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文学研究(1990-2005)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电影文学是一种发展中的新兴的文学类型,它兼有电影与文学的双重特性,包括电影文学剧本、电影小说、电影故事、电影连环画等主要表现形式。本文将1990-2005年中国电影文学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阶段,从电影文学创作和评奖机制、电影文学作家作品、电影文学的传播及电影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等方面,对十几年来电影文学的发展进行详细梳理,归纳电影文学现象背后的深层规律,通过分析电影文学存在的问题来探寻解决途径,以促进电影文学的健康发展。
     本文除“绪论”与“结论”两部分外拟有七章。绪论部分强调电影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视角,它是“电影与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切入口,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部分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纵向历史性比较、横向(平行)对照和点面结合。第一章对电影文学的本体进行了界定,并回溯了中外电影文学发展历程。第二章概述九十年代以来电影文学的创作状况,认为已经形成主旋律电影文学、艺术电影文学和商业电影文学三种创作形态的互融共生,通过对“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的评析来检阅电影文学创作实绩。第三、四两章是电影文学作家作品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职业编剧和作家兼职编剧两个作者群体创作情况进行描述,职业编剧着重于剧作特色的总结,作家兼职编剧关注作家介入电影这一现象对电影、文学带来的影响。第五、六两章研究电影文学的传播,这一研究路径得益于近年来文学研究视野的开阔,“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文学与出版”、“文学与期刊”等等已经成为文学研究新的理论生长点。本文以中国电影出版社和《电影文学》期刊社进行重点个案分析,既较全面客观地总结九十年代以来电影文学传播状况,又指出这两个重点分析对象的独特之处。论者从而推断,随着出版业的改革中国电影出版社已经失却电影文学出版的优势地位,而电影文学期刊正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第七章对电影文学的理论和批评研究加以概括,并就其中较有新意的理论、观点作出一定阐释。结论部分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论,作者提出随着电影机制改革的深入和电影产业化的迅速推进,电影文学的前景充满希望,电影文学剧本在电影创作中的基础地位仍应重视,电影小说将取代电影文学剧本成为电影文学出版的最重要样式。
     目前电影文学的研究成果有限,作者在论文写作中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数据统计等基础性工作,故而本文的优长在于对电影文学现象进行了细致详实的罗列、梳理。鉴于作者理论功底尚浅,对问题的阐释往往不能切中肯綮,希望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能够得以解决。
The scenario literature is a developing and new literature-type which have two characters of literature and film.The scenario literature includes some main types such as film script、cinematic novel、cinematic sotry、cinematic funnies.This dissertation treats Chinese scenario literature between the year of 1990 and the year of 2005 a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ystem.Through writting、appraisal system、production、publication and theory reseach of the scenario literature ,the dissertation will hav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it.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emphasizes the angle of multi-study of this dissertation,which is a method to“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m and literature”reseach.In this dissertation we have three main methods :historical contrast、parallel and combination of“partical”and“surface”. Chapter 1 defines the scenario literature and review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cenario literature. Chapter 2 summarizes the writing of the scenario literature since 1990.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scenaio literatural writing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main-stream writting、article writting and massive writing. Chapter 3-4 is the study of the production written by playwrigh professional and amateurish. Chapter 5-6 investigates the producing of the scenario literature which gives two examples: the China Film Publishing Company and the periodical of《the Scenario Literature》. Chapter 7 summarizes the stud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research in the scenario literature. The conclusion part sums up the disseration and the author think that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scenario literature is promising.
引文
①为保持论述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使一些电影和文学现象的阐释更贴近当下,论文中部分章节的叙述时间没有严格以2005年为限。
    ②盘剑:《选择、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及其与文学的关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①冯果:《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困境:对电影与文学关系的一个考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版。
    ①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修订版,第101-102页。
    ①王平陵:《电影文学论》,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1页。
    ①邵牧君:《电影、文学和电影文学》,载《文学评论》1984年第1期,第74页。
    ②邵牧君:《电影、文学和电影文学》,载《文学评论》1984年第1期,第77-78页。
    ③周斌:《电影文学:现代文学史研究不能忽视的领域》,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第50页。
    ④郑雪来:《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载《电影新作》1982年第5期,第79页。
    ⑤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修订版,第106页。
    ①本节内容参见:周斌:《电影文学:现代文学史研究不能忽视的领域》,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周斌:《中国电影文学的传统与贡献》,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张巍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月版。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3月版。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3月版。刘建勋、刘剑锋、鲁原主编:《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①王平陵:《电影文学论》,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1页。
    
    ①如:《小城之春》(李天济编剧)。
    ②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郑君里编剧)、《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编剧)等等。
    ③如:《乌鸦与麻雀》(沈浮、陈白尘等编剧)、《三毛流浪记》(阳翰笙编剧)等等。
    ④如:《太太万岁》(张爱玲编剧)、《假凤虚凰》(桑弧编剧)等等。
    
    ①陈荒煤:《提高质量是为了更好的跃进》,载《电影艺术》1959年第7期。
    ②陈播:《电影剧本首先要写好人物》,载《电影艺术》1959年第8期。
    ③评论员:《把影评的质量再提高一步》,载《中国电影》1959年第5期。
    ①倪震、张智华、史可扬:《中国电影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页。
    
    ①羽山:《也谈电影文学的文学性和编导关系》,载《光明日报》1962年7月10日。
    ②于敏:《本末——文学创作的共同性和电影文学的特殊性》,载《电影艺术》1962第3期,第28页。
    ③于敏:《本末——文学创作的共同性和电影文学的特殊性》,载《电影艺术》1962第3期,第29页。
    ④陈荒煤:《从电影的“基础”说起》,载《文汇报》1962年5月12日。
    ①苏叔阳:《在曲折的路上前行——对二十年来电影文学状况的浅识》,载《电影艺术》1999年第1期,第13页。
