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
    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
    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一进程也并非坦途,其中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充满了矛盾和挑战。如
    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为目前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旨在
    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分析,为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
    提供有利的借鉴。
    本文从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出的理论依据入手,结合小康
    建设现状探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现实依据,着重论述了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以及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意义和
    实践意义。论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
    据。
    马恩的未来社会理论、列宁的过渡阶段理论和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
    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
    思想,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大历史任务。
    基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分析了我们提
    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现实依据。主要表现在:我国经济和科技发
    展整体水平偏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三农”问题的
    困扰、城市化进程滞后、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人口、就业与人口老龄
    化问题日益突显;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
    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挑战和巨大压力;经济体制、政治
    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民主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存在
    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二部分,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和发展更平衡的
    小康,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
     I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内涵,重在突出“全面”,重在突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六个“更加”即: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建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
    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世纪头 20 年,我们必须紧
    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与发展
    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我们具有一个较好的加速发展的国际环境,同时经济
    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从国内环境来看,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政
    治环境为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
     依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途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
    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继续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以德治国”方略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实现人口、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大力发展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才能顺利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三部分总结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就理论意义而言,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拓展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体现了当代最先进的发展观;是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的理论。就实践意义而言,它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承
    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为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它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有利于全球问题的解决。
     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
    过收集占有大量史实资料和大量数据对比,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是本世纪头二十年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当
    前有利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s a development stage
    which we will inevitably go through to accomplish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the
    third step of development. It is an objective that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 in an all-round way, and also a goal that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of China strive for. But it’s no an
    easy thing to achieve this goal and there is no easy path to go. On the road to
    accomplishing the goal, we are faced with both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ontradictions and challenges. That how to catch the opportunity and meet the
    challenge should constitute a major topic of much concern to us currently.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theory on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explored the way and significance to achieve this goal so as to
    present certain reference for studies in this regard.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starting with the theoretical basis on which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was set and exploring the
    realistic basis on which the goal was set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tate quo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concentrated his efforts on
    discussing the scientific meaning and the way to accomplish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made an analysis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articl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basis on which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was formulated.
     Theory of Marx and Engels on future society and theory of Lenin on
    transition stage and the thought of Mao Zedong on modernization constitut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theory
    on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II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part of Deng Xiaoping thought about the well-off society. Jiang Zemin, having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thought of Deng Xiaoping on a well-off society,
    put forward the major historic task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ccording to his knowledge that China is in and will, for long term, be in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alyzed the realistic basis on which the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realistic basis: China
    is at a low level in its overall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as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realiz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three problems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he
    problem of rural areas and 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the
    slow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widening of regional gaps and income gaps
    are, in the final analysis, all reflection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employment and aging popul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essing, so is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eco-environme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are still faced with
    challenges and severe pressure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is imperative for China to carry out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structuring;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people’s ideas about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and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progress that brook no
    negligence.
     The second part is concerned with the scientific meaning and the way to
    accomplish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By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we mean an
    ever-developing, more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d well-off society with higher
    levels. That is what we call the scientific meaning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o catch the scientific meaning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引文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 19 页,北京:人
     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21 页,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10 页,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4.转载于熊焱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294 页,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3 卷 649 页,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757 页,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8.《列宁选集》第 4 卷 570 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9.《毛泽东文集》 8 卷 116 页,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10.《周恩来选集》(下册)[M], 749 页,人民出版社,1984
