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权滥用原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专利权是由法律赋予的具有排他性的无形财产权,具有法定独占的性质,承担着鼓励和保护创新,进而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功能,日益成为各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是近年来,专利权人滥用其专利权的垄断地位限制市场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愈演愈烈,使我国许多行业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由于我国专利法对专利权滥用行为没有很好的进行规制,而司法实践中也缺乏相应的经验,这使得我国企业在面对国内、国外的专利权人扩张性的运用其专利权时往往无计可施,无法充分的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本文第一章回顾和分析了专利权滥用原则在美国案例法与成文法中的发展与演变,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了美国专利权滥用原则的特征,认识到专利权滥用原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调节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利益的平衡,并推动专利制度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市场经济目标的实现。本文第二章从法学理论上对专利权滥用原则进行界定,在对美国、日本、欧盟运用反垄断制度对专利权滥用进行规制的制度进行分析后得出专利权滥用抗辩原则有其存在的空间,然后从专利制度的特点以及利益平衡理论的角度论证了专利权滥用抗辩原则的必要性,运用经济学的方法从制度评价角度、交易成本的角度论证了专利权滥用制度的合理性。本文第三章对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规制专利权行使的法律文件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分析,并重点强调了确认不侵权制度,借鉴该制度后提出了专利权滥用之诉的构想。第四章分别从基本原则、专利法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外贸管理多个角度对专利权滥用原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引文
1 斯蒂格利兹 2007 年 3 月 8 日在北大所作主题为《从知识产权角度看中国创新体系的机制设计》的演讲。
    2 吴汉东等著:《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2 页。
     3 案情来源于 USITC Washington D.C. 20436, Inv. No. 337-TA-474, In the matter of CERTAIN RECORDABLE COMPACT DISCS AND REWRITABLE COMPACT DISCS.
    4 根据美国“patent misuse doctrine”翻译而来,在美国案例法中,专利权滥用原则是指将专利权滥用作为专利权侵权抗辩的事由的制度。本文前两部分所谈“专利权滥用原则”均是指将专利权滥用作为侵权抗辩事由的制度,在第三、第四部分进行制度借鉴与制度构建的时候又将其含义有所拓展。
    5 See Keystone Driller co. v. General Excavator co. , 290 U.S. 240, 244 (1933).
    
    6 See United States Gypsum Co. v. National Gypsum Co. , 352 U.S. 457 (1957).
    7 Motion Picture Patent Company v. Universal Film Manufacturing Company et al. 243 U.S. 502 (1917).
    8 Carbice Corp. v. American Patent Development Corp., 283 U.S. 27 (1931).
    
    9 Morton Salt Co. v. G.S. Sponger Co , 314 U.S. 488 (1942).
    10 转引自【美】Janice M. Mueller, An Introduction to Patent Law, 中信出版社 2001 年版,p290。
    
    11 同上注,p291。
    12 Mercoid Corp. v. Continent Investment Co.. 323 U.S. 672.
    13 Mercoid Corp. v. Mineapolis-honey Well Regulator Co. ,321 U.S. 802.
    14 同注 10,p291。
    15 See Walker Process Equip. v. Food Machinery & Chem. Corp., 382 U.S. 172(1965).
    16 转引自郭德忠:《专利许可的反垄断规制》,北京大学 2005 年博士学位论文,馆藏号 029/D2005(060)。
    17 Dawson Chemical Co. v. Rohm and Haas Co., 448 U.S. 176 (1980). 本案原告是一个稻田除草剂的方法发明专利权人,被告制造并销售包装该除草剂,并且在包装上印制原告专利方法的使用说明,因而遭到起诉,被告在抗辩中认为原告将该专利方法和除草剂搭配销售是一种专利权滥用行为。
    18 同注 17, at 202, 223.
    19 同注 17, at 202 (emphasis in original). The dissent in Dawson criticized this analysis as simplistic, pointing out that: section 271(d) does not define conduct that constitutes patent misuse; rather it simply outlines certain conduct that is not patent misuse. Because the terms of the statute are terms of exception, the absence of any express mention of a licensing requirement does not indicate that respondent’s refusal to license others is protected by §271(d).
    20 同注 17, at 199.
    21 同注 17, 448 U.S. at 201.
