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内外的生命之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视野中,迟子建是一位有着独特价值和魅力的作家。从1985年踏上文坛至今,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风云变幻,迟子建一直在属于自己的文学土地上默默而又勤奋地耕耘着,不媚俗、不从众。纵观迟子建二十几年的创作历程,可以说爱是她全部作品的精神内核。不管是写人、写景、写事、写史,她始终高扬着“爱”的旗帜,为中国文坛添上了一笔温暖的色调。
     在仔细研读迟子建小说文本的基础之上,本文立足于从女性婚恋叙事这个角度探讨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情感世界、女性对于婚恋命运的体认以及女性婚恋叙事的叙事特征。引言主要概括迟子建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迟子建研究现状以及进行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以及意义所在。主体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从女性视角观照下的女性形象以及作为婚恋主体另一方的男性形象入手,分析和探讨迟子建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情感世界。在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历程中,迟子建给我们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流光溢彩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年龄跨度几乎囊括了一个女人一生的各个阶段。无论是渴望爱情可是又对爱情充满迷惑、困顿的伤感情绪的少女形象,还是集女儿性、母性、妻性于一体的中年女性形象,以及饱经岁月洗礼而沉淀出另一片成熟、丰饶的内心世界的老年妇女形象,迟子建用饱含感情和温度的文字持之以恒地书写着她们的情感历程。虽然迟子建也刻画了不少有着种种性格缺点的男性,但整体来说,温和的男性形象占了一半的舞台,对于在长期的男权社会里掌握“话语权”的男性,迟子建给予了更多的爱和宽容。
     第二部分深入到迟子建具体的婚恋小说中,挖掘女性对于自身婚恋命运的体认。早期作品中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的梦幻情结,表现了少女在面对婚姻这座围城之时的痛苦、矛盾和纠结的复杂的生命情感体验。当迟子建把创作的视线转入普通百姓的婚姻情感生活之后,“恩爱”叙事的模式使爱情、婚姻和日常生活实现了和谐共处的可能。性爱是婚姻无法回避的话题之一,在迟子建的笔下,无论是基于相亲相爱的夫妻交融,还是基于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自然契合的自由的“性”,或者是基于一种对野性的力量的赞美的“性”,都指向了人类生命的本真。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迟子建婚恋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叙事特征。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女性视角是迟子建笔下最常用的叙述视角,但她并不拘泥于使用一种,相反在她的作品里叙述视角是多样的。阻断+回归式的结构是迟子建作品中常见的结构方式之一,这种叙述结构一方面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生“无常”和“偶然”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家温情主义的世界观。意象的使用使迟子建笔下的婚恋小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空灵之美、自然之美,弥漫着诗一般的意蕴。
Chi Zijian is a writer with unique value and charm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her debut in 1985, Chi has been farming diligently and quietly on her own literary fields. The changing outside world never concerned her, nor did she submit to popularity or conformity. Love is the core theme of her works for over 20 years, no matter they are on human, landscape or history. Chi stays with love and brings warmth with her into the Chinese literature arena.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sentiments and affections of the heroines, women's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of marriage and love, and peculiarity of the feminine narration in her works. The foreword will introduce Chi's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studies about her and the perspectives and the good of this thesis. The the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on:
     Part one of this thesis explores, in sight of males and females in matrimony, the sentiments and affections of wom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ales. In her works over two decades, Chi has shown us various living female figures in all different life stages, be her a young girl fancying, but confused with love, or an mid-aged woman playing daughter, mother and wife's role. And Chi has been tolerant and generous in love for her male characters, though tapped on their personality flaws sometimes.
     Part two digs into the women's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of their own marriage and love in picked Chi's works. While Chi's earlier works showed us maids hesitating about marriage, her works on affectionate couples of ordinary people brings harmony among love, marriage and routines. Under her brush, sex in harmonious marriage, sex based on unconstrained life impetus and sex powered by and to compliment natural wildness all lead to the nature and essence of human being.
     Part three discusses over the narrative peculiarities of Chi's marriage-love novels. As a female writer, Chi always goes from a female's perspective, but not contained in one way. Her works are full of suspensions by blocking-up plots, but will always come to a regression, telling us 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certainties and contingencies of life and her tender feelings for this world. Imageries pervade her novels with a beauty which seems intangible, natural and poetic.
