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朝鲜时期中国小说评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韩国与中国两国学术文化交流历史很悠久,韩国人自古以来一直喜欢看中国古代小说,这点从文献记录中也能看到。其中本论文进行了关于朝鲜时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论研究。为了超越至今研究成果,本论文集中在搜集资料和分类。搜集资料后种类分为实录、序跋文、杂录、题小说诗、评点等五种,其中评点资料偏少,而且只有19世纪的相关资料。所以本论文以韩国朝鲜时期(15世纪到19世纪)的四种史料--实录,序跋文,杂录,题小说诗等为主进行分析。按照时间和资料种类进行研究,但18世纪和19世纪的杂录资料中在韩国古小说史和小说批评史上有意义的、分量还多些的《钦英》和《广寒楼记》分开研究。
     《山海经》、《洞冥记》、《十洲记》、《列女传》、《说苑》、《搜神记》、《世说新语》这几部非常有代表性的小说在当时的韩国比较流行是因为首先它们的内容生动形象,能吸引大量读者的兴趣,以《山海经》、《洞冥记》、《十洲记》、《搜神记》为例。其次,以《山海经》、《洞冥记》《十洲记》、《说苑》、《搜神记》、《世说新语》为例,它们通过栩栩如生的描写和一则则故事的表达,采用丰富多样的写作手法,刻画地理、人文、文化,让读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仿佛置身于未知的世界,尽情的探索感受,。另外,有些小说还具有崇高的教育意义,如《列女传》、《世说新语》,引古证今。最后,在某些特殊时期,如战乱、动荡的年代,演义类的小说又更加符合读者的需求,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总而言之,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的教育意义,符合读者的需求是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盛行的最根本的原因。
     15世纪主要对稗说类的攻防与传奇类批评,当时认为传奇即是小说。在15世纪实录中主要提到《列女传》、《太平广记》、《酉阳杂俎》。从史料可知到15世纪没有对小说之类的否定。16世纪对朝鲜传奇类和中国演义类的评论较多。相比之下,现在可以看出来在稗说类占优势之前,传奇类和演义类的盛行。也可以称16世纪是传奇类荣盛并分化的时期,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长篇小说特别是演义类的小说在当时更加盛行,同时也预示了17世纪小说在文学的环境的的盛况。可是从16世纪开始,文人很激烈地反对接受小说文体。上面的记录上也可以知道对《三国志演义》、《楚汉演义》、《剪灯新话》和《太平广记》的评价都很低。但是16世纪中叶以后,首次记录了关于演义类的小说,从记事中可以看出在16世纪的中期中国演义类小说已经被广泛的受容。
     17世纪朝鲜遇到两个战争,实录批评很少。当时人还不知道‘虚构’和‘事实’的区别。所以有的会认为演义类小说是历史书或列传之类,还有,从这点开始小说排斥论和肯定论的攻防。18世纪是文体反正和相关小说的波动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小说的传入翻译以及韩文小说的发展,以及新型流通方式的发生和发展还有对小说的认识的变化等的有趣的时期。18世纪的实录上还有正祖的“文体反正”与“禁书令-下令禁止传入中国书籍”等记录。19世纪初,关于朝鲜后期小说的说法和前世纪看到的一样的情操是的小说排斥论一直延续着。
     朝鲜时期15世纪有《太平闲话滑稽传》、《笔苑杂记》、《详节太平广记》等作品的序跋文,这些序跋的主要内容都是从消极的立场支持稗说类,主要探讨《太平广记》。17世纪《芝峰类说》、《于于野谈》《旬五志》、《西浦漫笔》等都有序跋。18世纪的序跋文有请求写抄本等极其爱读小说的情况描写的得很明显的赵泰亿《谚书西周演义》(跋文>和当时流通的小说目录整理好的完山李氏的《中国小说绘模本》(序文>。19世纪小说评论的论旨在《三韩拾遗》的序跋文章可以找到。在《三韩拾遗》中收录了很多篇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家们的序跋,与此同时19世纪也是韩国古小说评论史也是其他变化和发展的时期。
     朝鲜时期的杂录分量和内容都很丰富。15世纪杂录从内容上来看,《剪灯余话》、《太平通载》也谈到了稗官小说等,稗说考证的资料较多。16世纪各方面的书籍达数十种,其中,还挑选了和小说有关联的书籍,除了《剪灯新话》、《楚汉演义》,还有《太平广记》、《酉阳杂俎》、《列仙传》等记载。17世纪开始杂录多起来,和正史《三国志》相比通过阅读小说《三国志演义》能更多的了解到对历史事实进行的批判,金时习对通俗小说也有了肯定的认识。对小说评价最重要的基准就是和历史事实的符合与否,同时小说大量的流入,翻译,创作并被广泛的阅读,其过程中历史和小说,事实和虚幻,已经到了难以分辨的境地,这就是18世纪当时的状况,通过展示的内容可以让我们对小说有着更好的理解。而且这18世纪有俞晚柱的《钦英》,从此记录可知当时的小说观和小说批评内容,值得研究。19世纪杂录史料上除了攻防小说排斥的问题,还一起探讨体裁的问题,其中有金圣叹文章特别受朝鲜文人的欢迎的记录。
     整理的题小说诗中出现的小说评论的特征如下:15-16世纪代表性的批评就是金时习的评论,17世纪的题小说诗批评汉文传奇小说,使汉文传奇小说评论得到验证,特别是精彩地评论出各个篇章的重要部分。大部分针对古代小说的韩诗评论记录了比喻性的鉴赏或是抽象地表达大体印象,或是包含了小说的见解。然而李健在题小说诗中集中于主题批评,尤其是属于最核心的组成部分。18世纪李相璜虽然平时阅读小说,但被正祖发现以后展现了《诘稗》和“斥稗诗”等露骨的小说排斥论。19世纪的金云淳的题小说诗批评阐述了“感愤诗”,以对其中人物进行批评而令人瞩目。
Korea and China have maintained a long history of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documents show that Korean people are always keen on reading Chinese ancient fictions since ancient times. This dissertation has made a research on Chinese ancient fictions critics and reviews during Choson Dynasty. In order to make further progresses in respect to current research findings, this dissertation particularly focuses on gathering and categorizing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all materials are categorized into five genres:Memoir, Preface and Postscript, Miscellany, Novel Poetry, and Commentary, while relatively limited resources can be found regarding Pingdian,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day would be the resources of the19th century.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a time range of Choson Dynasty (15th century to19th century), and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four genr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Memoir, Preface and Postscript, Miscellany and the Novel Poetry.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to time and genres. As Miscellany at the period between the18th century and the19th century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Korean Ancient Fiction and Commentary, this dissertati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QinYing and stories in Guang Han Lou Ji respectively.
