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是关于农村教育投入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深入考察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现实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回顾与借鉴教育投资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教育公平理论,本文系统地建立了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规范性地定义和阐释了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概念内涵,揭示了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形成机理,并构建了农村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体系;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充足性、公平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四个维度,重点分析并综合评价了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深入剖析了影响与制约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提升的障碍及其形成的直接与深层原因;进而根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构造了中国农村教育投入模式,并重塑了中国农村教育投入机制;最后,以提升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绩效为目标,提出了配套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1、农村教育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农村教育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教育投入的面板模型分析表明,1998~2008年间,伴随着农村教育投入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稳步提升,教育投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所有省份的农村教育投入对于农村经济增长都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其中农村教育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山东和上海两省(市),农村教育投入每增加1%,可以带来农村经济超过1%的增长,农村教育投入的经济效益极为明显。从全国的总体水平来看,农村教育投入每增加1%,农村经济也可以实现平均0.64%的增长。由此可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绩效存在着明显的偏差通过对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表明,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绩效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投入结构失衡,城乡间、地区间投入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实现;农村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造成教育资源的进一步短缺,等等。而产生绩效偏差的直接原因是:财政与事权不统一,政府投资主体重心偏低,造成农村教育投入的体制性短缺;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规模偏小、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监管,导致转移支付手段的收效甚微;监督机制不健全,预算约束力软化,加剧了农村教育资源的短缺。从深层次来看,造成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绩效偏差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这种“二元结构”下,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凸显“城市取向”,由此衍生的二元化的教育结构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城轻乡”导致农村教育被“边缘化”。
     3、明确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主导地位及其责任是影响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关键因素从理论上讲,虽然不同类型的农村教育形式所具备的公共产品性质有所不同,但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还是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都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并且都具有明显的外溢社会效益。一方面,按照受益原则,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就有责任为这一部分效益支付成本,承担投资责任;另一方面,按照能力原则,政府集中的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政府理应成为教育投入的主要负担者。尤其是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家庭承受能力较差的现实背景下,政府有责任维护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保证每个农村受教育者也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通过对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的充足性、公平性和效率性绩效的分析表明,政府教育投入主体地位不明确、责任不清晰是制约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关键因素。因而,只有全面理顺农村教育投入的主体关系,明确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主导地位及其责任与义务,才能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投入保障。
     4、相对集中型教育投入模式是适应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理想选择长期以来,我国采取“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分散型教育投入模式,农村教育主要由县乡级基层政府负责,政府教育投入重心过低且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而地区之间经济实力的差异又造成农村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构建以集权为主导、以分权为主体的相对集中型农村教育投入模式能有效防止各级政府的错位和缺位,保障农村教育投入的稳定来源,切实保证农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根据公共财政关于政府间集权与分权理论,分权与集权相结合有利于同时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集权为主导、以分权为主体符合农村教育外溢性强的特征,有利于平衡各地农村教育的发展。以相对集中型教育投入模式为核心,积极鼓励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农村教育投入体系不仅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保障,也是农村非义务教育的合理选择,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5、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是保障农村教育投入的核心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地推动着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多是纲领性、宏观性的或者是阶段性、局部性的,缺乏系统、全面的制度建设,难以形成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稳定保障与持续动力。目前农村教育投入中仍然存在着投入主体责任不明晰、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育投入成果的巩固,不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理顺机制入手全面解决农村教育投入的主要矛盾。重塑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完善农村教育投入保障、管理运行、监督约束等方面的规则体系,是促进农村教育优先发展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终极目标的核心。
     二、研究的政策建议
     1、健全农村教育投入模式,强化政府的农村教育投入责任(1)强化以政府为主、多元主体共同投入的农村教育投入模式。理顺政府主体与非政府主体之间的关系,坚持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并合理划分不同类型农村教育的投入责任。(2)理顺各级政府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责任与负担比例,构建相对集中的政府投入模式。
     2、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保障力度完善农村教育投入的规则体系和运行方式,形成“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管理有序”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1)完善包括责任分担机制、投入增长机制、转移支付机制、投入激励机制等在内的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以充分满足农村教育发展对人、财、物的需求。(2)完善包括预算管理机制、经费拨付机制、资源管理机制、绩效管理机制等在内的农村教育投入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资源使用效率。(3)完善包括法律监督机制、行政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在内的农村教育投入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农村教育投入的有序进行。
