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是在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决策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一先进的方法论武器为指导,并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所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逐步产生、丰富、发展,并走向成熟,从管理哲学这个理论高度阐释了战略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带有比较明显的毛泽东伟人气质烙印的战略决策方法论体系。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思想成功突破了西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丛林”困境,超越了战争和企业战略决策的局限性,具有西方战略管理诸学派所无法比拟的科学性和普适性特质,成为指导人们从事各领域的战略管理和战略决策活动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武器。认真梳理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对于加深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丰富我国战略管理和战略决策思想的理论宝库,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研究方法方面,这篇论文充分发挥我在历史学方面的良好素养这个优势,采用历史的方法,以史为据、以时为序、以论为主、以史实为证,并以西方现代管理学和决策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力图揭示出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所赖以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理论渊源,深刻总结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力图避免重蹈某些研究者的覆辙——将毛泽东决策思想描述为贴着某些决策概念标签的毛泽东思想史或中国革命史,而是努力从毛泽东的决策思想和实践中抽象出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战略决策理论原则,用以指导现实实践。
     这篇论文从毛泽东战略决策基本原则出发,大致按着战略决策的通行逻辑顺序,即调查研究并科学分析战略环境——确定战略目标和任务——制定战略方案——组织实施战略方案并根据战略环境变化及时对之进行调整直至完全变更——战略目标的实现,来安排各章的顺序。当然,在战略过程的不同阶段,关注的内容会有所侧重。具体是:
     第一章为导言,主要从战略、战略决策的基本含义,国内外对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研究状况,以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思路,主要创新之处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从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家庭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中国革命实践活动和毛泽东独特的伟人气质五个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理论渊源。对其战略决策思想来源的透彻认识是正确把握其具体的战略决策思想与原则的基础。
     第三章论述了调查研究之于战略决策的重要意义。确保战略决策正确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是所进行的战略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及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任何战略指导者进行决策前都必须充分了解其所处的战略环境,并对战略环境的发展态势做出尽可能正确的预判,以便为确定战略决策的众多内容提供基本的依据。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决策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简单却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他将之称为“调查研究”。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内容,并将主观战略指导同客观实际情形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保证战略决策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的根本要求。
     第四章考察的是群众路线问题。在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思想体系中,人的因素占有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决策实践活动中扮演着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角色。首先,人民群众是战略决策活动全过程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是最基本的参与者。其次,人民群众还是战略过程的主体,是将战略决策落实为战略行动的基本力量。毛泽东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则是毛泽东战略决策的群众观的最集中体现。
     第五章集中讨论了毛泽东战略决策的全局性原则。全局性是战略决策的最基本特质之一。战略决策就是要求战略指导者对全局性重大问题做出决定。衡量一项战略决策是否得当,首先就是要看其对全局关照得好或不好。战略决策者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总揽全局,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科学分析和对照,将当前和长远利益统统纳入战略思考的视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要关节,掌控全局的重心和枢纽,从而做出有利于推动全局发展的正确决策。全局观是战略决策的着眼点。
     第六章概要地阐述了毛泽东进行战略决策的策略思想和策略艺术。强调战略决策的策略性是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重要特质之一。通俗地讲,策略即是计策、谋略的意思。战略决策的策略性主要是指战略指导者要对关乎决策的各种矛盾,各种因素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权衡利害,多方比较,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多套决策或应变方案,并从全局发展的基本态势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据此作出最终的判断,选定策略方案,实现战略目标。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以及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等,都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策略武器宝库的重要贡献。
     第七章从战略指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角度,从独立思考、战略预见和创新意识与能力几个方面对毛泽东在这方面的论述进行了认真整理。
     这篇论文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战略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认为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战略文化这片沃土,近乎“贪婪地”汲取着其中的丰富养分,并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思想带有鲜明的中国烙印和诸多中国元素与符号,是中国传统战略决策思想在现代的表现形式和全面发展,是中国乃至东方战略管理思想宝库当中的一支当之无愧的理论奇葩。国内外的战略理论和决策理论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毛泽东决策思想的重要理论价值和科学性。
     另一方面,文章认为,在基本素质方面,毛泽东所揭示的战略决策原则对所有从事领导工作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因为这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毛泽东关于战略决策的思想恰恰为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具有很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理论武器。
     这篇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中国毛泽东思想研究界普遍认为,毛泽东思想主要有三个理论来源,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实践。因此,有些学者据此推定,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也无外乎这三方面来源。但我在文章中指出,除了这三个基本理论来源外,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和毛泽东独特的伟人气质在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前者是潜移默化的,而后者则是毛泽东所独有的禀赋。
     2,这篇论文从“战略”的视角对毛泽东的决策思想进行了细致梳理,这在当前尚不多见。当代西方管理学的研究指出,管理者与领导者具有不同的工作职能,普通领导者与战略领导者的管理职能也存在差异。毛泽东作为战略思想家和卓越的战略实践家和领导者,其提出的关于决策的思想原则普遍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特征,是当代战略决策思想宝库的重要内容,值得认真加以系统总结。
