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刑法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步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描述的风险社会之后,刑法规制对象趋于多元化,以超个人法益为名的刑事立法不断扩张,环境犯罪、基因犯罪、法人犯罪等新型犯罪不断充斥于刑法修正案的条款中。在风险社会中,风险刑法在核心刑法体系之外通过规制行为人违反规范的行为导致的风险,扩大犯罪圈,以处罚风险犯(抽象危险犯)的方式实现刑罚的积极的一般预防目的,更早期的、更周延的保护法益。面对传统刑法的风险困境,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厘清和学说史的梳理,二元的行为无价值与风险刑法联系紧密,成为风险刑法的必然倾向;积极地一般预防论暗合风险刑法的倡导,并成为风险刑法的追求目标,论证了风险刑法的本体性根据、现实性根据和政策性根据。结合最新的立法实践,足以说明我国刑法具有容纳风险刑法的可能,且风险刑法必然符合我国刑法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当下的现实条件,我国刑法应保留以结果犯为中心的刑法体系,逐步吸收风险刑法体系,让风险刑法积极融入我国刑法体系,采用传统刑法与风险刑法并存的方式,以传统刑法为轴心、风险刑法为补充来构建刑法规范体系。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we have marched into the risk society which was described by Germany sociologist Beck, characteristic of multi-dimensional object of the criminal and non-individual legal interest expand,most importantly,new crime type as amendments to criminal law, including environment crime, gene crime, corporate crime, and so on.In the risk society, the risk of criminal law in the cor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through regulatory action, in violation of the norms the risk, to expand the crime ring, the way of punishment risk offenders (abstract Perilous) to achieve a positive general preventive purpose of the penalty, moreearlier, more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of legal interests. Faced with the risk of difficulties of the traditional criminal law, combing through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ed concepts to clarify and doctrine, the binary behavior of worthlessness and the risk of criminal law is closely linked to risk the inevitable tendency of the criminal law; positive general prevention theory coincide risk of criminal law advocacy, goal to pursuer and the risk of criminal law, the risk of criminal law ontological basis, the reality according to policy.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legislative practice, sufficient to show that China's criminal law to accommodate the possible risk of criminal law and the risk of criminal law must comply with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criminal law.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reality conditions of the Criminal Law should be retained as the center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the result of guilty to gradually absorb the risk of criminal law system, the risk of criminal law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hina's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riminal law and the risk of criminal law co-exist, the axis to the traditional criminal law heart, the risk of criminal law as asupplement to build the system of norms of criminal law.
引文
①风险社会理论代表人物,除了德国学者贝克外,还有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和斯科特·拉什。但是与风险刑法直接相连的仅是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故下文仅就贝克和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作以简介。
    ②[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15.
    ①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54.
    ②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9.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3.13.
    ②[德]乌尔里希·贝克著,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
    ③[德]卢曼:《社会的法律》,郑伊倩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28.
    ②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3.
    ③[德]乌尔里希·贝克著,路国林等译.自由与资本主义.[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119.
    1[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39.
    2[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115.
    ① S ee Adam, Beck & Van Loon (eds.), The Ris k Society and Beyond, Sage Publicat ions,2000, Int roduct ion, p.2.转引自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7(3):128.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孙相东译.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2002.139.
    ①[德]尼克拉斯·鲁曼著,汤志杰、鲁贵显译.生态沟通.[M].台湾桂冠图书出版公,2001.113.
    ②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7(3):129.
    ③周铭川.论危险性对刑法理论的影响中.[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2).21.
    ①代表作是日本龙谷大学金尚均教授的博士论文《危险社会と刑法:现代社会にねける刑法の机能と限界》,成文堂2001年版。这方面的论文还有平野龙一所著的《时代的挑战与刑法学的对应》和松宫孝明所著的《德国刑法学的近况与日本刑法学》。
    ②林宗翰.风险与功能——论风险刑法的理论基础[博士论文].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2006.80.
    ③[日]金尚均.现代社会にねける刑法の机能.[J].刑法杂志,2001,40(2):166.
    ④陈志龙.法益与刑事立法.[M].台湾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2.13.
    ①[德]格吕恩特·雅科布斯著,冯军译.行为·责任·刑法—机能性描述.[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01.
    ②[日]金尚均:《现代社会中刑法的机能》,冯军译,载赵秉志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刑法变革——国际社会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47.
    ①[德]雅科布斯:《市民刑法与敌人刑法》,徐育安译,载许玉秀主编.刑事法之基础与界限.[M].台北学林出版公司,2003.30.
    ②黎宏.刑法的机能和我国刑法的任务.[J].现代法学,2003(4):117.