     3、加强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管理,提升农村教育投入绩效(1)完善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管理的制度建设,明确绩效评价的组织方式、工作程序、评价规则、结果应用以及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2)建立农村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的激励机制,促使政府部门和农村学校及个人主动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改善工作态度。(3)构建系统的农村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确保农村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4)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增加绩效评价结果的权威性、透明性和公正性。
     4、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软实力”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按照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教育的“软实力”。(1)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保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投入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2)完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治理模式,积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建立教育依法行政的架构,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3)优化国家教育结构体系,全面推动各类教育的发展。(4)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5)健全教育公平的实现机制,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扶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6)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农村教育投入构建完善的教育法律制度和规范体系,为农村教育投入提供可靠的保障。(1)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法》,将农村教育投入真正纳入依法实施、依法监管的法制化轨道。(2)鼓励地方适时建立地方性的教育投入保障条例或实施细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保持教育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6、优化农村教育投资环境,鼓励与引导民间教育投入规范政府的管理行为,加大对民间教育投入的支持、服务和管理力度,为民间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1)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提高社会主体对农村教育投入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2)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全面废除和修改各种歧视、阻碍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和规定,构建对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平台。(3)营造有序的发展环境,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与引导,促进民办教育的有序发展。
     7、创新农村教育融资方式,拓展农村教育投入来源渠道政府及其他农村教育投入主体均有必要进一步广开财源,拓展新的筹资渠道与方式。(1)开征教育税,从法律层面上解决教育经费的可靠来源。(2)开办教育银行,以政策性金融手段服务教育,有利于弥补商业性金融的不足,扩大农村教育投入的资金来源。(3)发行教育彩票,迅速积累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有效地弥补农村教育投入的不足。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
     1、在传统“3E”与“4E”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中国农村教育现实的新“4E”原则论文认为,传统的“3E”、“4E”原则虽然对于教育投入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并不能完全切合中国农村教育的现实及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有所发展。于是论文提出了更适合指导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的新“4E”原则:充足性(Enough)、公平性(Equit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益性(Effectiveness)原则,并以此作为论文绩效评价的目标。
     2、初步建立了农村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的框架体系论文从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内涵出发,依循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形成机理,建立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绩效评价体系。一方面以充足性、公平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为目标分析与评价农村教育投入绩效,另一方面从投入、配置、产出和效果四个方面架构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指标体系并实施综合绩效评价,增强了评价的可信度与参考价值。
     3、构建了基于粗糙集与信息熵的农村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模型论文创新地在农村教育投入综合绩效评价中引入粗糙集理论和信息论,运用粗糙集与信息熵相结合的方法构造了一个绩效评价模型,使模型的评价结果更客观、评价过程更简化。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in China. Basing on the developing reality of China's rural education, the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theories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public goods, public choice and education equity, it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analyzing framework for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performance; it also normatively defines the concept of the input performance, reveals the forming mechanism and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performance. Using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and from the four dimensionalities of enough, equity,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the dissertation first assesses the input performance of China's rur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direct and underlying reasons for the obstacles to upgrading the input performance. Then it constructs and reconstructs the input mode and mechanism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urgent needs of China's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related policy proposals to upgrade the input performance of China's rural education.
     Basic Conclusion of the Dissertation
     1.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crease of rural economy.
     2. There is an obvious discrepancy in the input performance of China's rural education.
     3. The key factor influencing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performance is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leadership and obliga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4. The mode of relatively centralized educational input is the ideal one that meets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education.
     5. The core of guaranteeing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is to perfect the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mechanism.
