Durham: Carolina Academic Pr,2002.
    [2]Siegel, P.:Communication law in America[M]. US: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2008.
    [3]Creech, K.:Electronic media law and regulation[M]. US:Taylor & Francis,2007.
    [4]Bonnici, J. P. M.:Self-Regulation in Cyberspace [M]. Germany: Springer Verlag,2008.
    [5]Timofeeva, Y.:Censorship in Cyberspace[M].US:Nomos,2006.
    [6]Coll ins, M.:The law of defamation and the Internet[M].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11.
    [7]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New York: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2004.
    [8]Searle, J. 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 losophy of language (Vol. 626)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9]Hill, K. A., & Hughes, J. E.:Cyberpolitics:Citizen activism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M].US: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1999.
    [10]Tai, Z:The Internet in China:Cyberspace and civil society[M].UK: Routledge,2013.
    [11]Solove, D.J.:The future of reputation:Gossip, rumor, and privacy on the Internet [M]. US: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
    [12]Kohl, U:Jurisdiction and the Internet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全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5]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6]王磊.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7]中国法学会研究部.马克思恩格斯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8]陈曙光.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9]刘伟.马克思的自由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0]李百玲.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1]薛德震.人的哲学论纲(修订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2]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3]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4]高中.国家安全与表达自由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5]魏永征,张咏华,林琳.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6]饶传平.网络法律制度——前沿与热点专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37]王军.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
    [38]蒋永福.信息自由及其限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9]侯健.表达自由的法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40]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1]孙笑侠,夏立安.法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2]高中.国家安全与表达自由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3]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4]魏永征,张鸿霞.大众传播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5]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6]陆地,高菲.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7]吴曼芳.媒介的政府规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48]张小罗.论网络媒体的政府管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9]巢乃鹏.中国网络传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50]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1]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2]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3]贾英健.虚拟生存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4]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5]赵东晓.网络出版及其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6]张春华.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7]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58]陈志良等.数字化潮:数字化与人类未来[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59]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0]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61]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微变革·大传播—微博与突发事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62]张国庆.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2.
    [63]孙绍谊,郑涵.新媒体与文化转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64]叶国平.舆情制度建设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65]肖唐镖.维权表达与政府回应[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66]宫承波,李珊珊,田园.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 出版社,2012.
    [67]周治平.微博舆论影响力研究—基于突发公共时间时域[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68]雷强.网络领导[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69]蒲红果.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70]赵士林,彭红.网络传播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71]陈红梅.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72]欧阳有权.网络传播与社会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3]王四新.表达自由-原理与运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74]钟英.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5]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76]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77]谢玉进.网络人机互动--网络时间的技术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8]杨雄,毛翔宇.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79]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3)[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80]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1]何明升,白淑英等.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2]曾国屏.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3]万斌.万斌文集(第三卷)[M].浙江:杭州出版社,2004.
    [84]龙柏林.个人交往主体性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5]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6]王善超.关于人的理解[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87]傅吉元.人性缺陷与文化控制——现代危机根源探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88]赵海英.主体性:与历史同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9]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90]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1]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92]田秀云,白臣.当代社会责任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3]金枝.虚拟生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94]张怡,郦全民,陈敬全.虚拟认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95]中国人权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9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97][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M].侯健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98][美]凯瑟琳·弗恩-班克斯.危机传播——基于经典案例的观点[M].陈虹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99][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M].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0][英]亚当·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M].任衍具,魏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1][美]劳伦斯·莱斯格.代码[M].李旭,姜丽楼,王文英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102][美]唐·R·彭伯.大众传媒法[M].张金玺,赵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4][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盗网络空间—虚拟是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刚译,上海:上海科技皎月出版社,2000.
    [105][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庸,范海燕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106][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7][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08][美]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109][荷]西斯·J.哈姆林克.赛博空间伦理学[M].李世新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0][美]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第二版)——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M].李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1][美]欧文·M·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M].刘擎,殷莹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12][美]雷蒙德·S·R·库,米歇尔·A·法伯,阿瑟·J·科克菲尔德.网络信息法案例与资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13][美]劳伦斯·莱斯格.代码2.0:网络空间中的法律[M].李旭,沈伟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14][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15][英]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M].顾宜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6][美]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上网、参与和互动[M].郝芳,刘长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7][美]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第四版)[M].李德刚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18][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M].杨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19][美]欧文M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M].刘擎,殷莹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20][美]C.W.莫里斯.指号、语言和行为[M].周兰,周易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21][法]阿兰·米哈伊尔·苏波特尼克.言语行为哲学[M].史忠义译,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122][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张宝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23][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24][美]约翰·麦克道威尔.心灵与世界[M].刘叶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6][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127][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128][美]本杰明·B.莱希.心理学导论[M].吴庆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29][英]蒂姆·伯纳斯-李,马克·菲谢蒂.编制万维网:万维网之父谈万维网的原初设计与最终命运[M].张宇,萧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30][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31][美]约翰·D.泽莱兹尼.传播法——自由、限制与现代媒介[M].张金玺,赵刚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32][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Ministry of Justice. Defamation and the Internet:The Multiple Publication Rule[J]. Consul tat ion Paper,2009,CP20/09.
    [2]SCOTT, M., & DeSANCTIS, P. G. Microlevel structuration in computer-supported group decision making [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2,19(1):5-49.
