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诉讼效益缺失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经济分析法学的创立,作为经济学最基本范畴的效益开始进入法学的研究框架,并在法学领域确立了其重要地位。效益是诉讼程序的两大基本价值之一。诉讼效益意义重大,是任何诉讼制度、任何诉讼类型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专利权客体的特殊性、专利诉讼的特点以及我国背负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上的义务,共同决定了诉讼效益在专利诉讼中的特殊重要性。然而,依据诉讼效益的概念和评断标准对几类专利诉讼的效益状况做一番定性考察,可以发现,由于其内在的特殊性,专利侵权民事诉讼以及不服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决定提起的行政诉讼的效益明显严重缺乏。本文即旨在对专利诉讼中的效益缺失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根据诉讼效益理论指出并论证问题所在,然后分析导致其出现的原因,最后在借鉴法治发达国家避免专利诉讼效益缺失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和具体措施。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专利诉讼效益概述。首先分析了诉讼效益在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两种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提出诉讼效益的概念及其评断标准。进而结合专利诉讼的特殊性,对专利诉讼效益的概念和评价要素作出具体分析。
     第二部分依据专利诉讼效益的概念和评断方法对专利诉讼中存在的效益缺失问题作出论证。专利诉讼的效益缺失问题在两种诉讼中表现突出:专利侵权民事诉讼;不服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决定提起的行政诉讼。两种诉讼的效益缺失问题是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部分内容在对问题作出论证的同时指出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并在最后对原因作出归纳,同时分析两种诉讼效益缺失问题的关系,认为两种诉讼效益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现行专利权有效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
     第三部分对法治发达国家避免专利诉讼效益缺失的做法进行考察。文章就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如何优化专利权有效性纠纷解决机制,以避免对专利侵权诉讼和无效宣告诉讼的效益价值造成损害的有益经验进行了详述和评价。
     第四部分是针对前述问题及原因,借鉴法治发达国家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解决对策。首先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最后给出三种具体的改革建议,并从中作出相对合理的选择。文章认为应当将专利权有效性纠纷案件直接交由法院依据民事诉讼程序审理,如此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专利无效诉讼的效益缺失现象。另外,在改革措施的实施中,或者将专利侵权案件与有效性纠纷案件合并审理,或者在审理两种纠纷的不同法院之上设置共同的专利上诉法院,如此则可以解决专利侵权诉讼缺乏效益的问题。
With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effectiveness, as the most fundamental aspects of economics and one of the two basic values of proceeding, began to enter the framework of law and established its importance in the field of law. Effectiveness of litig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which is the issue that the adversarial system of any typ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patent obj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ent litigation, and the obligation under the treaties of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odetermined the outstan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atent Litigation. However, acoording to a qualitative survey of several types of patent litigation situ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s of litigation Effectiveness, we can find, because of the inherent uniqueness, the serious efficiency shortage in the civil litigation of patent infringement and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for patent reexamination against the patent invalid declaration by the patent reexamine council.
     This paper aims at probing into the issue of the efficiency shortage in the patent litigation. First, indicate and demonstrate the whereabouts of the issue acoording to the Lawsuit Effectiveness theories, and then analyze the causes, and in the last part bring forward, on the groundwork of the useful experiecnces of how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avoid the lack of patent litigation effeciency, the essential approaches and concrete measures integraded china's realities.
     The bod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overview of patent litigation efficiency. Firstly, it analyzed
     the signification of the proceeding efficiency in two different context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Law and hereon brought forward the concep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the proceeding efficiency. Then integrated the particularities of the patent litigation, concretely analyzed the concept and the factors to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patent litigation effectiveness.
     In the second part, it demonstrated the issue of the effectiveness shortage in the patent litig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the way of evalutaion. The issue of effectiveness shortage in the patent litigation often appears in the followoing two kinds of proceedings: the civil action of patent infringement;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for patent reexamination against the patent invalid declaration by the patent reexamine council. These two kinds of effectiveness shortage are the core points that the paper is about to figure out. In this part, besides demonstrated the issue , pointed out the causes and at the end made a conclusion, it also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kinds and considered the solution to them was depending on the revolution of the patent disputes settlement mechanism.
     The third part saw about the wa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o avoid the effectiveness shortage in patent litigation. This paper did a detailed depiction and estimation on the usful experiences of how to optimize the patent disputes settlement mecha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France, Germany and Japan in order to avoid the value lose of effectiveness from the patent infringement litigation and the invalid proceedings.