     Shan Hai Jing(山海经),Dong Ming Ji(洞冥记)Shi Zhou Ji(十洲记),Lie Nu Zhuan(烈女传),Shuo Yuan(说苑),Sou Shen Ji(说神记),Shi Shuo Xin Yu(世说新语)are typical popular novels in ancient Korea with regard to their lively and vivid delineation, which can be very attractive to a large number of readers, and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when talking about Shan Hai Jing(山海经)Dong Ming Ji(洞冥记),Shi Zhou Ji(十洲记)and Sou Shen Ji(说神记)Secondly, take Shan Hai Jing(山海经)Dong Ming Ji(洞冥记),Shi Zhou Ji(十洲记)Lie Nu Zhuan(烈女传)Shuo Yuan(说苑),Sou Shen Ji(说神记),Shi Shuo Xin Yu(世说新语)as examples, the lively and vivid delineation of these stories and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humanity, geography, and culture indeed let readers imagine freely and enjoy being thrown into an unknown world while explore their deeper feelings. Apart from that, some novels were embedded with lofty educational meanings. Lastly, under some special circumstances like war times or the era of turbulence, novels of performing arts are in great demand, for example: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三国演义),All Men Are Brothers(水浒传),and so on. All in all, lively and vivid description, profoundly educational meaning and conformation to readers'needs are the main reasons to explain Chinese Ancient Fiction's popularity in Korea.
     In the15th century, there was critics of Bai Shuo(稗说)amd Legendries, and people believed that Legendary is exactly a form of novel. Lie Nu Zhuan (列女传),Tai Ping Guang Ji(太平广记),and You Yang Za Zu(酉阳杂俎)were mentioned in the15th century Memoirs.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re had been no disavowal of novels until the15th centur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16th century, large number of comments on Choson Quasi-tale type and Chinese historical novels emerged. Through comparison, we can see that the popularity of Legendary Novel and Historical Novel appeared before the advancement of Bai Shuo(稗说)In other words,16th century was the time when Legendary Novels becoming prosperous while processed differentiations. The popularity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三国演义),All Men Are Brothers(水浒传),Story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also predicted the gr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the17th century. However, since the16th century, scholars started to severely criticize novel regarding its writing style.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三国演义),The Romance of Chu and Han(楚汉演义)Jian Deng Xin Hua (剪灯新话)and Tai Ping Guang Ji(太平广记)were not welcomed at the time. After the middle of the16th century, Historical Novels were firstly taken into recor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Chinese historical Novels were generally accepted at the time.
     In the17th century, two wars hit Choson Dynasty and critics of Memoirs were rare. At the time, nobody could fi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iction' and 'fact'. Therefore, some people regarded Historical Novels as history textbooks or collected biographies. The18th century was the changing period of Restoration Policy and the relevant novels, and it was an interesting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Korean novels. Also there were new ways of communication and new recognition of novels. Memoirs in the18th century recorded Zheng Zu's edict of 'Restoration Policy' and 'Forbidden Edict import of Chinese books were forbidden.'In the early19th century, there had always been comments that Choson novels were same as before.
     In the15th century (Choson period), there wer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such as Tai Ping Xian Hua Hua Ji Zhuan(太平闲话滑稽传),Bi Yuan Za Ji(笔苑杂记)and Xiang Jie Tai Ping Guang Ji (详节太平广记), all of which supported Bai Shuo from a negative perspective with a focus on Tai Ping Guang Ji(太平广记)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can be found in Zhi Feng Lei Shuo(芝峰类说),Yu Yu Ye Tan (于于野谈), Xun Wu Zhi(旬五志)Xi Pu Man Bi(西浦漫笔)completed in the17th century.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in18th century tell us things about how people asked for copy books and how they loved reading novels, such as Yan Shu Xi Zhou Yan Yi(谚书西周演义)(Postscript) by Zhao Taiyi, Zhongguo Xiaoshuo Huimo Ben(中国小说绘模本)(Preface) by Wanshan Lishi which listed full categories of the then popular novels. Comments to novels of the19th century can be found in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San Han Shi Yi(三韩拾遗),which collected many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by typical classical litterateurs, and the19th century was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novel critics in Korea.
     There were plenty of Za Lu with abundant contents in Choson period. Regarding contents of Za Lu in the15th century, Jian Deng Yu Hua(剪灯余话)and Tai Ping Tong Zai(太平通载)mentioned about Baiguan Xiaoshuo, and there are plenty of Baishuo Kaozheng materials. There are dozens of books in various areas in the16th century, among which some are related to novels, such as Jian Deng Xin Hua (剪灯新话),Chu Han Yan Yi(楚汉演义),Tai Ping Guang Ji(太平广记),You Yang Za Zu(酉阳杂俎),Lie Xian Zhuan(列仙传)More works of Za Lu started to emerge in the17th century. Different from reading the official history records of San Guo Zhi(三国志),reading novel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三国志演义)could help to understand comments and critics on facts of history, and Jin Shixi had a positive view of popular novels. The most important standard for critics on novels lies in whether they are based on facts or not. Meanwhile, large number of imports, translations, and writings resulted in the fact that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the truth and fiction. That was the situation in the18th century. Through context we may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novels. Furthermore, Yu Wanzhu's Qin Ying(钦英)in the18century provides people's views and critics of novels at the time. Za Lu in the19th century discussed not only issue of Gong Fang novels, but also the issue of format and context, among which we may find records which tell us that Choson literati particularly welcomed works by Jin Shengtan.