     3,全局观是战略思维与战略决策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但文献显示,无论是中国管理学界还是管理思想史学界,除了零星关注到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外,对毛泽东的全局观几乎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难以寻觅。这篇论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毛泽东全局观的基本内涵,包括毛泽东全局观,全局与局部关系等战略决策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Mao Ze-dong's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ought is a methodological system aiming to make strategic decision, which critically inherited the cream of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and tactical though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guided by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epistemology, closely combining with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directed by Mao Ze-dong and having some kind of Mao Ze-dong's brand of a great personage. Mao Ze-dong's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ought expounded the fundamental rules and methods of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from the point of management philosophy, successfully broke through the "jungle" of dilemma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surmounted the limits of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in war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possessed scientific and universal characters which western strategic management schools lack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lie in that it will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n Mao Ze-dong's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ought, enrich China's theoretical treasure hous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provide guideline with the great strategic practice of realizing the Chinese nation's reviviscence.
     Generally speaking, any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process will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logic sequence:investigating, studying and scientifically analyzing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determining the strategic goals and works——drawing up the strategic plans——organizing the needed resources to implement such plans, regulating them when needed——realizing the strategic goals. Of cours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same strategic process, there will have different emphasis. Based on the sequence mentioned above roughly and also Mao Ze-dong's fundamental rules o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e paper arranges its contents as follo wing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of Mao Ze-dong's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ought from five aspects:Mao Ze-dong's family circumstance when he was young, the nur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influence of Marxism-Leninism, Chinese revolutionary practice and Mao Ze-dong's unique character of Great Man. I think understanding this origins deeply will help to grasp Mao Ze-dong's whole theory on how to make strategic decisions.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o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e strategic decision has to be in conformity with the objective developing law and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of the things, which will assure that the strategic decisions are correct and effective. Therefore, any strategic guider has to know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him to the full and to foresee the developing trends as properly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provide him with basis when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e so called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was Mao Ze-dong's method when he needed to inquire into such conditions. Combing the subjective guide closely with the objective is the fundamental demand of ass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in an orderly way.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the mass line. In the system of Mao Ze-dong's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ought, the factor of the people occupies a core place. Mao Ze-dong thought that the mass played double roles in the course of decision-making practices which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First of all, the mass are the most fundamental participator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making any strategic decis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s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carrying out the strategic decisions. Mao Ze-dong put forward a famous thesis called "the soldiers and the mass are the bases of assuring victory", while his mass viewpoint of "from the mass, in the mass" reflected his thought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ss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e fourth chapter locates Mao Ze-dong's theory of maintaining the independence and keeping the initiative in one's own hands. Any strategic guider has to be confronted with the issue of how to attain initiative and the place of competing superiority so as to create a best strategic environment. Mao Ze-dong's solution on this issue was maintaining the independence and keeping the initiative in one's own hands,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oul of Mao Ze-dong's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ought. It was also the basic guideline in handling all kinds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lationships.