    ①冯军.刑法问题的规范理解.[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3.
    ①关于代理责任和法人责任的关系有必要在此做一简要的交代。在代理责任和法人责任的关系问题上,主要存在两种主张:包含关系说和交叉关系说。前者认为,法人责任是代理责任的一种形式,后者则认为,一方面,法人责任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属于代理责任,一部分不属于代理责任;另一方面,代理责任不限于法人责任。交义关系说注意到了代理责任和法人责任本质特征的差异,更为合理。
    ②陈家林.外国刑法通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154.
    ③如果经查明,被告人对他人的犯罪行为存在同意或默许,则不适用代理责任,而应视为共同犯罪;只有在不存在罪过心理的情况下才有适用代理责任的余地。
    ④Prittwitz在其《刑法和风险》一书中根据对风险的不同理解提出了三种类型的社会模式:危险社会模式、不安全的社会模式和风险社会模式,这三种模式分别对应的刑法类型是预防刑法、象征性刑法和风险刑法。事实上,这三种形态的刑法模式是无法截然区分的,而是呈现为这些模式的混合形态。此外,在德文文献中还可以见到危险刑法、安全刑法的称谓。从论述内容上看,危险刑法所处理的是传统工业社会的的危险,并未点出其与风险的不同。至于Kindhauser提出的安全刑法的概念,他将其定义为“一个风险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条件”,因而本文认为其与风险刑法在内涵上并无实质差异。对安全刑法的详细介绍参见[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著,刘国良编译:《安全刑法:风险社会的刑法危险》,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第39页。本文认为风险和危险的区分有其理论实益,狭义的风险刑法体系无须 预设法益侵害原则作为体系的解释方案,危险刑法显然仍然处于传统法益刑法的框架之内。不过,如果使用广义的风险刑法概念,则风险刑法可以涵盖危险刑法的概念。本文所谓的风险刑法概念即试图跨越从危险刑法到纯粹功能化的风险刑法阶段,因而是广义的风险刑法概念。
    ①[德]克劳斯·罗克辛著,王世洲译.德国刑法学总论——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第1卷[M].法律出版社,2005.19.
    ②吴轩.论风险刑法理论的正当性根据[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24.
    ③[德]格吕恩特·雅科布斯著,冯军译.行为责任刑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18.
    ④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7(3):138.
    ①王拓.风险刑法:风险社会下传统刑法的必要补充[N].检察日报,2010-4-26.
    ②吴轩.论风险刑法理论的正当性根据[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24.
    ①王拓.风险刑法:风险社会下传统刑法的必要补充[N].检察日报,2010-4-26.
    ①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M].中国民主出版社.2005.30.
    ①林东茂.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37.
    ②[德]冈特·施特拉腾韦特、洛塔尔·库伦著,杨萌译.刑法总论I——犯罪论[M].法律出版社,2006.204页.
    ①林山田.刑法通论.增订八版[M].台湾大学法学院图书部,264.
    ②[日]西原春夫著,戴波、江溯译.犯罪实行行为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9.
    ③[日]关哲夫著,王充译.现代社会中法益论的课题[M].法律出版社,2007.348.
    ①蔡惠芳.从危险理论论不能安全驾驶罪[博士论文].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2000.68.
    ②这两种类型也有学者分别称之为抽象的风险犯和具体的风险犯.
    ③该条规定:“(1)行为人1.散发,2.公开陈列、张贴、放映或者以其他a方式让人获得,3.向十八岁以下的人提供、转让或者以其他方式让其获得,或者4.为了使用它或者由它所获得的第1项至第3项意义上的片段或者为了使他人能够进行这种使用而制作、得到、提供、贮存、供给、通告、吹嘘、输入或者输出以某种方式描述针对人的残暴性或者其他非人道的暴力活动、表达对这种暴力活动的赞美或贬低或者以损害人的尊严的方式描述过程的残暴性或非人道性的文书(第11条第3款)的,处一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刑。(2)如果行为人通过广播描述第1款所标明的内容的,同样处罚。(3)如果该行为用作对时事或者历史的报道,不适用第1款和第2款的规定。(4)如果是有资格照管他人的人行为的,不适用第1款第3项的规定。”
    ①冯军.刑法问题的规范理解[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7.
    ④该条款规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困境发生时需要急救,根据行为人当时的情况急救有可能,尤其对自己无重大危险且又不违背其他重要义务而不进行急救的,处1年以下有期自由刑或罚金。”
    ②冯军.刑法问题的规范理解[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6.
    ①在日本,关于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对立,折中说也是通行的学说,团藤重光、福田平、大塚仁大谷实、川端博等都持该说,又被称为“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另外,德国著名学者也主张调和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
    ②周光权.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43.
