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葬用马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葬用独辀马车是先秦时期贵族身份的代表。由于文化、用途不同,马车有不同的工艺装饰,墓葬中的马车和鼎簋一样,具有标志贵族身份等级的作用。目前经考古发掘的东周车马坑已超过150座,车舆形态基本完整的有100多辆。这些车马坑或墓葬中的马车类型是当时丧葬礼制的重要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东周时期的生活用车。已经发现的东周马车分布广泛,从各国马车形态总体来看,相同成分较多,而差异也是存在的。
     先秦马车研究涉及的范围已经很广,学术界从不同角度的研究有车制的研究、车马器饰的类型学分析和分期断代、车马埋葬(殉葬)制度、车马祭祀,车马赙赠、马车与战争、马车的起源问题、与古文献、古文字结合的相关研究等。作为物质形态的研究和宏观的车制研究都在逐步深入。本文试图整理东周时期出土的车马资料,在文献学基础上对其进行分型,进而作分期、分区以及马车器用制度研究。归根到底,马车不同于一般礼器,它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复杂因素的生活用器,因而在讨论墓葬中的马车时,尽可能从复原其使用时的原貌出发。
     第一部分,综述东周马车的发现情况,对从文献和从考古角度出发的马车类型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对传世文献中所见马车种类进行梳理。第一节,梳理了历史文献记载的马车类别、定名、与马车相关的礼仪、马车使用、马车制造、马车形制、马车的发明情况。第二节,对文献中马车类别的划分标准进行了讨论,文献中对现实生活中用车的情景描述较多,对丧葬用车的形制、车类较少涉及,本文使用相关资料时与葬用马车进行了区分。
     第三部分,关于出土文献所表现的马车类别。第一节,对金文中的车马器、金车、驹车进行讨论;第二节,梳理竹简、秦石鼓文中马车类别;第三节,认识东周时期铜器、岩画、漆器上的马车形象,古文字以及图象材料对于我们认识或更真实地理解商周时期的用车有着重要启发。
     第四部分,综合多种因素对东周马车进行类型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期。探讨各期马车的特征。东周马车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春秋早、中期
     第二期: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第三期:战国中、晚期
     与西周相比,东周时期的战车用途更加细化,有小型战车,重型战车和指挥车,这三者有车舆大小和车上设置的不同;安车是乘车的一种,在东周时期一直都有,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安车装饰更加豪华,到了战国晚期,安车设计的更为舒适。
     第五部分,将东周墓葬中的马车分为三晋两周地区、关陇秦文化区、长江中游楚文化区马车进行车型上的分析。三晋两周马车车型保守,形制一致,车舆面积统一。早期秦文化马车以继承两周车型为主,在战国晚期,车型有比较大的突破,在马车形制和车舆形态上都创东周各国车型之最。楚文化马车在其发展中,兼收并蓄,较多考虑专车专用和乘车的舒适。
     第六部分,对东周墓葬中的马车分实用车和明器车进行器用制度的分析:功用相同的实用马车有车舆大小、等级之分;在高级贵族社会活动的正式场合,车型一般比较固定,而生活用车,车舆形状多样;同一墓葬中往往将不同功用马车有序放置;女性墓葬也有马车随葬,马车尺寸稍小;马车明器化是东周马车随葬的特征之一,其始于车马器的明器化,到真实马车的缩小版,再发展到陶、泥质、铜质马车模型对真车的替代。
     文章在对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东周时期葬用马车车舆形状、大小、马车形制的分析,对墓葬中的马车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马车的发展阶段有了划分,同时分析了不同区域的马车特点。对马车的器用制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Burialing with chariots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noble identity during pre-Qin Dynast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culture and uses, chariots may be with complex producing process. It is a sigh of rank in the burials as the same as the ritual of Ding Gui. At present chariot pits of Eastern Zhou have been over 150, among which there are at least 100 carriages are relatively well preserved and with good shape during Eastern Zhou Dynasty. Variety carriages used in burials or chariot pits were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etiquette, and to some extent, they are symbols of chariots which are used in people's daily life during Eastern Zhou period. Carriages exist almost everywhere in Eastern Zhou field. Seen from the condition of carriages in various states, they are similar in many aspects, still strong differences can be found.
     There is a wide research on Carriages of pre-Qin and in academic field, research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 their quantity, classification and stage of their bronze decorations, carriage burial (sacrificial) system, carriage as gifts placed in noble's burial, carriage and war, the origin of the carriag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haracters research. Research on the physical state and the macro system of the carriages are gradually deepened. Based on those well-preserved carriages of Eastern Zhou, through the reviewing of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tries to research on the staging, placing and burial system of them. After all, carriage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ritual objets and they are combinations of various factors. As a result, when discussing carriages used in burial, they should be traced back to the time they were used.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which gives a general review of carriages in Eastern Zhou Dynasty and also an evaluation of researches made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Finally, the importance, the purpose, researching methods and objects of this paper are given in this part.
     The second part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arriages of Eastern Zhou. In the first section, attention is mainly paid to the classification, nomination and rituals about carriages, use, production, shape and the invention of carriages. And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 the standar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carriages in literature are discussed. It was founded most attention were given to the description of carriages used in daily life in those literature. While, there was a clear lack of the condition of those burial carriages, and only some kinds are included.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carriage used in daily and burial.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classification of carriages in literature of excavation.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brone used in carriages, "jin che" and "ju che"those characters casting on brones. And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classifications of carriages which were written in bamboo and Shek Kwu. The third part is the image of carriages in Eastern-Zhou. Those ancient characters and picture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of Carriages used in late Shang and Western Zhou period.
