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与表达自由:冲突与契合之反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信息(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产权的价值日益突显,而要求信息(表达)自由的呼声亦不绝于耳。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存在以下悖论:即“没有合法的垄断就不会有足够的信息被生产,但是,有了合法的垄断又不会有太多的信息被使用”。由此,在某种程度上,知识产权与信息(表达)自由之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
     为了化解两者之间存在的冲突,既保护知识产权,又使信息(表达)自由,学者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提出了各种协调两者矛盾的措施,试图调和其冲突。不过,学者们在讨论知识产权与表达自由的关系时,多倾向于论述两者之间存在的冲突,并建议从内部或外部引入表达自由以限制知识产权,捍卫社会公众获取、接受和传播信息的自由。其理由大都认为表达自由是比知识产权更高位阶的权利类型,在两者发生冲突时,表达自由优先。其实,知识产权与表达自由具有共同的社会环境,如它们都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都以市场经济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都根源于市民社会。知识产权与表达自由具有共同的社会功能,两者都属于人权;都具有促进民主、繁荣文化、实现自我、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以及知识产权与表达自由相互促进。所以,以表达自由直接抗辩知识产权并非理所当然,因为这会导致以下消极后果:减损知识产权人的自治;剥夺知识产权人的财产利益;减弱知识产权制度对创造者的激励;损害表达自由本身的价值。
     当然,勿容置疑的是,知识产权与表达自由之间存在矛盾或冲突,而化解两者之间存在的冲突这也是本文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学界在讨论知识产权与表达自由的解决之道时,大都比较宏观,比如坚持知识产权工具论,或援引表达自由从外部抗辩知识产权。其实,这种宏大叙事在解决两者冲突时过于抽象,在具体操作时往往陷入困境。换句话说,这些论述并没有使用表达自由的相关法理或司法原则,来解决表达自由与某种具体的知识产权之间的冲突。此种论述给我们的感觉是:知识产权与表达自由之间是“两张皮”,而没有使知识产权与表达自由交织在一起,本文则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When the information (or knowledge) society is arriving, the value of intellectualproperty are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however,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or expressionare also required by people. Because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being the followingparadox: If there is no legal monopoly,then there will have not enough information to beproduced, but,if there has a legal monopoly, without too much information will be used.Thus, to some extent,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freedomof information (expression) can not be overcomed.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both to protect the intellectualproperty rights and free the information (expression),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a varietyof measures to coord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trying to reconcile theirconflict. However, when scholars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rights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tend to discourse more conflicts in the two, andrecommend from the internal or external to introduce freedom of expression to limit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o defend the public to obtain, receive and impart informationfreely. The reason is freedom of expression is the type of right higher rank than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hen the two conflict, freedom of expression is priority. Infa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have the common socialenvironment; base on market economy; are rooted in civil society. Intellectual propertyrights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share the seme social function, Both of which arehuman rights; they have functions of promoting democracy, prosperity cultural,self-realization, and promote social chang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freedomof expression promote each other. Therefore, using freedom of expression directlydefen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re not granted,because it will cause the followingnegative consequences: derogate the autonom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erson;deprivation of property interest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erson; weaken the incentive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on creators; damage the value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tself.
     Of course, it goes without saying is,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or conflicts between the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resolving the conflictsbetween the two is also important topic to be addressed in this article. When scholarsdiscuss the solution of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freedom ofexpression, Most of them are macro, such as to uphol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oltheory, citing freedom of expression from the external to defen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act, in resolving both conflicts,this grand narrative is too abstract, in the specificoperation,these method are often in trouble. In other words, These statements did not usethe relevant legal or judicial principle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to resolve the conflictbetween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the specif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We feel suchdiscourse is as follows:"Mismatch" be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freedom ofexpression, Instead of making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are intertwined,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引文
①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法和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185页。
    ①沈宗灵:《比较宪法——对八国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1页。
    ②林纪东:《比较宪法(上)》,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第197页。
    ③朱国斌:《中国宪法与政治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254页。
    ④侯健:《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页。
    ⑤侯建:《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5-9页。
    ⑥杜承铭:《论表达自由》,《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⑦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①甄树青:《论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7-34页。
    ②杜承铭:《论表达自由》,《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③侯建:《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2页。
    ④高荣林:《韩国废除网络实名制引发的反思》,《传媒观察》2012年第11期。
    ⑤本段内容已发表:参见高荣林:《广告保护或限制之表达自由根据探析》,《广告研究》2013年第1期。
    ⑥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0页。
    ⑦赵娟:《商业言论自由的宪法学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⑧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2页。
    ①白林:《论商业言论的表达自由》,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1页。
    ②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5页。
    ③赵娟:《商业言论自由的宪法学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④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5页。
    ⑤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⑥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⑦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⑧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⑨李扬:《知识产权法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①郑成思:《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④谢铭洋:《智慧财产权之概念与法律体系》,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2000年,第153页。
    ⑤李扬:《知识产权法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①李扬:《知识产权法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目录部分。
    ②郑万青:《知识产权与信息自由权》,《知识产权》2006年第5期。
    ③蔡祖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自由的冲突及其协调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摘要。
    ①胡启明、成凤明:《版权与表达自由之协调》,《河北法学》2004年第4期。
    ②牛静:《言论出版自由与版权之冲突与平衡机制探讨》,《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③赖洪川、赵瑞华:《论版权保护与言论自由的平衡与冲突》,《暨南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④杨会永:《版权保护与表达及信息自由的冲突与协调:基于欧洲法的分析》,载冯军主编,《版权保护法制的完善与发展:基于欧盟经验与中国实践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①胡光志、雷云:《版权、表达自由与市民社会》,《法学评论》2008年第2期。
    ②胡开忠:《广播组织权利的扩张与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保护》,《中国版权》2008年第3期。
    ③冯晓青、魏衍亮:《互联网上言论自由权与版权关系之述评》,《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
    ④邓宏光:《论商标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1期。
    ①宋慧献:《商标保护与艺术表达自由》,《中华商标》2007年第3期。
    ②黄武双:《“具有报道价值的公共利益”可否阻却临时禁令发布》,《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
    ③万志前:《商业秘密与表达自由的协调》,《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4期。
    ④Eugene Volokh. Freedom of speech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some thoughts after Eldred,44Liquormart,Saderup, and Bartnichi. Houston Law Review I/P symposium,2003.
    ⑤Andrew Beckerman-Rodau. Prior Restraint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Clash between IntellectualProperty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12Fordham Intell. Prop. Media&Ent.L.J.1.转引至蔡祖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自由的冲突及其协调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19页。
    ①Paul L. C. Torrenmans. Copyright and human rights——freedom of expression–intellectual property–privacy[J].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4.转引至蔡祖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自由的冲突及其协调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20页。
    ②L. Ray Patterson&Stanley W. Lindberg, The Nature of Copyright: A Law of Users' Rights. p123-124(1991).转引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6页。
    ③Stephen Fraser,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First Amendment and Copyright Laws and its Impact on theInternet,16Cardozo Arts&Ent. LJ1,9(1998).
    ④Melville B.Nimmer,Dose Copyright Abridge the First Amendnent Guarantees of Free Speech andPress?,17UCLAL.Rew.1180,1180(1970).
    ⑤Cliffs Notes,lnc.v.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lnc.,886F.2d467(2d Cir.1989).
    ⑥Tyrone Tasker,Parody Or Satire As A Defence To Trademark Infringment, Vol.77TRM,241.
    ⑦Kelly L.Baxter,Trademark parody:how to balance the Lanham act with the first amendment,Santa LRev.1191,p2003-2004.
    ①Anheuser-Busch,Inc.V.Balducci Publication,28F.3d769,777(8th Cir.1994).
    ②Cliffs Notes,lnc.v.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lnc.,886F.2d467(2d Cir.1989).转引自邓宏光,周园:《滑稽模仿对商标权的限制》,《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③宋慧献:《商标保护与艺术表达》,《中华商标》2007年第3期。
    ④Coca-Cola Co.v.Gemini Rising,Inc.,346F.Supp.1183(E.D.N.Y.1972).
    ⑤Kelly L.Baxter,Trademark parody:how to balance the Lanham act with the first amendment,Santa LRev.1195,p2003-2004.
    ⑥Kelly L.Baxter,Trademark parody:how to balance the Lanham act with the first amendment,Santa LRev.1195,p2003-2004.
    ①Chemical Corp.of America v.Anheuser-Busch,Inc.,360F.2d129(1963).
    ②魏森著,《论商标的淡化》,对外经贸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65页。
    ③General Electric Co.v.Alumpa Coal Co.,205U.S.P.Q.(BNA)1036(D.Mass.1979).
    ④Gucci Shop,Inc.v.R.H.Macy&Co.,446F.supp.838(E.D.N.Y.1977).
    ①Robert C. Post, Encrytion Source Cord and the First Amendment,15Berkeley,TECH.L.J.713,715-17(2000).
    ②PAMEL SAMUELSON, Principle For Resolving Between Trade Secret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HASTINGS LAWJOURNAL [Vol.58:77,2006-2007,p780.
    ③PAMEL SAMUELSON, Principle For Resolving Between Trade Secret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HASTINGS LAWJOURNAL [Vol.58:77,2006-2007,p780-781.
    ④PAMEL SAMUELSON, Principle For Resolving Between Trade Secret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HASTINGS LAWJOURNAL [Vol.58:77,2006-2007,p781.
    ⑤Markel v.J.L.&Assoc.,938S.W.2d74,79(Tex.App.4thDist.1996).
    ⑥Or.ex rel Sports Mgt.news,921P.2d at1308.
    ⑦Bunner,93Cal.App.4that663-65.
    ⑧CBS,Inc.v.Davis,510U.S.1315,1317(1994).
    ⑨Procter&Gamble Co.v.Bankers Trust Co.,78F.3d219(6thCir.1996).
    ⑩O‘Grady v. Super Court,44Cal.Rptr.3d72,112(Ct.App.2006).