     Chapter five emphasizes my attention firmly on the rule of overall situation. I think of it as a starting point in any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ractice. Also it was one of the basic characters and demands of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Whether the strategic guider properly shows enough consideration for the whole situ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standard of judging the degree of suitability of a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e strategic decision-maker must bring all aspects relate to his decision-making practice, the current and long-term interests into his thought field of vision, grasp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and the principal aspects of the contradiction and seize the key links and hub in order to make a wise strategic decis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ituation.
     The last chapter briefly interprets Mao Ze-dong's tactics when making a strategic decision. Mao Ze-dong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on the issue of tactics in the course of making decisions. He demanded the strategic guiders deeply and carefully analyze all the contradictions and factors, then formulate several solution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circumst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ategic guiders have to try his best to judge correctly the fundamental trends, grasp the relationships and law between necessity and contingency, give his final judgment and select the best suitable scheme. Showing contempt for the opponent in strategy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him in tactics was one of Mao Ze-dong's contributions to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ought.
     As to methodology, the writer makes full use of his superiority in historical study, has latest principles in the current western management and science of decision as the guides, the historical facts as the foundation, the time as the sequence and makes every effort to explain the whole picture of Mao Ze-dong's thought o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e paper confirms to the full Mao Ze-dong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ought's significant place i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ought in China and the world as a whole. It absorbed the quintessenc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strategic culture as much as possible, accepted Marxism as its guide in methodology, combined itself with Chinese revolutionary practice and had much Chinese factors and marks in itself. It was the contemporary forms and ful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ought.
     Th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writer think that the family conditions of Mao Ze-dong's boyhood and Mao Ze-dong's unique character as a Great Man also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formulating his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ought, except for the well-accepted origins mentioned above.
     Secondly, the paper trys to arrange Mao Ze-dong's decision making thought from the view angle of "strategy", which is exceptional to some degree.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study of management has indicated that there exists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universal leaders and strategic guiders, the latter focus their attention mostly on the long-term issues and take the situation as a whole when making any decision. Mao Ze-dong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strategic thinkers and had contributed to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ought.
     Finally, the writer interprets scientifically Mao Ze-dong's viewpoint of taking the strategic situation as a whole, which was ignored for long time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The paper fills up the blank spot.
引文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
    ①《孙子兵法·计篇》(上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
    ②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③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①亨利·明茨伯格等:《战略历程》,魏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①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页。
    ①参见赖亦明.毛泽东领导决策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J].理论月刊,2003,(09)、李道银.试论毛泽东的领导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03)、傅志荣等.论毛泽东战略决策基本特点[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03)等。
    ②杨春贵.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载于黄保红.《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代序),第3页。
    ①具体情况请参阅文末参考文献第123-129项所列的文章。
    ①《毛泽东自述》,第18-19页。
    ②《毛泽东自述》,第17页。
    ①《毛泽东自述》,第20-21页。
    ②《毛泽东自述》,第22页。
    ①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②《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①王鹤滨:《紫云轩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第63页。
    ②《民众的大联合(三)》,《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93-394页。
    ③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④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81页。
    ①《致叶剑英、刘鼎》,《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卷,第20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2,20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1-492,494页。
    ①《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65-66页。
    ②《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66,134,161,199,211,259,279,31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18-419页。
    ⑤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98页,第3卷,第793页。
    ①黎锦熙:《在峥嵘岁月中的伟大革命实践》,1977年9月14日《光明日报》。
    ②《毛泽东自述》,第45页。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3,5-8页。
    ②《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5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77页。
    ④《毛泽东年谱》(上卷),第78-7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1页。
    ①张国焘:《我的回忆》,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1册,第91页。
    ②R.特里尔:《毛泽东传》,第8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8-9页。
    ②《毛泽东年谱》(上卷),第165页。
    ③《毛泽东年谱》(上卷),第168-169页。
    ④《毛泽东年谱》(上卷),第18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09,110,113,115页;《毛泽东年谱》,(上卷),第307页。
    ①科特:《领导者真正做什么》,《领导》,第48页。
    ②约翰.P科特:《领导者真正做什么》,《领导》,思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1-42,47-48,
    ③科特:《领导者真正做什么》,《领导》,第42页。
    ④刘英:《我的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李德:《中国纪事》(1932-1939),现代史料编刊社,1989年版,载杨胜群、陈晋主编:《红军长征重大决策见证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05,309页。
    ①刘英:《我的自述》;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载《红军长征重大决策见证录》,第309页。
    玛丽·福列特:《福列特论管理》,吴萧波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9,94-95,102,104-105,108-109页。
    ②杨成武:《突破腊子口与哈达铺整编》,《红军长征·回忆史料》(2),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载《红军长征重大决策见证录》,第307页。
    ①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迟力耕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4,100页。
    ②彼得·德鲁克:《管理未来》,李亚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80-82页。
    ③转引自托马斯·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追求卓越》,北京天下风经济研究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④《福列特论管理》,第116页。
    ⑤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的工作:传说与事实》,《领导》,第22,25页。
    ①《毛泽东年谱》(下),第176页。
    ①《毛泽东年谱》(下),第178页。
    ②引自约翰·阿戴尔:《战略领导》,冷元红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3页。
    ②《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3页。
    ②《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9页。
    ③《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64,199,24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0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267-268,266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8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60页。
    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60-36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1,11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3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60,361,362-363,381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9-82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2页;第3卷,第796,79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2,813,81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0,282,283,284,287-28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53-5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6-117页;《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8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7-118页;《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25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61,38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134页。
    ②《毛泽东年谱》(中),第53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8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75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81-382页。