     The follows are characteristics of novel critics in Ti Xiaoshuo Shi. Critics by Jin Shixi were among the typical pieces. Ti Xiaoshuo Shi in the17th century criticized Chinese legendries, which proved the critics of legendries, and particularly highlighted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each chapter. Most Han Shi Critics to classical novels made records of metaphorical reviews, abstracts, or understandings of the novels. However, Ji Jian made his critics on subjects in Ti Xiaoshuo Shi, especially with a focus on the core parts. Though Li Xianghuang in the18th century read novels, he composed very strong critics on novels such as Jie Bai(诘稗)and Chi Bai Shi after he was caught reading novels by Zheng Zu. Critics of Ti Xiaoshuo Shi by Jin Yunchun in the19th century commented Ganfen Shi, which was regarded as famous for its critics on characters.
引文
① 世宗实录27年(1445)3月30日
    ① 金起东,《李朝时代小说论》,首尔:鲜明文化社,1975年,12页.
    ① 金起东,《李朝时代小说论》,首尔:精研社,1959年,参考。
    ① 闵宽东,第90届韩国中国小说学会定期学术会发言稿。
    ② 闵宽东,《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受容》,(首尔:亚细亚文化社,2007年),79页参考。
    ① 闵宽东,《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37-38页参考后考证修改。现在很多学者研究,很多出版本发现,书上整理的书目有330种,已经增加了110种左右改为440多种。
    ① 在《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一书中,作者将朝鲜时期的出版物,根据出版方式分为“官刻本”和“私刻本”。“官刻本”指的是政府各机关刻印的书,由官方主管,主要提供给国内个机关及政府部门,所印刷的书籍以经书、史书为主,涵盖文教、医学、政治等领域,与小说的关系微乎其微。
    ② 柳铎一,《板坊刻本刊行书铺》,(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0年),217-220页参考。柳绎一,《完板坊刻小说研究》,(首尔:二友出版社,1983年)参考而整理。
    ① 《太宗实录》卷7,太宗4年(1404年)3月27日
    ② 《世宗实录》,世宗18年(1436年)11月7日
    ③ 《世宗实录》卷92,世宗23年(1441年)5月18日
    ① 《成宗实录》卷285,成宗24年(1493年)12月9日
    ② 《成宗实录》卷285,成宗24年(1493年)12月29日
    ① 勋旧派:又称功臣派,是朝鲜王朝历史上的一股政治势力,因为在世祖时期协助王位的篡奪而取得政治实权的官僚学者。在士林派完全得权之前,一直与士林派相互抗衡。
    ② 士林派:朝鲜王朝中后期的两班朋党,用来对照戚臣勋臣的勋旧派,由朝鲜宣祖时代生存至十九世纪。
    ① 徐居正(1420-1488年):字刚中,号四佳(亭)。朝鲜初期文臣。著有《四佳文集》、《太平闲话》、《滑稽传》、《笔苑杂记》、《东人诗话》等,编著有《东文选》、《东国通鉴》。
    ② 徐居正,《详节太平广记》,《韩国文集丛刊11》,242-243页。
    ③ 梁诚之(1415-1482年):字纯夫,号讷斋,谥文襄。朝鲜初期文臣。著有《讷斋集》、《时政记》等,编著有《东国图经》、《八道地理志》、《东国地图》等。
    ① 梁诚之,《太平闲话滑稽传.序文》。
    ② 李承召(1422-1484):字胤保,号三滩。
    ① 李承召,《略太平广记.序文》,《韩国文集丛刊11》,475-576页。
    ② 毋岳古小说资料研究会,《韩国古小说关联资料集1》,(首尔:太学社,2001),参考。
    ① 毋岳古小说资料研究会,《韩国古小说关联资料集1》,(首尔:太学社,2001),序文参考。
    ② 郑麟趾(1396—1478):高丽李朝学者,字伯雎,号学易斋。著作有《学易斋集》、《资治通鉴训义》等
    ③ 《龙飞御天歌》,(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3),983-984页。
    ① 朴熙丙,《韩国传奇小说之美学>,[石枕],1997,196页.
    ② 金时习,《韩国文集丛刊13·梅月堂诗集》,163页。金时习(1435-1493年),字悦卿,号梅月堂、东峰、清寒子、碧山、赘世翁,法号雪岑,谥清简。著有《金鳌新话》、《山居百咏》等。
    ① 金时习,《韩国文集丛刊13.梅月堂诗集》,194页。
    ② 金时习,《韩国文集丛刊13·梅月堂诗集》,163页。
    ① 李混(1501-1570)朝鲜李朝唯心主义哲学家,朝鲜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初名瑞鸿,字景浩、季浩,号退溪、陶翁、退陶。朝鲜安东府礼安县温溪人。历任礼曹判书、艺文馆检阅、公州判官、丹阳郡守、大司成、大提学等官职。由于目睹历次“士祸”给士林带来的灾难,他曾多次以体弱年老为借口,向国王上书请求退职。晚年定居故乡,在退溪建立书院,从事教育和著书事业,被公认为是朝鲜王朝最权威的老师。著有《退溪集》(68卷)、《朱子书节要》、《启蒙传疑》、《心经释录》、《天贫图说》、《四端七情论》等。
