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西北部构造体系及其对金矿分布的控制作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运用地质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工作方法,依据大量的野外地质素材和测试数据对胶东西北地区金矿成矿带的构造控矿规律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全文以控矿构造因素为主线,以翔实的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探讨区域构造体系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重点研究成矿构造体系、控矿规律和矿液运移机制;突出构造活动与成矿时序关系的研究;构造应力与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分配富集机制的关系以及构造、蚀变、矿化分带性的研究。进而,采用灰色系统和模糊数学理论和方法,揭示控矿构造内部和外部标志在其性质、程度、范围,趋势等方面的变化及其与矿化标志、矿体相对优劣程度在多维时空上的传递演化规律,建立其成矿模式和预测成矿远景区。
     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和认识:(1)区分并厘定了胶东西北部基底构造与中生代构造型式的基本格局,划分并鉴定了区域构造体系(构造带)。(2)详细剖析了主导控矿构造—新华夏系断裂构造的结构特点、力学性质、演化特征、形成机理及其对金矿带的控制作用。(3)建立了构造—蚀变—矿化的分带性及其对应关系,强调矿化类型、组合呈水平为主的空间分带性。(4)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金矿带的形成机制为构造应力激发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富集的结果,构造应力场与地球化学场之间存在内在的成因联系。(5)有限元数值模拟法反演了成矿期构造应力状态,为宏观构造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亦为成矿预测提供了定量—半定量的实验数据。(6)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解决了本征小样本地质构造离散数据建模的问题,揭示了成矿系统内部结构的时空协调规律,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矿化有利区的综合评价,预测了成矿靶区和远景区。
     作者博士论文将以构造体系理论为基础进行成矿分析作为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的核心并贯穿始终,这一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In this paper, utilizing the basic theory and working method ofgeomechanics, systematical analysis and researches have been given to thestructural ore-controlling regularity for gold-ore mineralization belt in thenorthwest Jiaodong in accordanc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the field geologicalmaterial and testing data.
     With the purpost of the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elements, the paper in-quires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structur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full and accurate field geological research.The focal points of the researches in the paper are: mineralization structuralsystem, ore-controlling regularity and mechanics of the ore solution migration,the relation between structural activity and mineralization time sequence as thehighlight,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tonic stress and mechanics of migration, par-tition and enrichment of mineralization elements, and minealization zonation ofthe structural alteration. Still further,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hegrey system and the Fuzzy Mathematic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hanges of thecharacters, levels, sanges, tendency and the like of the inner and outer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marks, furthermore, and the regularity of the transfer evolu-tion in multimonsional time and space for the mineralization marks and the rel-ative goodness or badness of the orebodies, establishes and mineralizationmodel and prognosticates mineralization prospective zones.
     The main conclus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paper are: (1) to make off and todetermine the basic framworks of the basal and Mesozoic structural patterns in the northwest Jiaodong, to differentiate and authenticate the regional structuralsystem (structural belt). (2) to go into details on structural features, mechanicalproperties,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thedominant controlling structure-Neocathaysian faulted structure, and it,controllability to the gold-ore belt. (3) to establish a zonality as structure-al-teration-mineralization and their correspondance, to stress the mineralizationtype with the zonality in space in horizontal way mainly. (4) to make known inthe study of tectonogeochemistry that,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thegold-ore belt in northwest Jiaodong is the result of activity, migration andenrichment of the mineralizing elements excited by the structural stress, andthat, there exist inner genetic connection between stress field and geochemistryfield, (5) to inverse the structural stress state in the mineralization period in theuse of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analoque method, that gives convincing evidencefor the structural macro-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d half-quantitative ex-perimental data for the mineralization prognosis. (6)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establishing model of the dispersion data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n the in-trinsic small samples by use of the theory of the gray system, to bring to lightthe coordinating regularity in time and space for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mineralization, to appraise complexly the suitable mineralization region bymeans of the theory of the Fuzzy Mathematics, and to prognosticate the aimand prospective mineralization regions.
     Authors doctoral thesis has engaged in mineralization analysis taked thetheory of tectonic system as basis and kernel, this train of thought and ways ofreseached are fearsible.