    ②关于定量分析在毛泽东战略决策思维中的重要地位问题,请参阅王泓远《毛泽东决策思维中的定量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一文。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4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06,121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0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06,1211,1215,1229,1230,123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43,124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02-1303,1360-136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4,295-29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49-5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6-137,13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4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6,278-27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1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69,480,481,511-512页;第4卷,第124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1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12-51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89-79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3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6页;《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3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8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5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90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93-294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94-29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41-144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18,131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23-12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93-89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10-91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19-1320页。
    ①《毛泽东年谱》(上),第42-4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14页;第2卷,第49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8-27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31-93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97-90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4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2-29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109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5,1012,101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4,109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6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6-13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5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68-7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9,121,120,12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27,1428,1429,1437,1480页;《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34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7-29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6,17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22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21-22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49,31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11-21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7-178页。
    ①《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5页。
    ②《斯大林选集》上卷,第25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0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6,17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20-22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74-7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9-210页。
    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86-18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20,123,13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0-131,133-13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91-896,91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05-1406,1426-142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430,1432,143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4-25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9-3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1,20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4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4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42页;(第7卷),第345-34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5-52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1-826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90-9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26-32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27-33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20,30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98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3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③《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页。
    ④《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1页。
    ⑤《斯大林选集》上卷,第248,253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8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04页。
    ②《斯大林选集》上卷,第24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86页。
    ①《斯大林选集》上卷,第248,24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2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67-126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99-50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94-1195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56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71-7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10,493,41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1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4,41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6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7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31-33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56-106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13-1314,1315-131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4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4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56-75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55,75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3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26-112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60-116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3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22-22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2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1,1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2-18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9-18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94,39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0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1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3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第1卷,第110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94-39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7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44页。
    ①详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第162,170-17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9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6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0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06页,第2卷,第46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2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5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57页。
    ①[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张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②[英]约翰·阿代尔:《创新性领导艺术:激发团队创造力》,吴爱明,陈爱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4,5页。
    ③参见胡飞雪编著:《创新:训练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2页。
    ④徐斌编著:《创新头脑风暴》,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①[日]池田大作:《我的人学》(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7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8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9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65-366,33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4页。
    ①《列宁全集》第27卷,第19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23页,《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9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3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6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1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69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3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9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13-21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1-17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1页。
    [1]《论语》[M].武汉:崇文书局,2007.
    [2]《孟子》[M].武汉:崇文书局,2007.
    [3]《老子》[M].武汉:崇文书局,2007.