    ② 徐敬德:朝鲜李朝唯物主义哲学家。字可久,号食斋、花潭。朝鲜松都(现开城禾井里)人。因长期居住开城郊外花潭,故世称花潭先生。下层官吏家庭出身,终身不仕,钻研哲理和从事教育事业,一生过着清贫的学者生活。著有《太虚说》、《理气说》、《原理气》、《鬼神死生论》等哲学论著和若干诗文,均收录在《花潭集》(4卷)中。
    ③ 李珥(1536—1584),李氏朝鲜知名儒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总体上未超出儒学经典的框架,但包涵了丰富的实学思想:(1)反对俗家文与道脱离;反对假儒的“空言无实”,强调直践力行的实证、实用为特征的实 事求是;(2)民本的民主思想;(3)强调民族的自主精神;(4)贯穿着社会改革思想;(5)哲学上的气一元论。栗谷因此而被认为是朝鲜实学理论的奠基人。实学思想其后又有李脺光的“实心、实政、实功”及“民者君之天”;柳馨远的“法久则弊生”:洪大容的“正心诚意”;丁若镛的“牧为民”等思想,形成了一定影响。
    ① 《先祖实录》,先祖2年(1569)6月20日。
    ② 奇大升(1527-1572):朝鲜时期文人,李混的弟子,著有《高峰集》、《朱子文录》、《论思录》等。
    ③ 戊午士祸:戊午士祸又称戌午史祸。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朝鲜因士林派名臣金宗直的一名学生在编写《成宗实录》时将金宗直的文稿《吊义帝文》收入,曾被金宗直得罪的勋旧派有名人物柳子光、李克墩指责该文影射朝鲜世祖篡位。勋旧派大臣利用国王的愤怒,怂恿燕山君把士林派全部驱逐出政府,并诛杀相关者三十多人,酿成戊午士祸。
    ① 《燕山君日记》卷62,燕山君12年(1506年)4月13日
    ② 《燕山君日记》卷62,燕山君12年(1506年)8月7日
    ① 《中宗实录》卷14,中宗6年(1511年)9月2日
    ② 《中宗实录》卷14,中宗6年(1511年)9月5日
    ③ 《中宗实录》卷14,中宗6年(1511年)12月13日
    ① 《中宗实录》卷23,中宗10年(1515年)11月8日
    ① 《宣祖实录》卷3,宣祖2年(1563年)6月20日
    ② 郑士龙(1491-1570):字云卿,号湖阴。
    ① 洛西居士, 《五伦全传》<序文),1531。(《古文书集成》,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90,804页)
    ① 沈守庆(1516-1599),字希安,号厅天堂。
    ② 《古文书集成》7,《五伦全传》,忠州本跋文,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刊。
    ③ 李钰(1760-1815):朝鲜末期文人,字其相,号文无子、梅史。
    ④ 李圭景(1788-1877年):字伯揆,号五洲、啸云居士。朝鲜末期学者。著有《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五洲书种》等
    ⑤ 崔苙,《花影集》(跋文),1586年(韩中翻译文献研究所,1999,146-147页)。
    ⑥ 崔苙(1539-1612):字立之,号简易。
    ① 涌叔权(生卒未详):中宗时期的文人,号也足堂,著有《稗官杂记》等。
    ② 《南炎浮洲志》:朝鲜王朝小说家金时习汉文传奇小说集《金鳌新话》中的第四篇。
    ③ 金安老(生卒未详):朝鲜初期文人,著有《故事撮要》、《希乐堂稿》、《稗官杂记》6卷、《大东野乘》、《海东野言》。
    ④ 宋世琳(1479-):朝鲜初期文人,字献中,号醉隐、孤隐、孤松、讷庵,著有《(?)眠楯》
    ⑤ 金安老,《龙泉谈寂记》,《韩国文集丛刊21》,435页。
    ① 崔世珍(1473-1542年):字公瑞。朝鲜中宗时译官。著有《四声通解》、《训蒙字会》、《吏文集览》等
    ② 注释“行者”之名。同时大略叙述《西游记》事略。
    ③ 引《西游记》用西游记“车迟国”的故事。
    ④ 崔世珍,《朴通事集览》。
    ① 《仁祖实录》卷41,仁祖18年(1640年)8月2日
    ② 郑泰齐(1612-1669年):字东望,号菊堂、三堂、泰齐。朝鲜中期文臣。著有《菊堂俳语》、《天君演义》等。
    ③ 郑泰齐, 《天君衍义》<序文),1664(韩国古小说全集27,景仁文化社,1994,2-3页)。
    ① 许筠(1569-1618年),字端甫,号蛟山、惺所、白月居士。朝鲜文臣、小说家。著有《惺叟诗话》、《惺所覆瓿稿》、《闲情录》、《鹤山樵谈》、《洪吉童传》等。
    ② 许筠, 《西游录》(跋文),《韩国文集丛刊74》,249页。
    ① 洪万宗(1643-1725年):字于海,号玄默子、长洲、梦轩。朝鲜时期文人。著有《历代总目》、《诗话丛林》、《小华诗评》、《海东异迹》等
    ② 金集(1574-1665):字士刚,号慎独斋,金长生的儿子。
    ① 金万重(1637-1692年),字重叔,号西浦。朝鲜中期文臣。著有《西浦漫笔》、《西浦集》、《九云梦》、《谢氏南征记》等。
    ② 金万重,《西浦漫笔》,1687年(通文馆,1971,649-650页)。
    ① 洪万宗(1643-1725年),字于海,号玄默子、长洲、梦轩。朝鲜时期文人。著有《历代总目》、《诗话丛林》、《小华诗评》、《海东异迹》等。
    ② 洪万宗,《旬五志》,《洪万宗全集》,首尔:泰学社,1980,89-91页。
    ③ 林泳(1649-1696):朝鲜中期文人,字德涵,号滄溪,著有《滄溪先生集》。
    ④ 李植(1584-1647年),字汝固,号泽堂,朝鲜中期文臣,著有《泽堂集》、《初学字训增集》、《杜诗批解》等。
    ① 李植,《泽堂集》,《韩国文集丛刊88》,530页。
    ② 柳梦寅(1559-1623):字应文,号於于堂、艮斋、默好子。朝鲜时期文臣。著有《於于集》、《於于野谈》等。
    ③ 柳梦寅,《於于野谈》。
    ④ 李民成(1570-1629):朝鲜中期文人,字宽甫,号敬亭,著有《敬亭集》、《朝天录》。
    ⑤ 李健(1614-1662):朝鲜中期文人,字子强,号葵窓,宣祖的孙子,仁城君珙的儿子,著有《葵窓集》。
    ① 《正祖实录》,正祖11年(1787年)10月10日
    ① 俞晚柱(生卒未详):朝鲜末期文人,著有《钦英》、《通园诗稿》。
    ① 《肃宗实录》卷45,肃宗33年(1707年)2月13日
    ① 《正祖实录》卷24,33—34,正祖11年(1787年)10月10日
    ② 《正祖实录》,卷33,正祖15年(1791年)10月24日
