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政治心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治心理1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政治心理的研究从早期的关注谁是主体、客体逐步发展到研究政治心理的具体组成成分一般过程和心理行为规律;从关注政治心理的特点,到开始关注政治心理所导致的政治行为2。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构成不可分割的系统,从心理学视角进行政治心理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浙江经济被公认为“草根经济”,但浙商与政治的关系却越来越密切,以往研究对于浙商背景下政治活动或政治心理的基本特征等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构成政治心理的关键要素等问题缺少细致的理论分析。
     本研究首先从商人与政治的关系角度,以晋商和徽商为例,运用案例研究和文献搜索的方法,将两者与政治的关系进行梳理,发现政治对于商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官商结合可以为商人获得经济特权,但也会破坏市场规则,从而使商人失去独立性和竞争性而走向末路,从而对浙商从政提出借鉴;其次以典型的两大浙商帮派为例,分析宁波商帮在明清时期与旧中国政治的联系与利弊以及温州商帮与新中国的政治联系,提出政治对于商人经商的重要性以及探讨合适的政府与商人的关系模式;再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浙商的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研究,发现:(1)浙商的政治心理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其主要特征可总结为四点:较高的政治满意度和政治认知度,强烈丰富的政治情感,复杂多变的政治信任,积极向上的政治态度,不过他们的政治心理受行业、性别、学历、年龄等背景因素的影响较大;(2)浙商的政治参与行为较多,但政治参与意识却不强;浙商的政治功效感较高,但政治理解能力与政治任职能力不强。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引导浙商树立正确的政治参与观,使其政治参与行为进入正式化和程序化的轨道;(3)政治满意度和政治信任感以及政治情感对浙商的政治行为有显著影响。其中政治满意度对浙商的政治参与行为有显著的回归关系,政治满意度和政治情感对政治功效感有显著回归关系;(4)通过神经网络影响因素模型的分析可知,政治态度、政治满意度、政治认知、政治信任感、政治情感和背景因素对政治参与行为和功效感的影响程度依次变高。最后,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本文从社会、政府以及浙商本身三个角度探讨浙商有效政治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Political psychology reflects the community members' minds spontaneously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for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relationship, and all aspects of the political life involving political behavior, political system and political phenomena and so on, indicating people's cognition, emotion, attitude, mood, interest, desire and belief of some specific aspect in the political life, which constitut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s political personalities1. The research on political psychology has gradually evolved from the concern about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into specific components of general process and the laws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2.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political behavior constitute an integral system, and the research on political psychology for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Zhejiang economy is recognized as "grassroots economy" while Zhejiang merchants have an increasingl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s, however, very few research on Zhejiang merchants'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s. Moreover,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 in Zhejiang merchants' context still lack in systematic theory, empirical studies, detaile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key elements to constitute political psychology.
     First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chants and politics in the example of Shanxi merchants and Huizhou merchants, exploring case studies and literature search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Zhejiang merchants by concluding that politics is a double-edged sword, that is to say,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merchants can not only give merchants economic privileges for businessmen, but also destroy the market fundamentalist, which ultimately deprives merchants of independ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thus leading to the end; Secondly, taking the two typical groups of Zhejiang merchants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Ningbo merchants group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ties of Wenzhou merchants group with Chinese government after liberation, putting forward the importance of politics imposed on merchants, and discusses the appropriate mode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erchants; Agai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study the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political behavior of Zhejiang merchants, and it can be foun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tics that:(1) The mainstream of Zhejiang merchants'political psychology is positive with high political awareness, complicated political trust, high political satisfaction, strong political emotion, positive political attitude, but greatly affected by profession, gend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ge and so on;(2) Zhejiang merchants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affairs frequently, but their consciousnes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not strong; they have high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but their political understanding and political ability is low.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is needed to help Zhejiang merchants set up the correct concept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ore formalized and programmed political behavior;(3) The political satisfaction, political trust and political emotion have a remarkable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Zhejiang merchants. The political satisfaction has a significant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political of Zhejiang merchants, while the political satisfaction and political emotion have a significant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al efficacy;(4)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eural network model, the political attitude, the influences of the political cognition, political satisfaction, political emotion, political trust and background factors on the political behavior and effect get higher successively. Finally, according to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article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effectiv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Zhejiang merchants from the perspectivcs of the society, government and Zhejiang merchants respectively.