     Important Viewpoints of the Dissertation
     1. The problems of developing China's rural educational career lie not only in insufficient input, but also in irrational structure, unfair distribution and inefficient resource utilization. Therefore, comprehensively upgrading the input performance is of grea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2. Comprehensively upgrading the input performance of rural education reli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ough, equity,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nput, which accords with not onl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put performance, but also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3. There are many complex matters causing the discrepancy of the input performance. They may be systematical and economic or direct and indirect, but the root of the discrepancy is the dual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4. As quasi-public goods, different rural education has different character of public goods. Rural educational products are of broad spillovers.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dominate the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and at the same time encourage the social forces to invest in rural education.
     5. For a long time, the dispersive and low-barycenter input mode has resulted in the severe deficiency of rural education. So taking the centralization as dominance and decentralization as subject, the relatively centralized educational input mode will become the ideal one to meet the needs of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6. The perfect and systemic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mechanism should take all the aspects into consideration, such as the source, input, distribution, usage and management. Only in this way can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be safely guarante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the Dissertation
     1. To improve the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mode and strengthen government's obligation to the input.
     2. To perfect the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mechanism and intensify the guarantee to the input.
     3.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and upgrade the input performance.
     4. To advance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crease the "soft power" of education.
     5. To perfect the related law and regulations and legally guarantee the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6. To optimize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encourage the non-government investment.
     7. To innovate in rural education financing mode and expand the source channel for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Innov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1. Basing on the traditional "3E" and "4E" Principles, the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the new "4E" Principle which accords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a's rural education.
     2. The dissertation upbuilds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3. Basing on Rough set and information entropy, the dissertation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mode for rural educational input performance.
     4.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the dissertation constructs the input mod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education.
引文
①亚当·斯密: 《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8页。
    ②亚当·斯密: 《国富论》(上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页。
    ①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5页。
    ②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7页。
    ③A·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19、233页。
    ④曲恒昌、曾晓东: 《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科学技术》,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7页。
    ③靳希斌:人力资本理论阐释——兼论教育的人力资本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④工玉昆:教育生产成本函数管理方法与技术,中小学管理,1998年第6期
    ①沈利生、朱运: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②朱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③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④樊胜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⑤萧灼基:发展教育产业须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载于《教育产业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年版,第16页。⑥赵海宽:鼓励民间办学促进教育改革,载于《教育产业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第35页。⑦工善迈: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⑧杨德广:发展教育产业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载于《教育产业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年版,第124页。
    ①左中和:产业之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载于《教育产业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②胡瑞文、陈国良:用产业经济的思路促进中国教育超常规发展,载于《教育产业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166页。
    ③工善迈、杜育红、刘远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 《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④杨国勇、汪雷: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入机制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
    ⑤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⑥工蓉:义务教育投入之公平性研究,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
    ⑦张玉林:中国城乡教育差距,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⑧谢维和: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1990-2005),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⑨刘泽云,胡延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困境与对策,2003年全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主题发言论文。
    ⑩马国贤:中国义务教育资金转移支付研究, 《财经研究》,2002年第6期
    11周宏: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
    ①工善迈,曹夕多: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4期。
    ②陈冰:中美基础教育预算管理比较,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
    ③汪海燕:试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4期。
    ④工蓉:义务教育投入之公平性研究,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
    ⑤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9年,287-288。
    ⑥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197198。
    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594。
    ②Paul 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4.11.36:387-389
    ①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②DennisC.Mueller:PublicCho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pp.1-2.
    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①黎军,朱峰:关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②詹姆斯·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第187页。
    ③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①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胡森: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8页。
    ③王欢: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析,山西农业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①胡森,波斯尔思韦特: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663页。
    ②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的改革大趋势(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
    ③赵家骥: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④李少元:农村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⑤刘豪兴: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⑥陈敬朴:为教育共同发展作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92-193页。
    ①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版),第2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5页。
    ③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77页。
    Jack Diamond: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ECD Working Papers,1994.