引文
1 方守金.北国的精灵——迟子建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47
    2 唐韵.色彩之美和距离之美——比较迟子建两类题材小说创作风格[J].小说评论,1999(5)
    ①迟子建.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310
    ①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42
    ②西蒙·波伏娃.妇女与创造力.转引自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55
    ①[美]s.南达著.刘燕鸣,韩养民编译.文化人类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61
    ②迟子建.听时光飞舞——迟子建随笔自选[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85-86
    ①戴锦华.迟子建:极地之女[J].山花,1998(1)
    ①[法]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378
    ②迟子建.迟子建文集:树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21
    ①迟子建.迟子建文集:秧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334
    ②迟子建.迟子建作品精华:与水同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57
    ③迟子建.迟子建作品精华:与水同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59
    ④迟子建.迟子建作品精华:与水同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60
    ⑤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67
    ①迟子建.迟子建作品精华:与水同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68
    ②迟子建.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280
    ①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J].小说评论,2002(2)
    ①迟子建.晚风中眺望彼岸[J].花城,1997(4)
    ②国际特赦组织香港分会.全系于你:停止暴力对待妇女[M].国际特赦组织出版部,2004:4
    ①迟子建.迟子建文集:亲亲土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26
    ①迟子建.迟子建文集:亲亲土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119
    ②迟子建.迟子建作品精华:与水同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61
    ①迟子建.迟子建作品精华:与水同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60
    ①[美]弗洛姆,刘福堂译.爱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
    ②钱谷融.文艺创作的生命与动力[J].文艺报,1979.6.17
    ①王克俭.文艺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06
    ②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2
    ①迟子建.迟子建文集:原野上的羊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56
    ①迟子建.白雪的墓园[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204
    ①谢有顺.身体修辞[M].北京:花城出版社,2003:59
    ①迟子建.有关创作的札记[J].北京:青年文学,1997(6)
    ②迟子建.假如鱼也生有翅膀[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202
    ②迟子建.迟子建文集:亲亲土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211-222
    ①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J].南方文坛,2001(4)
    ①迟子建.迟子建文集:亲亲土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194
    ②迟子建.迟子建文集:亲亲土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197
    ③迟子建.迟子建文集:亲亲土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209
    ①迟子建.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174
    ②迟子建.越过云层的晴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284-285
    ①方守金.迟子建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
    ①迟子建.迟子建文集:亲亲土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210
    ②迟子建.迟子建文集:亲亲土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231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②[德]马克思.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19
    ①[德]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②迟子建.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133
    ①迟子建.迟子建作品精华:与水同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49-150
    ②迟子建.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174
    ①迟子建.逆行精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8
    ①迟子建.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298
    ②迟子建.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298-299
    ①迟子建.微风入林[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3
    ②朵渔.是干,而不是搞[J].《下半身》创刊号,2000(7)
    ①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58-159
    ②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46
    ③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
    ①汪曾祺.晚翠文谈新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42
    ②文能,迟子建.畅饮“天河之水”——迟子建访谈录[J].花城,1998(1)
    ①迟子建.迟子建作品精华:芳草在沼泽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8
    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15
    ②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9
    ③朱丽娅,苏姗.女性美学.转自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57
    ①管怀国.迟子建艺术世界的关键词[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13
    ①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0
    ②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5-66
    ③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1
    ①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2-123
    ②戴锦华.迟子建:极地之女[J].山花,1998(1)
    ③迟子建,闫秋红.我只想写些自己的东西[J].小说评论,2002(2)
    ④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204
    ①肖淑芬.诺贝尔文学奖精品透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31
    ②郭亚明.心灵的守望与诗性的飞翔——新时期女性小说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96
    ③黄发有.模糊审美:90年代小说的叙事风格[J].文艺评论,1999(6)
    ①迟子建.迟子建文集:秧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112
    ①迟子建.迟子建作品精华:与水同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91-193
    ②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转引自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03
    ③迟子建.越过云层的晴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272
    ④迟子建.晨钟响彻黄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296
    ①迟子建.逆行精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0
    ②迟子建.逆行精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1
    ③迟子建.逆行精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5
    ④南帆.写作与飞翔——读林白的小说[J].山花,1998(7)
    ⑤林白.记忆与个人化写作[J].作家,1997(7)
    ①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453
    1 迟子建.听时光飞舞——迟子建随笔自选[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86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董小英.叙述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英]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美]W·C·布斯著,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王鸿生.叙事与中国经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7]王侃.叙事门与修辞术:中国当代小说的诗学谱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德]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9]徐坤.双调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写作[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0]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1]张京媛.女性主义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3]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5]赵树勤.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祝亚峰.性别视阈与当代文学叙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17]夏昭炎.意境概说: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8]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9]谢有顺.身体修辞[M].北京:花城出版社2003.