    ②“伤痕电影”包括:《枫》(郑义编剧)、《巴山夜雨》(叶楠编剧)、《泪痕》(孙谦、马烽编剧)、《苦难的心》(张弦编剧)等。
    ③“反思电影”包括:《天云山传奇》(鲁彦周编剧)、《牧马人》(张贤亮原著小说《灵与肉》,李准改编)、《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原著同名小说,王炎改编)等。
    ①“改革电影”包括:《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原著同名小说,李玲修改编)和《锅碗瓢盆奏鸣曲》(蒋子龙原著同名小说,滕文骥改编);《代理市长》(欧伟雄、杨苗青、钱石昌、姚桂林编剧)等。
    ②“寻根电影”包括:《孩子王》(阿城原著同名小说,阿城编剧)、《棋王》(阿城原著同名小说,阿城编剧)、《黄土地》(柯蓝原著散文《深谷回声》,张子良改编)等。
    ③第一部“探索电影”是张子良、王吉呈改编自郭小川同名诗歌的《一个和八个》,其后《黄土地》、《猎场扎撒》、《黑炮事件》、《红高梁》等“第五代”导演作品都被冠以“探索电影”。正如“寻根文学”与“先锋文学”有一定的重合交叉,不少电影作品也同时被称为“探索电影”与“寻根电影”。
    ④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在一次导演总结会议上的发言》,载《电影文化》1980年第2期。
    ⑤张骏祥:《对当前电影创作的一些看法——在上影厂文学部座谈会上的发言》,载《电影新作》1980年第5期。
    ⑥张骏祥:《谈谈电影质量、电影文学和电影评论问题》,载《文艺研究》1981年第1期。
    ⑦张骏祥:《再谈电影文学与文学价值——在第三届金鸡奖发奖大会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载《电影新作》1983年第4期。
    ⑧张成珊:《电影的文学性与特性》,载《电影文学》1981年第11期。
    ⑨郑雪来:《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兼与张骏祥同志商榷》,载《电影新作》1982年第5期,第80页。
    ⑩郑雪来:《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兼与张骏祥同志商榷》,载《电影新作》1982年第5期,第82页。
    ①郑雪来:《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兼与张骏祥同志商榷》,载《电影新作》1982年第5期,第82页。
    ②郑雪来:《电影剧作理论探讨》,载《电影文学》1983年第12期,1984年第1期,1984年第2期。
    ③邵牧君:《电影、文学和电影文学》,载《文学评论》1984年第1期,第77-78页。
    ④萧草:《电影文学、电影艺术及电影的文学性》,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第133页。
    ⑤翁世荣:《关于电影文学的浅见》,载《电影新作》1982年第6期,第83页。
    ①转引自:(法)乔治·萨杜尔:《电影通史·第二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125-126页。
    ①转引自:袁智忠:《电影剧作创新断想》,载《当代文坛》2004年第4期,第109页。
    ②(美)D·G·温斯顿:《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周传基、梅文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第169页。
    ①(苏)伊-瓦依斯菲尔德:《电影剧作家的技巧》,伍菡卿、罗慧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页。
    ①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修订版,第16页。
    ①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修订版,第17页。
    ②“第三代”导演八十年代电影代表作:谢晋(《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秋瑾》、《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水华(《伤逝》、《蓝色的花》);凌子风(《骆驼祥子》、《边城》、《春桃》);谢铁骊(《今夜星光灿烂》、《知音》、《红楼梦》);成荫(《西安事变》);汤晓丹(《南昌起义》、《廖仲恺》);王苹(《中国革命之歌》)等。
    ③“第四代”导演八十年代电影代表作:张暖忻(《沙鸥》、《青春祭》);郑洞天(《邻居》、《鸳鸯楼》);谢飞(《我们的田野》、《湘女萧萧》);黄健中(《如意》、《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吴贻弓(《城南旧事》);滕文骥(《都市里的村庄》、《海滩》);杨延晋(《小街》);吴天明(《人生》、《老井》);胡炳榴(《乡情》、《乡音》);黄蜀芹(《人·鬼·情》);陆小雅(《红衣少女》)等。
    ④“第五代”导演八十年代电影代表作:张军钊(《一个和八个》、《孤独的谋杀者》、《弧光》);陈凯歌(《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田壮壮(《猎场扎撒》、《盗马贼》、《鼓书艺人》);黄建新(《黑炮事件》、《错位》、《轮回》);吴子牛(《喋血黑谷》、《最后一个冬日》、《晚钟》、《大磨房》);张艺谋(《红高梁》)等等。
    ⑤贾磊磊:《皈依与禁忌:娱乐片的双重抉择》,载《当代电影》1989年第2期,第24页。
    ⑥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修订版,第18页。
    ①王兴东电影剧本代表作参见第三章第二节“主旋律电影编剧王兴东研究”。
    ②赵冬苓,女,电影剧本代表作:《任长霞》、《紧急救助》、《郑培民》、《激情辩护》、《学费》、《上学路上》。
    ③方义华,电影剧本代表作:《月亮湾的笑声》、《月亮湾的风波》、《焦裕禄》、《沂蒙山人》、《军嫂》等。
    ④毕必成电影剧本代表作:《庐山恋》、《远方的星》《冒险的美国女人》、《来的都是客》、《寸草心》、《被告山杠爷》等。
    ⑤王浙滨,女,九十年代前以创作儿童题材剧本为主,九十年代后电影剧本代表作:《背起爸爸上学》、《芬妮的微笑》(又名《瓦格纳的爱情》),并与他人合作创作多部电影剧本。
    ⑥陆柱国,1928年11月生,河南宜阳人。1948年3月参军,先后参加过豫东、淮海、渡江、进军西南和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等战役及抗美援朝战争,丰富的战斗经历成为他后来电影剧本创作的充沛素材。1959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或合作)《海鹰》、《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雷锋》、《闪闪的红星》、《花枝俏》、《道是无情胜有情》等十多部电影文学剧本。九十年代以来有《太行山上》、《大进军》、《西南凯歌》等优秀剧本问世。为表彰他在电影剧作上的杰出成绩,2005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中国电影文学学会授予他“编剧终身成就奖”。为革命历史剧本写作如何“人史并重”进行了新的探索。
    ⑦史超,1921年生,电影剧本代表作:《东进!东进》、《五更寒》、《秘密图纸》、《在被告后面》、《大决战》等。
    ⑧张笑天,1939年11月生于黑龙江,1975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历任编剧、文学副厂长等职。新时期以来电影剧本代表作:《她从雾中来》、《佩剑将军》、《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白山黑水》、《施琅大将军》等。
    ⑨王朝柱,作家、影视编剧,电影剧本代表作:《长征》、《龙云和蒋介石》、《八路军》等。
    ⑩李平分电影剧本代表作:《大决战》、《大进军》、《铁血大动脉》、《大战宁沪杭》等。11刘星,现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电影剧本代表作:《八月一日》、《你好!太平洋》、《开国大典》、《公安部长》、《国家利益》、《周培源》、《一路热血红》等。
    ①黄丹电影剧本代表作:《爱滋病患者》(与刘一兵合作编剧)、《势不两立》(与唐娄彝合作编剧)、《给太太打工》(与唐娄彝合作编剧)、《定军山》(又名《西洋镜》)、《我的一九一九》(与唐娄彝合作编剧)、《台湾往事》、《我的中国“芯”》(与周劲翔合作编剧)
    ②刘醒龙,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现实主义作家,电影剧本代表作:《凤凰琴》。
    ③魏人,原名魏冬生,公安题材作家,长篇小说代表作《告诉你,我是警察》,电影剧本代表作:《龙年警官》、《公安局长》等。
    ④柳建伟,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军旅作家,电影剧本代表作:《惊涛骇浪》、《骚动的原野》等。
    ⑤例如:《炮打双灯》(大鹰编剧,何平导演)、《五魁》(贾平凹、杨争光编剧,黄建新导演)、《二嫫》(朗云编剧,周晓文导演)等。
    ⑥例如:《炮打双灯》(大鹰编剧,何平导演)、《五魁》(贾平凹、杨争光编剧,黄建新导演)、《二嫫》(朗云编剧,周晓文导演)等。
    ⑦九十年代以来谢晋创作电影《清凉寺的钟声》(李准、李澈编剧)、《老人与狗》(李准编剧)、《女儿谷》(周建平编剧)、《鸦片战争》(朱苏进、倪震、宗福先、麦天枢编剧)等。
    ⑧九十年代以来谢飞创作电影《本命年》(刘恒编剧)、《香魂女》(谢飞编剧)、《黑骏马》(张承志编剧)、《益西卓玛》(扎西达娃、谢飞编剧)。
    ⑨九十年代以来郑洞天创作电影《刘天华》(姚远编剧)、《郑培民》(赵冬苓编剧)、《台湾往事》(张克辉、黄丹编剧)。
    ⑩九十年代以来田壮壮创作电影《蓝风筝》(肖矛编剧)、《小城之春》(李天济编剧)、《吴清源》(阿城编剧)等。11八十年代顾长卫从事电影摄影,新世纪以来他转型导演拍摄电影《孔雀》(李樯编剧)、《立春》(李樯编剧)。
    ①张元电影:《妈妈》(秦燕编剧)、《北京杂种》(张元、唐大年、崔健编剧)、《儿子》(宁岱编剧)、《东宫西宫》(王小波、张元编剧)、《过年回家》(余华、朱文、宁岱编剧)、《江姐》(阎肃编剧)、《我爱你》(王朔、张元、夏蔚编剧)、《绿茶》(金仁顺、张元、唐大年编剧)、《看上去很美》(宁岱、张元编剧)等。
    ②王小帅电影:《冬春的日子》(王小帅编剧)、《极度寒冷》(王小帅编剧)、《扁担姑娘》(王小帅编剧)、《梦幻田园》(郭晓橹编剧)、《十七岁单车》(王小帅编剧)、《二弟》(王小帅编剧)、《青红》(王小帅编剧)、《左右》(王小帅编剧)等。
    ③章明电影:《巫山云雨》(朱文编剧)、《密语十七小时》(章明编剧)等。
    ④贾樟柯电影包括:《小武》(贾樟柯编剧)、《站台》(贾樟柯编剧)、《任逍遥》(贾樟柯编剧)、《世界》(贾樟柯编剧)、《三峡好人》(贾樟柯编剧)等。
    ⑤胡雪杨电影包括:《留守女士》(胡雪杨编剧)、《湮没的青春》(方家俊、徐正清编剧)、《牵牛花》(胡雪杨编剧)、《罪恶》(蓝之光编剧)、《冰与火》(康丽雯编剧)等。
    ⑥娄烨电影包括:《周末情人》(徐勤编剧)、《危情少女》(陶玲玲、武珍年、宋继高编剧)、《苏州河》(娄烨编剧)、《紫蝴蝶》(娄烨编剧)、《颐和园》(娄烨、梅峰、英力编剧)。
    ⑦路学长电影包括:《长大成人》(路学长编剧)、《非常夏日》(路学长编剧)、《卡拉是条狗》(路学长编剧)等。
