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山水文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对北宋山水文章的整体讨论。
     第一章,对北宋山水文章作全面统计和分类。按照描写对象的不同,将北宋山水文章主要分为写山文,写水文,写山写水文,亭台楼阁寺院文以及堂、轩、园文等五大类。前三类多描述自然景观,其中,每一类划又可分为纯粹的风景描写文章与借景抒情或抒志类文章两个小类;后两类多描述人文景观,全部为借景抒情和抒志类文章;还有一个“其它类”,描写与山水关联度密切的非山水文章,如山穴之风,龙井之甘等。本章以列表的形式将各类文章予以统计,内容不仅包含了作者、篇名等基础信息,而且注明了文内所述景物所在的地理位置。在列表之后,对表中所列文章作出简要的特征总结。通过这种统计与分类,可以透视出北宋时期山水文章的区域性和文化重心所在。本章的列表统计及举例简析,将成为后面各章节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基础素材。
     第二章,分析两类特殊的“山水”文章。这两类文章分别为短铭文与类山水文章。之所以标注引号,是因为此类山水文章与一般的山水文章相较体现出不同的鲜明特点:短铭文多有精彩的山水风景描写,但同时文章短小精悍,属于“铭”的范畴;类山水文章的名字多与山水相关,如山赋,水赋等,但读其内容,则与山水描写无关,这部分文章涵盖了地理文,哲学思辨文,政论文等。这一章将对这两类文章进行列表,并精选部分文章,就其特性作进一步阐述。
     第三章,对北宋山水文章的特点展开分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文章表层特点进行分析,即把北宋山水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直观分析。通过第二章的列表分类和统计,可以观察到北宋山水文章的六方面特点,一是总体数量巨大;二是描写南方山水景物的文章远远大于描写北方的;三是绝大多数存在于北宋中期;四是借景抒情文和借景抒志文数量较多;五是体裁丰富多样,各类文学体裁在山水文章中均得到充分的使用;六是体量较大的山水文章开始出现。针对上述特点进行例证,并对代表性文章的基本内容做简要介绍。第二个层次,从五个方面对文章深层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在文章的表征下自然流露和折射出来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从空间特点看,以描写南方山水的文章居多,浅析原因;从时间特点看,以描写北宋中期山水的文章较多,浅析原因;阐述从山水诗到山水文的跨越;探析山水文的抒情与言志问题;阐释山水文的哲理、用典和科学意识问题。
     第四章,对第三章深层特点的具体案例分析。本章分析以士人的时代风貌为切入点和关注点,试以两篇同题山水文章为例,分析在北宋时期多人书写同一题目赋作的社会原因,期望能展示出时代的特征及予以士人的影响,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第五章,选取岳阳楼、醉翁亭、黄冈竹楼、赤壁等著名“景点”,统计分析《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前后赤壁赋》等山水名篇在宋代的实际影响。
This dissertation is aimed to elaborate on the landscape articles of the North Song as a whole.
     The first part begins to explore the landscape essays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 and a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classification is conducted. In this part, landscape essays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five different types:mountain essays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mountainous scenery, water essays about only waters, essays on both mountains and waters, essays on pavilions, pagodas, temples, houses and Xuan (a small room or veranda with windows), and essays on gardens andbridges. The former three types of essays are mostly concerned on nature landscape, while the latter two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human culture. There is another type of writing, related to the mountain but not closely related, such as the wind of the mountain cave, and the sweet of Longjing, and so on.In each of the former three types of pure natural landscape writings, a further classification is made. As a result, the pure scenery articles and lyric or ambition expressing essays by means of the landscape are classified. The latter two kinds of writings are all the lyric or ambition expressing essays by means of the landscape. In this chapter, the tabulation is adopted, which displays the information of various essays, including information of the authors, the essay titles,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landscape mentioned in the essays. Furthermore, a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ssays are made. The statistics and the analyses of the landscape essays make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the landscape essays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in Chapter Four.
     Chapter Two analyzes two special kinds of " landscape essay ". These two kinds of essays are:short inscriptions and suspected landscape essay. The short inscriptions are identified as the landscape writing because such articles make a lot of wonderful description of the landscape, but on the same time, as a too short inscription, it is hard to be identified as an article. So it is classified into a special type. Some writing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rt. As for the suspected landscape essays concerned, they have the titles often concerning mountains and waters, such Mountain Fu and Water Fu, but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landscape. Such writings cover the articles on geography,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argumentation. Such articles are listed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further explained through specific examples.