    ①蔡祖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自由的冲突及其协调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摘要。
    ②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法和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185页。
    ①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6页。
    ②有学者认为,在知识产权法中,“客体”与“对象”不同,知识产权的“对象”是指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而“客体”是指基于对知识产权对象的控制、利用和支配行为而产生的利益关系或社会关系,它是法律所保护的内容。参见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高教、北大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我们以为,鉴于学界“对象”与“客体”互用的现实,本文中知识产权的“客体”与知识产权的“对象”等同使用。
    ③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④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9年,第4-5页。刘春田教授认为知识产权的对象是“知识”本身,而知识的本质又是“形式”,所以该学术被学界称为“形式说”。
    ⑤朱谢群:《创新性智力成果与知识产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⑥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⑦郑成思:《信息、知识产权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3期。
    ⑧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①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8页。
    ②杨雄文:《知识产权熵论重述》,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2008年第3卷,第60-61页。
    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纵横谈》,张寅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4页。
    ④[日]中山信弘:《多媒体与著作权》,张玉瑞,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3页。
    ⑤郑成思:《信息、知识产权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3期。
    ⑥张玉敏:《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⑦王太平:《知识产权客体的理论范畴》,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①张玉敏、易健雄:《主观与客观之间—知识产权“信息说”的重新审视》,《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
    ②张玉敏、易健雄:《主观与客观之间—知识产权“信息说”的重新审视》,《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
    ③汪安民:《罗兰·巴特》,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6页。
    ④张玉敏、易健雄:《主观与客观之间—知识产权“信息说”的重新审视》,《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
    ⑤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33页。
    ⑥张玉敏、易健雄:《主观与客观之间—知识产权“信息说”的重新审视》,《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
    ②杨雄文:《知识产权熵论重述》,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2008年第3卷,第53页。
    ③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29页。
    ④张勤:《知识产权客体之哲学基础》,《知识产权》2010年第2期。
    ⑤蒋万来:《质疑信息产权,—以“知识”和“信息”的辫析为前提》,《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4期。
    ⑥N·维纳:《控制论》,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第133页。
    ⑦苗东升:《系统科学辩证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4页。
    ①张勤:《知识产权客体之哲学基础》,《知识产权》2010年第2期。
    ②张勤:《知识产权客体之哲学基础》,《知识产权》2010年第2期。
    ③昌家立:《关于知识的本体论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第28、3页。
    ④邬焜:《哲学信息要略》,《人文杂志》1985年第1期。
    ⑤种义信:《信息科学基本原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1页。
    ⑥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光盘1.1版,信息条。转引自王太平:《知识产权客体的理论范畴》,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第47页。
    ⑦邬焜:《信息认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2-13页。
    ⑧邬焜:《信息认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8-20页。
    ①乌家培:《信息、知识及相关问题》,《科学决策》1999年第4期。
    ②朱谢群:《创新性智力成果与知识产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③张勤:《知识产权客体之哲学基础》,《知识产权》2010年第2期。
    ④刘春田:《知识财产权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⑤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59页。
    ⑥信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41页。
    ①钟义信:《知识论框架:通向信息-知识-智能统一的理论》,《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第9期。
    ②肖峰:《从哲学看符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页。
    ③王太平:《知识产权客体的理论范畴》,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④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⑤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5页。
    ⑥王太平:《知识产权客体的理论范畴》,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
    ①案例材料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6年第1期。
    ②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③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5页。
    ④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纵横谈》,张寅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30页。
    ①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②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5页。
    ③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6页。
    ④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8页。
    ⑤高荣林:《驰名商标的另类保护探寻》,《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⑥[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53页。
    ⑦噪声,是指通信系统中除开预定要传送的信号之外的一切其他信号。噪声可分为:内噪声和外噪声。前者指由系统内部元件性能参数的无规则变化等因素产生的有害信号;后者指从系统外部混入系统的无用信号。参见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5-257页。显然,各种混淆、淡化行为制造的噪声属于“外噪声”。可以通过禁止这些行为,使商标权人的商标的“序化信息”不被破坏。
    ①孟祥娟:《版权侵权认定》,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②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996)一中知初字第54号;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997)高知终字第66号。
    ①刘春田:《知识财产权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②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opinion and expression; this right includes freedom to holdopinions without interference and to seek, receive and impart information and ideas through any mediaand regardless of frontiers.
    ③Everyone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this right shall include freedom to seek,receive and impart information and ideas of all kinds, regardless of frontiers, either orally, inwriting or in print, in the form of art, or through any other media of his choice.
    ④Article10provide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subject to certain restrictions that arein accordance with law and necessary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This right includes the freedom to holdopinions, and to receive and impart information and ideas, but allows restrictions for:……
    ⑤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 This right includes freedom to seek,receive, and impart information and ideas of all kinds, regardless of frontiers, either orally, inwriting, in print, in the form of art, or through any other medium of one's choice.
    ①1. Every individual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receive information.2. Every individual shall havethe right to express and disseminate his opinions within the law.
    ①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06页。
    ②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③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9年,第141页。
    ④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①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69页。
    ②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61页。
    ③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9年,第251页。
    ④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1-242页。
    ⑤沈固朝:《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0—71页。
    ①沈固朝:《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2页。
    ②吴飞:《平衡与协调——西方传媒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9页。
    ③[英]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吴之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4-45页。
    ④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495页。
    ⑤吴飞,《平衡与协调——西方传媒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6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资本主义国家民权法则及其简析》,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年,第1页。
    ⑦吕世伦:《理论法学经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527页。
    ①[美]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选集》,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1页。
    ②吴飞:《平衡与协调——西方传媒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1页。
    ③吴飞:《平衡与协调——西方传媒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3页。
    ④高中:《国家安全与表达自由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57页。
    ①卡拉·A赫茜:《知识产权的兴起:一个前途未卜的观念》,金海军译,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三卷),2008年,第122页。
    ②卡拉·A赫茜:《知识产权的兴起:一个前途未卜的观念》,金海军译,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三卷),2008年,第123页。
    ③[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3页。
    ④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的以人为本与各国特点》,《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⑤李雨峰:《从写者到作者—对著作权制度的一种功能主义解释》,《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
    ⑥卡拉·A赫茜:《知识产权的兴起:一个前途未卜的观念》,金海军译,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三卷),2008年,第132页。
    ①何光沪:《宗教改革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②赵林:《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
    ③赵林:《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
    ①[日]富田彻男:《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廖正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6页。
    ②李明山:《陶保霖的著作权主张述评》,《著作权》1992年第3期;周生城:《版权始于何时何国》,《法学研究》1984年第6期。
    ③郑成思:《知识产权的起源》,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6757,2012年10月10日访问。
    ④叶坦:《宋代的印刷事业与版权保护》,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三卷,第162-163页。
    ⑤李雨峰:《版权:一种历史视野》,《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2期。
    ⑥韦之:《著作权法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⑦刘茂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63-164页。
    ⑧[美]安守廉:《知识产权还是思想控制:对中国古代法的文化透视》,梁治平译,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第50页。
    ⑨[美]安守廉:《知识产权还是思想控制:对中国古代法的文化透视》,梁治平译,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第50页。
    ⑩吴汉东、王毅:《中国传统文化与著作权制度略论》,《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
    ①吴汉东、王毅:《中国传统文化与著作权制度略论》,《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
    ②李雨峰:《版权:一种历史视野》,《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2期。
    ③郭凯峰:《中国特许出版权和著作权制度的历史变迁》,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二卷),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44-346页。
    ④郑成思:《知识产权的起源》,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6757,2011年10月10日访问。
    ⑤金海军:《16-18世纪英国知识产权的历史与功能:一种社会结构整体观》,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第80-81页。
    ⑥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律构造与移植的文化解释》,《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①吴汉东、胡开忠:《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①张健:《财产权与财产权屏障下的言论出版自由》,《新闻大学》2008年第1期。
    ②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203-204页。
    ③安东尼奥格斯:《财产权与经济活动自由》,载亨金、罗森塔尔,《宪政与权利》,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53页。
    ④启良:《西方自由主义传统:西方反自由至新自由主义学说追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8页。
    ⑤[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65页。
    ⑥[英]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7页。
    ①[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吴之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46页。
    ②吴飞:《平衡与协调——西方传媒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③[美]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选集》,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1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97页。
    ⑤[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309页。
    ⑥[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0页,第41页。
    ⑦[德]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⑧柯亨,阿拉托:《市民社会与政治理论》,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9页。
    ⑨Ehrenberg, John. Civil Society: the critical history of an idea[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1999.转引自汪信砚,夏昌奇:《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①公丕祥:《民法与市民社会关系述要》,《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②王利民:《论私法与市民社会》,《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4期。
    ③王玫黎:《论市民社会与民法典的互动关系》,《学海》2007年第5期。
    ①吴汉东,胡开忠:《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②此节内容已经发表,参见高荣林:《知识产权发展历程的反思》,《南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③Steven lukes,Individualism,Oxford·Basil Blackwell,1973.p45-p101.转引自王海明:《个人主义概念辩难》,《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3期。
    ①杨明,张伟:《个人主义: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②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律构造与移植的文化解释》,《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③许克谦:《论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齐鲁学刊》2005年第5期。
    ④许克谦:《论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齐鲁学刊》2005年第5期。
    ⑤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页。
    ⑥许克谦:《论庄子的个人主义》,《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⑦韦森:《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复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①张风阳:《道德边界的销蚀》,《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①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②李琛:《质疑知识产权之“人格财产一体性”》,《中国社会科》2004年第2期。
    ③李琛:《质疑知识产权之“人格财产一体性”》,《中国社会科》2004年第2期。
    ①冯晓青:《论著作权法与公共利益》,《法学论坛》2004年第3期。
    ②亚当·斯密著:《国富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46页。
    ①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25页。
    ②罗伯特·贝拉等,《美国透视-一个人主义的困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89页。
    ③R·尼斯贝特,《个人主义》,《哲学译丛》1991年第2期。
    ④袁玲红:《哈耶克的真个人主义理论探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①吴汉东:《知识产权VS人权冲突交叉与协调》,《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2004年第4期。
    ②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①John Milton,Areopagitica,in Areopagitica and of Education, Michael Davised.(NewYork: Macmillan,1963),p18
    ②John Milton,Areopagitica,in Areopagitica and of Education, Michael Davised.(NewYork: Macmillan,1963),p20
    ③John Milton,Areopagitica,in Areopagitica and of Education, Michael Davised.(NewYork: Macmillan,1963),p21转引自张世耘:《弥尔顿的自由表达观的世俗现代意义》,《国外文学》2006年第4期。
    ④[美]房龙:《论宽容》,秦立彦、冯士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①李雨峰:《从写者到作者—对著作权制度的一种功能主义解释》,《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
    ②[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15页。
    ③高中:《国家安全与表达自由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④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8页。
    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②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1页。
    ③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77页。
    ④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⑤沈固朝:《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2页。
    ⑥李瞻:《新闻学》,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第89页。
    ⑦[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吴之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44-45页。
    ⑧[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7页。
    ⑨吴飞:《平衡与协调——西方传媒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①[美]欧文·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刘擎,殷莹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②[美]欧文·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刘擎,殷莹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③[美]罗纳德·哈里·科斯:《商品市场与思想市场》,盛洪、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第247页。
    ④汪庆华:《言论自由与国家角色:科斯v.费斯》,《政法论坛》2009年第4期。
    ①[美]欧文·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刘擎,殷莹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②[美]欧文·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刘擎,殷莹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③[美]奥德丽·R查普曼:《将知识产权视为人权:与第15条第1款第3项有关的义务》,《版权公报》2001年第3期。
    ④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①刘茂林,刘永:《中国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人权视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
    ②刘茂林,刘永:《中国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人权视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
    ③郑万青:《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与人权》,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第105-107页。
    ④宋慧献,周艳敏:《冲突与平衡:知识产权的人权视野》,《知识产权》2004年第2期。
    ⑤何志鹏:《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9-11页。
    ①张乃根:《论TRIPS协议框架下知识产权与人权的关系》,《法学家》2004年第4期。
    ①汪习根:《发展权与中国发展法治化的三维研究》,《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
    ②[英]艾瑞克·巴伦特:《为什么要保护言论自由》,载张明杰,《开放的政府》,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30页。
    ③Melville.B.Nimmer,Introduction——Is Freedom of the Press A Redundancy:what Does it Add To Freedomof Speech?26The Hastings Law Journal653(1975).转引自王峰:《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④Thomas I.Emerson,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the First Amendment,Yale Law Review pp.877—879(1963).