    ⑧新生代导演包括:马俪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马俪文编剧)、《我们俩》(马俪文编剧)、《我叫刘跃进》(刘震云编剧);程裕苏《我们害怕》(程裕苏编剧)、《目的地,上海》(程裕苏编剧)、《阁楼》(程裕苏编剧);李玉《今年夏天》(李玉编剧)、《红颜》(方励、李玉编剧)、《苹果》(方励编剧);王超《安阳婴儿》(王超编剧)、《日日夜夜》(王超编剧)、《江城夏日》(王超编剧);宁浩《星期四,星期三》(宁浩编剧)、《香火》(宁浩编剧)、《绿草地》(宁浩编剧)、《疯狂的石头》(岳小军编剧)。等等。
    ⑨姜文电影包括:《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王朔编剧)、《鬼子来了》(述平、史建全、姜文、尤凤伟编剧)、《太阳照常升起》(姜文、述平、过士行编剧)等。
    ①这类影片通常设置一个与当时国内社会现实相脱节的国际化背景,讲述我公安警察、特警部队与国际贩毒、走私、金融犯罪、高科技犯罪、恐怖分子等进行殊死斗争的故事,如《冰上情火》(邓原、刚毅编剧)、《出生入死》(傅绪文编剧)、《血战天狮号》(王亨里编剧)、《金元大劫案》(曾昭弘编剧)、《紧急追捕》(陈桐编剧)、《中国勇士》(于永和、刘毅然编剧)、《劫杀雅典娜》(远方编剧)、《情谍》(魏燕群编剧)等等。
    ②这类影片主要以旧上海十里洋场为背景,构筑一场想象中的民国时代正邪斗争的传奇剧,如《生死赌门》(李宪、何玉兰编剧)、《滴血钻石》、《迷途英雄》(胡月伟编剧)等等。
    ③徐庆东,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导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编剧、导演了一系列警匪片:《飓风行动》(阿城、徐庆东、滕文骥编剧,滕文骥导演)、《女神探宝盖丁》(傅绪文编剧,徐庆东导演)、《出生入死》(傅绪文编剧,徐庆东导演)、《威警猛龙辣椒妹》(马军骧、陈鸣、徐庆东编剧,徐庆东导演)、《自首的爱》(林跃如、徐晴编剧,徐庆东导演)、《怒海红颜》(马军骧编剧,徐庆东导演)、《缉毒英雄》(蔡建刚、徐庆东编剧,徐庆东导演)等等。九十年代末徐庆东转型拍摄警匪类电视剧。
    ④沈耀庭,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上海滩系列电影计十四部,包括《马素贞复仇记》、《侠盗鲁平》、《滴血钻石》、《风雨相思雁》、《卧底》、《同归于尽》、《诈骗犯》等。
    ①电影《甲方乙方》由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和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北京新影联电影发行公司发行。影片采取“分帐付酬”制作方式,导演和制片方共担风险;影片以“第一部”、“贺岁”、“喜剧”等作为市场“卖点”;影片重视前期市场论证和后期发行宣传。
    ①汪献平:《中国类型电影:现状与发展》,载《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第113页。
    ②贾磊磊:《重构中国主流电影的经典模式与价值体系》,载《当代电影》2008年第1期,第21页。
    ③例如:长春电影制片厂向全国征集优秀电影文学剧本评奖活动
    ④例如:《电影文学》、《电影新作》等电影期刊都曾组织剧本征集评选活动。
    ⑤例如:公安部牵头组织全国公安题材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活动。
    ①第一届“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不少已经投拍,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从第二届开始强调应征剧本一定是厂家未投拍的。
    ②参见:《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关于加强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决议》,载《电影艺术》1956年第4期。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征求电影文学剧本启事》,载《电影艺术》1956年第4期。
    
    ①庄:《电影剧本征稿评奖即将揭晓》,载《电影艺术》1957年第3期,第55页。
    ②《广电部电影局主办全国优秀电影文学剧本有奖征集活动》,载《电影文学》1992年第7期,第2页。
    ①《第八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优秀剧本征集评奖启事》,载《当代电影》2004年第3期,第160页。
    ②《第八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优秀剧本征集评奖启事》,载《当代电影》2004年第3期,第160页。
    ①内容参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夏衍电影学会:《第一届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征集启事》,载《电影》2006年第4期,第86页。
    ①“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情况参见附录一。
    ②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一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二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5月版。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三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11月版。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四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5月版。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五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8月版。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六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①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三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651页。
    ①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四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447页。
    ①参见: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五集)》,中国广播电影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356页。
    ①饶曙光:《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电影流变及其发展策略》,载《当代电影》2008第8期,第18页。
    ①《飘摇的烛光》是第五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三等奖剧本,《美丽的大脚》是第六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二等奖剧本。如果《美丽的大脚》故事情节设计不出奇出新,那只能是《飘摇的烛光》的仿制品。
    ②《第六届“夏衍电影文学奖”暨中国电影百年优秀剧本征集评奖启事》,载《电影》2002年第3期,第41页。
    ①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一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517页。
    ②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五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972页。
    ①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一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52页。
    ①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3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534页。
    ①孟犁野、杨国还:《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跋涉前进:工业题材影片的历史回顾》,载《电影艺术》1991年第2期,第14页。
    ②孟犁野、杨国还:《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跋涉前进:工业题材影片的历史回顾》,载《电影艺术》1991年第2期,第21页。
    ①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69-370页。
    ②参见:《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关于加强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决议》,载《电影艺术》1956年第4期。
    ①详情参见:周斌:《论新时期以来电影文学创作的流变与拓展》,载《当代电影》2008年第12期,第36页。
    ①黄丹:《编剧的悲哀》,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第46页。
    ①甘文瑾:《谁在给我们写剧本》,载《北京纪事》2005年第3期,第31页。
    ②刘一兵:《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影视编剧进修班扩招在即》,载《电影》2008年第9期,第92页。
    ①参见:刘一兵:《简谈百年中国电影编剧教育史》,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0-91页。
    ①王兴东,满族,生于1951年2月。1975年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任助理编辑,197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班进修,毕业后回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剧本创作。1990年评为国家一级编剧,现任职于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2003年起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为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②王兴东:《“主旋律”电影创作心得》,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第61页。
    ①王兴东:《在生活里充电到银幕上发光——在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发言》,载《当代电影》1995年第3期,第23页。