引文
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2 万斌、章秀英: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路径.社会科学战线[J].2010(3).第181页.
    3 [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30页.
    4 冯盈盈:我当人大代表做什么?——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浙商代表.浙商[J].2008(5).第41页.
    5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6 万斌、章秀英: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10(3).第181贝.
    7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8 吴友发: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特征及其调适.孝感学院学报[J].2002(2).第73页.
    9 亨廷顿·乔明格斯:政治发展[M]//M格林斯坦:政治学手册(下).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187-188
    页.
    10 Lucian W. Pye and Sidney Verva,Political Culture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C].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p22-23.
    11 周述杰、肖旻: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分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第59-60页.
    12 邢乐勤:浙江省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温州永嘉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状况为个案[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第35页.
    13 Gabriel A-Almond & G·Bingham Powell & JRr·Robert J·Mundt. Comparative Politics:A Theoretical Framework(M). 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 P.46
    14 Allport & Gordon. W.:"Attitedes", in Carl Marchison (ed).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M). Worcester. Mass:Clark University Press,1953. PP.802-830.
    15 G·阿尔蒙德·S·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渐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4页.第262页.
    16 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5页.
    17 Renolds H & T. Politics:the Common Man [M]. Homewood. Ilinois:The Dorsey Press.1974. PP.3-6.
    18 王敏:政治态度:涵义、成因与研究走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1).第11页.
    19 王丽萍: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第133页.
    20 王敏:政治态度:涵义、成因与研究走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1).第12页.
    21 王丽萍: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第135页.
    23 P. Zimbardo & E.B. Ebbesen:Influencing Attitude and Changing Behavior[M]. Mass:Addison-Wesley.1969.pp. 20-23.
    23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4 刘荣、马宝龙:回汉农民的政治认知与政治参与研究---以宁夏华一村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第42页.
    25李继利:政治心理学的认知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第54页.
    26 Judd.C. M. & Krosnick.J.A.:The structural bases of consistency among political attitudes:Effects of political espertise and attitude importance[J].1989.
    27 Anderson. J. R.: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8 陈相光、李辉:政治信息认知偏差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第38页.
    29 王沛、林崇得:社会认知的理论模型综述[J].心理科学.2002(1).
    30 杨曾宪:论与“科学事实”对举的“价值事实”及其认识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04(3)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第406页.
    32 孙伟平:事实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 陈勤舫:论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辩证关系[J].高等函授学报.2000(1)
    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7 孙龙:当前城市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基于北京业主群体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6).第94页.
    38 Paul. R. Abramson: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Formation and Change[M].W1H1Freeman and Company. 1983. pp135-183.
    39 王敏:政治态度:涵义、成因与研究走向[J].政治学.2001(3):47-51.
    40 Angus Campbel & Gerald Gurin & Warren E1 Miller:The Voter Decides[M]. Row、Peterson and Company.1954.p187.
    41 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145页.
    42 David Easton & Jack Dennis:The Child's Acquisition of Regine Norm's Political Efficacy[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61. No.1.1967:pp25-26.
    43 郭秋永:抽象概念的分析与测量:“政治效能感”的解释[M].载方萬全、李有成主编:第二届美国文学与思想研讨会文集:第320-322页.
    44 David Easton & Jack Dennis:The Child's Acquisition of Regine Norm's Political Efficacy[J].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1,No.1.1967:pp25-26.
    45 David Easton & Jack Dennis:The Child's Acquisition of Regine Norm's Political Efficacy[J].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61,No.1,1967:pp25-26.
    46 郭秋永:抽象概念的分析与测量:“政治效能感”的解释[M].载方萬全、李有成主编:第二届美国文学与思想研讨会文集:第320-322页.
    47 Paul. R. Abramson: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Formation and Change[M]. W1H1 Freeman and Company. 1983. pp141-143.
    48Paul. R. Abramson:PoliticalAttitudes in America:Formation and Change[M]. W1H1Freeman and Company. 1983.pp141-143.
    49 吴重礼、汤京平、黄纪:我国“政治功效意识”测量之初探[J].选举研究.1987(2).第23-44页.
    50 吴重礼、汤京平、黄纪:我国“政治功效意识”测量之初探[J].选举研究.1987(2).第23-44页.
    51 李蓉蓉:海外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10(9).第48页.