     Based on various standards analyzed above, in the fourth part, a typology analysis of carriage is made and furthermore different periods are classified, with searching of features of them in different periods. Altogether, three phases are divided during Eastern-Zhou by carriage developing, with the first period the early and middle part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second period from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early Warring States. And the third period is middle and late part of Warring States.
     Compared with chariots used in war of Western Zhou, chariot of the Eastern Zhou is more refined, with small tanks, heavy tanks and command vehicl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both size and settings. "An Che" is quite often used in Eastern Zhou period. During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 Che" is more luxuriously decorated. It is designed more comfortable in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the fifth part, carriages used in tombs of Eastern Zhou are divided into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Qin culture, Chu culture carriages and their shapes are analyzed. Kinds of Central Plains carriage are conservative and with almost the same shape and uniform size. Early Qin culture carriages mainly inherit the shape of carriages in Western Zhou and have a great breakthrough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which become models of Eastern Zhou. Chu culture carriages focus more on the usefulness and comfort in its development.
     In the sixth part of the paper, carriages as funerary of the Eastern Zhou tombs can be analyzed from two system, the carriages used in daily life and those made by metals used for decoration. Carriages used for same purpose are different in grade. In the senior aristocracy, formal situations of social activities, the style of carriages are relatively fixed. However, the size and shape of daily used carriages are quite different. In noble's burials, carriages often be placed put of different functions in order. And there are also carriages in female's tombs though they are of smaller size. Carriages made by metals are a feature of Eastern Zhou in burial. From the metal carriages to the miniature of real carriages, and from them to the pottery, clay model of the real car
     Based on the review of carriages in literature and previous studies, we analysis the shape, size and standard of carriages used in burial in Eastern Zhou Dynasty, an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ose carriages are clearly formed in reader's mind. There also a division of phas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arriages, and meanwhile features of them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discussed.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carriages as the funerary system and a conclusion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引文
①刘富良、安亚伟:《洛阳:从车马坑找到东周王陵》,《文物天地》2002年2期。洛阳博物馆:《洛阳庞家沟五座西周墓的清理》,《文物》1972年10期。《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考古》1974年3期。《洛阳西工区战国初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3)》1980年5月。《河南洛阳春秋墓》,《考古》1981年1期。《洛阳市针织厂东周墓(C1M5269)的清理》,《文物》2001年12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市唐宫路战国车马坑》,《考古》2007年12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西周墓》,《文物》1999年9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西工区八一路东周车马坑》,《中原文物》2007年2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内春秋车马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4期。
    ②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安阳市王古道村东周墓葬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8年1期。
    ③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2年3期;《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1995年1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0的清理》,《文物》2000年12期;《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3的发掘清理》,《文物》2000年12期。
    ④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西苑小区战国车马坑的发掘》,《文物》2008年2期。《三门峡市西苑小区战国墓(M1)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2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①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淅川县徐家岭11号楚墓》,《考古》2008年5期。
    ②郑州市博物馆:《尉氏出土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中原文物》1982年4期。郑州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新郑大高庄东周墓》,《文物》1995年3期。
    ③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新郑县文化馆:《河南新郑郑韩古城的钻探和试掘》,《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5月;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省新郑县唐户两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二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马俊才、衡云花:《郑国君王的车马奇观》,《文物天地》2002年2期;赵清、王文华、刘松根:《河南新郑新禹公路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5期;蔡全法、夏麦陵、马俊才:《新郑西关游乐场东周及汉唐墓葬与战国车马坑》,《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④郑杰祥:《河南新野发现的曾国铜器》,《文物》1973年5期。河南省博物馆、新野县文化馆:《河南省新野古墓葬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二辑,北京,文物出版社。
    ⑤黄运甫、曾光勋:《桐柏钟彭堂山出土一批春秋铜器》,《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4期。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河南桐柏县发现一批春秋青铜器》,《考古》1983年8期。
    ⑥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县文化局:《固始白狮子地一号和二号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1年4期;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报告》,《文物》1981年1期。
    ⑦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0期。
    ⑧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
    ⑨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
    ⑩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罗山县蟒张商代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2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11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门峡市后川战国车马坑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3年4期。
    12 驻马店地区文化局:《上蔡县发现一座楚墓》,《中原文物》1990年2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蔡砖瓦厂四号战国楚墓清理简报》,《华夏考古》1992年2期。
    1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驻马店市文化局、新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发掘》,《文物》2002年8期。
    1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叶县文化馆:《河南省叶县旧县1号墓的清理》,《华夏考古》1988年3期。
    15 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南阳市西关三座春秋楚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2年2期。
    16 张懋镕、张小兵:《陕西洛南冀塬一号战国墓》,《文物》2001年9期。
    17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文物旅游局:《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6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1期;《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19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7年2期。
    18 陕西省文管会秦墓发掘组:《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10期。
    19 罗西章、吴镇烽、尚志儒:《陕西扶风县召李村一号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76年6期。
    20 陕西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2期;尚志儒、李自智:《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1期;尚志儒、吴镇烽:《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5月;尚志儒、赵丛苍:《陕西凤翔八旗屯西沟道秦墓发掘简报》,《文博》1986年3期。