引文
[1] 李四光,1962,地质力学概论,科学出版社。
    [2] 李四光,1947,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中华书局。
    [3] 孙殿卿等,1982,地质力学与地壳运动,地质出版社。
    [4] 李四光,1974,新华夏海之起源,区域地质构造分析,科学出版社。
    [5] 翁文灏,1920,中国矿产区域论,地质汇报,第2号。
    [6] 程裕淇等,1982,区域成矿分析若干问题,中国区域地质,第2期。
    [7] 谢家荣,1936,中国之矿产时代及矿产区域,地质评论,第1卷,第三期。
    [8] 郭文魁,1965,我国主要成矿条件的基本特征,科学通报,第3号。
    [9] 李四光,1929,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形式及其对大陆运动向题的意义,地质杂志,第66卷。
    [10] 山东省地矿局地质力学编图组,1979,山东省构造体系图说明书,1:50万(内部资料)。
    [1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1978,论构造体系,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地质出版社。
    [12] 李四光,1976,地质力学方法,科学出版社。
    [13] 陈庆宣,1986,岩石变形与构造应力场分析中值得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第8期。
    [14] 孙殿卿,1982,中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体系与构造运动程式,地质学报,第56卷,第三期。
    [15] 朱奉三,1980,混合岩化热液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初步研究,地质与勘探,第七期。
    [16] 宫润潭,1989,招远县金矿地质总论,招远黄金地质(内部资料)。
    [17] 姚风良,1980,胶东西北部金矿化的演化史,长春地质学院学报,第三期。
    [18] 杨士望等,1984,山东胶东半岛西北部招掖金矿带成矿地质规律及找矿方向(科研报告)。
    [19] 山东地矿局第六地质队,1977,山东焦家式破碎热液蚀交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地质科技.第六期。
    [20] 郭振一等,1985,山东省主要构造体系及对几个地质力学问题的讨论,中国分省构造体系研究文集(第1辑),地质出版社。
    [21] 朱奉三,1979,混合岩化热液金矿床的地球化学、岩石学及成矿作用初步研究,中国北东部金矿主要类型及找矿方向,第三集。
    [22] 山东地矿局第六地质队,1987,山东省掖县北部地区焦家式金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报告(内部资料)。
    [23] 郭振一,1981,山东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力学分析,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第二卷,地质出版社。
    [24] 北京大学遥感技术应用研究室,1981,遥感图象地质解译教程,地质出版社。
    [25] 陈华慧,1984,遥盛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26] 庄培仁等,1986,遥感技术及地质应用研究,地质出版社。
    [27] R.C.冈萨雷斯等著,李叔梁等译,1983,数学图象处理,科学出版社。
    [28] 斯韦思等著,朱振福等译,1984,遥感定量方法,科学出版社。
    [29] 史密斯,1980,遥盛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地质出版社。
    [30] 孙殿卿等,1980,略论中国的地壳运动,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地质出版社。
    [31] 杨开庆,1982,关于构造控岩控矿与构造成岩成矿问题,地质力学论丛,第六号。
    [32] 姚风良等,1990,胶东西北部脉状金矿,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33] 周明宝等,1990,招掖金矿带成矿模型研究,招远黄金地质(内部资料)。
    [34] 胡家杰等,1990,招掖金矿带构造控矿规律,招远黄金地质(内部资料)。
    [35] 山东地矿局金矿总量预测组,1987,山东省金矿资源总量及测报告(内部资料)。
    [1] 郭文魁等,1982,中国东部成矿域与成矿期的基本特征,地质出版社。
    [2] 谭患福等,1983,中国东部新华夏系的演化规律及其成因机制的初步探讨,地质学报,第57卷,第1期。
    [3] 杨森楠等,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地质出版社。
    [4] 卢作祥等,1987,山东招掖金矿带的构造—岩浆控制,地球科学,第六期。
    [5] M.马托埃著,孙坦等译,1984,地壳变形,地质出版社。
    [6] 张国铎等,1991,胶西北金矿带的构造控矿摸式及金矿预测,第四届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
    [7] 郭振一等,1985,山东省主要构造体系及对几个地质力学问题的讨论,中国分省构造体系研究文集(第1辑),地质出版社。
    [8] 山东地矿局金矿总量预测组,1987,山东省金矿资源总量预测报告(内部资料)。
    [9] 孙岩等,1978,破裂压性结构面的分带现象,地质力学文集,第2集。
    [10] 孙岩等,1985,断裂构造岩带的划分,科学出版社。
    [11] 张治兆,1980,构造岩研究概述,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第一卷。
    [12] 吕古贤,1989,胶东半岛构造—岩相形式及玲珑—焦家式金矿的构造动力成岩成矿地质特征研究(博士论文)。
    [13] 裘有守,1988,山东招远—掖县地区金矿区域成矿条件,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4] 曹兴男,1986,山东焦家金矿田断裂构造及控矿构造研究(硕士论文)。
    [15] 崔克英等,1982,招远—掖县金成矿区北西向断裂微观构造特征,金矿地质论文集。
    [16] 胡家杰,1986,山东招远—掖县—带金矿控矿构造的几个问题,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第13号。
    [17] Sibson, R. H., 1977, Fault rocks and fault mechanisms, J. geal. Soc. London, V. 133.
