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变迁与教育机会再分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摘要:教育政策是对教育机会进行权威性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教育政策的决策与执行受着某种价值取向的支配,效率与公平两种价值导向所导致的政策执行结果,会影响政策目标群体的教育机会之获得。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作为教育机会再分配型政策,实行十余年以来,农村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教育机会格局发生了重要改变,农村小学生家庭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本文主要站在处境不利群体的立场,以正义的理论视角审视布局调整政策的价值诉求及政策结果,以讨论教育机会再分配过程中国家的正义职能的履行。
     全文主体共分为三大部分,共由八章组成:
     第一部分:正义与公平的理论观照,由第一、二、三章组成。
     第一章,主要阐述概念和原理,首先明晰机会和教育机会的基本内涵,并对分配与再分配以及正义与公平等词义做了辨析,从分配正义原则出发,提出分配和再分配正义的底线是处境不利群体利益受损最小化的命题。
     第二章,从环境因素、价值诉求和利益视角三个方面阐释了检视教育政策的几个维度。经济、人口、制度及社会变迁是影响教育政策的外在环境因素,效率与公平的价值诉求是检视教育政策的内在因素,目标群体的利益则是检视教育政策的终极性因素。
     第三章,从学校规模和家校距离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出发,阐述学校布局与教育机会之间的关系。学校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发展过程,家校距离的远近会影响学生的入学率、学习过程及学习成绩。
     第二部分:现实写照,由第四、五、六章组成。
     第四章,从中央及地方政策话语文本出发,讨论布局调整政策的价值取向的演变,并从政策实践的角度检验政策的价值向度。
     第五章,主要从实证调查的角度,描述布局调整政策实施后,政策各目标群体的现状。以一个县作为主要样本地区,以农村小学、农村小学教师、农村小学生及其家长等作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与访谈及实地调查,深刻体察他们的生存现状,作为农村小学生教育机会的提供主体,他们的生存样态会直接影响农村小学生的教育机会的获得。
     第六章,从教育机会再分配的理论视角,通过实证数据的分析,审视学校撤并后农村小学生教育机会的现状,从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机会、学校教育机会和家庭教育机会四个维度,考察布局调整政策对农村小学生教育机会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理论再解释,由第七、八章组成。
     第七章,用正义的理论反观政策实践,得出结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作为教育机会和教育权益再分配的重要手段,由于它自身和外部行为存在的价值悖论,导致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受到极大损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更加不均衡,农村家长承担了政策变革的代价,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寄宿制小学普遍存在低幼寄宿,使儿童亲情隔断和社会化发展不足。政策制造了社会再分层,一部分处境不利儿童成为新的边缘化群体。
     第八章,主要从政策立场出发,探讨农村小学布局的政策路径。作为教育机会再分配手段的教育政策应该站在处境不利群体的正义立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要坚持教育机会获得的便利性优先原则,为适龄儿童提供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和就近享受优质的教育机会是国家的应然职能,建立完备的政策纠错机制和监督制度也是国家保障儿童教育机会获得的应然作为。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authoritative means of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ecudational opportunities, the education policy decision and implementation are dominated by some kind of value orientation.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results leading by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will affect the acquisition of ecud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policy target groups.
     As a pattern of redistribution policy on ecudational opportunities, since the layout adjustment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schools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The ecudational opportunities of rural students especially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changed, and the famillie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greatly affectd.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pursuit of value and policy result of layout adjustment policy standing in the position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of justice, and discuss the performance of justice function of the state in the redistribution of ecudational opportunities.
     The paper have three parts consisting of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part:from the justice and fairness theory view, including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har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escribes th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Firstly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opportunity and ecudational opportunity are defined, the meaning of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are differentiated. A topic on the base line of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minimizing the interest damage to disadvantaged groups is put forward.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ree dimensions from environment factor, persuit of value and interest perspective. Economy, population, system and social change are external environment factors to affect the education policy. The value pursuit of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are internal factors, and the interest of the target group is the ultimate factor in view of education policy.