    ① 《正祖实录》卷36,正祖16年(1792年)10月
    ① 赵泰亿(1675-1728),字大年,号谦斋、胎禄堂、鹤滩。朝鲜时期文臣。著有《谦斋集》等。
    ① 赵泰亿,《谚书西周演义·跋文》,《韩国文集丛刊190》,203页。
    ② 完山李氏,《中国小说绘模本·序文》,春川:江原大学出版部,1993,9-14页)。
    ① 李宣显(1669-1745年):朝鲜肃宗-英祖年间文人,字德哉,号陶谷,著有《陶谷集》。
    ② 李宜显,《陶谷集》,《韩国文集丛刊181》,431页。
    ③ 尹德熙(1685-1776):朝鲜末期画家,字敬伯,号骆西、莲翁、莲圃。
    ④ 尹斗绪(1668-1715):朝鲜末期画家,字孝彦,号恭斋。
    ① 尹德熙,《小说经览者》。
    ② 李德懋(1741-1793年):字懋官,号炯庵、雅亭、青庄馆、婴处、东方逸士等。朝鲜末期学者,著有《青庄馆全书》等。
    ① 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5,民族文化推进会,1967,5-6页。
    ② 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8,民族文化推进会,1967,87页。
    ① 金春泽(1670-1717):字伯雨,号北轩。既是肃宗的岳父,也是金万基(金万重兄)的孙子。著有《北轩集》20卷7册,《诗文》10册,《漫笔》1册。
    ① 李瀷(1681-1763年):字自新,号星湖。朝鲜肃宗年间学者,著有《星湖僿说》、《星湖文集》、《藿忧录》等,编有《四七新编》、《自卜录》、《观物编》、《百谢解》等。
    ② 李用休(1708-1782):朝鲜末期文人,著有《海西丐者》、《惠寰杂著》。其他不详。
    ① 李瀷,《星湖僿说》,卷18,(经史门>,民族文化推进会,1977,20页。
    ② 李颐命(1658-1722年):字养叔,号疏斋。朝鲜中末期文臣。著有《疏斋集》,编著有《良役变通私议》、《疆域关系图说》、《江都三忠传》等。
    ③ 李颐命,《疏斋集》,《韩国文集丛刊172》,312页。
    ① 李用休, 《惠寰杂著》卷12,(书水浒传后>。
    ② 姜世晃(1712-1791年):字光之,号豹庵。朝鲜时期书画家、文臣。著有《豹庵集》,绘画有兰竹图、墨竹图、山水图、飞瀑图、松竹牡丹图等。
    ③ 姜世晃,《豹巷遗稿》,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79,315页。
    ① 李相璜,(诘稗),《桐渔遗集》卷1。
    ② 相同
    ① 相同
    ① 柳希春(1513-1577):字仁仲,号眉岩,著有《眉岩集》。
    ① 俞晚柱,《钦英》卷5,3页。
    ② 俞晚柱,《钦英》卷2,201页。
    ③ 俞晚柱,《钦英》卷5,414-415页。
    ① 俞晚柱,《钦英》卷1,25-26页。
    ② 俞晚柱,《钦英》卷1,25页。
    ① 俞晚柱,《钦英》卷2,139-140页。
    ② 俞晚柱,《钦英》卷2,556页。
    ① 俞晚柱,《钦英》卷6,396页。
    ② 俞晚柱,《钦英》卷6,71页。
    ③ 俞晚柱,《钦英》卷6,234页。
    ① 俞晚柱,《钦英》卷1,280页。
    ② 俞晚柱,《钦英》卷3,130页。
    ① 《纯祖实录》,卷11,纯祖8年(1808年)3月26日
    ① 《宪宗实录》卷6,宪宗5年(1839年)7月
    ② 金云淳著·金硕镇译,《道轩遗稿》,(安东:安东金氏道轩公家集,1996),参考。
    ① 金绍行,《三韩拾遗》,金起东编,《笔写本古代小说全集1》,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80,273页。
    ② 金绍行,《三韩拾遗》,金起东编,《笔写本古代小说全集1》,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80,273页。
    ③ 金绍行,《三韩拾遗》,金起东编,《笔写本古代小说全集1》,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80,274页。
    ① 金起东编,《笔写本古代小说全集1》,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7,606-607页参考。
    ① 金绍行,《三韩拾遗》,金起东编,《笔写本古代小说全集1》,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80,291页
    ② 金绍行,《三韩拾遗》,金起东编,《笔写本古代小说全集1》,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80,294-295页。
    ① 徐有英(朝鲜哲宗-高宗年间人),朝鲜末期文臣。著有《六美堂记》(1863年作)。
    ② 简镐允,《韩国古小说批评研究》,(首尔:景仁出版社,2002),187页参考。
    ① 李裕元(1814-1888年),字景春,号桔山、墨农。朝鲜末期文臣。著有《林下笔记》、《嘉梧稿略》、《桔山文稿》等
    ② 《林下笔记》6,卷27,《喜看稗说》
    ③ 李相璜(1763-1841年),字周玉,号桐渔。谥文翼。朝鲜末期文人。著有《桐渔遗集》等。
    ④ 李遇骏(1801-1867年),朝鲜纯祖-高宗初期文人。著有《梦游野谈》
    ① 李遇骏,《梦游野谈》(小说>,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本。
    ② 宕翁,朝鲜末期文人,著有《玉仙梦》,其他不详。
    ① 金云淳,《道轩遗稿》,安东金氏道轩公家集,1996。
    ② 简镐允,《韩国古小说批评》,(首尔:景仁文化社会,2002),185页.
    ① 这里的《西厢记》不是现在的《西厢记》,而是小说《莺莺传(会真记)》。当时朝鲜时期大家把《西厢记》认为《莺莺传(会真记)》,而且《广寒楼记》是从金圣诞的文章受到影响的,所以这里还把《莺莺传(会真记)》写成《西厢记》,参考(二)《广寒楼记》的批评。本论文按照《广寒楼记》的本文,把《莺莺传》写成《西厢记》。
    ① 《广寒楼记·引》影印本。
    ② 《广寒楼记》影印本,第二回探香回序批评
    ① 《广寒楼记》影印本,第二回探香回序批评。
    ① (?),1964,220.