    11.《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164 页,人民出版社,1994 年
    12.《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237 页,人民出版社,1994 年,在这里,邓小平说:“我们
     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
     那样的四个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之末,中国式的现代化,即使
     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
     比较富一点国家水平,比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得付出很大的努
     力,就算达到那样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
     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13.《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54 页,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226 页,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会见
     西班牙首相格拉时的谈话标志“分三步”的战略规划已经形成。 “我们原定的目
     标,第一步是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 O 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
     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
     43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中国,
     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
     加。我们制定的目标重要的是第三步,下世纪用三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达
     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中国就达到发达的水
     平。”
    15.中宏网/红色历程/历史的见证十三大(一):十三大报告(节选)2001 年 06 月 27 日 中
     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http://www,macrochina,com,cn/zhzt/000076/003/20010627010641,shtml
    16.《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53-54 页,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 1993 年,人民出版社,第 372 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 1993 年,人民出版社,第 372 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 1993 年,人民出版社,第 372 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 1993 年,人民出版社,第 325 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 1993 年,人民出版社,第 88 页
    22.中共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0 页
    23.冉清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24.中共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1 页
    2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社北京 1999 年9月2
     2日电 http://www,ipp,ac,cn/cz/szqh/009,html
    26.《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00 年 10 月 11 日)
     http://www,zhoucun,gov,cn/dangjian/shiwujie/huiyi,htm 新华社北京 2000 年 10
     月 11 日电
    27.《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 年 7 月 1 日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10702/501591,html
    28.赵宏远《学习十六大专题资料》知识出版社 2003 年第 13 页
    29.以上数据来源于周春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特色
     44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研究》2003,1
    30.此数据来源于周春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研究》2003,1
    31.此数据来源于何军新《缩小收入差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
    32.此段数据来源于戴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不利因素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
     报》2003,3
    33.此数据来源于周春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研究》2003,1
    34.此数据来源于周春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研究》2003,1
    35.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 145 页
    36.任治中,张西立《X 小康中国》第 288 页
    37.此段数据来源于戴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不利因素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
     报》2003,3
    38.此段数据来源于戴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不利因素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
     报》2003,3
    39.世界银行:2001 年世界发展指标〔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年。310-312 页
    4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333 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1.详细参见《中国青年报》2002 年 3 月 25 日
    4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版第 2903 页新华网
    43.《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 53-54 页)
    44.《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公报》1990年12月30日通过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5105/index,html
    45.洪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读本》红旗出版社 2002 年第 18 页
    46.新华网:中国扶贫成就显著: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2004,5,19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5/19/content_1479440,htm
    47.http://news,sina,org,cn/Chinese/archive/231577,htm
    4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十一,五”计划基本思路研究课
     45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题组:李同同 侯永志 孙志燕《详细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 16 项指标 》
     来源《经济参考报》
    49.肖文涛《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
     年第 5 期
    50.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 101-102 页
    51.王进昌《贫富差距越过国际警戒线》中国新闻网
     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china04/16-3/reform/pro/200310110158,htm
    5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 19 页,北京:人
     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53.赵宏远《学习十六大专题资料》知识出版社 2003 年第 13 页
    54.任治忠 张西立《X“小康”中国》中的《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7-208
     页
    5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 19 页,北京:人
     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56.外 管 局 :《2003 年 外 汇 储 备 达 4032, 51 亿 美 元 , 增 长 40%》
     http://finance, icxo, com/htmlnews/2004/04/29/207984,
     htm5286,
    57.赵宏远《学习十六大专题资料》知识出版社 2003 年第 43 页
    58.赵宏远《学习十六大专题资料》知识出版社 2003 年第 15 页
    59.《十六大辅导报告读本》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第 28 页
    60.此段数据来源于胡鞍钢《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球意义》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OP-c/244607,htm
    61.数据来源于戴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不利因素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3,3
    62.《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 年 7 月 1 日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10702/501591,html
    63.《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 年 7 月 1 日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10702/501591,html
     46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4.赵宏远《学习十六大专题资料》知识出版社 2003 年第 18 页
    65.此段数据来源于胡鞍钢《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球意义》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OP-c/244607,htm
    66.胡鞍钢《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球意义》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OP-c/244607,h
    67.《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78 页,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68.人民网:张萍《全球扶贫大会 看重中国经验》2004 年 5 月 28 日,www,people,
     com,cn
    69.此数据来源于《网上健康》中的 《世界人口状况》
     http://www,people,com,cn/wsjk/zhuanti/huanbao/528,html
     47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3 卷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2.《列宁选集》第 4 卷 570 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3.《毛泽东选集》1--4 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6 月版
    4.《邓小平文选》1--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第 1 版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
     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 1 版
    11.温家宝,《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 《求是》,2003,第 3
     期
    12.《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11
    13.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二次印刷
    14.任治忠,张西立,《X“小康”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5
    15.颜延锐,毛飞,《小康中国》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3
    16.李君如,《小康中国》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1
    17.章越松,《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据》,《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23 卷,第1 期
    18.罗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与难点分析》,《中国统计》
    19.汤以伦,刘兴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解析与评价指标》,《江苏统计·专题研
     究》2002,12