    2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貟安志:《陕西长武上孟村秦国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4年3期。
    22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故城五号东周墓及大型殉马坑的发掘》,《文物》1984年9期。
    23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10期。
    24 王守功、王永波、李振光:《临淄后李一号车马坑发掘与保护纪实》,《文物天地》1993年1期。
    25 任相宏、方辉、崔大勇:《山东长清仙人台遗址发现邻国贵族墓地》,《中国文物报》1995年12月17日(1)。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9期。
    ①聊城地区博物馆:《山东阳谷县景杨岗村春秋墓》,《考古》1988年1期。
    ②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9期。
    ③惠民地区文物普查队、阳信县文化馆:《山东阳信县城关镇西北村战国墓器物陪葬坑清理简报》,《考古》1990年3期。
    ④潍坊市博物馆:《山东潍坊地区商周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9期。
    ⑤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梁山县东平湖土山战国墓》,《考古》1999年5期;魏成敏:《临淄又发掘一座战国大墓》,《中国文物报》1991年7月28日(1)。
    ⑥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年1期。
    ⑦李曰训:《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墓出土乐舞陶俑及有关问题》,《文物》1993年3期。
    ⑧涿鹿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涿鹿县发现春秋晚期墓葬》,《华夏考古》1998年4期。
    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2月。
    ⑩河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年12期;河北省文管处、邯郸地区文保所、邯郸市文保所:《河北邯郸赵王陵》,《考古》1982年6期。
    1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12 文启明:《河北灵寿县西岔头村战国墓》,《文物》1986年6期。
    13 唐山市文管所:《河北迁西县大黑汀战国墓出土铜器》,《文物》1992年5期。
    1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9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15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16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长治分水岭269、270号东周墓》,《考古学报》1974年2期;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年1期;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年3期。
    1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侯马上马墓地发掘简报(1963-1986)》,《文物》1989年6期;《上马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墓地3号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3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2月;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年5期。
    18 朱华:《闻喜上郭村古墓群试掘》,《三晋考古》,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76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三晋考古》,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1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年4期。
    2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文化局:《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文物》1986年6期。
    21 邓林秀:《山西芮城东周墓》,《文物》,1987年12期。
    22 运城行署文化局、运城地区博物馆:《山西闻喜邱家庄战国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3年1期。
    23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24 旅顺博物馆:《旅顺口区后牧城释战国墓清理》,《考古》1960年8期
    25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考古》1985年2期。
    26 罗丰、延世忠:《1988年固原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3年4期;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于家庄墓地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1年3期;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杨郎青铜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93年1期;延世忠:《宁夏固原出土战国青铜器》,《文物》1994年9期。
    27 杨宁国、祁悦章:《宁夏彭阳县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9年12期。
    28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宁夏中宁县青铜短剑墓清理简报》,《考古》1987年9期。
    29 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相关问题》,《文物》2000年5期。
    30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年2期。
    ①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考古与文物》1982年5期。
    ②赵吴成:《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续一)》《文物》2010年11期;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10期;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7-2008年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10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2006年度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9期;王辉:《发现西戎——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6期。
    ③安徽省博物馆编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1956年。
    ④王步毅:《安徽霍山县出土昊蔡兵器和车马器》,《文物》1986年3期。
    ⑤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安徽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考古》1963年4期。
    ⑥方林:《六安九里沟春秋墓清理简报》,《文物研究》总第七辑(1991年);安徽省六安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2号楚墓》,《考古》1995年2期。
    ⑦《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获重大发现》,《江汉考古》,2003年2期。
    ⑧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馆、宜城县博物馆:《湖北宜城罗岗车马坑》,《文物》1993年12期。
    ⑨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市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2期。
    ⑩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湖北枝江县姚家港楚墓发掘报告》,《考古》,1988年2期。
    1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十堰市博物馆、丹江口市博物馆:《湖北丹江口市吉家院墓地的清理》,《考古》2000年8期。
    1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年7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江陵县九店东周墓发掘纪要》,《考古》1995年7期。
    13 荆州市博物馆:《湖北省荆州市天星观二号墓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9期;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1期。
    1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1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麻城市李家湾春秋楚墓》《考古》2000年5期。
    1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冈市博物馆、黄州博物馆:《湖北黄州楚墓》,《考古学报》2001年2期。
    17 湖北省鄂城县博物馆:《鄂城楚墓》,《考古学报》1983年2期。
    18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19 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县安居出土青铜器》,《文物》1982年12期。
    20 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当阳曹家岗5号楚墓》,《考古学报》1988年4期。
    21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考古学报》1972年1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
    22 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考古》1974年2期。
    23 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2期。
    24 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何山东周墓》,《文物》1984年5期。
    25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清远发现周代青铜器》,《考古》1963年2期。
    ①郭宝钧先生认为“车制”指车的物质形态,从而区别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礼制范畴的“车马制度”(郭宝钧:《殷周车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现在看来,车制包含两方面涵义,一方面是考察并确定车马具的名称、用途,进行车体结构的复原;另一方面是研究古车的系法与性能(刘允东:《车马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世界》2010年1期)。
    ②戴吾三、张鸷中:《周代车的社会功能与文化表现》,《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夏之卷总第28期。
    ③郑若葵:《中国古代交通图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0页。
    ④刘昌安:《<诗经>所记周代车制考述》,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24卷第4期。
    ⑤黄文新:《先秦马车乘坐方式与乘员》,《江汉考古》2007年3期。
    ⑥郑思虞:《毛诗车乘考》,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2):95103。
    ①史建玲:《中国古车类型与制造》,《中国科技史料》第13卷3期,1992年11月13日。
    ②石璋如:《小屯C区的墓葬群》,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1952年,第454页。
    ③杨宝成:《殷代车子的发现和复原》,《考古》1984年6期。
    ④杨宝成:《商代马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华夏考古》2002年4期。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第143页。
    ②李久昌:《虢国的车与制造技术—虢国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之一》,《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1期。
    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门峡市后川战国车马坑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3年4期。