    52 黄慕也:政治媒介藉由政治效能、政治信任队投票行为影响分析——以2005年选举为例[J].台湾民主季刊2008(3).第48页.
    53 J. M. McLeod et al:The expanding boundarie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effects[J]. J. Bryant & D. Zillmann (eds.). Media effects: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J].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1994.pp.123-162.
    54 Chan Joseph Man & Zhou Bao-hua:Expressive behaviors across discursive spaces and issue types in ShanghaifJ].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1.Forthcoming.
    55P. R. Abramson, 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Formation and Change[M].San Francisco.CA:Freeman.1983.
    60 吴增强:自我效能: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J].心理科学.2001(4):49.
    61 李蓉蓉:海外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10(9).第48页.
    62 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63 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321页.
    64 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页.
    65 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328页.
    66 Rodgers. H. R. Jr.:Toward explanation of the political efficacy and political cynicism of black adolescents:an exploratory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18(2).1974.
    66 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340页.
    67 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0-64.
    69 黄兴豪:台湾民众政治功效意识的持续与变迁[M].台湾民主季刊.2006(2).第120页.
    70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71 李蓉蓉:海外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J].晋阳学刊.2010(3).第38页.
    72 李蓉蓉:海外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J].晋阳学刊.2010(3).第38页.
    7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第281页.
    74 李蓉蓉:海外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J].晋阳学刊.2010(3).第38页.
    75 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页.
    76 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8页.
    77 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第172页.
    78 樊秋莹:论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第139页.
    79 吕倩: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分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80 周述杰、肖旻: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分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第59页
    81温淑春:刍议和谐社会视野下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J].理论界.2008(6)
    82 俞礼祥主编:从一座城市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70页.
    83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4 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85 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M].1998年5月.
    86 王开玉主编:中国中部省会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合肥市社会阶层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73页.
    87 陈志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几点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第39页.
    88 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阶层的社会功能研究[M].吴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89 杨建平、黄勇: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综述[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第19页.
    90 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42页.
    91 马春波:符合党员条件的私营企业主也可以入党“辨析”[J].探索.2002(2).
    92 林炎志:共产党要领导和驾驭新资产阶级[J].真理的追求.2001(5)
    93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4 张厚义、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95 杜奋根: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3)
    96 刘自成:科学认识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属性.厦门九三学社网http://www.xm93.xm.f.jcn/wyjc/kxrssyq.Htm.
    97 成伟:关于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理性思考[J].探索.2002(6)
    98 周师:论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理论根据、意义与限度[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9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95第1卷.第82页.
    100 华正学: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4)
    101 董明著: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284、290页.
    102 管煜武、孙发峰:今日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特征及其作用[J].兰州学刊.2004(1).
    103 释清仁: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扩大及意义[J].理论导刊.2002(5).
    104 董明: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状况评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1).
    103 姜南扬: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过程、特点、与效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4).
    106 朱光磊、杨立武: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形式、意义和限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07 成伟:关于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理性思考[J].探索.2002(6)0
    108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私营企业大型调查(1993—2006)[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第240页.
    109 康燕雪: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10).第97页.
    110 姜南扬: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过程、特点、与效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4)
    111 华正学: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模式、特点及其绩效分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
    112 朱光磊、杨立武: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形式、意义和限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13 杨建平:关于私营企业主阶层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分析与思考[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
    114 董明:论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J].宁夏党校学报.2005(1).
    115 毛明斌:略论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方式及其特点[J].兰州学刊.2004(5).
    116 魏银霞、杜小峥:论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J].理论界.2006(4).
    117 王永香,李景平: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研究[J].理论观察.2011(4).第33页.
    118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14.
    119 李广福: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研究综述.中外企业家.2011年(11下).第179页.
    1020 周述杰、肖旻: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分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第61页.
    12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122 万斌、章秀英: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路径.社会科学战线[J].2010(3).第181页.
    123 G·阿尔蒙德·S·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渐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4页.第262页.
    124 陈光金:中国私营企业主的形成机制、地位认同和政治参与[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1).第63页.
    125 康燕雪: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10).第96页.
    126 孙龙:当前城市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基于北京业主群体的调查与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6).第97页.
    127 万斌、章秀英: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路径.社会科学战线[J].2010(3).第184-186页.