    ②普雷姆詹德:《公共支出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③丛树海,周炜,于宁: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财贸经济》,2005年第3期。
    ④陆庆平: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财政研究》,2003年第4期。
    ①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克林顿:《在希望和历史之间》,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17页。
    ①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26页。
    ①苌景州:《教育投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2103页。
    ①工善迈: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6页。
    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机构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182页。
    ①朱钢:《聚焦中国农村财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34-35页。
    ①张霞珍:免费义务教育:政府需处理的三对关系, 《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7期。
    ②参见中国政府—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项目报告,课题负责人:杜育红,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12月。
    ①工磊: 《公共教育支出分析—基本框架与我国的实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1页。
    Ma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26页。
    ①Clune, W. H., Accelerated Education as a Remedy for High-Poverty School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Journal of Law Reform,1995,28(3):481-491.
    ②邬志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28页。
    ③Reschovsky, Andrew & Jennifer Imazeky,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Finance Formulas to Guarantee the Provision of Adequate Education to Low-Income Students, in Development in School Finance, Washington: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re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1997:121-148.
    ①Levin, Henry. M. and Patrick J. McEWAN,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Sencond Edition), CA:Sage 2001:46-49.
    ①祝梅娟:我国省际间教育投入公平状况的实证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2期。
    ①工善迈: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①李一峰,张利华,刘玉兰: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科研管理》,2004年第4期。
    ①靳希斌:人力资本理论阐释——兼论教育的人力资本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②王玉昆:教育生产成本函数管理方法与技术, 《中小学管理》,1998年第6期。
    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②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教育与经济》,2001年第1期。
    ③周英章、孙崎岖:我国教育投入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 《中国软科学》,2002第7期。
    ④孙彩虹:区域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
    ⑤覃思乾:中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 《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8期。
    ⑥吴学品:我国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关系研究, 《统计与决策》,2007第21期。
    ①参考中国社会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农村经济绿皮书)》中对于城乡GDP的分解,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的农村GDP指标,等等。
    ①苗夺谦,李道国: 《粗糙集理论、算法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参见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l8/info18425.htm.
    ②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③参见审计署: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及使用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审计署网站http://www.audit.gov.cn/n1992130/n1992150/n1992500/2302045.html,2008年7月4日
    ①H·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4页。
    ①蒋鸣和:中国贫困县教育财政与初等教育成本:491个县的分析,《教育研究信息》,1997年第4期。
    ①参见审计署:“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及使用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2008年7月4日公告
    ①刘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政府与实践,国务院参事室与联合国训练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国际研讨会发言。
    ①袁连生: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全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北京,2004年,第1-4页。
    ①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经济研究》,2007第7期。
    ②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4:Making Service for Poor People. Oxford:A Copublication of the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①Robin Barlow. Efficiency Aspects of Local School Fin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78): 1028-1040
    ②詹姆斯·M·布坎南: 《公共财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22-40页。
    ③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 《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24-637页。
    ④哈维·罗森: 《财政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3页。
    ①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 《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②胡鞍钢、熊志义:大国兴衰与人力资本变迁, 《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③王善迈: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④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经营的若干思考, 《教育科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①孙国英、许正中、王铮: 《教育财政:制度创新与发展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①陈利:澳大利亚公共职业教育经费运作及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网www. pep. com. en
    ②高如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比较——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 《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①赵正洲,王鹏,余斌: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及特点, 《世界农业》,2005年第6期。
    ②李水山:新时期韩国农民教育的法律依据、特征和发展趋势, 《职教论坛》,2005第16期。
    ①林毅夫:有关当前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 《三农中国》,2004年第1期。
    ②张守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展、问题、建议, 《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1期。
    ①韩清林:贯彻实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应把农村教育摆在超前发展的战略位置, 《人民教育》,2010年第18期。
    [1]亚当·斯密.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2]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4]A·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5]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科学技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8]靳希斌.人力资本理论阐释——兼论教育的人力资本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9]王玉昆.教育生产成本函数管理方法与技术.中小学管理,1998年第6期