    ② (?)□(?)外3人共著,《广寒楼记译注研究》,首尔:(?),1997,158页。
    ③ 评点本《西厢记》:短评,序一,序二,本文(夹批),短评。评点本《广寒楼记》:叙一,叙二,读法,诗,引,各回(回序、末批评),本文(夹批)-简镐允,《韩国古小说批评研究》,(首尔:景仁文化社,2002),188页参考。
    ① 简镐允,《韩国古小说批评研究》,(首尔:景仁文化社,2002),187页。
    ② 简镐允,《韩国古小说批评研究》,(首尔:景仁文化社,2002),187-189页参考。
    ③ 《广寒楼记》影印本,3页。
    ① 朴银顺,《金刚山图研究》,(首尔;日志社,1997),330-365页参考。
    ① 李混,退溪集2,伊山院规,
    ② 李混,退溪集2,答许美叔问目,
    ① 李植,《泽堂别集》,卷15。
    ① 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5。
    ② 李德懋,《士小节》卷3,首尔:明文堂,1985,107页。
    ① 李颐命,《疏斋集》。
    ② 洪万宗,《旬五志》。
    ③ 丁若铺,《与犹堂全书》第1集,文集券八,叁十七。
    ① 金迈淳(1776-1840),<三韩义烈女传序)。
    ① 李瀷,《星湖僿说》。
    柳铎一.《韩国古小说批评资料集成》.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4.
    毋岳古小说资料研究会编.《韩国古小说关联资料集Ⅰ》.首尔:taixueshe,2001.
    闵宽东·金明信编着.《中国古代小说批评资料丛考(国内-韩国资料)》.首尔:学古房,2003.
    张伯伟.《朝鲜时期书目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4.
    毋岳古小说资料研究会编.《韩国古小说关联资料集Ⅱ》.首尔:,2005.
    闵宽东.《中国古代小说出版研究资料集成》.首尔:亚细亚文化社,2008.
    朴泰锡.《汉唐遗事》.京城:朝鲜研究会,1915.(珍稀本)
    未详.《水山广寒楼记(笔写本)》.所藏在韩国高丽大学汉籍室.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金时习着·李家源译.《金鳌新话》.首尔:通文馆,1959.
    鱼叔权着·国译大东野升.《稗官杂记》.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73.
    亚细亚文化社编.《老乞大·朴通事谢解》.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3.
    金正喜.《西厢记谢解本》.首尔:一志社,1974.
    Mautice Courant.《韩国书志序说》.京畿道城南市:新丘文化社,1974.
    金起东.《笔写本古代小说全集1-10》.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7.
    李德懋.《与朴在先齐家书》.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79.
    朴泰锡着·林明德编.《汉唐遗事》.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80.
    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丁若镛.《增补与犹堂全书》.首尔:景仁文化社,1981.
    朴趾源.《燕岩集》.首尔:景仁文化社,1982.
    李瀷.《星湖僿说》.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2.
    民族文化推进会国译.《朝鲜王朝实录》.首尔:探求堂,1982.(CD-ROM:1995)
    金柄翼.《韩国现代文学之理论》.首尔:正音社,1982.
    安鼎福.《顺蓭全集》.首尔:惕刺出版社,1984.
    金东旭.《韩国古代文学大系》.首尔:教文社,1984.
    奇大升.《高峰全集》.首尔:成均馆大大东文化研究院,1985.
    正祖.《弘斋全书》.首尔:泰学社,1986.
    金东旭.《韩国古代小说(笔写本Microfilm资料)》.首尔大学金东旭教授所藏本,1986-1987.
    金万重着·洪寅杓译.《西浦漫笔》.首尔:一志社,1987.
    金时习.《韩国文集丛刊13(梅月堂集)》.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8.
    启明文化社编.《韩国古代批评论资料集》.首尔:启明文化社,1988.
    李德懋.《国译青庄馆全书》.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民文库),1989.
    李圭景.《五洲衍文长戋散稿》.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民文库),1989.
    申基亨.《韩国小说发展史(影印版)》.首尔:以会文化社,1989.(原本-彰文社,1960)
    李万烈编.《韩国史年表》.首尔:历民社,1991.
    金炳国外2人.《西浦年谱》.首尔:首尔大学出版社,1992.
    金Hyun.《金Hyun全集》.首尔:文学与知性社,1992.
    韩国文集编撰委员会.《韩国文集丛书1卷~2950卷》.首尔:景仁文化社,1993-1999.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编·吴淳邦、崔溶澈外译.《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韩国蔚山:蔚山大学出版部,1993-1999.
    完山李氏序·金德成画·朴在渊编.《中国小说绘模本》.春川:江源大学出版部,1993.
    中韩翻译文献研究所(朴在渊主编).《朝鲜时期中国小说戏曲翻译资料丛书79本》、《近代汉语资料丛书15本》、《韩国所见中国小说戏曲资料丛书(14本)》.1993~2009.(《中国小说绘模本》也在书目里)
    俞晚柱.《钦英1-6(影印本》.首尔:首尔大学(奎章阁),1997.
    徐居正着·李来宗译注.《译注太平闲话滑稽传》.首尔:泰学社,1998.
    崔奉源外译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译注》.首尔:乙酉文化社,1998.
    林明德编主.《韩国汉文小说全集1-9》.首尔:国学资料院,1999.
    曹喜雄.《古代小说作品研究总览(附录:古代小说作家录)》.首尔:集文堂,2000.
    李汝珍着·洪羲福译.丁奎福和朴在渊校正.《第一奇谚(原名:镜花缘》.首尔:国学资料院,2001.
    柳梦寅着·玄惠庆外2人译注.《于于野谈》.首尔:传统文化研究会,2003.
    崔溶澈外.《校勘本韩国汉文小说(上·下)》.首尔:宝库社,2004.
    崔溶澈外.《韩国所藏中国汉籍总目》.首尔:学古房,2005.
    朴趾源著.《热河日记(上·下)》.首尔:2008.
    赵润济原着·中国文化学院韩文组编译.《韩国文学史概论》.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69.
    胡适.《白话文学史》.乐天出版社,1970.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常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韦旭升.《朝鲜(今韩国)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王丽娜.《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名着在国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韦旭升.《中国文学在朝鲜(今韩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宋柏年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北京:北京语言文联出版公司,1990.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美]雷内·韦勒克着张今言翻译.《批评的概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袁世硕.《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山东:齐鲁书社,1999.
    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
    刘顺利.《半岛唐风》.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方正耀着·郭豫适审订.《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潘建国.《古代小说文献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陈大康.《古代小说研究及方法》.北京:中华书局,2006.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陈文新.阂宽东.《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金台俊.《(原本)朝鲜小说史》.京城:学艺社,1939.
