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尝试从话语和谱系学的角度,将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之间进行关联性的研究,以此切入考察中国新时期文学叙事的历史变化轨迹,论文认为,新时期文学的产生、建构及其意义生成,都与“真实性”这一理论话语有直接的关系。不同时代不同文学对真实性话语的建构,都包含着文学成规的转换,政治规范的理解,文化场域的变迁和叙事技巧的取舍,弄清楚了真实性话语的建构历史,就可以揭示新时期文学历史变动过程的精神轮廓。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政治文化与真实性话语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伤痕文学中真实性话语建构具有的治愈功能。论文认为,新时期文学的起源及其合法性的获得,与真实性话语的重构有很大的关系。“文革”结束后,为了清算“文革”文学中的充满着“瞒和骗”的“阴谋文艺”,理论界重新发掘一度被压制和禁止的“写真实”等观点。通过指认旧有的文革文学为虚假不真实,新时期文学重新确认了现实和文学、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大量地生产了被权力话语认定的“真实性”话语,迅速建立了新的文学合法性。政治文化对真实性话语的影响,使得在新时期文学初期政治性标准被巧妙地转换成了真实性标准,这种真实性话语隐形地发挥出巨大的政治能量,对伤痕文学起到了规约和控制作用。
     第二章主要探讨的是人道主义思潮兴起后,人性话语试图在对真实性话语的不断解释、融合、试探、移界、攻击之后建立自身的话语合法性。它从四个方面即“人作为工具向人作为目的的转换”、“‘人的生活’向‘人’的位移”、“生活的本质向人的本质的倾斜”、“客观再现向主观表达的跨越”来改变蕴涵着权力的真实性话语一元独大的局面,从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恢复人性话语的权力。
     第三章主要阐述的寻根文学中真实场域由现实批判向文化自省的转换过程及其存在的路径依赖。论文认为寻根文学把文学的“真实”从庸俗的社会反映论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对真实的认知方式和寄寓方式的探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掘。寻根文学把对真实的书写转移到文化层面,无疑使作家获得了一种新的洞察方式和判断角度,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
     第四章主要论述先锋文学的真实观念对现实主义真实性话语的解构过程以及这种真实观念对先锋派激进的艺术革命的促进作用。论文认为,先锋文学以“虚构的真实”“精神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实”对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话语体系提出挑战,这使得先锋文学呈现出三种叙事倾向:元虚构叙事、神秘化叙事和非人化叙事。先锋文学的真实观念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反抗现实主义真实性话语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种解构。
     第五章主要讨论新写实文学重新回归到现实主义文学的怀抱,它以对生活真实的重视和对艺术真实的反抗实现了对现实主义的重新解释。新写实小说认为艺术真实本身构成了对生活真实的遮蔽,它试图消解强加在生活真实之上的所谓“本质”,尤其是经过意识形态话语选择加工过的“本质”。因此,它以“零度情感”的方式追求一种“刻骨真实”,在审美层面呈现出反典型化的特点。同时,新写实小说的“微观真实”呈现出一种反政治的“政治性”,即整体上呈现出反对宏大政治对文学话语的束缚的倾向和实际上在文本中对微观权力规训下世俗化日常生活景象的认同。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research the link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reality and the new literature, discuss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Literature narrative duringnew period from the discourse and genea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dissertation pointsout that there is a direct relation between the appearance, construction and meaninggeneration of the new literature and the reality of Theoretical discourse. The discourseconstruction of reality of different literature in different times contains the conversionof literature rule, the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standard, the change of cultural fieldand the choice of narrative skill. It will reveal the mental outline of the historicalchange of literature if we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reality.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cultureand the reality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he cure function of scar literature’sreality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there is an important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its legality of new literature andthe reality of discourse re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liquidate the “deceive and cheat” ofthe “conspiracy literature”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ory circle excavated the"writing true" view which had been suppressed and prohibited. The new literatureconfirms the relation between reality and literature,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andproduces abundantly the reality of discourse and establishes quickly the legitimacy ofnew literary by identifying the literature fals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impac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on the reality of discourse which makes the politicalstandards of early literature in new period transformed into the standard of reality. Thepolitical energy of reality of discourse which is invisible and huge has a controlfunction for scar literature.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attempt of the human nature discourse to obtainits own legality from constant interpreting, integrating, probing, shifting, andattacking of the reality discourse amid the prosperity of humanism. It challenges thecentral role of the reality discourse that implies power on the basis of four inquiries:“the change of human as a tool to human as the aim”,“the shift from ‘human’s life’ to‘human’”,“the slanting of essence of living towards essence of human”, and “the leapfrom objective reproduction to subjective expression, so as to elevate the role ofhuman as the subject and to restore the power of human nature discourse.
     The third chapter elaborates on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reality field inseeking origin literature from reality criticism to cultural reflection and the path onwhich the existence of this field reli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methods of cognitionand imaging are further explored when the seeking origin literature frees the “reality”of literature from the vulgar social reflection. The relocation of reality to the level ofculture grants writes a new approach of observation and another perspective ofjudgment, and thus enriches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expression in literature.