     The third chapter di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hool laoyout and educaional opportunity from the effect on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by school size and the distance. The size of schools will affect the achie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Home-school distance will affect the rate of student enrollment, learn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second part:the realistic portrayal, consisting of the fourth, fifth and sixth chapter.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layout adjustment policy based on the central and local policy text, and inspects the policy value orientation from the policy practice.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describes the current policy target group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yout adjustment policy.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takes a county as the main sample area, rural primary schoo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rural pupils and their parents as the main investigation object to understand their living situation deeply. As the main supplying body of the rural elementary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their survival situation would affect the rural pupils'acquisition of the rural elementary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directly.
     In the sixth chapt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data, this paper svrvey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of the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t researches the layout adjustment policy's effect on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cquisition. It analyse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accept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in the nearby school, access the high quality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schoo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the family eductional opportunity.
     The third part:theory analysis and its corresponding explaination, comprised of the seventh and eighth chapter. In the seventh chapter, the paper uses the justice theory to view from the opposite perspective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tion fin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yout adjustment policy on the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schools greatly improving the rural school conditions, but it also brought many negative effects.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the redistribution of the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rights, because the value paradox of the policy itself and its external behavior, it causes some rural students suffer great loss on their acquisition of entering the nearby school,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is more uneven. Under this situation, their parents take the policy changes in price, in the mean while, it also resulted in the wast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boarding primary school, it commonly exists the infant borading facts. This would make the children partition from their family and could not obtain enough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olicy makes the social re-stratification and a part of the disadvantaged children become new marginalized groups.
     In the ejgh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at the educational policy, as a means of re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should stand by the side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It should take the principle of the priority to convenience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to the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children. It would be the country's should-be functions to supply the school-age children to obtain the opportunities to enter the nearby school and get the high quality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also the should-be pratice to build a perfect policy error correction mechanism and supervision system to make sure the children acquire the fair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引文
[1][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73.
    [2][美]罗伯特·诺齐克著,姚大志译.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79-180.
    [3][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8.
    [4]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69.
    [5]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4.
    [6]李春玲.社会分层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
    [7]莫琳·T·哈里楠著,傅松涛等译.教育社会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1.
    [8]莫琳·T·哈里楠著,傅松涛等译.教育社会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5.
    [9]莫琳·T·哈里楠著,傅松涛等译.教育社会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6-367.
    [10][美]丹尼尔·E·格里菲斯著,邵瑞珍译.最有意义的教育研究.引自当代国外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91-92.
    [11][美]詹姆斯·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引自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9.
    [12]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引自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0-161.
    [13]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9.
    [14]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5.
    [15]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16]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17]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18]B. Barry. Theories of Justice[M].Hemel Hempstead:Harvester Wheatsheaf, 1989:87.
    [19][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02-103.
    [20]张力.国家促进教育公平政策的近期特点和未来走势.引自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3.
    [21]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引自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2.
    [22]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72.
    [2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4.
    [24]教育部2011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
    [25]劳凯声.中国教育改革30年——政策与法律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2.
    [26]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0.
    [27]安晓敏,邬志辉.初中教育机会均等阶层差异的实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9(2).
    [28]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2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30]“全国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引自杨东平.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93.
    [31]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9-1-5.
    [32]程方平.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均衡状况调查.转引自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0.
    [33]朱振国.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寒家庭.光明日报[N].2012-2-28.
    [34]张宴龙.转型期中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归因分析与解决路径[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14.
    [35]程小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72.
    [36]程小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74.
    [37]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7-270.
    [38]杨东平主编.2020:中国教育改革方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9.
    [39]卢斌.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27.
    [40]张烨.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必要、框架及限度[J].复旦教育论坛,2006(6).
    [41]陈年生.机会价值论[J].现代经济信息,2010(20).
    [4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53.
    [43]华桦.教育公平新解—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公平理论和实践探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30.
    [44]吴忠民.发展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16.
    [45]许超.正义与公正、公平、平等之关系辨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2).
    [46]苏军阳.公正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47]苏军阳.公正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48]许超.正义与公正、公平、平等之关系辨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2).
    [49]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50]吕星宇.论教育过程公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9:60.
    [51]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
    [5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张琦译.自由选择[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3-124.
    [53][美]罗纳德·德沃金著,2003冯克利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37
    [54]王立.平等的范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8.
    [5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
    [56]李春玲.社会变迁与教育机会分配—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3(3).
    [57][英]戴维·米勒著,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
    [58]贾可卿.分配正义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0.
    [59]何建华.分配正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
    [60]高兆明.“分配正义”三题[J].社会科学,2010(1).