    22 Windsurfing International Inc. v. AMF, Inc., 782 F.2d 995 (Fed. Cir. 1986).
    23 Senza-Gel Corp. v. Seiffhart, 802 F. 2d 661 (Fed. Cir. 1986).
    24 该法案的立法过程是:1988 年 10 月 4 日,参议院通过了 1988 知识产权反垄断保护法案,该法案否定了知识产权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假设,要求只有被告在证明专利权人违反反垄断法时才能认定构成专利权滥用。第二天,众议院通过了 1989~1991 年专利和商标局授权法案。参议院收到该法案后补充增加了知识产权反垄断保护法案的内容并退回了众议院,众议院不同意取消知识产权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假设,也不同意只有证明了专利权人违法反垄断法时才能认定专利滥用的规定,这样,众议院删除了上述规定,最后两院达成妥协。See Patricia A. martone; richard M.Feustel, Jr., “the Patent Misuse Defense: Does it still have vatilaty”,752 PLI/Pat 103.
    25 Jay Dratler, Jr.著:王春燕等译:《知识产权许可(上)》,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88 页。
    26 See Patricia A. Martone; Richard M.Feustel, Jr., “the Patent Misuse Defense: Does it still have vatilaty”,752 PLI/Pat 103.
    27 Mallinckrodt, Inc. v. Medipart, Inc., 976 F. 2d 700 (Fed. Cir. 1992). 基本案情:滥用专利权对使用领域进行限制,Mallinckrodt 销售一种“用于将气雾状的具有放射性的或治疗性的物质传输至病人肺部,用于诊断并治疗肺部疾病”的专利器械,专利权人在每个专利设施及包装都注明“单一用途”,并说明被污染的设施应按生化废物予以处理。而 Medipart 提供一种设施可以对医院使用过的专利设施进行“再处理”以循环利用。
    28 反垄断法中的合理原则是美国最高法院在1911 年审理“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案”时创设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即只有“不合理”的限制竞争行为属于《谢尔曼法》第1 条所禁止的范围。依照这一原则,市场上某些反竞争行为不必然被视为非法,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可参见刘晶芳:“浅析反垄断法对专利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的判断标准”,载《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11月第11卷第6期。
    29 Virginia Panel v. MAC Panel Co., 133 F. 3d 860, 869 (Fed. Cir. 1997).
    30 C.R. Bard, Inc. v. M3 Systems, Inc., 157 F. 3d 1340 (Fed. Cir. 1998).
    31 The Noerr-Pennington doctrine is a doctrine of United States antitrust law set forth by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in a pair of cases which suggested that under the First Amendment, it cannot be a violation of the federal antitrust laws for competitors to lobby the government to change the law in a way that would reduce competition. The cases are Eastern Railroad Presidents Conference v. Noerr Motor Freight, Inc., 365 U.S. 127 (1961), and United Mine Workers v. Pennington, 381 U.S. 657 (1965). In Noerr, the Court held that "no violation of the [Sherman] Act can be predicated upon mere attempts to influence the passage or enforcement of laws". Similarly, the Court wrote in Pennington that "[j]oint efforts to influence public officials do not violate the antitrust laws even though intended to eliminate competition."
     32 Monsanto v. McFarling, 363 F.3d 1336 (Fed. Cir. 2004).
    33 同注 10,p291。
    34 Morton Salt v. G. S. Suppiger Co., 314 U.S. 488 (1942).
    35 【美】杰罗姆·罗伦、托马斯·迪恩斯:《美国宪法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316~317 页。
    36 Joe Potenza, Phillip Bennett, and Christopher Roth, Patent Misuse-the Criticle Balance, A Patent Lawyer’s View, the Federal Circuit Bar Journal 2005/2006, 15 Fed, Cir. B.J. 69.
    37 Virginia Panel v. MAC Panel 374, 133 F.3d 860.
    38 郑友德、陶双文:“美国知识产权滥用”,《知识产权》2001 年第 2 期。
    39 罗伯特·P·墨杰斯等著,齐筠等译:《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40页。
    40 See United Sstates Gypsum co. v. National Gypsum Co. , 352 U.S. 457 (1957); B.B. Chem. Co. v. Ellis, 314 U.S. 495. (1942); Senza- gel corp. v. seiffhart, 803 F. 2d 661 (Fed. Cir. 1986).