     The fourth chapter is focused on the process of dissection of the reality discourseof realism caused by the concept of reality in pioneering literature and its accelerationof the active art revolution started by the pioneer school. The thesis suggests that thepioneer literature challenges the reality discourse system of realism with “virtualreality”,“spiritual reality” and “linguistic reality”, which lead the pioneer literaturetowards three narrative styles: meta-fiction narrative, mystification narrative, anddehumanization narrative. This concept of reality dissects itself while fighting againstthe reality discourse of realism.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turn of new realism to the family of realisticliterature. Reinterpreting realism through emphasis on living reality and resistance toartistic reality, new realistic novels believe that artistic reality covers living reality andattempt to eliminate the assumed “essence” forced upon living reality, especially the“essence” that is selectively processed with ideological discourse. Therefore, it seeksto display the “verbatim reality” with “zero emotion”, featured by anti-typifyingaesthetics. Meanwhile, the “micro reality” of new realistic novels constitutes ofanti-political “politics”, i.e. the co-existence of an agreement with everyday livingregulated by micro power in the actual text and an objection to the macro politicalconstraint on literature discourse in general.
引文
①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像: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汪正龙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②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5年,第3页。
    ③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年,第80页
    ④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4-5页。
    ⑤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02页
    ①吕同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上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504-505页
    ②吕同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上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508页
    ③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①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27页
    ②H 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92页
    ③转引自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第60页
    ④埃里希奥尔巴赫:《摹仿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38页
    ⑤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像: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汪正龙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①王蒙:《漫话小说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141页
    ②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74-75页
    ③【美】W 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8页
    ④【美】W 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4页
    ⑤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⑥程德培:《当代小说艺术论》,学林出版社,1990年,第139页
    ⑦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46页
    ①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余徵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16页
    ②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215页
    ①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4页
    ②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00页
    ③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27页
    ④詹文杰:《论求真精神与希腊哲学之成型》,《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
    ①罗兰巴特:《文本理论》,见《热奈特论文选,批评译文选》,史忠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4页
    ②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47页
    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49页
    ④马塞尔埃纳夫:《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益于思”的人类学》,见《热奈特论文选,批评译文选》,史忠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1页
    ⑤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215页
    ⑥这里借鉴周宪的分类方法,把表意形态区分为古典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所谓古典的,含义较为广泛,并不特指古典主义,而是泛指一切传统的、现实主义倾向的文学艺术。现代主要指现代主义,后现代则指现代主义终结之后的文学艺术运动。详见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61页
    ①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14页
    ②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12页
    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6页
    ④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8页
    ⑤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9页
    ⑥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89-90页
    ①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92页
    ②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钱竞、张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③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02页
    ④保尔利科:《虚构叙事中的时间塑形》,王文融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1页
    ⑤《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中国社科出版社,1979年,第71页
    ⑥转引自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60页
    ⑦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08页
    ⑧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10页
    ⑨巴尔扎克:《〈驴皮记〉初版序言》,见《欧美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06页。
    ⑩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见《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满涛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154页
    ①莫里斯·迪克斯坦:《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刘玉宇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页
    ②保尔利科:《虚构叙事中的时间塑形》,王文融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8页
    ③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方书春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55页
    ④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65页
    ①恩斯特卡西尔:《艺术在文化哲学中的地位》,转引自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62-463页
    ②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6页
    ③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460页
    ④斯图尔特·霍尔:《表征的运作》,《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4页
    ⑤罗兰巴特:《文本理论》,见《热奈特论文选,批评译文选》,史忠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
    164页
    ①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余徵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16页
    ②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52-153页
    ③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1页
    ④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5页
    ①爱德华·布洛:《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作为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现代美学文论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442页
    ②爱德华·布洛:《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作为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现代美学文论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435页
    ③荣格:《现实与超现实》,见《心理学和文学》,冯川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246页
    ④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168-169页
    ⑤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301页
    ⑥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⑦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55页
    ①泰特罗:《本文人类学》,王宇根译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80页
    ②转引自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7页
    ③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87页
    ④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89页
    ⑤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93页
    ⑥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02页
    ⑦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4页
    ⑧泰特罗:《本文人类学》,王宇根译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9页
    ①转引自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463
    ②转引自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57页