    [6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7-62.
    [62][瑞典]胡森等编.K.R.豪(K.R.Howe)著.教育机会均等:哲学的问题.引自教育大百科全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4.
    [63][瑞典]胡森等编.K.R.豪(K.R.Howe)著.教育机会均等:哲学的问题.引自教育大百科全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4.
    [64]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83:69.
    [65]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6.
    [66]http://www.unesco.org/new/zh/education/themes/leading-the-inter-national-agenda/efareport/[EB/OL]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特辑.
    [67][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6.
    [68][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5.
    [69][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0.
    [70]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0.
    [71][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0.
    [72][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1.
    [73]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3.
    [74]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0.
    [75][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1.
    [76]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EB/OL]中国经济网,2011年4月28日.
    [77]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EB/OL]中国经济网,2011年4月28日.
    [78]全国农村小学数量十年减少一半[J].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天地),2012(3).
    [79][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16.
    [80]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3.
    [81][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97-50.
    [82]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2-73.
    [83]陶学荣.公共政策概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125.
    [84]张秀兰.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10.
    [85][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 版社,2007:97-98.
    [86]张烨.教育政策分析的制度伦理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
    [87]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9.
    [88]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0.
    [89]万斌,顾金喜.功利主义与公共政策伦理:如何从冲突走向和谐[J].浙江大学学报,2009(2).
    [90][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1-22.
    [9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1.
    [92]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1.
    [93]威尔·金里卡著,刘莘译.当代政治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69.
    [94]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1.
    [95]张烨.教育政策分析的制度伦理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
    [96]罗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价值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73.
    [97]杨东平.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政策[J].人民教育,2005(7).
    [98]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8[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9-31.
    [99]陶学荣.公共政策概论[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85.
    [100]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会科学版),2000(6)
    [101]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4.
    [102][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37.
    [103]沈晓梅等.论公平与效率关系中公平原则的优先性[J].商业时代,2010(4)
    [104]沈晓梅等.论公平与效率关系中公平原则的优先性[J].商业时代,2010(4)
    [105]杨东平.教育公平三题:公平与效率、公平与自由、公平与优秀[J].教育发展研究,2008(9).
    [106][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
    [107]张秀兰.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5.
    [108]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41.
    [109][美]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吴忧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3.
    [110]秦玉友,孙颖.学校布局调整:追求与限度[J].教育研究,2011(6).
    [111]秦玉友,孙颖.学校布局调整:追求与限度[J].教育研究,2011(6).
    [112]Eberts, R.W., Schwartz, E.K.,&Stone, J.A.School reform, school siz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Economics Review,1990,26 (2):2.
    [113]Kuziemko, I..Using shocks to school enrollment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school size on student achievemen[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6:63-75.
    [114]Ready, D.D., Lee, V.E..Optimal context size in elementary schools:disentangling the effects of class size and school size[J].Brookings Papers on Education Policy,2006, (9): 99-135.
    [115]转引自章婧,王鑫.小规模学校更具优势:来自西方的经验[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116]Beverly Burr.Review of Research on Class Size[J].Catalystfor Change,2001, (3).
    [117]卢海弘.班级规模变小学生成绩更好?[J].比较教育研究,2001(10).
    [118]Beverly Burr. Review of Research on Class Size[J].Catalyst for Change,2001, 30 (3):13-16.
    [119]卢海弘.班级规模变小学生成绩更好?[J].比较教育研究,2001(10).
    [120]陶青.班级规模作用机制探讨——小班为什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J].外国教育研究,2010(2).
    [121]李娟,孙玲芝.小规模班级教学优势分析与实践逻辑[J].外国教育研究,2011(11).
    [122]日本教育行政学会编.各国中小学班级编制的比较研究.外国教育参考资料.1989.(3).转引自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123]Cathleen Stasz&Brian M.Stecher.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Language Arts in Re-duced Size and NonReduced Size Classrooms[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2000,22 (4):313-329.
    [124]Finn,J.D.Class size and students at risk:What is known?What is next? [EB/ OL].http://www.ed.gov/pubs/ClassSize/title.html,2008-04-01/2011-06-06.
    [125]陶青.班级规模作用机制探讨——小班为什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J].外国教育研究,2010(2).