    [10]沈利生、朱运.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1]朱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樊胜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14]萧灼基.发展教育产业须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教育产业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15]赵海宽.鼓励民间办学促进教育改革.教育产业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16]王善迈.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7]杨德广.发展教育产业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教育产业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18]左中和.产业之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教育产业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19]胡瑞文、陈国良.用产业经济的思路促进中国教育超常规发展.教育产业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20]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21]杨国勇、汪雷.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入机制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
    [22]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3]王蓉.义务教育投入之公平性研究.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
    [24]张玉林.中国城乡教育差距.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25]谢维和.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1990-2005).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26]刘泽云,胡延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困境与对策.2003年全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主题发言论文
    [27]马国贤.中国义务教育资金转移支付研究.财经研究,2002年第6期
    [28]周宏.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
    [29]王善迈,曹夕多.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4期
    [30]陈冰.中美基础教育预算管理比较.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
    [31]汪海燕.试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4期
    [32]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33]张馨.公共财政论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34]Paul Samuelson.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11.36:387-389
    [35]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年
    [36]Dennis C.Mueller. PublicCho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1-2
    [37]黎军,朱峰.关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38]詹姆斯·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
    [39]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
    [40]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4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2]胡森.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3]王欢.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析.山西农业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4]胡森,波斯尔思韦特.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
    [45]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的改革大趋势(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
    [46]赵家骥.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47]李少元.农村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48]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9]陈敬朴.为教育共同发展作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50]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5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52]Jack Diamo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ECD Working Papers,1994
    [53]普雷姆詹德.公共支出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54]丛树海,周炜,于宁.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财贸经济,2005年第3期
    [55]陆庆平.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财政研究,2003年第4期
    [56]克林顿.在希望和历史之间.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57]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58]苌景州.教育投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59]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60]朱钢.聚焦中国农村财政.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
    [61]张霞珍.免费义务教育:政府需处理的三对关系.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7期
    [62]王磊.公共教育支出分析—基本框架与我国的实证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3]Ma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64]Clune, W. H.. Accelerated Education as a Remedy for High-Poverty School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Journal of Law Reform,1995,28(3):481-491.
    [65]邬志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6]Reschovsky, Andrew & Jennifer Imazeky.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Finance Formulas to Guarantee the Provision of Adequate Education to Low-Income Students in Development in School Finance, Washington: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re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1997:121-148.
    [67]Levin, Henry. M. and Patrick J. McEWAN.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Sencond Edition). CA:Sage 2001:46-49
    [68]祝梅娟.我国省际间教育投入公平状况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2期
    [69]李一峰,张利华,刘玉兰.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投入产出效率分析.科研管理,2004年第4期
    [70]王玉昆.教育生产成本函数管理方法与技术.中小学管理,1998年第6期
    [71]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72]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教育与经济,2001第1期
    [73]周英章、孙崎岖.我国教育投入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7期
    [74]孙彩虹.区域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
    [75]覃思乾.中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8期
    [76]吴学品.我国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1期
    [77]苗夺谦,李道国.粗糙集理论、算法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78]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关注义务教育教师http:// www. moe. edu. cn/edoas/websitel8/75/info1229326340188175.htm
    [79]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http://www. moe. gov. cn/edoas/websitel8/infol8425. htm
    [80]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81]H·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82]蒋鸣和.中国贫困县教育财政与初等教育成本:491个县的分析.教育研究信息,1997年第4期
    [83]刘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政府与实践.国务院参事室与联合国训练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国际研讨会发言
    [84]袁连生.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全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2004年
    [85]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86]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4:Making Service for Poor People. Oxford:A Copublication of the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7]Robin Barlow. Efficiency Aspects of Local School Fin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 (78):1028-1040