    [18] 王嘉荫,1978,应力矿物概论,地质出版社。
    [19] 郭宝罗等,1986,构造矿物学,武汉地质学院(内部交流)。
    [20] 夏宗国,1983,断层岩的分类、识别及其形成条件,地质论评,第26卷 第6期。
    [21] D. V. Mise, 1984, Fault-related rocks, Suggestions for Terminology, GeoLogy, 12(7).
    [22] 谭敏,1982,山东招掖金矿田成矿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硕士论文)。
    [23] 李四光,1953,关于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地质学报,第33卷,第4期。
    [24] J.卡拉雷斯等,1980,组构和显微构造,科学出版社。
    [25] 吴香尧,1986,岩组学导论,重庆出版社。
    [26] 池际尚,1977,构造岩岩组分析入门,岩组分析方法文集,地质出版社。
    [27] 费里德曼.M.,1983,确定岩石主应力方位的岩组学方法,旋转台鉴定法译文集,地质出版社。
    [28] 郑伯让,1986,构造岩岩组学讲义,武汉地质学院(内部发行)。
    [29] 郑亚东等,1985,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及韧性剪切带,地质出版社。
    [30] 许志琴,1984,地壳交形与显微构造,地质出版社。
    [31] Ramsay, J. G., 1970, Strain variation in shear belts, Canadian J. Earth Sci. V. 7.
    [32] Hobbs, B. E., 1976, An Outtine of Structurat Geology, T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33] Roedder,D.著,卢焕章等译,1986,流体包裹体,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34] Scholz, C. H., 1980, Shear heating and the state of stress on faults, J. Geophys, Res., V. 85, No. B11.
    [35] 朗格,M.,1980,岩体流交特征的确定,第二届国际岩石力学会议论文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
    [36] 王瑞江,1987,广东深圳地区深圳断裂带燕山期地应力场研究(硕士论文)。
    [1] 斯米尔诺夫,1976,矿床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2] 冯景兰,1963,关于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矿床学论文集,地质出版社。
    [3] 袁见齐等,1987,矿床学,地质出版社。
    [4] 孙殷卿等,1987,隐伏矿床预测,地质出版社。
    [5] 郭文魁,1951,山东招远玲珑金矿区岩石及构造生成,地质论评,第16卷,第1期。
    [6] 翟裕生,1981,矿田矿床构造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地质出版社。
    [7] 郑明华,1988,现代成矿学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
    [8] 张秋生等,1982,矿源与成矿,地质出版社。
    [9] 毋瑞身,1980,我国金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几个问题的探讨,沈阳地质矿床研究所所刊,第1卷,第1号。
    [10] 张韫璞等,1983,山东焦家式金矿,山东地矿局地质六队(内部资料)。
    [11] 张均,1988,胶东西北部地区金的成矿系列暨灵山—双目矿带金矿化时空结构和成矿预测(硕士论文)。
    [12] 周明宝,1989,招掖金矿带成矿模型研究,招远黄金地质(内部资料)。
    [13] 李士先等,1981,山东胶西北S塑构造及其对金矿控制,地质力学文集,第5集,地质出版社。
    [14] 刘志刚,1983,玲珑金矿田构造研究,长春地质学院学报,第3期。
    [15] 赵信等,1990,招远西北部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长春地质学院学报(招远西北部金矿专辑)。
    [16] 姚风良等,1985,胶东西北部金矿地质成因与预测(科研报告)。
    [17] 山则铭等,1981,玲珑金矿的成因问题,长春地质学院学报,第2期。
    [18] 韩士珍等,1982,山东招掖地区金矿成因探讨,金矿论文集,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19] 毋瑞身等,1985,中国金矿成矿规律的初步研究,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20] 栾世伟等,1987,金矿床地质及找矿方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1] M.博尼梅逊,1988,“合金石英脉”是含金剪切带的一种特殊情况,国外地质科技,6,地质出版社。
    [22] 洪岩,1986,山东招远玲珑金矿田构造控矿规律及深部成矿预测(硕士论文)。
    [23] 中国地质大学山东金矿科研队,山东省招远县黄金工业公司,1988,山东省招远县金矿矿点检查、重要矿床研究和金矿成矿预测(科研报告)。
    [24] 刘星,1987,山东玲珑金矿成因矿物学和找矿矿物学(博士论文)。
    [25] 刘石年,1982,山东玲珑金矿田西山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深部成矿预测(硕士论文)。
    [26] 陈光远等,1989,胶东金矿成因矿物学与找矿,重庆出版社。
    [27] 杨士望,1986,论胶东半岛西北部胶东群地层、金的矿源层和金矿床的层控性 质,地质找矿论丛,第1卷,第2、3期。
    [28] 王义文,1981,山东胶东地区金矿床硫、铅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时代,东北地质科技情况,第1期。
    [29] 胡世玲等,1987,山东玲珑和郭家岭岩体的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第3期。