     In the fourth part, in view of the aforementioned issues and causes, brought forward the sulutions integrated the china's realities and the overseas positive experiences. First brought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of how to solve and then made an academic analysis, at last gave three specific reformational proposals and relatively in reason chose one from the three. This paper maintain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patent dispute cases should be directly referred to the Court pursuant to civil proceedings. In this way, we can basically elimin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patent litigation invalid deficiency. In addi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measures, or to cases involving disputes validity of a patent infringement case with the merger trial Two different courts in adjudicating disputes or installed above the common patent Court of Appeal, In such cases, the lack of efficiency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patent infringement lawsuits.
引文
① 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② 黄竹胜:“诉讼效益:语义与意义分析”,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37卷第4期。
    ③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8页。
    ④ 黄竹胜:“诉讼效益:语义与意义分析”,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37卷第4期。
    ① 黄竹胜:“诉讼效益的形构要素与形构机理”,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17卷第2期。
    ② 陈茂国,石杨:“浅析诉讼程序的效益价值”,载《当代经理人》2006年7月。
    ③ 《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08页。
    ① 肖建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212-213页。
    ② 李晓明,辛军:“诉讼效益:公正与效率的最佳平衡点”,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1期。
    ③ 黄竹胜:“诉讼效益的形构要素与形构机理”,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17卷第2期。
    ④ 王如铁,王艳华:“诉讼成本论”,载《法商研究》1995年第6期,第73-79页。
    ① 黄竹胜:“诉讼效益的本义与特征”,载《社会科学家》2001年7月,第16卷第4期。
    ① 顾培东:《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② 黄竹胜:“诉讼效益的本义与特征”,载《社会科学家》2001年7月,第16卷第4期。
    ③ 卓泽渊主编:《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47页。
    ① 肖建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82页。
    ② 肖建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77页。
    ③ 顾培东:“效益:当代法律的一个基本价值目标”,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3期。
    ④ 波斯纳:《法律之经济分析》,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8页。
    ⑤ 顾培东:《法学与经济学的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2-293页。
    ① 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哲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3-264页。
    ② 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③ 曹建明:“在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编:《知识产权审判指导与参考》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 郑成思:《知识产权协议》,北京:学习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2页。
    ② 杨继绳:《技术商品与技术市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97页。
    ③ 张耕:《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22页。
    ④ 徐家力:《知识产权律师实务》,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① US Senate Subcommittee on Patents,Trademarks and Copyrights,85th Congress,1st and 2nd Session,Study of United States Patent System,U.S Government Printing Press(1957 and 1958);F Machlup,An Economic Review of The Patent System,Comm.Print(1958);Frost,No.2;Vernon,No.5 and Melman,No.11,转引自林秀芹:“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看专利制度的利弊兼谈我国《专利法》的修订”,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8期。
    ② Burroughs Wellcome Co.v Barr Lab.,828 F.Supp.1208,1209(E.N.N.C,1993),转引自林秀芹:“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看专利制度的利弊兼谈我国《专利法》的修订”,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8期。
    ① 肖建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212-213页。
    ② 张辉:“审理专利侵权案件应正确适用中止程序”,载《研究与争鸣》,2003年第6期。
    ③ 南京中级法院近几年来中止诉讼的专利侵权案件约占全部专利侵权案件的30%。见张辉:“审理专利侵权案件应正确适用中止程序”,载《研究与争鸣》,2003年第6期。
    ① 任进:“知识产权诉讼中权属抗辩的探讨”,载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编:《知识产权诉讼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485页。
    ② 张耕:《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25页。
    ① 张玉敏主编:《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96页。
    ① 耿博:“争议之判:法院直接宣告专利权无效案”,载《调处·仲裁·诉讼》,2005年第6期。
    ① 杨志敏:“专利无效与侵权”,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② 杨志敏:“专利无效与侵权”,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① 杨志敏:“专利无效与侵权”,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① 程永顺主编:《专利行政诉讼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② 张晓都:《专利实质条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③ 何伦健:“专利无效诉讼程序性质的法理分析”,载《百家言》,2006年第4期。