    ③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三联书店,1992年,第12页
    ④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三联书店,1992年,第7页
    ⑤布莱希特:《论实验戏剧》,《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布莱希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3页
    ⑥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6页
    ①泰特罗:《本文人类学》,王宇根译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2页
    ②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代译序),刘佳林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③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33页
    ④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
    ⑤对于simulacrum的译法,国内主要有仿象、幻象、类象、虚象、拟象等几种。
    ①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②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③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2页
    ④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54页
    ⑤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①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3页
    ②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③让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9页
    ④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马海良译,《外国文学》,2000年第3期
    ①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②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马海良译,《外国文学》,2000年第3期
    ③何西来:《新时期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①江天:《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人民日报》1974年7月12日
    ②初澜:《把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人民日报》1974年7月14日
    ①如企侯的《胡风的“写真实”和“四人帮”的“高于生活”》一文,就是把两者进行捆绑批判,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3期
    ①刘心武:《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光明日报》1978年10月3日
    ②冯牧:《打破精神枷锁,走上创作的康庄大道——在<班主任>座谈会上的发言》,《文学评论》,1978年第5期
    ③陈思和:《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文汇报》,1978年8月22日
    ④朱祖贻:《好就好在真》,《文汇报》,1978年8月22日
    ①浦知秋:《由<伤痕>引起的讨论》,《解放日报》,1978年10月12日
    ②《解放思想,冲破禁区,繁荣短篇小说创作——记本刊在上海召开的短篇小说座谈会》,《文艺报》,1978年第4期,第18-19页
    ③周扬、徐中玉等:《真实与写真实问题(座谈记录)》《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致大会祝辞,《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页
    ①鲁迅:《给徐懋庸》,《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02页
    ①杨文虎:《论生活真实》,《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
    ①吴元迈:《苏联三十年代“写真实”口号提出的前前后后》,《苏联文学》,1981年第1期
    ②吴元迈:《苏联三十年代“写真实”口号提出的前前后后》,《苏联文学》,1981年第1期
    ③叶纪彬:《论“写真实”与“写本质”》,《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3期
    ④谭好哲:《略论“写真实”与“写本质”》,《江汉论坛》1982年第2期
    ⑤吴元迈:《恩格斯致哈克奈斯信与现实主义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①狄其聪:《倾向、真实、典型——读恩格斯的两封信》,《文史哲》,1982年第2期
    ②特约评论员文章:《四项基本原则不容违反——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解放军报》1981年4月20日
    ①《人民日报》,1977年8月23日第1版
    ②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③何西来:《新时期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8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新时期文学六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新时期文学六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①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519页
    ②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520-521页
    ③朱寨:《文学的新时期》,《十月》1983年第2期
    ④冯牧:《对于文学创作的一个回顾和展望——兼谈革命作家的庄严职责》,《文艺报》1980年第1期
    ⑤冯牧:《新时期文学的广阔道路》,《人民日报》1984年9月24日
    ⑥程代熙主编:《新时期文艺新潮评析》,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页
    ⑦陈晓明:《“新时期终结”与新的文学课题》,《文汇报》,1992年7月8日
    ①谢冕、张颐武:《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页
    ②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文学史如许志英、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时期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新时期的终点基本上就是文学史成书的年份。
    ③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25页
    ④杨庆祥:《如何理解“80年代文学”》,程光炜主编,《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页
    ⑤如程光炜主编的“八十年代研究丛书”(如程光炜的《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洪子诚等《重返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曹文轩的《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在这些著作的论述中,新时期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学是一个可以互相替代的概念。
    ⑥杨庆祥:《如何理解“80年代文学”》,程光炜主编,《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6页
    ②也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谢新华认为把《班主任》视为“伤痕文学”的源头是不恰当的,《伤痕》才是“伤痕文学”真正的源头。他认为无论是从《班主任》中主人公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情感基调和风格氛围这几个方面来看,《班主任》虽然在当代文学史上有不可抹杀的独特价值和贡献,但是却不属于“伤痕文学”。详见:谢新华,《〈班主任〉不是伤痕文学》,《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17卷第1期,2000年3月。
    ③朱寨:《文学的新时期》,《十月》1983年第2期
    ④张业松认为,最早公开使用“伤痕文学”这一概念的可能是陈恭敏,其所著《“伤痕”文学小议》发表在1978年12月号的《上海文艺》上。详见张业松,《打开“伤痕文学”的理解空间》,《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3期。
    ⑤蒋守谦:《“伤痕文学”的概念生成和操作》,《管窥蠡测——蒋守谦当代文学评论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4页
    ⑥秦宇慧:《文革后小说创作流程》,燕山出版社,1997年,参见陶东风,和磊:《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1页。
    ⑦马达:《<伤痕>发表前后》,《湖北档案》,2005年第1-2期
    ①冯牧:《对于文学创作的一个回顾和展望——兼谈革命作家的庄严职责》,《文艺报》1980年第1期
    ②何言宏:《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42页。
    ③朱寨:《文学的新时期》,《十月》1983年第2期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4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4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86页
    ③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64页
    ④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64页
    ⑤许志英、丁帆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⑥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⑦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⑧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0页
    ①转引自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②转引自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③转引自马庆钰:《近50年来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顾》,《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④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页
    ⑤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
    ①金汉:《中国当代小说》(代绪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②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③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④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⑤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2页
    ⑥具体可参见余世谦、李玉珍等编《新时期文艺学论争资料》(上)的相关文章索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1-22页,第27-29页
    ①《上海文学》评论员:《为文艺正名——驳“文艺史阶级斗争工具”说》,《上海文学》1979年第4期
    ②《上海文学》评论员:《为文艺正名——驳“文艺史阶级斗争工具”说》,《上海文学》1979年第4期
    ③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第10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50页
    ②罗银胜:《周扬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376-378页
    ③周扬:《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人民日报》1979年11月20日
    ①周扬:《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人民日报》1979年11月20日
    ②米歇尔福柯:《性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4期上发表的书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4页
    ②恩格斯:《致敏娜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3-674页
    ③孙英杰、梁树人:《列宁论文艺的真实性》,《西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④吴元迈:《苏联三十年代“写真实”口号提出的前前后后》,《苏联文学》1981年第1期
    ①毛泽东:《延安文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55页
    ②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71页
    ③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人民文学》1956年9月号
    ①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②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第3号
    ③雷达:《民族魂的发现与重构——新时期文学主潮论纲》,《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④胡风:《胡风评论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200-201页
    ⑤胡风:《胡风评论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301页
    ①童庆炳:《文学真实性三题》,《文艺报》1981年第10期