    20.史美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依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 第3 期
    21.于清河,苑世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析》,《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3 第 1 期
    22.杨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理论探索》,2002,第 6 期
    23.熊大薇,涂发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轨迹》,《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 期
    24.姚小明,《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杭州商学院学报,2002,第 5 期
    25.张田水,张长伟,《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于现实解读》, 《河南
     师范大学学报》,2003,第 2 期
     48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6.高健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定位于认识偏差的防范》,《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02 第 4 期
    27.王海,《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
     第 3 期
    28.胡凯,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启示》,中南大学学报,2003,
     第 1 期
    29.史玉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选择与创新》,《经济经纬,
     2003,第 1 期
    30.尹国胜,《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003,第 5 期
    31.陈端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点选择》,《克山师专学报》,2003,第 1 期
    32.李忠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7
    33.金冲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文献》,2002,第 6 期
    34.毕作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论学习》,2002,第 11 期
    35.牛德林,徐灵,《论十六大对邓小平“小康社会”目标模式的创造性发展》,《大连大
     学学报》,2003,第 1 期
    36.王江红,史成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宏伟目标》,《鲁行经院学
     报》,2003,第 2 期
    37.赵凤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和国家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新东方》,2002,
     第 6 期
    38.王宇红,包仕国,《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安徽电子信息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第 2 期
    39.高健生,《科学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完整内涵》,《理论探索》,2003,第2 期
    40.张忠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学习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会》,
     2003,第 2 期
    41.罗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难点及测评指标体系,“三个代表”与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2003-1-5
    42.吕庆华,《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文明构建》,《江西社会科学》,2003,第 2 期
    43.王国泽,《加强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
     第 4 期
    44.李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经济纵横》,2003,
     3
    45.郑志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求是》,2003,5
    46.余天心,王石生,《我国小康社会与小康生活的前景展望》,《南方经济,2001,第 1
     49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期
    47.佟野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前沿》,2003,第 3 期
    48.许箭星,柏丽华,《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阿坝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第 1 期
    49.秦小桃,《贯彻“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3,第 1 期
    50.张金成,《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03,第 1 期
    51.朱柏兰,“《三个代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第 1 期
    52.温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3,第 1 期
    53.王拴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行动纲领》,《新疆社会科学》,2003,第 1 期
    54.陈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展望》,《瞭望新闻周刊》,2002-12-30,第 52 期
    55.刘海涛,《“小康社会”的历史定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第 1 期
    56.蔡述明,《高举“三个代表”的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第 4 期
    57.王伟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共云南
     省委党校学报》,2003,第 1 期
    58.高泉,《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16 页
    59.侯德邻,《十六大是党的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
     6 期
    60.赵江华,《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几个问题》,《理论界》,2003,第3 期
    61.侯树栋,《新世纪新阶段的伟大行动纲领—学习十六大报告的几点体会》,《理论与现
     代化》2003,第 1 期
    62.郭德辉,《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德行动纲领》,
    63.田强,《新理论 新目标 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第 6 期
    64.曹福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断想》,《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第 1 期
    65.陆学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全面进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第 1 期
    66.王岳,《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理论导刊》,2003,第 5 期
    67.吴绍禹,张森林,《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当代经济研究》,
     2002,第 10 期
    68.吕书正,《略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第3 期
     50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9.雷有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姚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前进》,2003,第 5 期
    70.刘苍劲,《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广东商学院》,2003,第 2 期
    71.张璋,《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新长征》,2003,第 2 期
    72.何军新,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第2期
    73.韩长斌,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贵州党的生活》,
     2003,第 4 期
    74.益边习,《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学习导报》,2002,第 12 期
    75.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课题组, 《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考》《北
     方经济》,
    76.叶战备,《缩小收入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产力研究》,2003,第 2 期
    77.于清河,于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量化及其实现的可能性》,《理论
     界》,2003,第 4 期
    78.杨志银,《怎样给西部落后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速”》,《经济问题探索》,2003,
     第 5 期
    79.贾秀兰,《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财经科学》,2003,第 3 期
    80.任晓丽,《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科技情报开发
     与经济》,2003,第 2 期
    81.朱孔来,《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把握的重点》,《内蒙古统计》,2003,第 1 期
    82.李友华,李翠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难点》,《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3,第 1 期
    83.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建设》,《求是》,2003,第 10 期
    84.吴宏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发展政治文明》,《理论与改革》,2003,第 2 期
    85.张星伟,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政治体制创新》,《理论与改革》,2002,
     第 3 期
    86.熊焱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
     第 3 期
    87.杨振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发展论坛》,2003,
     第 4 期
    88.冉清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
     第 1 期
    89.杨世平,《论江泽民同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3,第 6 期
     51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90.陈国新,李维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
     论创新》,《思想战线》,2003,第 3 期
    91.张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发展》,《求实》,2002,第 1 期
    92.李俊岭,《一个崭新科学构想的理论源头和实践依据》,《社会主义研究》,2003,第
     4 期
    93.柏正杰,《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与初级阶段理论》,《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第
     6 期
    94.韩振峰,《毛泽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初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
     第 12 期
    95.何辉,《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论两代领导人对国情的认识》,《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学报》,2002,第 2 期
    96.王汉宏,《从“三步走”到“具体发展过程的阶段性”—试论党的“阶段性”发展理
     论的形成与发展》,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第 1 期
    97.王鑫,《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认识》,《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
     第 4 期
    98.张春新,《试论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天津社会科学》,
     2002,第 5 期
    99.秋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发展》,《求是杂志》,2002,第 17 期
    100.曾行伟《十三大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和拓展》,《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
     报》,2003,第 9 期
    101.王永刚,《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第 1 期
    102 薛汉伟,《论不断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第 6 期
    103.陈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认识与思考》,《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第 1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