    [126]Douglas Lehman. Bringing the school to the Children:Shortening the path to EFA [R] August 2003. http:wwwl.worldbank.org/education/notes.asp.
    [127]王颖,杨润勇.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负面效应:调查反思与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
    [128]Douglas Lehman. Bringing the school to the Children:Shortening the path to EFA [R] August 2003. http:wwwl.worldbank.org/education/notes.asp.
    [129]Douglas Lehman. Bringing the school to the Children Shortening the path to EFA [R] August 2003. http:wwwl.worldbank.org/education/notes.asp.
    [130]赵丹,范先佐.偏远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学校布局调整为背景[J].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11(12).
    [131]赵丹,范先佐.偏远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学校布局调整为背景[J].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11(12).
    [132]孔云峰,李小建,张雪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河南省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J].遥感学报,2008(5).
    [133]田慧生,陈琴,任春荣.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6年度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调查研究”[EB/OL].http://www.jyb.cn.
    [134]赵丹,吴宏超.“一千米”、“半小时”:农村教学点撤并的政策期待—以对西部某县的实证研究为基础[J].中小学管理,2011(11).
    [135]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2001.
    [136]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评价与反思.一切为了农村学生——21世纪教育高峰论坛.
    [137]L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实施意见.L市人民政府文件(L政发[2005]58号).
    [138]L市教育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
    [139]L市某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04到2005年教育改革发展工作重点.
    [140]L市某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04到2005年教育改革发展工作重点.
    [141]L市某区教育体育局“十一五”工作汇报.
    [142]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评价与反思.一切为了农村学生——21世纪高峰论坛,2012(8).
    [143]P县教科局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P教字[2012]39号).
    [144]袁桂林.布局调整应充分考虑服务半径.中国教育新闻网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2011-8-29.
    [145]袁桂林.布局调整应充分考虑服务半径.中国教育新闻网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2011-8-29.
    [146]2010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32.
    [147]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评价与反思.一切为了农村学生——21世纪教育高峰论坛.
    [148][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24.
    [149]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评价与反思.一切为了农村学生——21世纪教育高峰论坛,2012.11.
    [150]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评价与反思.一切为了农村学生——21世纪教育高峰论坛,2012.11.
    [151][美]Jong S. Jun,孙柏英等译.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152][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98.
    [153]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0.
    [154]谢维和.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关于教育公平的一种新的理论假设及其初步证明[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6.
    [155][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
    [156]王立.平等的范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9-70.
    [157]卢海弘,史春梦.农村寄宿学生补贴政策比较研究—以澳大利亚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8(19)
    [158][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7.
    [159]周逸梅.教育部:所有地区眼下都必须暂停撤并教学点[N].京华时报,2012-11-22.
    [160]焦新.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2-2-26.
    [161]张以谨,梁杰.科学处理农村撤点并校遗留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3-2-27.
    [162]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认真做好“两基”验收后巩固提高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基[1998]8号,1998年8月3日.
    [16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2000年3月2日.
    [164]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教基[2001]2号,2001 年1月18日.
    [16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报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教财函[2001]32号,2001年3月20日.
    [16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1]5号,2001年3月24日.
    [167]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2001年5月29日.
    [168]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通知,教发[2001]33号,2001年07月26日.
    [169]教育部小学课程设置标准,2001年11月19日.
    [17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发布日期:2002年7月11日,执行日期:2002年7月11日.
    [171]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14号,2002年9月20日.
    [172]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3]47号,2003年6月11日.
    [17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2003年9月17日.
    [174]关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意见,教财[2003]5号,2003年9月29日.
    [17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教基[2004]4号,2004年2月12日.
    [176]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2005年12月24日.
    [17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有关事项的通知,2006年6月7日.
    [17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主席令10届第52号,2006年6月29日.
    [179]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教基[2006]10号,2006年6月9日.
    [180]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省级实现“两基”进行全面督导检查的意见,教督[2007]4号,2007年2月6日.
    [181]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的通知,教财[2007]27号,2007年12月3日.
    [18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批准发布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通知,建标[2008]159号,2008年9月3日.
    [18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184]教育部财务司、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关于编制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期)需求规划的通知,教财司函[2009]23号,2009年2月6日.
    [185]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9]1号,2009年2月23日.
    [18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18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2009年12月31日.
    [188]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教基一[2010]1号,2010年1月19日.