    41 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专利文献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版,第 125 页。
    42 徐隶枫、厉宁:“专利领域的反垄断问题研究-试论滥用专利权”,《南京大学学报》1998 年第四期。
    43 陈丽萍:“论专利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法学论坛》2005 年第 2 期。
    44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248 页。
     45 参见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84-185 页。
    46 【日】营野耕毅著,傅静坤译:“诚实信用原则与禁止权利滥用法理的功能”,载《外国法译评》1995 年第2 期。
    47 同注 44,第 1251 页。
    48 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32 页。
    49 英文原文见美国司法部网站。中文介绍和评析材料参考王源扩:《美国反托拉斯法对知识产权许可的控制》,载《外国法译评》1998 年第 2 期;尹新天:《TRIPS 协议与制止知识产权滥用》,载《专利工作动态》2000 年第 11 期。
    50 王先林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5 页。
    51 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第二版),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年 4 月版,第 594~597 页。
    52 同注 50,第 64~67 页
    53 有的学者也指出:在美国,由于最高法院在 20 世纪 30 年代建立有关滥用专利权理论时,主要依据衡平原则、对公众利益的考虑以及专利法本身的有关规定,而不是以触犯反垄断法为前提,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第二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年 4 月版,第 577~579 页,第 594~597 页。
    54 参见 ABA Publication 对 Intellectual Property Misuse: Licensing and Litigation 一书内容的简要介绍。
    55 Arthur R. Miller & Michael H. Davis, Intellectual Property, West Publishing Co. 1990, p. 137.
    56 U.S. Const. Art. 1, §8,cl。8。根据美国宪法著作权和专利条款的规定,通过赋予作者和发明者对他们的创造物有限的专有权来促进科学和有用艺术的进步。
    57 Sony Corp. of America v. Universality Studios, 464 U. S. 417, 429 (1984).
    58 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 页。
    59 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2000 年第 3 期,第 267 页。
     60 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01 页。
    61 《马恩列斯论法》,法律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7 页。
    62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2004 年为上海财经大学作讲座而准备的报告稿,来源于 http://chcl.blog.edu.cn/UploadFiles/2006-12/1210297681.doc,2007 年 3 月 1 日访问。
     63 所谓激励相容就是使自利的个人和人们之间的互利统一起来,使得每人在追求其个人利益时,同时也达到了其制度安排设计者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来源同注 62。
    64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第 13 页。
    65 转引自吴汉东著:《著作权合理适用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69 页。
    66 (美)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第 4 页、第 5-9 页。
     67 (美)罗纳德·科斯著:《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 1990 年版,第 15 页。
     76 我国《民法通则》虽未运用概括式的规定直截了当提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但《民法通则》第 6、第 7 条的规定实为禁止权利滥用的规定。参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0 页。
    77 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2 页。
    78 同注 44,第 1248 页。
    7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苏州龙宝生物工程实业公司与苏州朗力福保健品有限公司请求确认不侵犯专利权纠纷案的批复 (2001)民三他字第 4 号)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2001)苏他字第 1 号关于苏州龙宝生物工程实业公司 (以下称龙宝公司)诉苏州朗力福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称朗力福公司)纠纷一案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和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本案中,由于被告朗力福公司向销售原告龙宝公司产品的商家发函称原告的产品涉嫌侵权,导致经销商停止销售原告的产品,使得原告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原告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原告在起诉中,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因此,人民法院对本案应当予以受理。 本案中,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目的,只是针对被告发函指控其侵权的行为而请求法院确认自己不侵权,并不主张被告的行为侵权并追究其侵权责任。以“请示确认不侵犯专利权纠纷”作为案由,更能直接地反映当事人争议的本质,体现当事人的请求与法院裁判事项的核心内容。 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多数人的意见。二 OO 二年七月十二日
    80 《德国专利案例分析研讨会资料汇编》第 15 页,1995 年 5 月北京。
    81 The Oxford Companian to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2,pp.223~224.
    82 Michael G. Munsell: the Declatatory Judgement Act’s Actual Controversy Requirement, Missouri Law Review 62 Mo. L. rev. 573 p.477.