     Based on the former exploration, Chapter Three giv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North Song landscape essays from two levels:the surface analysis and the deep study. On the first level, based on the list and illustration in Chapter Two, the surface analysis tends to give a direct visual impression of the North Song landscape essays as a whole. We can perceive at least6points from the illustration in Chapter Two. First, we can see the huge number of the North Song landscape essays. Second, there are more articles about the southern landscape than on the northern scenery. Third, most of the existing landscape articles in the North Song are written in the Mid-North Song Dynasty. Fourth, many articles are lyric essays and essays expressing ambitions by means of landscape. Fifth, the genres are diversified and various literary genres are displayed in landscapes writings. At last, long-length articles on landscape appeared. To illustrate these features, examples are precisely displayed, covering the titles of the articles, the authors, the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articles, etc. On the second level,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chapter conduct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landscape essays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 This chapter explores from five angl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ime features reflected and conveyed by the landscape articles in an invisible way:First, more landscape articles are concerned with the south. Second, most landscape articles appeared in the mid North Song. Third, a study on the skip from landscape poetry to landscape writings. Fourth, the research on the question of expressing one's emotion and ambitions. At last,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North Song landscape essays are analyzed.
     Focusing on the time spirit and expecting to know by a handful the wholes sack, Chapter Four is the illustration and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deep features explored in Chapter Four. Two articles of Fu with the same title are illustrated here, and the social reasons of the atmosphere that people wrote articles with same title are analyzed. The time features and how the literature displayed the time spirit are analyzed.
     In Chapter Five, some famous places in the landscape writings are presented and all the articles mentioning these scenic spots and related articles are searched. Through statistics,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articles are displayed.
     The Conclusion part sums up the former argumentation, hopefully which may offer any help for future scholars of this field.
引文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一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① [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04页。
    ② 曾枣庄:《宋文通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③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22页。
    ④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269页。
    ⑤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
    ⑥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71页。
    ①[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三《圣学》,[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0页。
    ② 曾枣庄:《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323页。
    ③ 曾枣庄:《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4页。
    ④ 曾枣庄:《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页。
    ⑤ 曾枣庄:《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4页。
    ⑥ [宋]王应麟:《玉海》卷二十八,[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71-677页。
    ① [五代宋初]徐铉:《骑省集》卷二十三《故兵部侍郎王公集序》,[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0页。
    ② [五代宋初]徐铉:《骑省集》卷二十三《故兵部侍郎王公集序》,[清]永熔、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0页。
    ③ 工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192页。
    ④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⑤ [宋]柳开:《再与韩泊书》,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一百二十四,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0页。
    ⑥ [宋]柳开:《答臧丙第三书》,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一百二十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页。
    ⑦ [宋]柳开:《答臧丙第二书》,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一百二十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① [宋]王禹偁:《答张扶书》,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一百五十,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5页。
    ②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
    ③ [宋]范仲淹:《杨文公写真赞》,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三百八十七,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④ [宋]杨亿:《武夷新集自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二百九十四,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5页。
    ⑤ [宋]杨亿:《答并州王太保书》,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二百九十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页。
    ⑥ [宋]杨亿:《武夷新集自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二百九十四,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5页。
    ⑦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页。
    ⑧ [宋]陈亮:《陈亮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4页。
    ⑨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页。
    ① 傅乐成:《中国通史》,台北:大中国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590-592页。
    ①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六《忠义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49页。
    ②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268页。
    ③ 詹亚园:《赵湘生平杂考》,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④ [宋]赵湘:《后感知赋序》,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第8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页。
    ⑤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十七《晋家人传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8.页。
    ①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三《死事传第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5.页。
    ② [宋]宋祁:《南阳集序》,[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05页.。
    ③ [宋]欧阳修:《南阳集跋》, [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47页。
    ④ [宋]吴俦:《南阳集跋》, [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47页。