    128 陈光金:中国私营企业主的形成机制、地位认同和政治参与[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1).第63页.
    129 刘春萍: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台州市L区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第44页
    130 黄洋: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政治参与差异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第69页.
    131 胡绍元、钟纯真: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模式下有序政治参与探究[J].前沿.2011(8).第38页.
    132 康燕雪: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10月.第97页.
    133 孙龙:当前城市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基于北京业主群体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6).94页.
    134 沈明明等著: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的9月.
    135 万斌、章秀英: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路径.社会科学战线[J].2010(3).第181页.
    136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g5年.第308页.
    137 王尚义:晋商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第108页.
    138 刘建生:晋商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第343页.
    139 赵尔巽:清史稿[M].上海:中华书局.1977.第49页.
    140 孔祥毅:金融票号史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第67页.
    141 孔祥毅:金融票号史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第291页.
    142 孔祥毅:金融票号史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第130页.
    143 张琳:晋商的经营思想对其兴衰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06).第34页.
    144 黄鉴辉、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大学主编:山西票号史料[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增订本.
    145 孔祥毅:金融票号史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46 董继武、景占魁:晋商与中国近代金融[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第79页.
    147 张泽一:略论晋商的兴起与衰败[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83页.
    148 黄鉴辉、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大学主编:山西票号史料[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增订本.
    149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150 (民)许承尧:歇事闲谭[M].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35页.
    151 李鸿雯:论徽商的商业道德[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大学.2000年.
    152 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M].张文忠公集.卷8.
    153 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3-287.
    154 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500.
    155 刘汝骥:陶健公牍[M].卷十.官藉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56 刘汝骥:陶健公牍[M].卷十.官藉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57 刘汝骥:陶健公牍[M].卷三.官藉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58 李建萍、樊嘉禄:从清代扬州务本堂看徽州盐商商儒价值观的内涵[J].安徽史学2010(6).第107页.
    159 清史稿[M].卷435.
    160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161 (清)刘汝骥:陶瓷公牍卷十.官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62 (清)刘汝骥:陶瓷公牍卷九.官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63 (清)刘汝骥:陶瓷公牍卷九.官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64 (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胡晋牲太守原[M1.民国十一年编印.
    165 (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胡晋牲太守原[M].民国十一年编印.
    166 (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胡晋牲太守原[M].民国十一年编印.
    167 (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上兰溪严州厘局[M].民国十一年编印.
    168 (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跋语[M].民国十一年编印.
    169 (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督办浙江通省厘捐总局告示[M].民国十一年编印.
    170 (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上浙江省省长沈.财政厅长陈呈稿[M].民国十一年编印.
    171 (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上浙江省省长沈.财政厅长陈快邮代电[M].民国十一年编印.”
    172 (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跋语[M].民国十一年编印.
    173 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500.
    174 王恩奉:从徽商的兴衰看现代企业经营[J].铜陵学院学报.2005(1):13-15.
    175 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3-287.
    176 孟黎:徽商衰败的启示.金融时报.2009-12-11.
    177 沈松平、张颖:宁波商人与宁波近代市政[J].宁波党校学报.2004(3).第88页.
    178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第24-25页.
    179 浙江湖[M]第5期.第173页.
    180 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M].第30页、46页.
    181 虞洽卿先生[M].第28页.
    182 民立报.1913年1月19日.
    183 虞洽卿先生[M].第29页.
    184 上海钱庄史料[M].第210页.
    185 丁日初、杜恂诚:虞洽卿简论[J].历史研究.1981(3).
    186 虞洽卿发表对陕变意见.申报.1936年12月19日.
    187 文史资料选辑(全国)[M].第49辑.第72-73页.
    188 工商经济史料丛刊[M].第3辑.第164-165页.
    189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M].第256-257页.
    190 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上册)[M].第606-608页.
    191 经济导报(香港).第68期.1948年4月20日.
    192 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M].第320-323页.
    193 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上册[M].第380-381页.
    194 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上册[M].第401-403页.
    195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M].第412页.
    196 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M].第334页
    197 Bovaird·T. & LoefferE.: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Local Governance:A Case Study of Public Services [J]. Public Money Management.2007.Vol.27:293-300.
    198 叶适:水心先生别集.卷三[M].官法(下).
    199 温州政务[M].2002年第8期.
    200 陈文文:温州地方治理研究[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学院(2011).