    [88]詹姆斯·M·布坎南.公共财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89]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90]哈维·罗森.财政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91]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92]胡鞍钢、熊志义.大国兴衰与人力资本变迁.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93]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经营的若干思考.教育科学研究,1999年第3期
    [94]孙国英、许正中、王铮.教育财政:制度创新与发展趋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95]陈利.澳大利亚公共职业教育经费运作及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网www. pep. com. cn
    [96]高如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比较——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97]赵正洲,王鹏,余斌.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及特点.世界农业,2005年第6期
    [98]李水山.新时期韩国农民教育的法律依据、特征和发展趋势.职教论坛,2005第16期
    [99]林毅夫.有关当前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三农中国,2004年第1期
    [100]张守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展、问题、建议.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1期
    [101]韩清林.贯彻实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应把农村教育摆在超前发展的战略位置.人民教育,2010年第18期
    [102]廖楚晖.教育财政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3]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
    [104]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5]张锦华,吴方卫.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6]王敏.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107]李光.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108]财政部教科文司等课题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9]张万朋,王千红.基于非营利组织的中小学教育融资问题.天津:天津出版社,2006年
    [110]费菊瑛.改善义务教育投融资体制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1]余永德.农村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112]李水山,赵方印.中国农民教育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113]陈永明.教育经费的国际比较.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114]吴震.教育资金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5]陈锟.中国乡村教育战略.北京: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2006年
    [116]李勇,苏惠.新农村教育服务.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117]林晓言.投融资管理教程.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118]李锐,赵茂林.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19]范先佐.筹资兴教: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0]卢嘉瑞,陈晓永等.国民教育投资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年
    [121]孙霄兵.教育的公正与利益:中外教育经济政策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2]粟玉香.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生成与运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123]李燕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24]蒋洪.公共经济学(财政学).上海:上海财政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5]王雍君等.教育财政与金融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126]温涛,宋乃庆等.中国西部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7]华桦,蒋瑾.教育公平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128]范先佐.教育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9]杨克瑞,谢作诗.教育经济学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0]何大安.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1]侯风云.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就业相关性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2]杨东平.2006年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33]王国胤Rough集理论与知识获取.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4]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运筹学的新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135]王彪,段禅伦等.粗糙集与模糊集的研究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
    [136]林勇.统筹城乡投融资体制建设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
    [137]吴清山,黄美芳等.教育绩效责任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
    [138][美]小弗恩·布里姆莱,鲁龙·R·贾弗尔德.教育财政学——因应变革时代(第九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9]杨大楷.投融资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0]刘建发.教育财政投入的法制保障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141]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9年
    [14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009年
    [143]丁维莉,陆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吗—基础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44]廖楚晖.政府教育支出区域间不平衡的动态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145]李成贵.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确认与增长机制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1期
    [146]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147]刘精明.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48]王振东、彭建强.中国地方财政性教育投入合理规模研究.财政研究,2008年第9期
    [149]杨俊,黄潇,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150]于凌云.教育投入比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151]王宇、焦建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管理科学,2005年第1期
    [152]李祥云.税费改革前后义务教育投入地区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153]姚先国,张海峰.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154]张丽华,汪冲.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中的制度缺陷—对中央转移支付作用及事权体制调整的思考.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155]李斌.我国各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比较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9期
    [156]杨会良,梁巍.日本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迁与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6年第2期
    [157]徐金龙等.加拿大教育资金的来源及其使用和管理.基础教育参考,2003年第12期
    [158]李文利,曾满超.美国基础教育“新”财政.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159]孙百才.测试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教育平等—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160]江依妮,张光.中国省内财政分权的演进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教育与经济,2008年第3期
    [161]纪益成.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财政对策.财政研究,2002年第9期
    [162]张玉林.新世纪的农村教育危机.中国改革(农村版),2005年第5期
    [163]吴淑姣.从教育经费收支结构的地区差异看教育机会均等.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164]宗晓华.从乡村自给到公共财政保障-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演变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3期