    ①吴轩.论风险刑法理论的正当性根据[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25.
    ①[日]嘉门忧.法益论の现代意义[J].刑法杂志,2007,47(1).40.
    ②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7(3):129.
    ①梁根林.责任主义原则及其例外[J].清华法学,2009(2):50.
    ②王拓.风险刑法:风险社会下传统刑法的必要补充[N].检察日报,2010-4-26.
    ③陈晓明.风险社会之刑法应对[J].法学研究,2009(6):54.
    ①王世州、刘孝敏.关于中国刑法学理论体系起点问题的思考[J].政法论坛,2004(6):96.
    ②与此相对应的是消极的一般预防论,是指通过刑罚本身所具有的“威慑力”,对一般人的心理产生震慑,从而使其不敢再犯的刑罚理论。
    ③周光权.刑法学的向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45.
    ④赵秉志.全球化时代的刑法变革——国际社会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48-149.
    ①韩友谊.积极的一般预防[J].河北法学,2005(2):44.
    ②罗克辛、雅科布斯等著名学者都赞同积极的一般预防理论,罗克辛认为积极的一般预防论反映在一般性地维护和加强对法律秩序的存在能力和贯彻能力的忠诚上。
    ③[德]冈特·施特拉腾韦特、洛塔尔·库伦著,杨萌译.刑法总论I——犯罪论[M].法律出版社,2006.14.
    ④对此,日本刑法在最新的立法中已经有立法例明显昭示了刑法介入的早期化。为了对应伪造信用卡等支付用磁卡的犯罪,如果说该罪是伪造文书罪,不正当制作磁卡电磁记录罪是可以的,但是基于该罪的准备行为都被纳入到刑法的处罚对象来说,也可以看做是刑法早期化介入的表现。
    ①[日]金尚均.现代社会にねける刑法の机能[J].刑法杂志2001,40(2).174.
    ②冯军.刑法的规范化诠释[J].法商研究,2005(6):63.
    ③雅科布斯著,许玉秀译.罪责刑法[J].刑事法杂志,40(2):69.
    ④王拓.风险刑法:风险社会下传统刑法的必要补充[N].检察日报,2010-4-26.
    ⑤吴轩.论风险刑法理论的正当性根据[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26.
    ①夏玉珍、吴娅丹.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时代[J].甘肃社会科学,2007(1):21.
    ②高铭暄.1997年刑法典的全面修订及其整体评价[C].高铭暄.高铭暄自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8.
    ③高铭喧.风险社会中刑事立法正当性理论研究[J].法学论坛,201 1(4):47.
    ①吴轩.论风险刑法理论的正当性根据[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27.
    ①吴轩.风险刑法的理论根据与立法实践[J].兰州大学研究生学志,2011(1):48.
    ①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J].比较法研究,2003(5):32-33.
    ②[日]西原春夫.刑法.儒学与亚洲和平[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51.
    ①[日]西原春夫.刑法.儒学与亚洲和平[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51.
    ②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3.147.
    ③阮齐林.中国刑法上的新类型危险犯[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6):97.
    ①周光权.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J].政法论坛2006(2).21.
    ①张明楷.司法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J].法学家,2008(4).74.
    ②张明楷.司法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J].法学家,2008(4).93.
    ③[日]井田良.刑事立法の活性化とそのめくえ[J].法律时报,2003,75(2).4.
    ①当然,在西方所谓的“民主社会”中,很多情况下,风险犯立法的仓促产生直接根源于选民或者某些民间团体的“运作”。出于保住自己的政治资源优势的考虑,握有立法权的利益集团不惜采用一切手段以迎合选民的需要,在这些手段当中自然包括刑事立法。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社会中,“象征刑法”现象普遍存在的又一重要原因。
    ①曲新久.论刑法解释与解释文本的同步效力——兼论刑法适用的逻辑路径[J].政法论坛.2006(2).46.
    [1]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3.
    [2]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9.
    [3]储槐植.美国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
    [4]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8-59
    [5]陈家林.外国刑法通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154.
    [6]陈志龙.法益与刑事立法.[M].台湾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2.13.
    [7]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法律出版社,2002.121-129.
    [8]许玉秀.污染防治法的制裁构造——环境犯罪构成要件的评析.[M].春风煦日出版社,148-160.
    [9]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M].中国民主出版社,2005.30.
    [10]林山田.刑法通论.增订八版[M].台湾大学法学院图书部,264.
    [11]林东茂.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37.
    [12]赵秉志、谢望原主编.英美刑法学中.[M].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1.
    [13]赵秉志.全球化时代的刑法变革——国际社会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48-149.