    201 阳盛益、金蕾:地方治理视角中的行业协会职能分析——基于温州商会的分析[J].中国城市研究2011(11)..
    202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203 陈文文:温州地方治理研究[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学院(2011)
    204 吴敬琏:“建设民间商会”.http://wujinglian.net/Articles/articles020529/htm.2008-08-12.
    205 郁建兴:行业协会:寻求与企业、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J].经济社会体质比较.2006(2):118-123.
    6 周丽晖: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J].北京统计.2004(11).
    7 赵婷婷:关于热电联产适用范围问题的研究[硕士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8 张佑林:浙江传统文化与“浙江模式”的形成[J].浙江经济.2004(10).
    109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
    110 列宁:列宁选集[M].第4卷.
    111 列宁:列宁选集.俄文版[M].第21-24页.
    112 列宁:列宁选集.第4-42页.
    213 (英)T·G·威廉斯(Thomas.George. Williams):世界商业史[M].陈耀昆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9月.
    314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M].刘瑞华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11月.第43页.
    215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Friedirich A. Von Hayek):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68-74页.
    216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8-309页.
    217 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J].社会学研究.2007(3)
    8 (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304页.
    119 沈明明等著: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第103页.
    1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
    221 浙江日报.2012年8月2日.
    222 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223 肖旻、周述杰:私营企业主政治心理变化与和谐社会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07(9)
    224 胡绍元、钟纯真: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模式下有序政治参与探究[J].前沿.2011(8).第41页.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2]万斌、章秀英: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路径.社会科学战线[J].2010(3).第181页.
    [3][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30页.
    [4]冯盈盈:我当人大代表做什么?——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浙商代表.浙商[J].2008(5).第41页.
    [5]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6]万斌、章秀英: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10(3).第181页.
    [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8]吴友发: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特征及其调适.孝感学院学报[J].2002(2).第73页.
    [9]亨廷顿.乔明格斯:政治发展[M]//格林斯坦:政治学手册(下)[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187-188页.
    [10]Lucian W·Pye and Sidney Verva,Political Culture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C].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p22-23.
    [11]周述杰、肖旻: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分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第59-60页.
    [12]邢乐勤:浙江省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温州永嘉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状况为个案[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第35页.
    [13]Gabriel A·Almond & G·Bingham Powell & JRr·Robert J·Mundt. Comparative Politics:A Theoretical Framework(M). 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96. P.46
    [14]Allport & Gordon. W.:"Attitedes". In Carl Marchison (ed).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M). Worcester. Mass:Clark University Press.1953. PP.802-830.
    [15]G·阿尔蒙德·S·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渐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4页.第262页.
    [16]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5页.
    [17]Renolds H & T. Politics:the Common Man [M]. Homewood. llinois:The Dorsey Press.1974. PP.3-6.
    [18]王敏:政治态度:涵义、成因与研究走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1).第11页.
    [19]王丽萍: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第133页.
    [20]王敏:政治态度:涵义、成因与研究走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1).第12页.
    [21]王丽萍: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第135页.
    [22]P. Zimbardo & E.B. Ebbesen:Influencing Attitude and Changing Behavior[M]. Mass:Addison-Wesley.1969.pp.20-23.
    [2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24]刘荣、马宝龙:回汉农民的政治认知与政治参与研究---以宁夏华一村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第42页.
    [25]李继利:政治心理学的认知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第54页.
    [26]Judd.C. M. & Krosnick.J.A.:The structural bases of consistency among political attitudes:Effects of political espertise and attitude importance[J].1989.
    [27]Anderson. J. R: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8]陈相光、李辉:政治信息认知偏差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第38页.
    [29]王沛、林崇得:社会认知的理论模型综述[J].心理科学.2002(1).
    [30]杨曾宪:论与“科学事实”对举的“价值事实”及其认识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04(3).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第406页.
    [32]孙伟平:事实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陈勤舫:论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辩证关系[J].高等函授学报.2000(1)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7]孙龙:当前城市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基于北京业主群体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6).第94页.
    [38]Paul R. Abramson: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Formation and Change[M]. W1H1 Freeman and Company.1983. pp 135-183.
    [39]王敏:政治态度:涵义、成因与研究走向[J].政治学.2001(3):47-51.
    [40]Angus Campbel & Gerald Gurin & Warren E1Miller:The Voter Decides[M].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1954. pp187.