    ④马俊才、衡云花:《郑国君王的车马奇观》,《文物天地》2002年2期。
    ①渠川福.:《太原晋国赵卿墓车马坑与东周车制散论》,《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②吴晓筠:《商周时期车马埋葬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③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
    ④依据[美]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2009.12重印),第158页:马这种大型哺乳动物是在公元前4000年的乌克兰最早被驯化的。
    ⑤孙诒让、王文锦、陈玉霞:《周礼正义·考工记》,中华书局,1987年。
    ⑥阮元校定:《春秋左传正义·隐公五年》,中华书局,1957。
    ①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闲诂·节葬》,中华书局,2001年重印本。
    ①见附表一“东周出土马车尺寸统计表”。
    ②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3月。
    ③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黄河水库考古报告之三)》,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④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机械厂车马坑的发掘》,《华夏考古》1993年4期。
    ⑤尚志儒、吴镇烽:《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5月。
    ⑥襄樊市考古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年2期。
    ⑧赵清,王文华,刘松根:《河南新郑新禹公路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5期。
    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⑩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浙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1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3月。
    12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1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1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貟安志):《陕西长武上孟村秦国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4年3期。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年。
    1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市唐宫路战国车马坑》,《考古》2007年12期。
    17尚志儒、李自智:《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1期。
    1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10期;魏成敏:《山东临淄战国墓出土独辀车的初步研究》,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19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门峡市后川战国车马坑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3年4期。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年。
    21赵清、王文华、刘松根:《河南新郑新禹公路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5期。
    22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西苑小区战国车马坑的发掘》,《文物》2008年2期。
    2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年7月。
    2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馆、宜城县博物馆:《湖北宜城罗岗车马坑》,《文物》1993年12期。
    25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市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2期。
    2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2月。
    27洛阳博物馆:《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考古》1974年3期。
    ①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10期;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7~2008年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10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2006年度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9期。
    ②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考古与文物》1982年5期。
    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0期。
    ①杨泓:《商代的兵器与战车》,《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9月。
    ②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第59页。
    ③金开诚等:《屈原集校注》上册,中华书局,1996年,第288页。
    ①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第252页。
    ①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第407页
    ②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67页。
    ③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86页。
    ④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67页。
    ⑤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87页。
    ①李滨:《<诗经>车马考》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①刘昌安:《<诗经>所记周代车制考述》,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24卷第4期。
    ②孙诒让:《周立正义(春官·巾车)》,中华书局,1987年。
    ③渠川福:《太原金胜车马坑与东周车制散论》,《文物季刊》1992年第2期。
    ④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752页。
    ⑤李滨:《<诗经>车马考》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⑥杨文胜:《探讨<诗经>中的先秦车马》,《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①王厚宇、王卫清:《考古资料中的先秦金较》,《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3期。
    ②李滨:《<诗经>车马考》,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③蔡邕:《独断》,《四部从刊》本,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④欧阳勤、蔡镇楚:《<诗经>与周代车马》,《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4期。
    ⑤杨宝成:《殷代车子的发现与复原》,《考古》1984年6期,第546-555页。
    ⑥郑思虞:《毛诗车乘考》,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2):95-103。
    ①刘昌安:《<诗经>所记周代车制考述》,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24卷第4期。
    ①刘一曼:《殷墟车子遗迹及甲骨金文中的车字》,《中原文物》2000年2期。
    ②李零:《“车马“与“大车”(跋师同鼎)》,《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
    ③曹玮:《周原遗址与西周铜器研究》,科学出版社,第133页。
    ④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9年。
    ⑤吴镇烽等:《商周金文资料通鉴》,2007年。
    ①洪利:《殷周金文名物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②景红艳:《西周赏赐制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
    ③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9年,第277页。
    ①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学苑出版社,1986年,第293页。
    ②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
    ③洪利:《殷周金文名物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④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中华书局,1982年。
    ①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军事》,《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②景红艳:《西周赏赐制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
    ③曹玮:《东周时期的賵赙制度》,《考古与文物》2002年6期。
    ④随县擂鼓墩1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
    ⑤萧圣中:《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暨车马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5月,第74页。
    ⑥何琳仪:《包山楚简选释》,《江汉考古》1993年4期;汤馀惠:《包山楚简读后记》,《考古与文物》1993年2期;刘钊:《包山楚简文字考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九届学术讨论会论文,1992年;李家浩:《包山楚简研究(五篇)》,陈胜长主编《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出版,1995年:舒之梅:《包山简遣策车马器考释五则》,《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⑦萧圣中:《略论曾侯乙墓遣策中的车马制度》,《鸿禧文物·2》,1997年12月,第147页。
    ①古敬恒:《楚简遣策车类字词考释》,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第27卷第6期。
    ②吴晓筠:《商周时期车马埋葬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88、189页:“虽然曾侯乙墓内发现数量众多的车马器,但没有发现车马坑,故无法与遣策对比实际的葬车情况”。
    ③吴晓筠:《商周时期车马埋葬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89页。
    ④谭维四:《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按此墓的规模与等级墓坑外应有陪葬车马坑,但因发掘前墓地已遭严重破坏,墓坑附近曾有车马兵器发现,但未经发掘,详情不明。”天星观M1、包山M2两座墓附近均未发现陪葬车马坑。
    ⑤张天恩:《读石鼓文研究札记两则》,《周秦文化研究论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⑥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人民出版社,1955年;唐兰:《石鼓年代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4期:“石鼓的制作确定为秦献公十一年,即公元前374年,可以充实秦国的历史”;张天恩:《读石鼓文研究札记两则》,《周秦文化研究论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秦文公四年(公元前62年)或稍晚。
    ⑦郭沫若:《石鼓文与诅楚文研究》,《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册,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77页;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人民出版社,1955年。
    ⑧强运开:《石鼓释文》,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①唐兰:《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新出土西周重要铜器铭辞的译文和注释》,《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第198页。