    ① 陈锦川:“法国工业产权授权、无效的诉讼制度对我国的启示”,载《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9期。
    ② 专利复审委员会的无效审查具有民事司法的性质,相当于专利无效案件的一个审级。当事人不服其无效审查决定,可以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再不服还可以上诉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因此,无效案件实质上经过三级审查程序。
    ③ 程永顺:“中澳知识产权保护比较”,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5.31。
    ① 郑成思:《知识产权协议》,北京:学习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2页。
    ② 郑成思:《知识产权协议》,北京:学习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5页。
    ③ 郑成思:《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49页。
    ④ 李罡:“专利法不完善,专利复审委一年被告200次”,载《北京青年报》,2003.7.19。
    ⑤ 张献勇,闫文锋:“专利复审委员会的诉讼地位”,载《百家言》,第15卷,总第89期。
    ① 张献勇,闫文锋:“专利复审委员会的诉讼地位”,载《百家言》,第15卷,总第89期。
    ① 张耕:“知识产权无效程序的反思与重构”,载《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① 胡海平:“关于专利无效宣告案件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载《情报杂志》,2004(10)。
    ② 张献勇,闫文锋:“专利复审委员会的诉讼地位”,载《百家言》,第15卷,总第89期。
    ③ 当事人不服专利复审委员会的无效审查决定,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原来已经中止审理的侵权诉讼应否继续中止审理,对此,司法解释并未规定,理论界也存有争议。本文认为,应继续中止,因为关于专利权有效与否的无效审查决定必须等到行政诉讼生效判决维持其合法有效后才能确定地产生法律效力。
    ①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新专利法详解》,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76页。
    ① 何伦健:“专利无效诉讼程序性质的法理分析”,载《百家言》,2006年第4期。
    ① 何瑞莲:“谨慎对待美国专利复审”,载《IT经理世界》,2006.6.20。
    ① 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2页。
    ② Mossinghoff,Gerald J.Statement Presented to the FTC&DOJ in Hearings on Competition &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nd Policy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http://www.ftc.gov。
    ③ Janice M.Mueller.An Introduction to Patent Law,published by Aspen Publishers,2003.第30-35页。
    ④ 陈锦川:“对法国涉及工业产权授权、宣告无效的诉讼制度的思考”,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8期,第66页。
    ① 《法国知识产权法典(法律部分)》,黄晖译,郑成思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第100页。
    ② 《法国知识产权法典(法律部分)》,黄晖译,郑成思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第118页。
    ③ Com,7mars1995:RTD.com,1995.603.Chavanne,转引自:陈锦川,“对法国涉及工业产权授权、宣告无效的诉讼制度的思考”,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8期。
    ① 王允方:“德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载《世界机电经贸信息》,1997年第5期第35页。
    ① 黄之英:“联邦德国的专利法院”,载《科技与法律》,1996年第2期。
    ② “解析德、英、欧盟商标司法审查制度”,中国知识产权网,http://www.sipo.gov.cn/sipo/ywdt/mtgz/t20041229_37881.htm,2004年12月29日。
    ③ 王允方:“德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载《世界机电经贸信息》,1997年第5期第35页。
    ④ “解析德、英、欧盟商标司法审查制度”,中国知识产权网,http://www.sipo.gov.cn/sipo/ywdt/mtgz/t20041229_37881.htm,2004年12月29。
    ① “解析德、英、欧盟商标司法审查制度”,中国知识产权网,http://www.sipo.gov.cn/sipo/ywdt/mtgz/t20041229_37881.htm,2004年12月29日
    ② 梁熙艳:“权利之限:侵权审理法院能否直接裁决专利权的有效性”,《世界知识产权》,2005年第4期。
    ① 须建楚:“日本知识产权审判制度”,王立民主编:《知识产权法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② 梁熙艳:“权利之限:侵权审理法院能否直接裁决专利权的有效性”,《世界知识产权》,2005年第4期。
    ① 梁熙艳:“权利之限:侵权审理法院能否直接裁决专利权的有效性”,《世界知识产权》,2005年第4期。
    ② 梁熙艳:“权利之限:侵权审理法院能否直接裁决专利权的有效性”,《世界知识产权》,2005年第4期。
    ① 梁熙艳:“权利之限:侵权审理法院能否直接裁决专利权的有效性”,《世界知识产权》,2005年第4期。
    ① 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① 吴汉东:“知识产权立法体例与民法典编纂”,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② 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8-9页。
    ③ 杨明:《知识产权请求权研究—兼以反不正当竞争为考察对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67页。
    ④ 杨明:《知识产权请求权研究—兼以反不正当竞争为考察对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67页。
    ① 李玉香:“论知识产权的私权性和权利让渡”,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5期。
    ② 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宣言》为对象”,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① 郑成思:“中国需要怎样的知识产权战略”,载《经济参考报》,2004-4-17。
    ② “中国社科院专家提出避免矛盾判决应设专利法院”,http://www.legaltheory.com.cn/info.asp?id=753e。
    ③ 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载《法学研究》2003年年第3期,第54页。
    ④ 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① 黄忠:“论诉之利益——基于正当利益的司法保护及中国实践”,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6233&page=3。
    ① 李燕:“WT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② 杨志敏:“专利无效与侵权”,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① 巫峰:“江苏高院院长建议建立多元审级制——部分案件三审终审”,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3-12/8/701835.shtml。
    ① 曹新明:《中国知识产权法典化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37页。
    1.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曹新明:《中国知识产权法典化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肖建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顾培东:《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卓泽渊主编:《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月版。