    ②王兴东:《重新鉴定生活的底片——电影《天国逆子》编剧前前后后》,载《电影文学》1995年第1期,第5页。
    ①1996年3月长沙会议提出实施国家电影精品战略的“九五五O工程”,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
    ②王兴东:《汲取生活激情,创作电影精品》,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第32页。
    ③王兴东:《电影脚本,立足于生活的大地上人物形象,竞争在市场的生存中》,载《电影》2002年第2期,第12页。
    ④内容参见:《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维护电影编剧权益的声明》,载《电影》2004年第3期。
    ①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纪念中国电影百年中国电影编剧宣言》,载《电影》2006年第1期,第58页。
    ②芦苇,原名卢惟,1950年3月生于北京,河南桐柏人。1976年入西安电影制片厂任绘景、美工,1989年转为专职编剧。现在西部电影集团担任专业编剧、导演,国家一级编剧。
    ①芦苇未投拍电影文学剧本包括:《灯影春秋》、《九夏》、《永失我爱》、《黑风暴》、《一地鸡毛》。
    ②《疯狂的代价》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奖,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优秀作品奖;《黄河谣》获1989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1990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霸王别姬》获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第51届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等11项国际电影大奖;《活着》获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等;《秦颂》获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评委团特别奖;《红樱桃》获“金鸡奖”最佳影片奖;《图雅的婚事》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芦苇自编自导电影《西夏路迢迢》获“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
    ③何华生:《著名编剧芦苇如是说——中国电影脊梁骨何在?》,载《电影画报(上半月刊)》2007年第6期,第19页。
    ④胡易:《芦苇如是说》,载《电影新作》1999年第3期,第56页。
    ⑤《最后的疯狂》获广电部1986-1987年度优秀影片奖,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疯狂的代价》获第九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奖。
    ⑥胡易:《芦苇如是说》,载《电影新作》1999年第3期,第55页。
    ①蒯乐昊、芦苇:《中国电影整体素质差》,载《》,第39页。
    ②芦苇、王天兵:《中国电影什么时候能长大》,载《天涯》2006年第3期,第158页。
    ③何华生:《著名编剧芦苇如是说——中国电影脊梁骨何在?》,载《电影画报(上半月刊)》2007年第6期,第20页。
    ④何华生:《著名编剧芦苇如是说——中国电影脊梁骨何在?》,载《电影画报(上半月刊)》2007年第6期,第17页。
    ①芦苇、阿阿利:《我希望对西部有一种完善的表达》,载《电影画刊(上半月刊)》2008年第12期,第18页。
    ②芦苇、张阿利:《我希望对西部有一种完善的表达》,载《电影画刊(上半月刊)》2008年第12期,第18页。
    ①芦苇:《《西夏路迢迢》导演的话》,载《当代电影》1997年第6期,第90-91页。
    ①王陈:《《图雅的婚事:埋藏的爱情》》,载《大众电影》2007年第5期,第13页。
    ①王陈:《《图雅的婚事:埋藏的爱情》》,载《大众电影》2007年第5期,第13页。
    ①郭小橹:《一个非职业编剧的思路》,载《当代电影》1999年第3期,第6页。
    ②冯小刚,1958年10月生于北京。1985年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任美工师。1989、1990年与郑晓龙合作创作剧本《遭遇激情》、《大撒把》,两次获“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1997年执导电影《甲方乙方》(冯小刚、王刚编剧),随后基本以每年一部的速度陆续推出多部电影作品,并在《不见不散》(顾晓阳、冯小刚编剧)和《大腕》(李晓明、石康、冯小刚编剧)中兼任编剧。
    ③根据市场需求,播映时两集剧扩充成三集剧。
    
    ①冯小刚电影《一声叹息》推出后,又激发出中国电影市场的“国庆档期”和“五一档期”。
    ②冯小刚、王一川、郑洞天等:《集结号》,载《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第53页。
    ③冯小刚、余韶文:《冯小刚谈电影艺术》,载《21世纪》杂志1995年第3期,第16页。
    ④张玲:《冯小刚说:观众不是上帝,是对手》,载《电影》2002年第4期,第6页。
    ①张玲:《冯小刚说:观众不是上帝,是对手》,载《电影》2002年第4期,第5-6页。
    ②张玲:《冯小刚说:观众不是上帝,是对手》,载《电影》2002年第4期,第6页。
    ③实际上,真正的艺术电影和电影的商业化是没有必然冲突。
    ④牛春梅:《冯小刚:我是一个可爱的男人》,载《电影》2005年第7期,第28页。
    ⑤冯小刚、谭政整理:《商业片的灿烂还需要一二十年的实践》,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第42页。
    ⑥冯小刚、谭政整理:《商业片的灿烂还需要一二十年的实践》,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第40页。
    ⑦冯小刚、谭政整理:《商业片的灿烂还需要一二十年的实践》,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第41页。
    ①谭政、冯小刚:《我是一个市民导演》,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第44页。
    ②冯小刚:《冯小刚自述》,载《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第43页。
    ①冯小刚:《夜宴》,载《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第66页。
    ②冯小刚、谭政:《《天下无贼》:用梦慰藉心灵》,载《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第25-26页。
    ③谭政、冯小刚:《我是一个市民导演》,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第46页。
    ④冯小刚、葛优、王中军、王中磊:《大腕谈《大腕》》,载《电影艺术》2002年第2期,第48页。
    ①《首届北京文学节获奖作家全纪录》,载《北京日报》2004年9月26日。
    ①新中国成立初,要求作家积极参加电影剧本创作的重要文件包括:1953年12月24日《政务院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1956年3月陈荒煤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补充报告《为繁荣电影剧本创作而奋斗》;1956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发布《关于加强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决议》。等等。
    ②吴菲:《刘震云谈《手机》:拧巴的世界变坦了的心》,载《北京青年报》2003年12月9日。
    ①池莉:《信笔游走》,载《当代电影》1997年第4期,第88页。
    ②卜昌伟:《《刺青时代》改编仅做帮手苏童拒做电影编剧》,载《京华时报》2005年4月22日A38版。
    ①刘恒,本名刘冠军,1954年5月生于北京。1979年调北京市文联,担任《北京文学》编辑。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77年发表处女作《小石磨》,《狗日的粮食》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其文学创作生涯中“显示独特风格的标志性作品”。此后相继发表《狼窝》、《白涡》、《伏羲伏羲》、《黑的雪》等作品,被称为“新写实小说主将”,其作品以罕见的激情描绘着冷酷的现实、命运的无常、人性的丑恶、理想的破灭,作者却又常怀悲天悯人之心审视着在尘世受苦的芸芸从生。1990年代中后期创作风格发生转变,《拳圣》、《天知地知》、《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作品表现出一种“平民化的“乐观主义””近年创作重心转移到影视上。
    ②刘恒:《刘恒影视作品集》,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年版。
    ③刘恒:《刘恒自选集·电影剧本卷》,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
    ④胡景、刘恒:《把文学当作毕生的事业——刘恒访谈录》,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4期,第27页。
    ①刘恒、吴冠平:《剧本的力气》,载《电影艺术》1996年第4期,第20页。
    ②刘恒、吴冠平:《剧本的力气》,载《电影艺术》1996年第4期,第22页。
    ③刘恒、吴冠平:《剧本的力气》,载《电影艺术》1996年第4期,第20页。
    ④刘恒:《刘恒答《电影艺术》问》,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第43页。
    ⑤胡景、刘恒:《把文学当作毕生的事业——刘恒访谈录》,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4期,第27页。
    ⑥胡景、刘恒:《把文学当作毕生的事业——刘恒访谈录》,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4期,第27页。
    ⑦胡景、刘恒:《把文学当作毕生的事业——刘恒访谈录》,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4期,第24页。
    ①刘恒、王斌:《对话:电影、文学及其它》,载《电影艺术》1993年第1期,第49页。
    ①刘恒、王斌:《对话:电影、文学及其它》,载《电影艺术》1993年第1期,第47页。
    ②参见:《寻找小说与影视的契合点——刘恒小说的电影化想象》,载《小说评论》。
    ③颜慧《“我必须抓紧一切机会努力奋斗”——电影《集结号》编剧刘恒访谈》,载《文艺报》2008年1月31日第13期第四版。