    ①刘再复:《论新时期文学主潮——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内容提要)》,《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②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l987年,第25页
    ①陈涌:《从两个剧本看文艺的真实性和倾向性》,《人民日报》1980年3月19日
    ①陈涌:《从两个剧本看文艺的真实性和倾向性》,《人民日报》1980年3月19日
    ①燕翰:《不要离开社会主义的坚实大地——评中篇小说<飞天>》,《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9期
    ②张维安:《地上的艺术与空中的批评——就<飞天>的评价与燕翰同志商榷》,《十月》1980年第6期
    ①关于“《苦恋》风波”的始末,具体可以参考徐庆全的《风雨送春归——新时期文坛思想解放运动记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刘锡成的《在文坛的边缘上》,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张光年的《文坛回春实录》,海天出版社,1998年。
    ②特约评论员文章:《四项基本原则不容违反——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解放军报》1981年4月20日
    ③特约评论员文章:《四项基本原则不容违反——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解放军报》1981年4月20日
    ①唐因、唐达成:《论<苦恋>的错误倾向》,《文艺报》1981年第19期
    ②杨子敏:《读<调动>》,《文艺报》1980年第4期
    ③杨子敏:《读<调动>》,《文艺报》1980年第4期
    ④程朝富:《读<读<调动>>》,《清明》1980年第4期
    ①胡耀邦:《在剧本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报》,1981年第1期
    ②李剑:《罪入花丛》,《河北文学》,1980年第10期
    ③李剑:《“歌德”与“缺德”》,《河北文学》,1979年6月号
    ①张英进、于沛编:《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海峡出版社,1987年,第50页
    ②转引自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页
    ③转引自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5页
    ④张志扬:《创伤记忆——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38页
    ⑤冯牧:《对于文学创作的一个回顾和展望——兼谈革命作家的庄严职责》,《文艺报》,1980年第1期
    ⑥西来、蔡葵:《艺术家的责任和勇气——从<班主任>谈起》,《文学评论》,1978年第5期
    ①陈辽:《新时期的文学思潮》,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1页
    ②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③“三信危机”指的是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对未来前途的信心危机和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危机,语出胡耀邦1980年2月12、13日“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后以《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于《文艺报》1980年第1期
    ①刘心武:《关于小说<班主任>的回忆》,《百年潮》,2006年第12期
    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l984年,第217页
    ③刘心武:《关于小说<班主任>的回忆》,《百年潮》,2006年第12期
    ④刘心武:《关于小说<班主任>的回忆》,《百年潮》,2006年第12期
    ⑤刘心武:《生活的创造者说:走这条路》,《文学评论》,1978年第5期
    ①刘心武:《我走了三步》,转引自杨树茂,《新时期小说史稿》,花城出版社,1989年,第15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新时期文学六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45页
    ③马达:《<伤痕>发表前后》,《湖北档案》,2005年第1-2期
    ④卢新华:《谈谈我的习作<伤痕>》,《文汇报》,1978年10月14日
    ⑤卢新华:《要真诚,永远也不要虚伪》,《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⑥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75页
    ①卢新华:《谈谈我的习作<伤痕>》,《文汇报》,1978年10月14日
    ①卢新华:《命运选择我执笔〈伤痕〉》,《文学报》,2008年12月19日
    ②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陆晓禾、黄锡光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2页
    ③许子东:《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第74页
    ④利奥·洛文塔尔:《文学与社会》,见张英进、于沛编,《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海峡出版社,1987年,第76页
    ①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32页
    ②艾柯:《开放的作品》,刘儒庭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③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周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73页
    ①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5页
    ②凯蒂索珀:《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廖申白、扬清荣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③汝信:《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人民日报》1980年8月15日
    ①高尔太:《人道主义与艺术形式》,《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②陈少峰:《生命的尊严——中国近代人道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页
    ③胡风:《文学上的五四》,《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22页
    ④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9页
    ⑤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29页
    ①周作人:《人的文学》,见《艺术与生活》,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②周作人:《人的文学》,见《艺术与生活》,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10页
    ③周作人:《人的文学》,见《艺术与生活》,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页
    ④周作人:《人的文学》,见《艺术与生活》,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⑤郑振铎:《新文化运动者的精神与态度》,《新学报》第2期,1920年6月
    ⑥成仿吾:《诗之防御战》,《创造周报》第1号,1923年5月13日
    ⑦胡风:《文学上的五四》,《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22-623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9-870页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71页
    ①陆一帆:《评建国以来对“人道主义”的批判》,《新文学论丛》1983年第3期
    ②高尔泰:《人道主义——当代争论的备忘录》,《四川师大学报》1986年第4期
    ③刘锡诚:《谈新时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①何西来:《人的重新发现——论新时期的文学潮流》,《红岩》1980年第3期
    ②崔卫平:《“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始末》,《炎黄春秋》2008年第2期
    ③毛星:《人性问题》,《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
    ④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
    ⑤王蒙:《“人性”断想》,《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⑥王元化:《人性札记》《上海文学》1980年第3期
    ①詹万生:《也谈人的本质——与朱居舟同志商榷》,《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②程代熙:《人性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2期
    ③石文年:《<手稿>的人性观是唯心主义的吗?》,《文艺研究》1982年第6期
    ④胡义成:《人·人性·人情》,《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⑤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
    ⑥曾钊新:《论人性》,《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5期
    ⑦胡纯生:《也谈人性和阶级性》,《辽宁大学学报》1979年第6期
    ⑧何其芳:《毛泽东之歌》,《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
    ①曾钊新:《论人性》,《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5期
    ②毛星:《人性问题》,《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
    ③程代熙:《人性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2期
    ④钱中文:《论人性共同形态描写及其评价问题》《文学评论》1982年第6期
    ⑤周世泉:《人道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抚州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
    ⑥艾夜:《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文汇报》1981年11月3日
    ⑦陆梅林:《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文艺研究》1981年第3期
    ⑧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
    ①丁学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文质疑》,《文艺研究》1982年第2期
    ②蔡茂森:《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几个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③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文汇报》1983年1月17日
    ④汝信:《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人民日报》1980年8月15日
    ⑤黄枬森:《试评人的本质的异化》,《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5期
    ⑥倪培民、商戈令:《也谈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关系——与王锐生同志商榷》,《社会科学》1983年第9期
    ⑦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人民日报》1983年3月16日
    ①高尔太:《异化辨义》,《国内哲学动态》1979年第4期
    ②关于异化问题的讨论,可以参照余世谦,李玉珍等编,《新时期文艺学论争资料》,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89页
    ③王若水:《谈谈异化问题》,《新闻战线》1980年第8期
    ①王若水:《谈谈异化问题》,《新闻战线》1980年第8期
    ②崔卫平:《“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始末》,《炎黄春秋》2008年第2期
    ③郭因:《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芜湖师专学报》1983年创刊号
    ④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红旗》1984年第2期
    ⑤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红旗》1984年第2期
    ①俞建章:《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潮流》,《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
    ②刘再复:《论新时期文学主潮——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内容提要)》,《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③《迎接第二个十年——“中国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侧记》,《当代文坛》1986年第6期
    ④陈传才、杜元明:《也论文学创作的人道主义问题——与<论当代文学创作的人道主义潮流>一文商榷》,《文学评论》,1982年第1期
    ⑤刘锡诚:《谈新时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⑥雷达:《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新时期文学主潮论纲》,《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⑦程光炜:《“人道主义”讨论:一个未完成的文学预案——重返80年代文学史之四》,《南方文坛》2005年第5期
    ①张婷婷:《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64页
    ①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感》,《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
    ②白烨:《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讨论》,《飞天》1981年第9期