    [3]Walther, J. B.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m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6,23(1):3-43.
    [4]Endeshaw, A. Internet regulation in China:the never-ending cat and mouse game 1[J].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aw,2004, 13(1):41-57.
    [5]Bimber, B.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Populism, Community, and Accelerated Puralism[J]. Polity,1998,31:133-160.
    [6]Castells, M. The new public sphere:Global civil society,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global governance [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8,616(1):78-93.
    [7]McMillan, S. J. A four-part model of cyber-interactivity Some cyber-places are more interactive than others[J]. New Media & Society, 2002,4(2):271-291.
    [8]Nie, N. H., & Erbring, L. Internet and Society:A Preliminary Report [J]. Stanford Institute for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Society.2000.
    [9]Papacharissi, Z. The virtual sphere The internet as a public sphere [J]. New media & society,2002,4(1):9-27.
    [10]Best, S. J., & Krueger, B. S. Online interactions and social capital distinguishing between new and existing ties [J].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6,24(4):395-410.
    [11]Schneider, S. M. Creating a Democratic Public Sphere Through Political Discussion A Case Study of Abortion Conversation on the Internet[J].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1996,14(4):373-393.
    [12]Ponsoldt, J. F. Challenging Defamatory Opinions as an Alternative to Media Self-Regulation [J]. Fordham Inte11. Prop. Media & Ent. LJ,1998, 9 (45):44-66.
    [13]曾令辉,郑永廷.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阈下人的虚拟自由[J].思想教育研究,2008(06).
    [14]林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02).
    [15]黄继红.马克思“交往与自由”思想视野下的网络交往自由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2009(05).
    [16]左海姣.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理念[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3).
    [17]李泰安.新闻媒体微博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出版,201 3(07).
    [18]黄爱斌.关于网络舆情的引导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19]郭芙蓉.论网络问政的兴起及其理性限度[J].中国青年研究,2010(09).
    [20]徐君康.数字化时代网民媒介素养非理性表征原因探析[J].中国出版,2012(06).
    [21]冉继军.从网络实名制看中国的互联网博弈[J].当代传播,2013(01).
    [22]冯琨.网络中群体事件参与者的心理效应分析[J].编辑之友,2013(04).
    [23]范立国,王红斌.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24]张晨阳.自媒体时代微博热的喜与忧——基于受众角度的分析[J].中国出版,2011(20).
    [25]徐震洲.浅谈全媒体时代全面提高媒介公民的媒介素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0).
    [26]徐玉芳.人肉搜索与公众舆论监督[J].当代传播,2011(01).
    [27]李一.网络行为失范及其判定标准[J].广西社会科学,2007(08).
    [28]李一.网络行为失范的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J].浙江社会科学,2007(03).
    [29]陈龙.话语强占: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1(10).
    [30]王路瑶,王前.论网络自由[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1]周兴茂,丁益.网络伦理的现状、基本德目及实践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32]赵云泽,付冰清.当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0(05).
    [33]蔡曙山.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J].河北学刊,2008(01).
    [34]陈力丹.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03).
    [35]李忠.因特网与言论自由的保护[J].法学,2002(02).
    [36]朱景文.中国的言论自由及其限制——一个比较研究[J].中国人权年刊,2003(1).
    [37]王四新,李丹林.互联网与内容控制[C].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8]李炳烁.言论自由的限度理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39]魏永征.言论自由和网上诽谤[J].环球法律评论,2001(02).
    [40]王娟娟.微博言论的自由与规制[J].法学杂志,2012(12).
    [41]刘晗.隐私权、言论自由与中国网民文化:人肉搜索的规制困境[J].中外法学,2011(04).
    [42]张西明.从Non-regulation走向Regulation——网络时代如何保障言论自由[J].法学,2001(07).
    [43]李征.因特网与言论自由的保护[J].法学,2002(02).
    [44]戴激涛.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平衡保护[J].法学,2008(11).
    [45]丁未.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J].现代传播,2000(06).
    [46]蔡文之.国外网络社会研究的新突破——观点评述及对中国的借鉴[J].社会科学,2007(11).
    [47]方益权,王勇.博客侵权问题研究[J].法学家,2007(03).
    [48]何振华.“网络自由”与美国“双重标准”[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
    [49]毛润政.网络伦理之失范与规范[J].中国出版,2013(13).
    [50]肖榕.网络言论在公民基本权利平衡实现中的地位[J].法学,2012(05).
    [51]张冠文.微博话语秩序的建构[J].当代传播,2012(06).
    [52]万斌.论中国传统自由观[J].青海社会科学,1989(03).
    [53]谢玉进,胡树祥.网络人机矛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着力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
    [54]吴满意,谢海蓉.论网络人际互动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03).
    [55]常晋芳.网络哲学论纲[J].现代哲学,2003(01).
    [56]卜卫.关于青少年网络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探讨[J].现代传播,1996(05).
    [57]谢玉进.论网络人机互动的规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58]胡树祥.谢玉进,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
    [59]陈明等.中国网络舆论现状与舆论引导[J].瞭望新闻周刊,2004(35).
    [60]张化冰.互联网内容规制的比较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61]汪梦.论网络诽谤的政府规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62]刘普.政治安全:网络时代的挑战与对策[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63]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9.
    [64]黄惟勤.论网络表达自由[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65]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园研究生院,2002.
    [66]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视域[D].博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