    ⑤[日]芦部信喜:《宪法》(第3版),高桥和之增订,林来梵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⑥Brown v. Hartlage,456U. S.45,60(1982).
    ①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版,第65-83页。
    ②Copyright and a Democratic Civil Society, Neil Netanel,Yale Law Journal,106(1996):283.
    ③胡光志,雷云:《版权、表达自由与市民社会》,《法学评论》2008年第2期。
    ①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北大法律评论》2000第3卷第2辑。
    ②宋慧献:《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冲突与协调》,《知识产权年刊》2006年号。
    ③甄树青:《论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129页。
    ④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北大法律评论》,2000第3卷第2辑。
    ①[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36页。
    ②1914、1918、1935、1940、1941、1942、1943年因战争未授奖;1907、1917、1966、1974年各有两位作家获奖。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0/08/content_1113239.htm,2013-1-15访问。
    ③宋慧献:《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冲突与协调》,《知识产权年刊》2006年号。
    ④温荣斌:《文化渊源与商标分类》,《中华商标》2003年第7期。
    ⑤文罡,古祖雪:《浅谈商标的文化蕴含》,《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①威廉·费歇尔:《知识产权理论》,黄海峰译,在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2002年版,第3页。
    ②罗伯特·考特,托罗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5页。
    ③冯晓青:《试论以利益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④任寰:《论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知识产权》2005年第3期。
    ①曹新明:《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反思》,《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6期。
    ②Norman Siebrasse,A property Rights Theory of the Limits of Copyright,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Journal1(2001).
    ③Sony Corp.of America v.Universality Studios,464U.S.417,492(1984).
    ④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运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490页。
    ①吴飞:《平衡与妥协——西方传媒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0页。
    ②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运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491页。
    ③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北大法律评论》,2000第3卷第2辑,第92-93页。
    ④赵娟:《为什么言论必须自由》,《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⑤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⑥[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41页。
    ①吴飞:《平衡与妥协——西方传媒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307页。
    ②王峰:《表达自由及其界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5页。
    ③林子仪:《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台湾:月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13-14页。
    ①季卫东:《表达自由与公权力的界限》,http://www.ycreview.com/?viewnews-2905.html,2012-5-15访问。
    ②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童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06-207页。
    ③刘海年:《言论自由与社会发展》,《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④A.Cox.Freedom of Expression〔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p3~4.
    ⑤乔永忠:《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商场现代化》2007年5月(下旬刊)。
    ①周洪涛,刘华:《知识产权制度的进路与出路:知识产权文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法学论坛》2006年第4期。
    ②金海军:《16-18世纪英国知识产权的历史与功能》,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2000年,第1卷第95页。
    ③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179页。
    ④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⑤金海军:《16-18世纪英国知识产权的历史与功能》,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2000年,第1卷第105页。
    ⑥William Fisher,“Theori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美]斯蒂芬·R·芒泽编:《财产的法律和政治理论新作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pp.168-199。
    ①Harper&Row Publishiers,Inc.v.Nation Enters.,471U.S.539,558(1985).
    ②宋慧献:《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冲突与协调》,《知识产权年刊》2006年号。
    ①高荣林:《知识产权的对象与表达自由》,《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①此节部分内容已发表,参见高荣林:《新闻自由与版权的冲突与协调》,《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4期。
    ②Stephen Fraser,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First Amendment and Copyright Laws and its Impact on theInternet,16Cardozo Arts&Ent. LJ1,9(1998).
    ③Melville B.Nimmer,Dose Copyright Abridge the First Amendnent Guarantees of Free Speech andPress?,17UCLAL.Rew.1180,1180(1970).
    ④H.C.Wainwright and Co.v.Wall Street Transcript Corp.,418F.supp.620(S.D.N.Y.1976).
    ⑤Dallas Cowboys Cheerleaders,Inc.v.Scoreboard Posters,Inc.,600F.2d1184(5thCir.1979).
    ⑥Harper&Row Publishiers,Inc.v.Nation Enters.,471U.S.539,558(1985).
    ①Bakerv.Selden,10lU.S.99(1879).转引自李雨峰:《思想/表达二分法的检讨》,《北大法律评论》(2007)第8卷·第2辑,第438页。
    ①李雨峰:《思想/表达二分法的检讨》,《北大法律评论》(2007)第8卷·第2辑,第438页。
    ②M. B. Nimmer&D. Nimmer, Nimmer on Copyright (New York: Matthew Bender,1978—[looseleaf])§1.10[B][2].P349.
    ③卢海君:《论思想表达两分法的“成文”化》,《中国出版》2010年11月上。
    ④[美]朱莉·E·科恩等:《全球信息化经济中的著作权法》,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90页。
    ⑤冯晓青:《著作权法中思想与表达二分法之合并原则及其实证分析》,《法学论坛》2009年第2期。
    ⑥Apple Computer v. Franklin Computer714F.2d1240,1253(3d Cir.1983).
    ⑦Melville B.Nimmer,Dose Copyright Abridge the First Amendnent Guarantees of Free Speech andPress?,17UCLAL.Rew.1180,1180(1970).
    ⑧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4页。
    ①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5页。
    ②李雨峰:《表达自由与合理使用制度》,《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5期。
    ③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1页。
    ④宋慧献:《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冲突与协调》,《知识产权年刊》2006年号。
    ⑤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5页。
    ⑥Times, Inc. v. Bernard Geis Associates,293F. Supp.130(S.D.N.Y.1968).
    ①Suntrust Bank v. Houghton Mifflin Co.,268F.3d (11thCir,2001).转引自宋慧献:《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冲突与协调》,《知识产权年刊》2006年号。
    ②Dellar v.Samuel Goldwyn.Inc.,104F.2d661(2d Cir.1939).
    ③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4页。
    ①M.B.Nimmer.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pyright,West Publishing Co.,1985,p12.
    ②M.B.Nimmer.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pyright,West Publishing Co.,1985,p14.
    ③李伟文:《论著作权客体之独创性》,《法学评论》2000年第1期。
    ④Feist Publication.Inc.v.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Inc,499U.S.(1991).转引自孟祥娟:《版权侵权认定》,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6-17页。
    ①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9年,第63页。
    ②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③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1页。
    ④Nimmer,National Security Secretes v.Free Speech:The Issues Left Undecided In the Ellsberg Case,26STAN.L.Rev.311(1974).
    ⑤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⑥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9年,第84页。
    ①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页。
    ②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③Adam D. Moore, A Lockean Theor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21Ham Line Law Review78(1997).
    ④Sony Corp. of America v.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464U.S.417,429(1984).
    ⑤M.Nimmer,Nimmer On Copyright1.05[A].at1-34(1985).
    ⑥Elderd.v. Ashcroft,534U.S.1126(2002).
    ⑦毕竞悦:《版权保护期限的合宪性之争》,《公法研究》2005年第1期。
    ①Elderd.v. Ashcroft,534U.S.1126(2002).
    ②赖洪川,赵瑞华《论版权保护与言论自由的平衡与冲突》,《暨南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③我国《出版管理条例》第25条规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下列内容: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宣扬邪教、迷信的;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第26条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④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9年,第61页。
    ⑤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194页。
    ⑥Owen Morgan,Copyright,the Public Interest and ContentRestrictions,Media&Arts L.Rev.213,216~219(2003).转引自梁志文:《TRIPs争端解决机制下违禁作品的版权保护》,《法治研究》2010年第3期。
    ⑦Rachel A Yurkowski,Is Hyde Park Hiding the Truth? An Analysis of the Public Interest Defence to
    Copyright Infringement,32VUW.L.Rev.1053,(2001)。转引自梁志文:《TRIPs争端解决机制下违禁作品的版权保护》,《法治研究》2010年第3期。
    ①吴飞:《平衡与妥协——西方传媒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1页。
    ②吴飞:《平衡与妥协——西方传媒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2页。
    ③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9年,第63页。
    ①Blacks' Law Dictionary (8th Edition), West Publications (2004),p1149.
    ②Campbell v. Acuff-RoseMusic,510U. S.569, at580(1994).转引自王迁:《论认定“模仿讽刺作品”构成“合理使用”的法律规则》,《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1期。
    ③宋慧献:《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冲突与协调》,《知识产权年刊》2006年号。
    ④蔡定剑:《“馒头血案”的宪法视角》,《新京报》2006年3月4日。
    ⑤季卫东:《网络化社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⑥苏力:《戏仿的法律保护和限制——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切入》,《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⑦冯晓青,易艳娟:《飘过留痕—从两大案例看改写作品与合理使用的关系》,《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11期。
    ⑧宋慧献:《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冲突与协调》,《知识产权年刊》2006年号。
    ⑨罗莉:《谐仿的著作权法边界》,《法学》2006年第3期。
    ⑩罗莉:《谐仿的著作权法边界》,《法学》2006年第3期。
    ①Suntrust Bank v. Houghton Mifflin Co.,268F.3d (11thCir,2001).即在著名的《飘荡》戏仿《飘》一案中,美国法院就使用了“转化型合理使用标准”,以论证戏仿的合理性,而没有赋予被告表达自由的抗辩。参见罗莉:《谐仿的著作权法边界》,《法学》2006年第3期。
    ②该规定的内容为: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③苏力:《戏仿的法律保护和限制——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切入》,《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④王迁:《对技术措施的比较研究》,《知识产权》2003年第2期。
    ⑤唐广良:《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与技术措施保护制度》,《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2期。
    ⑥梁志文:《论技术措施版权保护的制度冲突》,《电子知识产权》2002年第7期。
    ①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 v. Shawn Remierdes,82F. Supp.2d211(S.D.N.Y.2000),111F. Supp.2d294(S.D. N.Y.2000).