    [189]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教发[2010]7号,2010年6月22日.
    [190]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袁贵仁,2011年1月24日.
    [19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2011年11月23日.
    [192]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的通知,教体艺[2011]5号,2011年8月16日.
    [193]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教督[2012]3号,2012年1月20日.
    [194]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政法[2012]2号,2012年1月20日.
    [195]教育部等十五部门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五个配套文件的通知,教财[2012]2号,2012年5月23日.
    [196]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教发[2012]9号,2012年6月14日.
    [197]教育部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征求意见稿),2012年7月22日.
    [198]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2012年8月20日.
    [199]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2012年9 月5日.
    [20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国办发[2012]48号,2012年9月6日.
    [201]教育督导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4号,2012年9月9日.
    [202]教育部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教技函[2012]74号,2012年11月19日.
    [203]1998-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网站.
    [204]S省2004-2012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S省教育厅网站.
    [205]S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S政发[2001]28号,2001年8月28日.
    [206]S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的通知,S政办发[2002]45号,2002年8月9日.
    [207]关于S省西北及革命老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方案,S教财[2007]8号,2007年1月31日.
    [208]S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S政办发[2007]110号,2007年8月28日.
    [209]关于对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S教基函[2007]92号,2007年11月2日.
    [210]S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8年3月28日.
    [211]八大工程——关于义务教育水平提升工程的推进意见,2008年3月28日.
    [212]关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S教基[2008]37号,2008年10月6日.
    [213]关于印发S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标准(试行)的通知,S教基[2009]20号,2009年6月10日.
    [214]关于印发S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设岗位教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S教人[2011]3号,2011年8月16日.
    [215]关于印发2012年S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工作要点的通知,S教督函[2012]2号,2012年3月26日.
    [216]省教育厅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有关工作,2012年9月14日.
    [217]省教育厅强调部署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2012年9月29日.
    [218]关于印发P县中小学校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P县政办发[2010]22号,2010年4月8日.
    [219]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P县政府网站,2010年4月25日.
    [220]印发P县寄宿制学校“蛋奶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P县政办发[20]1]17号,2011年3月7日.
    [221]2011年P县招聘中小学教师信息,P县政府网站,2011年3月7日.
    [222]P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P县教字[2011]9号,2011年3月31日.
    [223]关于迎接义务教育标准化县创建评估验收的工作安排,P县教字[2011]12号,2011年4月6日.
    [224]2011年P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P县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6月30日.
    [225]关于印发F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标准(试行)的通知,P县教字[2011]47号,2011年9月1日.
    [226]关于印发P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P县教字[2011]66号,2011年11月8日.
    [227]“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P县教科局.
    [228]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全方位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F市P县教育局交流材料,2012年2月16日.
    [229]关于印发2012年全县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P县教字[2012]6号,2012年2月21日.
    [230]关于印发P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编班实施办法的通知,P县教字[2012]5号,2012年2月21日.
    [231]关于印发P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P县教字[2012]4号,2012年2月21日.
    [232]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工作方案,P县教字[2012]10号,2012年3月20日.
    [233]印发P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回头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P县政办发[2012]33号,2012年5月25日.
    [234]P县教科局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P县教字[2012]39号,2012年6月15日.
    [235]L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实施意见,L政发[2005]58号,2005年10月9日.
    [236]关于转发关于对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的通知,L教函字[2007]69号,2007年11月7日.
    [237]L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农村建设100所寄宿制示范小学和100所寄宿制示范初中的实施意见,L教字[2005]46号,2005年3月.
    [238]关于命名第二批“L市农村寄宿制示范初中(小学)”的通知,L教字[2007]94号,2007年9月3日.
    [239]L市“两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方案,L教字[2007]3号,2007年2月10日.
    [240]L市教育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2005年12月15日.
    [241]L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L政办发[2007]20号.
    [242]关于印发L市集中连片贫困区四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L政办发[2012]67号,2012年6月26日.
    [243]M区教育基本情况
    [244]关于加快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M政发[2003]43号
    [245]M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04至2005年教育改革发展工作重点
    [246]M区教育体育局2010年工作总结,2010年11月
    [247]M区教育体育局“十一五”工作汇报,2010年11月
    [248]M区教育体育局2011年工作思路
    [249]M区教育体育局关于“十二五”教育发展的建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