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企关系模式比较及其借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银行和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前者创造信用,为社会提供金融产品,是社会资金的主要调剂者;后者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它们通过企业融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银企关系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环节和重要纽带,它不仅关系到银行、企业的效率和风险,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和波动。银企关系在现代社会居于重要地位,是现阶段支撑我国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的大厦。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对已有的美、日、德、韩的银企关系模式进行归纳总结与比较分析,揭示各种银企关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银企关系制度与银行和企业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各种银企关系制度的适应性及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一条中国银企关系的发展之路。
    银企关系模式是指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保证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而形成的一种资本连接方式和制度结构,主要包括企业制度与资本结构、融资制度与金融结构、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三个方面。根据这一体系又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中抽象出以下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银企关系模式:一是市场主导模式,即金融市场在社会储蓄的汲取以及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任何金融中介都是市场的积极参与者,不存在明显的融资成本优势或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独立的私人产权、分业经营、保持距离型融资和控制权市场是该模式的主要制度特征;二是银行主导模式,即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金融部门在社会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发挥主渠道作用,银行资本通过债权-股权相结合的方式渗透到产业资本中,必要时能够对企业治理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三是政府主导模式,即政府在储蓄-投资转化中发挥重要的
    
    支配作用,通过有效控制国内的金融部门来引导稀缺的金融资本配置到符合产业政策方向的目标企业和投资项目,以实现经济结合调整和经济增长的目的,信贷配给与限额管理、低利率政策和专业贷款机构等是实施金融控制的主要手段。美国、日德和韩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上述三种银企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比较成功的模式,但这并不意味它们完美无缺的。
    上述三种银企模式各有其优势和特点:第一,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市场主导模式在资本的转化和生产效率、存量结构调整和研究开发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银行主导模式则在资本的汲取、转化效率、增量结构调整方面具有较强的功能,政府主导模式有利于引导稀缺的金融资本配置到那些在市场机制下不可能进入的产业领域,从而在短时期内完成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系列负效应;第二,从国际竞争能力看,美国的金融体系竞争力与其经济整体竞争力是匹配的,都排名世界第一,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活力最强;日本和德国金融体系竞争力与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两国的银行经营效率很突出,实行政府主导模式的韩国和中国,其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也要落后于经济整体的竞争力;第三,从风险控制能力来看,高负债经济发展模式确实存在更大的风险性和脆弱性,但是,从理论上说,银行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这取决了银行的经营效率和资本市场的适应性,一般来说,银行主导模式有利于局部风险的控制,而市场主导模式有利于宏观风险的汲取。
    结合中国实际,债务是中国国有企业-银行协调改革的共同障碍,国际上三种债务重组的实践模式表明,在政府的适度干预和法制保障下,平稳地进行大规模的债务重组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要结合政府及其他经济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
    
    而定,中国的债务重组从本质上又是一个改革的深化过程,具有转轨经济的特殊性,重组的目的并不在于化解现有的不良资产存量而在于彻底根除这种“再生机制”,因此,迄今已有的几种改革思路,如债权转投资、债权转股权等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资产证券化是目前国际金融创新的一种趋势,有利于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分散投资风险,可以利用这一创新机制来妥善地解决中国国有企业-银行的债务重组,即资产证券化托管思路,通过把国有银行贷款转化为政府对国有企业投资,并在此基础上发行一种国有企业转制可转换特种债权,委托给证券公司代理并授权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来为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联姻”开辟一条可能更有效的产融结合模式。
    中国银企关系模式的演变趋势将取决于国有银行体制变革、国有企业-银行的债务重组和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这三个主导因素的需要程度,目前,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是比较明确的:一是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三是形成以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并存的社会多元化产权结构,但是,在以间接抑或直接金融作为投融资主导体制和建立紧密型或松散型银企关系模式的选择上,本文认为股份制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由之路,应实行一级法人下的二级法人制,把四大国有银行改由国家分层控股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银行资本结构的多元化 促进国有银行的制度改革和经营效率,有利用增强国有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放松对其他非国有金融机构发展的
引文
书籍类: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
    2、《世界市场制度全书》 顾海良 姚开建 胡晓林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青木昌彦,休·帕特里克《日本主银行体制》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4、《中国货币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钱小安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5、《美国经济概貌》 钟流 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2年
    6、《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青木昌彦,钱颖一 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7、《德国市场经济体制》张精华著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4
    8、《韩国经济发展论》 陈龙山、张玉山等著
    9、《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0、《再造中国银企关系——论银行债权约束与国有企业治理》 王继康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11、《产融结合研究》 谢杭生 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12、《现代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关系论》 金晓斌 著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13、《转轨时期的中国金融问题研究》 夏斌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14、《中国银企关系论》 潘正彦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论文杂志及英文类:
    1、《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年合定本
    2、《人民日报》1992年12月26日
    3、江泽民 《中共十四大报告》人民出版社,1992
    4、《国际融资》 2002年第3期
    5、Schmitt-Grohe, Stephanie, and Martin Uribe, 1997, "Price Level Determinacy and Monetary Policy under Balanced-Budget Requirement", Finance and Economics Discussion Series, Federal Reserve Board, 1997-17.
    6、Alesina, Alberto, and Lawrence Summers, 1993,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nd Macroeconomics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oney, and Banking, Vol.25.
    7、Board of Governors of Federal Reserve System, 1994,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Purposes and Functions.
    
    
    1 《世界市场制度全书》 顾海良 姚开建 胡晓林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第37页
    2 萨姆瓦:《跨文化传统》,三联书店1988年,第88页。
    3 《美国经济概貌》钟流 译 第4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2年
    4青木昌彦,休·帕特里克《日本主银行体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第45-46页
    5 同上,第102页
    6 青木昌彦,休·帕特里克《日本主银行体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第47页
    7 金晓斌《现代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关系论》 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 第128页
    8 奥村宏“股份公司的兴亡”《改革》 1992年第1期
    9 引自金晓斌「现代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关系论」上海三联书店1997 年P128
    10 引自金晓斌「现代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关系论」上海三联书店1997 年P128
    11 引自金晓斌「现代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关系论」上海三联书店1997 年P128
    12 青木昌言、瑟达尔‐丁克“关系型融资制度及其在竞争中的可能性” 《经济体制比较研究》1997年第6期
    13 张精华著 《德国市场经济体制》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4,第119页
    14 《韩国经济发展论》 陈龙山、张玉山等著
    15 1997 《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年合定本
    
    16 《中国金融年鉴1999》,第225、226页。
    17 张春霖:《论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载《改革》1996年第1期。
    18 刘遵义、钱颍一:《关于中国的银行与企业财务改革的建议》,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4年第5期。
    19 《国际融资》 2002年第3期,第6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