    ②张仲立:《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页。
    ③图片来源于:顾望、谢海元《中国青铜图典》,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年,第508、515、519页。
    ①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8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室:《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102号石椁墓》,《考古》1981年4期。
    ③图片来自盖山林、盖志浩:《中国岩画图案》,生活·读书·心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103-111页。
    ①盖山林:《从阴山岩画看古代游牧人的社会经济生活》,《考古与文物》1981年2期。
    ①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7-2008年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10期。
    ①国家文物局主编:《新郑郑韩故城春秋贵族墓葬与大型车马坑》,《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60页。
    ①谭维四:《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第307-311页。
    ②曹桂岑、马全、张玉石:《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0期。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47-52页。
    ②张颖岚:《秦墓车马殉葬制度的初步研究》,《秦俑秦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10期。
    ①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门峡市后川战国车马坑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3年4期。
    ①周尺规格不一,这里参考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一尺=0.23米。
    ②黄富成:《两周独辀马车构造技术的探索——兼论先秦马车的出现与形制》,第33页。源自“论文天下www.lunwentianxia.com"。
    ③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02页。
    ①戴吾三:《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②赵吴成:《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兼谈族属问题》,《文物》2010年6期。
    ③赵吴成:《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兼谈族属问题》,《文物》2010年6期。
    ④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7~2008年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10期。
    ⑤王辉:《张家川马家塬墓地相关问题初探》,《文物》2009年10期。
    ⑥吴晓筠:《商周时期车马埋葬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36-39页。
    ①刘绪:《晋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②李淼、刘方、韩慧君:《浅谈商周车具的功能与结构》,《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③党士学:《秦陵铜车车盖及相关问题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编:《回顾与创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15页。
    ⑤黄文新:《先秦马车乘坐方式与乘员》,《江汉考古》2007年3期。
    ①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2页。
    ②目前只在殷墟白家庄M43见矢箙一件。
    ③郑若葵:《20世纪中国车马坑考古》,《文物天地》2002年2期:“在西周车马坑发展的基础上,遭遇社会大变革机遇的春秋时期的统治阶级又对车马坑的殉葬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应用和最迎合潮流的变革。
    ①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②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市唐宫路战国车马坑》,《考古》2007年12期。
    ③洛阳博物馆:《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考古》1974年3期。
    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①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机械厂车马坑的发掘》,《华夏考古》1993年4期。
    ②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3月。
    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⑤国家文物局主编:《新郑郑韩故城春秋贵族墓葬与大型车马坑》,《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60页。
    ⑥刘永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第72页。
    ①李自智:《殷商两周的车马殉葬》,《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230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临猗县博物馆:《临猗程村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第205页中将其称为“遮栏”。我们一般也称为车后軨,如《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①马家塬墓地“出土遗物既有秦文化因素,又有非常浓郁的当地土著——西戎文化因素的特点。”见王辉:《发现西戎——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6期。
    ②段清波:(刀枪剑戟十八般——中国古代兵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3-171页。
    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2期。
    ④吕兵伟:《中华文明考古》,北京出版社,2009年,第91、92页。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0期。
    ②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
    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10期。
    ②魏成敏:《山东临淄战国墓出土独辀车的初步研究》,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02-216页。
    ③王厚宇、刘振永:《淮安运河村战国墓木雕鼓车的发掘和复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
    ④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⑤王辉:《张家川马家塬墓地相关问题初探》,《文物》2009年10期。
    ⑥[英]杰西卡·罗森,陈必译:《中国青铜器艺术与宗教(续完)》,《四川文物》1998年5期,第79页。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商周金文资料通鉴》,编号01796。
    ②李零:《“车马”与“大车”(跋师同鼎)》,《.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
    ③吴晓筠:《商周时期车马埋葬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④刘永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第68页。
    ①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第185、186页。
    ②刘绪:《晋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53页。
    ③赵吴成:《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兼谈族属问题》,《文物》2010年6期。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2006年度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9期。
    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2006年度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9期。
    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2006年度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9期。
    ①一是殷墟郭家庄东南M26的马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8月);一是山西桥北M1,M18出土马车(桥北考古队:《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等编《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②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44页:“刘家庄M339和M348中出土的两辆无立柱,无栏杆的车可能是用于运输的货车”。
    ③郭物:《国之大事——中国古代战车战马》,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④苹车,苹通“屏“,是“对敌自隐蔽之车”。这种铜甲板车在作战时用来避飞矢流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申茂盛先生在《关于秦代车制的几个问题》中以为“苹车……车厢围有苇草皮革,为屏蔽”,此种软材质如何在作战时避飞矢流石呢?《回顾与创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9年,第589页。
    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2月。
    ①赵海洲:《秦汉时期的马车形制研究》,《中原文物》2010年4期。
    ②郭物:《国之大事—中国古代战车战马》,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41页。
    ③郑若葵:《20世纪中国车马坑考古》,《文物天地》2002年2期。
    ④巫鸿:《“明器”的理论和实践——战国时期礼仪美术中的观念化倾向》,《文物》2006年6期。
    ①郑若葵:《20世纪中国车马坑考古》,《文物天地》2002年2期。
    ①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0月,第241页。
    [1]安徽省博物馆编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R].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2]郭宝钧.浚县辛村[R].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3]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R].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王之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2月.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9]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1]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楚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1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4]襄樊市考古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
    [1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1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R].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临猗县博物馆.临猗程村墓地[R].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R].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彪镇与琉璃阁[R].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R].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安徽省六安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2号楚墓[J].考古,1995,(2).