    [20]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21]谢有顺.此时的事物[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2]弗洛姆.爱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3]吴晓东.记忆的神话[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24]郭亚明.心灵的守望与诗性的飞翔——新时期女性小说论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5]管怀国.迟子建艺术世界中的关键词[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版社,2006.
    [26]方守金.北国的精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唐韵.色彩之美与距离之美——比较迟子建两类题材小说创作风格[J].小说评论,1995年第5期.
    [2]方守金,赵国宏.意象叙事:迟子建小说的艺术亮点[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林白.记忆与个人化写作[J].作家,1997年第7期.
    [4]刘传霞.迟子建与女性主义文学[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5]文能,迟子建.畅饮“天河之水”[J].花城,1998年第1期.
    [6]谢有顺.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我读迟子建的小说[J].当代作家论,1996年第1期.
    [7]张红萍.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J].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8]蒋子丹.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及其它[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1期.
    [9]管怀国.温情底下的冷峻和厚重—理解迟子建近作的一种视角[J].小说评论,2006年2期.
    [10]苏童.关于迟子建[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
    [11]张进.遥渡相思——从“父亲之死”解读迟子建小说[J].锦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2]石立干.论迟子建人格对其文格的制约[J].小说评论,2005年第6期.
    [13]李子云.灿烂的花瓣饭[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3期.
    [14]丁帆,齐红.拒绝尘俗:月光与天堂——试析迟子建小说中的“梦幻”情结[J].作家,1995年第6期.
    [15]李莉.论小说意象蕴涵的“气味”——兼谈迟子建小说[J].文艺评论,2004年第3期.
    [16]姜桂华.执着于困境的发现与出路的寻找——迟子建中短篇小说通解[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
    [17]管怀国.阻断:偶然的无常中成型生命之花——析迟子建小说艺术技巧之一[J].作家作品研究,2006年第3期.
    [18]方守金.永恒主题的新阐释——谈迟子建小说关于“爱”与“死”的艺术描写[J].合肥教育师范学报,2001年第3期.
    [19]戴锦华.迟子建:极地之女[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
    [20]吴义勤.迟子建论[J].文艺争鸣——中文文艺论文年度文摘,2007第13期.
    《沉睡的大固其固》(北方文学1985年第3期)
    《北极村童话》(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
    《岸上的美奴》(钟山1995年第2期)
    《东窗》(芙蓉1993第2期)
    《秧歌》(收获1992年第1期)
    《麦穗》(青年文学1990年第6期)
    《旧时代的磨坊》(小说家1991年第4期)
    《零作坊》(北京文学2003年第7期)
    《芳草在沼泽中》(钟山2002年第1期)
    《河柳图》(作家2000年第10期)
    《鱼骨》(山西文学1988年第3期)
    《腊月宰猪》(作家1995年第6期)
    《亲亲土豆》(作家1995年第6期)
    《岭上的风》(山花1995年第9期)
    《踏着月光的行板》(收获2003年第6期)
    《逝川》(收获1994年第5期)
    《门镜外的楼道》(作家2003年第5期)
    《雪窗帘》(山花2005年第9期)
    《观慧记》(花城1998年第1期)
    《秧歌》(收获1992年第1期)
    《向着白夜旅行》(收获1994年第1期)
    《回溯七侠镇》(大家1994年第1期)
    《庙中的长信》(山花1994年第12期)
    《北国一片苍茫》(青年文学1987年第8期)
    《百雀林》(钟山2004年第4期)
    《白雪的墓园》(春风1991年第4期)
    《重温草莓》(人民文学1989年第2期)
    《岭上的风》(山花1995年第9期)
    《盲人报摊》(天津文学1994年第4期)
    《炉火依然》(收获1990年第5期)
    《怀想时节》(钟山1990年第4期)
    《遥渡相思》(收获1989年第4期)
    《清水洗尘》(青年文学1998年第8期)
    《日落碗窑》(中国作家1996年第3期)
    《花瓣饭》(青年文学2002年第4期)
    《逆行精灵》(钟山1997年第3期)
    《微风入林》(上海文学2003年第1期)
    《芳草在沼泽中》(钟山2002年第1期)
    《蒲草灯》(山花2004年第3期)
    《飞天》(江南1995年第5期)
    《一匹马两个人》(收获2003年第1期)
    《白银那》(大家1996年第3期)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钟山2005年第3期)
    《月光下的革命》(天津文学1992年第8期)
    《树下》(花城1991年第6期)
    《晨钟响彻黄昏》(小说家1994年第5期)
    《越过云层的晴朗》(钟山2003年第2期)
    《伪满洲国》(钟山2000年第3-4期)
    《额尔古纳河右岸》(收获2005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