    ②费兰芳:《合理使用制度的危机——从数字化作品谈起》,《科技与法律》2002年第4期。
    ③郭禾:《规避技术措施行为的法律属性辩析》,《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10期。
    ④李扬:《简论技术措施和著作权的关系》,《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第9期。
    ①宋慧献:《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冲突与协调》,《知识产权年刊》2006年号。
    ②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再认识》,《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③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④冯晓青,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倾向》,《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⑤李永明,吕益林:《论知识产权之公权性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9页。
    ②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③Wheaton v.peters[33U.S.(8Pet.)519(1834)].
    ④Unites States v. Paramount Pictures, Inc.,334U.S.131(1948);Twentieth Century Music Core, v. Aiken,422U.S.151,156(1975).
    ⑤Hague v. Committee for Industrial Organization,307U.S.496(1939).
    ⑥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8页。
    ⑦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8页。
    ①Marsh v.Alabama,326U.S.501(1946).
    ②Lloyd Corp.v. Tanner,407U.S.551(1972).
    ①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18页。
    ②朱谢群:《创新性智力成果与知识产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版版,第23页。
    ③罗伯特·P·莫里斯等:《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38页。
    ④王太平:《商标本质的结构功能分析》,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2008年,第311页。
    ⑤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0页。
    ⑥赵娟:《商业言论自由的宪法学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⑦秦前红,陈道英:《公司法人的言论自由—美国言论自由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⑧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2页。
    ①白林:《论商业言论的表达自由》,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1页。
    ②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5页。
    ③赵娟:《商业言论自由的宪法学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④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5页。
    ⑤Patrick D.Curran.Diluting the Commemial Speech Doctrine—Noncommereial Use and the FederalTrademark Dilution Act[Z].71U.Chi.L.Rev,2004.
    ⑥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61页。
    ⑦罗伯特·P·莫里斯等:《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41页。
    ⑧威廉·费歇尔:《知识产权理论》,黄海峰译,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2002年,第2—8页。
    ①罗伯特·P·莫里斯等:《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04页。
    ②邵志择:《表达自由:言论与行为的两分法》,《美国研究》2002年第1期。
    ①罗伯特·P·莫里斯等:《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04页。
    ②张世耘:《淫秽色情的认定标准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③Gordon Humphreys, Freedom of speech and trademarks: Gauging public sensitivities or curtailing civilliberties?http://fordhamipconference.com/wp-content/uploads/2010/08/Gordon_Humphreys_Freedom_of_Speech_and_Trademarks.pdf,2012年1月8日访问。
    ④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7页。
    ⑤此部分内容已发表:参见高荣林:《商标领域合理使用的检讨与重构》,《中华商标》2011年第2期。
    ①邱进前:《美国商标合理使用原则的最新发展:The Beach Boys一案评析》,《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5期。
    ②杜颖:《指明商标权人的商标合理使用制度》,《法学论坛》2008年第5期。
    ③邱进前:《美国商标合理使用原则的最新发展:The Beach Boys一案评析》,《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5期。
    ④邱进前:《美国商标合理使用原则的最新发展:The Beach Boys一案评析》,《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5期。
    ①邓宏光:《论商标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1期。
    ②黄晖:《商标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02-203页。
    ③黄晖:《商标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02页。
    ①黄汇:《售前混淆之批判和售后混淆之证成》,《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6期。
    ②张月生:《售前商标混淆侵权的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页,原文引自Graeme B.Dinwoodie Mark D.Janis:“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law and policy”,NewYork,Aspen Publishers,c2004,page523.
    ③邓宏光:《商标混淆理论之新发展:初始兴趣混淆》,《知识产权》2007年第3期。
    ④黄汇:《售前混淆之批判和售后混淆之证成》,《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6期。
    ⑤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60页。
    ①黄汇:《售前混淆之批判和售后混淆之证成》,《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6期。
    ②彭学龙:《商标法的符号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15—216页。
    ③彭学龙:《商标法的符号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16页。
    ①J.Thomas McCarthy,McCarthy on Trademark and Unfair Competition,(Fourth Edition),section23.10.
    ②Big O Tire Dealers,Inc.v.Goodyear Tire&Rubber Co.,516F.2d1365(10th,Cir.1977).转引自彭学龙:《商标法的符号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12—213页。
    ③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05页。
    ①郊荣成、王墙等:《朗文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第870页。
    ②Black’s Law Dictionary8th ed (2004)‘parody’.
    ③Cliffs Notes,lnc.v.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lnc.,886F.2d467(2d Cir.1989).
    ④L.L.Beam.Inc.v.Drake Publishers. Inc.,811F.2d26,31(1stCir.1987).
    ⑤Tyrone Tasker,Parody Or Satire As A Defence To Trademark Infringment, Vol.77TRM,241.
    ⑥邓宏光:《论商标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1期。
    ⑦Keren Levy,Trademark Parod:A Conflict Between Constitutional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Interests,The George Washington Lwa Review [Vol69:425,p435.
    ⑧Cliffs Notes,lnc.v.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lnc.,886F.2d467(2d Cir.1989).
    ⑨Jordach Enterpyise,Inc.V.Hogg Wyld,ltd,625F supp45,55,227USPQ749,789(DNM1985).
    ⑩Elvie Presley Enter,Inc.v.Capece,142F.3d188,195(5thCir.1998).
    ①Kelly L.Baxter,Trademark parody:how to balance the Lanham act with the first amendment,Santa LRev.1191,p2003-2004.
    ②Anheuser-Busch,Inc.V.Balducci Publication,28F.3d769,777(8th Cir.1994).
    ③Cliffs Notes,lnc.v.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lnc.,886F.2d467(2d Cir.1989).转引自邓宏光、周园:《滑稽模仿对商标权的限制》,《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④宋慧献:《商标保护与艺术表达》,《中华商标》2007年第3期。
    ①J.Thomas Me Carthy,Me Carthy on Trademark and Unfair Competition.24:16(2)(4thed.1996).
    ①Robert J.Shaughnessy, Trademark Parody:A Fair Use And First Amendment Analysis, Vol.77TMR,p194.
    ②Pratheepan Gulasekaram,Policing the Border Between Trademarks and Free Speech,Washington LwaRewiew,Vol.80:887,2005,p927.
    ③Anthony Pearson,Commercial Trademark Parody,The Federal Trademark Dilution Act,And The FirstAmendment,VALPARAISO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32, p1023.
    ④Tyrone Tasker,Parody Or Satire As A Defence To Trademark Infringment, Vol.77TRM,p229-231.
    ⑤N.Y.Times v Sullivan,376U.S.254,271-72(1964).
    ①Anthony Pearson,Commercial Trademark Parody,The Federal Trademark Dilution Act,And The FirstAmendment,VALPARAISO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32, p1003.
    ②威廉·费歇尔:《知识产权理论》,黄海峰译,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8页。
    ③Mattel,Inc.v.MCA Records,Inc.,296F.3d894,900(9thCir.2002).
    ④Anthony Pearson,Commercial Trademark Parody,The Federal Trademark Dilution Act,And The FirstAmendment,VALPARAISO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32, p990.
    ⑤Case Comment,Free Speech:Peaceful Picketing on Quasi-Public Property, Minnesota LawReview,1965,Vol.53,P.86.
    ①Kelly L.Baxter,Trademark parody:how to balance the Lanham act with the first amendment,Santa LRev.1195,p2003-2004.
    ②罗伯特·P·莫里斯等:《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05页。
    ③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2页。
    ④Lloyd Corp.v. Tanner,407U.S.551(1972).
    ⑤Mattel,Inc.v.MCA Records,Inc.,296F3d894,905(9thCir.2002).
    ①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②赵娟:《商业言论自由的宪法学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③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④即依言论性质及当时所处环境,凡具有造成实际罪恶的、具有明显而即刻威胁的言论。Schenck V.UnitedStates,249U.S.47(1919).
    ⑤即被告明知其叙述不实或全然不顾是否不实。New York v.Sullivan,33U.S.254(1964).
    ⑥色情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取悦于性方面的淫欲,以明显令人厌恶的方式描述性行为;同时作为一个整体,不具有严肃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或科学性价值。Miler v.California,413U.S.15[R].1973.
    ⑦Cohen v. California,403US15(1971).一案中,原告夹克衫上印有词语“Fuck the Draft”是受宪法保护的表达自由。
    ①吴飞:《平衡与协调——西方传媒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3页。
    ②Arlen W. Langvardt,Trademakr Right and First Amendment Wrongs,Vol.83TMR,p645.
    ③Joseph Burstyn, Inc.v. Wilson,343U S495,501-02(1952).
    ④Bloger v. Youngs Drug Publishers Corp.,463U S60,66-68(1983).
    ⑤Hoffman v.Capital Cities|ABC,inc.,255F.3d1180,1183(9th.2001.cir).
    ①Mut. of Mutual Ins.Co v.Novak,863F.2d397,402(8thCir.1987).
    ②Kelly L.Baxter,Trademark parody:how to balance the Lanham act with the first amendment,Santa LRev.1206,p2003-2004.
    ③Coca-Cola Co.v.Gemini Rising,Inc.,346F.Supp.1183(E.D.N.Y.1972).
    ④Kelly L.Baxter,Trademark parody:how to balance the Lanham act with the first amendment,Santa LRev.1195,p2003-2004.
    ①Kelly L.Baxter,Trademark parody:how to balance the Lanham act with the first amendment,Santa LRev.1195,p2003-2004.
    ②L.L.Beam.Inc.v.Drake Publishers. Inc.,811F.2d26,31(1stCir.1987).
    ③General Electric Co.v.Alumpa Coal Co.,205U.S.P.Q.(BNA)1036(D.Mass.1979).
    ④Gucci Shop,Inc.v.R.H.Macy&Co.,446F.supp.838(E.D.N.Y.1977).
    ①41F.3d39(2d Cir.1994).转引自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49页。
    ②Kelly L.Baxter,Trademark parody:how to balance the Lanham act with the first amendment,Santa LRev.1195,p2003-2004.
    ③Chemical Corp.of America v.Anheuser-Busch,Inc.,360F.2d129(1963).