    [41]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145页.
    [42]David Easton & Jack Dennis:The Child's Acquisition of Regine Norm's Political Efficacy [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1. No.1.1967:pp25-26.
    [43]郭秋永:抽象概念的分析与测量:“政治效能感”的解释[M].载方萬全、李有成主编:第二届美国文学与思想研讨会文集:第320-322页.
    [44]David Easton & Jack Dennis:The Child's Acquisition of Regine Norm's Political Efficacy[J].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1,No.1.1967:pp25-26.
    [45]David Easton & Jack Dennis:The Child's Acquisition of Regine Norm's Political Efficacy[J].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61,No.1.1967:pp25-26.
    [46]郭秋永:抽象概念的分析与测量:“政治效能感”的解释[M].载方萬全、李有成主编:第二届美国文学与思想研讨会文集:第320-322页.
    [47]Paul. R. Abramson: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Formation and Change[M]. W1H1Freeman and Company.1983. pp141-143.
    [48]Paul. R. Abramson: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Formation and Change[M]. WlHlFreeman and Company.1983. pp141-143.
    [49]吴重礼、汤京平、黄纪:我国“政治功效意识”测量之初探[J].选举研究.1987(2).第23-44页.
    [50]吴重礼、汤京平、黄纪:我国“政治功效意识”测量之初探[J].选举研究.1987(2).第23-44页.
    [51]李蓉蓉:海外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10(9).第48页.
    [52]黄慕也:政治媒介藉由政治效能、政治信任队投票行为影响分析——以2005年选举为例[J].台湾民主季刊2008(3).第48页.
    [53]J. M. Mcleod, et al:The expanding boundarie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effects[J]. J. Bryant & D. Zillmann (eds.):Media effects: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J].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1994.pp.123-162.
    [54]Chan Joseph Man & Zhou Bao-hua:Expressive behaviors across discursive spaces and issue types in Shanghai[J].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1. Forthcoming.
    [55]P. R. Abramson: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Formation and Change[M].San Francisco.CA:Freeman.1983.
    [56]A. Bandur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37. Iss.2.1977.pp:122-147.
    [57]P. R. Abramson: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Formation and Change[J]. S. E. Finkel:Reciprocal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on political efficacy:A panel analy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29.Iss.4.1985.pp.891-913. S. E. Finkel: The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on political efficacy and political support:Evidence from a West German panel[J]. Journal of Politics. Vol.49.Iss.2.1987.pp.441-464. M. Mendelsohn & F. Cutler:The effect of referendums on democratic citizens: Information, politicization, efficacy and tolerance[J].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Issue 30.2000. pp.685-698.
    [58]H. A. Semetko & P. M. Valkenburg:The impact of attentivenesson political efficacy:evidence from a three-year German pane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Vol.10. Iss.3.1998. pp.195-210.
    [59]Lianjiang Li:The empowering effect of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J]. Asian Survey. Issue 43.2003. pp.648-662. Lianjiang Li & Kevin J. O'Brien:Villager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J]. Modern China. Vol.22. Iss.1.1996. pp. 28-61.
    [60]吴增强:自我效能: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J].心理科学.2001(4):第49页.
    [61]李蓉蓉:海外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10(9).第48页.
    [62]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 社2008年版.第218页.
    [63]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321页.
    [64]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页.
    [65]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328页.
    [66]Rodgers. H. R. Jr.:Toward explanation of the political efficacy and political cynicism of black adolescents:an exploratory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18(2).1974.
    [67]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340页.
    [68]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0-64.
    [69]黄兴豪:台湾民众政治功效意识的持续与变迁[J].台湾民主季刊.2006(2).第120页.
    [70](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71]李蓉蓉:海外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10(9).第48页.
    [72]李蓉蓉:海外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10(9).第48页.
    [7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第281页.
    [74]李蓉蓉:海外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10(9).第48页.
    [75]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页.
    [76]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8页.
    [77]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第172页。
    [78]樊秋莹:论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第139页.
    [79]吕倩:前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分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80]周述杰、肖旻: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分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第59页.
    [81]温淑春:刍议和谐社会视野下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J].理论界.2008(6).
    [82]俞礼祥主编:从一座城市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70页.
    [8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4]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85]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M].1998年5月.