    ③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0页
    ④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5页
    ①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②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①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②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③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④叶文玲:《我心头的绿荫》,见李犁耘、吴怀斌编:《中青年作家谈创作》(上)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11页
    ⑤刘再复:《关于人与文学的思考》,《读书》1986年第8期
    ①刘再复:《关于人与文学的思考》,《读书》1986年第8期
    ②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③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①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②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③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④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①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②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③周新民:《人的出场与嬗变——近三十年中国小说中的人的话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83-84页
    ④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①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续)》,《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
    ②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③科利斯·拉蒙特:《人道主义哲学》,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250页
    ④陈涌:《文艺学方法论问题》,《红旗》1986年第8期
    ①钱中文:《论人性共同形态描写及其评价问题》《文学评论》1982年第6期
    ①刘再复:《论文艺批评的美学标准》,《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②刘再复:《新时期文学的主潮》,《新华文摘》1986年第11期
    ③徐庆全:《与顾骧谈周扬》,见《知情者眼中的周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121页
    ①徐庆全:《与顾骧谈周扬》,见《知情者眼中的周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124页
    ②汪民安:《福柯的界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49-150页
    ①戴厚英:《人啊,人!》(后记),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页
    ②姚正明、吴明瑛:《思索什么样的“生活哲理”——评长篇小说<人啊,人!>》,《文汇报》1981年10月17日
    ③高林:《为“人”字招魂——评<人啊,人!>》,《作品与争鸣》1982年第4期
    ④韩绍泉:《试评小说<人啊,人!>的思想政治倾向》,《江汉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⑤朱兵、张先瑞:《试评长篇小说<人啊,人!>》,《羊城晚报》1982年3月16日
    ①刘可达:《历史环境的真实再现——读<人啊,人!>的一点感想》,《南方日报》1982年3月3日
    ②《长篇小说<人啊,人!>座谈摘要》,《南方日报》1982年4月29日
    ③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④戴厚英:《人啊,人!》(后记),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36-337页
    ⑤戴厚英:《人啊,人!》(后记),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36页
    ①缪俊杰:《文学艺术与新人塑造》,工人出版社,1982年,第205页
    ②张笑天:《张笑天文集》(第18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2页
    ①王春元:《人性论和创作思想》,《文艺报》1983年第2期
    ②金钟鸣,《评中篇小说<离离原上草>》,《人民日报》1984年1月30日
    ③纪叶:《<离离原上草>是错误思潮的产物》《新苑》1983年第4期
    ④程文超:《意义的诱惑——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当代转型》,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4页
    ①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①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5页
    ②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文艺报》,1985年7月13日
    ③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④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文艺报》,1985年7月13日
    ①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②旷新年:《“寻根文学”的指向》,《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③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
    ①陈村:《关于<小鲍庄>的对话——陈村致王安忆》,《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②陈思和:《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③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①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49页
    ③季红真:《文化“寻根”与当代文学》,《文艺研究》,1989年第2期
    ④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二版,第277页。
    ⑤韩少功:《寻根群体的条件》,《上海文学》,2009年第5期
    ⑥韩少功:《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夜行者梦语》,上海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22-23页
    ①转引自程代熙主编:《新时期文艺新潮评析》,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6页
    ②季红真:《忧郁的灵魂》,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36页
    ③陈晓明:《导言: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见《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①古华:《木屋,古老的木屋……》,《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
    ②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③韩少功:《语言的流浪》,《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1期
    ①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②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③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④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⑤阿来:《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⑥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3-134页
    ①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②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87-288页
    ③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
    ④韩少功:《寻根群体的条件》,《上海文学》,2009年第5期
    ①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②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文艺报》,1985年7月13日
    ③《中国当代文学——外国学者如是说》,《上海文论》,1987年第1期
    ④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第1页
    ⑤李洁非:《寻根文学:更新的开始(1984——1985)》,《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4期
    ①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34页
    ②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③李杭育:《也谈“寻根”——李杭育答本刊记者何世平问》,《青年作家》,1987年第2期
    ④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⑤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⑥乌热尔图:《我属于森林》,《文学自由谈》,1986年第5期
    ⑦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9页
    ⑧李泽厚:《两点祝愿》,《文艺报》,1985年7月27日
    ⑨周政保:《小说创作的新趋势》,《文艺报》,1985年8月10日
    ①张韧:《超越前的裂变与调整》,《文艺报》1985年11月9日
    ②张炯:《文学寻“根”之我见》,《文学自由谈》1986年第1期
    ③日复:《根、源泉、当代性》,《芙蓉》1986年第1期
    ④缪俊杰:《强化“民族寻根意识”和文学寻“根”》,《江淮论坛》,1986第3期
    ⑤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⑥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①林伟平:《访作家韩少功:文学和人格》,《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
    ②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③汤学智:《新时期文学的欢乐与哀伤》,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3页
    ①道格拉斯·C·诺斯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l月版,第49页
    ②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132页
    ①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214页
    ②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77页
    ③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④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①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②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
    ①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②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③李杭育:《也谈“寻根”——李杭育答本刊记者何世平问》,《青年作家》,1987年第2期
    ④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⑤乌热尔图:《我属于森林》,《文学自由谈》,1986年第5期
    ①李锐:《<厚土>自语》,《上海文学》,1988年第10期
    ②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③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①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文艺报》,1985年7月13日
    ②李杭育:《“文化”的尴尬》,《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
    ③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④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⑤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①韩少功:《探讨“寻根”的得与失》,《文学报》1986年12月11日
    ②贾平凹:《对当前散文的看法——<西安小说选>序》,《平凹文论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页
    ③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④赖洪波:《召唤与应答——略论“新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2期
    ①蔡翔:《何谓文学本身》,《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
    ②王尧:《1985年“小说革命”前后的时空——以“先锋”与“寻根”等文学话语的缠绕为线索》,《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1期
    ①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第46页