    ⑤ [宋]赵湘:《正性赋》,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第8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8页。
    ⑥ [宋]赵湘:《后感知赋》,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第8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1页。
    ⑦ 杨玉华:《崔鸥其人其诗》, 《楚雄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
    ① [宋]工栐:《燕翼诒谋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页。
    ②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四,“咸平二年闰三月丙戊”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39页。
    ③ [宋]工栐:《燕翼诒谋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页。
    ④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五十六《崔鸥》,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215页。
    ⑤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八,“靖康元年六月十八日”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33页。
    ⑥ [宋]朱彧:《萍洲可谈》,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页。
    ① 曾枣庄、刘琳等:《崔鶠简介》,《全宋文》第128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页。
    ② 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四,引自佚名:《樵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57页。
    ③ 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四,引自佚名:《樵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70.页。
    ④ 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四,引自佚名:《樵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82.页。
    ① 曾枣庄、刘琳等:《范浚简介》,《全宋文》第193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1页。
    ② 曾枣庄、刘琳等:《范浚简介》,《全宋文》第193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1页。
    ③ [宋]范浚:《述严赋》,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第193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3页。
    ① [汉]袁康,吴平:《越绝书》卷二《吴地传第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② [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四《阖间内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③ [春秋]左丘明:《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712.页。
    ④ [宋]范成大:《吴郡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9页。
    ⑤ [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四《阖阊内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页。
    ① [宋]赵湘:姑苏台赋,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第8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9.页。
    ② [宋]崔鶠:《姑苏台赋》,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第128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页。
    ① [宋]范浚:《姑苏台赋》,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第193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2页。
    ① [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三十六《超然台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51页。
    ② [宋]苏轼:《苏轼文集·苏轼佚文汇编》卷二《与文与可十一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42页。
    ① [宋]张耒:《张耒集》卷一《杞菊赋(有序)》,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页。
    ②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张耒》,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13页。
    ③ 刘培:《论苏轼的辞赋创作》,《暨南学报》,2006年第5期。
    ④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张耒》,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13页。
    ⑤ [宋]张耒:《张耒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页。
    ⑥ [宋]朋九万:《乌台诗案.“与李清臣写<超然台记>并诗”条》,刘尚荣等:《苏轼资料汇编》(上编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88.页。
    ① [元]脱脱等:《宋史》卷八十五《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07.页。
    ② [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七《苔李邦直》,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65.页。
    ③ 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④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20页。
    ①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四十二《乞改科条制札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450页。
    ② [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五十一《议学校贡举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23页。
    ③ [宋]张耒:《张耒集》卷三十五《论法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81页。
    ① [宋]范百禄:《文公墓志铭》,[宋]文同:《丹渊集》,张元济等:《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1919)版,第561页。
    ②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文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01页。
    ① [宋]苏轼:《苏轼文集》补遗《题鲜于子骏八咏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127页。
    ①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一十三,“熙宁三年七月癸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185页。
    ① 苏轼:《苏轼文集》补遗《书文与可超然台赋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60.页。
    ② 苏轼:《苏轼文集》补遗《书李邦直超然台赋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59页。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1-360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杨牧之:《论古籍整理与出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2.傅全璇、许逸民主编:《中国古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冯浩菲:《中国古籍整理体式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4.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胡秋原:《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6.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7.成中英:《新新儒学启思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8.龚杰:《张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张海鸥:《两宋雅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普颖华:《国学寻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2.祁志祥:《中国美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于民:《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张法:《中国美学史上的体系性著作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诸葛忆兵:《宋词说宋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17.马茂军:《宋代散文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18.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刘金柱:《唐宋八大家与佛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刘衍:《中国古代散文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1.傅璇宗:《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孔凡礼:《宋代文史论丛》,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23.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4.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6.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9.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0.葛承雍:《中国古代等级社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1.