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视野下的孤残儿童融入社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孤残儿童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目前,被遗弃的孤儿大多数为残疾或罹患各种疾病,从而导致大量的孤残儿童沉积在福利院内,成为福利院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所以说孤残儿童的救助工作任重而道远。笔者根据J市儿童福利院内孤残儿童救助工作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成效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发放的200份调查问卷、个案追踪,运用社会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研究J市孤残儿童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用大量的数据与事实,剖析了J市孤残儿童的生存现状及导致他们难以融入社会的原因,分析了J市孤残儿童救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孤残儿童救助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孤残儿童救助模式的演变,以及兄弟省市开展的孤残儿童救助所给予的启示。从公共政策的视角,确定采取从预防、救助、安置等环节入手,通过建立政府与NGO组织的伙伴关系,构建孤残儿童的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救助系统,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先进工作理念,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各方共管”的孤残儿童福利社会化格局。从而从真正意义上改善孤残儿童的救助环境,提高抚育质量,有效帮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并健康成长。
Disabled orphans is a long-standing social problems, i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today, It seems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At present, Abandoned orphan most for disabled or suffering from various diseases, thu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the disabled children of deposition in welfare center for children, become a very tricky problem of welfare, so that children relief work is heavy and the road is long. Based on J welfare center for children relief work practice experiences made, its effec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hair 200 questionnaire, case tracking, use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research J disabled orphans into society, the ways to use large data and fa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Ji'an disabled orphans survival situation and cause them difficult to assimilate into society, analyzes the reasons Ji'an disabled orphans relief work problems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researches of disabled orphans relief research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nd introduce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disabled children of salvage pattern evolution, and carry out the disabled children brother provinces relief for inspi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y, determined to take from prevention, relief, settlement, etc, through setting up step of government and NGO partnership, construct the government's guiding disabled orphans under the socialization of aid system, give full play to the social work of advanced working ideas, and formed a "government leading, department linkage, social participation, parties co-management" disabled orphans welfare socialization pattern. Thus from on re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disabled children of salvage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ly help disabled orphans regression families and society, and healthy growth.
引文
[1]梅志罡;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行政论坛,2006(1)
    [2]曾凡林;孤残儿童发展的特殊需要与教育对策[J]社会福利,2009(1)
    [3]刘继同;当代中国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06期
    [4]陆士桢;中国儿童福利发展研究[A]“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2010年社会保障重大事件研讨会”论文
    [5]靳保利;发掘大龄孤儿潜能实现就业和经济自主[J]社会福利,2009(7).
    [6]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许琳;社会保障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张可创;青少年的极端偏差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策略[J]教育科学,2009,(2).
    [9]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三条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3,(3).
    [10]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钱文;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孤残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J]社会福利,2009(2)
    [12]郑玉善: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几点建议[J].经济观察,2004,(11)
    [13]郑远长;对建立儿童大病救助制度的思考和探索[J]社会福利,2009(6)
    [14]刘润华;论政府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以深圳为样本[C].香港:香港基督教服务处,2009
    [15]丁元竹;美国的公民服务[N].文汇报.2009-05-10
    [16]曾群;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的”伙伴关系”[J].复旦大学校报,2006,(3)
    [17]颜政;深圳慈善公益网的社会服务”十务”[J]社会工作,2009(8上)
    [18]郭静;不同类型的替代性儿童照料服务http://www.childwelfare.gov/outofhome/types/,2009-03-14.
    [19]徐久,谭绍珍;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创办“青年公寓”搭建孤残青年回归社会的“中转站”[J]社会福利,2009(4)
    [20]王慕逖主编.儿科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8~445.
    [21]兰燕灵;中国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慨况与思考.[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2):124.
    [22]陈刚;寄养家庭环境对孤残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N]《中国社会报》2002.9.20
    [23]徐前权,叶蓓;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科学化、人性化与法制化的统一[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4]孙艳魁;战时儿童保育会的难童救济工作初探[J];江汉论坛:1997年05期
    [25]冉崇谦,唐华碧,文兰;达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怍调查[J];社会福利;2002年12期
    [26]党春艳;;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中一种有价值的工作模式——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27]王久安,张世峰,张齐安;关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J];民政论坛;1999年4期
    [28]王卫平;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J];史学月刊;2000年03期
    [29]李春玲,王大鸣;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一)[J];青年研究;1998年05期
    [30]张勃;增权:社会救助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介入[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1]杨殿生;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救助工作[A]: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地部分);2004年
    [32]慈勤英,陈晓灿;;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方式选择的反思[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2001年
    [33]黄勇,陈康海;建立健全我省低收入群体社会救助制度思索[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
    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34]申琳;社会救助集中管理[N];人民日报;2008年
    [35]甄尽忠;先秦时期社会救助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6]盛会莲:唐五代社会救助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7]徐恒秋;社会转型:欧洲的经验和我国面对的挑战[D];山东大学:2007年
    [38]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9]王益文林崇德,张文新;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40]董光恒,杨丽珠,邹萍;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家庭角色与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10期
    [41]寇或,谭晨,马艳;攻击性儿童与亲社会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比较及研究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42]段成静,路晨;大众媒介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3]涂敏霞;青少年的家庭角色与责任——对广州市青少年的实证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4]厉育纲:关于我国家庭教育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5]唐利平,风笑天;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评价[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6]陈小建;情绪、社会角色与人生[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47]任朝霞,刘大文;移情、激惹水平对儿童攻击行为倾向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8]王莉,陈会昌,陈欣银;情绪调节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9]赵艳华;幼儿社会角色培养[N];云南日报;2001年
    [50]唐安平;被动——攻击行为心理扭曲的反映[N];健康报;2003年
    [51](法)让-皮埃尔·内罗杜,张鸿等译。古罗马儿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2]翟进,张曙.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3]肖凡林,张远增;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儿童福利院[J]社会福利;2010年02期
    [54]孙亚华,徐新豪等;从社会工作者核心竞争力角度看社会工作者职业地位提升[J].社会工作,2009(8上)
    [56]朱登燕;个别化教育计划在孤残儿童教学中的实践初探[J]社会福利;2010年02期
    [57]Berry Cournoyer;社会工作技巧手册[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①引自明朝无名氏《鸣凤记·桑林奇遇》。
    ②节选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①刘继同,当代中国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
    ②梅志罡,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①数据来源于《全国孤残儿童信息系统》。
    ①摘自《J市民政局2007年工作总结》
    ①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
    ②香港社工概况,2007年8月20日的《浙江日报》。
    ③数据来源于J市民政局《全国社工考试通过人员名单》。
    ①摘自民政部、北师大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研究所和英国救助儿童会项目报告《我国孤儿现状与面临的困境》。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