    [2]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安徽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J].考古,1963,(4)
    [3]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安阳市王古道村东周墓葬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2008,(1).
    [4]曹桂岑,马全,张玉石.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10).
    [5]蔡全法,夏麦陵,马俊才.新郑西关游乐场东周及汉唐墓葬与战国车马坑.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6]邓林秀.山西芮城东周墓[J].文物,1987,(12).
    [7]方林.六安九里沟春秋墓清理简报[J].文物研究,1991,总第七辑.
    [8]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J].考古与文物,1982,(5).
    [9]河南省博物馆,新野县文化馆.河南省新野古墓葬清理简报[J].文物资料丛刊,第二辑.
    [10]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新郑县文化馆.河南新郑郑韩古城的钻探和试掘[J].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
    [1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J].文物,2002,(2).
    [1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2006年度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2008,(9).
    [13]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报告[J].文物,1981,(1).
    [14]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清远发现周代青铜器[J].考古,1963,.(2).
    [15]国家文物局主编.新郑郑韩故城春秋贵族墓葬与大型车马坑.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16]河北省文管处,邯郸地区文保所,邯郸市文保所.河北邯郸赵王陵[J].考古,1982,(6).
    [17]河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J].考古,1962,(12).
    [1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 报[J].文物,1984,(10).
    [19]朱亮,张剑.河南洛阳春秋墓[J].考古,1981,(1).
    [20]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淅川县徐家岭11号楚墓[J].考古,2008,(5).
    [2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叶县文化馆.河南省叶县旧县1号墓的清理[J].华夏考古,1988,(3).
    [2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蔡砖瓦厂四号战国楚墓清理简报[J].华夏考古,1992,(2).
    [2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驻马店市文化局,新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发掘[J].文物,2002,(8).
    [2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2,(3).
    [2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0的清理[J].文物,2000,(12).
    [2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3的发掘清理[J].文物,2000,(12).
    [2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机械厂车马坑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3,(4).
    [2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10).
    [29]湖北省鄂城县博物馆.鄂城楚墓[J].考古学报,1983,(2).
    [30]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J].考古学报,1982,(1).
    [3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冈市博物馆,黄州博物馆.湖北黄州楚墓[J].考古学报.2001,(2).
    [3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十堰市博物馆,丹江口市博物馆.湖北丹江口市吉家院墓地的清理[J].考古.2000,(8).
    [3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馆,宜城县博物馆.湖北宜城罗岗车马坑[J].文物,1993,(12).
    [3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江陵县九店东周墓发掘纪要[J].考古,1995,(7).
    [3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麻城市李家湾春秋楚墓[J].考古,2000,(5).
    [36]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当阳曹家岗5号楚墓[J].考古学报,1988,(4).
    [37]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湖北枝江县姚家港楚墓发掘报告[J].考 古,1988,(2).
    [38]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获重大发现[J].江汉考古,2003,(2).
    [39]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J].考古学报,1972,(1).
    [40]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J].考古学报,1988,(2).
    [41]黄运甫,曾光勋.桐柏钟彭堂山出土一批春秋铜器[J].河南文博通讯,1980,(4).
    [42]惠民地区文物普查队,阳信县文化馆.山东阳信县城关镇西北村战国墓器物陪葬坑清理简报[J].考古,1990,(3).
    [43]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市熊家冢墓2008年发掘简报[J].文物,2011,(2)
    [44]荆州市博物馆.湖北省荆州市天星观二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1,(9).
    [45]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省新郑县唐户两周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资料丛刊,1978,第二辑.
    [46]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J].考古,1985,(2).
    [47]聊城地区博物馆.山东阳谷县景杨岗村春秋墓[J].考古,1988,(1).
    [48]刘富良,安亚伟.洛阳:从车马坑找到东周王陵[J].文物天地,2002,(2).
    [49]旅顺博物馆.旅顺口区后牧城释战国墓清理[J].考古,1960,(8).
    [50]罗丰,延世忠.1988年固原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J].考古与文物,1993,(4).
    [51]罗西章,吴镇烽,尚志儒.陕西扶风县召李村一号周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6,(6).
    [52]洛阳博物馆.洛阳庞家沟五座西周墓的清理[J].文物,1972,(10).