    ①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省延津县。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任职《农民日报》社至今。1987年后相继发表中短篇小说《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官场》、《官人》等,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主力作家。1991年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面世,被认为是其文学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其后的《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四卷)》、《一腔废话》都引发文坛争议。近期出版电影小说《手机》和《我叫刘跃进》。
    ①陈旭光:《“变脸”与电影中的媒体——《手机》略谈》,载《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第103页。
    ②郭宝亮、倪素梅:《《手机》的“说话”主题及其局限》,载《理论与创作》,第62页。
    ③李建军:《尴尬的跟班与小说的末路——刘震云及其《手机》批判》,载《小说评论》2004年第2期,第16页。
    ④赵勇:《从小说到电影:《手机》的硬伤与软肋》,载《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1期,第69页。
    ⑤吴菲:《刘震云谈《手机》:拧巴的世界变坦了的心》,载《北京青年报》2003年12月9日“人物在线”版。
    ①据冯小刚说,他“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刘震云写完小说再拍电影,刘震云只好先完成剧本后写小说。
    ②郭宝亮、倪素梅:《《手机》的“说话”主题及其局限》,载《理论与创作》,第62页。
    ③张英、刘震云:《“废话”说完,“手机”响起》,载《南方周末》2004年2月5日版。
    ①(美)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307页。
    ①参见:《“文革后一代”作家的写作方式》,载《上海文学》1998年第5期。
    ②向全国七十三位青年作家发出调查问卷,收回五十六份答卷。
    ③为了保持创作的自由,辞去公职成为自由作家,也有人称为职业写手,但不少晚生代作家不喜欢把文学看作一种职业。
    ①朱文,1967年12月生于福建泉州,长于江苏宝应。1989年东南大学动力系毕业,1994年辞去公职,现为自由作家。朱文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91年改写小说。著有诗集《他们不得不从河堤上走回去》,小说集《弯腰吃草》、《达马的语气》、《我爱美元》、《因为孤独》、《弟弟的演奏》、《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桑拿》、《傍晚光线下的一百二十个人物》,长篇小说《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等。
    ②收入小说集《我爱美元》。
    ③DV电影指先用DV机拍摄后转为电影胶片,这种形式大大降低了拍摄成本,《海鲜》拍摄成本仅100万。
    ④吴虹飞:《朱文:我与火热的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载《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2月11日版,第59页。
    ⑤吴虹飞:《朱文:我与火热的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载《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2月11日版,第58页。
    ①吴虹飞:《朱文:我与火热的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载《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2月11日版,第59页。
    ②内容参见:苗野、朱文:《从作家到导演——朱文访谈》,载《东南早报》2001年11月26日版“专题滚动”栏目。
    ③万静波:《新影响导演访谈系列之四:人物专访:威尼斯获奖影片《海鲜》的导演——朱文》,载《南方周末》2001年9月日版。
    ④万静波:《新影响导演访谈系列之四:人物专访:威尼斯获奖影片《海鲜》的导演——朱文》,载《南方周末》2001年9月日版。
    ⑤万静波:《新影响导演访谈系列之四:人物专访:威尼斯获奖影片《海鲜》的导演——朱文》,载《南方周末》2001年9月日版。
    
    ①朱文:《关于《云的南方》》,载《电影新作》2004年第4期,第11页。
    ②朱文:《关于《云的南方》》,载《电影新作》2004年第4期,第12页。
    ①陈思和、王光东、宋明炜:《朱文:低姿态的精神飞翔》,载《文艺争鸣》2000年第2期,第72页。
    ②朱文:《关于《云的南方》》,载《电影新作》2004年第4期,第12页。
    ③朱文:《关于《云的南方》》,载《电影新作》2004年第4期,第12页。
    ④李冯,本名李劲松,1968年生于广西南宁。1984年入南京大学化学系,后转中文系。毕业后任教广西大学三年,被称为“广西三剑客”之一。1996年辞去公职移居北京,现为自由作家。小说创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现实题材,如《王朗和苏小眉》、《多米诺女孩》、《碎爸爸》等,注重文体实验和心理描摹;二是改写历史题材,如《另一种声音》重写孙悟空,《十六世纪的卖油郎》改写自《三言二拍》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等。出版有长篇小说《孔子》、《碎爸爸》,小说集《庐隐之死》、《唐朝》、《今夜无人入睡》、《中国故事》等。
    ⑤《英雄》由李冯、张艺谋、王斌联合编剧。
    ⑥《十面埋伏》由李冯、张艺谋、王斌联合编剧。
    ①《霍元甲》由李冯、王斌、周隼、杜致朗联合编剧。
    ②ZJ:《作家李冯:与张艺谋合作很愉快》,载《电影文学》2003年第2期,第61页。
    ③ZJ:《作家李冯:与张艺谋合作很愉快》,载《电影文学》2003年第2期,第61页。
    ④张生:《与李冯对话:这种选择意味着什么》,载《作家》2000年第1期,第77页。
    ⑤李冯的文学创作有段时间进入了他自谓的“狗屎阶段”,即有了些小名气,作品怎么写都能发表,但自己却觉得写得不好。李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编剧,是觉得电影界有种蓬勃之气,有利于他对文学创作的再思考。
    ①转引自:孟静:《大片是怎么编出来的》,载《北方人》2006年第12期,第14页。
    ①转引自:辛加坡、冯湄、苏欢:《第一编剧张艺谋:访“文学策划”王斌》,载《大众电影》2007年第2期,第17-18页。
    ②转引自:辛加坡、冯湄、苏欢:《第一编剧张艺谋:访“文学策划”王斌》,载《大众电影》2007年第2期,第18页。
    
    ①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文学出版详情参见附录二、三、四、五。
    ②黄发有:《媒体制造》,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例如:《团结起来到明天》、《丰收》、《南征北战》、《新儿女英雄传》、《高歌猛进》、《钢铁战士》等。
    ②例如:《伟大的公民》、《秘密使节》、《丹娘》、《第三次打击》、《诗人莱尼斯》等。
    ③例如:《英雄司机》、《伟大的起点》、《三年》、《草原上的人们》、《宋景诗》、《怒海轻骑》、《上甘岭》等。
    ①如《中国电影剧本选集》(1-8卷)、《“五四”以来电影文学剧本选集》(上下集)、《苏联电影文学剧本选集》(1-3卷)、《苏联动画片剧本选集》、《新闻纪录电影剧本选》、《农业科学教育电影剧本集》等。
    ②如《椰林曲》、《李时珍》、《八千里路云和月》、《小伙伴》、《风暴》等中国现当代电影文学剧本;《江布尔》(苏联)、《暗无天日》(日本)、《中坚力量》(法国)、《三海旅行》(印度)、《科隆上尉》(德国)、《海上的朋友们》(捷克)、《警察与小偷》(意大利)、《一个国王在纽约》(英国)、《分界线上的乡村》(朝鲜)等各国当代电影文学剧本。
    ③如《祝福:从小说到电影》、《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林则徐:从剧本到影片》、《红色娘子军:从剧本到电影》、《聂耳:从剧本到电影》、《李双双:从小说到电影》、《农奴:从剧本到影片》等。
    ④“上海十年文学选集编辑会”编辑的《电影剧本选:1949-1959》。
    ⑤如《聂耳》、《林则徐》、《大李、小李和老李》、《枯木逢春》、《哥俩好》、《东进序曲》、《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等。
    ⑥如《锄奸记》、《无名英雄》、《无产者》、《碧海丹心》、《党员登记表》、《家庭问题》、《农奴》、《龙马精神》等。
    ①张晓男主编:《人民的电影大众的文化——记电影连环画》,《中国电影连环画藏典(一)》,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①如电影剧本单行本《李双双》、《祝福》等;电影剧本集《中国电影剧本选集(1-8卷)》、《“五四”以来电影剧本选(上下集)》等;电影研究集《李双双:从小说到电影》、《农奴:从剧本到影片》等重新印刷出版。
    ②如《归心似箭:从剧本到影片》、《巴山夜雨:从剧本到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从小说到电影》、《城南旧事:从小说到电影》、《人到中年:从小说到电影》等。
    ③如《风雪黄昏》、《普通人》、《古都》等。
    ④如《两个人的车站》、《挣脱锁链》、《地平线》、《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等。
    ①如《夏衍电影剧作集》、《蔡楚生选集》、《田汉电影剧本选集》、《孙瑜电影剧本选集》、《阳翰笙电影剧本选集》、《海默电影剧本选集》、《柯灵电影剧本选集》等。
    ②如《审判——奥逊·威尔斯电影剧本选集》、《夏夜的微笑——伯格曼电影剧本选集》、《奇遇·夜·蚀——安东尼奥尼电影剧本选集》、《卓别林电影剧本选》、《魔鬼的美:雷内·克莱尔电影剧本选集》、《黑泽明电影剧本选集》(上下集)等。
    ③如按国别有《意大利电影剧本选》(上下集);按片种有《美术片剧本选》;按类型有《喜剧片剧本选集》、《惊险片剧本选集》等。
    ④如《吉鸿昌》、《甜蜜的事业》、《五更寒》、《苦恼人的笑》、《沙鸥》、《失踪的女中学生》等。
    ⑤如《南征北战》、《闪闪的红星》、《艳阳天》、《创业》、《春苗》、《第二个春天》、《决裂》、《红雨》、《大浪淘沙》等。
    ①群众出版社是出版公安政法图书的专业出版社,1979-1987年间出版政法、公安、保卫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或剧本集,如《保密局的枪声》、《反特电影剧本选》、《戴手铐的旅客》、《美丽的伊梨河》、《寂静的山林》等。花城出版社是专业文艺出版社,推出《白狐》、《艺海流芳》等电影文学剧本单行本。
    ②如广东人民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等。
    ③如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江西电影剧本新作选》;山东人民出版1979年推出《山东三十年电影文学剧本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1976年出版内蒙古电影剧作家玛拉沁夫的电影剧本《绿色的沙漠》、《沙漠的春天》,1987年有《内蒙古电影剧本选》(上下集)等。
    ④如《未来世界》、《叶塞尼娅》等。