    ②【法】毕戎:《论中国新文学的政治品格》,《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夏之卷
    ③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第101页
    ④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第42页
    ⑤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第105页
    ①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第152页
    ②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第425页
    ③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第102页
    ④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第425页
    ⑤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第183页
    ⑥转引自张沛:《隐喻的生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4-155页
    ①转引自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
    329页
    ②转引自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39页
    ①韩少功:《比喻的传说》,《文学自由谈》,1991年第1期
    ②韩少功:《比喻的传说》,《文学自由谈》,1991年第1期
    ③韩少功:《比喻的传说》,《文学自由谈》,1991年第1期
    ④韩少功:《比喻的传说》,《文学自由谈》,1991年第1期
    ⑤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⑥吴亮:《<小鲍庄>的形式与含义》,《文艺研究》,1985年第6期
    ①张清华:《存在之镜与智慧之灯》,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99页
    ①王安忆:《重建象牙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159页
    ②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陈永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56页
    ③季红真:《民族历史生存的寓言——读<小鲍庄>》,《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6期
    ④转引自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39页
    ①阿城:《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作家出版社,1997年,第178页
    ②转引自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38页
    ③张法:《寻根文学的多重方向》,《江汉论坛》,2000年第6期
    ④李庆西:《寻根:回到事物本身》,《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
    ①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3页
    ②吴亮:《回顾先锋文学——兼论80年代的写作环境和文革记忆》,《作家》,1994年第3期
    ③陈晓明:《最后的仪式——“先锋派”的历史及其评估》,《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
    ④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1页
    ⑤余华:《传统是永远有待于完成的——余华专访》,《与中国作家对话》,京华出版社,1999年,第98页
    ①吕永林:《重温那个“个人”》,《上海文学》,2008年第2期
    ②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③贺照田:《从“潘晓讨论”看当代中国大陆虚无主义的历史与观念成因》,《开放时代》,2010年第7期
    ①燕翰:《不要离开社会主义的坚实大地》,《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9期
    ②吴明映:《思索什么样的“生活哲理”?》,《文汇报》,1981年10月17日
    ③郭成兰、顾丛峰:《这样的“哲理”可取吗?》,《文汇报》,1981年11月14日
    ④成谷:《作品要显出思想的“亮色”》,《文汇报》,1981年12月24日
    ⑤何新:《晚霞象征着什么?》,《青年文学》1982年第3期
    ①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第74页
    ②刘心武:《理想的迷惘———论〈无主题变奏〉、〈你别无选择〉、〈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1期。
    ①郑万隆:《走出阴影》,《世界文学》,1988年第5期
    ①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
    ②《人性、人道主义在作家创作心理上的投影——刘心武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的系列讲座上的讲话》,《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6年第1期
    ③莫言、王尧:《从<红高粱>到<檀香刑>》,《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1期
    ④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93页
    ⑤余华:《端康成与卡夫卡的遗产》,《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
    ⑥余华:《奥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纳》,《上海文学》,2005年第3期
    ①马原:《阅读大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48页
    ②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十月》,2003年第1期
    ③马原:《虚构之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④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①鲁枢元:《向内转》,《南方文坛》,1999年第3期
    ②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5页
    ③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4页
    ④李洁非,《实验和先锋小说(1985-1988)》,《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5期
    ①程光炜:《如何理解“先锋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2期
    ②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三联书店,2002年,第208页
    ③黄发有:《媒体制造》,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④具体可以参见程永新:《一个人的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程永新是《收获》的资深编辑,正是由于他的发掘和大力推介,先锋派小说家才成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家群。马原曾盛赞程永新为“少数真正懂小说的人之一”,李洱则断言“没有程永新,1985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就会是另外一副模样”。
    ①余华:《我的文学道路一一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②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58页
    ③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86页
    ①格非:《十年一日》,《格非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②库列科娃:《哲学与现代派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70页
    ①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等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30页
    ②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63页
    ③许振强、马原:《关于冈底斯的诱惑的谈话》,《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5期
    ④马原:《马原文集(4):百窘》,作家出版社,1997年,第416页
    ⑤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5年第5期
    ⑥余华:《我的真实》,《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①余华:《走向真实的语言》,《文艺争鸣》,1990年第1期
    ②格非:《标记》,《今日先锋》1994年第11期
    ③汪政、何平编:《苏童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④残雪:《永生的操练——解读〈神曲〉》,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28页
    ①残雪:《为了报仇写小说一一残雪访谈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②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5年第5期
    ③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5年第5期
    ①齐泽克:《实在的面庞——齐泽克自选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57页
    ②马尔库塞等:《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8-9页
    ③残雪:《为了报仇写小说一一残雪访谈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④残雪:《为了报仇写小说一一残雪访谈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⑤残雪:《为了报仇写小说一一残雪访谈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⑥残雪:《永生的操练——解读〈神曲〉》,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⑦残雪:《为了报仇写小说一一残雪访谈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⑧格非:《十年一日》,《格非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①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三联书店,1992年,第42页
    ②残雪:《为了报仇写小说一一残雪访谈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③别林斯基:《一八四一年的俄国文学》,《别林斯基论文学》,梁真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第228页
    ④季莫菲也夫主编:《俄罗斯古典作家论》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129页
    ①莫泊桑:《小说》,柳鸣九译,《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3期
    ②斯图尔特霍尔:《表征的运作》,《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4页
    ③李洁非:《翻了一半的书》,长春出版社,1997年,第77页
    ④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2页
    ⑤拉康:《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435-436页
    ⑥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下册),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529页
    ①浜田正秀:《文艺学概论》,陈秋峰、杨国华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第30页
    ②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89页
    ③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
    ④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
    ⑤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
    ⑥张英:《新的生活需要新的文学探索》,见《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315页
    ⑦格非:《十年一日》,《格非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⑧汪政、何平编:《苏童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①季红真:《形式的意义》,《上海文学》,1990年第6期
    ②格非:《十年一日》,《格非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③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5年第5期
    ④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10页
    ⑤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12页
    ⑥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10页
    ⑦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16页
    ①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23-224页
    ②马原:《虚构之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③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5年第5期
    ④马尔库塞等,《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7页