李治安、孙立群:《社会层级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2.刘泽华主编:《士人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3.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4.郭学信:《宋代士大夫文化品格与心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5.马茂军、张海沙:《困境与超越:宋代文人心态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6.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37.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38.李道英:《八大家古文选注集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9.曾枣庄:《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0.曾枣庄:《宋文通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1.萧庆伟:《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美]包弼德(Peter K.Bo1)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3.候宏堂:《“新宋学”之建构: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5.洪本健:《北宋士大夫的谪宦迁徙与散文创作》,莫砺锋:《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究讨论文集》,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6.寿勤泽:《中国文人画思想史探源:以北宋蜀学为中心》,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版。
    47.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徐浩:《从人物到山水文化嬗变与美学影响》,《美术观察》,2007年第8期。
    2.毛思潮:《浅析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之意境美》,《包装世界》,2010年第5期。
    3.陈水云:《审美感应与山水文化》,《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4.刘振中:《复归观念与山水文化》,《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5.徐杰舜:《桂林山水文化浅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6.汪大白:《徽州古村落山水文化解读——以唐模、灵山为中心》,《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7.李俊康:《论八桂山水文化》,《学术论坛》,2006年第1期。
    8.郑国铨:《论开拓“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求是学刊》,1995年第3期。
    9.刘沛盛:《论民族山水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8期。
    10.杨恩成:《论唐前山水文化及其衍进特点》,《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1.蒋秀碧:《论我国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2.王利伟:《浅谈山水文化中的人性关怀》,《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13.冯雪昆:《浅析中国建筑的山水文化特征》,《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4.朱清华:《山水——文化的禅床》,《中学语文》,2007年第12期。
    15.刘绍瑾:《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传统》,《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16.陈水云:《审美感应与山水文化》,《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17.吕新峰、吕蔚:《魏晋南北朝山水文化的分支》,《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8.章尚正:《欣对山水的文化寻思》,《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
    19.王勇:《胸中藏山水,笔底涌波澜——醉翁山水文化浅析》,《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0.李文初:《中国的山水文化观》,《学术研究》,1995年第2期。
    21.郑国铨:《中国山水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22.王天禄:《中国山水文化引论》,《贵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3.谢凝高:《中国山水文化源流初探》,《中国园林》,1991年第4期。
    24.娄凤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艺术特色的探究》,《华章》,2011年第6期。
    25.唐红卫:《对比<醉翁亭记>看欧阳修词中的醉翁形象》,《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6.郑志强:《范仲淹<岳阳楼记>“忧乐”思想与艺术新论》,《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27.何芸:《浅论北宋山水游记的特点》,《新西部》,2008年第2期。
    28.冯平:《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文学教育》,2011年第6期。
    29.万美娟:《一样贬谪两样情——谈柳宗元、苏轼贬谪期的山水游记》,《贵州文史》,2006年第2期。
    30.陈晓兰:《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看唐宋山水散文的发展》,《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1.魏庆:《试论<石钟山记>与“乌台诗案”的联系》,《唐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2.马志伦:《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语文天地》,2011年第6期。
    33.胡普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醉翁欧阳修》,《酒文化》,2009年第1期。
    34.杨宁宁:《试论柳宗元与欧阳修的山水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35.焦亚东:《与我周旋:“格调”与“气势”-读<醉翁亭记>兼谈散文的鉴赏与批评》,《名作欣赏》,2005年第2期。
    36.王雨容:《宋代日记体游记的文体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7.庄国瑞:《宋代山水游记中的哲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8.庄国瑞:《先秦至宋代散文山水游记发展概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9.程磊:《北宋士人贬谪山水中的“集体记忆”——<以苏轼及苏门诸子武昌“寒溪西山”唱和为例>》,《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40.李华瑞:《南北宋社会变动与山水画风格之演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41.何婵娟:《北宋亭台楼阁记文化内蕴探究》,《中国文学研究》,2007第4期。
    42.左东岭:《文学经验与文学历史》,《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观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07-02。
    43.高洁:《宋代山水游记简论》,《齐鲁学刊》,1988年第2期。
    44.胡悦晗、谢永栋:《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述评》,《史林》2010年第5期。
    45.李华瑞:《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10年第3期。
    46.王善军:《近20年来宋代社会生活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2期。
    47.李华瑞:《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S1期。
    48.叶坦:《宋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特征》,《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49.赵瑶丹;《论宋代谣谚中的社会史内涵》,《东岳论丛》,2013-05-01
    50.包伟民:《视角、史料与方法:关于宋代研究中的“问题”》,《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
    51.马积高:《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思想风貌与理学、文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5期。
    52.潘立勇、陆庆祥:《宋代士人的休闲之境——宋代士人日常生活哲学描述》,《哲学分析》,2013年第1期。
    53.侯宏堂:《余英时对“宋学”的现代诠释》,《安徽史学》,2011年第5期。
    54.罗弘基:《宋代士大夫社会的文学应酬与稼轩词风》,《学术交流》,1991年第1期。
    55.陆庆祥:《宋代士人自然审美中的休闲心态研究》,《兰州学刊》,2013年第6期。
    56.罗立刚:《宋金元时期的文学史学》,《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57.程千帆、周勋初、巩本栋:《北宋党争与文学》,《文献》,1991年第4期。
    58.林继中:《文化转型与宋代文学》,《长江学术》,2006年第1期。
    59.王伟伟:《宋代社交生活的“新宠”——从宋代社交词的定量分析谈起》,《东岳论丛》2012年第4期。
    1.庄国瑞:《宋代山水游记新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 何芸:《从记体散文看北宋士大夫的诗意人生》,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牛晓风:《北宋山水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 李强:《庆历士风与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5.刘波:《北宋亭台楼阁散文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7. 王云磊:《浅析北宋儒学复兴背景下的山水自然观》,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8. 陈湘琳:《欧阳修的文学世界与生命情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9.赵瑞广:《庆历之际的文化转型:宋学的历史生成》,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0.吴艳萍:《南朝山水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1.吴增辉:《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2.韩颖:《宋代休闲生活初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3.严青:《六朝山水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4.苏菲:《永嘉学派的政治、学术与其散文演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