    [4](《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荀子》[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6]《孙子兵法》[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
    [7]《史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8]《汉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9]《三国志》[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0]《宋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1]《资治通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2]《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3]《王临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列宁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列宁全集》[M](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列宁全集》[M](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8]《斯大林选集》[M](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邓小平文选》[M](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毛泽东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毛泽东文集》[M](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文集》[M](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毛泽东文集》[M](第6-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7]《毛泽东军事文集》[M](第1-5卷).北京:就是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8]《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0]《毛泽东著作选读》[M](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M](上、中、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6-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9-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12-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1]马连儒、柏裕江编.《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2]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M](上、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3]刘仲文、于凯夫主编.《毛泽东的情感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4]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5]陈明显.《晚年毛泽东》[M].南昌: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6]蒋建农.《毛泽东传》[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27][英]迪克·威尔逊.《历史巨人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8][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传》[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
    [29][美]埃德加·斯诺录.《毛泽东口述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0][英]菲利普·肖特.《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1][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2][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胡为雄,郑玉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3][英]迪克·威尔逊.《毛泽东》[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 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4][美]埃德加·斯诺笔录.《毛泽东自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5][英]迪克·威尔逊.《毛泽东传》[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37]石仲泉.《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9]孙宝义等.《毛泽东的读书人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0]龚育之、逢先知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2005.
    [41]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42]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43]汪澍白.《毛泽东早年心路历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4]汪澍白.《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传统》[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45]汪澍白.《毛泽东思想的双重渊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46]汪澍白.《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原》[M].北京·长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47]黄保红.《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48]肖浩辉.《毛泽东决策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49]朱瑞基等.《毛泽东战略思想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50]杨超、毕剑横主编.《毛泽东思想史》[M](第1-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1]何显明.《毛泽东的心路历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52]谷淑英等.《毛泽东的群众观》[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53]孟继群主编.《毛泽东领导思想论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54]费宏寰等.《毛泽东的科学预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55]崔晓麟.《毛泽东的领导艺术》[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56]谭一青.《毛泽东的决胜之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57]陈登才.《毛泽东的领导艺术》[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58]陈占安,《毛泽东领导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9]毕剑横主编.《毛泽东战略思想研究》[M].成都:成都出版社,1989.
    [60]陈克鑫、叶健君主编.《毛泽东大决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61]夏征难.《毛泽东兵法精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62]王波.《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中共中央发起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过程》[M](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王波.《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M](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3]杨胜群、陈晋主编.《红军长征重大决策见证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6.
    [64]曹俊杰编著.《跟毛泽东学思维》[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5.
    [65]刘峰、路杰编著.《跟毛泽东学管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5.
    [66]孟庆春编著.《跟毛泽东学凝聚人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67]孟庆春编著.《跟毛泽东学领导艺术》[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68]中国统计学会马克思主义统计理论研究组编.《毛泽东论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
    [69]张勇、刘启明、莫志斌编著.《毛泽东教我们学管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70]王岳夫、李拥军编著.《毛泽东教我们学处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71]吕敏、丁三伏、莫志斌编著.《毛泽东教我们学用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72]莫志斌、陈特水编著.《毛泽东教我们学交往》[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73]冯成略.《红色管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74]冯成略.《毛泽东与企业管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75]苟君厉主编.《毛泽东与孙子兵法》[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
    [76]董志新.《毛泽东读水浒传》[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77]董志新.《毛泽东读三国演义》[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78]牛力.《毛泽东军事谋略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79]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编.《毛泽东大战略》[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80]唐得阳.《毛泽东的伟人气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81]耿启亮.《管理思想如何落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8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8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5]徐国平.《战略决策新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
    [86]刘丽珍.《战略决策:过程与机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87]张阳、周海炜、李信民编著.《东方战略管理思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8]唐震、张阳、李明芳编著.《西方战略管理思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9]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90]莫少昆.《企业战略决策——如何建立竞争优势》[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91]周三多、邹统钎.《战略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2]纪宝成主编.《中国古代治国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潘承烈,虞祖尧等著.《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3]苑广增主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荟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94]杨先举.《三国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5]杨先举.《孙子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6][美]彼得·德鲁克等.《决策》[M].王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7][美]詹姆斯·马奇.《决策是如何产生的》[M].王元歌,章爱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98][美]詹姆斯·吗奇、赫伯特·西蒙.《组织》[M].原书第2版.邵冲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9][美]小罗伯特·E.米特尔施泰特.《关键决策:组织错误链摧毁你的组织》[M].俞利军,阎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0][英]乔治·莱特.《战略决策的艺术与科学》[M].爱丁文化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101][加拿大]亨利·明茨伯格等.《领导》[M].思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2][加拿大]亨利·明茨伯格.《管理工作的本质》[M].方海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3][美]伯特·纳努斯、沃伦·本尼斯.《领导者》[M].方海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04][美]沃伦·本尼斯.《成为领导者》[M].姜文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105][英]约翰·阿戴尔.《战略领导》[M].冷元红译.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6.