    [53]洛阳博物馆.洛阳西工区战国初期墓葬[J].文物资料丛刊,1980,第三辑.
    [54]洛阳博物馆.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J].考古,1974,(3).
    [5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市唐宫路战国车马坑[J].考古,2007,(12).
    [5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西周墓[J].文物,1999,(9).
    [5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内春秋车马坑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3,(4).
    [58]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西工区八一路东周车马坑[J].中原文物,2007,(2).
    [59]高虎,王炬.洛阳市针织厂东周墓(C1M5269)的清理[J].文物,2001,(12).
    [60]洛阳博物馆.洛阳西工区战国初期墓葬[J].文物资料丛刊,1980,第三辑
    [61]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J].考古,1974,(2).
    [62]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河南桐柏县发现一批春秋青铜器[J].考 古,1983,(8).
    [63]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南阳市西关三座春秋楚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92,(2).
    [64]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宁夏中宁县青铜短剑墓清理简报[J].考古,1987,(9).
    [65]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杨郎青铜文化墓地[J].考古学报,1993,(1).
    [66]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于家庄墓地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1,(3).
    [67]桥北考古队.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等编.古代文明第5卷[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68]任相宏,方辉,崔大勇.山东长清仙人台遗址发现邿国贵族墓地[N].中国文物报,1995-12-17(1).
    [69]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门峡市后川战国车马坑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3,(4).
    [70]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西苑小区战国车马坑的发掘[J].文物,2008,(2).
    [71]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8,(9).
    [7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9).
    [7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故城五号东周墓及大型殉马坑的发掘[J].文物,1984,(9).
    [7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梁山县东平湖土山战国墓[J].考古,1999,(5).
    [7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J].考古,2000,(10).
    [7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J].文物,2010,(2).
    [7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文化局.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J].文物,1986,(6).
    [7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J].文物,1989,(9).
    [7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76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J].三晋考古,第三辑,1994
    [8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J].考古学报,1984,(4).
    [8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侯马上马墓地发掘简报(1963-1986)[J].文物,1989,(6).
    [8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墓地3号车马坑发掘简报[J].文物,1988,(3).
    [83]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J].文物,1987,(2).
    [84]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长治分水岭269,270号东周墓[J].考古学报,1974,(2).
    [85]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J].考古学报,1957,(1).
    [86]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J].考古,1964,(3).
    [87]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J].考古,1963,(5).
    [88]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19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2).
    [8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貟安志.陕西长武上孟村秦国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4,(3).
    [9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文物旅游局.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6发掘简报[J].文物,2008,(1).
    [91]陕西省文管会秦墓发掘组.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5,(10).
    [92]陕西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5,(2).
    [93]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6的清理[J].文物,1995,(1).
    [94]尚志儒,李自智.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6,(1).
    [95]尚志儒,吴镇烽.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1980.
    [96]尚志儒,赵丛苍.陕西凤翔八旗屯西沟道秦墓发掘简报[J].文博,1986,(3).
    [97]石璋如.小屯C区的墓葬群[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52,第二十三本下册.
    [98]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9,(7).
    [99]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县安居出土青铜器[J].文物,1982,(12).
    [100]唐山市文管所.河北迁西县大黑汀战国墓出土铜器[J].文物,1992,(5).
    [101]王步毅.安徽霍山县出土昊蔡兵器和车马器[J].文物,1986,(3).
    [102]王厚宇,刘振永.淮安运河村战国墓木雕鼓车的发掘和复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03]王守功,王永波,李振光.临淄后李一号车马坑发掘与保护纪实[J].文物天地,1993,(1).
    [104]潍坊市博物馆.山东潍坊地区商周遗址调查[J].考古,1993,(9).
    [105]魏成敏.临淄又发掘一座战国大墓[N].中国文物报,1991-7-28(1).
    [106]文启明.河北灵寿县西岔头村战国墓[J].文物,1986,(6).
    [107]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何山东周墓[J].文物,1984,(5).
    [108]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县文化局.固始白狮子地一号和二号墓清理简报[J].中原文物,1981,(4).
    [109]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罗山县蟒张商代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J].考古,1981,(2).
    [110]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J].考古学报,1993,(1).
    [111]延世忠.宁夏固原出土战国青铜器[J].文物,1994,(9).
    [112]杨宁国,祁悦章.宁夏彭阳县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J].考古,1999,(12).
    [113]运城行署文化局,运城地区博物馆.山西闻喜邱家庄战国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3,(1).
    [114]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7~2008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9,(10).
    [115]张懋镕,张小兵.陕西洛南冀塬一号战国墓[J].文物,2001,(9).
    [116]赵清,王文华,刘松根.河南新郑新禹公路战国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4,(5).
    [117]郑杰祥.河南新野发现的曾国铜器[J].文物,1973,(5).
    [118]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57年(1).
    [119]郑州市博物馆.尉氏出土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J].中原文物,1982,(4).
    [120]郑州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新郑大高庄东周墓[J].文物,1995,(3).
    [121]驻马店地区文化局.上蔡县发现一座楚墓[J].中原文物,1990,(2).
    [122]涿鹿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涿鹿县发现春秋晚期墓葬[J].华夏考古,1998,(4).