    [165]周批改,叶敏.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教育的筹资方式及启示.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1期
    [166]成刚.公共财政框架下教育预算制度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06年第6期
    [167]杨凤英.教育产品的属性与政府职能的调整.教育学报,2006年第1期
    [168]王颖.教育产品政府供给的经济学分析.教育经济.2008年第4期
    [169]马国贤,马志远.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3期
    [170]郑丽.农村基础教育投融资的基本思路.商业时代-学术评价,2006年第17期
    [171]周小旭,万继业.农村教育投资负收益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月
    [172]雷恒,李睆玲.西部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西部省级面板数据的单位根、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期
    [173]郑亚男.我国教育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北方经济,2010年第7期
    [174]姜颖,宋玉霞等.提升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再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7期
    [175]李瑞峰.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4期
    [176]王闻.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与地区差异分析:教育财政的公平与充足.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2期
    [177]张亚,邱雪梅.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探讨.经济师,2010年第1期
    [178]张小萍.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机制的建议.中国财政,2010年第13期
    [179]沈百福.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投入评价.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11期
    [180]杜育红,梁文艳等.我国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充足性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81]罗湖平.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理性回归之路—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82]黄斌,钟宇平.教育财政充足的探讨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1期
    [183]李志勇,楚昕.初等教育支出绩效的实证分析—以我国东部沿海七省市为例.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2期
    [184]东北财经大学课题组.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92期
    [185]温涛,熊德平.“十五”期间中国各地区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的比较研究.统计研究,2008年第4期
    [186]赵全军.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研究(1978-2005)—行政学的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6年
    [187]王丹中.转型期中国教育投资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88]刘惠林.中国农村教育财政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89]曾以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研究—财政投资失衡与投资责任主体确认[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90]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博士学位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91]唐斌.教育多元筹资问题研究—兼论第三部门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92]OECD.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2003 Edition.www.oecd. org/bookshop/.2003
    [193]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2004 Edition. www. oecd. org/bookshop/.2004
    [194]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2005 Edition. www. oecd. org/bookshop/.2005
    [195]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2006 Edition. www. oecd. org/bookshop/.2006
    [196]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2007 Edition. www. oecd. org/bookshop/.2007
    [197]UNESCO.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3. Montreal: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2003
    [198]UNESCO.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4. Montreal: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2004
    [199]UNESCO.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5. Montreal: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2005
    [200]UNESCO.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6. Montreal: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2006
    [201]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4:Making Services Word for Poor Peaple. Washington DC: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2003
    [202]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7:Development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Washington DC: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2006
    [203]Mark Bray. The Costs and Financing of Education:Trend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2
    [204]Vinod Thomas, Yan Wang, Xibo Fan. Measuing Education Inequality:Gini Coefficients of Education. World Band, Washinton, D. C.,2000
    [205]Hoxby, Caroline Minter. All School Finance Equalizations are not Created Equal. Qu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
    [206]Tsang, Mun C.. 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t in China Since 1949: Oscillationg Policies and Enduring Dilemmas. China Review.2000
    [207]Harry Brighouse. School Choice and Social Justice. Lo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08]Baker, B. D.& Green, P. C.,2008, "Conceptions of Equity and Adequacy in School Finance". In Ladd, H. F.& Fiske, E. B.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Finance and Policy. New York:Routledge.
    [209]Blankenau, W. P., and Simpson, N. B.,2004, "Public Education Expenditures and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73(2):583-605.
    [210]Creedy, J., and Gemmell, N.,2002, "Publicly Financed Education in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Working Paper No.02/24, New Zealand Treasury.
    [211]Downes, T. A. & Stiefel, L.,2008, "Measuring Equity and Adequacy in School Finance". In Ladd, H. F.& Fiske, E. B.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Finance and Policy. New York:Routledge.
    [212]Duncombe, W. & Yinger, J.,2008, "Measurement of Cost Differentials. In Ladd", H. F.& Fiske, E. B.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Finance and Policy. New York:Routledge.
    [213]Helms, L. J.1985, "The Effect of State and Local Taxes on Economic Growth: A Time Series Cross Section Approach".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67: 574-582.
    [214]Lucas, R. E.,1988, "On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3-42.
    [215]Psacharopoulos, G., and Patrinos, A.,2004, "Returns to Investment to Education:A Further Update", Education Economics,12(2):111-134.
    [216]Romer, P. M.,1990,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77-1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