    ①李洁非,《实验和先锋小说(1985-1988)》,《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5期
    ②赵玫,《先锋小说的自足与浮泛——对近年来先锋实验小说的再认识》,《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①转引自金圣坤:《关于后现代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②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第230页
    ③董小玉:《试析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中“元叙事”的根源与意义》,《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④余虹:《革命审美解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9页
    ⑤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82页
    ①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9-60页
    ②马尔库塞等:《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9页
    ①吴亮:《马原的叙述圈套》,《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
    ①马原:《虚构之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②郭春林编:《马原源码》,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72页
    ①拉康:《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73页
    ②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8页
    ③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97页
    ④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282页
    ⑤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281页
    ⑥卢卡奇:《卢卡奇早期文选》,张亮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⑦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杨君游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332页
    ①毛峰:《神秘主义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03
    ②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
    ③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
    ④杰姆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比较文学讲演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⑤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9页
    ①王铁仙等:《新时期文学二十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②马原:《马原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89页
    ③马原:《马原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67页
    ④才旦:《论西藏神秘在藏族文学创作中的表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⑤许振强、马原:《关于<冈底斯的诱惑>的对话》,《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5期
    ⑥残雪:《为了报仇写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①徐岱:《论神秘——审美反应的体验性阐述》,《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①龚建星刘毅强选编,《体验宇宙:爱因斯坦如是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06页
    ②毛峰:《神秘主义诗学》,三联书店,1998年,第403页
    ①奥尔特加:《艺术的非人化》,见福柯等著:《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8页
    ②奥尔特加:《艺术的非人化》,见福柯等著:《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8页
    ③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57页
    ①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5年第5期
    ①残雪:《为了报仇写小说——残雪访谈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②张英:《写出真正的中国人——余华访谈录》,《北京文学》,1999年第10期
    ①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南方文坛》,2001年第4期
    ②王宁:《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学》,《当代电影》,1991年第6期
    ③毛峰:《神秘主义诗学》,三联书店,1998年,第267页
    ④陈晓明:《暴力与游戏:无主体的话语》,《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1期
    ⑤王一川:《自为语言与文人自语(续)》,《南方文坛》,1997年第2期
    ①张颐武:《理想主义的终结》,《上海文学》,1989年第4期
    ②格非:《塞壬的歌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页
    ③吴国盛:《时间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页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②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35页
    ③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35页
    ①王干《后现实主义的诞生》,《钟山》,1989年2期,王干:《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北京文学》1989年第6期;王蒙、王干:《说不尽的现实主义》,《文艺研究》,1989年第2期
    ②丁帆、徐兆准:《向现代悲剧逼近的新现实主义小说》,《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6期
    ③陈骏涛:《写实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钟山》1990年第1期
    ④季红真:《新写实支脉——论“寻根后”小说》,《作家》1990年第3期
    ⑤《钟山》,1989年第3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
    ①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②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③罗伯·格里耶:《小说的前途》,《20世纪文学评论》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第183-188页
    ④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0页
    ⑤白烨,《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讨论》,《飞天》,1981年第9期
    ⑥周文彬:《真实、本质真实、写真实》,《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
    ①朱立元:《真的感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②汪民安:《福柯的界限》,中国社科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③汪民安:《福柯的界限》,中国社科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
    ④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①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0-21页
    ②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③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④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⑤赵艳,池莉:《敬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池莉访谈录》,《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⑥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①刘恒:《伏羲者谁》,《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第6期
    ①马原编:《中国作家梦——当代文坛精英访谈录》,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536页
    ②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62页
    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863页
    ④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修订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第212页
    ①范小青:《文化与人》,《中篇小说选刊》1990年第3期
    ②赵艳,池莉:《敬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池莉访谈录》,《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③方方:《自述》,《小说评论》,2002年第1期
    ④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⑤池莉:《创作,从生命中来》,《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①塞米立安:《现代小说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8页
    ②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③刘震云:《磨损与丧失》,《中篇小说选刊》,1991年第2期
    ①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②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③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④王干:《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北京文学》,1989年第6期
    ①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7页
    ②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③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9页
    ④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⑤池莉:《写作的意义》,《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
    ⑥池莉:《我写<烦恼人生>》,《小说选刊》,1988年第2期
    ⑦方方:《其实都是身边事》,《中篇小说选刊》,1990年第3期
    ①转引自DC米克:《论反讽》,周发祥译,昆仑出版社,1992年,第53页
    ②转引自DC米克:《论反讽》,周发祥译,昆仑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③刘震云:《写作的动因》,见《官场·作者的话》,华艺出版社,1992年
    ④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①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第238页
    ②马原编:《中国作家梦》(下册),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721-722页
    ③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8页
    ①池莉:《创作:从生命中来》,《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②池莉:《写作的意义》,《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
    ③池莉:《写作的意义》,《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
    ①《编辑的话》,《上海文学》,1992年第2期
    ②《方方》(序),《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③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詹姆逊文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
    ④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①陈学明吴松远东《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6-11页
    ②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252页
    ③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11页
    ④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7页
    ①摩罗:《刘震云:中国生活的批评家》,《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4期
    ①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余徵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16页
    ②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92页