    [1][美]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2009.12重印)
    [2]曹玮.周原遗址与西周铜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4]陈伟.包山楚简初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5]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6]段清波.刀枪剑戟十八般——中国古代兵器[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7]盖山林,盖志浩.中国岩画图案[M].上海:生活·读书·心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
    [8]顾望,谢海元.中国青铜图典[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
    [9]郭宝钧.殷周车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0]郭沫若.石鼓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2]郭物.国之大事——中国古代战车战马[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13]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5]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6]刘绪.晋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7]刘永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8]吕兵伟.中华文明考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19]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20]唐迹根.一个王朝的背影——殷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1]魏成敏.山东临淄战国墓出土独辀车的初步研究.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2]闻人军.考工记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23]吴晓筠.商周时期车马埋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4]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5]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26]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7]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8]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9]张光明等.夏商周文明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30]郑若葵.中国古代交通图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1][英]杰西卡-罗森,陈必译.中国青铜器艺术与宗教(续完)[J].四川文物,1998,(5).
    [2]曹玮.东周时期的賵赙制度[J].考古与文物,2002,(6).
    [3]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相关问题[J].文物,2000,(5).
    [4]戴吾三,张鸷中.周代车的社会功能与文化表现[J].中国文化研究,2000,夏之卷(总28)
    [5]党士学.秦陵铜车车盖及相关问题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编.回顾与创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6]古敬恒.楚简遣策车类字词考释[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27卷(6).
    [7]衡云花.黄富成.技术发展与先秦古车起源蠡探[J].中原文物,2007,(6).
    [8]黄富成.两周独辀马车构造技术的探索——兼论先秦马车的出现与形制.[EB/ OL.http://www.lunwentianxia. com.
    [9]黄文新.先秦马车乘坐方式与乘员[J].江汉考古,2007,(3).
    [10]李家浩.包山楚简研究(五篇).陈胜长主编.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出版.1995.
    [11]李久昌.虢国的车与制造技术—虢国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之一[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12]李零.“车马”与“大车”(跋师同鼎)[J].考古与文物,1992,(2).
    [13]李淼,刘方,韩慧君.浅谈商周车具的功能与结构.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4]李曰训.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墓出土乐舞陶俑及有关问题[J].文 物,1993,(3).
    [15]李自智.殷商两周的车马殉葬.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编委会.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C].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16]刘昌安.<诗经>所记周代车制考述[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7]刘一曼.殷墟车子遗迹及甲骨金文中的车字[J].中原文物,2000,(2).
    [18]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军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9]马俊才,衡云花.郑国君王的车马奇观[J].文物天地,2002,(2).
    [20]欧阳勤,蔡镇楚.<诗经>与周代车马[J].中国文学研究,2005,(4).
    [21]渠川福.太原金胜车马坑与东周车制散论[J].文物季刊.1992,(2).
    [22]史建玲.中国古车类型与制造[J].中国科技史料,1992,(3).
    [23]汤馀惠.包山楚简读后记[J].考古与文物,1993,(2).
    [24]唐兰.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新出土西周重要铜器铭辞的译文和注释.故宫博物院编唐兰先生金文论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25]唐兰.石鼓年代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4).
    [26]王厚宇,王卫清.考古资料中的先秦金较[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3).
    [27]王辉.发现西戎——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J].中国文化遗产,2007,(6).
    [28]王辉.张家川马家塬墓地相关问题初探[J].文物,2009,(10).
    [29]巫鸿.“明器”的理论和实践——战国时期礼仪美术中的观念化倾向[J].文物,2006,(6).
    [30]宣兆琦.<考工记>的国别和成书年代[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4).
    [31]杨宝成.商代马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华夏考古,2002,(4).
    [32]杨宝成.殷代车子的发现和复原[J].考古,1984,(6).
    [33]杨泓.商代的兵器与战车.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4]杨文胜.探讨<诗经>中的先秦车马[J].中原文物,1996,(2).
    [35]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二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6]张天恩.周秦文化研究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7]张颖岚.秦墓车马殉葬制度的初步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秦俑秦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38]张仲立.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9]赵海洲.秦汉时期的马车形制研究[J].中原文物,2010,(4).
    [40]赵吴成.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续一)[J].文物,2010,(11).
    [41]赵吴成.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兼谈族属问题[J].文物,2010,(6).
    [42]郑若葵.20世纪中国车马坑考古[J].文物天地,2002,(2).
    [43]郑思虞.毛诗车乘考[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2)
    [44]朱彦民.论商族对古代马车起源与发展的贡献.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洪利.殷周金文名物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景红艳.西周赏赐制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3]李滨.《诗经》车马考.[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
    [4]萧圣中.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暨车马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汉)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汉)蔡邕.独断[M].四部从刊本.上海:上海书店,1985.
    [3](清)阮元.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
    [4](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整理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何琳仪.包山楚简选释[J].江汉考古,1993,(4).
    [7]金开诚等.屈原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西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0](唐)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刘钊.包山楚简文字考释.刘钊出土简帛文字从考.[C]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2.
    [13]强运开.石鼓释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14]舒之梅.包山简遣策车马器考释五则.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编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15](东汉)宋衷注,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6](清)孙诒让,王文锦,陈玉霞.周礼正义·考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7](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8](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9](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0](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3]游国恩.离骚纂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M].中华书局.2004.
    [2]高明,涂白奎编.古文字类编[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金文资料通鉴.[G/CD].2007.
    [4]张懋镕、张仲立主编.青铜器论文索引[G].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
    [5]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G].北京:中华书局,2001.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G].北京:中华书局,1988-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