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价值引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环境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环境教育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和关键。本文立足哲学价值论,以环境教育事实为基础,理清环境教育的发展脉络,阐
    释环境教育的内涵。从主体性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环境教育价值的本质与根源,从物质价
    值、精神价值、人的价值三个方面具体阐明了环境教育的价值。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theme of today.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the base and key of protecting environment ,carrying 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value and the fac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the developmental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maken clear,the im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interpreted.From the dimension of subjectivity,the essence and origin of the valu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re analysed deep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 value, mental value and human value,the valu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illuminated concretely.
引文
(1)(10)(14)袁贵仁著:《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第35、41、65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第1卷,第81-82页。
    (4)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DES).Environmental Education:A Review.London,HMSO,1981.
    (5)转引自冉圣宏等编著:《基础教育新概念——环境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第3页。
    (6)徐辉、祝怀新著:《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33页。
    (7)钮琦壁:《环境教育理论初探》,1994年广州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环境教育:21世纪之展望》。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
    (9)李连科著:《哲学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6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11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4页。
    (13)(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15)桑新民著:《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第184页。
    (16)(1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司编:《中国高等学校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第21、189页。
    (18)余谋昌著:《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137页。
    (19)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1987.
    (20)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159页。
    (21)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2)参考邱耕田:《三个文明的协调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华文摘》,1997,第28页。
    (23)(27)李臣著:《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第126、129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第1卷,第34页。
    (26)《环境教育》,1997(4),第45页。
    (28)(30)UNESCO.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Tbilisi Conference.Paris:UNESCO,1980.
    (29)胡东芳:《论环境教育的德育价值》,《教育评论》,1997(5),第21页。
    1.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D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 Review.London,HMSO,1981.
    2. UNESC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Tbilisi Conference.Paris:UNESCO.1980.
    3. Trends,Needs and Priort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cience the Tbilisi Conference:an overview, UNESCO-UNEP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e.
    4.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e on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olicy and Programme,1995-1996,IUCN,Switzerland.
    5.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1990. sept.
    6.胡东芳:《论环境教育的德育价值》,《教育评论》,1997(5)。
    7.张应强:《重视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研究》,1997(3)。
    
    
    8.刘继和:《国际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简顾》,《环境教育》,2000(1)。
    9.王冬桦、王丽君:《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外国教育研究》,1998(5)。
    10.杨东:《生态教育的必要性及目标与途径》,《中国教育学刊》,1992(4)。
    11.张学广:《国际环境教育与可持续未来》,《比较教育研究》,2000(2)。
    12.范国睿:《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13.马静:《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5)。
    14.王平:《闲暇教育学:理论建构与实践走向》,《教育评论》,2000(2)。
    15.张乐天:《生态文明与教育》,《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5(9)。
    16.林钢:《欧美国家环境教育概览》,《外国教育资料》,1995(3)。
    17.史万兵:《环境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教育研究》,1998(4)。
    18.叶文虎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1999(4)。
    19.范冬萍:《生态道德与人类素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8)。
    20.章建刚:《环境伦理学中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哲学研究》,1997(11)。
    21.魏洪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
    22.任永堂:《文化与生态的哲学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6)。
    23.邱耕田:《三个文明的协调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华文摘》,1997( )。
    24.叶平:《“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哲学研究》,1995(1)。
    25.李臣著:《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6.徐辉、祝怀新著:《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7.桑新民著:《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2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司编:《中国高等学校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29.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0.袁贵仁著:《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1.林娅著:《未来与选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32.余谋昌著:《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3.李连科著:《哲学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4.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5.(美)霍尔姆斯 罗尔顿斯著,刘耳、叶平译:《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6.杨云彦主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