    83 邓宏光:“构建我国专利权不侵权确认之诉制度――以美国确认之诉为借鉴对象”,载《专利法研究 2005》,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年版 339~350 页。
    84 姚兵兵:“请求确认不侵犯专利权制度的设立及纠纷解决机制”,载《专利法研究 2004》,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年版 434~445 页。
    85 Arrowhead Industrial Water,Inc., v. Ecolochem, Iinc., 846 F. 2d 731, 736, 6U.S.P.Q. 2d (BNA)1685, (Fed. Cir. 1988).
    86 BP Chemicals, Ltd. V. Union Carbide corp. , 4F. 3d 975, 977, 28 U. S. P.Q. 2d (BNA) 1124.1126 (Fed. Cir. 1933).
    87 王晋刚, 张铁军:《专利化生存》,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19 页。
    88 同注 80。
     90 张平、马骁:“从思科诉华为案谈发明、产业标准与知识产权”,http://www.studa.net/jingjifa/060202/11312287.html,2007 年 3 月 1 日访问。
    
    91 参见曹士兵:《反垄断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4 页。
    92 孔祥俊著:《反垄断法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32 页。
    93 USM Corp. v. SPS Technologice, Inc694 F. 2d 205 (1982). 本案是被授权人作为原告起诉专利权人,要求确认被告专利权人的专利无效,并要求被告返还原告,先前根据专利许可协议已经向被告支付的专利使用费。
    94 Marina Lao, Unilaterial Refusals to Sell or Licen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Antitrust Duty to Deal, 9 CORNELL J.L. AND PUB. POLY 193, 207 (1999).
    95 同注 50,第 106 页。
    96 Joe Potenza, Phillip Bennett, and Christopher Roth, Patent Misuse-the Criticle Balance, a patent lawyer’s view, the Federal Circuit Bar Journal 2005/2006, 15 Fed, Cir. B.J. 69.
     97 王晓晔:“加重制裁-本身违法的卡特尔类型及法律后果”,载《国际贸易》2004 年第 8 期。
     99 程永顺:《中国专利诉讼》,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24 页。
    100 王先林:“若干国家和地区对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二卷,第 154-159 页。
    1.吴汉东等著:《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Jay Dratler, Jr.著,王春燕等译:《知识产权许可(上)》,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美】杰罗姆·罗伦、托马斯·迪恩斯:《美国宪法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4.罗伯特·P·墨杰斯等著,齐筠等译:《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专利文献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版。
    6.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年版。
    7.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8.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9.王先林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10.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第二版),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年 4 月版。
    1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2.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13.《马恩列斯论法》,法律出版社 1986 年版。
    14.(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15.吴汉东著:《著作权合理适用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6.(美)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17.(美)罗纳德·科斯著:《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 1990 年版。
    18.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9.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0.《德国专利案例分析研讨会资料汇编》第 15 页,1995 年 5 月北京。
    21.王晋刚, 张铁军:《专利化生存》,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年版。
    22.曹士兵:《反垄断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
    23.孔祥俊著:《反垄断法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
    24.程永顺:《中国专利诉讼》,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年版。
    25.Patricia A. Martone; Richard M.Feustel, Jr., “the Patent Misuse Defense: Does it still have vatilaty”,752 PLI/Pat 103.
    26.Arthur R. Miller & Michael H. Davis, Intellectual Property, West Publishing Co. 1990, p. 137.
    27.【美】Janice M. Mueller, An Introduction to Patent Law, 中信出版社 2001 年版。
    1.刘晶芳:“浅析反垄断法对专利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的判断标准”,载《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11月第11卷第6期。
    2.郑友德、陶双文:“美国知识产权滥用”,《知识产权》2001 年第 2 期。
    3.徐隶枫、厉宁:“专利领域的反垄断问题研究-试论滥用专利权”,《南京大学学报》1998 年第四期。
    4.陈丽萍:“论专利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法学论坛》2005 年第 2 期。
    5.【日】营野耕毅著,傅静坤译:“诚实信用原则与禁止权利滥用法理的功能”,载《外国法译评》1995 年第 2 期。
    6.王源扩:《美国反托拉斯法对知识产权许可的控制》,载《外国法译评》1998 年第 2 期;
    7.尹新天:《TRIPS 协议与制止知识产权滥用》,载《专利工作动态》2000 年第11 期。
    8.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2000 年第 3 期,第 267 页。
    9.邓宏光:“构建我国专利权不侵权确认之诉制度――以美国确认之诉为借鉴对象”,载《专利法研究 2005》,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年版。
    10.姚兵兵:“请求确认不侵犯专利权制度的设立及纠纷解决机制”,载《专利法研究 2004》,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年版。
    11.王晓晔:“加重制裁-本身违法的卡特尔类型及法律后果”,载《国际贸易》2004 年第 8 期。
    12.王先林:“若干国家和地区对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二卷。
    13.郭德忠:《专利许可的反垄断规制》,北京大学 2005 年博士学位论文,馆藏号029/D2005(060)。
    14.Marina Lao, Unilaterial Refusals to Sell or Licen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Antitrust Duty to Deal, 9 CORNELL J.L. AND PUB. POLY 193, 207 (1999).