    ①如电影连环画《南征北战》有天津人民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两个版本;电影连环画《泪痕》有中国电影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三个版本;《与魔鬼打交道的人》有中国电影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三个版本;等等。
    ②如电影连环画《决裂》有辽宁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三个版本;如电影连环画《青松岭》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四个版本;等等。
    ③如198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电影小说集《红莓恋人曲》;198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科幻电影小说《飞向活星》;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电影小说集《范蠡与西施》;等等。
    ④如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剧本选集”推出第14卷后偃旗息鼓;“中国影片研究丛书”有《野山:从小说到银幕》、《周恩来:从剧本到影片》两种;“外国电影研究丛书”有《裁决》一种;“外国电影剧本丛书”有《悔悟》、《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雾码头》、《金色池塘》、《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等数种。
    ①如1999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延伸的血脉:电影剧本集》,收李玉池、周婵光的七部剧本,其中有几部剧本没有投拍;1996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西部女盲流:冉红电影剧本选集》,收编剧冉红的七部电影剧本。
    ①如1997-2002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优秀电影文学视听系列·电影爱好者丛书”,包括《呼啸山庄》、《相见恨晚》、《双重赔款》、《公民凯恩》、《蒙冤》等英汉对照电影剧本单行本,随书赠送电影光盘;2006年光明日报出版社策划出版“中英文对照奥斯卡经典电影剧本丛书”,包括《大饭店》、《蝴蝶梦》、《彗星美人》、《绿野仙踪》、《一夜风流》等电影剧本单行本,书中配有精美剧照并赠电影光盘。
    ②据《北京纪事》2002年增第5期刊载文章《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2002新书》(第76-77页)中介绍,2001-2002年间该社新出版电影专业类图书有:《不宣而战》、《新世纪电影学论丛书》、《与中国当代导演的对话》、《与中国当代摄影师的对话》、《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WTO与中国电影》、《电影剧本写作》。文娱类图书有:《773恐怖系列丛书》、《戴安娜做女人的感悟》、《魅力女人》、《女人的方略》、《魔幻龙卷风》、《红草莓》、《恐龙战争》、《替补爱人》、《月之晨》、《喜从天降》、《自我调侃》等。由此可见出版社已不满足于原来电影专业人士、电影爱好者的读者群,而雄心勃勃地把都市白领、青少年儿童、富于冒险精神的网民、中产阶级小市民等各类人群都聚集到出版社旗下。
    ①如:2002年上半年该社推出图书《小人得志》,被中国影协、中国文联及国家新闻出版署定性为“坏书”,出版社停业整顿,图书封存、收缴,版型销毁,有关责任人受到处分。
    ②如:2005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刘晓庆文集》引起舆论哗然,何志云社长回应说,作为电影专业的出版社出版这套书符合我们的出版定位,相信也是符合读者需求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所认为,出版的娱乐化是在出版急剧产业化的过程中,经济压力和经济追求的必然产物。但它也带来一个问题:出版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所削弱,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③如:1999年初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一炮走红,出版社立即迅速推出同名小说,借电影剧余威小说进入畅销书行列。人民文学出版社《牵手》(王海鸰)、海天出版社《红树林》(莫言),昆仑出版社《姐妹》(谢丽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老房有喜》(胡闽江)等也是当时畅销的“影视同期书”。
    ④这类出版社有:作家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现代出版社、群众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东方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团结出版社等。
    ⑤如现代出版社“梦剧场”系列,目前已出版百余部电视、电影小说,有《庭院里的女人》、《刮痧》、《大腕》、《一见钟情》、《皇宫宝贝》、《白领公寓》、《绝对情感》、《经典爱情》、《生死速递》等等;江苏文艺出版社有“影视同期声·小说系列”;漓江出版社有“影视同期书”丛书;群众出版社公安题材“影视同期书”《重案六人组》、《黑洞》、《黑冰》、《清官于成龙》等。
    ①如200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美术电影故事珍藏丛书”系列、“迪士尼经典电影故事迷你丛书”;200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芭比电影故事系列”;都有着类似的特色。
    ②1993年后政府主管部门接连发出通知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1993年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发出《关于运用优秀影视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教基(1993年)17号];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广大青少年,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注意运用影视、书刊、音乐、戏剧、美术、故事会等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为配合《通知》、《纲要》的实施,1996年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又发出《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教育影视片推荐和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教基(1996年)17号];等等。
    ③包括《烽火少年》、《苏小三》、《小兵张嘎》、、《两个小伙伴》、《二小放年郎》等。
    ④包括《红孩子》、《英雄儿女》、《洪湖赤卫队》、《三毛流浪记》、《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
    ⑤包括电影连环画《大转折》、《大决战》、《大进军》等。
    ①包括《小铃铛续集》、《狼犬历险记》、《虾仔擒盗记》、《童年警事》、《荧屏奇遇》等。
    ②包括《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刘胡兰》(上下)等。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8-329页。
    ②黄发有:《媒体制造》,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①白烨:《近期文坛热点两题》,载《南方文坛》2008年第2期,第103页。
    ①内容参见:仲和:《《影戏杂志》——中国电影第一刊》,载《大众电影》2003年第17期。
    ①内容参见:王素萍:《从电影期刊演变中探讨四十年代电影》,载《当代电影》1996年第2期。
    ②《电影艺术》创刊于1959年7月,由《中国电影》和《国际电影》两个杂志合刊而成。《中国电影》创刊于1956年10月,设有“剧本”、“剧评”专栏发表电影文学剧本和剧评。《国际电影》创刊于1957年7月,设“电影剧本”、“电影小说”和“剧作问题”专栏,译介外国电影剧本、电影小说和剧作理论。。
    ③丹梅:《重视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载《人民文学》1953年第9期(总47期),第108页。
    ④丹梅:《重视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载《人民文学》1953年第9期(总47期),第109页。
    ①内容参见:周斌:《论新时期以来电影文学创作的流变与拓展》,载《当代电影》2008年第12期,第35页。
    ②如:峨眉电影制片厂《电影作品》,西安电影制片厂《电影新时代》,八一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等。
    ③《当代电影》1984年7月创刊。
    ④具体数据参见:魏水:《期刊沉浮记》,载《新闻记者》1990年第1期,第7页。
    ⑤社会大环境指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思想观念和群众文化消费口味的转换等等。
    ①2001年第5期始《电影创作》主办方变更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②本刊编辑部:《复刊致读者》,载《电影创作》1979年第1期,第112页。
    ③《电影创作》几乎坚持每期都编译一篇外国电影文学剧本。
    ④1988年《电影创作》设“电影连环画”专栏,采取电影剧照配发简短剧情说明的形式,这在当时的电影文学期刊中属首创。
    ①本刊编辑部:《致读者》,载《电影创作》2002年第6期,第4页。
    ②本刊编辑部:《春来了——致读者》,载《电影新作》1979年第1期,第2-3页。
    ③2003年仅发表一部动画片文学剧本《赵氏孤儿》,2004年起不再发表电影文学剧本。
    ①《电影文学》编辑部:《发刊词》,载《电影文学》1958年第1期(创刊号)。
    ②如:《电影文学》1960年第3期《祖国的东北(大型纪录片剧本)》。
    ③如:《电影文学》1960年第6期《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新闻片剧本)》
    ④如:黄衣青:《动物小马戏团(美术片剧本)》,载《电影文学》1960年第6期。
    ⑤如:仲志成:《天天向上(京剧革命现代戏艺术片剧本)》,载《电影文学》1966年第1期。
    ①如:《电影文学》1966年第2-3期“科学教育片剧本”栏目,发表《分枝大红穗高梁》、《大豆种子田》、《五有三勤好处多》三个剧本。
    ②如:梅定编剧、张新实导演:《锡城的故事(导演台本)》,载《电影文学》1960年第1期。
    ③如:刑德润、王根柱、范西仲编剧,王炎导演:《康庄大道(完成台本)》,载《电影文学》1960年第3期。
    ④如:王权林:《支农闯将》,载《电影文学》1966年第5期。
    ⑤如:宋影、朱东印:《传颂吧,密林(朝鲜电影剧本)》,载《电影文学》1960年第8期。