    周王山.《朝鲜古代小说史》.首尔:正音社,1950.
    金起东.《韩国古小说概论》.首尔:大昌文学社,1956.
    李秉枝·白铁共着.《国文学全史》.首尔:新丘文化社,1957.
    朴晟义.《韩国古小说史》.首尔:日新社,1958.
    李在秀.《韩国小说研究》.首尔:(?)出版社,1973.
    Richards, I.A着·金荣秀译.《文艺批评的原理》.首尔:玄岩社,1977.
    Girard, Rene着·金允植译.《小说的理论》.首尔:三英社,1977.
    黄(?)江.《朝鲜王朝小说研究》.首尔:韩国研究院,1978.
    李相泽.《韩国小说文学之探求》.首尔:一潮阁,1978.
    苏在英.《壬丙两乱与文学意识》.首尔:韩国研究院,1980.
    赵东一.《韩国小说之理论》.首尔:知识产业社,1982.
    具滋均.《韩国平民文学史》.首尔:民族文化社,1982.
    李相瀷.《韩中小说的比较文学研究》.首尔:三英社,1983.
    Benjamin, Walter(本雅明)着·潘星完编译.《本雅明的文艺理论》.首尔:民音社,1983.
    柳铎一.《完板坊刻小说研究》.首尔:(?)怂出版社,1983.
    大谷森繁.《朝鲜后期小说学者研究》.首尔:高大民族文化研究所,1985.
    Lichtheim, Georg着·潘星完译.《小说理论》,1985.
    石一均编着.《古代小说概论》.首尔:韩国外国语大学出版部,1986.
    金台俊.《(原本)朝鲜汉文学史》.首尔:大提阁,1988.
    柳铎一.《韩国文献学研究》.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89.
    郑尧一.《汉文学批评论》.首尔:集文堂,1990.
    弗咸.《韩国实学思想论文选集》.首尔:弗咸文化社,1991.
    Martin, Wallace著·(?)译.《小说理论的历史》.首尔:首尔现代社,1991.
    赵润济.《韩国文学史》.首尔:探求堂,1992.
    华镜古代文学研究会.《古代小说研究》.首尔:一志社,1993.
    方正耀着·郭豫适监修·洪尚勋译.《中国小说批评史略》.首尔:乙酉文化社,1994.
    韩国古小说研究会编.《古小说的着作与传播》.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4.
    史在东编.《韩国叙事文学史的研究1-5》.首尔:中央文化社,1995.
    史在东.《古小说版本的形成与流通》.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5.
    惕(?).《巴赫金(Bakhtin)与文学》.首尔:文学(?)知性社,1997.
    崔云植((?)).《韩国古小说研究》.首尔:宝库社,1997.(第二次印刷本)
    成贤庆·赵隆熙·许龙镐.《广寒楼记译注研究》.首尔:博而精,1997.
    鲁迅着·丁范镇译.《中国小说史略》.首尔:学研社,1997.
    (?).《韩国小说之理论》,1997.
    郑尧一外2人.《古代批评用语研究》.首尔:泰学社,1998.
    郑相珍.《韩国古代小说研究》.首尔:三知院,2000.
    丁奎福.《韩国文学与中国文学》.首尔:国学资料院,2001.
    简镐允.《韩国古小说批评研究》.首尔: 景仁文化社,2002.
    金学主.《朝鲜时期刊行中国文学关联书研究》.首尔:首尔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次印刷本)
    李文奎.《古代小说批评史论》.首尔:社,2002.
    大谷森繁外8人.《贳册古小说研究》.首尔:(?),2003.
    蔡寿著.《薛公瓒传》.首尔:博而精,2003.
    (?).《韩国古代小说之理论》.首尔:社,2003.
    剌(?).《罕(?) (?)》.首尔:,2003.
    金庚美.《小说的魅惑——朝鲜后期小说批评与小说论》
    《金绍行(写作)方式三韩拾遗》.首尔:博而精,2004.
    (?)外共著·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编.《藏书阁乐善斋本古代小说研究》.首尔:泰学社,2005.
    (?)编.《燕行录研究丛书Ⅰ》.首尔:学古房,2006.
    闵宽东. 《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及受容(韩国)》.首尔:亚细亚文化社,2007.
    (?).《洪大容燕行录(?) (?)(写作)(?)中国认识》.首尔:世宗出版社,2007.
    (?).《古代小说(?) 叙事论》.首尔:(?),2007.
    崔溶澈.《红楼梦的传播及翻译》.首尔:(?),2007.
    李民熙.《16~19世纪书籍中介商与小说·书籍流通关系研究》.首尔:(?),2007.
    吴淳邦.《中国近代的小说翻译与中韩小说的双方向翻译研究》.首尔:崇实大学出版社,2008.
    李善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实际》.首尔:三知院,2008(第4次印刷本)
    Rolston, David L.着·《Traditional Chinese fiction and fiction commentary: reading and writing between the lines(中国古代小说及小说评
    点:首尔:2009.
    Frye, Northrop.《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批评之解剖》.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韩文翻译本:韩国2000)
    J. T. Shiplpey (ed).《Dictionary of World Literary Terms》. Bostion: The Writer Inc. Publisers, 1970.
    大冢秀高.《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增补版)》.东京:汲古书院,1987.
    矶部彰.《(西游记>受容史の研究》.仙台:日本东北大学出版部,1995.
    矶部彰编.《东ァジァ出版文化研究=Studies of publishing culture in East Asia))东京:出版者不明,2004.
    赵英规(韩国学者).《明代小说对李朝小说之影响》.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67.
    郑沃根(韩国学者).《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和影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
    王鸿军.《明代汉籍流入朝鲜李朝及其影响》.内蒙古:内蒙古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7.
    许辉勋.<试谈明清小说对朝鲜古代小说的影响>.延大学报,1987.
    崔溶澈.<《红楼梦》在韩国的影响及研究-中国文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集>.台北:台
    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
    郑沃根.<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的流传和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漆瑗·陈大康.<许筠与中国明代小说>.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4期.
    陈大康·漆瑗.<《金瓶梅传入朝鲜时间考》>.延边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漆瑗·陈大康. <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李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96年第4期.