    [106][美]迈克尔·科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07][美]阿瑟·汤姆森、斯迪克兰德.《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M].第10版.段盛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8][美]彼得·德鲁克等.《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09][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M].常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0][美]安德鲁·卡耐基、亨利·福特等.《领导精神》[M].文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1][古罗马]塞·尤·弗龙蒂努斯.《谋略》[M].袁坚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112][美]罗伯特·沃特曼.《追求卓越》[M].北京天下风经济研究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13][法]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迟力耕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14][美]彼得·德鲁克.《管理未来》[M].李亚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15][美]玛丽·福列特.《福列特论管理》[M].吴萧波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16][美]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李柱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17][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
    [118][日]池田大作.《我的人学》[M](上).铭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9][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张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0][英]约翰·阿代尔.《创新性领导艺术:激发团队创造力》[M].吴爱明,陈爱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1]胡飞雪.《创新:训练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22]徐斌.《创新头脑风暴》[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1]陈文等.论毛泽东的战略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01)
    [2]黎文泰.毛泽东建党前的调查研究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01).
    [3]王孝忠.统筹兼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方法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04).
    [4]任健雄.矛盾特殊性与领导者的战略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01).
    [5]雷仲敏.毛泽东战略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02)
    [6]汪澍白.实事求是探源——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J].厦门大学学报,1987, (04)
    [7]陈本亮.毛泽东思想理论渊源试探[J].福建党史月刊,1988,(02)
    [8]郭学旺.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影响[J].山西师院学报,1988,(01)
    [9]纪万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J].毛泽东思想论坛,1989,(01)
    [10]张家裕.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毛泽东思想论坛,1989, (01)
    [11]张家裕.以弱胜强战略战术与中国传统的作战指导原则[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03)
    [12]陆金生.领导决策与群众路线[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04)
    [13]王廷科.论毛泽东的独立自主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04)
    [14]徐敏飞.试论,毛泽东战略理论的特点及其运用[J].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1990,(03)
    [15]赖亦明.毛泽东对决策程序与体制的积极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04).
    [16]张泽荣.人的因素第一与我国管理现代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02)
    [17]黄培义.试论毛泽东战役指导中的军事谋略思想[J].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1990,(04)
    [18]谢国良等.论毛泽东把握战略枢纽的主要方法[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0,(04).
    [19]李欣.毛泽东科学领导思想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01)
    [20]田禾.毛泽东领导思想的基本内涵[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02)
    [21]徐道一,刘波.略论毛泽东导思想的第三个来源[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02).
    [22]刘华清.毛泽东企业管理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1,(03).
    [23]吴玉黎.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领导决策的科学理论[J].党校论坛,1991,(04)
    [24]荣仕星.论毛泽东的领导决策思想[J].学习论坛,1991,(06)
    [25]张永恒.浅论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实事求是,1991,(06)
    [26]杜成功.试论毛泽东决策思想中的群众观[J].理论教学,1991,(03).
    [27]刘起利,孔繁金.建国初期毛泽东民主决策思想浅论[J].长白学刊,1991,(06)
    [28]刘兰芳.试论毛泽东的领导思想[J].理论探讨,1991,(06)
    [29]邓治平.试论毛泽东决策思想的基本特色[J].湖湘论坛,1991,(01)
    [30]赵永成.试论毛泽东对《孙子兵法》战略战术原则的批判继承[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01).