    [30] 邓聚龙,1985,灰色控制系统,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31] 邓聚龙,1987,灰色系统基本方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32]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1979,山东省掖县焦家金矿带新城矿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内部资料)。
    [33]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1981,山东省招远县河东金矿区地质勘探报告(内部资料)。
    [34]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1981,山东省金矿Ⅲ级远景区划与成矿预测说明书(1:50万)(内部资料)。
    [35]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1987,山东省招远县河西金矿区河西矿段勘探地质报告(内部资料)。
    [1] Rodriguez, S. E., 1972, Tec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Applied to Exploration for Hidden Ore Deposits, 24th I G C, SECTION 10.
    [2] 张文佑,1984,断块构造导论,石油工业出版社。
    [3] 陈国达,1976,构造地球化学若干问题,中南矿冶学院。
    [4] 杨国清,1990,构造地球化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 於崇文,1989,地球化学动力学体系,现代地质,第3卷,第3期。
    [6] 刘迅,1988,关于构造体系控矿的若干地球化学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第18号。
    [7] 武汉地质学院地球化学教研室,1979,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
    [8] 韩克丛等,1984,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的初步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第1期。
    [9] 周群辉,1986,山东掖县焦家金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标志研究(硕士论文)。
    [10] 李嘉林,1988,地球化学导论,兰州大学出版社。
    [11] 黎彤,1979,化学元素的地球化学丰度,地球化学,第3期。
    [12] 刘汉忠等,1983,招掖地区金矿床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方法,地质与勘探,第9期。
    [13] 刘石年,1987,山东玲珑金矿田控矿断裂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地球科学,第12卷,第1期。
    [14] 孙家树,1979,几个应力矿物-绿泥石的钾-氩法年龄数据讨论,全国同位素地质会议文集,第1集,地质出版社。
    [15] 王义文,1981,胶东西北部地区金矿床铅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长春地质学院学报,第18卷,第3期。
    [16] 络万成等,1987,应力蚀变矿物测定胶东金矿的成矿年龄,科学通报,第16期。
    [17] 姚凤良,1983,招掖金矿带的稳定同位素地质及金矿床成因,长春地质学院学报,第4期。
    [18] 李晓明,1988,山东三山岛金矿床氧、氢、碳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及其应用,地质找矿论丛,第3卷,第3期。
    [19] 未友贵等,1990,冀东西段金矿控制构造模式及找矿方向的研究(科研报告)。
    [20] 王义文,1989,胶东西部地区金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招远黄金地质(内部资料)。
    [21] 余汉茂,1985,胶东玲珑花岗岩同位素地质年代的研究,辽宁地质学报,第1期。
    [22] 桑隆康,1984,玲珑花岗岩的成因与演化,地球科学,第1期。
    [23] 李兆麟,1978,山东胶东花岗岩的成因及金的地球化学,中国第一居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
    [24] 陈光远等,1989.玲珑金矿垂直分带的成因矿物学研究,招远黄金地质(内部资料)。
    [1] 王仁,1982,构造应力场的反演,地质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 陈子光,1984,岩石力学性质与构造应力场,地质出版社。
    [3] 万天丰,1988,古构造应力场,地质出版社。
    [4] 李东旭等,1983,构造复合系统分析,地球科学,第3期。
    [5] 李东旭等,1986,地质力学导论,地质出版社。
    [6] 王维襄等,1977,棋盘格式构造的力学分析,地质力学论丛,第4号。
    [7] 孙叶,1985,地应力场的研究现状及其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地质力学通讯。
    [8] 高旭征,1958,含矿溶液上升的力学性质及其对若干内生金属矿床空间分布的影响,地质科学,第3期。
    [9] 张生,1960,裂隙充填式热液矿床成因的动力学说,地质科学,第7期。
    [10] 赵寅震等,1981,大别山北麓斑岩型矿床的构造控制和矿化富集规律的模拟实验,地质力学文集,第6集,地质出版社。
    [11] 李尚准,1986,成岩成矿期构造的鉴别及其在矿床形成中的意义,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第7号。
    [12] 李四光,1962,在全国第一届构造地质专业会议上总结发言(内部资料)。
    [13] 王小凤等,1986,变形显微构造古应力计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第3号。
    [14] Christie, J. M., Drd. A., 1980, Flow stress form Microstructures of Mytonites: example and current assessment, J. Geophys. Res. V. 35.