    ①Frank D. Prager, Brunelleschi’patent, JPOS, XXVIII1946.转引自杨红军:《知识产权制度变迁中契约观念的演进及其启示》,《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②杨红军:《知识产权制度变迁中契约观念的演进及其启示》,《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①Century Electric Co. v. Westinghouse Electric&Mfj. Co.(191Fed.350,354).See Bruce W. Bugbee,Genesis of American Patent and Copyright Law, Public Affairs Press,1967, p.164
    ②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3年,第150页。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1页。
    ③易延友:《沉默的自由》,《中国律师》,2000年第3期。
    ④殷啸虎、房保国:《沉默权的宪法思考》,《现代法学》2002年第2期。引文原出自郭道晖:《论权利推定》,《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⑤孙长永:《沉默权的是非之争与正当根据(下)》,《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⑥堪东华:《言论自由与沉默权》,《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⑦郭道晖:《论法的精神》,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年,第306页。
    ①徐暄:《知识产权对价论的理论框架》,《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春季卷。
    ②此部分内容已发表,参见高荣林:《知识产权的对象与表达自由》,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2010年第3期。
    ③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④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①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4页。
    ②高荣林:《知识产权对象与表达自由》,《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③United States v. O’Brien,391U.S.367(1968).转引自邵志择:《表达自由:言论与行为的两分法》,《美国研究》2002年第1期。
    ①崔立红:《论专利权人的许诺销售权》,《人民法院报》2000年11月9日。
    ②衣庆云:《浅析许诺销售》,《知识产权》2001年第1期。
    ③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④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王迁:《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89页。
    ①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2页。
    ②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3年,第213页。
    ③刘学圣:《许诺销售侵权及救济》,《人民司法》2002年第5期。
    ④Schenck v.United States,249U.S.47(1919).
    ⑤邓宏光:《论知识产权侵权警告函》,《企业经济》2006年第6期。
    ①梁志文:《论专利权人之侵权警告函》,《知识产权》2004年第3期。
    ②梁志文:《论专利权人之侵权警告函》,《知识产权》2004年第3期。
    ③陆萍:《侵权警告声明造成侵权》,人民法院报2002年8月1日。
    ①金明浩:《知识产权、科研自由与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3期。
    ②谢海定:《作为法律权利的学术自由权》,《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③谢海定:《作为法律权利的学术自由权》,《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④侯健:《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9页。
    ⑤郑万青:《知识产权与信息自由权》,《学术论坛》2006年第5期。
    ⑥薛现林:《科学研究自由与知识产权制度》,《科技法制》2004年第2期。
    ⑦[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19页。
    ⑧[美]查尔斯·H·汤斯:《激光如何偶然发现》,关洪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2页。
    ①薛现林:《科学研究自由与知识产权制度》,《科技法制》2004年第2期。
    ②金明浩:《知识产权、科研自由与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3期。
    ③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第689页。
    ①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第699页。
    ②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第758页。
    ③易延友:《沉默的自由》,《中国律师》2000年第3期。
    ④孙长永:《沉默权的是非之争与正当根据(下)》,《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①秦前红,陈道英:《公司法人的言论自由——美国言论自由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②秦前红,陈道英:《公司法人的言论自由——美国言论自由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③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7页。
    ④Robert C. Post, Encrytion Source Cord and the First Amendment,15Berkeley,TECH.L.J.713,715-17(2000).
    ⑤Pamel Samuelson, Principle For Resolving Between Trade Secret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HASTINGS LAWJOURNAL [Vol.58:77,2006-2007,p780.
    ⑥Pamel Samuelson, Principle For Resolving Between Trade Secret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HASTINGS LAWJOURNAL [Vol.58:77,2006-2007,p780-781.
    ①Pamel Samuelson, Principle For Resolving Between Trade Secret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HASTINGS LAWJOURNAL [Vol.58:77,2006-2007,p781.
    ②王雪利等:《反向工程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机制构建初探》,《现代财经》2006年第6期。
    ③Chicago Lock Co.v.Fanberg,676F.2d400(9thCir.1981).
    ①王美鹏:《商业秘密的权利属性及权利限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25-26页。
    ②Religious Technology Center v.Lerma,908F.Supp.1362(E.D.Va.1995).
    ③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第94页。
    ④参见加拿大刑法增加的条款草案,侵占商业秘密,合法获得、披露,第(4)款a项,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762页。
    ①刘晓霞:《论商业秘密权的限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0-31页。
    ③此部分已经发表,参见高荣林:《商业秘密的风险管理策略》,《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2期。
    ①王知津,孙晓绯:《竞争情报与商业间谍的分水岭》,《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
    ②肖向华:《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的收集与分析》,《情报探索》2007年第3期。
    ③张伦明译:《互联网成为商业间谍的金矿》,http://www.sina.com.cn,2012-12-26访问。
    ④彭学龙:《不可避免披露原则再论》,《知识产权》2003年第6期。
    ⑤彭学龙:《美国商业秘密法中的禁令救济》,《知识产权》2004年第4期。
    ①毕飞飞:《美国商业秘密禁令救济制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底23页。
    ②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③Thomas Emerson,The Doctrine of Prior Restraint,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1955,Vol.20,p.648.转引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9页。
    ④Alexander Bickel,The Morality of Consent,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1975,p.61.转引自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9页。
    ⑤Near v.Minn.,283U. S.679,713(1930).
    ⑥New York Times Co.v.United states,403U.S.713(1971).
    ⑦Or.ex rel Sports Mgt.news,921P.2d at1308.
    ⑧CBS,Inc.v.Davis,510U.S.1315,1317(1994).
    ⑨Procter&Gamble Co.v.Bankers Trust Co.,78F.3d219(6thCir.1996).
    ①New York Times Co.v.United states,403U.S.713(1971).
    ②Warren Publishing Inc.v.Microdos Data Corp.,115,F.3d1509,1516(11th Cir.1997).转引自彭学龙:《美国商业秘密法中的禁令救济》,《知识产权》2004年第4期。
    ③Trade Secret,the First Amendment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Interet Age,DAVID GREENE,HARSTION COMMENTL.J.[23:537,2000-2001,p553.
    ④Schenck v.United States,249U.S.47(1919).转引自程洁:《美国言论自由的限度》,《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
    ⑤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⑥Kewannee Oil Co.v. Bicron Corp.,416U. S.470,475-76(1974).
    ①Speedry Chems.&Prods.v. Catre’s Inc Co.,306F.2d328(2d Cir.1962).
    ②黄武双:《具有报道价值的公共利益”可否阻却临时禁令发布》,《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
    ③Smith v.Daily Publishiing Company443U.S.97,103(1979).
    ④New York Times Co.v.United states,403U.S.713(1971).
    ⑤O‘Grady v. Super Court,44Cal.Rptr.3d72,112(Ct.App.2006).
    ⑥黄武双:《具有报道价值的公共利益”可否阻却临时禁令发布》,《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
    ⑦Bartnicki v.Vopper,523U.S.514(2001).
    ⑧Cf.Penguin Books USA Inc.v.Walsh,756F.Supp.770,787(S.D.N.Y.1991).
    ①Gartside V.Dutram,[1856]26LJ ch113,转引自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4页。
    ②Initial Services Ltd.v.Putterill,[1986]1QB369,转引自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5页。
    ③Lion Laboratories Ltd.v.Eoans[1984]2ALL ER417,转引自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6页。
    ④黄武双:《具有报道价值的公共利益”可否阻却临时禁令发布》,《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
    ①百度百科,腾讯360之争,http://baike.baidu.com/view/4604380.htm,2011-5-6访问。
    ②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新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第75页。
    ③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8页。
    ①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1-362页。
    ②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9年,第354-355页。
    ③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④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新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第617页。
    ⑤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2页。
    ①苏力:《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据《人民日报》1995年4月12日的报道,国家有关机关已经对这一问题作出决定,认定邱氏鼠药中含有违禁的剧毒物质,严令禁止使用。
    ②Hertel v.Switzerlang,28Eur.Ct.H.R.534,534(1998).
    ③苏力:《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
    ①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竞争双方之间的商品或服务必须具有替代关系;而广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则无此要求;参见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新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第158和160页。
    ②Anselm Kamperman Sanders:Unfair Competition Law,Clrendon Press Oxford1997,P13-14.转引自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新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第161页。
    ③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7页。
    ④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59页。
    ⑤Virginia State Board of Pharmacy v. Virginia Citizens Consumer Council,425U.S.748(1976).
    ①Bolger v.Youngs Drug Prods.Corp.,463U.S.60(1983).
    ②Kasky v.Nike,Inc.,45P.3d243(Cal.2002).
    ③Virginia State Board of Pharmacy v. Virginia Citizens Consumer Council,425U.S.748(1976).
    ④Cincinnati v.Discovery Network,Inc.,507U.S.410,426n.21(1993).
    ⑤Rubin v.Coors Brewing Co.,514U.S.476,496(1995)(Steven,J., concurring).
    ⑥腾讯正式起诉360不正当竞争,http://tech.ifeng.com/internet/special/360pkqq/content-1/detail_2010_10/15/2793569_0.shtml,2011-5-6访问。
    ①2010年中秋节期间,“QQ软件管理”和“QQ医生”自动升级为“QQ电脑管家”,涵盖了云查杀木马、系统漏洞修补、安全防护,系统维护和软件管理等功能,而这也是目前360安全卫士的主流功能。而凭借着QQ庞大的用户基础,QQ电脑管家将直接威胁360在安全领域的生存地位。9月27日,360发布直接针对QQ的“隐私保护器”工具,宣称其能实时监测曝光QQ的行为,并提示用户“某聊天软件”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偷窥用户个人隐私文件和数据。引起了网民对于QQ客户端的担忧和恐慌。http://baike.baidu.com/view/4604380.htm,2011-5-6访问。
    ②Va.state Bd.of Pharmacy v.Va.Citizen Consumer Council,In.,425U.S.748,722n.24(1976).
    ③付中:《QQ诉360:软件是否能窥探用户隐私成法庭焦点》,http://www.ce.cn/cysc/tech/07hlw/guonei/201012/15/t20101215_20603457.shtml,2011-5-6访问。
    ①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北大、高教出版社,2000年,第661-662页。
    ②马特:《侵犯隐私权责任的构成与抗辩》,载王利民,葛维宝主编,《中美法学前沿对话》,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第215-219页。
    ③此段内容已发表,参见:高荣林:《广告保护或限制之表达自由根据探析》,《广告研究》2013年第1期。
    ④参见张永明编译《“惊吓广告”判决》,载《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裁判选辑(十一)》,台湾“司法院”印行,2004年,第88页。
    ⑤林海:《反不正当竞争与表达自由的较量》,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6792,2011-5-6访问。
    ①Kasky v.Nike,Inc.,45P.3d243(Cal.2002).
    ③腾讯声明:QQ没窥探隐私,扫描文件是监测木马http://tech.ifeng.com/internet/special/360pkqq/content-1/detail_2010_09/27/2646604_0.shtml,2011-5-6访问。
    ④Abrams v. United States,250U. S.616(1919).