    [86]王开玉主编:中国中部省会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合肥市社会阶层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73页.
    [87]陈志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几点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第39页.
    [88]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阶层的社会功能研究[M].吴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89]杨建平、黄勇: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综述[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第19页.
    [90]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42页.
    [91]马春波:符合党员条件的私营企业主也可以入党“辨析”[J].探索.2002(2)
    [92]林炎志:共产党要领导和驾驭新资产阶级[J].真理的追求.2001(5)
    [9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4]张厚义、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95]杜奋根: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3)
    [96]刘自成:科学认识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属性.厦门九三学社网http://www. xm93. xm. f.j cn/wyjc/kxrssyq. htm
    [97]成伟:关于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理性思考[J].探索.2002(6).
    [98]周师:论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理论根据、意义与限度[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9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95第1卷.第82 页.
    [100]华正学: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4)
    [101]董明著: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284、290页.
    [102]管煜武、孙发峰:今日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特征及其作用[J].兰州学刊.2004(1)
    [103]释清仁: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扩大及意义[J].理论导刊.2002(5)
    [104]董明: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状况评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1).
    [105]姜南扬: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过程、特点、与效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4)
    [106]朱光磊、杨立武: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形式、意义和限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07]成伟:关于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理性思考[J].探索.2002(6).
    [108]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私营企业大型调查(1993—2006)[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第240页.
    [109]康燕雪: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10).第97页.
    [110]姜南扬: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过程、特点、与效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4)
    [111]华正学: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模式、特点及其绩效分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
    [112]朱光磊、杨立武: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形式、意义和限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13]杨建平:关于私营企业主阶层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分析与思考[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
    [114]董明:论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J].宁夏党校学报.2005(1)
    [115]毛明斌:略论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方式及其特点[J].兰州学刊.2004(5).
    [116]魏银霞、杜小峥:论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J].理论界.2006(4).
    [117]王永香,李景平: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研究[J].理论观察.2011(4).第33页.
    [118](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14.
    [119]李广福: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研究综述.中外企业家.2011年(11下)第179页.
    [120]周述杰、肖旻: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分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第61页.
    [12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122]万斌、章秀英: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路径.社会科学战线[J].2010(3).第181页.
    [123]G·阿尔蒙德·S·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渐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4页.第262页.
    [124]陈光金:中国私营企业主的形成机制、地位认同和政治参与[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1).第63页。
    [125]康燕雪: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10).第96页.
    [126]孙龙:当前城市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基于北京业主群体的调查与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6).第97页.
    [127]万斌、章秀英: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路径.社会科学战线[J].2010(3).第184-186页.
    [128]陈光金:中国私营企业主的形成机制、地位认同和政治参与[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1).第63页.
    [129]刘春萍: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台州市L区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第44页.
    [130]黄洋: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政治参与差异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第69页.
    [131]胡绍元、钟纯真: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模式下有序政治参与探究[J].前沿.2011(8).第38页.
    [132]康燕雪: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学报.2010年10月.第97页.
    [133]孙龙:当前城市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基于北京业主群体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6).第94页.
    [134]沈明明等著: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的9月.
    [135]万斌、章秀英: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路径.社会科学战线[J].2010(3).第181页.
    [13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137]王尚义:晋商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第108页.
    [138]刘建生:晋商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第343页.
    [139]赵尔巽:清史稿[M].上海:中华书局.1977.第49页.
    [140]孔祥毅:金融票号史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第67页.
    [141]孔祥毅:金融票号史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第291页.
    [142]孔祥毅:金融票号史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第130页
    [143]张琳:晋商的经营思想对其兴衰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06).第34页.
    [144]黄鉴辉、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大学主编:山西票号史料[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增订本.
    [145]孔祥毅:金融票号史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46]董继武、景占魁:晋商与中国近代金融[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第79页.
    [147]张泽一:略论晋商的兴起与衰败[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6).第83页.
    [148]黄鉴辉、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大学主编:山西票号史料[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增订本.
    [149]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150](民)许承尧:歇事闲谭[M].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35页.
    [151]李鸿雯:论徽商的商业道德.[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大学.2000年.
    [152]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M].张文忠公集.卷8.
    [153]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3-287.
    [154]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500.