    [15] Kohlsleolt, D. L., 1980, Deformation induced microstructures, Pateopiezometers, and differential stress in deeply eroded fault zones, J. Geophys Res. V. 35.
    [16] 丁原辰等,1989,岩百试样凯塞效应的实验研究,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第12号。
    [17] 丁原辰等,1989,用声发射估计岩石试样先存应力的新方法,现代地质,第3卷,第3期。
    [18] 郑亚东等,1985,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及韧性剪切带,地质出版社。
    [19] S.White,1981,古应力估算的困难,地震地质译丛,第5期,地震地质出版社。
    [20] 应隆安,1988,有限元方法讲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21] 邝生爱,1986,有限元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2] 殷有泉,1987,有限元方法在地质中的应用,地震地质出版社。
    [23] 李生炜,1983,岩百力学性质,煤炭工业出版社。
    [24] 邝生爱,1984,FORTRAN语言,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内部发行)。
    [1] 卢作祥等,1981,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学,武汉地质学院(内部发行)。
    [2] 翟裕生等,1981,矿田构造与成矿,地质出版社。
    [3] 贡多宾,鲍加蒂列夫,1977,地质地球化学,第4期。
    [4] 斯米尔诺夫著,1976,泰国兴等译,1981,内生金属矿床的矿质来源在地壳发展历史过程中的演变,地质出版社。
    [5] 塔茨奇J.H.,1975,目前金矿床的分布是过去46亿年间地球发展演化作用的结果,赖祥政译自Gold deposits。
    [6] 余汉茂,1984,胶东群蓬夼组锆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第9期。
    [7] 王义文,1979,中国北东部主要金矿床同位素地质学研究,中国北东部金矿主要类型及找矿方向,第5集。
    [8] 宋坤玉,1984,加热对金矿石中自然金的影响,长春地质学院学报,第1期。
    [9] 莫尹先科,1972,金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
    [10]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编,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构造体系简要说明书,地图出版社。
    [11] 宋友责等,1990,冀东西段金矿控矿构造模式及找矿方向的研究(科研报告)。
    [12] 翟裕生,1984,矿田构造学概论,冶金工业出版社。
    [13] 姚风良等,1990,胶东西北部脉状金矿,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4] 黄庆华,1974,雁行褶皱的构造形式之解析理论及实验探讨,中国科学,第5期。
    [15] 王仁,1976,地质力学提出的一些力学问题,力学,第2期。
    [16] 王连捷,1982,雁行断裂等距性形成的一种机制,地质力学论丛,第6号,科学出版社。
    [17]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1987,山东省掖县北部地区焦家式金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报告(内部资料)。
    [18] 张国铎等,1992,胶东西北部构造控矿模式及隐伏矿床预测(科研报告)。
    [1] Zadeh, L. A., 1965, Fuzzy Sets, Inform. Control, V8.
    [2] Zadeh, L. A., 1979, Fuzzy Sets and Information Granularity, Advances in Fuzzy Se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orth-Holland, 3—25.
    [3] 汪培庄,1983,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冯德益等,1985,模糊数学方法与应用,地震出版社。
    [5] 楼世博等,1979,模糊集合和模糊关系,国外自动化杂志,第4期。
    [6] 李晓明,1986,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人民出版社。
    [7] 贺仲雄,1983,模糊数学,科学出版社。
    [8] 汪培庄,1980,模糊数学简介(Ⅰ)、(Ⅱ),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第2、3期。
    [9] 徐守礼,1990,冀东西段金矿同成矿期构造研究及矿化区评价(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