    陈大康·漆瑗.<《剪灯新话句解》“明嘉靖刻本”辨——兼论该书在朝鲜李朝的流传与影响).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
    张升.<明代朝鲜的求书>.文献,1996年第4期.
    金学主(韩国学者).<朝鲜时期《西厢记》谢解简论>.韩国学报第14集(台漆瑗·陈大康.<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在异国的再现——朝鲜李朝小说理论管窥>.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
    梁泰镇. <《朝鲜王朝实录》所见明清时代图书传入论考>.当代韩国,1998年第1期.
    漆瑗.<中韩古小说理论之比较).延边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何孝荣.<明代的中朝文化交流(上)>.文史知识,1998年第3期.
    何孝荣.<明代的中朝文化交流(下)>.文史知识,1998年第4期.
    李时人. <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的传播和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陈大康·漆瑗.<《热河日记》与明清小说戏曲>.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2期.
    葛承雍·李文遴.<中朝汉籍交流的文化史章>.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3期.
    杨昭全. <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之传播及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
    谭帆·郑沃根.<中国小说评点在朝鲜时期的传播与影响>.常熟高专学报,2002.
    郑沃根.<明清小说在朝鲜>,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3期.
    李腾渊. <试论朝鲜《广寒楼记》评点的主要特征>.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赵冬梅.<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评点对朝鲜汉文小说创作的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年5月第3期.
    张伯伟.<朝鲜书目与时代及地域之关系>.延边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张伯伟.<二十六种朝鲜时期的汉籍书目解题(上)>.文献,2004年第4期.
    张伯伟.<二十六种朝鲜时期的汉籍书目解题(下)>.文献,2005年第1期.
    郑沃根.<中国小说的传播与朝鲜初期儒教的统治>.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崔溶澈.(中国小说在朝鲜的传播与接受>.华东师范大学报,2007年第一期.
    林日波·沈曙东.(朝鲜时期私家书目《洪氏读书录》初探).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年第3期.
    吴春泽.《古小说批评史研究》.韩国首尔:高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0.
    金哲凡.《19世纪古文家文学论研究》.韩国首尔:成均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2.
    朴在渊.《朝鲜时期中国通俗小说翻译本研究-以乐善斋本为中心》.韩国首尔:韩国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3.
    金庚美.《朝鲜后期小说论研究》.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4.
    韩梅.《论朝鲜王朝后期文人对金圣叹文学批评的接受》.韩国首尔:韩国成均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李在弘.《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中国历史小说研究》.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权五淳.<韩国文人对中国文学的评论>.东方学志第5辑,1959.
    车柱环.<韩中新文学的比较研究>.中国学报地5辑,1966.
    李明求.<对李朝古代小说比较文学的研究>.文教部学术研究报告书第14辑,1968.
    (?).<儒学家的小说排斥>.语文学25辑,1971.
    丁范镇.<古代韩中小说的思想对比>.韩国思想大系第1辑,1973.
    李相翊.<许筠的文学理论>.青坡文学第13辑,1980.
    张孝铉.<朝鲜后期小说论——以笔写本小说序跋为主>.语文学论集23辑,1982.
    金泳.<李德懋之读书论>.东方学志36~37合辑,1983.
    李文奎.<儒学者对国文小说的批评意识>.韩国学报第一辑,1983.
    朴逸勇.<朝鲜后期小说论的展开>.国语国文学第94辑,1985.
    (?).<李德懋文学研究>.全州教大论文集第24辑,1988.
    苏在英.<《水山广寒楼记》解题>.崇实语文第4辑,1989.
    崔信浩.<对李德懋文学论的形似及写意问题>.古代文学研究第5辑,1990.
    闵惠兰.<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小考>.中国人文科学(韩)第—辑,1990.
    金庚美.<李德懋的小说排斥论再考>.古代文学研究第6辑,1991.
    张孝铉.<乐善斋本小说的书志及研究>.精神文化研究第44辑,1991.
    朴在渊.<韩国所见中国通俗小说翻译本目录>.韩国中国小说会报第5号,1991.
    金(?).<《水山广寒楼记》评点的批评意识>.语文论集31辑,1992.
    (?). <《燕京杂绝》楚亭朴齐家的文化意识>.茶山学报第13辑,1992.
    李和炯.<(炯菴李德懋(?) 文学论以中正意识为主>.语文研究第73辑,1992.
    崔溶澈.<梁建植《红楼梦》评论和翻译文研究>.中国语文论丛第6辑,1993.
    郑夏英.<《广寒楼记》评批研究>.韩国古代研究第1辑,1995.
    洪尚熏.<金圣叹与东亚洲叙事理论基础>,现代批评与理论第9辑,1995.
    赵惠兰.<《汉唐遗事》研究>.韩国古代研究第—辑,1995.
    召型丕.<燕岩体的成立及正祖的文体反正>.古代批评研究第2辑,1998.
    郑沃根.<《金瓶梅》在朝鲜的传播以及朝鲜士大夫对《金瓶梅》的忌讳>,中国问题研究第—辑,1998.
    郑沃根.<从朝鲜时期的中国小说看儒教制度巩固的过程>,中国小说论丛第—辑,2000.
    金荣镇.<对俞晚柱的汉文短篇与记事文德考察>.大东汉文学第13辑,2000.
    许庚寅.<许筠——朝鲜朝的金圣叹>.中国语文学论集第14辑,2000.
    (?).<韩中古代小说之亲疏关系>.人文科学研究第5辑,2000.
    崔溶澈.<中国小说及文化——《剪灯新话》的刊行与朝鲜的传播>.中国小说论丛第11辑,2000.
    李勋钟.<丁若镛的诗歌<不亦快哉行>考-金圣叹的<不亦快哉>比较>.语文研究第112辑,2001.
    申丙澈.<探讨朝鲜正祖时代文人的中国小说观>.中国小说论丛第15辑,2002.
    崔溶澈.<朝鲜刊本《锺离葫芦》的刊发掘>.中国小说论丛第16辑,2002.
    韩梅(中国学者).<论朝鲜后期实学派对金圣叹的接受>.韩中人文学研究第10辑,2003.
    郑善姬.<朝鲜文人对金圣叹评批本的读书谈论研究>.东方学志第—辑,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