    [155]刘汝骥:陶健公牍[M].卷十.官藉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56]刘汝骥:陶健公牍[M].卷十.官藉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57]刘汝骥:陶健公牍[M].卷三.官藉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58]李建萍、樊嘉禄:从清代扬州务本堂看徽州盐商商儒价值观的内涵[J].安徽史学2010(6).第107页.
    [159]清史稿[M].卷435.
    [160]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161](清)刘汝骥:陶瓷公牍卷十.官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62](清)刘汝骥:陶瓷公牍卷九.官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63](清)刘汝骥:陶瓷公牍卷九.官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64](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胡晋牲太守原[M].民国十一年编印.
    [165](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胡晋牲太守原[M].民国十一年编印.
    [166](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胡晋牲太守原[M].民国十一年编印.
    [167](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上兰溪严州厘局[M].民国十一年编印.
    [168](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跋语[M].民国十一年编印.
    [169](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督办浙江通省厘捐总局告示[M].民国十一年编印.
    [170](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上浙江省省长沈.财政厅长陈呈稿[M].民国十一年编印.
    [171](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上浙江省省长沈.财政厅长陈快邮代电[M].民国十一年编印.”
    [172](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跋语[M].民国十一年编印.
    [173]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500.
    [174]王恩奉:从徽商的兴衰看现代企业经营[J].铜陵学院学报.2005(1):13-15.
    [175]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3-287.
    [176]孟黎:徽商衰败的启示.金融时报.2009-12-11.
    [177]沈松平、张颖:宁波商人与宁波近代市政[J].宁波党校学报.2004(3).第88页.
    [178]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第24-25页.
    [179]浙江湖[M]第5期.第173页.
    [180]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M].第30页、46页.
    [181]虞洽卿先生[M].第28页.
    [182]民立报.1913年1月19日.
    [183]虞洽卿先生[M].第29页.
    [184]上海钱庄史料[M].第210页.
    [185]丁日初、杜恂诚:虞洽卿简论[J].历史研究.1981(3)
    [186]虞洽卿发表对陕变意见.申报.1936年12月19日.
    [187]文史资料选辑(全国)[M].第49辑.第72-73页.
    [188]工商经济史料丛刊[M].第3辑.第164-165页.
    [189]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M].第256-257页.
    [190]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上册)[M].第606-608页.
    [191]经济导报(香港).第68期.1948年4月20日.
    [192]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M].第320-323页.
    [193]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上册[M].第380-381页.
    [194]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上册[M].第401-403页.
    [195]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M].第412页.
    [196]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M].第334页
    [197]Bovaird-T. & Loeffler-E.: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Local Governance:A Case Study of Public Services [J]. Public Money Management.2007.Vol.27:293-300.
    [198]叶适:水心先生别集.卷三[M].官法(下)
    [199]温州政务[M].2002年第8期.
    [200]陈文文:温州地方治理研究[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学院(2011)
    [201]阳盛益、金蕾:地方治理视角中的行业协会职能分析——基于温州商会的分析[J].中国城市研究2011(11)..
    [202]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203]陈文文:温州地方治理研究[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学院(2011)
    [204]吴敬琏:“建设民间商会”.http://wujinglian.net/Articles/articles020529/htm. 2008-08-12.
    [205]郁建兴:行业协会:寻求与企业、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J].经济社会体质比较.2006(2):118-123.
    [206]周丽晖: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J].北京统计.2004(11).
    [207]赵婷婷:关于热电联产适用范围问题的研究[硕士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08]张佑林:浙江传统文化与“浙江模式”的形成[J].浙江经济.2004(10)
    [209]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
    [210]列宁:列宁选集[M].第4卷.
    [211]列宁:列宁选集.俄文版[M].第12-14页.
    [212]列宁:列宁选集[M].第4-42页.
    [213](英)T·G·威廉斯(Thomas.George. Williams):世界商业史[M].陈耀昆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9月.
    [214](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M].刘瑞华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11月.第43页.
    [215](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Friedirich A. Von Hayek):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68—74页.
    [216]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8-309页.
    [217]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J].社会学研究.2007(3)
    [218](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304页
    [219]沈明明等著: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第103页.
    [2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
    [221]浙江日报.2012年8月2日.
    [222]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223]肖旻、周述杰:私营企业主政治心理变化与和谐社会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07(9)
    [224]胡绍元、钟纯真: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模式下有序政治参与探究[J].前沿.2011(8).第4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