    [31]谭安洛.毛泽东决策思想中的情报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04)
    [32]黄克勤.毛泽东调查研究方法、原则试探[J].苏州大学学报,1992,(01)
    [33]谭双泉.论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03).
    [34]陶锐、景丽新.毛泽东领导决策思想探析[J].松辽学刊,1992,(03)
    [35]齐平.试论毛泽东领导思想的主要内容[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03)
    [36]李耀波.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03)
    [37]李建业、安计芳.毛泽东领导方法的特色研究[J].理论探讨,1992,(06)
    [38]献理.试论毛泽东领导所谓方式[J].华东经济管理,1993,(03).
    [39]薛恒.略论毛泽东同志的决策思想[J].黄海学刊,1993,(01)
    [40]刘树信.试论毛泽东科学决策思想[J].前进,1993,(06)
    [41]胡为雄.延安时期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J].实事求是,1993,(04)
    [42]叶志华,李恒瑞.试论毛泽东的调查研究理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03).
    [43]梁季生.毛泽东领导艺术中的“结合”思想[J].求索,1993,(01).
    [44]邱金桂.论毛泽东战略思想的基本特点[J].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1993,(02)
    [45]李庆山.毛泽东战略思想的基本特点[J].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1993,(02).
    [46]赵永熙.论毛泽东的领导思想[J].山东社会科学,1993,(03).
    [47]陈绍闵.毛泽东决策理论的中国特色[J].东岳论丛,1993,(03).
    [48]韩国兴,肖彦.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04)
    [49]张家裕.毛泽东战略决战艺术[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04).
    [50]邓光才.毛泽东决策思想初探[J].思想战线,1993,(05)
    [51]薛家玉.毛泽东决策艺术探析[J].理论探讨,1993,(05)
    [52]冯兆荣.毛泽东的科学预见思想[J].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3,(04)
    [53]李玉良.论毛泽东军事决策中辩证思维的特点[J].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1993,(04)
    [54]李向前.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世界战略思想研究[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3,(04)
    [55]习琳.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调查研究理论的贡献[J].理论导刊,1993,(07)
    [56]夏德明、邓新文.毛泽东同志调查研究实践的几个特点[J].求实,1993,(02)
    [57]徐衡.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是科学决策的思想武器[J].现代财经,1993,(06)
    [58]翁春霖.毛泽东领导思想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3,(增刊)
    [59]李一是.毛泽东情报思想与决策艺术探要[J].云南社会科学,1993,(06)
    [60]马守发.毛泽东决策思想的全面性系统性特征[J].决策与信息,1993,(12)
    [61]高仁杰.浅谈毛泽东领导艺术的特色[J].庆阳师专学报,1994,(专刊)
    [62]冯振广.毛泽东刚柔相济领导艺术的时与度[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03)
    [63]王鸿发.论毛泽东科学决策的几个特征[J].理论探讨,1994,(06)
    [64]许平.试析毛泽东的农民休养生息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01)
    [65]王太高、赵风.论毛泽东科学决策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1994,(01)
    [66]许安亮.简论毛泽东的领导决策思想[J].岭南学刊,1994,(01)
    [67]何梓林.毛泽东的决策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4,(02)
    [68]牛胜启.论毛泽东战略观的基本特色[J].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1994,(03)
    [69]刘玉清.浅谈毛泽东在战略指导中的决策思维方法[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04)
    [70]郑德荣.略论毛泽东的独立自主思想[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5,(01)
    [71]王泓远.毛泽东决策思维中的定量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02)
    [72]刘大桂.毛泽东战略决策中的军事经济因素[J].军事经济研究,1995,(08)
    [73]郭学旺.试论毛泽东关于红军东征战略决策的形成[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03).
    [74]王伟、王继安.浅谈毛泽东战略指导艺术[J].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1997,(02)
    [75]田其治.毛泽东领导方法简论[J].晋阳学刊,1997,(03)
    [76]叶敦平.科学的领导决策艺术:毛泽东领导决策的原则与方法探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05)
    [77]黄祝珊.浅谈毛泽东军事谋略心理艺术[J].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1998,(02)
    [78]马徒.毛泽东的社会管理思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
    [79]肖浩辉.毛泽东决策思想的传统文化基因[J].船山学刊,1998,(01)
    [80]贺中华.毛泽东决策特色探析[J].地方政府管理,1998,(增刊)
    [81]李道银.试论毛泽东的领导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03)
    [82]肖浩辉.毛泽东决策思想产生的条件[J].湖湘论坛,1998,(04).