    ①http://tech.ifeng.com/internet/special/360pkqq/,2011-5-6访问。
    ②胡钢:《腾讯未尊重网民选择权,可调查其垄断》,http://tech.163.com/10/1104/11/6KL2CQ2M00094ISQ.html,2011-5-6访问。
    ③何兵:《腾讯行为已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http://news.sohu.com/20101104/n277139508.shtml,2011-5-6访问。
    ④张朝阳:《腾讯将抄袭和垄断做到极致》,http://tech.sina.com.cn/i/2010-11-03/23374824579.shtml,2011-5-6访问。
    ⑤胡延平:《不正当竞争是对用户选择权的严重侵犯》,http://tech.ifeng.com/internet/special/360pkqq/content-0/detail_2010_11/03/2992164_0.shtml,2011-5-6访问。
    ⑥社科院法学所研讨3Q之战:司法解决可能性渺茫,http://tech.sina.com.cn/i/2010-11-06/06574835409.shtml,2011-5-6访问。
    ①转引自吴飞:《平衡与妥协——西方传媒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②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83页。转引自吴飞:《平衡与妥协——西方传媒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③N.Y.Times v Sullivan,376U.S.254,271-72(1964).
    ④吴汉东:《论商誉权》,《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⑤江帆:《商誉与商誉侵权的竞争法规制》,《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第46页。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新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第628页。
    ⑥江帆:《商誉与商誉侵权的竞争法规制》,《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⑦这些立法例援引自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新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第631-635页。
    ①百度百科,《企业社会责任》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160938.htm,2011-5-6访问。
    ①[美]沃仁,布然迪斯:《论隐私》,易继明译,载易继明主编:《私法》2007年,第1卷,第88页。
    ②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0页。
    ①[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1页。
    ②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214页。
    ③William F.Party:Fair Use Privilege In Copyright Law,p.379,1986.转引自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5页。
    ④Harper&Row Publishiers,Inc.v.Nation Enters.,471U.S.539,558(1985).
    ①高荣林:《商标领域合理使用的检讨与重构》,《中华商标》2011年第2期。
    ②黄晖:《商标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93页。
    ③盛洪:《为什么制度重要》,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④曹新明:《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反思》,《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6期。
    ①易延友:《沉默的自由》,《中国律师》2000年第3期。
    ②郭道晖:《论权利推定》,《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③Harper&Row Publishiers,Inc.v.Nation Enters.,471U.S.539,558(1985).
    ①Lloyd Corp.v. Tanner,407U.S.551(1972).即表达的目的与该私人物业的用途有肯定的联系;表达者没有其他合理途径向需要此类信息的人传播该信息。
    ②Schenck V.United States,249U.S.47(1919).即依言论性质及当时所处环境,凡具有造成实际罪恶的、具有明显而即刻威胁的言论。
    ①N.Y.Times v Sullivan,376U.S.254,271-72(1964).“实际恶意”,即明知虚假或漠然不顾事实真相。
    [1]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
    [2]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高教、北大出版社,2009年。
    [4]朱谢群:《创新性智力成果与知识产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5]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纵横谈》,张寅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7]中山信弘:《多媒体与著作权》,张玉瑞译,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年。
    [8]王太平:《知识产权客体的理论范畴》,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9]汪安民:《罗兰·巴特》,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1]N·维纳:《控制论》,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
    [12]苗东升:《系统科学辩证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昌家立:《关于知识的本体论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
    [14]种义信:《信息科学基本原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
    [15]邬焜:《信息认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6]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17]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18]肖峰:《从哲学看符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9]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20]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21]孟祥娟:《版权侵权认定》,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
    [22]沈固朝:《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3]吴飞:《平衡与协调—西方传媒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24]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吴之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25]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26]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资本主义国家民权法则及其简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27]吕世伦:《理论法学经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
    [28]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选集》,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9]高中:《国家安全与表达自由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3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1]富田彻男:《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廖正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32]刘茂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
    [33]吴汉东、胡开忠:《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34]启良:西方自由主义传统:西方反自由至新自由主义学说追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35]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36]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37]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选集》,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3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39]柯亨,阿拉托:《市民社会与政治理论》,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
    [40]何志鹏:《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41]王峰:《表达自由及其界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2]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43]芦部信喜:《宪法》(第3版),高桥和之增订,林来梵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4]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45]甄树青:《论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6]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47]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年。
    [48]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运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49]林子仪:《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台湾:月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50]李强:《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51]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5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童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53]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54]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
    [55]斯蒂芬·R·芒泽编:《财产的法律和政治理论新作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
    [56]亚当·斯密:《国富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46页
    [57]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58]罗伯特·贝拉等,《美国透视-一个人主义的困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9]房龙:《论宽容》,秦立彦、冯士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0]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61]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62]李瞻:《新闻学》,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
    [63]欧文·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刘擎,殷莹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64]罗纳德·哈里·科斯:《商品市场与思想市场》,盛洪、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65]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66]朱莉·E·科恩等:《全球信息化经济中的著作权法》,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
    [67]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8]孙新强、于改之译:《美国版权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9]吴汉东等:《西方诸国著作权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70]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1]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
    [72]罗伯特·P·莫里斯等:《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73]黄晖:《商标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74]彭学龙:《商标法的符号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75]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76]郊荣成等:《朗文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
    [77]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78]魏森著:《论商标的淡化》,对外经贸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79]郭道晖:《论法的精神》,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年。
    [80]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阎凤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81]查尔斯·H·汤斯:《激光如何偶然发现》,关洪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82]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
    [83]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新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
    [84]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北大、高教出版社,2000年。
    [8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86]盛洪:《为什么制度重要》,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87]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李鸿禧:《言论出版自由之民主宪政意义》,《宪法与人权》,元照出版社,1999年。
    [2]欧山:《表达自由初步研究》,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3]杜承铭:《论表达自由》,《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4]赵娟:《商业言论自由的宪法学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5]秦前红,陈道英:《公司法人的言论自由—美国言论自由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6]谢铭洋:《智慧财产权之概念与法律体系》,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2000年。
    [7]郑万青:《知识产权与信息自由权》,《知识产权》2006年第5期。
    [8]胡启明、成凤明:《版权与表达自由之协调》,《河北法学》2004年第4期。
    [9]牛静:《言论出版自由与版权之冲突与平衡机制探讨》,《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0]赖洪川、赵瑞华:《论版权保护与言论自由的平衡与冲突》,《暨南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1]杨会永:《版权保护与表达及信息自由的冲突与协调:基于欧洲法的分析》,冯军主编,《版权保护法制的完善与发展:基于欧盟经验与中国实践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2]胡光志、雷云:《版权、表达自由与市民社会》,《法学评论》2008年第2期。
    [13]胡开忠:《广播组织权利的扩张与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保护》,《中国版权》2008年第3期。
    [14]冯晓青、魏衍亮:《互联网上言论自由权与版权关系之述评》,《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
    [15]邓宏光:《论商标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6]宋慧献:《商标保护与艺术表达自由》,《中华商标》2007年第3期。
    [17]黄武双:《“具有报道价值的公共利益”可否阻却临时禁令发布》,《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
    [18]万志前:《商业秘密与表达自由的协调》,《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4期。
    [19]保罗·爱德华·盖勒:《广重诉凡高:版权侵权法律教济中版权保护范围悖论的解决》,张晓都译《外国法译》2000年第3期。
    [20]邓宏光,周园:《滑稽模仿对商标权的限制》,《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1]郑成思:《信息、知识产权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3期。
    [22]杨雄文:《知识产权熵论重述》,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2008年第3卷。
    [23]张玉敏:《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24]张玉敏、易健雄:《主观与客观之间—知识产权“信息说”的重新审视》,《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
    [25]张勤:《知识产权客体之哲学基础》,《知识产权》2010年第2期。
    [26]蒋万来:《质疑信息产权,—以“知识”和“信息”的辫析为前提》,《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4期。
    [27]邬焜:《哲学信息要略》,《人文杂志》1985年第1期。
    [28]乌家培:《信息、知识及相关问题》,《科学决策》1999年第4期。
    [29]刘春田:《知识财产权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0]钟义信:《知识论框架:通向信息-知识-智能统一的理论》,《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第9期。
    [31]卡拉·A赫茜:《知识产权的兴起:一个前途未卜的观念》,金海军译,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三卷),2008年。
    [32]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的以人为本与各国特点》,《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33]李雨峰:《从写者到作者—对著作权制度的一种功能主义解释》,《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