    [14]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3.147.
    [15]周光权.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43.
    [16]周光权.刑法学的向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45.
    [17]张明楷.法益初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8.
    [18]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2-110.
    [19]冯军.刑法问题的规范理解.[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3-282.
    [20]冯军.刑事责任论.[M].法律出版社,1996.218-220.
    [21]陈兴良.刑法哲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42.
    [1][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15.
    [2][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3.13.
    [3][德]乌尔里希·贝克著,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
    [4][德]乌尔里希·贝克著,路国林等译.自由与资本主义.[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119.
    [5][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28-39.
    [6][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115.
    [7][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孙相东译.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2002.139.
    [8][德]卢曼:《社会的法律》,郑伊倩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9][德]尼克拉斯·鲁曼著,汤志杰、鲁贵显译.生态沟通.[M].台湾桂冠图书出版公,2001.113.
    [10][德]克劳斯·罗克辛著,王世洲译.德国刑法学总论——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第1卷[M].法律出版社,2005.19.
    [11][德]冈特·施特拉腾韦特、洛塔尔·库伦著,杨萌译.刑法总论Ⅰ——犯罪论.[M].法律出版社,2006.14-204页.
    [12][德]格吕恩特·雅科布斯著,冯军译.行为责任刑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18.
    [13][德]格吕恩特·雅科布斯著,冯军译.行为·责任·刑法——机能性描述.[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01.
    [14][德]雅科布斯:《市民刑法与敌人刑法》,徐育安译,载许玉秀主编.刑事法之基础与界限.[M].台北学林出版公司,2003.30.
    [15][日]西原春夫.刑法.儒学与亚洲和平.[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51.
    [16][日]西原春夫著,戴波、江溯译.犯罪实行行为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9.
    [17][日]金尚均:《现代社会中刑法的机能》,冯军译,载赵秉志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刑法变革——国际社会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47.
    [18][日]关哲夫著,王充译.现代社会中法益论的课题[M].法律出版社,2007.348.
    [1]夏玉珍、吴娅丹.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时代[J].甘肃社会科学,2007(1):21.
    [2]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54.
    [3]高铭暄.1997年刑法典的全面修订及其整体评价[C].高铭暄.高铭暄自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8.
    [4]高铭暄.风险社会中刑事立法正当性理论研究[J].法学论坛,2011(4):47.
    [5]韩友谊.积极的一般预防[J].河北法学,2005(2):44.
    [6]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7(3):128-129.
    [7]陈晓明.风险社会之刑法应对[J].法学研究,2009(6):54.
    [8]王拓.风险刑法:风险社会下传统刑法的必要补充[N].检察日报,2010-4-26.
    [9]张明楷.司法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J].法学家,200(4).74.
    [10]陈兴良.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J].法学研究,2006(2):70-75.
    [11]黎宏.刑法的机能和我国刑法的任务.[J].现代法学,2003(4):117.
    [12]吴轩.论风险刑法理论的正当性根据.[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24-26.
    [13]吴轩.风险刑法的理论根据与立法实践[J].兰州大学研究生学志,2011(1):48.
    [14]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J].比较法研究,2003(5):32-33.
    [15]周光权.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政法论坛[J].2006(2).21.
    [16]周铭川.论危险性对刑法理论的影响中.[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2).21.
    [17]冯军.刑法的规范化诠释[J].法商研究,2005(6):63.
    [18]王世州、刘孝敏.关于中国刑法学理论体系起点问题的思考[J].政法论坛,2004(6):96.
    [19]阮齐林.中国刑法上的新类型危险犯.[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6):97.
    [20]曲新久.论刑法解释与解释文本的同步效力——兼论刑法适用的逻辑路径[J].政法论坛.2006(2).46.
    [21]梁根林.责任主义原则及其例外[J].清华法学,2009(2):50.
    [22][德]雅科布斯著,许玉秀译.罪责刑法[J].刑事法杂志,40(2):69.
    [23][德]乌尔里希·贝克著,王武龙编译.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上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33.
    [1]高志明.刑法法益概念学说史初探——以德国学说为主[硕士论文].台北大学法学系.2002.10
    [2]蔡惠芳.从危险理论论不能安全驾驶罪[博士论文].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2000.68.
    [3]林宗翰.风险与功能——论风险刑法的理论基础[博士论文].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2006.80.
    [1][日]山口厚.危险犯的研究东.[M].京大学出版社,1982.46-85.
    [1][日]嘉门忧.法益论の现代意义[J].刑法杂志,2007,47(1).40.
    [2][日]金尚均.现代社会にねける刑法の机能.[J].刑法杂志,2001,40(2):166-1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