    [83]刘建民.毛泽东决策哲学初探[J].河东学刊,1998,(09)
    [84]何卫国、唐彩霞.浅谈毛泽东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安徽教育,1999,(04)
    [85]陆善怡.毛泽东关于“纸老虎”战略思想的形成及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1999,(03)
    [86]周批改.下马看花,走马看花——关于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04).
    [87]许建军.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01)
    [88]贾国雄.初论毛泽东的人民本位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06).
    [89]蒋秀碧.毛泽东的群众观与古代的“民本”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06)
    [90]黄清辉.从调查到决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1,(01)
    [91]赖亦明.论毛泽东领导决策思想的科学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2,(04)
    [92]黄保红.论毛泽东战略思维的特质[J].理论与实践,2002,(03)
    [93]黄保红.毛泽东的战略预见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06)
    [94]郑国庆.文化对决策主体的作用与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01)
    [95]余荣彬等.毛泽东战略预置思想的源起及其实践[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增刊).
    [96]沈浩.论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及现实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增刊)
    [97]周长明.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争取外援的思想和策略[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 (04)
    [98]赖亦明.毛泽东领导决策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J].理论月刊,2003,(09).
    [99]吕琳.论毛泽东决策思想的魅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07).
    [100]董金柱.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在三大战役中的运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101]周普杰.毛泽东思想的传统文化基因[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02)
    [102]高联合.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及其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3).
    [103]曾德盛.毛泽东关于科学决策的理论[J].学术论坛,2004,(03)
    [104]姚有志、程亚文.试论毛泽东的战略思维特色[J].军事历史研究,2004,(01)
    [105]吴九占.论毛泽东战略决策的思维特色[J].江西社会科学,2004,(02).
    [106]傅志荣等.论毛泽东战略决策基本特点[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03)
    [107]张美琴.毛泽东著作中的领导科学原理[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03)
    [108]赵惠民.知识结构对毛泽东晚年决策的影响[J].滨州学院学报,2005,(01).
    [109]郝存兴.论毛泽东军事战略指导中超前思维的特点[J].探索,2005,(05).
    [110]张敏卿.毛泽东决策过程的科学思想特质[J].理论前沿,2005,(04)
    [111]胡安娜.毛泽东决策思想中之传统文化底蕴[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02)
    [112]秦永芳.试论毛泽东的战略思维[J].社会科学家,2006,(06)
    [113]龚大明.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激励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2).
    [114]周锦涛.建国初毛泽东城乡统筹发展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4).
    [115]李凌、蒋朝莉.战略决战时期毛泽东的军事决策民主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04)
    [116]周成珪.开拓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领域——评《毛泽东决策思想论纲》[J].党政干部论坛,1995,(03).
    [117]柴尚金.研究毛泽东决策思想的一部新作[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5,(01)
    [118]赵春荣.一部系统研究毛泽东决策思想的力作[J].现代哲学,1995,(01)
    [119]李生林.重要的课题——评介《毛泽东决策思想研究》一书[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0,(02).
    [120]汤有伦.研究毛泽东决策思想的成功之作[J].科学社会主义,2000,(01)
    [121]曾端明.评《毛泽东决策思想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0,(02)
    [122]杨宗丽、杨明伟.近期毛泽东研究热点透视[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05)
    [123]褚正中.毛泽东思想来源述评[J].党史文苑,2009,(11)下半月.
    [124]熊启珍,朱小兵.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来源吗?[J].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1)
    [125]李君如.论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来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03)
    [126]张小平.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改造[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01).
    [127]孟庆华.毛泽东思想来源之浅见[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3)
    [128]李琼.中国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J].理论月刊,2001,(05)
    [129]徐道一,刘波.略论毛泽东思想的第三个来源[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