    6.波斯纳:《法律之经济分析》,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7.顾培东:《法学与经济学的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哲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郑成思:《知识产权协议》,北京:学习出版社,1994年版。
    11.杨继绳:《技术商品与技术市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12.张耕:《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3.徐家力:《知识产权律师实务》,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4.张玉敏主编:《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5.郑成思:《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6.程永顺主编:《专利行政诉讼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7.张晓都:《专利实质条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8.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新专利法详解》,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9.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20.《法国知识产权法典(法律部分)》,黄晖译,郑成思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
    21.王立民主编:《知识产权法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22.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3.杨明:《知识产权请求权研究——兼以反不正当竞争为考察对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24.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6.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编:《知识产权诉讼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7.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编:《知识产权审判指导与参考》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8.《现代汉语小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9.Janice M.Mueller: An Introduction to Patent Law,published by Aspen Publishers,2003,第30-35页。
    1.黄竹胜:“诉讼效益:语义与意义分析”,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37卷第4期。
    2.黄竹胜:“诉讼效益的形构要素与形构机理”,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17卷第2期。
    3.陈茂国,石杨:“浅析诉讼程序的效益价值”,载《当代经理人》2006年7月。
    4.李晓明,辛军:“诉讼效益:公正与效率的最佳平衡点”,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1期。
    5.王如铁,王艳华:“诉讼成本论”,载《法商研究》1995年第6期,第73-79页。
    6.黄竹胜:“诉讼效益的本义与特征”,载《社会科学家》2001年7月,第16卷第4期。
    7.顾培东:“效益:当代法律的一个基本价值目标”,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3期。
    8.林秀芹:“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看专利制度的利弊兼谈我国《专利法》的修订”,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8期。
    9.张辉:“审理专利侵权案件应正确适用中止程序”,载《研究与争鸣》,2003年第6期。
    10.耿博:“争议之判:法院直接宣告专利权无效案”,载《调处·仲裁·诉讼》2005年第6期。
    11.杨志敏:“专利无效与侵权”,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12.张献勇,闫文锋:“专利复审委员会的诉讼地位”,载《百家言》,第15卷,总第 89期。
    13.胡海平:“关于专利无效宣告案件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载《情报杂志》,2004(10)。
    14.何伦健:“专利无效诉讼程序性质的法理分析”,载《百家言》,2006年第4期。
    15.陈锦川:“法国工业产权授权、无效的诉讼制度对我国的启示”,载《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9期。
    16.何瑞莲:“谨慎对待美国专利复审”,载《IT经理世界》,2006.6.20。
    17.陈锦川:“对法国涉及工业产权授权、宣告无效的诉讼制度的思考”,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8期,第66页。
    18.黄之英:“联邦德国的专利法院”,载《科技与法律》,1996年第2期。
    19.王允方:“德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载《世界机电经贸信息》,1997年第5期第35页。
    20.梁熙艳:“权利之限:侵权审理法院能否直接裁决专利权的有效性”,载《世界知识产权》,2005年第4期。
    21.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22.吴汉东:“知识产权立法体例与民法典编纂”,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23.李玉香:“论知识产权的私权性和权利让渡”,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5期。
    24.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宣言》为对象”,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25.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载《法学研究》2003年年第3期,第54页。
    26.李燕:“WT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
    27.张耕:“知识产权无效程序的反思与重构”,载《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1.李罡:“专利法不完善,专利复审委一年被告200次”,载《北京青年报》,2003.7.19。
    2.程永顺:“中澳知识产权保护比较”,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5.31。
    3.郑成思:“中国需要怎样的知识产权战略”,载《经济参考报》,2004-4-17。
    4.“解析德、英、欧盟商标司法审查制度”,中国知识产权网,http://www.sipo.gov.cn/sipo/ywdt/mtgz/t20041229_37881.htm,2004年12月2日。
    5.“中国社科院专家提出避免矛盾判决应设专利法院”,http://www.legaltheory. com.cn/info.asp?id=753e
    6.黄忠:“论诉之利益——基于正当利益的司法保护及中国实践”,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6233&page=3。
    7.巫峰:“江苏高院院长建议建立多元审级制——部分案件三审终审”,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3-12/8/701835.shtml。
    8. Mossinghoff,Gerald J.Statement Presented to the FTC&DOJ in Hearings on Competition & IntellectualProperty Law and Policy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http://www.ftc.gov。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