    [34]何光沪:《宗教改革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5]赵林:《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6]李明山:《陶保霖的著作权主张述评》,《著作权》1992年第3期。
    [37]周生城:《版权始于何时何国》,《法学研究》1984年第6期。
    [38][美]安守廉:《知识产权还是思想控制:对中国古代法的文化透视》,梁治平译,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
    [39]吴汉东、王毅:《中国传统文化与著作权制度略论》,《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
    [40]郑成思:《知识产权的起源》,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6757
    [41]叶坦:《宋代的印刷事业与版权保护》,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
    [42]李雨峰:《版权:一种历史视野》,《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2期。
    [43]郭凯峰:《中国特许出版权和著作权制度的历史变迁》,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二卷),商务印书馆,2006年。
    [44]金海军:《16-18世纪英国知识产权的历史与功能:一种社会结构整体观》,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
    [45]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律构造与移植的文化解释》,《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46]张健:《财产权与财产权屏障下的言论出版自由》,《新闻大学》2008年第1期。
    [47]东尼奥格斯:《财产权与经济活动自由》,载亨金、罗森塔尔,《宪政与权利》,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48]罗文辉:《新闻事业的利润及回馈社会的方式》,《报学》1985第7卷第5期。
    [49]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50]汪信砚,夏昌奇:《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1]公丕祥:《民法与市民社会关系述要》,《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52]王利民:《论私法与市民社会》,《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4期。
    [53]王玫黎:《论市民社会与民法典的互动关系》,《学海》2007年第5期。
    [54]吴汉东:《古罗马法对知识产权的理论贡献》,《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年4月12日。
    [55]奥德丽· R查普曼:《将知识产权视为人权:与第15条第1款第3项有关的义务》,《版权公报》2001年第3期。
    [56]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57]刘茂林,刘永:《中国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人权视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8]宋慧献,周艳敏:《冲突与平衡:知识产权的人权视野》,《知识产权》2004年第2期。
    [59]张乃根:《论TRIPS协议框架下知识产权与人权的关系》,《法学家》2004年第4期。
    [60]汪习根:《发展权与中国发展法治化的三维研究》,《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
    [61]郑万青:《知识产权与人权的关联辨析》,《法学家》2007年第5期。
    [62]艾瑞克·巴伦特:《为什么要保护言论自由》,张明杰,《开放的政府》,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63]宋慧献:《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冲突与协调》,《知识产权年刊》2006年号。
    [64]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北大法律评论》2000第3卷第2辑。
    [65]温荣斌:《文化渊源与商标分类》,《中华商标》2003年第7期。
    [66]文罡,古祖雪:《浅谈商标的文化蕴含》,《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67]威廉·费歇尔:《知识产权理论》,黄海峰译,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
    [68]冯晓青:《试论以利益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69]任寰:《论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知识产权》2005年第3期。
    [70]吴汉东:《合理使用制度的法律价值分析》,《法律科学》1996年第3期。
    [71]曹新明:《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反思》,《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6期。
    [72]杨肃默:《英国政治传统中的自由观念》,王焱等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73]赵娟:《为什么言论必须自由》,《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74]汪习根:《发展权法理探析》,《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75]梁志文:《政治学理论中的隐喻在知识产权制度调适中的运用》,《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7期。
    [76]季卫东:《表达自由与公权力的界限》,http://www.ycreview.com/?viewnews-2905.html。
    [77]刘海年:《言论自由与社会发展》,《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78]乔永忠:《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商场现代化》2007年5月(下旬刊)。
    [79]周洪涛,刘华:《知识产权制度的进路与出路:知识产权文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法学论坛》2006年第4期。
    [80]胡开忠:《文化多样性的弘扬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科学》2007年第3期。
    [81]高荣林:《知识产权的对象与表达自由》,《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82]王海明:《个人主义概念辩难》,《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3期。
    [83]杨明,张伟:《个人主义: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84]许克谦:《论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齐鲁学刊》2005年第5期。
    [85]韦森:《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复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86]张风阳:《道德边界的销蚀》,《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87]李琛:《质疑知识产权之人格财产一体性》,《中国社会科》2004年第2期。
    [88]冯晓青:《论著作权法与公共利益》,《法学论坛》2004年第3期。
    [89]冯晓青:《著作权法目的与利益平衡论》,《科技与法律》2004年第2期。
    [90]R·尼斯贝特:《个人主义》,《哲学译丛》1991年第2期。
    [91]袁玲红:《哈耶克的真个人主义理论探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92]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93]张世耘:《弥尔顿的自由表达观的世俗现代意义》,《国外文学》2006年第4期。
    [94]汪庆华:《言论自由与国家角色:科斯v.费斯》,《政法论坛》2009年第4期。
    [95]李雨峰:《思想/表达二分法的检讨》,《北大法律评论》第8卷·第2辑。
    [96]卢海君:《论思想表达两分法的“成文”化》,《中国出版》2010年11月上。
    [97]冯晓青:《著作权法中思想与表达二分法之合并原则及其实证分析》,《法学论坛》2009年第2期。
    [98]李雨峰:《表达自由与合理使用制度》,《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5期。
    [99]李伟文:《论著作权客体之独创性》,《法学评论》2000年第1期。
    [100]冯晓青:《知识产权有效期限制的理论思考》,《兰州学刊》2007年第6期。
    [101]毕竞悦:《版权保护期限的合宪性之争》,《公法研究》2005年第1期。
    [102]王迁:《论认定“模仿讽刺作品”构成“合理使用”的法律规则》,《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1期。
    [103]蔡定剑:《“馒头血案”的宪法视角》,《新京报》2006年3月4日。
    [104]季卫东:《网络化社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105]苏力:《戏仿的法律保护和限制——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切入》,《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106]冯晓青,易艳娟:《飘过留痕——从两大案例看改写作品与合理使用的关系》,《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11期。
    [107]罗莉:《谐仿的著作权法边界》,《法学》2006年第3期。
    [108]王迁:《对技术措施的比较研究》,《知识产权》2003年第2期。
    [109]唐广良:《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与技术措施保护制度》,《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2期。
    [110]杨述兴:《技术措施与著作权法中的权利限制制度》,《知识产权》2004年第2期。
    [111]梁志文:《论技术措施版权保护的制度冲突》,《电子知识产权》2002年第7期。
    [112]费兰芳:《合理使用制度的危机——从数字化作品谈起》,《科技与法律》2002年第4期。
    [113]郭禾:《规避技术措施行为的法律属性辩析》,《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10期。
    [114]李扬:《简论技术措施和著作权的关系》,《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第9期。
    [115]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再认识》,《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116]冯晓青,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倾向》,《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117]李永明,吕益林:《论知识产权之公权性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18]邵志择:《表达自由:言论与行为的两分法》,《美国研究》2002年第1期。
    [119]张世耘:《淫秽色情的认定标准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20]邱进前:《美国商标合理使用原则的最新发展:The Beach Boys一案评析》,《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5期。
    [121]杜颖:《指明商标权人的商标合理使用制度》,《法学论坛》2008年第5期。
    [122]黄汇:《售前混淆之批判和售后混淆之证成》,《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6期。
    [123]邓宏光:《商标混淆理论之新发展:初始兴趣混淆》,《知识产权》,2007年第3期。
    [124]杨红军:《知识产权制度变迁中契约观念的演进及其启示》,《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125]易延友:《沉默的自由》,《中国律师》,2000年第3期。
    [126]殷啸虎,房保国:《沉默权的宪法思考》,《现代法学》2002年第2期。
    [127]郭道晖:《论权利推定》,《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128]孙长永:《沉默权的是非之争与正当根据》,《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129]堪东华:《言论自由与沉默权》,《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130]徐暄:《知识产权对价论的理论框架》,《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春季卷。
    [131]崔立红:《论专利权人的许诺销售权》,《人民法院报》2000年11月9日。
    [132]衣庆云:《浅析许诺销售》,《知识产权》2001年第1期。
    [133]刘学圣:《许诺销售侵权及救济》,《人民司法》2002年第5期。
    [134]邓宏光:《论知识产权侵权警告函》,《企业经济》2006年第6期。
    [135]梁志文:《论专利权人之侵权警告函》,《知识产权》2004年第3期。
    [136]陆萍:《侵权警告声明造成侵权》,《人民法院报》2002年8月1日。
    [137]金明浩:《知识产权、科研自由与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3期。
    [138]谢海定:《作为法律权利的学术自由权》,《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139]郑万青:《知识产权与信息自由权》,《学术论坛》2006年第5期。
    [140]薛现林:《科学研究自由与知识产权制度》,《科技法制》2004年第2期。
    [141]赵乐静:《论科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8期。
    [142]王雪利等:《反向工程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机制构建初探》,《现代财经》,2006年第6期。
    [143]王知津,孙晓绯:《竞争情报与商业间谍的分水岭》,《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
    [144]肖向华:《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的收集与分析》,《情报探索》2007年第3期。
    [145]张伦明译:《互联网成为商业间谍的金矿》,http://www.sina.com.cn。
    [146]彭学龙:《不可避免披露原则再论》,《知识产权》2003年第6期。
    [147]彭学龙:《美国商业秘密法中的禁令救济》,《知识产权》2004年第4期。
    [148]程洁:《美国言论自由的限度》,《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
    [149]苏力:《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
    [150]马特:《侵犯隐私权责任的构成与抗辩》,载王利民,葛维宝主编,《中美法学前沿对话》,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
    [151]林海:《反不正当竞争与表达自由的较量》,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6792。
    [152]吴汉东:《论商誉权》,《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153]江帆:《商誉与商誉侵权的竞争法规制》,《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154]沃仁,布然迪斯:《论隐私》,易继明译,《私法》2007年,第1卷。
    [155]高荣林:《商标领域合理使用的检讨与重构》,《中华商标》2011年第2期。
    [156]高荣林:《公开权视域下的表达自由研究》,《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57]郑胜利:《论知识产权法定主义》,《中国发展》2006年第3期。
    [1] Eugene Volokh. Freedom of speech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some thoughts afterEldred,44Liquormart, Saderup, and Bartnichi. Houston Law Review I/P symposium,2003.
    [2] Andrew Beckerman-Rodau. Prior Restraint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Clashbe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from an EconomicPerspective.12Fordham Intell. Prop. Media&Ent. L.J.1.
    [3] Paul L. C. Torrenmans. Copyright and human rights——freedom of expression–intellectual property–privacy[J].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4.
    [4] David McGowan,Why the First Amendment Cannot Dictate Copyright Policy,65U.PITT.Lrew.281,285,301(2004).
    [5] Ray Patterson&Stanley W. Lindberg, The Nature of Copyright: ALaw of Users'Rights. p123-124(1991).
    [6] Stephen Fraser,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FirstAmendment and Copyright Laws andits Impact on the Internet,16CardozoArts&Ent. LJ1,9(1998).
    [7] Melville B.Nimmer,Dose Copyright Abridge the First Amendment Guarantees ofFree Speech and Press?17UCLAL.Rew.1180,1180(1970).
    [8] Clifs Notes,lnc.v.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g Group,Inc.,886F.2d467(2dCir.1989).
    [9] L.L.Beam.Inc.v.Drake Publishers. Inc.,811F.2d26,31(1stCir.1987).
    [10]Tyrone Tasker,Parody Or SatireAsADefence To Trademark Infringement, Vol.77TRM,241.
    [11]Anheuser-Busch,Inc.v.Balducci Publication,28F.3d769,777(8th Cir.1994).
    [12]Coca-Cola Co.v.Gemini Rising,Inc.,346F.Supp.1183(E.D.N.Y.1972).
    [13]Kelly L.Baxter,Trademark parody:how to balance the Lanham act with the firstamendment,Santa L Rev.1195..
    [14]Chemical Corp.ofAmerica v.Anheuser-Busch,Inc.,360F.2d129(1963).
    [15]General Electric Co.v.Alumpa Coal Co.,205U.S.P.Q.(BNA)1036(D.Mass.1979).
    [16]Gucci Shop,Inc.v.R.H.Macy&Co.,446F.supp.838(E.D.N.Y.1977).
    [17]Robert C. Post, Encrytion Source Cord and the First Amendment,15Berkeley,TECH.L.J.713,715-17(2000).
    [18]PAMEL SAMUELSON, Principle For Resolving Between Trade Secrets and theFirstAmendment,HASTINGS LAW JOURNAL [Vol.58:77,2006-2007.
    [19]Markel v.J.L.&Assoc.,938S.W.2d74,79(Tex.App.4thDist.1996).
    [20]Or.ex rel Sports Mgt.news,921P.2d at1308.
    [21]Bunner,93Cal.App.4that663-65.
    [22]CBS,Inc.v.Davis,510U.S.1315,1317(1994).