    ⑥《电影文学》社编辑部:《新年寄语》,载《电影文学》1997年第1期,第1页。
    ⑦还有少数几期的内页使用彩照,如1961年第10期内页使用电影《甲午风云》彩色剧照;1962年第2期内页使用彩色舞剧艺术片《蔓萝花》剧照,1962年第3期内页使用彩色戏曲片《柳毅传书》剧照,1962年第4-5期内页使用电影《枯木逢春》剧照等等。
    ⑧八十年代《电影文学》封面、封底为彩色电影明星剧照或生活照,内页有四张电影剧照插图,其中两张为彩色。
    ①如:《人到中年》(谌容编剧)、《不该发生的故事》(万捷、乔迈编剧)、《十六号病房》(乔雪竹编剧)、《小保姆》(彭名燕编剧)等。
    ②如:顾汉昌:《刺猬背西瓜》,载《电影文学》1980年第9期。
    ③如:姚子良、黄昧鲁:《一个特务的遭遇》,载《电影文学》1980年第11期,是《电影文学》复刊后发表的第一个电影故事。
    ④1987年《电影文学》发表外国电影剧本五部。
    ①《电影文学》九十年代以来发表电影文学情况参见附录六。
    ②《电影文学》编辑部:《卷首语》,载《电影文学》2001年第1期,第1页。
    ①《电影文学》编辑部:《致读者》,载《电影文学》2002年第4期,第63页。
    ①《电影文学》编辑部:《《电影文学》改版启事》,载《电影文学》2007年第6期(上),第64页。
    ①江春:《栏目导语》,载《电影文学》1998年第8期,第61页。
    ①刘一兵、张民主编:《导言》,载《虚构的自由:电影剧作本体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13页。
    ①转引自:张巍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96页。
    ②转引自:张巍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11页。
    ③全国电影文学剧本评奖委员会办公室编:《关于电影剧作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年7月版。
    ④蔡楚生等:《论电影剧本创作的特征》,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
    ⑤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
    ⑥荒煤主编:《中国电影文学论文选(上)》,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5月版。荒煤主编:《中国电影文学论文选(下)》,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版。
    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译介外国电影文学理论书籍如:(美)D·G·温斯顿著:《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周传基、梅文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3月版。(美)L·赫尔曼著:《电影电视编剧知识和技巧》,朱角译、何振淦校,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美)悉德·菲尔德著:《电影剧本写作基础》,鲍玉珩、钟大丰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8月版。等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再版书籍如: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美)约翰·霍华德·劳逊著:《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邵牧君、齐宙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
    ②这一类图书如:何历编:《电影文学常识术语汇编》,《电影文学》编辑部1985年11月版。汪流主编:《电影剧作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③这一类图书如:叶元:《电影文学浅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翁世荣:《电影文学的技巧》,花城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④这一类图书如:中国电影文学学会首届年会文集:《电影剧作家的探索》,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朱玛:《电影艺术与电影文学基础》,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版。柯灵:《电影文学丛谈》,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
    ⑤图书包括:《电影剧作的结构形式》(汪流)、《电影剧作探索》(王迪)、《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王迪)、《电影剧作创作入门》(丁牧)、《你了解这门艺术吗?》(刘一兵)等等。
    ①王迪:《在大潮冲击下》,载《电影文学》1992年第5期。
    ②鲁坚:《重提电影和文学的关系》,载《电影文学》1992年第3期。
    ③戴锦华:《也说剧本》,载《电影文学》1992年第1期。
    ④沈嵩生:《电影文学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6月版。
    ⑤柯灵:《电影文学丛谈》,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⑥刘金镛、宋家庚编著:《电影艺术与电影文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
    ⑦左蔚佳、陈中国:《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剧作理论发展概述》,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84页。
    ⑧九十年代以来王迪出版理论著作有:王迪主编:《通向电影圣殿》,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王迪:《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5月版。
    ⑨九十年代以来汪流出版理论著作有:汪流:《电影剧作结构样式》,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汪流:《为银幕写作》,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8月版。汪流:《中国的电影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8月版。汪流等著:《电影剧作概论(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汪流:《电影剧作结构样式(修订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6月修订版。汪流:《电影剧作:教学、创作及理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10月版。汪流:《电影编剧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汪流:《电影编剧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6月版。
    ⑩九十年代以来刘一兵出版理论著作有:刘一兵:《电影剧作常识100问》,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刘一兵、张民主编:《虚构的自由:电影剧作本体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版。刘一兵主编:《电影剧作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
    ①刘立滨主编,何可可、李波等著:《电影剧作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版。
    
    ①碧鸥:《电影改编学术讨论会小记》,载《电影艺术》1983年第8期,第15页。
    ②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修订版,第104页。
    ①秦俊香:《从改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下性》,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31页。
    ②如:郭学勤:《《小二黑结婚》的电影改编》,载《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
    ③如:赵静:《浅谈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载《电影新作》2007年第5期。
    ④如:张先云:《忠实与超越形似与神似——再谈张弦的电影改编》,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⑤如:班玉冰:《张艺谋电影改编中的叙事策略研究》,载《电影评介》2006年第19期。
    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孟中:《文学改编:一次特殊的电影心理活动》,载《电影艺术》2004年第2期。叶志良:《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化阐释》,载《当代电影》2007年第1期。林敏奋:《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影改编》,载《电影评介》2007年第1期。等等。
    ⑦汪流:《中国的电影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⑧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①王迪:《当前电影剧作问题漫谈——首届“夏衍电影文学奖”(1997)候选剧本读后(一二)》,载《电影文学》1997年第9-10期。
    ②任殷:《1996—1998“夏衍电影文学奖”扫瞄》,载《电影创作》1999年第6期,第68页。
    ③任殷:《1996—1998“夏衍电影文学奖”扫瞄》,载《电影创作》1999年第6期,第69页。
    ①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3月版。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3月版。
    ②刘建勋、刘剑锋、鲁原主编:《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③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3页。
    ④刘建勋、刘剑锋、鲁原主编:《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版,第2页。
    ⑤张巍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月版。
    ①周斌:《中国电影文学的传统与贡献》,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119页。
    