    15.Joe Potenza, Phillip Bennett, and Christopher Roth, Patent Misuse-the Criticle Balance, a patent lawyer’s view, the Federal Circuit Bar Journal 2005/2006, 15 Fed, Cir. B.J. 69.
    16.The Oxford Companian to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2,pp.223~224.
    17.Michael G. Munsell,the Declatatory Judgement Act’s Actual Controversy Requirement, Missouri Law Review 62 Mo. L. rev. 573 p.477.
    18.Joe Potenza, Phillip Bennett, and Christopher Roth, Patent Misuse-the Criticle Balance, A Patent Lawyer’s View, the Federal Circuit Bar Journal 2005/2006, 15 Fed, Cir. B.J. 69.
    1.Keystone Driller co. v. General Excavator co. , 290 U.S. 240, 244 (1933).
    2.United States Gypsum Co. v. National Gypsum Co. , 352 U.S. 457 (1957).
    3.Motion Picture Patent Company v. Universal Film Manufacturing Company et al. 243 U.S. 502 (1917).
    4.Carbice Corp. v. American Patent Development Corp., 283 U.S. 27 (1931).
    5.Morton Salt Co. v. G.S. Sponger Co , 314 U.S. 488 (1942).
    6.Mercoid Corp. v. Continent Investment Co.. 323 U.S. 672.
    7.Mercoid Corp. v. Mineapolis-honey Well Regulator Co. ,321 U.S. 802.
    8. Walker Process Equip. v. Food Machinery & Chem. Corp., 382 U.S. 172(1965).
    9.Dawson Chemical Co. v. Rohm and Haas Co., 448 U.S. 176 (1980).
    10.Windsurfing International Inc. v. AMF, Inc., 782 F.2d 995 (Fed. Cir. 1986).
    11.Senza-Gel Corp. v. Seiffhart, 802 F. 2d 661 (Fed. Cir. 1986).
    12.Mallinckrodt, Inc. v. Medipart, Inc., 976 F. 2d 700 (Fed. Cir. 1992).
    13.Virginia Panel v. MAC Panel Co., 133 F. 3d 860, 869 (Fed. Cir. 1997).
    14.C.R. Bard, Inc. v. M3 Systems, Inc., 157 F. 3d 1340 (Fed. Cir. 1998).
    15.Monsanto v. McFarling, 363 F.3d 1336 (Fed. Cir. 2004).
    16.Morton Salt v. G. S. Suppiger Co., 314 U.S. 488 (1942).
    17.Virginia Panel v. MAC Panel 374, 133 F.3d 860.
    18.United Sstates Gypsum co. v. National Gypsum Co. , 352 U.S. 457 (1957).
    19.B.B. Chem. Co. v. Ellis, 314 U.S. 495. (1942).
    20.Senza- gel corp. v. seiffhart, 803 F. 2d 661 (Fed. Cir. 1986).
    21.Sony Corp. of America v. Universality Studios, 464 U. S. 417, 429 (1984).
    22.Arrowhead Industrial Water,Inc., v. Ecolochem, Iinc., 846 F. 2d 731, 736, 6U.S.P.Q.
    2d (BNA)1685, (Fed. Cir. 1988).
    23. BP Chemicals, Ltd. V. Union Carbide corp. , 4F. 3d 975, 977, 28 U. S. P.Q. 2d (BNA) 1124.1126 (Fed. Cir. 1933).
    24.USM Corp. v. SPS Technologice, Inc694 F. 2d 205 (1982).
    1.张平、马骁:“从思科诉华为案谈发明、产业标准与知识产权”,http://www.studa.net/jingjifa/060202/11312287.html,2007 年 3 月 1 日访问。
    2.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2004 年为上海财经大学作 讲 座 而 准 备 的 报 告 稿 , 来 源 于http://chcl.blog.edu.cn/UploadFiles/2006-12/1210297681.doc,2007 年 3 月1 日访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