    [23]Procter&Gamble Co.v.Bankers Trust Co.,78F.3d219(6thCir.1996).
    [24]O‘Grady v. Super Court,44Cal.Rptr.3d72,112(Ct.App.2006).
    [25]Bartnicki v.Vopper,523U.S.514(2001).
    [26]Cf.Penguin Books USAInc.v.Walsh,756F.Supp.770,787(S.D.N.Y.1991).
    [27]L. Ray Patterson&Stanley W. Lindberg, The Nature of Copyright: ALaw of Users'Rights. p123-124(1991).
    [28]J. THOMS MCCAETHY, MCCAETHY ON TRADEMARKAND UNFAIRCOMPETITION24:16(2)(4thed.1996).
    [29]Robert J.Shaughnessy, Trademark Parody:AFair UseAnd First AmendmentAnalysis, Vol.77TMR.
    [30]Pratheepan Gulasekaram,Policing the Border Between Trademarks and FreeSpeech,Washington Law Review,Vol.80:887,2005.
    [31]Ehrenberg, John. Civil Society: the critical history of an idea[M], New York: NewYork University Press,1999.
    [32]Melville.B.Nimmer,Introduction——Is Freedom of the Press A Redundancy:whatDoes it Add To Freedom of Speech? The Hastings Law Journal653(1975).
    [33]Thomas I.Emerson,Toward AGeneral Theory of the First Amendment,Yale LawReview pp.877—879(1963).
    [34]Brown v. Hartlage,456U. S.45,60(1982).
    [35]Copyright and a Democratic Civil Society, Neil Netanel,Yale Law Journal,106(1996):283.
    [36]Norman Siebrasse,Aproperty Rights Theory of the Limits of Copyright, Universityof Toronto Law Journal1(2001).
    [37]Sony Corp.of America v.Universality Studios,464U.S.417,492(1984).
    [38]Whitney v.California,274U. S.357,375(1927).
    [39]A.Cox.Freedom of Expression.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40]William Fisher,“Theori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41]Harper&Row Publishers,Inc.v.Nation Enters.,471U.S.539,558(1985).
    [42]Steven lukes,Individualism,Oxford·Basil Blackwell,1973.
    [43]John Milton,Areopagitica,in Areopagitica and Of Education, Michael Davised.(NewYork: Macmillan,1963).
    [44]Dallas Cowboys Cheerleaders,Inc.v.Scoreboard Posters,Inc.,600F.2d1184(5thCir.1979).
    [45]H.C.Wainwright and Co.v.Wall Street TranscriptCorp.,418F.supp.620(S.D.N.Y.1976).
    [46]Baker v.Selden,10lU.S.99(1879).
    [47]M. B. Nimmer&D. Nimmer, Nimmer on Copyright (New York: Matthew Bender,1978—[looseleaf])§1.10[B][2].P349.
    [48]Apple Computer v. Franklin Computer714F.2d1240,1253(3d Cir.1983).
    [49]Melville B.Nimmer,Dose Copyright Abridge the First Amendment Guarantees ofFree Speech and Press?,17UCLAL.Rew.1180,1180(1970).
    [50]William F. Patry, Fair Use Privilege in Copyright Law, p.6,1986.
    [51]Times, Inc. v. Bernard Geis Associates,293F. Supp.130(S.D.N.Y.1968).
    [52]Suntrust Bank v. Houghton Mifflin Co.,268F.3d (11thCir,2001).
    [53]Dellar v.Samuel Goldwyn.Inc.,104F.2d661(2d Cir.1939).
    [54]M.B.Nimmer.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pyright,West Publishing Co.,1985.
    [55]Feist Publication.Inc.v.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Inc,499U.S.(1991).
    [56]Nimmer,National Security Secretes v.Free Speech:The Issues Left Undecided In theEllsberg Case,26STAN.L.Rev.311(1974).
    [57]Adam D. Moore, ALockean Theor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21Hamline LawReview78(1997).
    [58]M.Nimmer,NIMMER on COPYRIGHT1.05[A].at1-34(1985).
    [59]Elderd.v.Ashcroft,534U.S.1126(2002).
    [60]Owen Morgan,Copyright,the Public Interest and Content Restrictions,8Media&ArtsL.Rev.213,216~219(2003).
    [61]RachelAYurkowski,Is Hyde Park Hiding the Truth?An Analysis of the PublicInterest Defence to Copyright Infringement,32VUW.L.Rev.1053,(2001).
    [62]Blacks' Law Dictionary (8th Edition), West Publications (2004).
    [63]Campbellv.Acuff-RoseMusic,510U. S.569, at580(1994).
    [64]Suntrust Bank v. Houghton Mifflin Co.,268F.3d (11thCir,2001).
    [65]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 v. Shawn Remierdes,82F. Supp.2d211(S.D.N.Y.2000),111F. Supp.2d294(S.D. N.Y.2000).
    [66]Wheaton v.peters[33U.S.(8Pet.)519(1834)].
    [67]Unites States v. Paramount Pictures, Inc.,334U.S.131(1948);Twentieth CenturyMusic Core, v.Aiken,422U.S.151,156(1975).
    [68]Hague v. Committee for Industrial Organization,307U.S.496(1939).
    [69]Marsh v.Alabama,326U.S.501(1946).
    [70]Lloyd Corp.v. Tanner,407U.S.551(1972).
    [71]Times, Inc. v. Bernard Geis Associates,293F. Supp.130(S.D.N.Y.1968).
    [72]Patrick D.Curran.Diluting the Commercial Speech Doctrine—Noncommercial Useand the Federal Trademark Dilution Act[Z].71U.Chi.L.Rev,2004.
    [73]Gordon Humphreys, Freedom of speech and trademarks: Gauging public sensitivitiesor curtailing civil liberties?
    [74]Graeme B.Dinwoodie Mark D.Janis:“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law andpolicy”,New York,Aspen Publishers,c2004.
    [75]J.Thomas Me Carthy,Me Carthy on Trademark and Unfair Competition,(FourthEdition),section23.10.
    [76]Big O Tire Dealers,Inc.v.Goodyear Tire&Rubber Co.,516F.2d1365(10th,Cir.1977).
    [77]Elvie Presley Enter,Inc.v.Capece,142F.3d188,195(5thCir.1998).
    [78]Jordach Enterpyise,Inc.v.Hogg Wyld,ltd,625F supp45,55,227USPQ749,789(DNM1985).
    [79]Anheuser-Busch,Inc.v.Balducci Publication,28F.3d769,777(8th Cir.1994).
    [80]Tyrone Tasker,Parody Or SatireAsADefence To Trademark Infringement, Vol.77TRM.
    [81]Anthony Pearson,Commercial Trademark Parody,The Federal Trademark DilutionAct,And The First Amendment,VALPARAISO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32.
    [82]Pratheepan Gulasekaram,Policing the Border Between Trademarks and FreeSpeech,Washington Law Review,Vol.80:887,2005.
    [83]Robert J.Shaughnessy, Trademark Parody:AFair UseAnd First AmendmentAnalysis, Vol.77TMR.
    [84]Mattel,Inc.v.MCARecords,Inc.,296F.3d894,900(9thCir.2002).
    [85]Case Comment,Free Speech:Peaceful Picketing on Quasi-Public Property, MinnesotaLaw Review,1965,Vol.53.
    [86]Schenck v.United States,249U.S.47(1919).
    [87]New York v.Sullivan,33U.S.254(1964).
    [88]Miler v.California,413U.S.15[R].1973.
    [89]Cohen v. California,403US15(1971).
    [90]Arlen W. Langvardt, Trademark Right and First Amendment Wrongs,Vol.83TMR.
    [91]Joseph Burstyn, Inc.v. Wilson,343U S495,501-02(1952).
    [92]Bloger v.Youngs Drug Publishers Corp.,463U S60,66-68(1983).
    [93]Hoffman v.Capital Cities ABC,inc.,255F.3d1180,1183(9th.2001.cir).
    [94]Mut. of Mutual Ins.Co v.Novak,863F.2d397,402(8thCir.1987).
    [95]Chemical Corp.ofAmerica v.Anheuser-Busch,Inc.,360F.2d129(1963).
    [96]Frank D. Prager, Brunelleschi’patent, JPOS, XXVIII1946.
    [97]Adam Mossoff, Rethink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tents: An Intellectual History,1550-1800,52Hastings L.J.1259.
    [98]Century Electric Co. v. Westinghouse Electric&Mfj. Co.(191Fed.350,354).SeeBruce W. Bugbee, Genesis ofAmerican Patent and Copyright Law, PublicAffairsPress,1967.
    [99]Street v.New Yorke394U.S.576(1969),Ibid,P289.
    [100]United States v. O’Brien,391U.S.367(1968).
    [101]Kasky v.Nike,Inc.,45P.3d243(Cal.2002).
    [102]Chicago Lock Co.v.Fanberg,676F.2d400(9thCir.1981).
    [103]Religious Technology Center v.Lerma,908F.Supp.1362(E.D.Va.1995).
    [104]William E.Hilton,What Sort of Improper Conduct Constitutes Misappropriation ofATrade Secret,IDEA,1990,p294-296.
    [105]Near v.Minn.,283U. S.679,713(1930).
    [106]Markel v.J.L.&Assoc.,938S.W.2d74,79(Tex.App.4thDist.1996).
    [107]Tr.ex rel Sports Mgt.news,921P.2d at1308.
    [108]Bunner,93Cal.App.4that663-65.
    [109]CBS,Inc.v.Davis,510U.S.1315,1317(1994).
    [110]Procter&Gamble Co.v.Bankers Trust Co.,78F.3d219(6thCir.1996).
    [111]New York Times Co.v.United states,403U.S.713(1971).
    [112]Warren Publishing Inc.v.Microdos Data Corp.,115,F.3d1509,1516(11th Cir.1997).
    [113]Trade Secret,the First Amendment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Internet Age,DAVIDGREENE,HARSTION COMMENT L.J.[23:537,2000-2001,p553.
    [114]Smith v.Daily Publishing Company443U.S.97,103(1979).
    [115]Gartside v.Dutram,[1856]26LJ ch113.
    [116]Initial Services Ltd.v.Putterill,[1986]1QB369.
    [117]Lion Laboratories Ltd.v.Eoans,[1984]2ALL ER417.
    [118]Hertel v.Switzerlang,28Eur.Ct.H.R.534,534(1998).
    [119]Anselm Kamperman Sanders:Unfair Competition Law,Clrendon Press Oxford1997.
    [120] Virginia State Board of Pharmacy v. Virginia Citizens Consumer Council,425U.S.748(1976).
    [121]Rubin v.Coors Brewing Co.,514U.S.476,496(1995)(Steven,J., concurrin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