    ①周斌:《中国电影文学的传统与贡献》,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118页。
    ②周斌:《中国电影文学的传统与贡献》,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118页。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2、张巍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
    3、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刘建勋、刘剑锋、鲁原主编:《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李宪国:《中国当代电影文学简史》,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版。
    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王平陵:《电影文学论》,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10、柯灵:《电影文学丛谈》,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11、叶元:《电影文学浅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翁世荣:《电影文学的技巧》,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13、刘金镛、宋家庚编著:《电影艺术与电影文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4、何历编:《电影文学常识术语汇编》,《电影文学》编辑部1985年版。
    15、黄会林、周星:《影视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朱玛:《电影艺术与电影文学基础》,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7、沈嵩生:《电影文学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18、荒煤主编:《中国电影文学论文选(上)》,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9、荒煤主编:《中国电影文学论文选(下)》,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0、王迪:《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21、全国电影文学剧本评奖委员会办公室编:《关于电影剧作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年版。
    22、汪流:《电影编剧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汪流:《电影编剧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4、薛晓路编:《电影编剧学习: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剧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点评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25、饶朔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26、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最新修订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27、刘一兵、张民主编:《虚构的自由:电影剧作本体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28、刘立滨主编、何可可、李波等:《电影剧作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29、[苏]伊·瓦依斯菲尔德:《电影剧作家的技巧》,伍菡卿、罗慧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
    30、[美]L·赫尔曼:《电影电视编剧知识和技巧》,朱角译、何振淦校,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
    31、[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鲍玉珩、钟大丰译,周传基校,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32、[美]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邵牧君、齐宙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
    33、[美]D·G·温斯顿:《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周传基、梅文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34、张仲春:《中国电影作家作品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5、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36、[法]莫尼克·卡尔科-马赛尔、让娜-玛丽·克莱尔:《电影与文学改编》,刘芳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37、汪流:《电影剧作:教学、创作及理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38、倪震、张智华、史可扬主编:《中国电影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39、于艾平:《电影诗——剧本创作技巧与案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40、方昭海:《电影连环画收藏与投资》,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爱德华·茂勒:《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
    42、乔治·萨杜尔:《电影通史·第二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43、师曾志:《现代出版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新闻出版署图书管理局编:《图书出版管理手册》,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5、陶冶:《刀刃上的舞者:冯小刚电影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46、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7、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李冯:《英雄》,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49、李冯:《十面埋伏》,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4年版。
    50、李晓男主编:《中国电影连环画藏典(1-6卷)》,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51、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一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52、夏衍电影文学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二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53、夏衍电影文学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三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54、夏衍电影文学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四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55、夏衍电影文学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五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56、夏衍电影文学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集(第六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57、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58、《电影剧作家的探索:中国电影文学学会首届年会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59、黄发有:《媒体制造》,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60、张立宪主编:《读库0804》,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61、蔡楚生等:《论电影剧本创作的特征》,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
    1、周斌:《电影文学:现代文学史研究不能忽视的领域》,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2、周斌:《中国电影文学的传统与贡献》,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周斌:《论新时期以来电影文学创作的流变与拓展》,载《当代电影》2008年第12期。
    4、周斌:《刘恒论——以电影剧本创作为例》,载《文艺争鸣》2008年第10期。
    5、苏叔阳:《在曲折的路上前行——对二十年来电影文学状况的浅识》,载《电影艺术》1999年第1期。
    6、钟惦棐:《电影文学断想》,载《文学评论》1979年第4期。
    7、陈荒煤:《不要忘了文学》,载《电影剧作》1982年第1期。
    8、郑雪来:《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载《电影新作》1982年第5期。
    9、郑雪来:《电影剧作理论探讨》,载《电影文学》1983年第12期,1984年第1期,1984年第2期。
    10、邵牧君:《电影、文学和电影文学》,载《文学评论》1984年第1期。
    11、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载《电影文化》1980年第2期。
    12、王兴东:《电影编剧的思考》,载《电影文学》1996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