    ③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2页
    ④谢有顺:《真实在折磨着我们》,见《活在真实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第170页
    ⑤谢有顺:《小说:回到真实(下)》,《小说评论》,1996年第6期
    ⑥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转引自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46页
    1.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2.李洁非.小说学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3.张德林.现代小说的多元建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4.翟华、张代芹等.观念世界探幽[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
    5.包忠文主编.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6.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8.黄曼君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M]:下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9.李慈健,田锐生,宋伟.当代中国文艺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马振芳.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杨匡汉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12.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14.黄发有.文学季风——中国当代文学观察[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庞守英主编.新时期文学的精神走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17.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18.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19.路文彬.历史的想像与现实诉求——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
    20.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21.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修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2.陈晓明.仿真的年代——超现实文学流变与文化想象[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3.陈晓明.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24.陈晓明.移动的边界——多元文化的欲望表达[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5.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26.陈晓明.剩余的想象——九十年代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危机[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年.
    27.陈晓明.无望的叛逆——从现代主义到后后——后结构主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29.张器友.近五十年中国文学思潮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30.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1.姜广平.经过与穿越.与当代著名作家对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2.张英主编.文学人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33.谢有顺.活在真实中[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
    34.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5.叶立文.启蒙视野中的先锋小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35.吴炫.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6.南帆.理论的紧张[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37.南帆.文学的维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38.杨俊蕾.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9.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40.程文超主编.新时期文学的叙事转型与文学思潮[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41.程文超,郭冰茹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42.王先霈主编.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
    43.朱立元主编.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判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
    44.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45.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M]: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6.程光炜.文学想像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47.洪子诚.文学与历史叙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48.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49.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50.陈力君.代言与立言.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51.童庆炳等著.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家价值观的演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李遇春.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8.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9.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0.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61.张国义编.生存游戏的水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62.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63.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4.黄伟林.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65.吴义勤胡健玲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
    66.葛红兵主编.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
    67.方克强.跋涉与超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
    68.张光芒.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69.杨守森.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70.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71.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研究[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72.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73.许子东.当代小说阅读笔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74.张德祥.现实主义流变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75.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76.谭桂林.转型期中国审美文化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
    77.杨匡汉、孟繁华.共和国文学5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78.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讲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79.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文学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80.洪子诚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949一197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81.余虹.艺术与精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82.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83.贺仲明.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84.贺仲明.真实的尺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
    85.汪民安.福柯的界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修订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3.J·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像.文学人类学疆界[M].陈定家汪正龙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6.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M].刘佳林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7.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8.勒内·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9.古茨塔夫·勒内·豪克.绝望与信心——论20世纪末的文学和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0.巴赫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16.罗杰·法约尔.批评.方法与历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17.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德·尼·奥夫夏尼科—库利科夫斯基.文学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19.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20.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21.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2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23.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4.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25.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6.W·C·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27.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8.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29.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0.安敏成.现实主义的局限[M].姜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
    32.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33.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34.罗洛·梅.罗洛·梅文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
    35.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6.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37.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8.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39.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40.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41.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M].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42.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